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测量要求

合集下载

最新-地形图测量规范

最新-地形图测量规范

地形图测量规范(资料来自工程测量规范中)第一节一般规定第4.1.1条测图的比例尺根据工程性质、设计阶段和规模大小,可按表4.1.1选用。

第4.1.2条地形的类别划分,应根据地面倾角(α)大小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应按表4.1.2选用。

第4.1.3条地形图的图式,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国家标准图式中没有规定的地物、地貌可自行补充,但应在技术报告书中注明。

第4.1.4条地形测量的区域类型,可划分为一般地区、城镇居住区、工矿区和水域。

第4.1.5条地形图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位置中误差,应符合表4.1.5的规定。

第4.1.6条等高线插求点对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应符合表4.1.6的规定。

第4.1.7条工矿区细部点位置和高程的中误差,应符合表4.1.7的规定。

第4.1.8条地形原图制作时,宜选用厚度为0.07~0.10mm,伸缩率小于0.2‰的聚酯薄膜。

第4.1.9条地形图的分幅,可采用矩形或正方形。

图幅的编号,宜采用图幅西南角坐标的千米数表示。

小测区可采用顺序编号;对于已施测过地形图的测区,亦可沿用原有的分幅和编号。

第4.1.10条图廓格网线绘制和控制点的展点误差,不应大于0.2mm。

图廓格网的对角线、图根点间的长度误差,不应大于0.3mm。

第4.1.11条每幅图应测出图廓外5mm,图幅的接边误差不应大于本规范表4.1.5和表4.1.6规定值的22倍,小于规定值时,可平均配赋;超过规定值时,应进行实地检查和修改。

第4.1.12条地形图应经过内业检查、实地的全面对照及实测检查,实测检查量不应少于测图工作量的10%。

第二节图根控制测量第4.2.1条图根点的精度,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0.1mm;高程的中误差,不应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1/10。

第4.2.2条图根平面控制点的布设,可采用图根三角、图根导线、电磁波测距仪用极坐标或交会点等方法。

当在等级点下加密时,图根控制不宜超过2次附合。

地形图测绘技术要求

地形图测绘技术要求

1:1000地形图测绘技术要求综述一、地形图要素地形图应表示测量控制点、居民地和垣栅、工矿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交通及附属设施、管线及附属设施、水系及附属设施、境界、地貌和土质、植被等各项地物、地貌要素,以及地理名称注记等。

并着重显示与城市规划、建设有关的各项要素。

二、测量控制点各等级天文点、三角点、导线点、图根点、水准点等测量控制点,应以展点或测点位置为符号的几何中心位置,按《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3.1—3.4条款规定符号表示;利用全球定位系统确定的等级控制点均按图式3.3条款符号表示(不含图根点),分别在点名前加级别代号,A、B、C、E;水准点和经水准联测(或代水准联测)的各等级控制点高程注至0.001m;用三角高程测定的高程注至0.01m。

三、居民地和垣栅的测绘1、居民地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主要附属设施应准确测绘实地外围轮廓和如实反映建筑结构特征。

2、房屋的轮廓应以墙基外角为准,墙角如防震加固垛的房屋,以垛外角测绘。

3、房屋一般不综合,应逐个表示,不同层数,不同结构性质、主要房屋和附加房屋都应分割表示。

城镇内的老居民区,房屋毗连、庭院套递,应根据房屋形式不同、屋脊高低不一、屋脊前后不齐等因.素进行分割表示,所有分割线均用实线绘制。

A、房屋性质注记一般1—2层注“砖”、3—7层注“混”、8层以上注“砼”。

B、房屋层次注记凡楼顶搭建的临时性房屋不记层数;楼顶层阁楼、小型楼梯间低于2.2米的不记层数;房屋地下室不算层数,在房屋性质后加注“D”字。

C、建筑物和围墙轮廓凸凹在图上小于0.4mm,简单房屋小于0.6mm时,可用直线连接。

D、1:1000比例尺测图,图上6mm2以下的天井可不表示。

E、走廊、悬空走廊及挑楼(多层房屋、上部是楼房、下面是走廊)。

均依《图式》4.3.1.3表示。

F、阳台落地的按房屋测绘,不落地的一般阳台宽度在图上大于1.5mm的依《图式》4.3.1.3表示。

工程地形图的测绘方法及基本要求

工程地形图的测绘方法及基本要求

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一般都要使用地形图。

在某些情况下,当现有地形图的内容、比例尺或现实性等不能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时,则需要进行专门的地形测绘,包括水下地形测绘。

一般来说,可行性研究、总体规划、初步设计阶段可选用1:1000、1:20 00、1:5000、1:10000比例尺,施工图设计、竣工验收阶段往往选用1:1000、1:500的比例尺。

一、工程地形图的测绘方法(1)全站仪数字测图全站仪数字测图是工程大比例尺地形测绘的主要方法,基于全站仪的数字测图系统主要有两种类型:1、分为数字测记模式(全站仪+电子手簿或人工记录数据再传输至成图系统中经处理生成数字图,内业成图);2、电子平板模式(全站仪+便携计算机或PDA个人数据助理,实地成图),实现“所见即所测,所见即所得”。

数字测图系统具有基本数据编辑加工、图形分层、符号配置等功能外,有些还具有属性数据录入与挂接、由离散点构建不规则三角网进而生成等高线、影响数据集成与叠加和不同数据格式转换等功能。

(2)GPS RTK数字测图技术,此方法完全与全站仪类似,利用RTK系统代替全站仪或与全站仪组合使用。

GPS RTK数字测图(3)数字摄影测量和遥感测图:对于大范围的地形图以及大型工程建设场地测绘等,可以 利用航摄影像、遥感影像、机载激光雷达扫描系统LIDAR或使用轻型飞机摄取影像,使用数字摄影测量或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生产生成DOM(数字正射影像图)、DEM(数字高程模型)、DRG(数字栅格地图)、DLG(数字线划地图)以及复合模式组成。

(4)车载移动测图系统测图 ,又称移动道路测量系统(MMS),以车辆为平台,集成 GPS接收机,视频传感器CCD,惯性导航系统INS,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快速采集道路和两旁的地形数据成图。

二、工程地形图测绘碎步测量的具体要求(1)全站仪数字测记模式:1 仪器设置:仪器对中偏差不大于 5mm。

要通过测定较远的另一已知点进行检校,平面位置较差不超过图上0.2mm,高程较差不超过1/5基本等高距。

地形图测量要求

地形图测量要求

地形图测量要求
1.原始记录单应标明:单位工程名称;塘的起、止桩号位置;测量
日期,测量人员签字栏(包括施工单位签字;监理单位单位签字;
业主签字)
2.原始记录不允许涂改,如有涂改须换新的记录单重新填写后重新
签字。

3.测量单位必须使用自带仪器,仪器须校核,且在有标定的效期内。

4.清淤前后的标高须是绝对标高,高程与图纸想对应。

5.清淤前、后须有照片等影像资料,照片或影像资料须有所有参与
现场测量核定人员的影像。

6.测量单位提交的资料应有:清淤前、后的地形图,地形图须加盖
单位公章;原始的测量记录原件;清淤面积、深度、清淤方量的计算及汇总数据,影像资料或照片。

地形图测绘规范

地形图测绘规范

地形图测绘规范地形图是反映地球表面地形特征的专业测绘成果,是人们对地球表面地势、地貌、地物分布等特征的直观呈现。

地形图的编制需要遵循一定的测绘规范,以保证地形图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下面是地形图测绘规范的一些要点,共计1000字。

一、地形测绘规范的基本原则1. 准确性原则:地形图应准确反映地球表面地形特征,包括高程、坡度、坡向等信息。

2. 完备性原则:地形图应包含目标区域内所有重要的地形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森林等。

3. 统一性原则:地形图的编制应遵循统一的坐标系统和符号规定,以确保不同地区的地形图之间的连续性和对比性。

4. 实用性原则:地形图应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提供直观、易懂的地形信息。

二、地形测绘数据的采集和处理1. 高程数据的采集:高程数据是地形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通过地面控制点的实地测量、卫星测高等手段获取,以确保高程数据的准确性。

2. 坡度和坡向数据的计算:根据高程数据,可以计算出各点的坡度和坡向,以表示地形的陡缓和走向。

3. 地物分布数据的采集:地物分布是地形图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通过航空遥感、卫星影像、GPS测量等手段获取,以确保地物分布数据的准确性和完备性。

4. 地形数据的处理:对采集到的地形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的筛选、分类、修正等,以消除异常值和噪声,提高地形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

三、地形图的编制要求1. 地图投影和坐标系:地形图应采用合适的地图投影和坐标系,以保证地图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 地图比例尺:地形图的比例尺应根据目标区域的大小和特点确定,一般不小于1:10,000,以保证地图的细节和清晰度。

3. 符号规定:地形图的符号应遵循国家规范和行业标准,以确保地图的一致性和易读性,同时可以根据目标区域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4. 图例和注释:地形图应配备清晰明确的图例和注释,以帮助用户理解地图内容和使用方法。

四、地形图的制作和发布1. 制作软件和设备:地形图的制作应使用专业的地图制作软件和设备,以保证地图的质量和效率。

地形图测绘要求

地形图测绘要求

附件一1:500地形图测绘要求(可根据测绘精度及区域地形复杂程度对部分要求进行取舍,以控制费用)一.基本要求(一)地形图碎部点高程注记至0.01m。

(二)地形要素测绘与表示,要按规范与图式执行。

(三)地形图测绘完成后,作业员应详细地进行自我检查与整理,测区要统一对所测图幅进行检查。

(四)地形图内容表示要合理、齐全、综合取舍要恰当,主次分明。

(五)地貌测绘要正确,表示要合理,微貌显示要逼真。

二.数据采集方法(一)在空旷地区且能满足RTK测量条件的地方,直接采用RTK 技术采集碎部点三维坐标数据,并将采集的碎部点按编码存入电子手簿。

(二)在居民区或RTK信号较差的地方采用全站仪采集数据。

使用全站仪在各级控制点上设站、定向、检查,采用极坐标法采集地形、地物点三维坐标,利用全站仪内部存储器记录地形、地物点观测顺序号、三维坐标和编码,在野外现场绘制草图,并标注观测顺序号。

测站上要记录观测错误的数据的顺序号,以便内业进行数据删除。

数据采集时,地物点、地形点测距的最大长度应不超过200米,应遵守“看不清不测”的原则。

三.仪器设置及测站检查地形测图时仪器的设置及测站上的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仪器对中误差不应大于5mm;(二)照准一图根点标定方向,观测另一图根点作为检核,算得检核点的平面位置误差不应大于0.05m,高程误差不应大于0.05m;(三)仪器高、棱镜高应量记至毫米。

四.数据处理将RTK手簿或全站仪记录数据传输至计算机,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检查,删除错误数据后,将数据格式转换为CASS2008软件数据格式,利用软件展绘野外采集数据点号(即观测顺序号)(或编码)。

五.图形编辑对照野外绘制的草图,利用展绘到计算机软件上的点号(或编码)进行地形图的编辑,根据相应图式、规范和设计书要求对地物进行分层、编码。

六.地形图测绘内容及取舍本测区地形图测绘内容应表示:测量控制点、居民地和垣栅、工矿建筑物及其他设施、交通及附属设施、管线及附属设施、地貌和土质、植被等各项地物、地貌要素,以及地理名称注记等。

地形测量要求

地形测量要求

地形测量要求1. 地形测量的几点要求1.1 细部测量细部点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测量,坐标采用2秒或5秒全站仪进行全解析法测量,观测困难时也可采用量距法与交会法,高程采用三角高程,棱境可使用大、小棱镜。

设站时,仪器必须对中整平,仪器高、棱镜高应量至毫米,观测前应定向,并以另一已知点作检查,相邻测站间,应有1-3个重合点作检查,当平面、高程较差均符合要求时方可进行数据采集。

本站采集完成后,要再对已知点进行检查,确保所采集数据的正确,如出现超限时,整站均要重测。

采集的坐标数据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在全站仪的内存中,当天观测完成后,应及时将采集数据传输到电脑中,尽快进行编辑。

并及时进行原始数据的备份,谨防数据丢失。

每个小组每天原始坐标数据以日期为文件名保存,不得对原始坐标数据进行编辑和删除。

1.2 地形要素测量要求采用全站仪采集作业模式。

所有作业小组必须采用统一的系统配置文件、图幅分层方案。

作业分为野外测碎部点加草图,室内按标准进行编绘作业。

地物要素(道路、街道、建筑物、围墙、栅栏等)应按照地物的精度要求,以满足地形图精度为准。

其他的次要地物点、地形、地貌等要素按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T552-2021《1:500、1:1000、1:2000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规范》精度来执行。

地形测图基本表示方法按《地形图图式》执行。

等高线间内插点的高程中误差地形类别高程中误差 (基本等高距) 平地≤1/3 丘陵地≤1/2 山地≤2/3地物、地貌点平面点位中误差(单位:cm)地物(貌)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中误差 1类地物点 2类地物点 3类地物(貌)点±20.0 ±25.0 ±30.0 最大误差±40.0 ±50.0 ±60.0 同类地物(貌)点间的间距误差中误差±20.0 ±25.0 ±30.0 最大误差±40.0 ±50.0 ±60.0 地物点类型注:测图比例尺为1:500 1.3 数字测图注意事项1、地形数据的编辑软件统一采用CASS7.1版本,所有数据编辑和处理均要在此模板下进行。

地形图测图注意事项及检查内容

地形图测图注意事项及检查内容

一、山区测图时应注意:
1.地性线;地性线是地形的合水线(山沟)与分水线(山脊)的总称,山区测绘地形时,首先要
测绘出地貌的地性线。

且应注意地性线应与等高线正交(垂直),地性线在过程图上用
细短线绘示,最终成果上交是将地性线删除。

2.特征点;地形特征点是指山顶、鞍部、凹地、山脊、谷底及倾斜变换处等
3.等高线:a 高线是地面高程相等的邻各点所连的闭合曲线。

b 等高线遇到各种注记、独立性符号时应隔断0.2mm。

c 等高线遇到房屋、双线道路、双线河渠、水库、湖、塘、冲沟、陡崖、路堤、路堑
等符号时,绘至符号边线。

d 等高线注记注在平缓处,其字头朝向高处
e 示坡线是指示斜坡降落方向的短线它与等高线垂直相交.应在谷地、鞍部、山头及
斜坡方间不易判读的地方和凹地的最高、最低一条等高线上绘出。

3.碎部测量;A.山区碎部测量应注意山顶、鞍部、凹地、山谷、山脊、谷底、堤坝顶以及倾斜变
换处应测注高程点,同时要注意测绘沟渠、露岩、独立石、土堆、陡坎并测注高程或
加注比高。

B.山区应注意沟底高水界、山沟两侧陡崖的测绘。

各类陡坎投影大于图上2mm时应绘坡
脚线。

陡坎间距离图上小于5mm时,可适当取舍
C.植被的测绘;应按其经济价值和面积大小适当取舍,面积过小可归入相邻地类表示。

应注意树种和平均树高的注记
地形图测量图面检查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顺义区农村污水整治(设计)
工程地形图数字化测图
基本要求
2017年6月
一、任务概述
受业主委托,承担顺义区温榆河流域(87个村)农村治污工程的设计任务,需要项目所在区域的1:500村庄数字化测图,并对村内道路沿线各种地下管线进行测量。

测量图的有关技术要求如下所述。

二、基本要求
1、定位参考系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北京市地方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北京地方高程系统。

2、基本等高距为米。

三、1:500地形图测量
1、测图范围:
顺义区温榆河流域流域87个村庄,各村测量范围为村外20m。

2、地形图测绘内容
A、道路测量范围内的地形地物均需实测。

村庄内建筑轮廓边界,地形地物均实测。

墙基外角为准,并将建筑物的层数、性质及名称注记表示清楚;对既有桥涵等构造物结构、尺寸、高程等应标示清楚。

B、地上杆线:沿线路灯、交通标志、信号灯、电力设施,应注明其种
类,杆塔的位置和尺寸。

C、地下管线:沿线所有地下管线均应测出,并注明所属单位、位置及埋深等。

同时还应注意测出沿线既有河道、排水沟的断面尺寸,测出沿线既有涵洞底标高尺寸及具体位置。

D、树木:道路范围树木应注明位置、种类、胸径及数量、是否为保护古树等。

E、精细现状道路测量:对项目设计范围内的现状道路,应每隔20m测出道路中线、两侧边线及人行道外侧高程(高程均在地形图上显示,请勿删除),并精确测出道路两侧围墙或道路与两侧用地的分界线。

F、精细被交道路测量:一般情况下,在本项目中心线两侧各100米范围内,需对被交道路的中心线、边线及排水等设施测量,每10米测出相交道路中线及两侧边线高程、边沟沟底高程,同时测出道路的涵洞、桥梁、两侧管线、路灯等附属设施。

G、污水排除下游:根据污水处理站选址情况,寻找处理站周边可做为污水排除下游出路的河道、边沟、水体,将测量范围延伸至周边排除下游,延伸可随道路进行,测量至道路两侧各5米;测量出污水排除下游河道、边沟、水体的底标高、常水位等数据。

F、雨水边沟:村内雨水边沟需要测出相应的尺寸、沟底高程控制点、排水出路下游范围。

四、上交资料
1、1:500地形图(电子版一份)
2、综合地下管线图(电子版一份,可在地形图中分图层表示)
3、四等水准野外观测纪录及平差成果各一份
4、点之记一份 (电子版)
5、控制点成果表一份(电子版)
6、外检精度统计高程、平面各一份(电子版)
7、技术总结一份(电子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