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感染与血培养

合集下载

血培养的概念

血培养的概念

血培养的概念
血培养(Blood Culture)是一种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的检测方法,用于从患者体内采集血液样本,并将其接种到含有营养培养基的培养瓶或培养管中,以培养和鉴定可能存在于患者血液中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

血培养是诊断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 BSI)、菌血症(Bacteremia)或真菌菌血症(Fungemia)的金标准,即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血培养的主要目的包括:
1. 证实感染性病原体的存在。

2. 鉴定病原体的种类,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3. 提供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血培养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采集血液样本:通常从患者的静脉抽取血液,采集时需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污染。

- 接种培养:将采集的血液分别注入到需氧瓶和厌氧瓶中,因为不同的微生物在不同的氧气环境下生长。

- 培养和监测:将血培养瓶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定期监测培养瓶中是否有微生物生长。

- 结果分析:如果培养出微生物,需要进一步鉴定其种类,并进行药敏试验,以确定最有效的抗生素。

血培养对于诊断和治疗严重感染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

正确执行血培养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患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023版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2023版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2023版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 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03
目 录
• 共识背景与目的 • 共识内容概述 • 共识详细解读 • 共识实施建议与挑战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01 共识背景与目的
血流感染现状及挑战
血流感染发病率
血流感染是一种常见的严重感染类型 ,发病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
提高患者及家属认知度与配合度
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患者及家属 普及血流感染相关知识,提高认知度。
心理疏导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焦虑和恐惧情绪,提高 治疗依从性。
家属参与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护理过程,提供情感支持和生 活照顾,减轻患者负担。
优化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政策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使用指南
根据共识和指南,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 、剂量和疗程,降低耐药风险。
加强抗菌药物监管
定期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 估,确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完善抗菌药物管理政策
建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加强处方审核 和点评,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05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新型血液培养技术应用前景
病原体多样性
导致血流感染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包 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给诊断和治 疗带来挑战。
耐药性问题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 不断增多,给血流感染的治疗带来困 难。
临床诊断需求
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病原体鉴定对 于制定治疗方案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 意义。
血液培养技术应用与发展
血液培养技术原理
通过制定共识,规范血液培养技术的临床应用,提高血流感染的诊 断准确性和及时性。
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在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如何正确采集血培养标本?

在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如何正确采集血培养标本?

在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如何正确采集血培养标本?
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根据是否保留血管内导管采取不同的采集方法。

1.保留血管内导管
对怀疑是CRBSI的患者至少做 2 套血培养:
(1)用注射器从非置管侧肢体的外周静脉穿刺采集1套血培养标本,并标记“外周静脉血“。

(2)从中心静脉导管或VAP隔膜采集1套血培养标本,并标记“导管血”。

2.不保留血管内导管
用注射器从不同部位的外周静脉分别采集各 1套血培养标本(每套血包括一个需氧培养瓶和一个厌氧培养瓶),取血量为每瓶 8~10 ml(或按厂家说明书),并标记“外周静脉血”,两个部位采血时间必须小于或等于5分钟。

无菌状态下取出可疑的导管,取导管尖端5 cm 送检。

血培养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血培养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血培养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血流感染的发生发展可以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其正确诊断不仅可以减少抗菌药物的误用和滥用,同时可以大大地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医疗花费。

而血培养这项实验室试验正是来确定导致患者感染的微生物是否已经侵入患者的血液,是血流感染的检测“宝典”。

正确的血培养标本采集方法在提高血流感染诊断水平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标本采集1.1 采血时间一般情况下,采集血培养标本阳性率较高的时间是:患者出现寒颤,体温升高之前;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立即采集血液做培养(心内膜炎例外);不能暂时停用抗菌药物且无明显寒颤阶段,应在第二次用药前采血。

1.2 采血次数1.2.1 多次采取血培养标本菌血症患者多数为间歇型,不管临床症状经历的严重程度,但患者血液中的病原菌浓度水平相当低。

多次采血科提高阳性检出率,减少漏检(尤其是暂时性菌血症),据此要求临床多次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培养,但24小时内一般不超过3次。

1.2.2 每次采集间隔时间每份血培养间隔时间应不超过5分钟,因为网状内皮系统对于一过性菌血症和间歇性菌血症在15-30分钟内可清除(CLSI规定每份血培养应同时获得,或尽可能短的时间内)1.3 接种血液数量1.3.1 血液标本采集量通常每毫升血量中含菌量很小,血培养的阳性率与血标本容量有关,据报道每增加1ml血标本可使血培养阳性率上升3%,所以采血量要足够。

通常采血量与培养基(肉汤)之比以1:5-1:10为宜,成人一次采血10-20ml,平均注入两个培养瓶(需氧、厌氧瓶)中,婴幼儿采血量为全血量的1%(1-2ml),儿童采集3-5ml。

当发生菌血症时,通常成人血液中含有的菌量小于1CFU/ml,而在儿童让生菌血症时,血液中含有的菌量常超过100 CFU/ml,所以婴幼儿、儿童采血量少于5ml不会影响培养的阳性率。

1.4 使用含添加剂培养瓶和无添加剂的血培养瓶相比,含有添加剂的血培养瓶的阳性率更高,但同时污染菌的生长也会更迅速。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背景
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 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血液培养技术是诊断血流感 染的金标准,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
临床实践中的挑战
挑战一
血液培养技术的阳性率 不高,有时难以确诊。
挑战二
血液培养技术的操作繁 琐,且需要专业技术人
员。
挑战三
血液培养技术的培养时 间较长,影响患者的及
断;手工血培养系统则适用于特殊病原体或需要个性化处理的情况。
血液培养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采集血液培养标本,及时送检,避免污 染。
在采集血液培养标本前,应先评估患者的病情、免疫力状 况以及是否使用抗菌药物等。采集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 作技术,先消毒皮肤,再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适量静脉血 。采集后,应立即送检,避免在室温下长时间放置,以免 引起细菌繁殖和污染。同时,应根据患者情况适当使用抗 菌药物,以降低血液中的细菌浓度。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 异性抗体进行诊断,适用 于某些病毒、支原体等感 染。
03
血液培养用于血流感染诊断的 临床实践
血流感染的诊断标准
发热
体温>38℃或<36℃;
存在感染征象
如白细胞增多、核左移;
存在血流感染的病因
如导管相关性感染、脏器感染 等;
细菌培养阳性
血培养分离出细菌。
血液培养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
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血液培养 技术将不断改进和创新,提高检 测灵敏度和特异性,缩短检测时
间,降低检测成本。
智能化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 发展,血液培养技术将逐步实现 智能化、自动化分析,提高诊断

血流感染与血培养

血流感染与血培养
• 尿常规:镜检阴性 • CRP: 99.5g/L • 血培养2次:粪肠球菌 • 尿培养2次:热带念珠菌,菌落计数>10万cfu/ml
40
39
38
37
系列1
36
血 培 养 血 培 养
35
泰能 34 6-17 6-20 6-23 6-26 6-29 7-2 7-5 7-8 7-11
90
85
80
75
粪肠球菌血流感染一例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检查
感染性疾病都有特定的病原微生物
人体不同部位:大量 暂时少量 无菌 某一病原微生物:非致病
共生 致病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检查
临床意义
1.有助于明确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2.有助于临床医生的合理用药
3.有助于医院感染的监控
4.有助于了解临床分离菌耐药性变迁
临床上疑为感染性疾病者均应留取相应标本送检
MIC(ug/ml) 敏感度 =4 敏感 ≤8 敏感
诊治及体温变化
手 术
血 培 养
血 培 养
血 培 养
依替米星
90
80
中性粒细 胞(%)
70
60
粒细胞准 线
50
氨曲南
头孢地嗪 万古霉素
40 3-6 3-12 3-18 3-24
依替米星
3-30
4-5
4-11
病例(第一次住院)
• 经抗感染治疗后体温下降,中性粒细胞恢复正
病例(第三次住院)
• 超声心动图
右心增大, 三尖瓣前叶赘生物13.4×12.2mm, 前组腱索赘生物5.85×2.02mm 三尖瓣前叶轻度脱垂 主动脉瓣钙化并关闭不全, 左室舒张功能下降
体温变化
血 培 养

怀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血液标本采集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怀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血液标本采集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怀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血液标本采集中有哪些注
意事项?
随着医学的进步,血管内导管越来越多被应用于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及治疗中,日趋成为不可或缺的诊疗手段。

但血管内置管存在感染的风险,为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尽早明确诊断并精准治疗,一旦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应及时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测。

血液标本采集分为保留导管和不保留导管两种情况。

(1)保留导管:分别从外周静脉和导管内各采取1套血培养标本,在培养瓶上标注采集部位,送往微生物实验室。

2套血培养检出同种细菌,且来自导管的血培养标本报阳时间比来自外周的血培养标本报阳时间早2小时以上,可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2)不保留导管:在外周静脉采集2套血培养标本。

同时,通过无菌操作剪取已拔出的导管尖端5cm,在血平板上交叉滚动4次进行送检。

或采用超声震荡法留取菌液接种。

从导管尖端和外周血培养培养出同种同源细菌,且导管尖端血平皿的菌落计数超过15CFU有意义。

血培养对血流感染诊断的意义和最佳操作

血培养对血流感染诊断的意义和最佳操作

3
数据分析
实验室需对血培养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提高 检出率和准确性。
05
血培养对血流感染诊断的影响
血培养对临床治疗的影响
指导抗生素使用
血培养能够鉴别病原菌类型,为医生提供准确的抗生素选择依据,提高治疗效果 。
监测病情变化
通过对血培养的连续监测,可以动态观察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根据血培养结果可以指导早期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提高 治疗效果。
04
血培养的最佳操作方法
血培养的采集方法和注意事项
采集时间
尽量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血 培养标本。
采集方法
成人建议采集静脉血液,儿童可 采集动脉或静脉血液。
采集注意事项
避免在皮肤消毒后、穿刺前或已输 液的血管部位采血,以降低污染风 险。
03
血培养对于评估患者病情、监测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指导医生 合理调整治疗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和药物不良反应。
加强血培养临床应用的措施和建议
提高血培养的采血 和送检意识
临床医生应充分认识到血培养的 重要性,加强采血和送检意识, 尽可能在患者出现发热等症状早 期、治疗前采集血液样本。
血培养阴性对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
排除血流感染
血培养阴性可以排除血流感染的可能性,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治疗。
监测病情变化
血培养阴性可以作为监测病情变化的指标之一,有助于判断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 方案。
血培养在血流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早期诊断
血培养可以早期发现血流感染,有利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指导抗菌药物治疗
厌氧培养
用于培养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 梭杆菌等。
血培养的临床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流感染及血培养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ICU 李粤平
血流感染概念、病原学特征 血培养的规范化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主要内容
*血流感染概念
血流感染(BSI):各种病原微生物(细菌或真菌)和毒素侵入血
循环,在血液中繁殖,释放毒素和代谢产物。
诱导细胞因子释放,引起全身感染、中毒和全身炎症反应
血培养中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白色念珠
菌,90%以上属于血流感染。
血培养中棒状杆菌属细菌、痤疮丙酸杆菌、除炭疽杆菌外
的革兰阳性杆菌,不足5%属于血流感染。
↓ 新型隐球菌

3.7%
1.8%
1.6% 似平滑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1.4%
近平滑念珠菌 18.2%
12热带念珠菌 18.4%
白念珠菌 37.3%
0.6% 其他酵母菌
3.5%
中国CHIF-NET 2010-2011年:念珠菌对 氟康唑的敏感性
%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白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近平滑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S,2010
S,2011
*我院血培养情况
*我院血培养菌株
血培养存在的问题
细菌名称
金葡 大肠埃希氏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肺克 肠球菌
绿脓 肺链 白念 草绿链 阴沟
正确
87.2
99.3 12.4 100.0 69.9 96.4 100.0 90.0 38.0 100.0
(SIRS)。
进一步可能导致血压下降、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改变,引起全身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 病。
*血流感染类型
菌血症bacteremia :细菌侵入血流,尚未大量繁殖。 败血症septicemia :细菌在血流中大量繁殖,引发严重的临床感染症状。 脓毒症sepsis :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上证实有细菌存
同时至少满足以下任意1项:
若血培养为常见的皮肤寄生菌需有不同时间2次或2次以上的血
培养阳性。
若血培养为常见皮肤寄植菌,血培养仅1次阳性,则需同时有静
脉导管培养为阳性的同一病原菌。
血抗原测定阳性(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
菌或B群链球菌),且症状、体征、实验室结果不能用其他部位 的感染来解释。
第13位2。
1. Reacher MH, et al. BMJ,2000, 320:213-216. 2. Edmond MB,et al. Clin Infect Dis,1999,29:239-244. 3. Diekema DJ,et al. Int Marsilio MK,J Antimicrob Agents,2000,13:257-271.
*中国CHINET血培养临床分离菌株
数逐年上升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2010
2011
2012
革兰阳性球菌 革兰阴性杆菌
1.汪复等.2012年中国C 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3.13.5.351-356 2.李光辉等.2010年中国CHINET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3.12.4.251-257 3.李光辉等.2011年中国CHINET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13.4.241-247
*
中国CHINET血培养分离菌株分 布 革兰阳性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43~47%,肠球菌
7~8%,金葡菌5~7%。
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氏菌13~17%,克雷伯菌属5~8%,不动
杆菌属细菌3~5%,铜绿假单胞菌2.5~4%。
病原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加。 MRS、VRE、产ESBLs的革兰阴性杆菌及其他耐药菌株不断出现。
在或有高度可疑感染灶。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血管导管继发的血流感染。 细菌性心内膜炎bacterial endocarditis:草绿色链球菌等条件致病菌引
发的心内膜感染。
*美国CDC BSI诊断标准:
血培养阳性在1次或1次以上,阳性病原体与其他感染部位无关。 患者至少有以下1项症状或体征:发热(>38℃)、寒战或低血压。
中国CHIF-NET 2010-2011年真菌总结
CHIF-NET 2011
菌种 总株10 数:141 90构株成比
白念珠菌 21.2% 37.3% ↑
热带念珠菌 13.8% 18.4% ↑
近平滑念珠菌 25.8% 18.2% ↓
季也蒙念珠菌 菌膜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14.3% 12.7% 新型隐球菌 5.7% 3.7%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下述2条之一即可诊断。
①血培养分离出病原微生物。若为常见皮肤菌,如类白喉棒状 杆菌、肠杆菌、CNS、丙酸杆菌等,需在不同时间采血有2次或 多次培养阳性。②血液中检测到病原体的抗原物质。
*BSI流行病学
发病率从1986年的1.6%增至2006年的3.1%,年度增长率为0.1%,
污染率
6.4
0.0 81.9 0.0 16.1 1.8 0.0 0.0 49.3 0.0
Naomi P. O’Grady et al. Crit Care Med 2008; 36:1330–1349
不确定 6.4 0.7 5.8 0.0 14.0 1.8 0.0 10.0 12.7 0.0
*血培养与血流感染
病死率达21.0%~48.0%1
文献报道,在英国血流感染1990年共发生30000例,1998年增加到50
000例1。美国血流感染每年约为250000例2,每年约9万例病死。
在住院病人中,血流感染从1980年占6.7‰上升到1992年的8.4‰3,
病死率约27%~28%2。
据美国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血流感染引起死亡者占总的死亡原因的
*2001年卫生部医院BSI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发热>38℃或低体温< 36℃,可伴有寒战,并合并下
列情况之一:①有人侵门户或迁徙病灶;②有全身中毒症状而无 明显感染灶;③有皮疹或出血点、肝脾肿大、血液中性粒细胞增 多伴核左移,且无其他原因可解释;④收缩压低于12 kPa(90 mmHg),或较原收缩压下降超过5.3 kPa(40 mmH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