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精品课堂)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讲)(提升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同时,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 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事业 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综 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是我国繁 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二、本课测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 技事业蓬勃发展,在原子能技术、空 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技术、计算 机技术、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已达 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具体科技成 果主要有: 1.“两弹一星”的开发研制 取得巨大成功。 2. 在“两弹一星”以 后,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取得进 一步的发展。 3. 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 大突破,“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飞 行成功。 4. 袁隆平研究培育出高产杂 交水稻。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学思之窗:邓小平的这段谈话,生动地 说明了尖端科技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和国际关系中的巨大影响和作用。当代社 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 是科技力量的竞争。“两弹一星”的成功, 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 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他们遏 制中国的企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第19课 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

第19课 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

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 的太空飞行,完成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 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挥动中国国旗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一名苏丹小女孩,瘦 骨伶仃,身后立一只不怀 好意的秃鹫,它虎视眈眈 着,正要伺机扑上来。卡 文· 卡特开始以为小女孩已 经死了,可他忽然听到了 小女孩微弱的哭声,原来 她正在艰难地向救济中心 爬行。卡文· 卡特赶紧调好 相机,按下快门,然后赶 走那只兀鹫。待一切收拾 妥当,他坐在树下,点起 照片拍摄于1993年的苏丹。当时,苏丹 烟,念着上帝的名字,放 处于战乱、饥荒。踏上苏丹国土的卡文· 卡特 声恸哭起来。 卡文· 卡特 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坐在灌木丛中,想 看到了自己跟整个人类脆 让自己平静一会儿,没想到却看到了让他更 弱的命运,他控制不住自 加吃惊的情景。 己的哀伤。
a.中国不会首先使用原子弹 b.中国使用核技术为人类造福 (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
邓稼先(1924—1986),
中国物理学家;1950年获美国
普渡大学博士学位,当年返回祖 国。他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
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也是
中国核试验在技术上的主要组织 领导者之一。被誉为中国的“两 弹元勋”。
国家政策
科技工 作者
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无私 奉献、辛勤劳作和研究。
及时训练:
1.烟标是用于烟草各类制品的包装纸,种类繁多,图文精 美,蕴藏着社会变迁的丰富信息是名副其实的记录历史的 载体。右下面烟标反映 的史实是( )
B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l号 C.中国成功发射“神州”5号 D.中国首枚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神州6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2005年10月17日凌晨4 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时 日凌晨 33分 在经过115小时32 115小时32分 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 钟的太空飞行, 钟的太空飞行,完成中国真正意义 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 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 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 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 航天员费俊龙 聂海胜安全返回 费俊龙、 安全返回。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秦 山 核 电 站 内 部
中国在任何 情况任何时 侯不会首先 使用原子弹
核 电 站
1960年中国仿制 1960年中国仿制近 年中国仿制近 导弹成功。 程导弹成功。 1964年独立研制的 1964年独立研制的 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发射成功, 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揭开导弹、 揭开导弹、火箭发展史 新一页。 新一页。 “中国航天之父”、 中国航天之父” 中国航天之父 “中国导弹之父”、 中国导弹之父” 火箭之王” “火箭之王”、“中国 自动化控制之父” 自动化控制之父”
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965年 1965年,中国终于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 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结晶牛胰岛素。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 结晶牛胰岛素。 结晶牛胰岛素 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 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 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 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面对功绩 王应睐, 和荣誉,作为学术带头人的王应睐 和荣誉,作为学术带头人的王应睐,想 到的是集体和他人, 到的是集体和他人,甚至没有在科研报 告中署上自己的名字。 告中署上自己的名字。 第二年, 第二年,瑞典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 化学组主席专程来到中国, 化学组主席专程来到中国,研究评选有 关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中国科学家获奖 事宜。 事宜。由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我国众 多科学家集体研究的成果, 多科学家集体研究的成果,不符合该奖 授奖对象最多为三人的规则,因此, 授奖对象最多为三人的规则,因此,中 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精品2019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测)新人教版必修3

精品2019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测)新人教版必修3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选择题:1.从模仿追踪、重点突破到自主创新、引领未来,60多年来,无论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在前沿技术探索方面,中国科技界常有“惊人”的创举。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一五”期间我国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③“文革”期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④涌现出诸如钱学森、袁隆平等成就卓著的科学家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1.【答案】D2.“中国人进入太空——人类对宇宙的激情再次燃起”,2003年法新社记者理查德•英厄姆在报道中用了这样的标题。

你认为这是对我国哪一项技术发表的评论:2.【答案】B【解析】“中国人进入太空”的关键词及时间“2003年”,提示了应该是对“神舟”五号的评价。

所以答案为B 项。

3.1965年,某报刊发表评论:“它的实现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这是指:A.电子计算机的问世B.人类基因的研究 C.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D.南优2号杂交水稻3.【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65年”“人工合成蛋白质”,由此判断是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4.2011年7月28日,中国“蛟龙”下潜深度达到5 188米,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五个掌握3 500米以上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2012年6月27日,中国“蛟龙”再次刷新“中国深度”——下潜7 062米。

这说明:A.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 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C.深海探测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绝对领先地位4.【答案】B5.“这颗‘炸弹’更多的是一个心理武器,而不是一个军事武器,它将使中国获得一个核国家的形象和在亚洲增加威信。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中国有力打击了美苏的核讹诈 B.中国从此迈入了核国家的行列C.中国提高了在亚洲的影响力 D.世界政治格局平衡因此被打破5.【答案】D【解析】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有力打击了美苏的核讹诈,从此迈入了核国家的行列、提高了在亚洲的影响力,但并没有打破世界两极格局,故选D项。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两弹一星”精神是“热爱祖国、无私奉 两弹一星”精神是 热爱祖国、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 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 攀登”精神的集中体现。 攀登”精神的集中体现。
2、载人航天的发展
(1)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的战略决略 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的战略决略 (2)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4次无人飞行成功 1999年起, 神舟”号飞船4 年起 (3)2003年起,我国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 2003年起, 年起 神舟五号飞船: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 神舟五号飞船:2003年10月15日 舟五号成功发射。 航天英雄杨利伟 杨利伟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 舟五号成功发射。 航天英雄杨利伟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 神舟六号飞船:2005年10月 岁的 神舟六号飞船:2005年10月9日,40岁的费俊龙和41岁的聂 ,40岁的费俊龙和41岁的聂 岁的费俊龙 海胜搭载神舟六号飞船顺利升空 海胜搭载神舟六号飞船顺利升空 神舟七号飞船:2008年 神舟七号飞船:2008年9月25日搭载翟志刚、刘伯明、 25日搭载翟志刚、刘伯明、 日搭载翟志刚 景海鹏顺利升空, 27日 翟志刚成为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 景海鹏顺利升空,9月27日,翟志刚成为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 中国人, 中国人,中国由此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成功实现太 空行走的国家。 空行走的国家。
有人曾戏说:人类探索太空是因为地球上的人口太多了, 有人曾戏说:人类探索太空是因为地球上的人口太多了,希 望有朝一日能把一部分地球人迁到太空居住。 望有朝一日能把一部分地球人迁到太空居住。 这虽是个戏言,但却说出了一个问题:地球上人口太多了! 这虽是个戏言,但却说出了一个问题:地球上人口太多了! 人口的增长必然带来一个问题:饥饿! 人口的增长必然带来一个问题:饥饿! 饥饿的女孩》 《饥饿的女孩》(摄影者是 1994年普利策奖得主 年普利策奖得主、 1994年普利策奖得主、南非 摄影家凯文·卡特 卡特。 摄影家凯文 卡特。 画面没有一点悦目之处, 画面没有一点悦目之处,干 枯的土地, 枯的土地,一个奄奄一息的 孩子,一只紧盯着这个孩子、 孩子,一只紧盯着这个孩子、 急不可耐要扑向“猎物” 急不可耐要扑向“猎物”的 兀鹰。) 兀鹰。)

高中历史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高中历史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2019年考试说明】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

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理解,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法:问题式探究为本课主要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

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提供史料、图片和影视资料,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模块链接:必修Ⅰ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1课“民主政治的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必修Ⅱ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线索:1.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2.思考: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世界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哪几方面?为什么?3.思考:从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来看,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衰弱;制度腐败、经济落后、战乱频仍、列强侵略)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但自1840年以后,备受欺凌,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然后再让学生阅读引言,了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迅速制定了正确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科学技术振兴的伟大历程。

神七任务的成功,首次进行航天员出舱活动、实行航天员太空行走,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

2019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成功,表明我国的科技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引导学生看第19课内容标题,简要概述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精美历史课件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精美历史课件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Outline
1 2 3 4
背景知识 知识框架 大纲考点
课外拓展
Outline
1 2 3 4
背景知识
知识框架
大纲考点
课外拓展
背景知识
知识框架
大纲考点
课外扩展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背景知识
知识框架
大纲考点
背景知识
知识框架
大纲考点
课外扩展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和平利用核能:90年代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
背景知识
知识框架
大纲考点
课外扩展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964年中近程导弹, 1970年“东方红”
背景知识
知识框架
大纲考点
课外扩展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3. 载人航天:1992年战略决策,1999年起4次无人试验
197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科技大会,邓小平在有6000
人参加的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 的现代化,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大会宣读了中国科 学院院长郭沫若《科学的春天——全国科技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制定了《1978年~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纲要(草案)》。
背景知识
知识框架
大纲考点
课外扩展
大纲考点
(二)难点知识:科技战略决策的背景和作用
理解:结合国内与世界背景认识科学技术发展在现 代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Outline
1 2 3 4
背景知识
知识框架
大纲考点
课外拓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重难点“精讲”】
一、“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的重大意义
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

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4、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新中国的科技
(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原子弹和氢弹。

(2)建国以来,国家重视科技发展,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高产杂交水稻、银河亿万次计算机、航天工程等一系列高科技成果令世界瞩目,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现代化建设水平。

(3)“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仍然取得了氢弹的研制成功、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等一系列世界瞩目的成就。

但这些成就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排除“文化大革命”错误路线,坚持科学探索,辛勤劳动的成果,而不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没有“文化大革命”成就会更大。

三、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特征
(1)经历了一个曲折前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2)有些科技成就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但总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四、建国以来影响科技文化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我国科技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2)党的坚强领导、中央的正确方针、政策的指导,为科技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如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3)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4)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吸收了国际相关科研成果。

(5)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6)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较雄厚的人才储备。

2.不利因素
(1)“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

(2)历史上轻视文化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3)比较直接的是中国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有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

(4)相当一段时间闭关自守,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学术交流。

五、科技进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1.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中国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他们遏制中国的企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2.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密切,科技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科学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

(2)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作用。

(3)中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从科教入手。

(4)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5)要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必须进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易错易混】“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的“两弹”不是指原子弹、氢弹。

“两弹一星”研制的直接目的是打破美苏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因而其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

【素质拓展】
1、史料与史证
史料主题:新中国科技之最——杂交水稻
【史料】 当代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西方世界称,杂交水稻是“东方魔稻”。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史料研习与应用
2-1:史料主题: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
材料一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①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
材料二 神舟6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

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②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2—2:读史三步曲
粗读
材料一反映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政治意义;材料二反映神
舟6号成功发射的经济意义;材料三指出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存在的局限。

细读材料一中①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打破了美国和苏联对空间技术的垄断;材料二中②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神舟6号的成功发射为我国和平利用太空资源创造了条件。

史证新中国在核研究、航天技术、计算机应用、农产品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2-3:史料应用
(1)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
(2)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

【解题技巧指导】
组合式选择题的解法
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设计而成的选择题。

试题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

有些组合型选择题还要求将有关事件或现象按照一定的关系(时间、区位、逻辑关系等)进行排序。

组合型选择题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

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程度深,角度多,考查分析理解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排除法是我们经常采用的方法:
排除法又称归谬法。

它是以题干为条件,对被选项进行逐一筛选,排除那些错误的或者是与题干无关的选项。

这类题目有的一次筛选即可成功,有的需要几次筛选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应该提醒的是排除法又分为正向排除和反向排除,正向排除即把不应该选而选了的选项排除,这是我们通常使用的一种排除法,特别适用于四选三的组合式选择题。

技巧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