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工资理论
马克思主义对劳动力价值与工资分配的理论探讨

马克思主义对劳动力价值与工资分配的理论探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劳动力价值与工资分配问题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供了一种解释劳动力价值形成和工资分配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现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劳动力价值和工资分配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一、劳动力价值的形成机制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劳动力是商品的一种。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其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与普通商品不同的是,劳动力具有自身再生能力,即通过工资购买商品来恢复自身的生产能力。
因此,劳动力的价值不仅包括维持劳动者和其家庭的日常生活所需,还需覆盖劳动者再生产自身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形成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是劳动者生活所需的物质财富,包括食品、衣物、住房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另一方面是劳动者再生产自身所需的物质财富,如教育、培训等。
这些因素的产出需要消耗劳动时间和劳动力,因此它们都可以看作是劳动力价值形成的一部分。
二、马克思主义对工资分配的观点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工资分配是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剩余价值分配的一种形式。
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而资本家则支付一定的工资作为劳动力的价值。
然而,由于劳动力的价值往往小于其创造的剩余价值,这使得工资被认为是对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剥削”。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资水平的确定受到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劳动生产率、工会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当劳动力供过于求时,工资水平往往较低;相反,当劳动力供应不足时,工资水平会相应提高。
此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会对工资水平产生影响,生产力的提高往往会带动工资水平的增长。
三、马克思主义对工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剩余价值分配不平等问题,即少数持有资本的人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得了更多的利润。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使工资收入分配不平等成为无法回避的矛盾。
马克思“工资的国民差异”理论研究与启示

财经研究5马克思“工资的国民差异”理论研究与启示陈 浩1艾文卫1 朱 凯2摘 要:本文试图解读和还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论述的“工资的国民差异”中包含的经典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原典理论的角度对工资的国民差异进行分析与阐释。
首先分析了工资的内涵及其决定因素,然后从劳动力价值差异和劳动力供求关系两个角度说明了工资的国民差异,最后展望了马克思关于“工资的国民差异”的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关键词:劳动力价值 工资 工资的国民差异在《资本论》关于“工资的国民差异”这一议题的论述中包含两个重要元素:工资与工资的国民差异。
要全面理解这一议题的讨论,必须首先洞悉工资的内涵及其决定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之上着手研究工资的国民差异。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论述观点和思想,工资是劳动力价值在价格层面的具体表现形式,取决于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关系之间的博弈平衡,而劳动力价值由劳动者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殖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和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必需费用三方面要素共同决定;只有在充分了解工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研究工资的国民差异,为了真正研究不同国别的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异就必须控制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工种等外部变量在一个不变的环境下来比较计件的实际工资。
因此,可以构造如图1所示的“工资的国民差异”控制研一、关于工资根据《资本论》中关于工资部分所述的观点,工资是指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具体转化形式,而非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因为劳动者出卖的是劳动力而非劳动。
那么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什么是劳动和劳动力,两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和关系?劳动力是存在于人体内的劳动能力,是一种商品,“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由三部分要素构成:劳动者本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过程中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殖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必要的教育和训练支出的费用,因此劳动力的价值也随着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即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量的改变而改变。
马克思工资理方法论文

马克思工资理论的方法论探索中图分类号:f244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0-277-02摘要本文首先对学术界关于《资本论》方法论探讨的成果进行归类分析,阐述了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马克思在工资理论中所运用的方法,并对其中的一些方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工资理论方法论一、前言(一)对《资本论》方法论的研究概述自从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以来,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运用的方法众说纷纭,且发表了许多“各种互相矛盾的评论”,学术界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运用的方法的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见解,各个学者之间的争论也一直没有间断过。
我国学者从多个角度对《资本论》方法论进行了探讨,以中山大学的刘景泉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资本论》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资本论》的方法是多方面的,“是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的异常丰富的方法”,不同意把某种具体的方法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或《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否则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而以王亚南、谢翔等一些人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资本论》的方法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针对刘景泉对《资本论》方法论的观点,谢翔认为“说《资本论》方法论是唯物辩证法并不全面,应该把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包括进去,他的概念才算完整”,从而认为资本论的方法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而福建师大李建平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我们的观点是:《资本论》方法是一个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辩证法体系。
”必须“承认《资本论》的方法论和《资本论》中所阐述的各种原理一样,有一个形成的过程。
”(二)马克思工资理论的概述马克思首先考察了劳动力价值这一本质如何被歪曲地表现为劳动的价值这一假象,在此基础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论述完工资本质之后,马克思紧接着对工资的两个基本形式进行了考察,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详细地分析了这两个工资形式的特征及其本质,并研究了工资的这两个基本表现形式是如何表现其本质工资的;最后马克思横向比较了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围绕着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剥削这一主线,揭示出了发达国家的名义工资虽然比较高,但是工人所受的剥削程度却比落后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所受剥削程度还高的这一真相。
马克思工资理论与社会主义工资改革

V0 1 .1 3.No 1 1
宜 宾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Yi b i n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3牟 1 1月
No v e mb e r ,2 0 1 3
马克思工资理论 与社会主义工资改革
马 阳
( 西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 院, 重庆 4 0 0 7 1 5 )
摘要 : 工资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一个伟 大贡献。马克思通过 对资产阶级 经济 学的研 究和批判 , 继承 了古典 经济 学派工
资学说 中的科 学成分 , 创 立了 自己的工资理论 , 区分 了劳动力和 劳动 两个 范畴 , 不仅揭 示 出剩余价值 的真正 源泉 , 也揭 示出资本主 义
工 资 的 实质 , 还 展 现 了对 无产 阶级 生存 境 况 的 深切 关 注 。社 会 主 义 工资 反 映 了国 家 、 企 业 和 劳动 者 根 本 利 益 一 致 基 础 上 的社 会 关 系 ,
因此 , 社会主 义工资改革应全面体现人 的价值 , 要有助 于人的发展 。
关键词 : 马克 思 ; 劳动力; 工资; 资本主义; 工 资 改 革 中图 分 类 号 : A 8 1 1 . 6 3 ; F 2 4 _ 4 .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5 3 6 5 ( 2 0 1 3 ) 1 1 — 0 0 7 2 — 0 5
Ma r x’ S Wa g e Th e o r y a n d Go a l s o f S o c i a l i s t Wa g e Re f o r m
MA Ya n g
( C o l l e g e o fP o l i t i c a l a n d P u b l i c Ma n a g e m e n t , S o u t h w e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 C h o n g q i n g4 0 0 7 1 5 , C h i n a)
马克思的六项扣制除理论

马克思的六项扣制除理论
马克思的六项扣制除理论是他在1850年发表的一则论文《资本论》中提出的。
他认为,这些扣制除措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必须严格执行,以确保商品价格不断增加,其权利也要同样扩大。
一、单一扣制除:单一减少某项劳动,从而使供应量过少,导致价格上涨。
二、拆建厂房和机器:利用机械劳动可以替代部分的手工劳动,从而降低实际的劳动成本,在固定价格的前提下,可以把增加的利润作为分成,从而把商品价格上调。
三、改变工资标准:采取把从商品价格中分出的一定比例提取出来作为工资的方法,从而降低市场上对商品的需求,从而使价格上涨。
四、减少供给,增加价格:采取一定措施减少供给,如影响某一国家的出口,或者拒绝限制商品的装运等,从而增加商品价格,从而提高利润。
五、关税差别化:根据国家不同的政策,调整境内外商品价格之间的利润差距,从而把本国商品的价格提高。
六、同类商品竞价:例如多个企业竞标某项工作,以便减少劳动成本,使同类商品的价格更高。
总而言之,马克思的六项扣制除理论是指,通过分析商业的工具价格
运作,减少劳动报酬,拆建厂房和机器来加快生产,改变或重新定义
工资标准,减少或增加商品供给,实施关税不同化,实施同类商品竞价,以及反向影响,来夺取更多的利润。
这些扣制除是马克思关于资
本经济的讨论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深刻的影响了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
方式。
基于马克思工资决定理论剖析薪酬不公现象

基于马克思工资决定理论剖析薪酬不公现象针对近年来出现的薪酬不公问题及其造成的严重社会影响,本文在深刻分析马克思工资决定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如建立并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同步进行的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新的工资分配机制抑制社会分配不公以及强化国家宏观调控等解决薪酬不公问题的建议。
标签:马克思工资决定理论劳动力价值薪酬不公工资改革一、薪酬不公的现状及其影响近年来,虽然我国物价水平偶尔呈现下降的状态,但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的态势不可逆转。
物价上涨自然要求职工工资相应增长,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0年全国平均工资由2009年的32244元增加到36539元,职工收入有了很大提高。
然而,与快速上涨的物价相比,工资增长水平远远落后于物价上涨水平,2010年职工平均工资上涨1.7个百分点,而消费价格指数则上涨4个百分点,平均实际工资指数下降2.8个百分点。
此外,工资增长群体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大中型国有企业,普通员工工资并没有相应增加,这一现象造成严重社会不公。
地区间、行业间工资差距拉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4年全国职工工资收入最高的上海和最低的海南相比,上海职工年工资收入27304元,海南仅为10397元,两者相差16907元。
2010年职工工资收入最高的地区仍为上海,达到66115元,黑龙江最低,为27735元,两地工资收入差距38380元。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地区间收入差距呈现拉大的趋势。
从行业间来看,2003年最高工资分布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30897元;农林牧渔业收入最低,为6884元,相差24013元,前者是后者的4.5倍;2010年金融业工资最高,农林牧渔业工资收入最低。
金融业平均工资高达70146元,农林牧渔业仅为16717元,两者相差53429元,相差4.2倍。
如果考虑到统计过程及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金融业的平均工资可能远远高于统计数据。
浅析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与我国最低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

《商场现代化》2012年9月(下旬刊)总第696期工资是作为劳动报酬按期付给劳动者的货币表现,它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
如月薪酬、季度奖、半年奖、年终奖。
但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由用人单位承担或支付的社会保险费、劳动保险费、福利费、计划生育费、用人单位与员工解除劳动关系时支付的一次性补偿费等都属于工资的范畴。
最低工资制度这一说法最早产生于十九世纪末的新西兰、澳大利亚,它是商品经济和现代工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我国实施最低工资制度,不仅有利于保障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利益,还有利于维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和秩序,为企业及其他一切个人和团体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氛围,使我国的现代化事业继续大步前进。
一、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基本内涵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准确地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工资的实质、特点及其运作的规律作了系统阐述。
其主要内容如下:(1)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是工资的本质“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上,工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表现为对一定量劳动支付的一定量货币。
在这里,人们说劳动的价值,并把它的货币表现叫做劳动的必要价格或自然价格。
另一方面,人们说劳动的市场价格,也就是围绕着劳动的必要价格上下波动的价格。
”从表面上看,劳动的价格或价值是工资的表示形式,但相反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才是工资的表现形式。
“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和“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是不同的涵义,劳动力是商品,而劳动不是商品。
首先,劳动本身没有价值,因此它的价值量就无法计算;其次,如果说劳动是商品,那么它就可以被出卖,那它在出卖之前就必须像其他商品一样独立存在,可是劳动是与劳动者本身分不开的,它不能独立的存在,它是在工人出卖劳动力以后,在资本家的工厂里进行劳动的时候出现的;再者,如果说劳动是商品,不是违反了价值规律,就是消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基地。
因为,如果说工人出卖的劳动是商品,那么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资本家就应该把工人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都作为报酬支付给工人,这样,资本家就不能得到剩余价值,就不能扩大再生产。
解读马克思的工资理论

解读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方敏赵奎2012-12-20 10:48:49 来源:《政治经济学评论》(京)2012年3期【内容提要】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工资的时候,为我们提供了三种不同的理论视角,即劳动力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
本文通过分析这三种理论的内涵,并与其他学说进行比较,认为它们并非互相独立或不相干的。
劳动力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工资理论的起点。
资本积累理论是理解资本主义工资运动规律的枢纽。
资本的运动决定了工资的运动,从而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两极。
由此,马克思提出了一个与劳动价值论逻辑一致并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生地决定的工资理论。
它向我们揭示了隐藏在具有表面的平等假象的劳动力市场背后的、起支配作用的规律。
【关键词】资本主义工资/劳动力价值/资本积累/阶级斗争一、问题的提出资本与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极。
按照马克思的研究计划,在完成对资本和利润的研究之后,还要专门对雇佣劳动和工资问题进行研究。
《资本论》作为对“资本”——尤其是“资本一般”——的理论论述,对雇佣劳动和工资问题的论述并没有充分展开,也不是最终的版本。
我们在《资本论》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工资的时候,为我们提供了三种理论视角和分析思路,分别是“劳动力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
按照劳动力价值理论,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工资的变化取决于劳动力价值的变化。
[1]按照资本积累理论,工资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供求因素的作用。
[2]按照阶级斗争理论,实际工资水平由作为阶级的资本家与工人的议价力量决定,只要工人没有联合起来,工资往往会被压低到生活费的下限。
[3]这三种工资理论的出发点看似完全不同,但是在《资本论》和马克思的其他经济学著作中都可以找到相关的重要的论述。
由此引出的问题是:这三种工资理论是互相独立的还是内在统一的?它们阐述的是不同的工资运动规律还是同一规律?总之,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中,是否存在着逻辑一致的工资理论?长期以来,学界对于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的精华和局限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同其他经济理论一样,是对古典经济学派的批判和继承。
在马克思之前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已经形成了自己相对完整的工资理论,特别是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对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
但由于历史与阶级的双重局限,决定了其工资理论的肤浅性与矛盾性。
而马克思则在严格界定劳动与劳动力、劳动力价值与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这两对范畴的基础上,创立了系统科学的工资理论。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主要包括工资的本质、工资的形式和工资的市场定位三个部分。
工资本质的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工资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 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工资形式的理论阐明了各种形式的工资不过是劳动力价值的表现形式, 揭示了在工资形式上所形成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颠倒的、虚幻的认识; 工资市场定位则阐明了劳动力价值范畴的市场形成机制, 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经济中, 市场运行必然将工资定位在劳动力价值水平, 从而保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辩证原则的运用,使得其工资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凸现出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洞察。
第一,工资在表象上体现为劳动买卖过程中的交易价格,即劳动价格;与此同时,这种市场交换行为更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可变资本与劳动力使用权之间的等价交换,使得工资不再成为劳动的报酬,而转变成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歪曲的表现形式。
第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是单纯的利益辩护学说,工资的绝对运动——无论是以名义工资还是实际工资衡量,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工资与利润间的相对运动不仅构成了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矛盾运动,而且也为社会总生产过程中一般规律内在矛盾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因此,只有在工资与利润的矛盾关系中,才能理解工资运动的本质规律。
第三,工资变动与就业量变动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价格调整模式,失业的出现并非源自工资的过渡增长;相反,技术进步引发的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造成了劳动市场上内生性的劳动供给过剩,并因此有助于压低工资的增长。
第四,工资水平的变动,不仅仅是关涉到劳动市场均衡如何实现的微观问题,它更与资本主义宏观经济波动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以何种尺度从新价值中分割出一部分作为劳动力价值,会对资本主义经济中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并进而为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路径提供基本规定性。
因此,工资运动不仅是一个微观的、局部的经济现象,更是一个宏观的、整体性经济现象。
第五,关于工资水平的长期运动趋势,无论是从劳动者供给偏好的变化出发,还是从资本对劳动需求偏好的变化一一源于生产函数因技术进步而发生的改变一一出发,都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只有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态历史过程中,在生产力进步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背景下,才能真正洞悉工资运动的长期历史趋势。
马克思为了揭示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的本质,首先科学界定了劳动与劳动力这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
马克思运用劳动价值理论、商品等价交换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从三个层面详尽论证了:劳动不是商品,它没有价值更没有价格,资本家购买的不是工人的劳动,而是工人的劳动力。
即“实际上,在商品市场上同货币所有者直接对立的不是劳动。
而是工人,工人出卖的是他的劳动力。
①”其次,马克思分析了工资形式使劳动力的价值体现为劳动价值,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而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而工资之所以以一种假象呈现在人们面前,造成人们意识观念中的误解,有其客观的必然性,但不论怎样表现,只要运用科学抽象法,我们就会发现,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个表现形式,是直接地自发地作为流行的思维在生产出来,而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所表现的本质关系,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揭示出来。
有鉴于此,马克思在系统批判资产阶级古典学派与庸俗学派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指明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它反映与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剥削关系。
为了进一步分析揭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资的本质,马克思又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系统研究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的具体形式:计时工资制和计件工资制。
计时工资是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一种最普遍的手段,也就是压榨工人劳动的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
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就越高。
为了让工人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地延长劳动时间,或者是用提高工人劳动的强度,以此达到剥削的目的。
马克思对资本家这种过度延长劳动时给工人阶级造成严重损害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抨击:“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吮吸一一通过延长工作日,不仅使人的劳动力由于被夺去了道德上和身体上正常的发展和活动的条件而处于萎缩状态,而且使劳动力本身未老先衰和过早死亡。
它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
而计件工资②”制无非也是计时工资制形式上的转化,马克思认为计件工资在劳动时间延长和工资总体水平下降等方面,都优越于计时工资,指出:“计件工资有一种趋势,就是在把个别工资提高到平均水平以上的同时,就是把这个水平本身降低。
③”所以“计件工资是最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资形式。
④”这一点,笔者不是很赞同。
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有欺骗性。
它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是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日的一种手段,它迫使工人为了多得一点工资而提高劳动强度或延长劳动时间,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资本主义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
总之,工资的形式是由工资的本质决定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资形式尽管名目繁多,但始终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都是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这两种基本形式的进一步发展与转化。
有鉴于不同国家不同的国情,针对不同国家工资的国民差异,马克思详尽研究与论证了价值规律在国际范围内的作用与特点,创立了科学的国际劳动价值理论。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从国际范围内的现实比较中,科学分析与界定了比较工资国民差异的几个重要范畴,即名义工资、实际工资、与相对工资,并明确指出:“在比较国民工资时,必须考虑到决定劳动力价值量的变化的一切因素:自然的和历史地发展起来的首要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和范围,工人的教育费,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的作用,劳动生产率,劳动的外延量和内含量。
⑤”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是商品交换的依据。
在一国范围内,商品的价值是由国内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内在尺度是劳动时间,外在尺度是本国的货币。
由于各个国家商品生产的条件各异、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有别,不同国家生产商品的价值也有所不同,也就导致了不同的工资水平。
普遍看来,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但这是由于发达国家的生产效率要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强度也比较高,所以总体来说,不管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工人被剥削的程度都是存在的。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里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最低工资理论。
“最低工资”,在经济学说史上,曾是工资理论中最为重要的基本范畴。
马克思对“最低工资”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关于最低工资的内容,马克思明确指出是有三部分组成的:维持工人生活所需要的商品,使工人阶级能够繁殖后代并用新工人来代替失去劳动能力的公认的费用,把他们训练成工人所需要的费用⑥。
可见,最低工资是由工人必需生活资料的价格决定的,而生活必需资料须包括上述三个方面,工人阶级才能因此继续存在下去。
那么是由什么决定最低工资呢?早期,马克思还未区分劳动和劳动力时,认为最低工资时由劳动供求关系与竞争决定的,马克思指出,在劳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是两种竞争导致了工人的不幸,一是工人与资本家的竞争。
这种竞争,对资本家来说“只是利润问题, 对工人来说,则是生存问题。
再加上劳动这种商品不能积蓄起来等待,因此工人处于不利地位。
二是工人之间的竞争。
各类工人的竞争以及失业工人的影响,都使得工人不得不“为更便宜的工资提供自己的劳 动⑦”。
现在,马克思最低工资理论使用的基本概念 , 不是“最低工资”,而是“工资的最 低限度”。
表面上看起来只是用语的细微差别,但完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最低工资理论正 是由于区分了这几个概念,才正确确立起来的。
现在,除了大多数国家实行最低工资制度 外,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实行最低工资制度了。
我国从上世纪 90 年代初,为了 保障工人及其家人的基本生活水平、保障工人的权益及促进企业间的公平竞争,也开始实 施了最低工资制度。
1993年 11月 24日,我国原劳动部颁发了《企业最低工资规定》 ,规 定了最低工资制度的详情,并规定雇主必须保证雇员所得工资不得少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 准。
最后,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中,工资理论不是有关劳动市场局部交易均衡如何实 现的微观理论,也不是基于人道主义精神对无产阶级利益辩护的意识形态,而是关于资本 主义经济历史发展进程分析的基本组件。
从这一视角看待工资的决定问题,意味着我们不 能脱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单纯讨论一般性的市场交易关系,也意味着我们必须考察生产 力进步以及由此引致的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更意味着工资决定过程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 的“有机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这个“部分” 。
显然,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 工资理论中,我们无法得出均衡工资的合适位置,但这原本就不是马克思的本意;而对于 审慎的研究者来说,理解资本主义工资决定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矛盾运动,恰恰走出了迈向 资本主义经济整体性运动分析的重要一步,它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路径。
参考文献:①《资本论》(一)第587页 人民出版社1975年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307页人民出版社2001年③ 《资本论》(一)第608页 人民出版社1975年④ 《资本论》(一)第609页 人民出版社1975年⑤ 《资本论》(一)第613页 人民出版社1975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 李建平等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6卷 第 484页人民出版社 2001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6卷 第 643~645页 人民出版社 2001 现代政治经济学探索》于金富 李庆春(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