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

合集下载

《理想的风筝》课文原文

《理想的风筝》课文原文

《理想的风筝》课文原文导读: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

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

每逢这时,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

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

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到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

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摔丢了腿和胳膊。

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

”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

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

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

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

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

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

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理想的风筝》优秀5篇

《理想的风筝》优秀5篇

《理想的风筝》优秀5篇理想的风筝篇一教学目标:1、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

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

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

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

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老师配乐朗诵课文第一段。

每逢这时候,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刘老师的身影,我印象中的刘老师什么样呢?1、同学说一说,然后找同学把文中描写刘老师的语句读一读。

2 、刘老师的腿如何残疾的我不知道,只是清楚地记得他曾笑着说过(读书中的语句)(1)笑声和酸涩矛盾吗?(笑是因为觉得新鲜没有一个残疾人这样说,酸涩因为刘老师太不幸了,同情刘老师)(2)尊敬刘老师什么?(尊敬刘老师乐观的生活态度)(板书:生活)二、就是这位靠圆木拐杖支撑身体的刘老师,在晴朗的日子,课余时,在操场上带我们放风筝,那情景使我至今难忘。

1、找同学读这件事。

2 、默读并批注,刘老师的言行等,从中你体会到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课件)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他终于气喘咻咻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同学发言,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说一说自己体会到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

(板书:生命)3 、看课件(这部分内容写的是什么?)作者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

一个年过五十深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同学说一说后,课件变色字出现(强烈的爱与追求)并(板书:强烈的爱追求)同学有感情朗读,齐读。

理想的风筝

理想的风筝

22.理想的风筝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六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形象。

2.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提问导入板书:理想的风筝。

同学们,在你一到六年级的学习中,有令你印象深刻的老师吗?请你说一说为什么她们令你难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2课,一篇关于回忆老师情深的课文。

1.齐读课题。

2.在作者笔下,理想的风筝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学习了课文以后就会明白。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出示:风筝连翘花眯着眼蜈蚣倘若指名读,齐读。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可以分成几段?怎么分?课文主要写“我”回忆刘老师辛勤从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表达对老师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是第一至三自然段,每逢春天到来,“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刘老师放上天空的风筝。

第二段是第四至九自然段,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和他放风筝的情景。

第三段是第十、十一自然段,写“我”对分别近30年的刘老师的思念之情。

3.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疑问?疑问大致有:(1)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人心里都泛起了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酸涩”指什么?为什么?(2)为什么“他每旋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3)后两处省略号的用法。

4.交流学习心得。

三.反复品读,互动探究1.课文中有许多地方写的细腻感人,试找出几处读一读,揣摩这些地方为什么要写的这样细腻。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四.布置作业1.反复品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2.抄写生字词。

《理想的风筝》(精选13篇)

《理想的风筝》(精选13篇)

《理想的风筝》(精选13篇)《理想的风筝》(精选13篇)《理想的风筝》篇1《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三作者:赵丽霞转贴自:转载点击数:60《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三作者:赵丽霞教材分析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

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

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

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

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理想的风筝》阅读题答案解析 理想的风筝阅读题及答案

《理想的风筝》阅读题答案解析 理想的风筝阅读题及答案

《理想的风筝》阅读题答案解析理想的风筝阅读题1.根据文章内容,理想的风筝是指什么?2.为什么风筝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3.文章中提到的风筝比喻和什么类似?4.风筝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5.文章中提到的生物风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理想的风筝阅读题答案解析1.根据文章内容,理想的风筝是指一种可以自由翱翔于天空的风筝。

它像一只自由自在的鸟儿,不受任何束缚,可以任意飞翔。

2.风筝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首先是因为风筝可以在空中展示美丽的图案和颜色,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其次,风筝飞行的过程本身充满了乐趣,人们可以通过线控风筝来控制它的飞行高度和方向,体验到一种与自然互动的快感。

此外,风筝还可以成为人们之间的交流工具,朋友们可以一起放飞风筝,共同享受这一活动带来的乐趣与快乐。

3.文章中提到的风筝比喻人们追求理想的过程。

风筝需要顺风才能飞得更高更远,而人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也需要顺应时势,抓住机遇,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4.风筝与我们的生活有很多关联。

首先,风筝飞翔的高度和方向可以由人来控制,这与我们在生活中追求目标、决定自己的未来有共通之处。

其次,风筝需要顺风才能飞得更高更远,这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抓住机遇,善于利用外部的条件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最后,风筝还可以成为人们交流的工具,与朋友一起放飞风筝,共同享受乐趣,这也体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5.文章中提到的生物风筝对我们有启示。

生物风筝是一种由人控制的大型飞行器,它可以用来执行各种任务,比如科学研究、环境监测等。

生物风筝的出现提醒我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采用新的方式和工具,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

以上是对《理想的风筝》阅读题的答案解析。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风筝的魅力以及与我们生活的种种关联,同时也可以从风筝中汲取到一些对我们生活有益的启示。

希望大家在享受飞行的乐趣的同时,也能发现风筝背后蕴含的深意。

理想的风筝作文(通用26篇)

理想的风筝作文(通用26篇)

理想的风筝作文(通用26篇)理想的风筝作文(通用26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理想的风筝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想的风筝作文篇1春天,东风吹来,是放风筝的好季节。

只见在那蔚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飘着五颜六色的风筝,也飘着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它们像青春的理想,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今天,我带着自己画的风筝来到广场上,准备亲手将它放飞。

我右手将风筝高高地举过头顶,左手拿着线团,闭眼等待风的到来。

这时,微风吹来,我右手拉着线、迎着风,跑了起来。

我回头看着风筝,时而扯一下,给它缠绕的束缚;时而放线,让它自由的漂浮。

渐渐地、渐渐地,风筝飞了起来,它迎风而上,如同困境里逆流而上的人们,一往无前。

空中的风筝摇摇摆摆、颤颤巍巍,原来是我在风小的时候忘了跑起来,导致风筝失控了。

最后它还是像一只断翅的小鸟,在空中画出一个笔直的感叹号后一头栽在石砖上。

第二次,我吸取了第一次失败的经验,一边注意着风的大小,一边小心翼翼地放线。

在经历了几番波折后,我的风筝终于直冲云霄,大展雄威了。

天空中的风筝竞相攀比,一只接一只上演了一场激烈的追逐战。

风筝的样式也各种各样,有大鸟的,有脸谱的,还有蝴蝶……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风筝那样,迎着风和困难,飞得更高。

让我们放飞风筝、放飞理想!理想的风筝作文篇2今天我读了《理想的风筝》这一课心里涌出了许多感受。

这篇文章写的是刘老师是个只有一条腿的残疾人但他身残心不残。

“我”被刘老师那种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所打动。

当我读到刘老师放风筝时作者觉得他已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位少年时我突然感受到刘老师对生活有着纯朴、强烈的爱与不懈的追求。

我此刻和作者一样被刘老师的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所震撼。

理想的风筝

理想的风筝

26理想的风筝教材简析:《理想的风筝》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以“风筝”为线索贯穿全文。

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

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课文运用倒叙的写法,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刘老师上课的情景、听同学回答的情景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和优秀品质;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思念与赞美之情。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抓住主要情感线,多形式地朗读课文,多角度地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

在读中悟情、在启发中激情、在朗读中诵情、在练习发散中升华情感,最终体会到“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

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思维,在平等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学习文中运用典型事例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崇高的追求的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3、会认“哽、蜈、蚣、翩”4个字,会认写“筝、哽、翩”3个字,掌握“风筝、哽咽、翩翩起舞、忠厚、酸涩、沉醉、精妙”等词语。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教学难点:探究刘老师是一位这样的老师,体会课文中写“我”心情、想法的句段,理解课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

教学准备:1、收集苏书阳的相关资料,阅读苏叔阳的作品。

2、收集阅读描写师生情意的文章。

3、制作多媒体课件。

理想的风筝(课文)

理想的风筝(课文)

22理想的风筝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

连翘[qiáo]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吹奏着生命之歌。

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穹。

每逢这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盖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的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着。

这条腿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

只是有一次,他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女娲(wā)造人的传说,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

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

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

”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枝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

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人们的心头。

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简单的“瓦片儿”,有长达丈余的蜈蚣(wúɡōnɡ),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

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举着风筝。

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piān)翩起舞,扶摇直上。

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慷慨”、“哽咽”、“翩翩起舞”、“翱翔”等词。

理解“理想的风筝”的真正含义。

2、能力目标:流利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作者倒叙的写作方法。

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品读作者的思念之情,感悟领会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热爱生命和师生之间的情谊。

并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3、感情目标:激发学生对老师、父母的敬爱和感激之情,学习刘老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以“风筝”为线索。

作者苏叔阳回忆了恩师的音容笑貌和在一起的愉快生活。

课文以三个特写“镜头”——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来表现恩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赞扬他对工作的热爱与追求,表达了作者对恩师的深深怀念之情。

三、教学重点
1、“披文入情”,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情体和表达。

2、学会用倒叙的写作手法,与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了解人物的品德。

3、学习刘老师面对挫折顽强的精神和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

四、教学难点
1、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刘老师对生活的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理想,也是他对人生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2、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春天又到了,万物复苏,蓝天白云、花红柳绿,到处充满生机。

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不由自主想起了古诗《村居》中的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引导学生感受春天放风筝的快乐,唤起学生放风筝的真实体验)
是啊,放风筝能带给我们快乐,可在著名作家苏叔阳的心中,风筝,不仅带给他许多快乐,而且还寄托不尽的思念呢。

(二)、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理想的风筝》。

(板书课题:理想的风筝)
最后一个字,读(),是后鼻音,在这个词中,读轻声,读(),齐读课题。

2、首先介绍一下作者苏叔阳。

苏叔阳(1938--)当代著名剧作家、作家、文学家、诗人,笔名舒扬。

河北保定人。

现从事历史及文化研究。

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从事教育事业多年,培养了很多学生。

门下收一弟子舒子原。

他以深厚的文化积淀特有的历史文学视角,创作了诸多国内外广为流传的文学著作。

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华表奖、文华奖、金鸡奖及全国作协短篇小说奖、散文奖、人民文学奖、乌金奖等。

2010年7月获得联合国艺术贡献特别奖。

3、作者要写的是刘老师,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呢?学完这篇课文后,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三)、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难读的地方,多练练。

2、这些词你会读吗?(出示词语)
连翘花小喇叭吹奏
眯起来慈祥膝下圆木拐杖
撑地跳跃旋转
撒手蹦跳追赶翱翔盘旋翩翩起舞扶摇直上(1)、先练练。

(自由读)
(2)、谁先来?点名读第一组词语。

A、“翘”字正音,齐读,还可以组成“翘首”“翘望”.它还有另一个
读音“qiào”,学生组词。

B、出示连翘花的图片:
你能用刚才的一组词说说所看到的连翘花吗?
文中怎样描写连翘花的?请你试着读一读。

C、第二自然段除了描写连翘花,还写了哪些景物?请你读一读
从这些语句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D、看着这段文字,我想起了宋代朱熹的诗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同学们,你想到了哪些诗句?谁也来吟诵吟诵?
E、多美的春景呀!让我们一起再美美地读!
(3)、点名读第二组词语。

这组词与什么有关?
(出示图片)看,这就是刘老师。

谁来描述一下刘老师的外貌?
学生: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盖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

(4)、点名读第三组词语。

①预设:“转”的读音:
这是一个多音字,在文中多次出现,找找在哪里?(多媒体出示课文语段: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

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而他每次的一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到底读什么?当我们没办法确定时,怎么办?(查字典)
对,通过查字典了解字义,来确定读音,的确是个好办法。

老师课前也查了字典,发现“转”字有两种读音,当表示改变方向时读“zhu ǎn”,如转身、旋转等;另一个音则读“zhuàn”,如转圈、打转等。

下面,我们就再来看看这段文字,让我们一起来琢磨文中的“转”字表示什么意思?该怎么读?
试着读一读。

点名读。

②这段话主要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写板书)
从这组词中,你觉得刘老师写板书时很__。

你能读出这种感觉来吗?
(5)、点名读第四组词语。

①“撒”字正音
②看到这组词,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③让我们也走近刘老师,跟着刘老师一起来放放风筝。

你能找出刘老师放风筝的画面来读一读吗?
④你觉得此刻的刘老师怎么样?请你带着感情读一读。

3、已经近三十年没见到他了……(引读最后两段)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请带着感情读一读。

(四)再读课文
A、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你知道让作者刻骨铭心的人是谁?
B、课文围绕刘老师写了哪几个典型事例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C、你能试着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五)、总结全文
发生在刘老师身上的事情很多很多,作者为什么只写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这三个事例呢?通过这三个事例,我们感受到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理想的风筝与刘老师又有什么联系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六)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词三遍。

2、背诵第二自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