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

合集下载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中国南北方石器有明显差别,至新石器时代,南北方文化已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但地域特征依然存在,各区域内的文化差异也很明显。

由此可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质()A.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B.体现出中华文化圈的扩大C.发源于自成一体且多元复杂的地理环境D.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南北方文化的差异缩小但地域特征依然存在,文化圈内的区域差异也很明显”的信息,一方面说明早期中华文明一体格局逐渐形成的趋势,同时也说明在一体格局形成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地理环境的影响,南北文化的地域特征仍然十分明显,C项正确;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是在秦朝确立,材料主要体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圈内南北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问题,并非中华文化圈的扩大,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题干时间为石器时代,华夏认同观念尚未出现,排除D项。

故选C项。

2.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指的是迫于武力臣服于商族的部族,这些部族接受商王的封号,表示对商王承担义务,商王承认附属国所拥有的土地和臣民。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年级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页。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做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18年9月2日,苏维埃中央发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呼吁,宣布在战争形势下全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军营,全体居民都必须无条件履行保卫祖国的义务,国内所有的资源都必须服务于战争的需要。

这一信息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 应国内战争的需要而产生B. 开始实施就是错误的C. 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D. 无法真正建成社会主义【答案】A【解析】【详解】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从而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故答案为A项。

B项不符合史实,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实施这一政策是必要的,排除;在当时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就是全国人民最大的利益,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1921年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指出:“与中世纪封建制小生产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历史的进步。

”列宁在当时发表该言论意在强调A. 实行固定粮食税的可能性B. 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必然性C. 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D. 加快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1921年,“与中世纪封建制小生产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历史的进步”反映了列宁强调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故C项正确。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公强调,天命的转移并非不可把握,上天实际上是以德的要求来检验下界统治者,想要长久保有天命,就必须吸取前代和祖先执政的经验教训,时刻敬天、明德、保民。

周公的这种天命观A.意在阐释周人代商取得统治的合法性B.强调脱离天命关注现实政治的重要性C.蕴含着中国古代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D.成为后世统治者强调仁政的理论来源2.“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

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

材料反映了A.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3.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据此推断,唐代A.监察制度有所完善 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D.行政职能分工不明4.汉武帝设刺史,职权为“奉诏六条察州”。

西汉中期后,京房(人名)曾经向皇帝奏报新的对官吏考核的方法,皇帝“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刺史复以为不可”。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前测高二年级历史试卷出题人:郑海坤审题人:张莹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做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

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

这说明:A.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B.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C.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2.“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成为被崇拜的偶像。

”使“儒家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A.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B.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C.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D.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3.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文科)(含解析)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文科)(含解析)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文科)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如图是唐至清安徽境内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统计示意图。

它反映了安徽()A. 科考状元人数名列全国前茅B. 两宋时期科考状元显著增加C. 科考变化的趋势受理学影响D. 经济思想文化发展变迁情况2.当晋楚两国争霸中原时,长江下游崛起了吴越这两个国家,晋为了对付楚国,就联合吴国。

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

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楚的国力大大削弱这些战争()A. 促进了区域统一和社会大变革B. 属于周初分封国间争权夺利的斗争C. 加速了汉模与嘴方民族的融合D. 说明分封制和宗法制已经彻底瓦解3.周代的乐舞,经常出现在各种政治、宗教仪式中,主要表现武王伐纣、平复南国等史事,是贵族子弟年幼时学习的必修课。

这表明周代的乐舞()A. 具有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B. 形成重视传承的社会风尚C. 满足官僚政治的文化需要D. 开创乐舞追颂功德的先河4.夏商的史官在职责上是史巫合一,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

又保管典籍、记录时事;周代史巫开始分离,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以上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A. 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权实现脱离B. 影响了后世对历史记录的认识C. 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整D. 体现了周代政治理性化的趋势5.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夷”。

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 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6.《尚书大传》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

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907230168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907230168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公强调,天命的转移并非不可把握,上天实际上是以德的要求来检验下界统治者,想要长久保有天命,就必须吸取前代和祖先执政的经验教训,时刻敬天、明德、保民。

周公的这种天命观A.意在阐释周人代商取得统治的合法性B.强调脱离天命关注现实政治的重要性C.蕴含着中国古代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D.成为后世统治者强调仁政的理论来源2.“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

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

材料反映了A.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3.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据此推断,唐代A.监察制度有所完善 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D.行政职能分工不明4.汉武帝设刺史,职权为“奉诏六条察州”。

西汉中期后,京房(人名)曾经向皇帝奏报新的对官吏考核的方法,皇帝“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刺史复以为不可”。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共72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疆域由国王直辖区与直辖区外的方国构成,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固定的臣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等。

这表明A. 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B. 西周国家结构相对稳定C. 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D. 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仅涉及西周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并未说明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和“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较商代政治制度更有助于国家结构的稳定,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故C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终汉武帝之世,汉初封侯的143人中,只剩5侯;武帝因功封侯的75人中,失侯的68人;推恩封侯的175人中,失侯的113人。

据此推知汉武帝A. 在封侯问题上反复无常B. 以政治统一促思想统一C. 从根本上解决割据问题D. 以此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和列侯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颁布了“推恩令”,把王国的地盘化大为小,以分散其势力;又采用酎金夺爵等方式废掉了一些侯国,失侯的诸侯越来越多,从而加强了专制中央集权,故答案选D。

吉林省长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吉林省长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古代儒者在阐述政治思想时往往将“君”与“国”混为一体,君主在统治理念上常常将“国”视为放大的“家”。

这说明A.儒家思想促使“家国一体”观念的产生B.“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历史进步C.君主借助家庭伦理强化统治D.“家国同构”体现专制集权2.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

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3.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B.职官由中央直拨任免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4.据史料记载,秦代的官吏须经过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

这表明秦代A.中央官僚体系发生变革B.选官的方法和标准较严苛C.任命官吏遵循一定程序D.任命和考核官吏密切结合5.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

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

此事反映了A.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B.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C.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D.宋初皇权被相权基本架空6.清代有科举功名者服饰不同于常人:秀才在冠帽上别一枚纯银簪;举人或进士则戴纯金簪;进士出身的官员擢升到高级官位时,他的金簪会添上花纹,镶嵌珍珠、宝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前测高二年级历史试卷出题人:郑海坤审题人:张莹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做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

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

这说明A. 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B. 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C. 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 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强调的是战国前期各思想学派兴起,战国后期出现总结性的人物和专著,由此可知此时各学派思想的综合和吸收成为发展趋势,B项符合题意。

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的解读,判断各个选项是否符合这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排查。

2.“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成为被崇拜的偶像。

”使“儒家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A.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B. 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C.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D.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学变为儒教的改造。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儒学的发展历程中经历过两次重大的改造,一是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新儒学,二是朱熹把儒学的发展上升到理学的高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孟子未对儒学进行改造,选项A错在孟子,不符合题意,排除;荀子未对儒学进行改造,选项B错在荀子,王阳明未对儒学进行改造,选项D错在王阳明,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3.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

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A. 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 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 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 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答案】B【解析】据材料“丰富性与普遍性……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理学内容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体现了对夷务的排斥,故B项正确;“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说法过于绝对,理学还吸收了佛、道思想,故A项错误;“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内容丰富”说法过于片面,故D 项错误。

故选B。

4.顾炎武认为,唯有合理地配置天子与公卿大夫、百里之宰之间的各种权力,充分发挥朝臣和各级政权的作用,才会有利于富国裕民,才能真正地把天下大权归于天子,从而使天子的地位更加尊崇。

该思想:A. 动摇了儒学在文化上的统治地位B. 强调了尊重君权前提下的“分治”C. 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D. 发展了传统“民贵君轻”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唯有合理地配置天子与公卿大夫、百里之宰之间的各种权力”“从而使天子的地位更加尊崇”反映了君臣分治众事,不使权力过于集中,顾炎武强调了尊重君权前提下的“分治”,故B项正确。

顾炎武的思想没有动摇儒学在文化上的统治地位,故A项排除。

材料主要强调顾炎武反对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故D项排除。

5.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

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

这说明A.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B. 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C. 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D. 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答案】B【解析】“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可以说明政府的政策对于科技发展有重大影响,故选B;题干中“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是同时发生的并列关系,故AD不符合题意;C的说法表述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点睛:这个题的解题关键是两个:第一,要看选项表达是否符合史实,比如选项C就是一个错误表达;第二,要看选项中的逻辑关系是否和题干中的逻辑相符,比如AD的表达就与题干中的逻辑不一致;所以其中的ACD都要排除。

6.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

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

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北方文学则与南方文学形成了鲜明对比。

下列能够体现先秦时期北方文学特点的是A. 《离骚》B. 《诗经》C. 《庄子》D. 《二京赋》【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这说明它属于浪漫主义风格。

北方文学与南方文学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它属于现实主义,《诗经》即属于现实主义,故B项正确;《离骚》属于浪漫主义,故A项错误;《庄子》也不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故C项错误;《二京赋》在汉代,不属于先秦时期,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先秦时期”、“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风格特点,同时,对于相关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特点应该有准确的认识和再现。

7.“画法与诗文相通,必有书卷气,而后可以言画。

”以下符合这种绘画风格的是:A. 图1战国《人物龙凤图》B. 图2北宋《清明上河图》(局部)C. 图3明朝《本草纲目》插图D. 图4清代《墨兰图》(局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画法与诗文相通,必有书卷气,而后可以言画。

”可知是文人画特点,《墨兰图》书文人画,故D正确;A是人物画;B是风俗画;C是医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艺术·文人画【名师点睛】中西绘画比较在绘画内容上,西方重写实、功利,中国重意境、非功利。

在绘画技巧上,西方重物象,着意刻画,追求色彩表现力;中国则不重形似,而重淡逸、传神,往往以墨代彩,随心而欲。

8.清朝前期,中国戏曲艺术出现了“花雅之争”,从目前尚能看到的花部戏剧本,如《卖胭脂》、《打面缸》、《探亲相骂》、《借靴》等来看,明显可以看出可以看出它们与雅部剧本有着显著的区别,即大量的商人、市民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其根本原因是A. 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B. 民间文化的迅速繁荣C. 清政府放宽文化控制D. 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目中显示了商人、市民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说明大众的审美情趣成为一种时尚,但这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表明民间文化的迅速繁荣,故B项错误;这也不是清政府对文化控制的放宽,故C项错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阶层扩大,使戏曲出现了为市民服务的变化,故D项正确。

难度:较难9.1896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指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

”1898年张之洞出版《劝学篇》,提出:“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中体西用”是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的主张B. 张之洞把西政作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其思想与维新派思想趋同C. 梁启超与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都有救亡图存的目的D. 19世纪末,“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表明梁启超与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都以救亡图存为目的,C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有不同的救国主张,排除。

B项错在“其思想与维新派思想趋同”,张之洞和维新派各自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其思想不会趋同,排除。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失败,故证明不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0.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

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

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A. 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B. 认识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C.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D. 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肯定中西文化各有长短,主张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故A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与认识到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无关,排除B。

李大钊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没有改变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的绝对化倾向,排除C。

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而不是重新确立文化自信,排除。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11.孙中山曾指出:“故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

此防弊之政策,无外社会主义。

……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路、电气、水道等事务,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

”这一言论的主要含义是A. “平均地权”B. “节制资本”C. “耕者有其田”D. “扶助农工”【答案】B【解析】【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对孙中山三民主义内容的理解。

从材料中的“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两处可以看出其关注的是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问题,结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内涵,当属于节制资本的内容,故答案为B项;平均地权的含义是对土地价值的规定,不合题意,排除A项;同样耕者有其田也不合题意,排除C项;扶助农工是孙中山实现新三民主义的三大政策之一,与材料中的角度不符,排除D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