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经典的狄金森新译本

合集下载

汇通中西的“殉美”——余光中译艾米丽·狄金森

汇通中西的“殉美”——余光中译艾米丽·狄金森

汇通中西的“殉美”——余光中译艾米丽·狄金森【摘要】本文通过梳理美国女诗人艾米丽·狄金森的作品风格成因以及所造成的译介困境、余光中留美学习造成个人视域的保留与发展,以细读狄金森诗作《殉美》的余光中译文为例,分析在中西文化视域下余光中翻译的与众不同之处。

【关键词】狄金森余光中跨文化视域翻译余光中是国内第一批将美国女诗人艾米丽·狄金森翻译介绍进入中国的学者。

西方现代绘画的美学影响,同时自身所处的母体文化背景,个人经历与狄金森心态的相似性,共同作用于余光中对狄金森诗歌的翻译工作。

艾米丽·狄金森之译介美国十九世纪三大诗人之一的艾米丽·狄金森,从小受到加尔文教派崇尚自然美和世界冷酷的教义熏陶,二十五岁开始弃绝社交,常年闭门不出,除了做家务外就是埋头写诗,晚年甚至常身着一袭白裙将自己禁闭于阁楼,完全与世隔绝。

纵然缺乏社会体验,这样一位矛盾又古怪的女子仍能将不论是家常还是科学、自然还是宗教领域的词语信手拈来,凑成灵动又满含深意的句子。

她的诗歌以抑扬格为主,但又长短不一,极富个人风格,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同时狄金森的文本意义较“含糊”,用词简洁,给人以一种清丽之感,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有异曲同工之妙。

狄金森最早进入中国,是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郑振铎赞为“以富于想像而奇异的人生的默想诗著名”,余光中是国内较早接触艾米丽·狄金森诗歌的一批翻译者,他翻译的十三篇狄金森的诗作与1961年收录于《美国诗选》,实际翻译时间则早于1961年,是他第一次旅美求学之行中接触的美国诗歌。

笔者通过阅读比较狄金森诗作的余光中译本、江枫译本和蒲隆译本,发现在特殊的迁徙经历、旅美的求学生涯和对现代绘画的接受的共同作用下,余译本虽不是最有名,却能很好再现出原诗的哲思和灵动,阅读起来自然流畅,在用词的筛选上更易于中国读者所接受,甚至带有盈盈古意。

浸润西风的异乡人1928年出生于南京,余光中从九岁开始便随着全家为了躲避战火逃至苏皖、上海、重庆、厦门和香港。

译诗与传承——评蒲隆译《狄金森诗选》(文:黄福海)

译诗与传承——评蒲隆译《狄金森诗选》(文:黄福海)

译诗与传承——评蒲隆译《狄⾦森诗选》(⽂:黄福海)译诗与传承——评蒲隆译《狄⾦森诗选》兼谈当下的译诗黄福海诗歌(包括译诗)出版的不景⽓,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

在过去的⼗多年间,虽然外国诗的翻译作品频频出版,但真正做到理解准确、译语流畅的新作品并不多见。

有些青年译者往往连原⽂意思都不能准确传达,更谈不上传达原诗的神韵了。

他们崇尚的是“主观感受”与“阅读享受”,⽽诗的原意是什么,越来越退到次要的地位。

他们注重于译诗能否在读者(或者说译者本⼈)的脑⼦⾥激发出“灵感”,⾄于这“灵感”跟原诗有没有直接关系是⽆所谓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有译者本⼈的原因,也有出版社的原因。

例如:译者翻译观上的偏差,以为诗⽆达诂,译诗⾃然不必追求准确;译者缺乏对有关国家⽂化背景的了解;译者没有经过专业的外语训练,外⽂基础不扎实,中⽂基础也较薄弱。

同时,⽂学翻译的专业出版机构长期缺位,⽽不太专业的出版社趁虚⽽⼊,占领市场,他们由于主客观因素,在选择译者时没有设置必要的标准和要求。

另外,翻译⽂学的批评也⽐较滞后,尤其在诗歌翻译⽅⾯,缺乏具有专业眼光、健康⽽有原则的批评⽂章。

因此,在过去⼗数年间,已出版的诗歌翻译作品的质量在整体下降。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读到了蒲隆译的《狄⾦森诗选》,这是上海译⽂出版社近年来出版的寥若晨星的⼏本诗歌翻译新作之⼀。

我以前读过蒲隆翻译的⼀些散⽂和⼩说作品,它们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但蒲隆的译诗会是怎样的呢?我是抱着极⼤的兴趣读这本书的。

2001年出版的蒲隆译《我们⽆法猜出的谜——狄⾦森选集》,收录诗71⾸、书信58封,书信中也包含若⼲诗作。

但这次出版的《狄⾦森诗选》收录诗600⾸,占她全部诗作的三分之⼀,是⼀个颇有分量的译本。

每⾸译诗旁标有约翰逊所编全集中的序号,并参考国外某些学者的编选⽅法,分为⼈⽣、⾃然、爱情、永恒等七类。

据译者称,这600⾸诗包含了“诺顿”等⼏种国外著名的⽂选、诗选中收录的全部篇⽬。

在蒲隆之前,江枫对狄⾦森诗的系统翻译有不可替代的开创之功。

艾米莉·迪金森15首诗汉译(54-60)

艾米莉·迪金森15首诗汉译(54-60)

艾⽶莉·迪⾦森15⾸诗汉译(54-60)By Emily Dickinson /Tr. By Lily诗/艾⽶莉· 狄⾦森译/黎历54. Water, is taught by thirstWater, is taught by thirst.Land -- by the Oceans passed.Transport -- by throe --Peace -- by its battles told --Love, by Memorial Mold --Birds, by the Snow.⼲渴教导⽔源源⼲渴教导⽔⼲渴教导⽔源流逝的⼤海教导陆地剧痛 – 教导流放者 -传说中的战争 – 教导和平模造的纪念 – 教导爱 -雪花教导鸟⼉55. A Bird came down the WalkA Bird came down the Walk --He did not know I saw --He bit an Angleworm in halvesAnd ate the fellow, raw,⼀只鸟从路上⾛来⼀只鸟从路上⾛来 -不知道我看到它 -把⼀只⾓⾍啄为两半然后将其⽣吃下去And then he drank a DewFrom a convenient Grass --And then hopped sidewise to the WallTo let a Beetle pass --然后它从⼀株近便的草叶上喝了露⽔ -然后跳到⼀边的墙上让甲壳⾍通过 -He glanced with rapid eyesThat hurried all around --They looked like frightened Beads, I thought --He stirred his Velvet Head它⽤锐利的眼睛⼀瞥甲⾍就四处逃窜 -我想它们看起来像惊骇的珠⼦ -鸟⼉天鹅绒似的脑袋不安Like one in danger, Cautious,I offered him a CrumbAnd he unrolled his feathersAnd rowed him softer home --好像⾝处危险⼩⼼翼翼我给它⼀⽚⾯包屑它就展开⽻⽑⽐分隔海洋的桨更轻柔-Than Oars divide the Ocean, Too silver for a seam --Or Butterflies, off Banks of Noon Leap, plashless as they swim.泛⾈⾄家门银光如丝 -⼜似蝴蝶飞离午间的岸边游动时飞腾⽽起但⽆⽔花四溅56. I dreaded that first RobinI dreaded that first Robin, so, But He is mastered, now,I'm accustomed to Him grown, He hurts a little, though --我惧怕第⼀只知更鸟这样我惧怕第⼀只知更鸟但我现在很了解它习惯了它的成长虽然它有点受伤I thought If I could only liveTill that first Shout got by --Not all Pianos in the Woods Had power to mangle me –我想我是否能活到它的第⼀声呼啸⽽过-并⾮所有林中的钢琴有能⼒糊弄我 -I dared not meet the Daffodils --For fear their Yellow GownWould pierce me with a fashionSo foreign to my own --我不敢看⽔仙花-因怕它们黄⾊的礼服会⽤我如此⽣疏的时尚刺穿我-I wished the Grass would hurry --So -- when 'twas time to see --He'd be too tall, the tallest oneCould stretch -- to look at me –我希望草会快点⽣长-这样 – 当观看它们时 -它们会很⾼最⾼的草可以伸展开来- 看着我 -I could not bear the Bees should come,I wished they'd stay awayIn those dim countries where they go, What word had they, for me?我不忍蜜蜂前来我希望它们会远离在那些它们前往的阴暗国度⾥它们有什么话告诉我?They're here, though; not a creature failed --No Blossom stayed awayIn gentle deference to me --The Queen of Calvary --但它们在此并⾮⼀个失败的⽣灵 -花朵并不躲避温柔地尊重我-这个骷髅⼥王-Each one salutes me, as he goes, And I, my childish Plumes,Lift, in bereaved acknowledgment Of their unthinking Drums –当⾛过时每位都对我致礼⽽我举起幼稚的⽻⽑向它们轻率的⿎点悲痛地致意 –57. The Malay -- took the PearlThe Malay -- took the Pearl --Not -- I -- the Earl --I -- feared the Sea -- too much Unsanctified -- to touch --马来⼈取⾛了珠宝马来⼈取⾛了珠宝⽽⾮我尊贵的伯爵我太惧怕⼤海,它不圣洁不敢触碰Praying that I might beWorthy -- the Destiny --The Swarthy fellow swam --And bore my Jewel -- Home –我祈祷但愿皇天不负我命可那黝⿊的家伙游海⽽来将我的珠宝取回了家Home to the Hut! What lotHad I -- the Jewel -- got --Borne on a Dusky Breasty --I had not deemed a VestOf Amber -- fit --回到他那茅屋的家!真⾛运啊真希望是我获得珠宝他把它挂在黝⿊的胸膛我不相信那‘琥珀⾊的马甲’也配得上珠宝The Negro never knewI -- wooed it -- too --To gain, or be undone --Alike to Him -- One --这⿊⿁压根⼉不知我也曾追求此物得到或得不到珠宝对他来说有何区别呢58. A solemn thing- it was- I saidA solemn thing- it was- I said-A woman- white- to be-And wear- if God should count me fit-Her blameless mystery-我说过,这是⼀件庄严的事我说过这是⼀件庄严的事--⼀个⽩种⼥⼈--穿戴着如果上帝认同我--洁⽩⽆瑕的秘密--A hallowed thing- to drop a life-Into the purple well-Too plummetless- that it return-Eternity- until-⼀件神圣的壮举-- 将⽣命掷⼊紫⾊的深井--轻盈⽆声地坠落直到它返回永恒--I pondered how the bliss would look-And would it feel as big-When I could take it in my hand-As hovering-seen through fog-我思忖极乐世界会是怎样--当我将它执于掌上--还会觉得它的巨⼤--只能在⾼处盘旋时隔雾可见 --And then- the size of this "small" life-The Sages- call it small-Swelled- like Horizons- in my vest-And I sneered- softly- "small"!然后,这个被圣⼈们称作渺⼩的--‘细⼩’⽣命的规模--在我胸中像地平线那样膨胀--我冷笑着轻哼⼀声‘渺⼩’!59. A Charm Invests A FaceA charm invests a faceImperfectly beheldThe lady dare not lift her veilFor fear it be dispelled.⼀件饰物装饰⼀张⾯孔⼀件饰物装饰⼀张⾯孔瞧是那么不尽⼈意这位⼥⼠不敢掀开⾯纱⽣怕其真容会把⼈吓跑But peers beyond her mesh,And wishes, and denies,'Lest interview annul a wantThat image satisfies.但透视⾯纱后的真容⽆论迫切希望还是犹豫不决都唯恐真相会毁灭期待⾥的完美形象60. Safe in their Alabaster ChambersSafe in their Alabaster Chambers --Untouched my MorningAnd untouched by Noon --Sleep the meek members of the Resurrection --Rafter of satin,And Roof of stone.王室⾥的保险柜王室⾥的保险柜 -触不到我的清晨也不被我的正午触到 -睡眠复活温顺的成员 -缎⾯的橼柱⽯头的屋顶Light laughs the breezeIn her Castle above them --Babbles the Bee in a stolid Ear,Pipe the Sweet Birds in ignorant cadence --Ah, what sagacity perished here!光线嘲笑微风在众⽣之上她的城堡⾥ -蜜蜂在冷漠的⽿中嗡嗡作响快乐的鸟⼉吹奏起⽆知的⾳调 -啊,多么伟⼤的智慧竟在此凋亡!61. I robbed the WoodsI robbed the Woods --The trusting Woods.The unsuspecting TreesBrought out their Burs and mossesMy fantasy to please.I scanned their trinkets curious -- I grasped -- I bore away --What will the solemn Hemlock --What will the Oak tree say?我抢劫了树林我抢劫了树林 -轻信的树林不猜忌的树⽊们拿出⾃⼰的刺果和苔藓来取悦我的幻想我扫视他们新奇的⼩饰物 - 抓起 – 带⾛ -庄严铁杉和橡树 -有什么话好说呢?。

[评江枫和张芸对艾米莉·狄金森一首诗歌的翻译] 艾米莉·狄金森诗集

[评江枫和张芸对艾米莉·狄金森一首诗歌的翻译] 艾米莉·狄金森诗集

[评江枫和张芸对艾米莉·狄金森一首诗歌的翻译] 艾米莉·狄金森诗集【摘要】本文简单评述了艾米莉·狄金森一首诗歌的江枫和张芸两个汉译本,指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优劣,即江译本简约、抒情、优美;张芸译本通俗、流畅,更好地把握了诗人的原意和感情。

【关键词】狄金森;诗歌;汉译本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Dickinson,1830~1886)的诗歌,从80年代中期起,国内先后出版了几个中文译本。

有学者曾对狄金森在大陆的五个汉译版本进行了比较。

张芸的译本则没被讨论过。

本文选取江枫和张芸对狄金森诗歌“Ifyouwerecominginthefall”的译文进行比较,分析两人翻译各自的特点和优劣。

从这首诗标题翻译来看,江枫先生将Ifyouwerecominginthefall译为“如果你能在秋季来到”,而张芸翻译为“如果你要秋天才能来”,两个译句有细微的差别,笔者认为张芸的翻译更妙,“才”字表现出女诗人期待爱人来到的急迫心情。

第二句I"dbrushthesummerby/Withhalfasmileandhalfaspurn,Ashousewivesdoafly.江枫译为“我会用掸子把夏季掸掉,一半轻蔑,一半含笑,像管家妇把苍蝇赶跑”;张芸则译成“我就将夏天掸拂掉,就象主妇们赶走苍蝇,半是嗔怒,半是微笑”。

可以看出,江枫译文更注重整体押韵和简洁。

张芸译本也遵从了原文和押韵。

且在用词方面比江枫更注重女性情感。

将spurn分别被译为“轻蔑”和“嗔怒”,意义和感情不同。

“嗔怒”含有一种又爱又恨的感情,而“轻蔑”则无爱的成分,好像不在意一个夏季的等待,细微的感情没有传达出来。

“轻蔑”和“含笑”组合,笑也是轻蔑的嘲笑;而“嗔怒”和“微笑”组合,表现出了又怨又爱的感情,爱的成分更多。

诗歌第二节IfIcouldseeyouinayear,/I"dwindthemonthsinballs,/Andputthemeachinseparatedrawers,/Untiltheirtimebefalls.江枫译为“如果一年后能够见你,我将把月份缠绕成团—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抽屉,免得,混淆了日期—”张芸翻译为“如果会见你需要等一年,我就将月份揉成团,搁进各自的抽屉,直至将它们的时限用完。

译诗之道与翻译批评_以狄金森_灵魂选择她自己的伴侣_译本为例

译诗之道与翻译批评_以狄金森_灵魂选择她自己的伴侣_译本为例

第25卷第6期2012年12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5No.6Dec.2012收稿日期:2011-10-14作者简介:孙幼萍(1962—),女,山东梁山人,南京工程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译诗之道与翻译批评———以狄金森《灵魂选择她自己的伴侣》译本为例孙幼萍(南京工程学院外语系,江苏南京211167)摘要:译诗之道在于表现原诗韵节奏与意象:诗情画意。

诗歌翻译批评关注译诗与原诗在形·象·意上的等效度。

艾米莉·狄金森诗集第303号作品(一部三幕性灵剧),以日常词语和三个诗节以一个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视角,勾勒了一个独立自由永恒的性灵。

诗人以新的语言形式承载新的思想:词组、名词大写及破折号等超常的诗艺展示深刻的思想洞察———性灵的选择。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三个著名译本,译诗之道在于亦步亦趋刻意求似以似致信。

诗篇的重新翻译呈现了一个动态过程,译者逐渐贴近作者,进而隐身。

好的译本应该穿越隐喻文字而再现诗人创作的性灵境界和创作风格。

关键词:诗歌翻译;批评;意象;隐喻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2)06-0059-06诗之道,非常道。

人类文学艺术活动,以其相通的情感与形象思维,在不同语言与文化间流动交汇,促成文学翻译活动的繁荣。

译者各自的意识形态和文学艺术风格常参杂在译品中,或多或少地遮盖与扭曲原作者的意·图。

文学翻译的“失”“得”正是翻译批评的任务。

翻译是一种语言形式交换,也是译者与作者互动或译者与译者互动的过程。

好的作品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重译本,更新的译本既包含了前译者的开拓创新成果,又会有向译本不断贴近的努力,在原诗的纵深处挖掘不曾被注意的内涵,更客观地再建原作意象。

美国大诗人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以个性鲜明的思想方式和独特的文字表达,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创造力精心刻画一幅幅生死生轮回画卷,留给世人一首首精彩而难解的诗谜。

重构经典的狄金森新译本

重构经典的狄金森新译本

作者: 曾雪雨
出版物刊名: 出版广角
页码: 88-8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05X期
主题词: 狄金森 女诗人 漓江出版社 洗心 山水诗 能品 鸟鸣 独自一人 五彩斑斓 选诗
摘要:<正>整日被尘世恶俗空气熏染、被名利拘缚的现代人,若能品读这本诗集,定能一洗心头晦涩之气,为驱驰的心觅一处休憩的静地。

美国19世纪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自20世纪20年代起被介绍到中国,中间一度中断,80年代以后,涌现多个翻译版本,各具特色。

漓江出版社2013年4月推出康燕彬的译作《不是玫瑰,如花盛开:狄金森诗选》,该译本收录狄金森诗篇900首,长诗。

江枫翻译思想在狄金森诗汉译中的应用

江枫翻译思想在狄金森诗汉译中的应用

江枫翻译思想在狄金森诗汉译中的应用狄金森是英国著名的女诗人,她创作的诗歌节奏紧凑、富于想象,本文从她诗歌翻译过程中主要的翻译方法——“同化”“异化”“补偿”“覆盖”“解构”与“重构”入手,运用狄金森在汉语诗歌译本中展现的汉语特点,对狄金森诗歌的汉语意象进行分析,并将狄金森的翻译思想应用于狄金森的诗歌汉译中。

1.“同化”的“异化”之间,存在一种悖论。

狄金森写出诗句来的目的就是让读者产生联想或者引起共鸣。

狄金森所选择的词汇也是极具想象力和凝聚力的。

比如“诱惑”“战栗”“优雅”“冰雪”“城堡”“愤怒”“火焰”等等。

而这些带有强烈狄金森特色的词语并不容易被其他文化群体接受。

比如德国文学界的格里格对这些词语很不满意。

他认为这些词语无法体现他们的民族文化和身份,因此他们拒绝了狄金森。

这就需要汉语译者具备自由和独立的思维能力,并且对英语文学作品具有充分的研究。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外国人完全适应汉语,但是至少我们要努力向外国人传达汉语的特点和魅力,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江枫认为,首先要让英语原作中的强势概念和表现手法在汉语译文中找到切入点,即把英语中表示类似意义的语言片段变成汉语中的相关词汇。

这样做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适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能够吸引读者。

狄金森对自己母亲的崇拜使她迷恋于那些美丽而善良的女性,所以她在诗歌中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

但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也促使译者进行“补偿”。

在她看来,中国人喜欢歌颂母爱,因此她选取了母亲和她孩子之间浓厚的情感,并且融入了大量的“我爱你,妈妈”之类的句子。

另外,狄金森写诗的时候年纪尚轻,因此在诗歌中涉及到许多童年时代的回忆,“不愿长大,永远不想长大”就是狄金森的心声。

正因为如此,她才将那些带有消极意义的词汇(“严厉的”“胆怯的”)去除,使诗歌更加美好。

2.“补偿”与“覆盖”:不能使原作者对汉语的态度和感情为我所用。

3.“解构”与“重构”:不能使原作者对汉语的态度和感情为我所用,不能传达出原作者的真实情感。

艾米莉·狄金森(EmilyDickinson)译诗20首(中英文)

艾米莉·狄金森(EmilyDickinson)译诗20首(中英文)

艾米莉·狄金森(EmilyDickinson)译诗20首(中英文)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美国隐士女诗人,写过一千七百多首令人耳目一新的短诗。

诗风独特,以文字细腻、观察敏锐、意象突出著称。

题材方面多半是自然、死亡、和永生。

我从未看过荒原我从未看过荒原--我从未看过海洋--可我知道石楠的容貌和狂涛巨浪。

我从未与上帝交谈也不曾拜访过天堂--可我好像已通过检查一定会到那个地方。

I never saw a moorI never saw a Moor--I never saw the Sea--Yet know I how the Heather looksAnd what a Billow be.I never spoke with GodNor visited in Heaven--Yet certain am I of the spot As if the Checks were given--云暗天低又复云暗,飞过雪花一片。

穿越车辙马圈,去留择决艰难。

谁人这样待风,令其整天抱怨。

自然犹如我等,时常没戴皇冠。

BecloudedTHE sky is low, the clouds are mean, A travelling flake of snow Across a barn or through a rut Debates if it will go.A narrow wind complains all day How some one treated him; Nature, like us, is sometimes caught Without her diadem.我是无名之辈! 你是谁? (260)我是无名之辈! 你是谁?你也是无名之辈吗?那么我们为一对!别说! 他们会传开去-- 你知道!多无聊-- 是-- 某某名人!多招摇-- 象个青蛙—告诉你的名字-- 漫长的六月—给一片赞赏的沼泽!I'M Nobody! Who are you?I'M Nobody! Who are you?Are you--Nobody--too?Then there's a pair of us!Dont tell! they'd advertise--you know! How dreary--to be--Somebody!How public--like a Frog--To tell your name--the livelong June-- To an admiring Bog!" 信念" 是个微妙的发明" 信念" 是个微妙的发明当绅士们能看见的时候—但显微镜却是谨慎的在紧急的时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构经典的狄金森新译本
作者:曾雪雨
来源:《出版广角》2013年第10期
整日被尘世恶俗空气熏染、被名利拘缚的现代人,若能品读这本诗集,定能一洗心头晦涩之气,为驱驰的心觅一处休憩的静地。

美国19世纪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自20世纪20年代起被介绍到中国,中间一度中断,80年代以后,涌现多个翻译版本,各具特色。

漓江出版社2013年4月推出康燕彬的译作《不是玫瑰,如花盛开:狄金森诗选》,该译本收录狄金森诗篇900首,长诗625首,短诗275首,是迄今为止收录最多、最全的狄金森译本。

该译本有如下几个特征:四行以下的短诗和长诗分开编排;侧重狄金森晚期诗歌;彰显狄金森的生命智慧。

编排突出狄金森诗篇简短凝练的风格,展现其文字愈加沉默的轨迹,而这两点都与狄金森的生命智慧不可分割。

译者在序言中坦承,选诗体现个人喜好。

译本集中选取体现狄金森安顿心灵智慧的诗作。

如何在物欲社会中保持本真,狄金森主张节制欲望,她在诗中指出:若心清神释,欲望适宜,天国即可抵达。

即是说只有削弱欲望,心才可以淡定从容,安好不受惊扰。

人若听凭欲望滋长,即使资源耗尽,饥渴也不能消停,所谓欲壑难填。

狄金森深谙此道,倡导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陋室一间,丁点面包,花一朵,书一册,灯一盏。

这寻常生活,足够丰裕,足够保持灵魂的活力。

当世人为名为利争论不休,狄金森默默耕耘诗歌的田地,不争不求,泰然处世。

她推崇宁静之道,无为之美,她认为美与声誉,强求则澌灭,放手则存留。

小溪潺潺,实则清浅,小溪静流,则如大海深沉,快乐的话语如安宁的曲调,静默妙不可言。

人的成长,源自内在,应该在静默人生里艰难完成每个理想。

这种宁静致远的人生哲学让译者激赏,为读者共鸣。

喧嚣尘世,狄金森的诗歌就像一汪幽幽清泉,濯洗众生蒙尘的心灵,让世人不为茫茫凡尘所蒙蔽,辨明且坚持幸福的方向。

译者大量选取风、云、花、月、虫、鸟等自然之物为意象的自然山水诗,传达了西方视域中自然山水诗歌的意境美,让中国读者以中国古代山水诗为观照,审视西方诗歌中的自然美。

狄金森面对纷繁喧闹的人世,选择隐没于大自然,诗意地栖居在内心天堂。

她静观日月轮换、四季更替,聆听鸟鸣虫唱、风吟雨飘。

人群的喧哗于她如洪流,小鸟的清音则胜过千言万语。

她在大自然的净化和启迪中铸就内心的坚强,享受着孤独的欣悦。

独自一人欣赏日出日落,狄金森视为她与大地和小鸟一起出席的盛典。

她勾画着天空、落日、群峰、山谷、河流交映成趣的图画,感受宁静的日暮时分;谛听悠悠清风在枝间抚弹曲调,尽情地凝眸浩瀚星空。

她与大自然相融,浑然一体,自在悠然。

大自然启发了狄金森创作的灵感,一缕阳光、一片晨曦、一丝清风、一声鸟鸣都能引发诗情和哲思,其情其思令读者惊叹于她独特的想象力。

夏日的骄阳如火炬慢悠悠地燃烧,令人肃静;紫色云彩匆匆套上红宝石的裤子构筑了晨曦;月亮静默无语,微微噙着笑。

风有时轻抚万物,如手指梳过天空,弹奏出悠悠曲调;有时脚踩云轮,一路狂歌,排山倒海。

云彩时而逶迤着长袍,威严如女王加冕;时而悠悠铺展,向天空泼洒颜色,绘出五彩斑斓的图画。

野花自开自落,自在欢喜;蜜蜂、蝴蝶在空气的汪洋里尽情嬉戏,悠闲
畅快;晨鸟的歌声挥洒,如千条小溪汇入池塘。

狄金森描绘大自然的生息,勾画大自然和谐美丽的本真状态,营造出物我一体、物我两忘的悠然意境。

她自然诗篇的意蕴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生命智慧不谋而合。

译者精心选择的诗篇为读者营造出一个澄然幽美的境界,让读者在狄金森的文字中想象星空满天的幽远,云卷云舒的闲适,蜂飞蝶舞的悠闲,草长莺飞的自在,心灵得以舒展。

新译本挖掘了体现狄金森生命智慧的诗作,舍弃了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诗篇如《因为我不能停下等死亡》《我为美而死》《你若在秋天里来》等。

这不一样的狄金森显示了译者对经典重构的努力,对经典文化传播的用心,翻译的语言凝练干净,文字清新。

整日被尘世恶俗空气熏染、被名利拘缚的现代人,若能品读这本诗集,定能一洗心头晦涩之气,为驱驰的心觅一处休憩的静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