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点式教学法”在小说教学中的运用
《林黛玉进贾府》评点批注法教学尝试

《林黛玉进贾府》评点批注法教学尝试一、前言《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细腻的情感描写一直为读者所推崇。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的重要篇章之一,通过对林黛玉进入贾府的描写,展现了贾府的繁华和兴盛,同时也暗含了林黛玉的悲剧命运。
本文将尝试通过评点批注法教学,深入剖析《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篇章的精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思路和理解方式。
二、评点批注法简介评点批注法是一种常用于文学教学中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进行详细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和理解作品的意蕴。
评点批注法的基本步骤包括:选择重要的文本片段,进行逐字逐句的解析和评点,引导学生通过细节了解整体,最终达到对作品整体意义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1. 选择重要的文本片段《林黛玉进贾府》篇章中包含了林黛玉从出生到进入贾府的一系列描写,其中贾母的挑选和林黛玉的成长成才成为了全篇的重要内容。
在这一篇章中,我们选择了林黛玉进入贾府的一系列描写和贾母对林黛玉的评价作为重点内容,深入解析其中的细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这些文字的意义。
2. 逐字逐句的解析和评点(1)林黛玉进入贾府的描写“林黛玉一一跪了行礼,忽见地下花瓣拂香殷勤,素云轻贴其肌肤,香气盈溢,竟令人弥留忘返。
”这一段文字通过对林黛玉进入贾府的描写,展现了她的美丽和高贵。
文中的“花瓣拂香”、“素云轻贴”等细节,描绘了一个清丽脱尘的形象,给人一种超然脱俗的感觉。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细节了解林黛玉的高贵出身和与众不同的气质,进一步理解她在贾府中的角色和命运。
(2)贾母对林黛玉的评价“但见他一身猩红宫锦,裙裾上并了些金银线绣的云彩花草,款门玉箫飘动,光焰射人。
... 更堪俏柔顺之态。
贾母只以为奇而未伸之意,自因袭风俗,不敢妄加封妆,以彰其清标。
”这一段文字中,贾母对林黛玉的评价显示了对她的喜爱和器重。
贾母对林黛玉的外表加以详细的描写,可见其对她的重视和注意。
《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优选份

《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优选份《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 1一、内容简介:《三国演义》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影响的一部作品,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在__文学和人民生活中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它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__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__军事__,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__的__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三国演义》描写了__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
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二、指导目标:1、通过让学生阅读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了解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及魏、蜀、吴三个__、外交、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__,欣赏书中众多鲜明饱满的人物形象和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
2、了解《三国演义》在文学式上的艺术成就: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学会欣赏作者的表现手法,怡情养性,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高审美能力。
3、师生共同探讨阅读方法,激发学生自行阅读的动机,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
三、阅读计划:期初进行阅读《三国演义》的导读以后,每天阅读15分钟,阅读能力较强的可自行安排阅读量,利用每周阅读课师生共同阅读,老师为学生念读故事,师生探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朗读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月末进行一次阶段性汇报,完成读书卡各阶段要求,交流各自读书方法,每月评选一次阅读之星。
具体安排:第1周布置购买《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导读,明确阅读方法,第2周检查《三国演义》的购买情况,并要求每日读15分钟左右,至少读完一回的内容,并明确做批注的方法要求。
发放读书卡。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例谈(以《乡土中国》阅读指导为例)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例谈(以《乡土中国》阅读指导为例)在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需以 读”为出发点与归结点, 并落在 整” 上, 找到几个关键的 点”,采取 以点带面”的策略,帮助学生顺利、高效地完成整本书阅读任务。
一、《乡土中国》简单介绍《乡土中国》是我国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创作的一部社会学著作,主要研究对象为中国农村现象。
全书由 14 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和血缘地缘等多个方面,主要探讨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与地缘等内容。
作者通过通俗、简洁、流畅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主要特征进行概述与分析,全面展现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作为社会学本土化的重要论著,《乡土中国》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和传统文化具有开创性意义,自然通俗的用语与深入浅出的阐述更是进一步提升了这本书的可读性。
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通过对班内学生进行调查,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乡土中国》这本书的内容,对整本书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阅读方式上,他们依然习惯于阅读纸质书籍,认为这样更有读书的感觉与氛围,不过部分学生也可以接受电子书阅读。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都属于高(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虽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整本书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但真正落到实处仍然任重道远。
究其原因,主要是高中生的学习任务较为繁重,并没有太多的闲暇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同时,他们尚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平常只是喜欢阅读一些小说、杂志、故事等,以娱乐休闲为主,很难长时间坚持下去阅读实用类与学术类的课外书籍。
《乡土中国》入选2019年新编订的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后,经过了三年多的推行,仍然有不少教师与学生缺乏对其内容的了解。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主要面临以下难题:其一,《乡土中国》有着较强的学术性,以至于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其二,高中生的学业负担很重,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其三,师生双方的阅读水平均不够高,亟须提升。
高中语文一堂好课的“四大要义”--以杨彬老师执教的《与妻书》为例

四、好课要将“立德树人”任务转化为可操作的路径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 所有语文老师、所有语文教学都要具有课堂落实“立德树人” 的“价值思维。”《与妻书》是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中的重要篇目, 这本身就昭示了教学内容的强烈革命性。对此,杨老师具有清 醒的认识与适切的操作。 首先,杨老师在导语中开宗明义:家书承载着中华民族生 生不息的血缘文化,维系着人间亲情,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是中华民族亲和力的体现。其次,在批注过程中,他强调三个 维度时,突出了“革命文化”板块,不但渲染了“夫妻情深”,还 强化了 “家国情怀”。在“学语言”的基础上,学生阅读、关注 的重点大都倾向于革命大义、革命抱负、理想信仰,而不是单 纯纠结于卿卿我我、朝朝暮暮。第三,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更多 的交流是“我以我血荐轩辕”“苟利国家生死以”;透过文字与 情感,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爱国情怀、革命人格、使命担当。这是 借文明道、文以载道,而不是油水分离、空洞说教。
语文教学要善用质疑_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中等教育研究 — 语文逆转。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情趣,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我并不一味求同,而要求学生将个性化的理解感悟以眉批、夹批、总批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在多元的碰撞中,进行多元解读,使人人能窥其微妙,人人有独到见解,从而拓展了个性思维空间,阅读的个性化与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随着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逐渐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
例如:学生对古代寓言《愚公移山》中愚公的评点就呈现多元化。
有同学认为,愚公年纪衰迈,意志坚定,造福子孙,他挖山不止的精神让人钦敬,他大智若愚;有同学认为,愚公移山,劳民伤财,自己辛苦,连累大家,不如挖隧道和搬家经济实惠,他特别愚蠢;有同学认为,两座大山被愚公夷为平地,他毁坏植被,欺侮动物,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从这点来说,愚公不是可敬而是可憎了。
个性化的评点,使学生在自由的解读过程中,敢想敢说,读出了个人独创,拓展了思维,因而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异彩纷呈。
总之,教无定法,一千个人可以解读出一千个林黛玉,但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鉴赏文学作品总是要学会知人论世,顾及全篇,顾及作者,顾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
而我认为,归类读书,精于思考,发散思维,深刻理解,重视感悟,进行个性化的评点,却是提高文学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要善用质疑,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侯殿旗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郭店镇中学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的变化的独特新信息的思维方法,它是对同一个问题从多种角度着眼,搜寻多种可能性,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
它是创造思维的起点和核心。
心理学研究的资料表明:中学生思维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一定的发展。
这就为发展发散性思维提供了可能性。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通过质疑的形式来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关于质疑的教学,古已有之,《礼记》要求“博闻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其中的“审问”就是指要善于从阅读中仔细审查,提出疑问。
讲有逻辑的故事,读有故事的细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堂实录与教学叙事

讲有逻辑的故事,读有故事的细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堂实录与教学叙事张春华摘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经典中的经典,要教出新意很难,尤其是从学习任务群活动视角实施教学更有挑战性。
因此,在具体教学时,要创设真实情境的学习任务,为学生创造自主阅读和探究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任务中;可以从叙事学视角入手,从小说内容研读走向小说创作密码解读,赋予小说教学以新的课程意义。
【教学背景】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变形记(节选)》等被安排在第六单元中。
学生喜欢阅读小说,这是良好教学的基础。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小说篇幅较长,课前布置学生自主阅读评点,是任务群教学得以实施的保障。
任务群教学,要突破小说文本细读的教学常态,在关注小说写什么的同时,更多关注小说是怎样写的。
如何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呢?单篇小说阅读又如何体现学习任务群的课程理念呢?笔者以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结业汇报课为例,希望能真实地体现一二。
【课堂实录】一、电影创设真实学习情境师:课前布置作业让大家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大家都读了吗?读了几遍?生:读了。
(生多数说读了一遍,也有说读了两三遍的。
)师:《水浒传》是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
金圣叹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
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
”(投影金圣叹语)我翻了一下大家的课本,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有的还作了许多评点,写得密密麻麻的,这是很好的阅读习惯。
师:有一部电影叫《豹子头林冲》,有同学看过吗?生:没有。
师:没看过也没有关系。
可惜的是,这部《豹子头林冲》有高衙内调戏林娘子以及林冲误入白虎堂等内容,但却没有“风雪山神庙”这个最精彩的情节。
假如你是编剧,让你给电影补上这一情节,你准备选取哪些最典型的镜头?并请重点阐述你这样设计的理由。
二、研究小说细节镜头的“精严”师:选择镜头之前,我们还是要先了解一下故事梗概。
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词语或者短语来表达。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与评价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与评价教案标题: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与评价一、引言现代文学作品是我们了解当代社会、思想、情感的重要窗口。
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与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审美品味、文学素养等能力。
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及艺术特点,培养其对文学作品的自主解读与评价能力。
二、课堂导入与目标设定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现代文学作品的电影片段或读一篇现代文学作品的经典片段,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并引发学生相关问题的思考。
目标设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及艺术特点;2.掌握现代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和标准,培养解读与评价作品的能力;3.能够自主阅读现代文学作品,理解其意义和价值;4.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品味。
三、文学作品解读在此部分,教师可以选择一至两个现代文学作品,以小组或个人形式进行阅读、理解、解读与讨论。
1.个别阅读:教师在事先准备好的现代文学作品中,或从教材中挑选一篇适宜的短篇小说、散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并以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及艺术特点。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篇不同的现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问题和指导,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表达技巧等角度进行思考和解读。
四、作品评价在此部分,教师可以通过一定方法指导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性评价,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评价能力。
1.阅读评价:教师为学生提供多个现代文学作品的评语或评论,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作品评价的角度和方法。
学生可以选择一篇文学评论作为参考,然后运用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进行作品的评价和阐述。
2.学生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作品评价,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现代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性评价,并展示自己的评价结果。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通过创作海报、写作评语、朗读表演等形式,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展示出来。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精选12篇)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精选12篇)《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详细的家园和精神家园是今生今世的证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评点,加强同学与文本、的对话,促进师生以及生生沟通,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3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理解人与家乡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反复研读,以评点促进沟通,深化理解课文,深刻体会“家是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观点和含义。
教具预备:幻灯片教学方法:问答法、评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有一位作家这样阐释家乡:失去的家乡才是真正的家乡,写乡愁的作家都生活在别处,是“别处”照亮了“家乡”,是“别处”确认了“家乡”。
他就是刘亮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随他查找一番《今生今世的证据》。
2:介绍①刘亮程,1962年生于新疆沙湾县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童年和青年时期。
种过地,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全部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全部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
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②自20xx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多家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终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作品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库车》,长篇小说《虚土》。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同学们应当都预习过课文,那么读了这么一篇文章,你们有怎么样的初步感受?注1:难懂、哲理化强注2:《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家乡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有所不同,刘亮程没有过多地去抒情,相反显得情感深藏不露,多少显得克制、理智。
假如说很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家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本文则越过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家乡的关系究竟如何,家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家乡,这期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2)本文题目是“今生今世的证据”,那关键词“证据”在文中指什么?提示:文章其次段和第六段末尾关键句注:①其次段“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详细指草、土墙、房子、破墙圈、铁钉等(物质层面,同学找并归纳特点)②第六段“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它们在这很明显指代的是物质层面的证据,那么内心生存指的是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点式教学法”在小说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王海蓉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0年第12期
【摘要】采用评点式教学法研读小说,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放手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评点,教师不作任何评价、不发表任何主张;二是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自由评点,教师只针对学生理解得不够到位、不够透彻的地方,进行恰当引导;三是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相互评点,这一过程中,教师评点要简洁、适当,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当作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之间互相评点的时候要注意用词方面的引导。
【关键词】小说教学评点式教学法自由评点相互评点
小说以其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富有浓郁时代气息的典型环境、独特的构思、精妙的语言,构成慑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学生去阅读、欣赏,并使他们从中认识人生,受到感情熏陶和思想道德教育,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所以,在小说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作品,教师在课堂中不再是包办者、训诲者,而应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
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组织他们或自学,或合作学习,给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机会,给他们提供交互式的平台,营造民主快乐的气氛,并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前提下引导,在学生独立发现、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将学习引向深入、引向高潮。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师生在共同探讨中完成心灵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
在教学实践中,评点式教学法就是符合这种精神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探索,教学过程中以自主探究、讨论评点、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充分地阅读、用心灵去感悟、积极地思考、自由地表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把学习变成自觉自愿从事的活动,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并由此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下面我就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为例,择要举例说明我是如何实践评点式教学法的。
首先在每一课的第一课时,我都先让学生自己通读课文,选定评点目标。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不作明示或暗示,不左右和影响学生的思维,但是学生必须用心灵去体会文章,这是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说的基础。
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基础、特长等特点和文本特点(小说、散文、诗歌等不同文体所具有的特点)选定目标。
这一目标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个性的。
共性目标就是班级目标,它的选择先由个人将自己的意见向小组提出,然后再由小组向全班提出再讨论生成。
它的完成也是按上面这样的步骤进行。
个性目标就是个人目标,它是生成共性目标的基础,也是对文本多元化赏析的精彩体现。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任意选择目标。
共性目标与个性目标的互补才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化特点。
教师在此过程中不起
决策作用,只起组织作用。
比如学习《桥边的老人》时,学生讨论出班级的共同目标是:把握叙述视角,理解叙述中减法的运用并赏析其作用;而同学的个性目标有:概述小说情节,理解小说主题,重点句子解疑等。
学习《丹柯》的共同目标是:赏析这一形象及其所寄予的时代意义,把握文章凸现主题的方式;而同学的个性目标则是:把握凸现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等。
当然,在课堂实际操作中学生的个性目标会呈现出多样性。
如何去解决,这就是研读环节需要做的“重头戏”。
采用评点式教学法进行研读,我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放手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评点,畅所欲言,教师不作任何评价、不发表任何主张。
如学习蒲宁的《安东诺夫卡苹果》的第一部分时,我就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阅读完文章后,你觉得第一部分的哪个场景值得你回味、留恋呢?学生的反应出人意料的积极。
结果,不仅是我们老师认为重要的东西学生都提到了,而且我们老师想也没有想到的学生也想到了。
例如,有个同学提到:课文第一节的回忆非常好,“那凉丝丝的静谧的早晨”就像我曾经经历过的某个深秋的早晨一样,眼前有灿烂的多彩的景色,身边围绕着洁净的空气、植物的香气,让人感动。
另有同学说:第三节的描写很特别,有平静的清晨,也有热闹的节日,还有各种不同的人的活动,作者描写的人物很动人,尤其是对村长妻子的描述,太可爱了——她已有身孕,大脸上睡意朦胧,摆出一副自命不凡的样子,活像一头霍尔莫高尔乳牛——呵呵,太有趣了!这场景让人难忘!更有同学说:作者描写的许多场景都很有魅力,但是我总觉得作者描写的过程就像是我们在回忆童年,很热闹却很忧伤,如文章开头说“我怎么也忘怀不了”,文末说“生活在世界上又是多么美好呀”,惋惜与无奈之情油然而生。
对于这些精彩的学生课堂点评,我们不得不给予热烈的掌声。
二是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自由评点,教师在一边相机行事,即教师针对学生理解得不够到位、不够透彻的地方,进行恰当的引导。
例如,学习《沙之书》与《骑桶者》时,我发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就心生畏惧、举步维艰。
于是我就根据这两篇文章所具有的荒诞而不失真实并且不同于传统小说的特点,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与你以往读过的小说相比有什么不同”,目的是以此作为发散点,既可引导学生带着目的大胆地去读文章并大胆地质疑,也可以让学生初步体会荒诞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点,甚至可为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虚构这一艺术手法的作用埋下伏笔。
果不其然,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像按上了加速器,从原先的举步维艰到眼下的思绪万千,这变化简直令人惊讶。
有学生提到本文的神秘虚幻的风格与以往的小说不同,有同学提到本文的情节亦真亦幻、亦虚亦实,还有同学提出本文反映的主题与以往的小说反映的主题不一样,既没有揭露社会大问题也没有批判人性弱点,更有同学提到本文有一些东西是虚构的,但也有一些是真实的。
学生在课堂上所提出的观点不一而足,涉及到课文赏析的不同层面。
由此,评点式教学法的效果可见一斑。
三是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相互评点。
这一过程要着重注意教师评点要简洁、适当,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当作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之间互相评点的时候要注意用词方面的引导。
例如,在学习伍尔芙《墙上的斑点》时,我让同学们谈谈对这篇文章的印象。
有一个同学提出,这篇小说没有情节,而且一部分同学也表示赞同。
针对这一情况,我必须及时指出问题
所在,可是我觉得这个问题学生能解决,于是就让不赞同此观点的同学来点评。
该同学说,我认为某某同学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本文是小说,肯定有情节。
而我马上点评说,这个同学的推理完全正确,与你熟知的小说比用什么词形容比较妥当?就此问题,学生经过几分钟的讨论、求证很快达成共识:本文有情节,只是意识流小说为了突出表现思维的流动过程而淡化了情节。
再如,在探讨《沙之书》的主题时,有学生说本文揭示的主题与物理学有关,有同学说与数学有关,有同学说与未知的科学领域有关。
关于学生的这些思考结果,我们虽然觉得有失片面,但也必须承认其思考的价值,然后再引导他们从作者或文本的情感等角度向更深的层面思考文本存在的多元意义。
以上实践只是笔者对评点式教学法在小说教学中运用的初步探索,虽步履踉跄、脚印粗浅,但我很庆幸自己终于敢提起脚走路了,很希望得到同行专家的指点,以便我今后能够用全新的理念、灵巧的方法武装自己的课堂,使教学过程逐步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成长的过程。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宁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