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化手法再现历史时空——兼谈大型纪录片《颐和园》创作特色
纪录片《圆明园》赏析

纪录片《圆明园》赏析第一篇:纪录片《圆明园》赏析《圆明园》创作中的几个特点:1、第一人称角度叙述。
郎世宁为线索,串联起圆明园修建、扩建以及被摧毁的全过程,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时间过度,加之首位雨果文章做旁白,完整的结构保证了影片故事化。
主要线索人物——郎世宁的选择颇具匠心,不同于以往,以记者、主持人,或者字幕的解说,影片中有了主线人物,使得故事的叙述和创作视角更有吸引力,而依据的史料,日记,书信,使得影片更为客观可信。
2、情景再现的表现方式,故事化戏剧化的创作。
纪录片与故事相结合,是电影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历史纪录片《圆明园》在这方面就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包括“他者视角的选择”、人物性格的塑造、真实再现、特技等3、完整的故事构架,生动的细节表现勤奋不是万能的,效率才是最重要。
片中提到雍正皇帝每天休息时间不到4个小时,其他时间都用来批阅奏折,处理国家大事。
他不可谓不是一个勤奋的好皇帝,但这同样体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都需如此劳累,可见其管理制度的落后。
修建“水法”的洋人还提到修建靠的都是人力,效率极为低下。
古代帝王对科学的态度,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对科学是极为感兴趣的,常用西方使者送的望远镜观天象,但官员们确认为这只不过是皇帝又多了一件玩具罢了,然后的雍正皇帝对科学兴趣乏乏,乾隆更是视科学为玩物,从影片中郎世宁提到在“观水法”的机械运水喷泉使用三年后,乾隆就下令将机械弃用,改人工运水,他认为那只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同样令人感到心凉的是英法联军曾在圆明园仓库中发现了但是西方进供的最先进的枪支与大炮,我们去不重视,不利用,自认为我们天朝大国不需要。
这是多么的悲哀,一个曾经发明了震惊世界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的古国却因自满,自傲,忽视科学的力量而最终走向衰败。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可见清王朝最终走向灭亡是历史的必然。
在这样一座旷世园林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大清鼎盛外表下糜烂的本质,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忽视科学,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挽回的,曾经那如此繁华美丽,气势庞大的圆明园只剩下一片残岩断壁安安静静的躺在杂草丛中,我们就让它静静的躺着吧,一个民族在惨受凌辱后,需要有一个见证者永远督促后人记住那一断耻辱,鞭策后人努力去洗刷,圆明园的残岩断壁无疑是最好的见证者。
高分纪录片丨《圆明园》:当繁华旖旎化为断壁残垣,三维再现昔日“万园之园”的盛景

高分纪录片丨《圆明园》:当繁华旖旎化为断壁残垣,三维再现昔日“万园之园”的盛景《圆明园》是著名导演金铁木执导的一部大型兼具故事、艺术、纪录为一体的历史记录科教电影,其内容宏大浩瀚,形式唯美客观,节奏层次分明,音乐苍凉悲壮,是传统的科教历史电影难以相提并论的。
该片耗时七年,投资2000多万元,被导演金铁木称之为“史诗”的纪录电影《圆明园》,首次全景式再现了150年前这座瑰丽辉煌的皇家园林,并以在中国宫廷生活了50多年的传教士郎世宁等外国人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解读,荣获第16届金鸡奖最佳科教片奖。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维克多·雨果这段文字取自法国大作家雨果,在惊闻火烧圆明园之后,撰写的《给巴特勒上尉复信》。
信中用华丽的语言歌颂了遥远中国的夏宫,更愤懑地谴责英法两国军队毁掉人类艺术杰作的强盗行径。
这段话,也被引用在纪录片《圆明园》的开端。
三维特技再现了昔日皇家园林“万园之园”的盛景全片以圆明园为线索,通过演员表演和动态复原画面结合的方式,讲述了从康熙年间的圆明园兴建,到乾隆年间的盛世全景,直至咸丰年间惨遭毁灭,这历经6代帝王近200年的王朝兴衰。
“三帝”相会牡丹台影片《圆明园》以其详实的史料,揭示清皇室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建造这座园林过程中的秘闻。
1709年,康熙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北修建了圆明园,并将其赐给了皇四子胤(即后来雍正)。
据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张恩荫介绍,最初的圆明园规模并不大,只是一座花园,建成后不久胤就迁入使用。
因园中一处种了很多牡丹,花开时极为绚烂,故名“牡丹台”。
而清朝历史上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唯一一次相聚就在此地。
1721年,在康熙成为皇帝的第60个春天,胤请他前去牡丹台赏花。
五年级下册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500字5篇

五年级下册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500字5篇【#五年级# 导语】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为大家准备了《五年级下册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500字5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1.五年级下册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450字你知道皇家园林博物馆吗?你知道你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吗?没错,就是美丽的颐和园。
今天就让我做大家的导游,带领大家了解颐和园!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部海淀区境内,旧称“清漪园”,它的规模宏大,内外华丽,是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文明化遗产。
公元1750年,乾隆在这里改建了清漪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
1880年重建,并改称颐和园。
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
1903年修复。
后来在军阀、国民党统治时期,再一次遭了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不断的修缮,才得以让这座古老的园林焕发青春。
这是经过了多少次的破坏呀!颐和园的面积达290多公顷,其中水面面积就占了四分之三!根据不同的地点与地形,建造了不同风格的精致建筑。
山脚下建了一条700多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虹色的项链把建筑、青山、绿水以及一切都连在了一起。
这艺术真是巧妙,这就是罕见的园林杰作。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万寿山上依山而建的佛香阁等的千米长画廊和昆明湖中的17孔桥等都是游人必到的景点哦!颐和园是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荣耀和骄傲!身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努力学习,成为中国的骄傲!2.五年级下册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450字颐和园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A 级国家景区,还被称为世界文化遗产,得到这个称号是因为园内的景观精美绝伦。
万寿山是其中的一个景点。
万寿山是燕山的余脉,高58.59米,海拔108.94米,前临昆明湖。
说到万寿山,就得说起佛香阁。
它在万寿山前山高20米的方形台基上,南方是昆明湖,背后是智慧海。
佛香阁高41米,8面3层4重檐,里边有8根巨大梨木擎天柱,结构很复杂,是古典建筑的精品。
纪录片《圆明园》赏析

《圆明园》创作中的几个特点:1、第一人称角度叙述。
郎世宁为线索,串联起圆明园修建、扩建以及被摧毁的全过程,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时间过度,加之首位雨果文章做旁白,完整的结构保证了影片故事化。
主要线索人物——郎世宁的选择颇具匠心,不同于以往,以记者、主持人,或者字幕的解说,影片中有了主线人物,使得故事的叙述和创作视角更有吸引力,而依据的史料,日记,书信,使得影片更为客观可信。
2、情景再现的表现方式,故事化戏剧化的创作。
纪录片与故事相结合,是电影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历史纪录片《圆明园》在这方面就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包括“他者视角的选择”、人物性格的塑造、真实再现、特技等3、完整的故事构架,生动的细节表现勤奋不是万能的,效率才是最重要。
片中提到雍正皇帝每天休息时间不到4个小时,其他时间都用来批阅奏折,处理国家大事。
他不可谓不是一个勤奋的好皇帝,但这同样体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都需如此劳累,可见其管理制度的落后。
修建“水法”的洋人还提到修建靠的都是人力,效率极为低下。
古代帝王对科学的态度,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对科学是极为感兴趣的,常用西方使者送的望远镜观天象,但官员们确认为这只不过是皇帝又多了一件玩具罢了,然后的雍正皇帝对科学兴趣乏乏,乾隆更是视科学为玩物,从影片中郎世宁提到在“观水法”的机械运水喷泉使用三年后,乾隆就下令将机械弃用,改人工运水,他认为那只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同样令人感到心凉的是英法联军曾在圆明园仓库中发现了但是西方进供的最先进的枪支与大炮,我们去不重视,不利用,自认为我们天朝大国不需要。
这是多么的悲哀,一个曾经发明了震惊世界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的古国却因自满,自傲,忽视科学的力量而最终走向衰败。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可见清王朝最终走向灭亡是历史的必然。
在这样一座旷世园林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大清鼎盛外表下糜烂的本质,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忽视科学,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挽回的,曾经那如此繁华美丽,气势庞大的圆明园只剩下一片残岩断壁安安静静的躺在杂草丛中,我们就让它静静的躺着吧,一个民族在惨受凌辱后,需要有一个见证者永远督促后人记住那一断耻辱,鞭策后人努力去洗刷,圆明园的残岩断壁无疑是最好的见证者。
论纪录片故事化创作——以《圆明园》为例

论纪录片故事化创作——以《圆明园》为例
何洪池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09(000)021
【摘要】纪录片<圆明园>采用故事性加三维动画的手法和技术来结构、处理影片,成功地实现了用制作故事片手法制作纪录片,这是当今纪录片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影片之所以如此爱欢迎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总页数】2页(P35,74)
【作者】何洪池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手法——以《寻找小糖人》为例 [J], 庞艳芳
2.从《圆明园》看纪录片故事化创作 [J], 何洪池
3.浅谈献礼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以《追寻》和《福州记忆》为例 [J], 贺杰
4.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纪录片进入电视栏目后的新特点 [J], 刘春华;鞠勇;李梦琳
5.纪录片《圆明园》的故事化叙事手法 [J], 张欣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故事叙述化形式——以《圆明园》为例-毕业论文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故事叙述化形式——以《圆明园》为例摘要大型史诗纪录片《圆明园》一经上映,就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影片采用故事性的创作手法上,以康乾盛世直到清朝没落的历史为依托,以圆明园为载体,讲述了其从建造、扩建直至毁灭的过程。
本文从专业的视角,对《圆明园》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手法进行研究,从故事选题、人物元素、叙事结构、故事悬念、视觉呈现、情景再现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的解析,使纪录片以专业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更好地展现创作得的意图,进一步挖掘这部电视纪录片所具有的价值。
关键词:圆明园纪录片故事化选题结构目录1 导论 (3)2 纪录片故事化的概述 (3)2.1 纪录片故事化的内涵及定位 (3)2.2 纪录片故事化的决定要素 (3)2.2.1 题材、主题和素材 (3)2.2.2 创作者的思维方式 (4)2.2.3 市场竞争 (4)2.2.4 传播观念与受众需求 (4)3 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策略分析 (4)3.1 题材凸显故事化 (4)3.2 设置悬念强调情节突出矛盾 (5)3.3 镜头画面语言的故事性 (5)3.4 细节的彰显 (6)3.5 叙述者语言的故事性 (6)3.6音乐叙事功能的有效运用 (6)3.7 “真实再现”的故事性 (6)4 纪录片故事化叙述的尺度把握 (6)4.1 “故事化”是手段而非目的 (6)4.2 “情景再现”运用的分寸把握 (7)4.3 把握文化品格与商业利益的尺度 (7)5 《圆明园》的故事化叙事方式分析 (7)5.1 富有价值的故事选题 (7)5.2 串联线索的人物 (8)5.3 动人的叙事结构 (9)5.4 强烈的故事悬念 (9)5.5 震撼的视觉奇观 (10)5.5.1 镜头运用 (10)5.5.2 色彩呈现 (11)5.5.3 对比手法 (11)5.5.4 音画结合 (12)5.5.5 细节刻画 (12)5.6 真实的情景再现 (12)5.6.1 三维技术再现恢宏历史 (12)5.6.2 人物扮演 (12)6 结语 (13)参考文献 (13)1 导论纪录片自从出现以来,如何更好地进行纪实创作也成了创作人所一直思考的问题。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颐和园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颐和园你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了解多少呢?请翻阅相关资料写一写介绍颐和园的作文吧!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颐和园_介绍颐和园的作文,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颐和园1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
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开头扣题,交代了圆明园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引出下文。
)颐和园有名的景点有很多,在这里我主要介绍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
(过渡段,引出下文对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
)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有728米长,被分为273间,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每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
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
佛香阁是一座宏伟的塔式宗教建筑,为全颐和园建筑布局的中心。
"佛香"二字来源于佛教对佛的歌颂。
该阁仿杭州的六和塔建造,兴建在20米的石造台基上,八面三层四重檐。
高约40米,内有8根铁梨木大柱,直贯顶部,下有20米高的石台基。
佛香阁内供接引佛,每月望朔,慈禧在此烧香礼佛。
(具体介绍佛香阁建筑特点和作用。
) 关于佛香阁有这样一个传说。
当年,乾隆皇帝想在海淀这片风景秀美的地段造大园子,有人说这万寿山下是个古墓,是明朝某个王妃的墓,号称这妃子当年可不是善主,她的墓动不得!乾隆听了,说怕什么,当乾隆亲到现场一看墓的大石门已被挖开,可是门里面刻着八个大字:“你不动我,我不动你!”乾隆惊吓至一身冷汗,赶忙命人把土都盖回去,并在万寿山上盖一大庙镇住不冥的鬼魂,这就是佛香阁了。
(小作者用比喻修辞描述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绿的圆盘,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昆明湖的美丽。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400字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400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400字4篇(精选45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400字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400字篇1大家好!我是一个小小导游。
现在由我带领大家去参观美丽的颐和园。
颐和园又名清漪园。
大家看,这里是著名的长廊。
这长廊有七百多米,分成273间。
它有一条条绿色的长柱,一排排、一列列整整齐齐地,像一个个有素的士兵;有红漆的栏杆,而且每一间横槛上都有各种各样的花纹,如:花草树木、人物、风景等等。
旁边还种着一盆盆五颜六色的花,一丝丝花香在这长廊飘来飘去,清新的味道扑面而来。
现在,请各位女士们和先生们小心梯级,而且不要乱丢垃圾,有垃圾一定要丢到果皮箱,保护好这里美好的环境!各位游客,大家请跟我来!这是一个你们最盼望的景点——昆明湖。
昆明湖是一条长长的堤坝。
湖北有几座形态各异的石桥,桥栏杆上有过百条石柱。
石柱上雕刻着狮子头,他们神态各,好看极了!我们要上山了,各位走好啊!我们下一个景点是万寿山。
万寿山的半山腰中有一个三层的宝塔。
旁边还有一棵棵参天的大树,绿树成荫的,一眼望去像一块大大的翡翠。
颐和园一天游到此结束了。
大家觉得这景色美吗?我们祖国还有很多名胜古迹,以后我们还会观看到更美的景点的!各位游客,再见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作文400字篇2你知道皇家园林博物馆吗?你知道你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吗?没错,就是美丽的颐和园。
今天就让我做大家的导游,带领大家了解颐和园!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部海淀区境内,旧称“清漪园”,它的规模宏大,内外华丽,是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文明化遗产。
公元1750年,乾隆在这里改建了清漪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
1880年重建,并改称颐和园。
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事化手法再现历史时空——兼谈大型纪录片《颐和园》创作特色纪录片发展到当下阶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国家内部地域交流、普及知识的功能,而是越来越多的发挥其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交流作用。
因为纪录片逼真的记录特性和朴实无华的情感表达,制作人员一般会选取具有人类普遍性和民族共通性的题材进行加工,赋予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观众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于影像中思考历史思考人生,不同种族的观众可以产生心灵的共振,情感的共鸣。
但是我们要看到,这种共鸣的产生也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对纪录片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的正确把握。
中西方因为各种原因,思维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分析,主要是双方所处的“语境”不同。
中国、日本等东方的“同质社会”多属于高语境传播社会,社会成员由于历史、传统、民俗风土等高度的重叠性,绝大部分信息都已储存于即成的语境中,成为全体成员共享的资源,因此在表达感情和传递信息上喜好用含蓄间接隐晦的方式;而西方的“异质社会”多属于低语境传播社会,他们缺少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很难产生非语言的心灵感应,所以喜好用坦率直白的方式进行沟通,更多地借助直接清晰的符号编码信息。
双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性造成对同一事物兴趣点和接受度的不协调,这成为纪录片创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一批优秀的纪录片相继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央视近期播出的大型纪录片《颐和园》,也因其深厚的艺术涵养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综观他们的创作模式,无不用到了一个颇具争议的手法——纪录片故事化,这也是本文所要浓墨重彩讲述的地方。
一、故事化,用看似虚幻的手法展现历史真实“故事”这个概念更常见于故事片中。
故事片是“由职业或非职业演员扮演、具有一定情节的影片。
”它与文学中的小说有着密切的连带关系,很多情节精彩离奇的电影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来的。
罗伯特·麦基在他的《故事》中写道:“故事艺术已经成为人性的首要灵感源泉,因为故事在不断地设法政治人生的混乱,挖掘人生的真谛。
我们对故事的嗜好反映了人类对捕捉人生模式的深层的需求,这不仅是一种纯粹的知识实践,而且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非常情感化的体验。
用剧作家让·昂努伊尔的话说:‘小说赋予人生以形式。
’”纪录片作为表达真实的艺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故事化的创作手法是不认同的,他们认为纪录片应该是纯粹的记录真实,其中的故事元素是对纪录片本质的背离。
他们追求一种间离效果的叙述,以纯客观的视角去关注人生关注社会,通过选择、组合捕捉到的生活现象概括、提炼拍摄内容。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选择与组合的过程中,存在真实已被异化为影像真实。
因此,不管理论界对纪录片的真实问题如何探讨,它本身就已带上悖论的色彩。
黑格尔说:“美就是理念,所以从一方面看,美与真是一回事。
这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
”对真实的追求永远是纪录片的生存和发展原则,但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纪录片就是要通过影像展现比故事片更戏剧化的真实,表现真实背后的戏剧性,用影像直接诉诸人的视听感官来再现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社会的变革和身处其中的人物命运的起伏。
当前,随着观众对电视节目需求的日益多元化,纪录片的创作者开始以创新的思维追求题材和表现手法的艺术多样化,以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十一世纪伊始,大型纪录片《故宫》和《圆明园》播出,其故事化的情节构建和唯美的画面风格给纪录片创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使故事化的创作手法正式登上了中国纪录片创作的舞台。
纪录片故事化,即在真实纪录的前提下,借用电影故事片、电视剧创作中的一些故事化、娱乐化艺术元素,使我们讲述的真实的故事对观众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2005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主席米歇尔·诺尔直言不讳的指出,纪录片是讲求故事性的,应该如实地把一个故事的思想内容表达得生动而完整,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对于文献类的纪录片,因其经过漫长年代的侵蚀与洗礼,完全真实再现的可能性已变得微乎其微,很多历史建筑和人物已经消逝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只能根据当下掌握的有限的知识去对他进行解读,但这种知识自身的局限性又使得它只为有限群体的学者所把握,无法对全体大众进行普及,这给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一定难度。
新历史主义者认为,我们应致力于恢复文学研究的历史维度,把注意力扩展到为形式主义忽略的,产生文学文本的历史语境,即将一部作品从孤零零的文本分析中解放出来,将其置于与同时代的社会惯例和非话语实践的关系之中,解构历史的线性发展。
因此,对于文献类纪录片的创作,一个尊重历史的真实态度远远强过生硬的说教,打动观众的将是其中体现出的意蕴而非单调的陈述。
故事化的创作手法,介入的创作理念,运用扮演、动画等多种方式对当时的场景进行还原,在影像时空中展现历史的人与物,增强纪录片可视性,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成为表现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有力工具。
二、《颐和园》中故事化手法的运用《颐和园》的拍摄从06年启动,历时三年完成,是纪录片《故宫》原班人马的又一力作,理所当然的延续了《故宫》的一些创作特点,特别是在情节构建,技术特效方面,将传统纪录片创作手法与当前主流的数字技术结合起来,并加以创新,呈现给观众又一视觉盛宴。
(一)介入的视角,真人的扮演,在对历史的追溯中寻求民族认同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前身名为清漪园,始建于国力强盛的清乾隆时期,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纵火焚毁。
光绪年间重建,改名为颐和园,成为慈禧晚年生活居住的主要场所。
颐和园于1900年曾遭八国联军抢掠,抗战期间曾被日军占据。
1928年,颐和园由皇家园林正式成为国家公园。
现今保存园内的文献档案、文物收藏,记录了中国封建社会由鼎盛辉煌走向衰落灭亡的历史,也见证了几经沧桑的园林在新中国获得新生的历程。
《颐和园》的创作团队根据史料的记载,从清漪园的修建开始,将颐和园的历史娓娓道来,在叙述中采用介入的视角,将历史放在当代的大环境下进行重新解读。
整个纪录片分为六集播出,每集冠以反映内容主旨的名称,使片子带有一中古典清雅的韵味,片中一反历史文化类纪录片节奏缓慢枯燥沉闷的弱点,将一些权威性学术性专业性的观点融于形象化的讲述之中,尤其是涉及到大量的园林知识,以摄像机镜头代替观众的主观视线,以山水草木亭台楼阁作为观察对象,通过画面语言形象地诠释专业的理论。
最难能可得的是,全片见观点不见专家,风格简捷明快,通俗易懂,可视性强,在引领观众视线之外,不忘留下空白,给观众充分的空间去思考,去体味。
《颐和园》采用了大量的真人扮演。
真人扮演在纪录片中一直是颇受争议的,如同前文所说的,演员扮演更常见于故事片中,其表演的痕迹被部分学者认为是对纪录片真实性的背离。
但我们也要看到,采用真人扮演的形式再现历史时空发生的事件,能给予观众更好的代入感,使观众不由自主的追随情节的发展,随人物的命运感受历史沉浮。
《颐和园》中,乾隆、慈禧等重要历史人物均采用真人扮演的形式,以一个园林的兴衰历程为依托,间接地表现了他们的人物品格和处事态度,隐含地表达了创作者对两位帝后的见解。
这种表达是含蓄的、隐匿于影像、解说之中的,其中无可避免的掺杂了些许主观感情。
即便如此,这些主观的东西也都建立在客观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只是对他们帝王形象的补充和当前语境下的回溯式解读。
同一事件在不同叙述视角的关注下,就会呈现不同的性质和面貌,或者说不同的叙事视角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态度和故事面貌,而以一种非常的即陌生化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叙述事件,这就是艺术手法的创新。
《颐和园》中乾隆、慈禧等扮演人物的面目是模糊的,就是创作者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心理接受程度,在代入情境时不忘营造间离的效果,表明其扮演的故事属性和虚拟属性,营造陌生化的效果。
观众在观赏时也能够时而介入,时而抽离,得到愉悦的审美体验。
(二)悬念的设置,紧扣整体拍摄理念,抓住观众探求的心弦我们讲纪录片故事化,目的就是吸引多数观众的目光,让他们觉得纪录片好看、有意思,所以要将充分的故事属性赋予它,悬念作为故事片中的必备因素,能够吸引观众注意力,保持他们收视热情,一部故事片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悬念设计的是否巧妙,而纪录片故事化的创作手法很大程度上也是借鉴悬念的设置方法,通过层层递进的讲述抓住观众的眼球。
《颐和园》的叙述风格是夹叙夹议,叙的明显,议的含蓄,“议”的部分经常通过设置悬念,引导观众思考,激活观众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以提升自身的广度和深度。
整部纪录片不断地设悬和释悬,第二集《昆明有乾坤》中对乾隆修建清漪园原因的追寻,将帝王置于一个普通人的位置,他们的真实想法我们不得而知,只有通过史料记载对其行为进行推测性的猜想,为影片的观赏增添了不少趣味。
同样的情节设置在每一集中都可以发现,不管是平民侯义公的入园之谜,还是慈禧对外国大使的态度变化,导演都只揭谜面,不揭谜底,一定程度上给予上位者人文关怀,也通过他们的行为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使观众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此外,《颐和园》还将故事化的手法应用到文物介绍上,在讲述亭台楼阁与园林风貌中穿插王朝历史和重大事件的印记,使整部纪录片变得更加立体。
在第五集《禁苑演外交》中,对园中文物的展示和介绍几乎都是在慈禧和外使夫人与画家的故事中表现出来的,这比单纯介绍古物更能吸引观众的兴趣,与外国同时期历史的交叉表现也扩展了纪录片的维度。
从整体来说,导演通过故事化的创作手法将这座皇家园林的发展兴衰与清王朝的命运结合到了一起,与世界历史前进的步伐结合到了一起,丰富了纪录片的内涵,将影像与历史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发人深省,构建了良好的群体效应,这是传统枯燥的文献类纪录片所无法达到的。
(三)数字技术的运用,三维与实拍相结合,重现园林隽永风貌马尔库塞曾断言:“艺术既受现存规约的制约,又超越现存的规约。
”在纪录片特别是文献类纪录片中,常会由于时过境迁、事件的突发性或其他原因无法拍摄到现场画面,人们必然面临着必要画面的缺失。
于是借助于数字技术真实再现已开始在纪录片中运用,并已被大众广泛接受和认可。
由于当年建造清漪园的图纸、烫样等重要历史资料大部分已经毁于战火,清漪园的现存资料十分稀少,它的真实面貌更是无从得见。
这次拍摄过程中,摄制组在故宫信息中心发现了一张古图《万寿庆典图》,这张图描绘了乾隆母亲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的盛况,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年清漪园的建筑形制,规模以及园林盛况。
因此,《颐和园》的创作团队以此为据,采用数字技术,将古建筑图与现实场景的立体三维再现相结合,把已在战火中焚毁的清漪园全貌还原出来,并将其与颐和园的实拍景相结合,填补了历史造成的空缺。
传统纪录片因为过度关注真实的要求,在影像上往往要求不高,甚至刻意不加修饰以此彰显纪实的美学特性。
但影像作为纪录片叙事的依托,是观众理解主题、接受理念的媒介,镜头的调度和影像的勾勒直接影响着影片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