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教案
犯罪教案

七、教学设计后的反思:1、本框围绕什么是犯罪,犯罪与一般违法的关系,防微杜渐、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所以这些知识点对教育学生学法、知法、守法和护法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自己感觉对这框内容的知识点,我还是吃得比较透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学生的学习状态比较好,这可能得益于案例的丰富不同于课文的呈现方式,主要问题的设计还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深入研究。
3、但课堂总是充满了遗憾啊!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1)在课堂实际生成的瞬间,我只能凭自己的一种直感去感受来自学生对法律知识点的解读和回应,然后对教学预设作出相应的随机调整。
这种课堂策略当然受教师敏感度和经验度的影响,我在这方面明显是欠缺的。
(2)初二年级的学生,对法律的专用名词不能很好地把握,因此,让他们分析案例的时候,要将之转化为具体的透彻的讲解,可能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
因此,在课堂上,我费了较多的时间,还是不能很好得引导学生,有点生硬灌输的味道。
(3)课堂教学设计得太满。
可能出于向老师们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流程的考虑,我的教学安排过于饱满,使得最后让同学们说说自己所写的倡议书《提高道德修养,远离犯罪》的环节没能充分展开,非但不能体现原本指导比较细致、有步骤的特点,反而让学生觉得很仓促,导致实效性不强。
附录1“犯罪与刑罚”教案政史地教研组裴亚军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刑法的含义、犯罪的三个特征和我国刑罚的种类。
能力目标:能结合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犯罪行为、罪与非罪的界限以及犯罪要受到怎样的制裁。
思想觉悟目标:通过学习犯罪问题的有关知识,知道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二、【教学重点】:1、犯罪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犯罪应受到怎样的制裁?三、【教学难点】:犯罪的基本特征四、【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问题讨论法和小组竞赛法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六、【板书设计】:七、【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歌曲导入:课前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教学设计

《法制教育课教案》——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的类别。
2、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用事例说明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用实例表明我国法律的性质。
3、学会依法自律。
【能力目标】能结合违法与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思想觉悟目标】1、通过违法与犯罪的问题的学习,知道违法与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违法与犯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而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二、教学重点1.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概念。
2.犯罪的基本特征。
3.引导学生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性,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教学难点1.犯罪的基本特征。
2.违法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方法案例研讨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今日说法》——迷失的青春。
这些青少年到底是怎样一步步的沦落的呢?记者采访了这帮青少年犯罪团伙的“老大”林林,我们来听听他的成长故事。
(二)新课1、林林的采访记录(一)问:进入初中后,林林出现了哪些行为?这是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2、林林的采访记录(二)问:此时林林又出现了哪些行为?这是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为什么?违法行为: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两层意思:①法律规定应该做而不做的,是违法行为。
②法律规定不能做而去做的,也是违法行为。
3、探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哪些法律规定做而不去做,法律禁止做而去做的行为?学生罗列。
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没有触犯刑法,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的的行为。
4、林林的采访记录(三)问:(1)这时,林林又出现了哪些行为?这是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
预防违法犯罪 (教案)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宋维苏【设计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多体验,不论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哪一板块,都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能力】提高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知识】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教学重点】遵纪守法,防微杜渐【教学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讨论式、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导入(欣赏歌曲《心声》,学生自主感悟,教师导入新课)【环节二】认识小亮(出示少年犯小亮的照片及简介)【环节三】走进小亮(案例)小亮原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打骂同学、向小同学索要财物,因之后,他便辍学在社会上放荡。
悔改。
为了弄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几个“朋友”竟盗窃汽车、电脑等,涉案金额达307年。
议一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行为规范相比,在制定、实施和约束对象上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代表讲解,教师补充点拨)结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案例)……之后,小亮便辍学在社会上放荡。
经常在社会上小偷小摸,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被公安机关拘留。
但他仍不思悔改。
为了弄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几个“朋友”竟盗窃汽车、电脑等,涉案金额达30万,触犯了《刑法》,最终因盗窃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年。
问题一:对比小亮的小偷小摸行为与盗窃汽车、电脑等行为,请分析两种行为在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触犯的法律、应受到的处罚方面,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补充点拨)(教师总结)小亮起初的小偷小摸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尚未触犯《刑法》,对社会的危害性不大,受到的是行政处罚,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预防违法犯罪 (教案)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宋维苏【设计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多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教学重点】,学生自主感悟,教师导入新课)“朋友”竟盗窃汽车、电脑等,涉案金额达30处有期徒刑7年。
议一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行为规范相比,在制定、实施和约束对象上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代表讲解,教师补充点拨)结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案例)……之后,小亮便辍学在社会上放荡。
经常在社会上小偷小摸,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被公安机关拘留。
但他仍不思悔改。
为了弄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几个“朋友”竟盗窃汽车、电脑等,涉案金额达30万,触犯了《刑法》,最终因盗窃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年。
问题一:对比小亮的小偷小摸行为与盗窃汽车、电脑等行为,请分析两种行为在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触犯的法律、应受到的处罚方面,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补充点拨)(教师总结)小亮起初的小偷小摸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尚未触犯《刑法》,对社会的危害性不大,受到的是行政处罚,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后来盗窃汽车、电脑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对社会的危害性大,收到的是刑罚处罚,是犯罪。
由此可见,一般违法与犯罪有着严格的界启示?(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总结)(教师总结)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是从吸一支烟、乱花一点钱开始的。
同学们不能小瞧这些不起眼的小毛病,小错可能铸成大错。
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有可能会发展成为违法犯罪。
预防违法犯罪,必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
法律常识课授课教案

法律常识课授课教案法律常识课授课教案课题:法律常识第三课第二节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员基本掌握违法与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和犯罪构成的几个要件;掌握犯罪中止、预备、未遂和共同犯罪的有关规定。
使学员认清罪与非罪的界线,增强自身法律意识。
教学重点:犯罪的概念、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
特别是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能力以及犯罪的主观方面中,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
课前准备:制作教学课件(幻灯片)课前预习:阅读课文、自学、思考、收集案例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一)、组织教学、提出要求。
学员们,今天讲课之前首先强调一下课堂纪律。
一、上课期间端正态度、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
二、如有问题,请举手示意,同意后再发言。
(二)、引入新课。
今天,由我来给大家讲解《法律常识》第三课第二节“违法与犯罪”。
二、讲解新课。
首先,违法与犯罪这两个概念是否相同?二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界限呢?应该说,违法决不等于犯罪,而犯罪无疑是一种违法行为。
违反现行法律的行为即为违法行为,其中包括刑事违法与一般违法(民事、行政、经济等),犯罪是一种刑事违法行为。
(一)我国刑法第13条对犯罪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的阐述(展示教学课件第二页)。
通过分析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看出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展示教学课件第三页)。
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一般违法行为以及不道德行为也具有社会危害性,但情节轻微。
(引用案例一,农妇用香灰谋杀丈夫,说明没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就不可能构成犯罪)。
2、刑事违法性。
犯罪行为必须是违反刑法规范的行为,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只有违反了刑法的有关规定,才构成犯罪。
3、应受刑罚处罚性。
民事违法要承担民事责任(赔偿损失、恢复原状、返还原物),行政违法要受到行政处罚(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刑事处罚是犯罪的必然后果。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罪与非罪的区分标准。
(八年级政治教案)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教案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教案八年级政治教案导入:上一单元我们了解到当今社会处处有法律,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对我们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对我们的权利具有保护作用。
那么,对于法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呢?(自觉遵守,不违反法律的规定。
)是的,法律神圣不可侵犯,也就是“法不可犯”(板书)第八单元法不可违(一) 民意小调查:如果你在路上捡到别人遗失的一件比较贵重的东西,你通常会采取哪一种做法?A.将它占为己有B.寻找失主归还或上交C.置之不理同学们纷纷举手作出表决。
教师提问:捡到别人的遗失物占为己有不归还,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发言)小结:拾获他人的遗失物不还,不但是不道德的行为,而且同时也是一种违法行为。
(二) 探究园:P74“情景研讨――拾获他人的遗失物不还违法吗?”思考:为什么拾获他人的遗失物不还违法?有关法律规定:(投影)《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
分析:黄海同学的行为违反了民法通则的上述规定,拒绝将拾得的物品交还失主,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他的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
因此,黄海同学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
(三) 案例分析:(投影)赶去参加中考的小明骑车至考场附近的十字路口时,看见红灯亮了,此时绿灯方向正好没有车辆和行人通过。
他想:中考事关重大,即使现在闯红灯也不会妨碍交通,于是他继续向前骑。
问:小明的做法是不是违法行为?为什么?(学生回答)小结:小明骑车闯红灯,是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也就是他做出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所以,小明的做法是违法行为。
(四) 引入违法行为的概念(板书)1、什么是违法行为?综上所述,违法行为就是――(提问学生)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P76,划线)违法行为,顾名思义就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即法律规定应为之而不为或法律规定不应为之而为之。
(板书)2、违法行为的类别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可分为……(见P76“小词典”)若根据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来分,又可分为哪两种?(一般违法和犯罪) 刚才例子中,黄海同学的行为属于哪一种违法行为?小明的呢?(一般违法行为)(板书)3、比较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投影)根据下表,比较一般违法与犯罪:名称比较内容一般违法犯罪不同点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触犯的法律法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相同点答案:名称比较内容一般违法犯罪不同点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对社会危害性很大,情节严重触犯的法律法规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违反了刑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用受刑罚处罚,但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应受刑罚处罚相同点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违反了我国法律(五)重点理解犯罪的特征(板书) 4、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① 严重社会危害性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第四单元 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 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第

研习新课 一、识别不良 行为。
探究活动一:朴亮 失足。
探究活动一:朴亮失足。 ( 1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 99 页活动框中的案例,用 PPT 出示 问题:分析朴亮是怎样走上犯罪 道路的?在他身上有哪些不良行 为?朴亮的失足给我们什么警 示?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 归纳总结警示我们不良行为会造 成严重的后果,小错不断,就会 成大恶。 (用 PPT 出示) (2)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 100 页正文和“链接” ,讨论、交 流,理解、掌握不良行为、严重 不良行为的含义,了解其具体的 内容。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 归纳提示:不良行为、严重不良 行为主要概括了 9 种,根据法律 规定,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种行为均是“容易引 发未成年人犯罪,严重违背社会 公德或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 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 (用 PPT 出 示) 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 归纳总结,强调要求学生学会识 别不良行为,懂得其严重的危害 性,堵住犯罪的源头。 (用 PPT 出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二 第四单元 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 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第二框 杜绝不良行为
(江苏省盐南中等专业学校 王益锋)
表一
授课班级 教学内容 11 数控 杜绝不良行为 认知目标
教学设计
班级人数 授课课时 48 人 1 课时 授课日期 授课形式 运用目标 形成明辨是非、辨别善 恶、自我控制能力,规范自 己的行为,杜绝不良行为, 自觉依法律己, 同各种违法 犯罪作斗争。 3 月 15 日 新授
情感态度观念目标
教学目标
知道不良行为、 加强自身修养,在内心 严重不良行为含义 筑起防线,自觉抵制不良 与内容, 认识 “黄、 诱惑;树立以遵守预防未 赌、毒”的危害。 成年人犯罪法为荣、以有 不良行为为耻的观念,远 离违法行为。
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教案

品味名言: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恶也是恶,任其发展,终会酿成大恶;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害人害已,坚决杜绝违法行为。
教学
方法
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教具
多媒体课件、相关教学资料。
教
学
过
程
导入:“着落前的意外”。
讨论问题: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意外吗对我们有何启示
归纳:千克的泡沫将航天飞机左翼防热瓦砸了一个小洞,热量进入机体引起爆炸;这是人为的一点点失误,却酿成了机毁人亡的悲剧。
生活中法律的“雷区”:“地震传言案”、“球迷闹事案”、“故意杀人案”
提出问题:三个案例中当事人的行为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需承担何种责任告诉了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我们什么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归纳:生活中法律的“雷区”随处可见,上述三个案例只是生活中各类违法案件之中的点滴。刘小乐的连刺三刀是一种犯罪行为和侵权行为,需承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地震传言和球场闹事是行政违法行为,需承担行政责任;违法行为的重要特点是社会危害性。今天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懂得: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守法光荣、违法可耻;严格自律,自我防范,杜绝违法行为。
课后
练习
或
作业
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勿以恶小而为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一般违法,什么是犯罪及其特征,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能力目标:能够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违法和犯罪行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知道违法与犯罪的危害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犯罪的特征。
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三、教学方式:案例分析、表格比较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新闻会客厅:2009年4月18日凌晨1点,当温州市的杨女士参加完聚会,独自走在一条小巷子时,两个黑影突然从背后向她袭来,一把锋利的尖刀也架到了她的脖子上。
歹徒抢走了她装有5000多元现金和一部手机的手提包。
某市由此破获了一个由10多名少年组成的抢劫团伙。
他们中年龄最大的17岁,最小的不到14岁。
记者采访了这帮抢劫团伙的“老大”林林。
我们来听听他的成长故事。
(二)讲授新课:
林林的采访记录一:
刚进初一时,已满14岁的我还是一个老师和同学都喜欢的学生,可过了两个月,我发现上课的内容越来越难,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也就对学习有点厌烦了,上课开始不怎么听讲,要么和别人讲话,要么睡觉,作业也经常不做,还经常在校内与其他同学打架,进学生处就变成习以为常的事了。
师:同学们,小林在校的这些行为都是什么行为?是违法行为吗?
生:……
师:他的这些行为都是违纪行为,违纪行为和违法行为是不一样的。
违纪行为是指违反了一定的纪律,而违法行为是违反了有关法律,相对于违纪行为来说要严重。
林林的采访记录二:
我开始频繁的进出网吧玩游戏、聊天,去迪厅开包房。
家里给的钱根本不够花,就去偷同学的或向小同学要钱。
被老师批评了,也被送进拘留所教育了下就没事了。
后来自己的注意力也越来越被学校墙外灯红酒绿的世界所吸引,从而越发厌恶上学,索性辍学不读书了。
师:同学们,小林的这些行为又是什么行为呢?
生:违法行为。
师:那什么是违法行为?法律规定学生应该在校读书,小林有没有做到?
(让学生概括什么是违法行为)
板书:1、违法行为的定义
违法行为: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①法律规定应该做而不做的,是违法行为。
②法律规定不能做而去做的,也是违法行为。
师:小林去偷就是属于第二种情况。
学生活动一“七嘴八舌”: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哪些法律规定做而不去做,或者是法律禁止做而去做的行为?
生:……
师:同学们刚才所举的例子都属于违法行为,那么法律对这些违法行为的处罚一样吗?
生:不一样
林林的采访记录三:
慢慢地,我组建了一个团伙,他们的年龄都跟我差不多,我作为老大,要养活兄弟,不得不“赚钱”,问别人要别人不给,我就抢,用刀威逼他们给,有时也会伤害到他们。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带领我的兄弟抢劫18起和4起故意伤害案,劫得财物6万元。
师:小林的这种行为是什么行为?
生:违法行为。
师:好,回到我们刚才的问题,法律对这些违法行为的处罚一样吗?
生:不一样
引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一般违法和犯罪并板书
师:要明白这个问题就需要弄清楚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
板书:2、违法行为的分类
学生活动二:同桌合作完成表格
师:通过了解我们发现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在对社会危害性、情节轻重、触犯的法律及所受的处罚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出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1、严重社会危害性
2、违反刑法
3、应受刑罚处罚
师:接下来我们通过两个案例来了解什么是一般违法、什么是犯罪
做小法官:
案例1:新华网石家庄3月26日电(记者杨守勇、曲澜娟)26日中午,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作出二审裁定,依法维持一审对耿金平以生产、销售有毒食品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的判决。
案例2: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挤在两个座位上,起哄、打闹、吹口哨,并模仿影片中的音乐和对话大声哼唱、喊叫。
周围观众和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扰乱公共场所秩序。
为了维护公共场所秩序,影院工作人员给派出所打了电话,民警赶来后将这三个人带走。
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给予李某等三人“警告”处罚。
下列哪些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是犯罪行为?说出判断依据。
1、拦路抢劫
2、在文物古迹上乱写乱画
3、骑自行车闯红灯
4、小学毕业后不再读书
5、持刀杀人
6、吸毒:
7、殴打他人致轻伤
8、在影剧院看演出大声喧哗
教师及时引导
师: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比如偷窃,当偷窃数额较大或特别巨大,多次偷窃时,或偷窃金融机构,数额巨大或偷窃文物情节严重的,将构成盗窃罪,这就是犯罪了。
比如打架,当偷窃数额较大或特别巨大,达到聚众斗殴,多次参与,致人重伤或死亡等严重情节的,将构成斗殴罪,这就是犯罪了。
比如吸毒,当为了获得毒资满足毒瘾而去贩毒、抢劫的,将构成贩毒、抢劫罪,这就是犯罪了。
所以说很多违法行为可能发展为犯罪。
林林的采访记录四:
我现在很后悔,一回忆起过去的事情就感觉很恐怖。
想到别的孩子在教室里快快乐乐的读书,而我却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师:同学们,看了这则关于林林的采访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自由发表观点
师总结并板书:二、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课堂小结:
俗话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任何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的,大错也是从小错开始的。
因此,防微杜渐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要从小养成好习惯,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板书设计
8.1勿以恶小而为之
一、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1、违法行为的定义
一般违法行为
严重社会危害性2、违法行为的分类:
刑事违法性
犯罪
刑罚当罚性
二、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