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宰相于谦——京城保卫战

合集下载

将相故事-于谦为何被称为“救时宰相”?

将相故事-于谦为何被称为“救时宰相”?

将相故事-于谦为何被称为“救时宰相”?于谦是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同时也是大明第一救时宰相。

为何这么说?因为于谦在大明最危急的时候,做了最正确的决定,使得大明转危为安。

正统年初,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内阁朝政,朝政比较清廉,国家安定。

后来“三杨”去世,太监王振借君宠开始掌权,大肆打压异己,收受贿赂。

正统十四年,也先率领瓦剌军大肆侵犯明朝边境。

王振不懂军政却掌军事大权,又鼓动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造成大明军惨败,连明英宗都被也先俘虏。

皇帝被敌人俘虏,国家一下子陷入混乱中。

朝堂的百姓惶惶不安,拿不定主意又互相争吵。

累积的恐惧,最终有人提出了都城南迁的提议。

说是都城南迁,实际上就是逃难。

于谦厉声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

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在危急之时,是于谦站了出来,力排众议,说服太后留守京都。

而国不可一日无君,虽然明英宗留有子嗣,但是皇帝年幼不足以处理危局。

所以最后于谦等人,推钺王朱祁钰上台,封明英宗为太上皇,其子为太子。

朱祁钰继位之后,于谦分析局势言:“敌寇得意,要挟持扣留太上皇,这样形势下他们必然轻视中国,长驱南下。

”他上奏征缴民夫,整饬武器,强化军备,派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辄、张仪、雷通分兵据守九门重要的地方,军队驻扎在外城的外面。

同时为了避免敌军就近围困,他开始将外城百姓迁入城中。

同时将附近仓库储存的粮食全部运输京都,就算不能运完,也不能给敌人留下。

后来也先果然挟明英宗前来叩门,最开始以明英宗为要挟,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

也先见明英宗对明朝不能构成威胁,于是强硬攻城。

于谦亲自指挥作战,又有数名大将配合,军民同心,上下一体,也先攻城日久,始终不能拿下京都。

久攻不下,又没有足够的粮食支撑,如此下去毫无益处,最后也先选择了撤兵。

此战过后,于谦整治内政,恢复生息,又强化边境,使得大明一时安定。

而被俘虏的明英宗,也因为对也先无用,最终被释放。

于谦在大明危局所作所为,足以担“救时宰相”美誉。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政治家成长故事_救时宰相于谦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政治家成长故事_救时宰相于谦

于谦是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

1398年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官,也都是很有学问的人。

于谦从小就在祖父和父亲的教导下读书,由于天资聪慧,加上精心的家庭教育,小于谦在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出口成章了。

而且在一些问题上有自己的见解,这让家里人都很吃惊。

在于谦七岁的时候,有一次祖父领着他去上街,被一位僧人看见。

僧人见于谦生得面相端重,而且小小年纪,谈吐有度,就主动为他相面,说:“这孩子长得出奇,将来一定会成为救世宰相。

” 祖父知道僧人说的只不过是附会的话,就一笑了之,没放在心上。

但没想到于谦回家之后很认真地对祖父说:“我将来一定会当个好宰相的!” 祖父没想到于谦把这话记在心上了,就鼓励他说:“那你要好好读书才行啊!” 于谦从此后更加刻苦勤奋地读书了,为自己将来做“救世宰相” 而奋斗。

正因为他立下了宏大的志向,招来了同学的嫉妒、非议。

一天,母亲为他扎了两只羊角辫让他去学馆了。

学馆里有个富人家的子弟,因为平时读书不用功老被先生责骂。

而于谦总是被夸奖,所以很嫉妒于谦的才学,总是和于谦作对。

他看见于谦扎着小辫子来,就马上跳起来说:“大家快来看,于谦的小辫子扎得多漂亮啊,听说他将来还要做宰相呢!我干脆送他句话吧,‘牛头生龙角’。

”于谦并没有生气,但也不甘受辱,于是很不屑地对他说:“我也送你一句话吧,狗嘴无象牙。

” 想了想,又说:“我志向远大没有错误,我觉得没有志向并且不喜欢奋斗,整天无所事事的人才最可恶。

” 那个孩子一下红了脸,哑口无言,转身逃走了。

于谦的祖父最崇拜的人是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将文天祥的画像挂在家中以教育子孙后代。

于谦在祖父的言传身教下,也开始喜欢文天祥,被文天祥高洁清自、坚贞不屈的爱国壮举所深深感动了。

他常说:“我要做文天祥那样的爱国宰相。

” 看见孙子如此年少有志,心里非常高兴。

1412年,十五岁的于谦考中秀才。

1420年参加杭州“乡试”,考中第六名,次年会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

【历史故事】于谦的故事,于谦保卫北京

【历史故事】于谦的故事,于谦保卫北京

【历史故事】于谦的故事,于谦保卫北京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名将。

于谦少年时十分仰慕文天祥,除了习读八股制艺,还努力研讨古今治乱兴衰的道理,“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

十六岁入府学为诸生。

永乐十九年(1421),二十三岁时考中进士,原为会试第一名,却因“策语伤时”被置于三甲第九十二名。

不久,以江西道监察御史,至湖广执行公务。

他深入瑶民居住区进行调查,揭发官军滥杀无辜,初步显示了他那廉正的风骨。

于谦相貌英伟,善谈吐,声音宏亮,每次奏对,极有条理,引起了明宣宗的注意。

宣德元年(1426)八月,汉王朱高煦在山东乐安发动叛乱,宣宗御驾亲征。

高煦兵败投降,跪于军前。

于谦秉承宣宗之令,以高亢的嗓音,历数高煦之罪行。

高煦浑身战栗,顿首称:“臣罪万死!”宣宗对于谦的表现十分满意,赏赐与诸大臣相同。

当时,顾佐为都察院都御史,严明廉直,对诸御史管理极严,唯独看重于谦,认为于谦的才能比自己强。

宣德五年(1430),明廷设立巡抚。

宣宗亲点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二省,一下子把于谦从七品升至三品,这是对于谦的极大信任。

于谦也不负重望,足迹遍历所部,延访父老,视察政事的利弊兴革,一年之间,连续数次上疏,兴利除弊。

内阁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也都极看重于谦,对于谦的论奏朝上夕准,使于谦尽展所长,作出了很大的成绩。

于谦的成年于谦考中秀才以后,十六岁读书于吴山三茅观,同学有高孟升等。

于谦天分很高,喜读先秦两汉的书籍和苏东坡的文章,更究心古今治乱兴亡的道理,特选录唐陆贽的奏疏,手钞成册,朝夕披阅,“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

十七岁时,应乡试不第,仍就读于吴山三茅观。

这时于谦潜心求学,努力读书,“濡首下帷,足不越户”,非常用功。

后来他写诗回忆:“我昔少年时,垂髫发如漆。

锐意取功名,辛苦事纸笔。

”(“忆老婢”)可见,为了取得功名,创立绩业,于谦少年时是刻苦学习的。

这时,于谦写了“石灰吟”。

这首诗表现了他为了功业,不惜牺牲自己。

从历史深处聊于谦,浅析蒙尘式的救国英雄

从历史深处聊于谦,浅析蒙尘式的救国英雄

从历史深处聊于谦,浅析蒙尘式的救国英雄导语“西湖三杰”有谁——岳飞、张苍水、于谦,可惜的是,无论是提起于谦,抑或者是搜索于谦,大家的潜在印象都是一张案板之后的“烫头”于谦,其实不然,于谦是个名副其实的“救时宰相”。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面评价于谦:“所有的英雄,都是平凡的人。

千回百转,千锤百炼,矢志不改,如此而已。

”对于这位西湖三杰,我们似乎都欠他一份了解和崇敬,关于这位大明英雄的出生、过往和死亡,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拂去这位英雄被蒙上的一片尘土。

生于清白在我固有的印象里面,钱塘江是个清白之地,清白之地诞生的自然是毓秀人才。

洪武三十一年,正值明朝强盛之际,国泰民安,谁也不会去关心一个诞生在钱塘江边的小婴儿,因为他们不知道国运终有到头之时,婴儿也会成长为一代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但不知道为何,凡是杰出人物的故事总会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于谦作为未来帝国最闪耀的一颗星,在七岁时似乎也遇到了天机泄露之人。

某天,年满七岁的于谦在街上溜达,一位和尚就拉住他,大吼一生:“救时宰相是也!”其实对于于谦和周围人在听到这句话的反应,历史肯定是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倘若有一天我们在街上溜达,一个邋里邋遢的和尚说你未来可以拯救世界,你会相信吗?大概率是不会相信的,于谦应该也一样,因为洪武三十八年的明朝是东方的一个大国,又何须惧怕外族的入侵?生于清白的人一生大多不会偏离清白路线,于谦从小就十分仰慕文天祥,认为他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

为了激励自己,他将文天祥的画像挂在座位旁。

受文天祥画像的影响,于谦在十七岁的时候就写出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句,还有著名的《文山先生像赞》:“呜呼文山,遭宋之季。

殉国亡身,舍生取义。

气吞寰宇,诚感天地。

陵谷变迁,世殊事异。

坐卧小阁,困于羁系。

正色直词,久而愈厉。

难欺者心,可畏者天。

宁正而毙,弗苟而全。

南向再拜,含笑九泉。

孤忠大节,万古攸传。

载瞻遗像,清风凛然。

历史典故:明朝历史事件之北京保卫战

历史典故:明朝历史事件之北京保卫战

明朝历史事件之北京保卫战北京保卫战,明军面对危局,迅速备战,军民互相配合,依托坚固城防,积极歼敌于城外,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重大胜利。

1466年,于谦沉冤得到昭雪,后被谥为“忠肃”。

中文名称:北京保卫战参战部队:瓦剌军、大明军战争结果:瓦剌军退出塞外,京师解严时间:1449年(正统十四年)8月16日—11月8日地点:北京人物:于谦石亨也先固守京师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到京师后,举朝震动,城内人心惶惶。

八月十八日皇太后命皇帝异母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召集朝臣商议战守大计。

以徐有贞为首的一些大臣主张还都南京;而主张抵抗的兵部侍郎于谦则以宋朝南迁的故事为反对迁都,并对皇太后晓以迁都的利害,征得皇太后的支持。

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人都赞同于谦,廷议乃决定固守北京。

积极备战稳定内部八月二十三日,于谦等人针对当时的危急局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诛除宦党,平息民愤。

明廷将招致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抄家灭族,打击宦党的气焰,初步稳定了内部;其次,八月二十九日,文武百官请皇太后改立监国郕王为帝,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

当时,也先挟明英宗作为攻城略地的政治工具。

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

拥立朱祁钰即位,这样即使也先的阴谋不能得逞。

再次,举荐人才,调兵遣将,妥善安排。

原大同副将石亨在“土木堡之战”中战败,单骑逃回,被贬官下狱。

于谦认为,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而且战败的主要责任不在他。

于是将其释放,并委任以京师总兵官的重任,统一指挥京师步兵部队。

在后来的北京保卫战中,石亨指挥有方,英勇作战,战果显着。

“论功,亨为多,晋侯”。

同时,另以名将指挥京城的火器部队、骑兵部队和镇守大同、宣府、居庸关、紫荆关等重要关口,并严惩了一批贪生怕死、玩忽职守的将校。

另外,于谦还改革了军制,把传统的“三大营”改为10个团营,使其更加适应防御作战的需要。

经过一个多月的整军备战,明军兵精粮足,士气大振,严阵以待。

作战部署按照明朝的体制,兵部尚书是不能直接指挥军队的。

古今策之于谦--正者无敌

古今策之于谦--正者无敌

古今策丨于谦——正者无敌想先说说为什么要写于谦,读过本号之前文章的朋友都知道,古今策系列的文章一直写一些以“计策、谋划”而知名的人物和故事,但写到今天的明朝,却深深的被于谦的魅力所折服。

在读于谦以前,多多少少从以前的课本中、小说里(萍踪侠影)了解过一些,印象里无非是北京保卫战和被冤杀,感觉这是一个有能力却愚忠的人,直到去年在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才对于谦有了更深的认知。

于是当古今策系列写到明朝的时候,怀揣着对于谦的敬意,再次走进了史书中,研读了一次正史中的于谦,而这一次,则深深滴被他的正气所折服,所以在这边文章里,我没有再因为文字的数量做过多的删减,而是想到哪里,便写到了哪里。

如果非要给于谦一个定义,我想我的定义是“正者无敌”。

“正”在一心为民生而不凡:于谦小时候,有一个僧人认为他很奇特,说:“他日救时宰相也。

”顾佐任都御史,对待属僚非常严厉,惟独谦让于谦,认为他的才华胜遇自己。

朱高煦叛乱,于谦跟随朱瞻基征伐乐安,朱高煦出城投降,朱瞻基命令于谦口头列数他的罪状。

于谦言词郑重崭切,声色威严激烈。

令得朱高煦伏在地上发抖,说罪该万死。

出京巡按江西,昭雪冤屈的囚犯敷百人。

上疏奏报陕西各处低级文武官吏是百姓的祸害,诏命派遣御史逮捕他们。

一心为民:巡抚河南、山西,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

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正统六年,他上疏说:“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

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

先菽秫,次黍麦,次稻。

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

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

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

”皇帝看后,诏令施行他的建议。

防范水患: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不时有河水冲击而决口。

于谦命令加厚修筑堤坝,按里程设置亭,每亭有亭长,责令督促统率修筑维护。

并命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

巩固边塞:大同孤零零地悬隔在塞外,按察山西的官员不能按时到达,他上奏书建议另外设置御史管理它。

世事两难全的事例

世事两难全的事例

世事两难全的事例明朝于谦7岁的时候,有个僧人给他相面,说:“他日救世之宰相也!”到于兼长大,执政后果然大有成绩。

他正直敢为,惩治贪官污吏;他体恤民情,所到之处总为百姓行德政;他又足智多谋,知识广博,能文能武,从指导百姓兴修水利,种树凿井,到平盗贼理财赋,无一不处理得当。

后来,“土木之变”,皇帝被掳,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一身而兼将相之职,外抗强敌,内整朝纲,把一个行将崩溃的国家治理得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反败为胜。

更可贵的是他的无私和清廉,体现了中国老百姓和士大夫对执政者的希望。

正是在这样一位执政者身上,发生了一场“忧国忘身”的悲剧。

于谦初掌朝政时,北边有瓦剌强敌,南部诸省也不太平。

于谦需要同时应付数场战争,内忧外患,他只能用铁腕来治理这个混乱的国家。

史书记载说:“戎马倥偬,变在俄顷,谦目视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机宜,僚吏受成,相顾骇服。

”就是说,为了适应变化万千的艰难处境,于谦实行直接指挥,包括调动军马,拟订计划,口授奏章,他的僚属还来不及思考,便只剩下执行的功夫了,结果又总是证实他是对的,不服也不行。

这与法国史书上记载拿破仑的治军作战应变的方式相似。

这样做,虽然迅速造成了全国上下号令统一行动一致的良好局面,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和内乱的平息,却留下了同僚们弹劾他的理由。

一旦和平到来,人们说他专断的批评就不断出现,尽管他举出历朝律令来证明自己没有越权,但嫉妒者喋喋不休,终于损害了他。

他的清廉更是危及同僚,本来皇帝命令他和一些大臣兼职东宫,可以领两份俸禄,大家循例谦让一下也就算了,可是领头的于谦却执意一推再推,就是不要。

皇帝看见他的住宅太小太破旧了,几乎挡不住风雨,就赐给他一所上好府邸,可他还是一再推辞。

更为甚者,其他功臣都指望“封妻荫子”,但封赏总不能越过功最大位最高的于谦。

大将石亨是为了报恩(于谦曾为石亨说情,让他戴罪立功,还提拔他担任要职),二是为了自己的妻儿着想。

他上表皇帝,要求加封于谦的儿子于冕。

北京保卫战(上):四道救国的将军令

北京保卫战(上):四道救国的将军令

北京保卫战(上):四道救国的将军令土木堡之变发生之后,大明帝国朝野震惊,人心惶惶,很多人提议迁都江南,大有靖康之耻重演的势头,如果历史真的按照这种走向发展,那么大明帝国必然会丢失半壁江山,成为第二个南宋。

形势危急,举国无主,怎么办?土木堡之变发生之后,朝堂之上,百官乱作一团。

有人主张用金银珠宝,赎回英宗;有人主张关闭城门、等待援军;有的人主张迁都南京,以避锋芒。

突然,一个声音怒吼道:“提议迁都之人,理应处死!京城乃天下之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说话之人,乃是兵部侍郎,于谦。

无论在朝在野,于谦都有很高的声望。

大宦官王振权势熏天的时候,见了于谦还得躲着走。

只因为于谦官大吗?不是,道理很简单,于谦是一身正气,连王振都害怕。

于谦一说话,朝堂立刻寂静无声。

当天,朝廷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城防务。

可于谦只是个文官,之前从来没有指挥过战争,他能守住京城吗?新官上任三把火。

于谦上任的第一把火,让所有的人刮目相看。

当时,明朝的精锐部队几乎都在土木堡之战当中被消灭了,如今能保卫京城的兵力不到十万。

于谦立刻命令中原以及淮河一带的军队北上,京城兵力迅速增加到了二十二万人。

人多了是好事吗?未必。

多一个人就多一张嘴,这粮食怎么解决啊?现在北京的一个区,叫作通州区。

在当时,通州是大明帝国的粮储基地,贮藏的粮食足够京城所有的人吃一年。

粮食有了,可是问题又来了,如果把这些粮食全都运输到京城,谁来运呢?运粮一般要征调民夫,可是瓦剌骑兵正在快速逼近京城,万一民夫在运粮途中遭到突袭,不但粮食会落到敌人手里,还会徒增伤亡。

怎么办?于谦有高招,他下令,所有军队入京,必须经过通州,每个士兵必须背负粮食入京。

如此一来,一则避免了征调民夫还要耗费钱粮,二则可以防止敌军突袭,三则可以充实京城的粮库。

这可是一箭三雕之计啊!兵力暂时充足了,但是,人心不稳。

这个时期,祸乱朝政的宦官无恶不作,早就激起了公愤。

于谦一点不含糊,一个字:斩!京城人心振奋,无不拍手称快,这是于谦的第二把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GO
北京保卫战
土木堡之变 北京保卫战
背景
LOGO
明朝自建国以来,一直都存在着一个强大的对手,那 就是北方的蒙古人。元朝灭亡后,蒙古人虽然失去了对中 原的统治,但在北方草原地区仍然有很大的势力。明太祖、 成祖对蒙古主要采取以攻代守,主动出击的策略,长驱直 入,极大地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势力。而自仁、宣时期起, 策略转变为镇守九边、互市往来的以守为攻。蒙古游牧经 济有其内在的不足,生产分工不发达,手工业制造水平低 下,因此日用品、手工业品缺乏,经常使用两种手段获得: 掠夺和贸易。
也先进攻西直门等处,均被明军击败;
Page
9
谢谢大家!!!
Page
3
起因
LOGO
也先每次来做生意时,都会给明朝大宦官王振行贿,但 时间一长,也先忘记了。于是王振怒了,一下削减了大量 贸易金额。 也先以此为借口,领兵大举进犯明朝边境。 1449年7月17日,在王振的唆使下,明英宗朱祁镇率50 万大军亲征,开始了自己的坎坷命运。Page4来自土木堡之变LOGO
Page
5
北京保卫战
LOGO
土木之变时,于谦为兵部右侍郎。英宗被俘、也先直逼 北京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人心惶惶,这时于谦挺身而出, 担负起保卫北京的重任。明朝因无国君,人心不稳,情势 动荡。于谦及百官与皇太后商议,拥立朱祁钰为帝,稳定 了混乱的局势。同时他力排南迁之异,保卫北京。翰林侍 讲徐有贞等人想要南迁以避兵锋,于谦坚决反对,认为一 旦南迁则北京、九边都将不保。在于谦的力争下,景帝下 定决心保卫北京,并把守城的重任交到于谦身上。
Page
6
北京保卫战
LOGO
“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 上下无固志”。于谦奏请将南北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 及沿海备倭军、运粮军急驰北京增援,于谦遂分遣诸将率 兵22万分列于京师九门之外,随后,他下令关闭九门,以 示有进无退,背水一战的决心。此外,他还注意提高军兵 的士气,“泣以忠义谕三军,人人感奋,勇气百倍。”
Page
2
背景
LOGO
在部落首领的倡议下,蒙古部落开始大量放牧,与明朝 进行贸易(朝贡为主),每年蒙古定期入京交易,带着牲 畜千余头,皮毛几千张,还有使者两千人,与明朝的手工 业品进行贸易。 在也先时期,开始时,明朝一直都是贸易顺差,但随着 贸易次数与蒙古部落派遣的使团人数增多,手工业品供不 应求。到了后来,也先派去的几千使者几乎就不是来做生 意的了,而是沿路抢劫,侵犯边境。
1、在明军出发的同一天,驻守大同的明军全军覆没。 2、8月1日明军到达大同,听到战报,王振下令班师回朝,却 又耍花样,要带50万人去家乡蔚县参观。 3、8月3日前往蔚县仅50里,王振下令回到大同,沿居庸关回 北京。 4、也先发动攻击,朱能率五万骑兵中埋伏,全军覆没。 5、8月13日,明军到达土木堡,本应赶往25里外的怀来,又被 王振阻止(一千多辆车没运到),错失最后一次脱困机会。 6、也先使计,表示愿意和谈,佯装撤退,王振下令越出战壕, 马上转移。 7、在土木堡,50万人无一幸免,全部被杀,英宗朱祁镇被俘。
Page
7
北京保卫战
十月十一日,北京保卫战前锋战开始, 也先以西直门为试探,被打败;
LOGO
叛国贼宦官喜宁出计以英宗为威胁,要求谈判,于谦派 2个小人物谈判;
“今日只知有军旅,他非所敢问”
Page
8
北京保卫战
十月十三日,北京保卫战打响,
LOGO
在通向德胜门的必经之路上,于谦用神机营设下埋伏, 围歼敌军; 也先亲率部队攻击另一“薄弱”之门——安定门; 石彪正面退敌,石亨后路攻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