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成因及治疗
npd自恋型人格障碍测试

npd自恋型人格障碍测试
NPD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独特的心理障碍,它是由于长期被承认、被认可的虚荣心而导致的。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NPD自恋型人格障碍有了新的表现形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展示虚荣心一面的方式——社交媒体平台。
社交媒体也有自恋型人格障碍,上传几张自己最拍最出色的照片,装出一副“我看上去永远都那么完美”的样子;不断地发布各种明星新闻,自称是某种元素的“忠实粉”;时时刻刻更新自己刚刚外出游玩时的种种收获,甚至以“比你过的更精彩”的调调总结一切。
这些行为都是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一种特征,在互联网时代里,很多人通过这种方式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用耀眼的外表把自己做为一种社会示范,而自恋型人格障碍很容易在这种结构中得到释放,人们可以通过展示和炫耀中获得满足感,把心里的缺口填上。
然而,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症状也会在互联网时代加剧,很多人可能会被无边的网络世界虚荣心所影响而走向失控,虚拟世界里异常地把自我价值和一种虚荣感挂钩,让自恋者无法自拔。
若想避免上瘾,应该合理拥有控制互联网使用时间,定期观察自己的行为,做出及时地调整,改正错误,积极沟通。
当发现自己有NPD自恋型人格障碍时,应加强心理疏导,不断保持正确的思想理念,并积极去做自己业余生活中真正喜欢的事情,及时正确处理内心的情感。
大学生的人格与心理健康

第四章大学生的人格与心理健康人格像每一种有生命的物体一样,随着成长而发生变化。
--------阿尔伯特人与人之间存在很多差异,有些人性情温和,有些人冲动急躁,有些人自私自利,有些人公而忘私。
即使是同一个人,有时候也会表现出单纯善良的一面,有时候又表现出虚伪自私的另一面。
这些不同之处就是人格在我们心理特征上的具体表现。
人格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成分,它凝聚着先天遗传、家庭、教育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个体风貌。
在成长的过程中,遗传基因使得我们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诸多差异,而岁月的变迁更给我们留下了无数难以磨灭的印记。
一个人生理上的成长在二十几岁就停止了,而人格上的成长却是持续一生的过程,从婴儿、少年到青年、中年甚至老年,我们一步步地走过,伴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伴随着身体的变化和心灵的沧桑第一节人格及其影响因素人格的完善是本,财富的确立是本。
-------佚名人格(Person ality)一词最初来源于古希腊语Perso na,是指舞台上演员戴的面具,用来表现角色的剧中形象,随着角色的变化面具也会不断变化,以使观众更准确地了解戏剧中人物的特点和身份。
例如在我国的京剧脸谱中,红脸代表忠义,白脸代表奸诈,黑脸代表刚强。
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意为人格,指一个人总的尽责面貌,是相对稳定、具有独特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方面内容。
心理学上的人格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个体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出的言行及所遵从的社会准则,这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和人格品质;另一方面是内隐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面的真实自我,是人格的内在特征。
人格就是这两方面的总和以及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总体特点。
自恋型人格特征及形成机制

自恋型人格特征及形成机制自恋型人格是一种以自我中心、自吹自擂、自我夸大为特征的人格类型,其表现为对自身的高度自负和自我崇拜。
自恋型人格特征多种多样,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爱、夸大自我能力、缺乏同理心以及对批评的过度敏感。
这种人格类型的形成机制涉及个体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
自恋型人格的特征之一是自爱。
自恋者往往对自己产生过高的自我评价,他们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加重要、优越和有价值。
他们常常过度自负,认为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远远超过实际情况。
这种过分的自信心和自我中心的态度,使得他们经常展现出高傲的行为和态度。
夸大自我能力也是自恋型人格的一个特征。
自恋者倾向于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他们经常吹嘘自己的才华和成就,不顾及事实的真实性。
他们会无意识地将自己看成是非常特别和独一无二的人,对自己过高估计。
缺乏同理心也是自恋型人格的一个显著特征。
自恋者通常难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他们往往将自己置于他人之上,缺乏对他人的关注和关心。
他们往往忽视别人的情感和需求,很少考虑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自恋型人格的形成机制是多方面的。
首先,个体的遗传和生物因素可能对自恋型人格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自恋可能与个体的基因相关,遗传因素可能使得一些人更容易发展出自恋型人格。
此外,家庭环境也是自恋型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父母的过度溺爱和过分赞扬可能使得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态度。
同时,缺乏父母对他人感受的关注和理解,也可能导致个体在后来的发展中缺乏同理心。
社会文化环境也对自恋型人格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社会对个体的自我价值和外貌提出过高的期望和要求时,个体更容易产生自恋型人格的倾向。
同时,社会对明星和名人的过度崇拜和追捧也可能影响个体形成自恋型人格。
综上所述,自恋型人格是一种以自我中心、自吹自擂、自我夸大为特征的人格类型。
其特征多样,包括自爱、夸大自我能力、缺乏同理心以及对批评的过度敏感。
自恋型人格的形成机制涉及个体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
31 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在这样一个自恋人格特质的基础上,又到达了一种登峰造极的状态,到了一个更加高的境界,更加深的程度。
什么程度?就是一个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他完全不具备同理心,他没有办法将自己设身处地的放在另外一个人的状态里面,另外一个人的位置里面,去想他可能在经受了什么,别人的需求可能是什么,我怎么能去在我的利益和不伤害别人的需求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所以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他们的特别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他们非常的认为,世界就应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没有办法以自己为中心的话,比如说他们身边的人不再完全的牺牲掉自己的利益去服务于他的利益的话,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会非常的生气发怒,甚至很凶狠,就是那种很带有仇恨的凶狠。
我们先来说一下自恋型人格障碍在临床上的一些特征。
DSM5中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描述是,这是一种需要他人赞扬,并且极其缺乏共情的一种自大的普遍心理行为模式,它往往源自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之下,表现为以下的五项或者说更多个症状。
下面是DSM5中清晰标示出来的九个症状,这九个症状里面符合五项,就可以说是一个正向的诊疗标准了。
第一,这样的人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他们觉得自己特别的有成就,特别的有才能,或者说并没有相应的成就,但是却觉得别人应该认为自己是很有才华的,或者很有能力的,他觉得自己理应是优胜者。
第二,他们幻想自己有无限的成功,或者无限的权力,或者是美丽,或者是理想的爱情,理想的生活等等,这样的观念在他们心中的位置是非常深的,他们也非常的认定这样一种自我期待。
第三,他们认为自己是特殊的,他们觉得自己是非常独特的,和别人不一样的,高于其他人,比别人更特殊,地位更高,这些都可以是理解为自恋型人格障碍一个很重要的体现。
第四,他们要求过度的赞美,正常的认可往往有时候不能满足到他们的心理需求,那么他们需要是过度的赞美,非常明显的非常深入的这种持续的对他的赞美和欣赏。
第五,他们有一种权力感,这个权力感指的是什么?就是因为这个期待是我的,那它就一定要实现,因为这个要求是我的要求,所以别人就一定要顺从我这个要求。
自恋型人格的理论模型与神经生理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2016, Vol. 24, No. 8, 1246–1256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6.012461246自恋型人格的理论模型与神经生理机制*郭丰波1 张 振1 原 胜1 敬一鸣2 王益文1(1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天津 300074)(2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中美关系研究所, 诺曼, 俄克拉荷马 73019)摘 要 自恋作为一种人格特质, 核心特征是具有夸张和膨胀的自我观点。
当前研究将自恋型人格与不同的自我特征相联系, 这些特征包括了夸张性、崇拜的需要、自我中心和高自尊、情感共情缺乏和述情障碍, 研究表明自恋的夸张性和崇拜需要源自扭曲的自我观点和自我提升。
当前研究发现额中回、内侧前额叶皮层、眶揳额叶皮层、前叶和前脑岛与自我提升和自我评估有关。
前脑岛、右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和右侧后扣带回皮层与共情缺失有关。
未来研究应注重将遗传学、电生理学、生物化学、脑成像等技术的结合, 构建自恋型人格形成的神经生理模型。
关键词 自恋; 自恋型人格; 理论模型; 神经生理机制 分类号B848; B8451 引言自恋(narcissism)是个体通过多种自我(self)、情感(affect)和场(field)的调节加工来保持一个相对积极的自我形象的能力, 它是个体自我确认(validation)和肯定(affirmation)的基础, 也是个体从社会环境中显性地(overtly)和隐性地(covertly)寻求自我提升经验的动机(Pincus et al., 2009)。
自恋被认为是从健康个体自尊的基本特质到严重病理性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NPD)的连续体(Fan, et al., 2011)。
社会−人格心理学家认为自恋是一种正常人格特质, 这种自恋的亚临床形式具有一定的情绪弹性和外向性(Miller & Campbell, 2008)。
DSM5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DSM5人格障碍诊断标准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了个体文化背景预期的内心体验和行为的持久模式,是泛化和缺乏弹性的,起病于青少年或早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得稳定,并导致个体的痛苦或损害。
诊断人格障碍需要的两个决定因素是人格功能损害水平的评估和病理性人格特质的评估。
人格功能水平的评估在自我和人际的两个维度上评估其身份、自我引导、共情和亲密关系的损害水平。
病理性人格特质评估的五大领域为:负性情感 vs 情绪稳定(情绪易变、焦虑、分离的不安全感、顺从、敌意、固执、抑郁、多疑、受限的情感)、分离vs 外向性(退缩、回避亲密、快感缺失、抑郁、受限的情感、多疑)、对抗 vs 随和(操控、欺骗、夸大、寻求关注、无情、敌意)、脱抑制 vs 尽责(不负责任、冲动、随境转移、冒险、机械的完美主义)和精神质 vs 清醒(不寻常的信念和体验、古怪、认知和感知失调)。
一般人格障碍诊断标准1.明显偏离了个体文化被禁预期的内心体验和行为的持久模式,表现为下列2项(或更多)症状:2.1、认知(即对自我、他人和事件的感知和解释方式)。
3.2、情感(即情绪反映的范围、强度、不稳定性和恰当性)。
4.3、人际关系功能。
冲动控制。
5.6.这种持久的心理行为模式是缺乏弹性和广泛的,设计个人和社交场合的诸多方面。
7.这种持久的心理行为模式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它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8.这种持久的心理行为模式在长时间内是稳定不变的,发生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时期或成年早期。
9.这种持久的心理行为模式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结果来更好的解释。
10.这种持久的心理行为模式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例如,头部外伤)。
DSM5人格障碍诊断标准A类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PPD)诊断标准分裂样人格障碍(SPD)诊断标准分裂型人格障碍(STPD)诊断标准B类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 (ASPD) 诊断标准边缘型人格障碍(BPD)诊断标准表演型人格障碍(HPD)诊断标准自恋型人格障碍 (NPD) 诊断标准C类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 AvPD)诊断标准依赖型人格障碍 (DPD)诊断标准强迫型人格障碍 (OCPD) 诊断标准。
自恋是天生的?深度解读自恋型人格

自恋是天生的?深度解读自恋型人格一问:自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呢,还是说,他们天生就这样?看情况,早在孩提时期,尤其是新生儿,他们需要被持续不断的关注,对他们而言,自我关注是一种求生的本能。
渐渐地,随着成长,他们会意识到在众多的刚性需求中,他们并非唯一。
这时,耐心、理解以及其他重要的社会人特质便逐渐发展起来。
我个人认为,有两种可能性。
如果父母是非常自恋的人,父母就不会那么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的需求被忽视、嘲笑、羞辱,甚至遭到攻击,从而使他们在内心深处极度渴望被爱和被关注。
因为缺乏关爱,孩子则容易导致如下两种行为——1)孩子为了获得认可和关注,他们变得具有表演特质。
对孩子而言,父母并没有给他们提供安全感,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内心需求和痛苦不屑一顾。
父母只关注事物的外在表现。
孩子的内心深受伤害,但同时,还得尝试在缺乏关爱的情形下生存。
因为没有安全感的保障,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启动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起初,他们通过模仿作为一种尝试,但很快,他们发现通过表演可以操控父母及其他人。
基于这个发现,他们从此走上模仿表演的道路,带上各种各样伪装的面具,以便得到他们渴望的东西。
尤其是从父母身上,以及那些同样缺乏关爱、渴望关爱的人。
他们变得自私、无情,成为一个操控高手。
2)另一种极度自恋者则是因为在过分宠溺的环境下成长而产生的。
成长过程中,他们从未因自私或伤害他人的行为而引发负面的评论,从而成长为一群社交怪物,被称为“小孩”,而且是“超级小孩”。
他们完全不懂得要尊重他人,他们认为自己是神,是上帝,是至高无上的,非常自我。
二问:你认为,自恋会是21世纪一个日渐发展的问题吗?是的。
婴儿潮(注:在第二次大战后大约20年期间出生的人)和嬉皮士一代人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给他们的孩子。
这使得他们的孩子相信自己有资格,可以获得完全的成功——而且不费吹灰之力。
三问:自恋型的人都有哪些常见的特征呢? (频繁地更新facebook?不断寻求别人的关注?) 极度自恋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总在不停地谈论自己、夸大自己的成就、但对他人却缺乏同理心和关怀、在公共场合夸张地展示自己,如在网络上裸露性感、展示肌肉、或不停地谈论“自我”。
怎么治疗自恋

怎么治疗自恋自恋症状是怎么引起的?引起自恋症状的疾病有哪些?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治疗自恋的方法。
治疗自恋的方法首先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是自恋的人最大的特征。
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为自我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
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实际上退化到了婴儿期。
朱迪斯?维尔斯特在他的《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到:“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
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
我们应该学会爱别人,爱自己更要爱别人。
对于自恋型的人来说,光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还不够,还必须学会去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
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幼儿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爱”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爱因为我爱”的原则;不成熟的爱认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认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有时爱能够超越人生。
自恋型的爱就像是幼儿的爱,不成熟的爱,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
当别人生病后及时送上一份问候,病人会真诚地感激你;当别人在经济上有困难时,你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敬。
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对他人的爱心,你的白恋症便会自然减轻。
自恋人的人格特征1.认定自身的优越:自恋型人格最主要的特征是:认定自身的优越,有种特权者的感觉,坚信自己值得别人无条件的爱和帮助,以获得一切为理所当然。
缺乏共情能力,无欲望去认识或认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出于一种对自身力量和重要性的不现实的意识,自恋者过分关注自己的需要,而且总是认为自己的需要是正当的,所以有权率性而为。
他们期望得到别人无条件的爱,而不管自己平日是多么的漠视别人的需要。
别人的处境和感受从来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们看着别人,实际上眼里还是那个需要被满足的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ohut(自体心理学)认为NPD者乃在成长过程中的表现得 不到父母亲的肯定与鼓励,或是在另一方面,其父母亲未 能给予其理想的形象,使其人生失去了足够的企图心及理 想形象,在长大后不断地追寻它 。
2气质
Kemberg认为,具有过多的先天攻击性使个体偏向于具有 NPD特征,因为攻击性强的人有大量的攻击驱力需要得到 调和。
内部驱使: 渴望成为被 关注与赞美, 歪曲正碓的 认知(价值观)
外部驱使: 过度被关注与赞美, 形成错误的认知(标准)
治疗
1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要求患者的人格中具有观察性的成分,可以 配合治疗师承担治疗工作。 这种疗法就是要让自我不断与被压抑的人格欲望和对童年 欲望的防御性反应接触。 治疗师将提供一个现实的自我,帮助患者忍受愿望的延迟 满足,忍受由此而来的焦虑。随着患者将治疗师的品质内 化,患者的现实自我逐渐获得对于童年欲望的支配能力。
2传统疗法-认知治疗
Johnson认为,成功的NPD治疗包括
推崇健康的自恋, 接受自己偶尔变得脆弱、能力有限、贫困、有依赖性和意志薄弱, 要求能够消除不可避免的抑郁状态,把自以为是的一面和脆弱的 一面结合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自恋者从利用他人来维持错误的自我转向 利用他人来发现真实的自我。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的任务 就是让病人接近真实的自我并促进其真实自我的发展。
4渴望得到别人极大的赞赏;
5特权感:无理由地期望获得特殊的待遇或自然符合他们 自己的期望; 6利用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7缺乏移情能力:不愿意对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作出反应;
8嫉妒他人或认为他人在嫉妒自己; 9表现出傲慢目中无人的行为或态度。
病因
1父母照料缺乏
Freud认为,人首先将爱的libido投向自己,随后健康发展, 将其投回客体。 如果投回客体的爱遭受挫折,这种朝向外的爱会折返回自 我,这种观象被称之为继发性自恋,亦即临床的病理性自 恋。 这类人在以后爱的选择中,不是以他者为模型,而是以自 我为模型,他们明显地将自我或自我理想作为爱的对像。 他们爱他人是将他人当作自己的一部分来爱。
治疗目的界定为自然的自我表现的发现和加强。 病人必须清楚地知道并感受到失掉的自我,然后为自己失 去的而悲伤,重新发现自己深深埋藏起来的需要,然后试 图满足它们。
NPD病因
父母照料缺乏
气质
出生顺序
性别
得不到父母亲的肯定与 鼓励/未能给予其理想的 形象 攻击性强的人
母亲和儿童的气质是否 匹配
澳門城市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自恋型人格障碍 (NPD)成因及治疗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林滿 Levine Lam H16091205075 應用心理學碩士學位課程1年級N班
拿破崙· 波拿巴 Napoléon Bonaparte
概念及其特征
”自恋”这个术语可以追溯到希腊神话中纳西瑟斯(Narcissus) 恋上自己倒影,终于因过度憔悴而掉入湖中淹死,而后他 化为水仙花的故事。 水仙花因而以他來命名。 NPD患者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以别人是其利用的对象,对 别人缺乏同理心,总是认为自己应受到别人特殊的待遇, 在人际关系上,生活适应上有其困境 。
NPD病因
父母照料缺乏
气质
出生顺序
性别
得不到父母亲的肯定与 鼓励/未能给予其理想的 形象 攻击性强的人
母亲和儿童的气质是否 匹配
容易对第一个孩子产生 焦虑、紧张
父母的个人和文化经历 的期望/个人经历和态度
长大后不断地追寻它
攻击驱力需要得到调和
满足母亲的需要
父母投入更多的关注
男孩更经常地受到表扬/ 作替罪羊
Glickauf-Hughes也将儿童的气质看作是影响儿童NPD特 征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他认为重要的并不是儿童的气 质,而是母亲和儿童的气质是否匹配。 他观察发现,与母亲气质最相一致的儿童更容易发展自恋 特征,因为他或她更适于满足母亲的需要。
3出生顺序
Glickauf-Hughes观察发现,大部分患有NPD的人通常都 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 对这种现象有很多解释,如父母由于不成熟和缺少经验容 易对第一个孩子产生焦虑、紧张。 Sullivan认为,孩子在移情的过程中经历了他们父母的焦 虑,这就引起了孩子的苦恼,而这时父母试图安慰孩子通 常是不成功的,这导致了父母潜在的失意。使父母投入更 多的关注而将第一个孩子视为最理想的,这是比他小的孩 子所不能相比的。 如果父母越是担心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就越容易陷入这个 循环,增加了最大的一个孩子患NPD的机率。
流行病學
Hale Waihona Puke 在普通人群中,NPD的患病率/盛行率(prevalence rate) 不到1%, 男性更易于催患此病,男性患者的患病率比女性高5075%。 发生率(Incidence)大约是人口的1%。 在青少年中自恋的问题比较常见,但是大多数青少年能够 以此成长而不出现症状。
外部驱使: 过度被关注与赞美, 形成错误的认知(标准)
传统疗法-认知治疗 利用他人来发现真实的自我 >接受真实的自我,每个人也有强势和脆弱的一面。
文献
黄爽.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及其治疗[J].中国特殊教 育,2005,(1):72-75.DOI:10.3969/j.issn.1007-3728.2005.01.015; 2. 李文瑄,精神医学讲座(四)-自恋型人格,谘商与辅导;233期 (2005 / 05 / 05) , P46 - 48. 3. 王牮,自恋型人格障碍与心境障碍的共病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网络出 版年期05期,2008. 4. 游恒山,图解变态心理学,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5. Kohut H. The Analysis of the Self[M].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71. 6. Kohut H. The Restoration of the Self[M].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77. 7. Kernberg O. Borderline Cohditions and Pathological Narcissism[M].New York:Jason Aronson,1975. 8. Glickauf-Hughes C,Wells M. Current Conceptualizations on Masochism: Genesis and Object Relations[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1991,(01):53-68. 9. Sullivan H S.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M].New York:Basic Books,1953. 10. Johnson S M. Character Styles[M].New York: W.W. Norton,1994.
容易对第一个孩子产生 焦虑、紧张
父母的个人和文化经历 的期望/个人经历和态度
长大后不断地追寻它
攻击驱力需要得到调和
满足母亲的需要
父母投入更多的关注
男孩更经常地受到表扬/ 作替罪羊
内部驱使: 渴望成为被 关注与赞美, 歪曲正碓的 认知(价值观)
精神分析疗法 患者的现实自我逐渐获 得对于童年欲望的支配 能力。 >现在已經長大,不用 太依賴父母/別人的對你 的讚美,靠自已也可以 活出健康的生活。
盛行率=所有现存病例数/所有的族群人口数
诊断标准(DSM一IV)
至少应符合诊断标准中的5条: (DSM-IV)
1夸大自我:对成就和天分的夸大,没有相应的成绩却希 望被看作是出众的; 2对成功、权力、智慧、美貌或理想的爱充满幻想;
3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独一无二,只能被其他出众的地位高 的人所理解;
1.
4性别
Glickauf-Hughes发现,当最大的孩子是男孩时更容易出 现这种情况。 总的来说,父母由于个人和文化经历的期望会影响到哪种 性别的儿童被视为理想的,哪种又被贬低。 也许在很多文化背景下男孩更经常地受到表扬,因此男人 比女人有更高的患NPD的机率。
与性别有关的父母的个人经历和态度也很重要。 如果父母中的一方或者双方与某种性别的人有过负性经历, 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将这种性别的孩子当作替罪羊,而将另 外一种性别的孩子理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