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体会诗人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
2.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领略了黄河宏大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四、作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两首诗词:
背诵、默写、说体会。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二、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课件出示《书湖阴先生壁》。
5.课文配套图片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既是咏史怀古,也是
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注释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浪淘沙:唐代曲名。

②[簸]颠簸。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山郭]依山而建的城。

②[酒旗]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

③[南朝]公元420到589年建都于建康(今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


④[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是虚指,形容寺院很多。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湖阴先生]杨德逢的别号,王安石退居钟山(在今南京)时的邻居。

②[苔]青苔。

[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④[排闼]推开门。

闼:小门。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课望天门山《 古诗三首》PPT优秀课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课望天门山《  古诗三首》PPT优秀课件
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 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课后作业
1.完成本课练习。 2.背诵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17.古诗三首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 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 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 、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 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 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二、背一背,写一写。
望天门山
天门( 中断 )楚江开, 碧水东流( 至此回 )。 两岸青山( 相对出 ), ( 孤帆 )一片日边来。
课后作业
1.本课生字词写2遍,词语解释写2遍。 2.背诵古诗《望天门山》。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17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方法回顾
我们是怎么学习《望天门山》的?
要读好停顿。
可以借助注释、插图,联系 生活的方法来理解诗句。
还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1037-1101),字子 瞻,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 书法家、画家。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 世。《饮湖上初晴后雨》是由两 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 是其中一首。
自读提示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镜未磨遥
yín
pán
tínɡ
银盘庭
(1)望:从远处看。 (2)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3)湖光:湖面的波光。 (4)两:指湖光和秋月。 (5)和:和谐,优美。 (6)潭面:指湖面。
(7)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8)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9)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10)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三年级17课古诗三首课文讲解

三年级17课古诗三首课文讲解

三年级17课古诗三首课文讲解课文一:《咏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古诗是北宋文学家韩愈所作的,用来描写了一只鹅。

这只鹅生活在绿水之中,白色的鹅毛浮在水面上,它用红色的掌拨动着清澈的水波。

首先,我们注意到诗的韵律和韵脚,这个诗的格律是七绝。

这意味着每一句都是四个字,每两句之间的韵脚音是要求押韵的。

这种韵律给了诗歌节奏感和韵味。

接着,我们来看诗的意境。

诗中描述了白鹅在水中的景象,通过对鹅的描写,表达了韩愈对人与人之间相争斗争的无奈和不解。

诗中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两句话直接点出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友爱共处,不应该互相伤害的道理。

此外,诗中采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白鹅的白毛和绿水形成鲜明的对比,红掌拨动的清澈水波给人以生动的画面。

这首诗在课本中出现,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词的韵律和表达方式。

通过对这首古诗的学习和理解,能够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诗中所讲述的道理,教学生学会友爱、宽容和合作。

总结起来,这首《咏鹅》是一首朗诵性强的古代诗词,通过对鹅的描写,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友爱与和谐的思考。

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提高对古诗韵律和意境的理解,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学会友爱、宽容和合作的重要价值观。

课文二:《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首古诗是唐朝文学家李绅所作的。

诗中描写了农民耕种的艰辛和他们生活的困难。

每年春天,农民们辛辛苦苦地种下一粒粟麦,在秋天时,却能收获万颗子粒。

然而,尽管四海的土地都没有闲置,但是农民们仍然饿死。

这首诗的格律是五言绝句,每一句都是五个字,具有押韵和平仄之别。

李绅巧妙地运用了平仄和押韵的技巧,使得整首诗有了流畅的音感。

诗中最引人深思的是对农民生活的描绘。

这首诗所表达的是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悲悯之情。

农民们为了生计艰辛劳作,但是他们的努力却往往无法换来充足的食物。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风华绝代【1】《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春晓》孟浩然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写手来帮您深度挖掘这三首风华绝代的古诗。

我们来看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向往和追求的精神。

作者运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象,寓意着追求更高境界、更广视野的决心和勇气。

这种向上的精神,正是古代诗人所崇尚和追求的境界。

接下来,是孟浩然的《春晓》。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景色和生机勃勃的向往和赞美。

作者借助“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清新美丽的景色,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的追求。

让我们来品味李白的《静夜思》。

这首诗通过对月夜的描绘,展现了孤寂和思乡的情感。

作者借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意象,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和追忆,流露出对故乡和亲情的浓浓眷恋。

三首古诗各有千秋,每一首都深藏着古代诗人对自然、生活和情感的感悟和表达。

在当今时代,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到不少的思考和启示。

对这三首古诗的个人理解,我认为它们不仅仅是古代文化遗产,更是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体验和表达。

它们以简洁优美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内心情感的抒发。

这种情感表达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在文章的总结和回顾中,我们不妨再挑出这三首古诗中的共同主题,即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无论是登高远望、赞美春天、还是思乡忆故,古诗都在不同的方面展现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向上的精神不仅是古代诗人所追求的境界,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价值观。

通过对这三首古诗的深度解读,我们不仅对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内在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激发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三上l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超详细笔记

三上l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超详细笔记

三上l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超详细笔记
第17课《古诗三首》是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三首古代诗歌作品:《登鹳雀楼》、《春晓》和《画》。

下面是这三首诗歌的超详细笔记:
1. 《登鹳雀楼》:
- 作者:王之涣
- 内容:诗人登上高楼,远望周围美景,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 要点:描写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美景的赞叹,表达了对壮丽自然景色的向往之情。

2. 《春晓》:
- 作者:孟浩然
- 内容:描写了清晨春天的美景,描述了大自然在春季的美丽和生机。

- 要点:诗人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 《画》:
- 作者:郑燮
- 内容:通过描绘画中的山水和花鸟,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艺术的赞美。

- 要点:诗人通过描述画中的山水和花鸟,表达了对艺术的理解和对美的追求。

这三首古代诗歌都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题,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通过阅读这些诗歌,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并且激发对美的感知和思考。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

17 古诗三首
jìnɡ
wèi
mó yáo
镜未磨遥
yín
pán tínɡ
银盘庭
17 古诗三首
(1)望:从远处看。 (2)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3)湖光:湖面的波光。 (4)两:指湖光和秋月。 (5)和:和谐,优美。 (6)潭面:指湖面。
17 古诗三首
(7)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 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8)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9)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10)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17 古诗三首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7 古诗三首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7 古诗三首
红日 青山 白帆 碧水
17 古诗三首
会写的字
断楚至孤帆
17 古诗三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17 古诗三首
苏轼(1037—1101),字 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 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苏”。其文纵横恣肆,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 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 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17 古诗三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17 古诗三首
yǐn chū yì mǒ yí
饮初亦抹宜
17 古诗三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7 古诗三首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 (6)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7)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8)出:突出,出现。 (9)日边:天边。 (10)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