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何必曰利

合集下载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练习:第二单元二、王何必曰利 Word版含解析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练习:第二单元二、王何必曰利 Word版含解析

二、王何必曰利孟子的义利观与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价值主张是一致的,为我们提供了极具内省的启示。

利益是全社会的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唯有仁义。

义带给人们的不是贪婪索取,而是“民胞物与”的仁爱,义呈现给世界的不是残酷征服,而是“和协万邦”的王道。

【课内挖掘】课内素材孟子的义利观孟子的义利观,实质上是价值观。

义与利的关系实质上是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正义与社会功利的关系。

孟子所讲的“义”实质上是一种利,一种社会功利,国家的长远利益。

孟子言义,反对利,但并非完全不言利,只是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反对后义而先利、见利忘义、放弃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

孟子的义利观形成于我国封建制度确立的初期,它对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起到过积极作用。

但由于受到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难免包含一些封建糟粕。

但是孟子的“义”所要求的尊敬长辈、非有勿取、修养气节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珍贵的精神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诸如大公无私、无私无畏、廉洁奉公、刚正不阿、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历史上的许多仁人志士正是在它的激励下,在国难当头、外敌入侵、山河破碎之时,挺身而出,执干戈以卫社稷,同外来入侵者展开英勇斗争;“舍生取义”“义者必急其君”的道德原则,造就了灿若群星的民族英雄和伟大的爱国者,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鼓舞民族斗争的伟大精神力量。

运用角度【课外应用】孟子提倡义,反对利,其实质就是要求人们以“义”为先,追求社会正义,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政治原则,反对见利忘义、放弃仁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

孟子用“义”衡量人们对利益、财富的态度,“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认为不是自己的却取过来,是为不义。

孟子的义利观实质上是价值观。

义与利的关系实质上是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正义与社会功利的关系。

《孟子2·王何必曰利》 高二语文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

《孟子2·王何必曰利》 高二语文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

坚守“利” ——成为盗跖
坚守“义” ——成为圣贤
思考: 孔子和孟子对待“义与利
”的问题上,观点是否一致?
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可以 追求利,但必须以坚守“义”为 前提。
孟子主张:坚决反对追求“利” ,特别强调要追求“义”.
讨论:
如今假货充斥市场,主要是人们太过于驱利,一 切向钱看,守不住做人的底线,守不住社会的原则, 给社会风气带来了极坏的影响,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治 理,每个国民应该自觉抵制,这样我们的社会下会风 清气正,才会天天天蓝。
如果一个社会人人利“ 字”当头,大家就会互相 坑害
第1则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
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
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
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注释: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即位=迁都大梁,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 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翻译:
思考: 孟子是如何阐
述他的义利的 ?
正反对比论证
反面论证“以市道交”——人与 人之间会沦为利益关系,会破坏 社会和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正面阐述“以义交往”——关系 融洽、社会和谐,霸业可成
第3则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①为善者,舜之徒也; 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②之徒也。 欲知舜与跖之 分,无他,利与善之间③也。”
注释: ①宋牼(keng):战国时宋国著名学者,反对战争,主张和平。②石 丘:地名,其址 不详。③构兵:交战。④说(Shui):劝说。⑤ 遇:说而相合。 ⑥指:同“旨”,大 概,大意。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译文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译文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译文
孟子见梁惠王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
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课时作业7:二、王何必曰利

课时作业7:二、王何必曰利

王何必曰利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征:谋取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遇:契合,投合C.怀利以相接.接:交接、交往D.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徒:弟子答案D解析徒:类。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不远千里..而已矣..而来B.王亦曰仁义C.何以利吾家.D.鸡鸣..而起答案C解析古义:卿大夫的采地食邑。

今义:家庭。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孟子遇于.石丘A.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B.而相泣于.中庭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寡人之于.国也答案B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介词,在。

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

C项介词,表比较,和。

D项介词,对于。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A.苟为后义而先利B.何以利吾国C.先生将何之D.未之有也答案A解析A项为一般句式。

B项“何以”,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以何”。

C项“何之”,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之何”。

D项“未之有”,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未有之”。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何以利.吾国B.上下交征.利C.苟为后义而先.利D.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答案B解析A项使动用法,C、D两项都是意动用法。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梁惠王①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之,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③,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④,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二、王何必曰利 知识点

二、王何必曰利 知识点

二、王何必曰利知识点词语1.叟: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不远千里而来,远:意动,以…为远3.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有以:有用来…办法。

利:使动,使…获利4.王何必曰利?何必:为什么一定要5.亦有仁义而已矣。

亦:只是。

6.何以利吾国?何以:以何,用什么7.何以利吾家?家:卿大夫的采地食邑8.士庶人曰,士:古介于大夫和士民之间的一个阶层。

庶人: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

9.上下交征利,交:互相。

征:索取,求取10.而国危矣!而:表承接,就11.万乘之国,乘:兵车12.弑其君者,弑:子杀父,臣杀君13.必千乘之家;家:卿大夫14.苟为后义而先利,苟:如果。

后、先:意动,以…为后,以…为先15.不夺不餍。

餍(yàn):满足16.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仁:名作动,有仁德。

而:却。

遗:遗弃,抛弃。

17.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义:名作动,讲道义。

后:意动18.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亦:只是19.宋牼将之楚,将:将要。

之:动词,到,到…去20.孟子遇于石丘,遇:遇到,碰到,相逢21.先生将何之?何之:之何,到什么地方去,宾语前置22.吾闻秦、楚构兵,构兵:交战。

构,交结,连接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说(shuì):劝说。

罢:使…停止23.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遇:投合,符合24.轲也请无问其详,详:形作名,详细的情况25.愿闻其指。

指:意旨,意向。

26.我将言其不利也。

言:讲述27.先生之志则大矣,志:志向28.先生之号则不可。

号:指所用的提法29.秦、楚之王悦于利,悦:意动,感到高兴,喜欢。

30.以罢三军之师,以:因而。

罢:使…停止。

31.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乐:意动,以…为乐,乐意。

乐罢而悦于利,乐于休兵而喜欢利32.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怀:心里想着。

以:来。

33.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事:侍奉34.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去:离开,舍去35.怀利以相接,接:交接,交往。

36.然而不亡者,然而:这样却37.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

文言文《孟子》三章翻译

文言文《孟子》三章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翻译: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也是为了给我国家带来利益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益呢?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我国获利,大夫问如何使我家获利,士人百姓问如何使我自己获利,上上下下都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人弑杀其君,那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人弑杀其君,那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万辆兵车中取出千辆,千辆兵车中取出百辆,这并不算少。

但如果为了利益而放弃仁义,那么就永远不会满足。

从未有仁德却遗弃其亲人的人,也从未有义气却背叛其君主的人。

大王只需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说利益呢?”《孟子》第三章二: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且王者不仁,何以王?且王者不义,何以王?”翻译: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也是为了给我国家带来利益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益呢?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我国获利,大夫问如何使我家获利,士人百姓问如何使我自己获利,上上下下都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而且如果王者不仁,怎么能成为王者呢?如果王者不义,怎么能成为王者呢?”《孟子》第三章三: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见梁惠王翻译赏析

孟子见梁惠王翻译赏析

孟子见梁惠王翻译赏析导语:孟子见梁惠王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分享的孟子见梁惠王翻译赏析,欢迎借鉴!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jí),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yōu)鹿攸伏,?鹿濯濯,白鸟鹤鹤(hé)。

王在灵沼,於(wū)?(rèn)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hé)丧?予及女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的20篇名文

孟子的20篇名文

孟子的20篇名文1.王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2.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齐桓、晋文之事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10/14
8
问题探究:
文中“良人”的“餍足之道”是什 么?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之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顾而之他”
2019/10/14
9
第二段是故事的高潮,揭示了齐人的本 来面目。他本来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社会地位低下,不与任何人交往, 是一个不知廉耻的乞丐。
2019/10/14
高中语文选修之 《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
《孟子》第一课: 《王好战,请以战喻》
• 执教者:尤溪五中 吴本荣 • 指导教师:林圣斌
2019/10/14
1
第二则学习
齐人有一妻一妾
2019/10/14
3
字音
读chŭ作动词义;读chù作名 词义,如“处所”“到处”等。
• 处( chŭ )室 • 瞷( jiàn ) • 墦( fán )
• “寓言和比喻”
• 关于“寓言”:一般认为,寓言就是 带有劝诫或讽刺性质的故事,通常是 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故事”是“宾”,“寓意”是 “主”。
2019/10/14
18
“寓言”和“比喻”说理有什么好 处?
• 使抽象的变为具体; • 使深奥的变为浅显; • 比直接说理更美妙、更诱人。
2、蚤:同“早”; 施:同“迤”,斜行; 卒:最 终。
2019/10/14
5
2、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3、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讪 相泣相
施施从外来。
4、骄其妻妾;
其妻妾不羞也;
2、其:大概;为:判断句标志,是; 餍足之道:吃饱喝足的办法。
3、仰望:指望、依靠; 讪:讥笑怨骂 相泣:面对面哭;施施:喜悦自得的样子。
此外,孟子在结构故事、刻画人物、 叙述细节方面,都有相当高的造诣。
2019/10/14
19
再见!
2019/10/14
20
• ②卒然问曰 通“猝”,突然
• ③天下恶乎定 何、哪里
• ④定于一 数词作动词:统一
• ⑤孰能与之 亲附
• ⑥浡然兴之 然:形容词后; 之:动后助词,无义
• ⑦今夫天下之人牧 夫:读“fú”,那;人牧:人君
• ⑧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期待
• ⑨由水之就下 由:通“犹”;
就:流向
2019/10/14
15
文中用了怎样的寓言故事?
禾苗:
百姓: 遇暴政而痛苦 遇仁政而归之
百姓归附
大水流向低处
2019/10/14
16
本则内容 是什么?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 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反映了孟子主张要用“仁 政”来获得民心,从而统 一天下的仁政思想。
2019/10/14
17
写法 探究
通观全文: 孟子说理的方法主要是什么?
餍( yàn ) 施( yí )从 讪( shàn )
2019/10/14
4
重点字词
1、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 饮 食者,则尽富贵也。 而未尝有显者来。吾 将瞷良人之所之; 2、蚤起 施从良人之所之;卒之东郭墦间;
1、良人:丈夫; 餍:吃饱; 反:同“返”;所与饮 食者:在一起吃喝的; 富贵:有钱有地位的人;显 者:有名望有地的人;瞷:窥视; 之:往,到…去;
10
第三段是故事的结局,写了哪两方面 的内容?
明确:
1、妻妾的羞惭愤恨。 2、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
2019/10/14
11
本文为何能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一是齐人坟场“乞”与妻妾面前“骄”的行为
对比,是真相与表象的对比。通过对比,人物内在 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 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
4、骄:轻视、傲慢; 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2019/10/14
6
一词多义现象: 之
A 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前一个是助词,后一个是动词,到、往。
B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的
C 而良人未之知也 代词,这件事
D 吾见师之出,不见师之入 取消句子独立性。
2019/10/14
7
• (1)文中宾语前置句:良人未之 知也。 (2)曾学过的宾语前置句: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余之人不余欺也 ④大王来何操 ⑤夫晋,何厌之有
二是妻妾与齐人人生准则的对比。是两种道德标
准的对比和冲撞,揭露了齐人的丑态。
2019/10/14
12
本则寓言内 容是什么?
讽刺官场中那种不顾 礼义廉耻,以卑鄙的 手段钻营富贵利达的 人,揭露他们丑恶的 灵魂。
2019/10/14
13
第四则学习
2019/10/14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