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西调_与_西厢记_关系研究
西厢记文献综述

《西厢记》研究文献综述摘要:《西厢记》以其惊世骇俗的思想内容,“花间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调,达到了元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无论是在它的人物刻画、情节设置、结构安排、语言描写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的成就,对后世文学影响颇大。
一大批的学者专家对其创作过程、文本本身、历史地位、影响意义等方面进行专门的研究,并出现了不少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文化影响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对这些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关键词:《西厢记》;文献综述;人物形象记及心理;成就与地位;主题思想,同类比较正文诚如大家熟知,《西厢记》取得的艺术成就对当时及后代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剧本所展现的张生和崔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以及其传达出的追求自由恋爱,反对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的主题思想为历代人津津乐道,并流传至今,历久弥新。
一大批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西厢记》进行了全方面的研究,达到一个又一个高潮,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近二十年来不同学者对《西厢记》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
一、人物形象分析《西厢记》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其一大成功之处,尤其以张生、崔莺莺和红娘的形象最为为突出。
除此以外,研究者们的研究文献还涉及到剧中其他典型人物,比如老妇人,普救寺的僧人。
1、对崔莺莺的研究郭慧对剧中人物形象崔莺莺的研究中,对莺莺的作假予以研究和分析,挖掘其复杂而矛盾的性格心理及其叛逆精神。
塑造了一个既矜持而又敢于对抗封建家教礼法的贵族少女的形象,这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同时也成为古典文学画廊里十分鲜活的人物典型。
岳上铧以莺莺之美为出发点,认为《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王实甫怀着极大热情塑造的一个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 是《西厢记》的灵魂之所在, 而形貌美与灵魂美亦是莺莺形象的灵魂之所在。
一个“美”字道出了王实甫塑造的崔莺莺形象的内核。
明朝的戏曲家朱权曾评价《西厢记》为“花间美人”, 此“美”有曲词之美, 亦道出了莺莺形象之美以及戏剧整体之美。
大陆近二十年《西厢记》研究述评的论文

大陆近二十年《西厢记》研究述评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20世纪对《西厢记》的评价以及对元杂剧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方法的更新及视角的转换,研究领域大大拓展,无论是对微观问题的深入探索还是对宏观问题的准确把握。
都取得了斐然可观的研究成果,元杂剧的研究已步入成熟期。
本文主要就大陆近二十年《西厢记》研究情况作一个述评。
关键词:《西厢记》;大陆;研究;二十年述评《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自诞生那天起就吸引了无数观众和专家学者的眼球。
《西厢记》的评价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
赵春宁在她的《20世纪(西厢记)研究述评》一文中曾把《西厢记》百年的研究情况作了一个分析,认为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起步期(1908-1949)、拓展期(1949-1966)、停滞期(1967-1976)、兴盛期(1977年以后)。
其划分的标准主要是研究论文和专著的数量,有一定的科学性,因为这在很大意义上表明它受关注的程度。
《西厢记》的研究成果斐然可观,从1977年至2000年《西厢记》的研究成果共计552篇。
尤其是80年代以后二十年间的文字总量远远超过了前七十年的总和,研究专著已近20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二十年来《西厢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一、夯实传统、注重考证考证是一个传统的研究方法,也是学者们最注重的一项基本功。
首先表现在对作家和剧中人物的研究方面。
包括作家生平、剧中人物的出处。
关于作者之争经过30年代至60年代的反复讨论。
终于尘埃落定,认为非王实甫莫属。
尽管80年代中后期蒋星煜等学者对此问题又有新的看法。
以为“王作关续较为可信”,但大多数学者仍然认同“王实甫作”这一说法。
重要的研究专著主要有潘兆明《王实甫与西厢记》(1980)、孙逊《董西厢与王西厢》(1983)、王万庄《王实甫及其西厢记》(1990)等,论文有李毓珍《关于王实甫》(1991)等。
王实甫与《西厢记》

2,篇幅虽长而结构严谨,剧情虽多双线并 篇幅虽长而结构严谨, 进展曲折,关目自然,富于变化. 举,进展曲折,关目自然,富于变化. 《西厢记》就全面剧情安排情节,一方面 西厢记》就全面剧情安排情节, 是波澜壮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是波澜壮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方 面是巧妙曲折的情景安排. 面是巧妙曲折的情景安排.根据内容的需 要,为了表达莺莺与张生悱恻缠绵的爱情 纠葛在一折中设置了种种场景. 纠葛在一折中设置了种种场景.
西厢记》的成书》 第一诸宫调与王实甫《西厢记》 的联系与区别
1,文化心理不同:《董西厢》代表北方观众草原 文化心理不同: 董西厢》 文化心理,武打场面安排的多, 王西厢" 文化心理,武打场面安排的多,"王西厢"代表 汉民族文化心理,武打场面安排的少. 汉民族文化心理,武打场面安排的少. 2戏剧结构不同:《董西厢》安排的是单线结构; 戏剧结构不同: 董西厢》安排的是单线结构; 王西厢"安排的是复线结构, 王西厢" "王西厢"安排的是复线结构,"王西厢"不但 安排了以老夫人,惠明,郑恒等为一方与张生, 安排了以老夫人,惠明,郑恒等为一方与张生, 莺莺,红娘为一方的矛盾;还安排了张生,莺莺, 莺莺,红娘为一方的矛盾;还安排了张生,莺莺, 红娘内部矛盾的一条线索,构成复线结构. 红娘内部矛盾的一条线索,构成复线结构.
3,语言特色,辞采华美,清丽婉约,具有 语言特色,辞采华美,清丽婉约, 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作品擅长情景 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 交融的描绘,善于吸收和熔铸前人的名句. 交融的描绘,善于吸收和熔铸前人的名句. [混江龙] 混江龙] 落花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 落花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 兰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 兰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 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 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 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消减了三楚精神. 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消减了三楚精神.
西厢记诸宫调

一、王实甫与《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杂剧作 家,约生活于1260-1336年间元杂剧的鼎 盛时期。剧作有《西厢记》《破窑记》、 与《丽春堂》等传世,大都以青年女性反 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 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 是 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也是以爱情为 题材的元代杂剧的高峰。
戏 故事之美 曲 人物之美 之 曲词之美 美 意境之美
赏析
【端正好】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艺 (前幅蓝紧结心情现限术 学空五天,尾目感了感选间句白北两中动崔伤效 生广,云雁句,而莺的取果 小阔一,南莺经变莺心了、句黄飞莺霜红因境如组色一花,自的的张。哪彩景 满 霜问树,生一何讨自林用即个斑, 地 林些?论答是夸将“斓点 , 染意。为张远染的染 西 红)在她手离”图了 风 。象莺的法而字画一 凄 以?莺离表无,:
一沟组通具了有景深与秋情时的节联系特,征使的得景大物自, 衬然托的出景莺物莺融为入离凝别重的所离烦愁恼,的蒙痛上
北雁南飞。 苦一压层抑沉心郁情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
晓来谁染霜林醉的意?秋境景悲与凉悲,凄委的婉心深境沉化、而令为人一感,伤。
总是离人泪。
一曲【端正好】,诗意浓郁, 哀愁绵长,通晓流畅和秀丽华美相 互统一,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 绝唱:
拓展探究: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 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 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 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 肠,化作相思泪。
绪重“现而构碧则情了略 成云隐。此际秋带一天寓二天色寒幅“句 山,其句斜极与意 色将 、黄中,阳地秋的 彩青 水叶。由”的波秋 斑山 融地埋眼点苍相烟 斓摄 为”怨中出莽连。的入一二“实所秋于这画画体句芳景状景天里面面,,草转乃。边,。,交一”为薄,碧并相高无意暮而云使辉一情中之依,天映低,虚秋偎黄、。,正景景着叶地一见,,秋,、俯出而此波绿一作离的波仰者情则,,多别是翠展情空烟、翠,
明代戏曲_宗元_思想与_西厢记_经典确立_高岩

甫和《西厢记》在当时的声明显赫。在周氏看 来,正是王实甫和关、郑、白、马一起,从“难”和 “备”的不同方面体现了元剧创作的繁荣。可惜 后人因不能亲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 《西厢记》 “天下夺魁”时形成的以曲词代剧名、人名的时 代风气,或未能仔细揣摩周德清自序中这段话 的全部含义,或囿于成说,便都认为周氏提出 的是四大家。这些不仅都是对周本意的曲解, 其识见也不如周,为什么就不能五家并存而非 要以王顶关或以王顶郑呢?⑤
记》的一个重要原因,翻检明代学者对元剧的 研究,朱权以及他的《太和正音谱》最先进入视 野, 《太和正音谱》是对元代戏剧学文献的全面 总结和汇总,为明代研究元代戏剧提供了丰富 的资料和研究的思路,开启了后世以元代戏剧 创作和戏剧理论为研讨对象,探讨戏剧发展脉 络的先河。朱权在元代戏剧风格的总结上有自 己独特的见解,对后人理解元曲风格类型和作 家艺术特色,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尤其是 对元剧名家王实甫的语言艺术总结:
以周德清的评论为起点,明代曲学家在对
古代艺术理论与批评 2014·04 文艺评论 117
元曲的集体品鉴和引用时,根据自己对戏剧的 理解,提出对“四大家”的不同看法,以自己的 审美取向和批评眼光对元曲作家重新排名、重 新定位,体现了继承与反拨的曲学探索。
最早提出元曲四大家的应为何良俊,他认 为“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 甫为四大家”不太合适, “当以郑为第一”,即 郑、马、关、白。何良俊把郑光祖放在第一位的 原因是“语不着色相,情意独至,真得词家三昧 者 也 ”、 “ 意 趣 无 穷 ”,可 见 ,何 良 俊 论 曲 重“ 意 趣”。何良俊肯定王实甫的“才情富丽,真辞家 之雄”、 “其妙处亦何可掩”,但也指出其“始终 不出一情字,亦何怪其意之重复,语之芜类”, 在对王实甫和郑光祖的比较中,何良俊最终得 出“郑词淡而净,王词浓而芜”的评价。何良俊 虽然对王实甫的颇有微词,没有把他列入元曲 大家的行列,但是其对王实甫“辞家之雄”②的 评价还是比较高的。沈德符沿袭何良俊的重本 色意趣的曲学观点“以郑、马、关、白为四大家” ③。从对元曲四大家的排序不同中我们不难看 出,在明代曲学家的眼中马致远的地位逐渐攀 升,关汉卿的优势逐渐下滑。元代戏曲以酣畅 为美的风向正在向以意趣俊语为主的审美领 域前行。明代戏曲理论和创作从元杂剧中吸取 营养,并企图走出一条与元代审美取向迥异的 路。
简析《西厢记》对《诸宫调西厢记》的发展

简析《西厢记》对《诸宫调西厢记》的发展
王实甫《西厢记》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同时又对《西厢记诸宫调》作了新的发展:
第一,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使结构更完整,情节更集中。
例如,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孙飞虎兵围普救寺一事占了相当长的篇幅,它实际上是游离于主线之外的,王实甫毅然将它压缩得很短,这样就使主线更为分明突出。
第二,使主要人物的立场更鲜明,从而加强了戏剧冲突。
在《西厢记》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阵营,一以张生、崔莺莺、红娘为代表,一以老夫人为代表。
王实甫将这两个阵营的人写得泾渭分明,态度毫不含糊,并以此来展开矛盾冲突。
第三,在情节安排、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更为精致完美,并增加了一些喜剧色彩。
例如,利用景物来表现情感是《西厢记诸宫调》的一大特点,王实甫在《西厢记》中也大量运用了这一手法,但比较一下两部作品的“长亭送别”就可以看出,王实甫写得更细腻,更优美。
《西厢记怡情新曲》研究——一部用“西调小曲”创作的孤本戏曲文献

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J ou r n alofNi ngxi a U ni versi t y ( H u m ani t i es & S o ci alS ci ences Edi t i o n)
V ol .33
No.3
M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y 201 1
[ 1]
" 序" 为 7 页, 每页 5 行, 足行 1 6 字; 后为题名目 录, 两页, 依次誊有卷次篇名 , 即开正文, 字号转小, 变为每页 6 行, 足行 1 5 字或 1 6 字; 正文 267 页, 每 卷伊初, 大题小题 , " 绚采垒合欢斋 " 双行小字与 "史 语所" 印鉴俱在 . 序, 题名 , 目录, 正文 前后字迹一 致, 无边框句读, 亦无小字双行之夹注 , 计为两万七 千余字 ; 毛笔竖排抄录 , 大字楷体 , 行格疏朗 , 抄写甚 为精工 . 剧中人物转场 , 动作 , 道白等抄在一起, 以 提行并上下移动字距之格式与歌者, 曲牌 , 唱段等区 别开来 , 部 分唱段节与节之 间亦未断开 . 文字讹, 脱, 衍, 倒, 错乱者稀少 , 有补文处以黑笔补之 , 有修 改处以红笔圈改, 有两次修改处则以蓝笔圈改, 并以
尝思人生斯世, 应事居身, 顺适而欢乐之时每少, 拂 逆而忧患之处恒多, 有限 光阴, 何堪 深蹈 乎苦海 哉? 此 其间, 若不寻一放眉 畅怀者聊 自消 遣, 无论生 焉是 个苦 人, 即死焉亦是个苦鬼�然虽寻一放眉畅怀者似 可以消 遣, 若不获一深足放 眉畅怀者 实可 以消遣 , 则 是生 焉犹 是个苦人, 即死焉亦 不免 是个苦 鬼�予每 言念 及此, 而 不禁动悲�况临戎极塞, 久戍天涯, 饥寒交加, 风 霜相薄 ( 搏�笔者注 ) , 艰苦 实觉 倍常 矣�若 不寻 一可 以放 眉 畅怀者以自消遣, 是实自落于苦之中也�若寻一 可以放 眉畅怀者以自 消遣, 而 不获 一 深足 放眉 畅 怀者 以自 消 遣, 是仍自处 于苦 之中 也�是 故于 军 营遍 寻, 乃得 �才 子西厢记� 一书, 美 哉! 是 书 也, 其意 佳, 其 词丽, 其行 收稿日期: 201 0 -0 3 -1 0
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厢记》研究综述

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厢记》研究综述作者:黄启哲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1期摘要:《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型代表,其词章的风韵、人物的典型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本文从剧作的主旨、人物、故事流变等方面对二十一世纪以来的研究状况进行概述。
关键词:《西厢记》研究综述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早在明代《西厢记》评点本中就有所涉及,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西厢记》的研究日渐丰富,探析的角度也是不断更新。
据不完全统计,21世纪以来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文章有1300多篇,其中对《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研究占多数,对建国以来《西厢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突破。
下面对近十多年《西厢记》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下简要梳理。
一、关于主旨思想的研究学术界基本认为《西厢记》的主旨思想是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
邹尤《发乎情,止乎礼仪——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贵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认为《西厢记》是“情、礼、义”的冲突,通过崔莺莺和张珙的恋爱过程,展示了“发乎情、止乎礼仪”的主题思想。
陈兴从历史入手,来分析《西厢记》的情节,进而突出作品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主题,此观点继承了戏剧正统思想观的发展。
刘健《男权视角下的女性话语——<西厢记>主题思想的深层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S1期)和黄一璜《<西厢记>意蕴新解》(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都是从内容和文化意蕴角度进行分析。
从对封建的妥协性来揭示《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双重性,是近些年来研究的另一角度。
如白忠睿《<西厢记>主题思想的二重性及其成因》(《文学教育》2013年第6期)围绕崔张婚姻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结局的处理,来剖析人物的软弱性和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妥协,进而引出《西厢记》主旨思想的矛盾二重性。
肖志群《<西厢记>主题思想复杂性研究》(《剑南文学》2012年09期)从人物和辞藻,对反叛、矛盾、进步的主题思想进行详细的梳理,最后突出的是这一主题思想的复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摘 要] 从广义 / 西调0 与狭义 / 西调0 的类别、涵义与文本 入手比对, 特别是考察众多 5 西厢记6 的版本与内 容,
可以认为各种 5 西厢记6 的题材来源、宫调曲牌、歌词唱调都与广义 / 西调0 有着密切关联, 部 分狭义 / 西 调0 曲词
源于诸多版本的 5 西厢记6 , 尤以 / 南戏0 化了的 5 北西厢6 为主 。雍正十一年 绚采垒 在新疆 田庄撰 写的 5 西 厢记怡
舞台上近于元杂剧的 5北西厢6 少了很多, 纯正的 演出本不易见到。二则 / 西调0 的演唱对象是些公 卿贵族、士子文人, 5北西厢6 素有 / 花间美人0 之称, 其美不胜收的 歌词稍做 翻新即 可 / 清 唱0; 5南西厢6 脚本之 / 剧唱0 插有诨俗谐谑成分, 常 遭文人诟病; 其时昆曲在京都占据主角, 5南西厢6 衍生出昆曲 5 西厢 记6, 亦 有 用 / 北 曲0 唱 昆 曲 5西厢记6 者。三则其时剧坛之 5西厢记6 依然影 响甚大, / 优伶0 们既表演 5西厢记6 等戏曲, 也 演唱 / 西调0 等俗曲。四则京都 素有歌唱 5北 西 厢6 之习惯, 其时 / 花雅之争0 方兴未艾, / 北曲0 在听众心中再次抬头。至于依照哪些拆编之法、哪 些 / 西调0 拆编于 5 绣刻北西厢 记定本6 的哪 一 出, 笔者仅以 5霓裳续谱6 前三卷、 5西调黄鹂调 集钞6 上卷收录的 / 西调0 歌词与 5绣刻北西厢记 定本6 之戏文原词两相比照, 就可发现: 不依原戏 曲文本顺序拆编而出的 / 西调0 有 5乱纷纷落红满 径6、5闲庭寂寞愁无限6、5妆台寂寞愁无限6、5对 菱花晚妆罢6、 5碧云西风6、 5西风起6、 5合欢未 已6、5淋漓彩袖啼红泪6, 分别出自 5 墙角联姻6、 5妆台窥简6、5趁夜逾墙6、5长亭离别6; 依照原戏 曲文本顺序、中间或有节略之拆编而出的 / 西调0 有 5你看那淡云笼月华6、 5玉宇无尘6、 5恹恹瘦 损6、5半万贼兵卷浮云6、5碧云天黄花地6, 分别 出自 5趁夜逾墙6、5墙角联姻6、5白马解围6、5红 娘请宴6、5长亭离别6; 头尾依序、中间不依原戏 曲文本顺序之拆编而出的 / 西调0 有 5云敛晴空6、 5相国行祠6、5风静帘闲6、 5乍相逢6、5望蒲东6, 分别出自 5莺莺听琴6、5锦字传情6、5妆台窥简6、 5月下佳期6、5草桥惊梦6; 由一折或全剧之剧情编 撰的 / 西调0 有 5老夫人镇日间朝行监坐守6、5残 春风雨过黄昏6、5忆长亭送别时莺啼柳翠6、5张君 瑞收拾琴剑书箱6, 分别出自 5堂前巧辩6、 5妆台 窥简6、5泥金报捷6 与全剧。起头依序, 其余皆不 依原戏曲文本顺序的 / 西调0 有 5隔窗纱嗽一声6, 出自 5红娘请安6; 起头不依序, 其余依原戏曲文 本顺序的 / 西调0 有 5控金钩帘不挂6, 出自 5 趁 夜逾墙6。例如:
至今, 源于晋、陕、蒙、宁、甘、青、新、豫 的诸如青海平弦与越弦、秦安小曲、兰州月调、陕 西清曲、榆林小曲、陕北说书、山西蒲剧、河南鼓
子等民间小调、俗曲、曲艺、小戏、大戏等, 仍有 成本大套或曲词片段的 5西厢记6 在传唱。
由此可见, 各种 5西厢记6 的题材来源、宫调 曲牌、歌词唱调等或与广义 / 西调0 同源同流, 或 被包含在广义 / 西调0 里, 或穿插渗透着广义 / 西 调0, 或随广义 / 西调0 流播后世。
情新曲6 , 更是以广义 / 西调0 的诸多俗曲作为曲牌体系而创作的, 是文人们用来怡情养性的案头戏曲文本。
[ 关键词] / 西调0 ; 5 西厢记6; 5 西厢记怡情新曲6
[ 中图分类号] J 80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1- 9162( 2011) 04- 0057- 05
广义的 / 西调0, 是明清时期外地人对源于山 陕地区乐曲唱调 的一种泛称, 在民歌、俗曲、曲 艺、戏曲里自有不同的类别、涵义与文本, 互有关 联。常规意义的 / 西调0, 则是清代前期京畿地带 与全国局部省区广泛传唱的一种通俗歌曲, 是在当 时晋陕民间小调与通俗歌曲、散曲与戏曲 / 摘唱0 之基础上, 吸收融会了文人的创作精华, 逐渐发展 而成的一种带有乐器伴奏、主要由市井艺术团体里 的 / 优童0、 / 像姑0 等职业艺人表演的乐歌。那 么, / 西调0 与从元迄清家传人诵之 5 西厢记6 有 无关系呢?
2011 年 7 月 第 48 卷第 4 期
西北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 f No rthw est No rmal U 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Jul. 2011 Vo l1 48 No1 4
/ 西调0 与 5西厢记6 关系研究
李雄飞
( 广东海洋大学 文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88)
现存最早的完整 5西厢记6 刊本, 是明代弘治 戊午年冬季北京金台岳家书坊刊刻的 5新刊大字魁 本全相参增奇妙注释西厢记6, 元刻本已佚。5北西 厢6 问世后, 对之进行改作、续作、翻作者代继有 人。/ 明版 5西厢记6 所知见者全本、选本、节选 本等凡 96 种0[ 1 ] 。清代抄录刊 刻的 5西厢记6 亦 近乎百种, 有合录的总集本、丛书本、合刊本, 也 有单 列的 点校 本、 评注 本、绘 图本。明 清时 期, 5西厢记6 刊本与钞本在赣、闽、皖、江、浙、粤 等地涌 现, 漂 洋过 海, 出 现 了 英、法、德、 俄、
一、广义 / 西调0 与 5西厢记6
研究 5西厢记6 的学者都知道, / 5西厢记6 版 本之多, 为中国古典戏曲之最。 5会真记6 问世后, 将之改编为 诗词、说唱与戏曲作品的有唐代李绅的 5莺莺歌6, 宋代秦观、毛滂分别撰写的 5调笔转踏 # 莺莺词6、 赵令畤的鼓 子词 5元微之 崔莺莺商调蝶恋 花词6、 宋官本杂剧 5莺莺六幺6、话本 5张公子遇崔莺莺6 与 5莺莺传6 等。成于元成宗大德年间之王实甫的 杂剧 5西厢记6 又名 5北西厢6, 是由金代章宗年 间董解元的 5西厢记诸宫调6 ( 又名 5董西厢6) 承 衍而来的。其时, 首创 / 诸宫调0 者, 乃山西泽州
[ 收稿日期] 2010- 12- 06 [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规划项目 / 清代 -西调. 研究0 ( 08JA751005) [ 作者简介] 李雄飞 ( 1964 ) ) , 男, 陕西子洲人, 文学博士, 博士后, 广东海洋大学 副教授, 从事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研究
57
朝、日等译本, 其中不乏新作, 诸如乾隆五十四年 晋阳张锦在新疆伊犁写就的传奇 5新西厢记6 等。 明代前期主要演唱 5北西厢6。到了万历年间, / 随 着 5西厢记6 折子戏的流行以及各种 5西厢记6 版 本的刊行, 5西厢记6 原来的科介、角色、演唱等 体制特征因都要与南戏 -看齐. , 从而受到较大改 易, 5西厢记6 也从此渐失其本来面目0, / 所以原 本应遵循元杂剧基本原则的 5西厢记6 在许多明清 刊本中却并非完全如此。0[ 3 ] / 到了明中后 期及清 代, 传奇勃兴, -因北曲不协南耳. , 杂剧 5西厢6 不仅被改编为弋阳腔、昆山腔、徽州调、青阳腔、 泉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演唱, 而且其部分曲词和 宾白也被进行了改编, 5西厢记6 北杂剧的面貌渐 渐被其传奇的新面孔所代替。0[ 4 ] 其中, 只 做声腔 改编、曲词仍是 5北西厢6 的, 又名 / 北曲南唱0; 曲词与声腔俱做 改编的, 俨然 南戏, 并以明 代正 德、嘉靖年间李日华、崔时佩的 5南西 厢6 为代 表。之后, 5南西厢6 几乎成了替代 5北西厢6 的 唯一代表性演出本, 三百多年盛演不衰, 5西厢记6 亦由此被誉为 / 南戏 之祖0、 / 传奇 之冠0[ 5 ] ; 同 时, / 北 5 西厢记6 的演唱始终不绝如缕地存在于 厅堂与场上0[ 6 ] , 5北西厢6 有 / 南音0, 5南西厢6 有 / 北曲0, 这 种 局面, 直到 乾隆 年间 京 都剧 坛 / 花雅之争0 开始才有所改变。但是, 如果追根溯 源, 不管有多少 5西厢记6, 各种 5西厢记6 都是 以一组美丽的传说 5张生与崔莺莺6 为源头的。这 组传说源生于现今晋西南永济县普救寺一带。最初
对这些传说的吟 唱, 亦当源于 此。普救寺始 建于 唐, 相传是崔相国修建 的佛居别墅, 人称 / 莺莺 寺0。寺西厢房即 / 西厢0, 据说崔老夫人与莺莺住 过。寺中之舍利塔, 后改为 / 莺莺塔0。塔下击石, 塔上有蛙鸣声, 谓之 / 莺莺叫0。寺下的细沙, 名 之 / 莺莺沙0。寺南的斑竹, 又叫 / 莺莺竹0。
拆编于 5西厢记6 里的狭义 / 西调0, 若以不 同版本收入的重复数量计算, 共计 50 首, 近乎总 量的 10% : 绝大多数近 5北西厢6, 以 ( 明) 毛晋 编选的 5六十种曲6 里的 5绣刻北西厢记定本6 为 多, 计为 49 首, 当 属 / 北曲 南 唱0[ 9 ] ( P P1 1 108) ; 5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参增奇妙注释西厢记6 里也 有, 另 收 入 描写 5 西 厢 记6 情 节 之 散 曲 1 首[ 1 0] ( P P1 5- 6) ; / 到同、光的时候, 昆曲的时剧 里夹杂着的还很不少0[ 11] ( P 78) 。究其原因, 一则 明代戏文传奇称谓混乱, 明清基本是南戏的天下, 5六十种曲6 收集 59 种传奇, 内中杂剧 5北西厢6 的出目角色已经 / 南戏0 化, 被时人目之为传奇;
二、狭义 / 西调0 与 5西厢记6
乾隆六十年, 京都集贤堂刊刻了 / 三和堂0 曲
58
师颜自德收录之囊括狭义 / 西调0 最多的俗曲演出 底本 ) ) ) 5霓裳 续谱6, 点 订者 王廷 绍 5 序6 云: / 其曲词或从诸传奇拆出, 或撰自名公巨卿, 逮诸 骚客。0[ 7 ] ( P 19) 其中的 / 诸传奇0, 就包括 5西 厢记6。 / 撰自名公巨卿, 逮诸骚客0 的 / 西调0, 亦有以 5西厢记6 为题材者。对此, 郑振铎、傅惜 华、赵景深等 ( 见郑振铎 5中国俗文学史6, 傅惜 华 5曲艺论丛6、5西厢记说唱集6、5北京传统曲艺 总目6 等) 均有程度不等的发掘。因为, / 俗曲演 出的内容, 必须与民众的喜好紧密配合, 在当代民 间流行而为一般民众所好的传奇戏曲, 自然成了俗 曲摘唱和改编的对象, 且传奇曲词大都较长, 在某 些场合并不完全 适宜, 因此 有 -摘 唱. 产生, 但 -摘唱. 时常断章取义或造成曲情支离破碎, 故又 有了改编或加以补充修饰。0[ 8 ] ( P222) 至于 5霓 裳续谱6 里俗曲的摘唱对象, 张继光以为是 / 皆取 材自当时流行之花、雅两部戏曲0[ 8 ] ( P179) , 笔 者则不敢附和。俗曲的摘唱之法, 一般是摘取或改 编戏曲的一个或几个唱段、几句歌词而合成一曲, 也有概括或缀述戏曲情节的。由于是口传心授, 十 唱九不同, 较之原本, 歌词常见增损 或顺序调换 者, 歌词道白亦有互换者。这些技巧, 元杂剧出现 时就跟着有了, 之后代相传递, 且世变人移, 随歌 逐化。从元至清的一些散曲就是戏曲摘唱, 很难说 这些散曲是拆编于当世戏曲还是前世戏曲。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