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亚硫酸氢纳还原碘酸钾遇淀粉变蓝实验原理的讨论
实验“淀粉遇碘会变蓝”引出的新问题

实验“淀粉遇碘会变蓝”引出的新问题新课程倡导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为此,本人在教学中就由“淀粉遇碘会变蓝”引出下例诸问题,增加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1.为什么淀粉遇碘会变蓝?答:淀粉遇到碘单质变蓝色的原因是:淀粉由10%~30%的直链淀粉和70%~90%的支链淀粉组成。
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碘分子与直链淀粉之间形成了络合物而显蓝色。
直链淀粉具有遇碘变蓝的特性,因为溶于水的直链淀粉借助分子内的氢键卷曲成螺旋状,第一个螺距有六个葡萄糖残基组成。
如果在淀粉液中加入碘液,碘分子便嵌入到螺旋结钩的空隙处,并且借助范德华力与直链淀粉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络合物,这种络合物能够比较均匀地吸收波长范围为400~750nm可见光,而反射的光是蓝光,所以使淀粉溶液呈现出蓝色来。
近年来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如X射线、红外光谱等)研究碘跟淀粉生成的蓝色物,证明碘和淀粉的显色除吸附原因外,主要是由于生成包合物的缘故。
什么是包合物呢?直链淀粉是由α-葡萄糖分子缩合而成螺旋状的长长的螺旋体,每个葡萄糖单元都仍有羟基暴露在螺旋外。
碘分子跟这些羟基作用,使碘分子嵌入淀粉螺旋体的轴心部位。
碘跟淀粉的这种作用叫做包合作用,生成物叫做包合物。
在淀粉跟碘生成的包合物中,每个碘分子跟6个葡萄糖单元配合,淀粉链以直径0.13pm绕成螺旋状,碘分子处在螺旋的轴心部位。
2.淀粉遇碘全部会变蓝吗?淀粉跟碘生成的包合物的颜色,跟淀粉的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有关。
在一定的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范围内,随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包合物的颜色的变化由无色、橙色、淡红、紫色到蓝色。
例如,直链淀粉的聚合度是200~980或相对分子质量范围是32000~160000时,包合物的颜色是蓝色。
分支很多的支链淀粉,在支链上的直链平均聚合度为20~28,这样形成的包合物是紫色的。
糊精的聚合度更低,显棕红色、红色、淡红色等。
天然的淀粉组成成分可以分为两类: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
淀粉水解试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淀粉的结构和性质。
2. 掌握淀粉水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学习利用碘液检测淀粉是否水解。
4. 探究不同条件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淀粉是一种由葡萄糖分子组成的多糖,广泛存在于植物中。
淀粉在水解过程中,首先生成糊精,然后进一步水解生成麦芽糖,最终生成葡萄糖。
碘液与淀粉结合形成蓝色复合物,可以用来检测淀粉的存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淀粉- 碘液- 20%硫酸- 10%氢氧化钠- 2%硫酸铜- 水- 试管- 烧杯- 酒精灯- 试管夹- 玻璃棒2. 实验仪器:- 酒精灯- 烧杯- 试管- 试管夹- 玻璃棒四、实验步骤1. 淀粉水解实验(1)取一只试管,加入0.5g淀粉和4ml水,作为对照组。
(2)取另一只试管,加入0.5g淀粉和4ml 20%硫酸溶液,作为实验组。
(3)将两只试管放入水浴锅中加热3-4分钟。
(4)取出试管,向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加入几滴碘液。
(5)观察并记录现象。
2. 检测淀粉水解产物(1)取一只试管,加入0.5g淀粉和4ml水,作为对照组。
(2)取另一只试管,加入0.5g淀粉和4ml 20%硫酸溶液,作为实验组。
(3)将两只试管放入水浴锅中加热3-4分钟。
(4)取出试管,向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加入几滴碘液。
(5)向实验组试管中加入1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pH值至9-10。
(6)取一只试管,加入3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4滴2%硫酸铜溶液,立即有蓝色氢氧化铜沉淀生成。
(7)将实验组试管中的溶液倒入上述试管中,混合均匀后,加热煮沸。
(8)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淀粉水解实验对照组试管中的溶液呈蓝色,说明淀粉未水解。
实验组试管中的溶液无明显颜色变化,说明淀粉在酸性条件下加热后发生了水解。
2. 检测淀粉水解产物在加热煮沸的过程中,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黄色,再变为绿色,最终变为红色,并生成红色沉淀。
这表明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了葡萄糖,葡萄糖与氢氧化铜反应生成了红色氧化亚铜沉淀。
淀粉水解实验原理

淀粉水解实验原理
淀粉水解实验原理:
淀粉是植物的主要能量储存形式,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组成。
在淀粉分子中,葡萄糖分子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在一起,形成直链,这些链之间通过α-1,6-糖苷键形成分支。
淀粉的水解是通过酶的催化作用进行的。
水解酶(如淀粉酶和α-淀粉酶)作用于淀粉分子,将其分解为较小的分子。
这些酶可以将淀粉分子切割成较短的链段,即淀粉片段,最终水解为单糖单位。
淀粉水解实验通常通过在淀粉溶液中加入酶来进行。
在实验开始时,将一定量的淀粉溶液和酶加入试管中,并在适当的温度和pH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
随着水解的进行,淀粉分子逐渐被酶切割成较小的淀粉片段和葡萄糖分子。
为了检测淀粉水解的程度,实验中可以使用碘溶液进行染色。
碘溶液会与淀粉分子形成复合物,呈现出蓝黑色。
当淀粉被水解成淀粉片段和葡萄糖分子时,其与碘的结合能力减弱,碘与溶液中的其他物质结合,使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因此,可以根据溶液颜色的变化来确定水解的程度和速率。
通过对淀粉水解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淀粉分子被酶分解的过程和速率,以及酶在该过程中的作用。
这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和理解淀粉的消化、酶的催化机制和酶活性等生物化学过程。
碘盐变色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加碘盐中碘的存在形式及检测方法。
2. 掌握在酸性环境中,碘酸钾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的化学现象。
3. 通过实验验证加碘盐中是否含有碘酸钾。
二、实验原理加碘盐中的碘主要以碘酸钾(KIO3)的形式存在。
在酸性环境中,碘酸钾可以氧化碘离子(I-)生成碘单质(I2),碘单质与淀粉发生反应生成蓝色复合物,从而出现蓝色现象。
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蓝色现象的出现,可以判断加碘盐中是否含有碘酸钾。
三、实验材料1. 加碘盐(市售)2. 硫酸溶液(1mol/L)3. 淀粉碘化钾试纸4. 试管5. 玻璃棒6. 胶头滴管7. 蒸馏水四、实验步骤1. 取一个干净的试管,加入约2g加碘盐。
2. 加入约10ml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至加碘盐完全溶解。
3. 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硫酸溶液,使溶液呈酸性。
4. 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淀粉碘化钾试纸,蘸取溶液滴于试纸上。
5. 观察试纸颜色变化。
五、实验现象在酸性环境中,加碘盐溶液滴于淀粉碘化钾试纸上,试纸呈现蓝色。
六、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加碘盐中存在碘酸钾。
这是因为加碘盐在酸性环境中,碘酸钾氧化碘离子生成碘单质,碘单质与淀粉发生反应生成蓝色复合物,从而出现蓝色现象。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加入硫酸溶液的目的是为了使溶液呈酸性,便于碘酸钾氧化碘离子生成碘单质。
2. 实验中,加碘盐的用量不宜过多,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3. 实验过程中,需注意操作规范,避免污染试剂和实验器材。
4.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加碘盐中碘的存在形式及检测方法,为日常生活中合理使用加碘盐提供科学依据。
八、实验拓展1. 研究不同品牌加碘盐中碘酸钾的含量差异。
2. 探究其他含碘化合物在酸性环境中氧化碘离子的反应。
3. 研究加碘盐在储存过程中碘酸钾含量的变化。
九、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加碘盐在酸性环境中氧化碘离子的化学现象,验证了加碘盐中存在碘酸钾的事实。
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为日常生活中合理使用加碘盐提供了科学依据。
淀粉指示剂在碘量法中指示滴定终点的原理

1、淀粉指示剂在直接碘法和碘量法中指示滴定终点的原理前面那个是滴下去,滴定终点后,溶液变蓝色、后面那个是本来蓝色,终点时,I2被反应完,淀粉的蓝色效应消失。
碘量法是利用I2的氧化性和I -的还原性测定物质含量的氧化还原滴定法,所用指示剂为淀粉指示剂。
该法又分为两种:一种叫直接碘量法,也称为碘滴定法,终点颜色由无色变为蓝色;另一种叫间接碘量法也称为硫代硫酸钠滴定,终点颜色由蓝色变为无色变蓝后震摇不会再变为无色,用回滴液一至两滴滴入,溶液变为无色,是为终点。
2、为什么直接碘量法滴定时要先加淀粉指示剂,而间接碘量法要在滴定接近终点时再加入淀粉指示剂?间接碘量法在接近终点时加入指示剂使少量未反应碘和淀粉结合显色有利于终点的观察和滴定精度的提高。
3、用碘量法滴定硫代硫酸钠时,淀粉指示剂为何在接近终点时加入? 过早加入有何影响?淀粉溶液作为指示剂与其他大部分指示剂不同,它不能过早加入试样中,这与淀粉特殊的结构以及淀粉变色反应的机理有关系。
可溶性淀粉呈螺旋状结构,可以弱键结合游离碘,开始出现变色反应,随结合量的增加,颜色由红紫色变为蓝色,这就是淀粉遇碘变色的机理。
间接碘量法在接近终点时加入淀粉指示剂使少量未反应碘和淀粉结合显色有利于终点的观察和滴定精度的提高。
提前加淀粉指示剂的话,部分碘已经提前参与反应,淀粉变色将会提前,影响到滴定终点颜色的变化,对滴定终点的判断会产生误差。
4、在用间接碘量法时,为什么在加入碘化钾后,再用硫代硫酸钠标液滴定,会是消耗了0毫升的标液啊?消耗0毫升标液??我实在不愿相信这是真的。
首先, 请加入淀粉指示剂;其次,请确认滴加了过量的碘化钾;最后,用硫代硫酸钠标液滴定至蓝色消失,读取消耗的标液体积即可。
5、碘量法滴定: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时加淀粉指示剂多少毫升?如果是用1%的淀粉溶液只用1mL就可以了!如果是其他浓度,也基本在这个量上,因为它做指示剂,用量不用太多的!6、为什么用碘溶液滴定硫代硫酸钠时应预先加入淀粉指示剂而用硫代硫酸钠滴定碘溶液时必须在将近终点之前才加入淀粉指示剂主要是利用碘离子的还原作用与氧化性物质反应生成游离的碘,再用的还原剂硫代硫酸钠的标准用业滴定从而测出氧化性物质的含量.简单的说,也就是用已知准确浓度的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碘,用淀粉作指示剂,至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时为滴定终点,根据消耗硫代硫酸钠的量可求出碘的量,近而求其浓度.淀粉指示剂的加入要在近终点时加入是因为若加入过早,淀粉会吸附较多的碘,消耗大量的碘,使滴定结果产生误差.7、硫代硫酸钠溶液被碘酸钾滴定至淡黄色,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在这时才加入淀粉指示剂?说明快达到滴定终点了之所以这时才加入淀粉,是因为淀粉会吸附大量滴定剂,从而使滴定终点延迟出现,对滴定实验结果产生较大误差。
淀粉遇碘变蓝的小实验作文

淀粉遇碘变蓝的小实验作文
今天,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小实验——淀粉遇碘变蓝。
首先,老师让我们观察一下碘与淀粉的反应过程。
只见老师把两种不溶于水的物质——淀粉和碘化钾放在一起,然后让我们观察。
过了一会儿,老师告诉我们,碘化钾遇淀粉就会变成蓝色,碘与淀粉结合后就会变成黄色。
接着,老师又拿来一只一次性杯子,在里面放了一勺淀粉和一些碘化钾。
接着又拿了一个试管,把里面的液体倒在试管里。
我想:“为什么碘和淀粉会变成蓝色呢?”老师说:“你们是不是还没有搞清楚其中的原理呢?下面
我来告诉你们吧!”老师说完后,又把那杯液体倒在试管里,我
发现它变成了蓝色的液体。
再看其他同学的实验也都是这样的。
然后,老师告诉我们:“如果把碘和淀粉混合在一起就会变成蓝
色的,如果不混合就会变成黄色的。
”
我们看了老师的实验后,也都说这个实验太神奇了。
这时,老师又拿出一个玻璃杯(是用来装碘和淀粉的)给我们看了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情况。
—— 1 —1 —。
浅谈高中生物实验误区

浅谈高中生物实验误区作者:马玉田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6年第15期在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测试中,笔者发现学生出错的一个通病,就是容易根据平常做题的经验来分析某一特殊问题。
学生缺乏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不能充分利用题中所给的特殊条件,尤其是不能重视文字叙述上的细微差异,忽视对生命现象的理性分析,过早地对实验中观察的现象下结论,造成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误区一:碘遇淀粉变蓝即淀粉存在高中生物必修一教科书中第五章“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的温度对酶活性的探究实验中,教材用水浴后的试管中碘遇淀粉变蓝色以检测淀粉是否存在。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当向沸水浴过后的试管里,加入碘液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试管内都不显蓝色,而呈半透明的胶体状,冷却后才变蓝色。
经查资料显示:淀粉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天然淀粉是白色无定形的粉末,由10%~30%的直链淀粉和70%~90%的支链淀粉组成。
直链淀粉溶于水,分子结构呈左手螺旋状。
此螺旋有6圈36个葡萄糖残基,每圈螺旋含有6个葡萄糖残基。
加入碘液后,碘分子嵌入螺旋中心,每圈螺旋可容纳1个碘分子,共形成6个碘分子的长串碘分子。
葡萄糖残基上的羟基和碘分子形成配位健,形成了深蓝色淀粉-碘络合物。
络合物中的长串碘分子能均匀地吸收除蓝色光以外的各种色光,使淀粉溶液呈现蓝色。
支链淀粉分子也具有螺旋结构,其螺旋大约有25~30个葡萄糖残基,每个支链的平均长度较短,分子中每段螺旋的圈数少,螺旋中的短串碘分子比直连淀粉中的长串碘分子吸收光波的波长要短,使支链淀粉遇碘呈现紫色或紫红色。
在沸水浴条件下,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分子结构中的螺旋展开,成串的碘分子破坏,淀粉与碘分子作用的显色现象消失,冷却后淀粉分子恢复为螺旋卷曲形状,成串的碘分子再次形成,淀粉与碘的显色现象会再次出现。
由此看来,教材上以水浴后试管中溶液有无蓝色来判断淀粉是否水解是不准确的。
而应以可溶于水的直链淀粉为实验材料,以冷却后溶液的显色状况为依据判断。
硫酸水解淀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究淀粉在稀硫酸作用下的水解反应。
2. 确定淀粉水解的产物,并验证其存在。
3. 了解硫酸作为催化剂在淀粉水解反应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淀粉是一种多糖,由许多葡萄糖分子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
在酸性条件下,淀粉分子可以被水解成葡萄糖。
硫酸在反应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加速淀粉的水解过程。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试剂:淀粉溶液、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碘溶液、银氨溶液、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
2. 实验仪器:试管、烧杯、酒精灯、试管夹、滴管、石棉网。
四、实验步骤1. 淀粉水解:- 取2mL淀粉溶液于试管中,加入2mL 1mol/L的稀硫酸,混匀。
- 将试管置于80℃的水浴中加热5分钟。
- 取出试管,用滴管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硫酸至碱性。
2. 淀粉检测:- 取少量水解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碘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3. 葡萄糖检测:- 取少量水解液于试管中,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水浴加热至沸腾,观察颜色变化。
4. 银镜反应:- 取少量水解液于试管中,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观察是否有银镜生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淀粉检测:- 加入碘溶液后,水解液未出现蓝色,说明淀粉已经水解。
2. 葡萄糖检测:- 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后,水解液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水解产物中含有葡萄糖。
3. 银镜反应:- 加入银氨溶液后,水解液出现银镜,说明水解产物中含有还原性糖,进一步证实了葡萄糖的存在。
六、实验讨论1. 硫酸在淀粉水解反应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加速了淀粉的水解过程。
2. 水解反应的速率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有关。
3. 水解产物葡萄糖具有还原性,可以通过银镜反应进行检验。
七、实验结论1. 硫酸可以催化淀粉的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
2. 水解反应的速率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有关。
3. 水解产物葡萄糖可以通过银镜反应进行检验。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硫酸溅到皮肤或眼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崔树宝 : 关于亚硫酸氢纳还原碘酸钾遇淀粉变蓝实验原理 的讨 论
3 1
别 为 :.2 lLJ .1 o・ 、 .1 o ・ 00 ・ - 00 5m l| 00 l_ 。 mo . m | 根 据 v A ( S  ̄ /= (( }(( O ~}计 = c H O - tk c I 一 . HS , , ) O ) c )
为 :.0 3 o・- 00 33 o・- 00 83 o・~ 00 8 l 1 .1 lL .1 lL 。 3m L, m 、 m
溶 液 ,在 总 体 积 为 7 0mL的 前 提 下 改 变 N H O , aS ,
KO , I, 和水 的体积 比 , 考查反应混合 物变蓝 的时 间 并 计算 溶 液 变蓝 时 ,反应 物 的浓 度 和反 应 级数 ; 配
配置 10m 0 I的浓度 为 O0 o・ 的 N H O 、 . m lL 5 aS 3 K O 溶 液 , 总体 积为 5 I, 在 0I n的前 提下 改变 N HS , a O, K O, 水 的体 积 比 , 查 反 应 混 合 物 变 蓝 的 时 间 I,和 考 并 计 算溶 液 变 蓝 时 ,反应 物 的浓度 和 反应 级 数 ; 配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6期 1
20 0 7年 1 月 1
天 津 化 工 Taj h mcln ut i i Ce i dsy nn aI r
V0 1No 6 1 . 2 NO 2 V.007
关于亚硫酸氢纳还原碘酸钾遇淀粉变蓝 实验原理 的讨论
12 实 验步骤 I
以第一组为例 , 在这三 次实验 中 : 初 t O一= C (S t ) OO o・ 淀粉 变蓝 时 :( S 3= . x0 o・ . m lL , 1 CH O- 2 9 1- lL : ) 4  ̄m 开 始~ 蓝 ,溶 液 中 H O- 变 S3 的平 均 浓度 为 :. 5 O0 0
的变蓝 原 理 。
1 实 验 部 分
11 仪 器 、 剂 . 试
在速率与浓度 的关系实验中 , 实验结果见表 1 。 根据胡伟光等 提 出的反应变蓝原理 , 在每组
设 计 实验 中 , 用实 验求 。 利
秒 表 ;0m 5 L量 筒 。亚硫 酸氢 纳 、 碘酸 钾 、 淀粉 。
置 10mL的浓 度 为 O0 o ・ 一 的 N HS 3K O 0 . m lL 5 a O、I3
根据 v A ( S 3 / kc13 ) CH 0-) = c H 0- t { 0- { S 3 )= ( ) ( ) 计 算得 : ≈1 。 同理 ,利用第 12 3 ,, 号实验求 Y 。在三次实验
中 : (O ) C初 I 均为 00 o・一 .1 lL 。开 始~ 蓝 , 液 中 m 变 溶
I 。的 平 均 浓 度 分 别 为 :. 67 l L 、 . 75 O一 00 7mo ・ 一 00 0 0
溶 液 ,在 总 体 积 为 6 0mL的前 提 下 改 变 N H O , aS ,
崔 树 宝
( 津渤海职 业技 术 学 院 , 津 天 天
300 ) 04 2
摘要 : 本文通过设计 亚硫酸 氢纳还原碘 酸钾遇淀粉 变蓝 实验 对该反 应的反 应动力 学方程 、 论 。 反
关键词 : 亚硫 酸 氢 纳 ; 酸 钾 ; 应 速 率 ; 碘 反 实验 原 理
置 1 0mL的 浓 度 为 O0 lL 的 N H O 、 I 3 0 .5mo ・ a S 3K O
ml 一 o・ 。每次实验中 CH 0- L ( S 3 消耗量几乎相等 , ) 为
0. l 。 01mo ・
C (O一 初 I3 )分别 为 :.1 lL 00 5m lL 、 00 ・『、.1 o・一 mo 0 2m l ; . o・ 开始~ 0 变蓝 , 溶液 中 13 0- 的平均 浓度 分别
表 2 速 率 与浓 度 的 关 系 的 实 验数 据及 结 果
算 略得 : 2 y 。
其他两组实验的具体结果见表 2 。 由此 我 们可 以得 出 该 反应 的反应 方程 式 为 :
应级数的计算
表 1 淀粉 变蓝 中反 应 浓 度 的关 系
实验 号数 1 2 3 4 5
反应 生 成 的 I可使 淀粉 变 蓝 。 :
该实验操作简单 , 现象 明显 , 反应速率适 中 , 但 是反应机理及实验中的变蓝原理都不太清楚。因此 我们通过设计 实验来讨论上 述反应机理及实验 中
KO , I,和水 的体积 比, 考查反应混合物变蓝 的时间 并计算溶液变蓝时, 反应物的浓度和反应级数 。
m lL1 . 8 3 lL 。开 始~ 蓝 , 液 中 H O一 o・- 00 ・一 0 3 mo 变 溶 S。 的平 均 浓 度 分 别 为 :.1 lL 、. 75mo・一 O ・一 O0 lL 、 0 mo 0
中图分类号 :Q151 T 2.4 +
文献标志码 : 文章编 号 :0 8 1 6 (0 7 0 - 0 0 0 A 1 0— 2 7 20 )6 0 3 — 2
介绍亚硫 酸氢纳还原碘 酸钾 遇淀粉变蓝实验
原 理 的反应 为 :
2lI + Na O3 (O3 5 HS =NaSO4 Na O4 SO4 2 H2 2 +3 HS +K ̄ +I+ 0
2 结果 与讨论
21 亚 硫 酸 氢 纳还 原 碘 酸 钾遇 淀 粉 变蓝 实验 中反 .
O 0 o・一 开始~ . 5 lL 。 0 m 变蓝 , 溶液 中 H 0- S3 的消耗量分
收稿日 20—21 期: 70—8 0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6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