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三首【第1课时】

合集下载

【中小学资料】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中小学资料】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古诗三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古诗三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洛”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

背诵两首古诗。

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出示第七单元篇章页上罗曼·罗兰的名言,引导:请你读读第七单元篇章页上的这句名言,你从中明白了什么?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法国]罗曼·罗兰预设1:一个人的品格是多么重要!预设2: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2.过渡:本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人的精神追求和高尚品格。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去诗歌中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

(板书:古诗三首)设计意图:抓住本课三首古诗均是体现精神品质这一特点,借助篇章页的名言激趣促思,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打好感情基础。

二、夯实基础1.情境诵读播放《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课本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芙(fú)”“蓉(rón g)”“洛(luò)”“卢(lú)”“纶(lún)”“单(chán)”“遁(dùn)”“冕(miǎn)”“砚(yàn)”“乾(qián)”“坤(kūn)”。

三上《古诗三首》优质教案(第一课时)

三上《古诗三首》优质教案(第一课时)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3)学生自由练读。

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描写秋天的景物。

预设:
4.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再次朗读古诗,试着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和小组成员交流。

(1)解诗题。

①引导学生借助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赠”的意思是“赠送”。

②结合注释了解“刘景文”是诗人的好朋友。

③明确“赠刘景文”就是赠送给刘景文的诗。

(2)交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①引导学生借助“擎”的注释,联系生活,理解“擎雨盖”的意思。

②课件出示荷花凋谢、荷叶枯败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荷尽”是指荷花凋谢、荷叶枯败,“已无擎雨盖”与“荷尽”意思相。

三级下册语文课件 第一 《古诗三首》第一课

三级下册语文课件 第一 《古诗三首》第一课

新知讲解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是什么意思呢?
春回大地,万物苏醒,暖融融的太 阳,将万里江山照耀得非常美丽。
新知讲解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迟日”在句中有什么作用?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 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 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 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里边是一横。
三级下册语文实用课件 第一 《古诗三首》第一课
三级下册语文实用课件 第一 《古诗三首》第一课
书写指导
yàn

组词:燕子 飞燕 造句: 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
飞回来了。
三级下册语文实用课件 第一 《古诗三首》第一课
书写指导: 注意字体的书写顺序。
三级下册语文实用课件 第一 《古诗三首》第一课
yuān

组词:鸳鸯 鸳侣
书写指导:“夕”横撇的撇稍
造句: 鸳鸯很和睦,从不相互抱怨。 长,右上部的竖弯钩要平些。
三级下册语文实用课件 第一 《古诗三首》第一课
三级下册语文实用课件 第一 《古诗三首》第一课
yāng

组词:鸳鸯 造句:一对鸳鸯在春意盎然的
湖中央玩耍。
三级下册语文实用课件 第一 《古诗三首》第一课
新知讲解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三级下册语文实用课件 第一 《古诗三首》第一课
解读作者 杜甫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 后人称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
新知讲解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 古诗的前两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春天白天渐长,所以 说迟日,亦指春日。
三级下册语文实用课件 第一 《古诗三首》第一课

古诗三首【第1课时】

古诗三首【第1课时】

元 江 第 四 小 学 “语 文 主 题 学 习 ”单 元 整 合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课时 第3课时 课题 1.古诗三首 《绝句》

课型 精读引领课 主备 何 玲 参备 语文 教师 时间

课 时 目 标

1.会写“融、燕、鸳、鸯”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3.能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

象。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2.能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 具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春天来了,春天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呢在诗人杜甫的《绝句》中,春天又是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去诗中看看。 2.走进作者: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3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教师正音,评议。 3.教师播放音频,出示划分好节奏的古诗,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三、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写的是春季的景物,可以从“迟日”“春风”“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可以看出来。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诗意:春天来了,在明媚的阳光映照下,山河无比秀丽。春风中飘散着花草的芳香。溪边的泥土融化了,小燕子翩翩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春光映照下成对的鸳鸯睡卧在沙滩上,享受着春天的温暖。 3.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春天来了,在明媚的阳光映照下,山河无比秀丽。春风中飘散着各种花草的芳香。溪边的泥土融化了,小燕子翩翩地飞来飞去,衔着湿泥筑巢,春光映照下成对的鸳鸯睡卧在沙滩上,享受着春天的温暖。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绝句》是诗人杜甫的作品,描绘了春日的草堂周围生机盎然的春色。这首五言绝句,格调高远,意境清新,勾勒出一幅春天的图画。自然流畅,不露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风神别具。表达了对春天美好的赞美。 四、课堂小结 这首五言绝句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写的。诗歌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美丽如画的景色。“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这两句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仅用10个字就囊括了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从而调动读者多种感官去感受、体会春天的美好景色。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集中笔墨具体描写燕子和鸳鸯,这一静一动,生动地表现出春天充满生机而又自然和谐的气氛。 五、推荐阅读 1.阅读语文拓展学习丛书:《城东早春》 2.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理解诗意,赏析古诗。 板书设计: 1.古诗三首 迟日————丽

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

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

三上《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 学习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2.学习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第一课时《望天门山》《望洞庭》教学目标1.会写左窄右宽的生字“遥、磨”等9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望天门山》《望洞庭》。

教学重难点借助关键词语,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PPT、作业设计教学过程一、单元导读,初读指导明节奏。

1.出示人文主题与单元语文要素。

人文主题——祖国,我爱你。

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词语,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围绕一个意思写。

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第六单元,进入古诗学习,感受祖国壮美山河。

出示整组古诗(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提出这节课学习《望天门山》《望洞庭》。

2. 多种形式认读生词。

中断楚江至于孤帆洞庭镜未磨白银盘铜镜未来3.指名朗读第《望天门山》《望洞庭》。

4.按照划出的四三节奏朗读古诗(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5.引导学生拍手读,强调句末拖音。

6.指导写字“遥”“磨”。

(设计意图:从单元导读开启新的单元学习,在单元语文要素的指引下,有方向、有目的的进行学习。

中年段识字写字还需要着重指导一二,古诗朗读有明确的指导,学生会朗读得更有趣、更到位。

)二、读懂诗题,整体感知山与水。

1.出示《望天门山》《望洞庭》指导学生解诗题。

2.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特点?(1)教师指名交流。

都是写景。

追问:两首古诗分别写了哪两个地方的景呢?都是唐朝诗人。

都是大文豪写的。

追问:李白被称为——“诗仙”刘禹锡被称为——“诗豪”。

题目中有“望”,理解诗题换词理解“望”——“看”。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PPT(第一课时)课件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PPT(第一课时)课件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我会写
róng
泥融 融
结构:左右 音序:R 部首:虫 组词:融化 情景交融 造句:街道上的雪都融化了。
书写指导:左边下框稍宽、 丫字中间有一横,虫字的口 要扁、居中,中间一竖要长。
我会写
yàn
燕子 燕
结构:上中下
音序:Y 部首:灬
书写指导:要写紧凑,上边与
组词:春燕 燕窝
艹不同、两竖下边有一短横,
中间要扁、北字中间有一小口。 造句:燕子在屋檐下搭了一个窝。
我会写
鸳鸯
yuān

结构:上下
音序:Y 部首:鸟 组词:文鸳 鸳鸯戏水 造句:一对鸳鸯正在水中自由自
在地游着。
书写指导:上边要扁宽,鸟 字上边要窄、第四笔两竖要 短、折横要长、下横最长。
理解词语
【绝句】 【迟日】 【泥融】 【鸳鸯】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指泥土湿润。
一种漂亮的水鸟,常在水边嬉戏,雄鸟与雌鸟常 双双出没,结对生活。
是一种古诗体,每首四句。如果每句诗都有7个字就是7 言绝句,简称七绝;如果每句诗都有5个字就是5言绝句, 简称五绝。我们今天学的就是一首——五绝。
指春天白天渐长,所以说“迟日”。
我会写
méi
梅子 梅
结构:左右 音序:M 部首:木 组词:梅子 梅开二度 造句:这些梅子太好吃了。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母字 的横折与竖折钩右下边交叉、 折钩下边稍向左拉。
我会写

小溪 溪
结构:左右 音序:X 部首:扌 组词:小溪 溪声 造句: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溪。
书写指导:左边三部分都要 扁,爫头四笔紧凑、首撇要 短,幺字要窄,大字要扁宽。

统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第1课时】课件

统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三首【第1课时】课件

书写指导:上边要扁宽,鸟 字上边要窄、第四笔两竖要 短、折横要长、下横最长。
4/4/2020
12
yāng
鸳鸯 鸯
结构:上下 音序:Y 部首:鸟 组词:鸳鸯梦 鸳鸯剑 造句:这些小偷正做着鸳鸯梦就
被警察逮着了。
书写指导:央字下框要扁、 下横要长,撇在框上出头、 和捺分开、舒展。
4/4/2020
13
绝句
4/4/2020
16
读一读,说一说。
杜甫写的绝句很多,读读下面两首,看看分别是几言绝句?
绝句
绝句
江碧鸟逾白, 两个黄鹂鸣翠柳,
山青花欲燃。 一行白鹭上青天。
今春看又过, 窗含西岭千秋雪,
何日是归年。 门泊东吴万里船。
第一首是五言绝句(五绝),第二首是七言绝句(七绝)。
4/4/2020
17
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怎样的 景象?(核心问题)
1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绝句
பைடு நூலகம்[唐]杜甫
助读资料
初读感知
学习字词
当堂检测
4/4/2020
1
美 丽 的 春 天
4/4/2020
2
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4/4/2020
3
走近作者
杜甫: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 圣”,他 的诗被称为“诗史”。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 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 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10
yàn
燕子 燕
结构:上中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读懂《浪淘沙(其一)》,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重点)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重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难点)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朗读视频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自读情况
己豪迈的气概和奋发的精神。同时让我们感受到 祖国河山的美丽,让我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 大好河山吧。
习题源于《点拨》“课堂跟踪练”第一题
“九曲”点明黄河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万里”写出黄河河流绵长; “簸”字,写出了黄河水翻滚腾跃的样子。“自天涯”三字将黄河的 源远流长突显的出神入化,与李白的《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 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7 古诗三首
初读感知
学习字词
当堂检测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 河的风采神韵吧!
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晚期
著名诗人、政治家、改革家。其诗作,诗中寓理, 敢于直面人生,树立思想之风标;其诗风,刚直豪 放,短小精干,清新自然,与同期伟大诗人白居易 齐名。《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 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 《刘梦得文集》。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颠簸。
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天边。
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织 女、:传说中天上仙女。
我会写
我会写yá天涯 涯Fra bibliotek结构:左右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多音字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 自天涯。
bǒ (簸一簸) 簸 bò (簸箕)
加点的字 是多音字!
注意加点字 的读音!
读一读:奶奶要用簸. (bò) 箕簸(.bǒ)一簸小米呢。
理解词语
【九曲】 【万里沙】 【浪淘风簸】 【天涯】 【银河】 【牵牛织女】
这是课后第2题哦!
○ 说说《浪淘沙(其一)》是怎样写出了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诗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九曲黄河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
壮丽图景。“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浪淘风簸” 写出大浪淘沙之势,“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突写得出神入化。 后两句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 想象,将视线从眼前现实一下拉升至天上的神仙世界,表示要迎着狂 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 豪迈气概。
音序:Y 部首:氵
组词:生涯 天涯海角 造句:爸妈约定,无论生活有多
书写指导:中间的厂字要窄 长,下边两个土字上下排列、 要匀称、中间一竖分开写。
艰难,都会互相陪伴到天涯。
浪淘沙(其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诗意:弯弯曲曲的黄河中裹挟的无数砂砾,随同滔滔河水流经万里。你们 经受了浪涛冲洗和狂风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如今又要直直地飞上 高空,飞向浩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 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课文结构

九曲

浪淘风簸
沙(其一直) 上银河
万里 自天涯
同到
气势雄伟 向往美好生活
课文主旨
《浪淘沙(其一)》是一首借黄河雄伟壮丽 的景象,抒发诗人豪迈气概和奋发有为精神的 诗篇。诗人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 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形象。
课堂小结 这首诗作者借黄河雄壮美丽的景象,抒发自
“直上银河”、“同到牵牛织女家”寄托了作者怎样情怀?
诗句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 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 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 家,寄托了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 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了解诗中的典故
古诗中运用典故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 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写作背景
《浪淘沙(其一)》是刘禹锡这首诗写于夔州,是民歌体的政治抒 怀诗,是《浪淘沙九首》的第一首。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 了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 曲曲折折。“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突写得了神入化,与李白的 《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句有异曲同工 之妙。后两句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 ,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 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如果不知道所用典故,势必影响对古诗的理解把握,所以要加强平时的 阅读,多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历史故事,多记忆一些古诗名句,无疑对准 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是很有帮助的。
查一查本课三首诗中引用到的典故,仔细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指导朗读
浪淘沙(其一)
【唐】刘禹锡
九曲 / 黄河 / 万里 / 沙, 浪淘 / 风簸 / 自/ 天涯。 如今 / 直上 / 银河 / 去, 同到 / 牵牛 / 织女 / 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