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训2:控制变量法与转换法的应用
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物理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物理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是物理实验探究中常用的方法。
控制变量法是通过控制实验过程
中的可能干扰因素,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转换法是通过改变实验参数,观察
实验结果的变化,从而得到实验中感兴趣的物理规律或定律。
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 温度控制: 在液体的蒸发实验中,为了探究温度对蒸发速度的影响,可以保持其
他因素不变,只改变温度,从而观察温度变化对蒸发速度的影响。
2. 时间控制: 在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为了准确测量物体自由下落的时间,需要控
制其他因素不变,如空气阻力等。
3. 光照控制: 在颜色吸光实验中,为了研究不同颜色物体对光的吸收特性,需要控
制其他因素不变,如光源的亮度和角度等。
4. 浓度控制: 在电解液导电实验中,为了探究电解液浓度对电导率的影响,需要保
持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电解液的浓度。
转换法的应用:
1. 引用演绎法:通过实验观察物理现象,然后运用常规知识和综合技巧将观察结果
与已有的物理原理进行对比,从而得出对物理问题的推断。
2. 引用逆向法:基于已有知识反推需要的实验参数,例如在求取弹簧常数的实验中,通过改变不同的负荷来测量挠度,然后根据胡克定律反推弹簧常数。
3. 引用综合法:将不同的物理现象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
新的物理定律,例如通过观察自由落体过程和运动学方程的关系,可以得到重力加速度的
定律。
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物理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物理实验探究中的应用引言物理实验是物理学学习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加深对物理学规律的理解。
而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常常需要采用一些实验方法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就是两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在物理实验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物理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一、控制变量法的基本概念控制变量法是指在进行实验时,保持所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不变,只改变研究者感兴趣的变量,从而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和比较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物理实验中,控制变量法通常用于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以一个简单的实验为例:要探究弹簧的拉伸长度和弹簧的弹性系数之间的关系,控制变量法要求在实验过程中,除了改变弹簧长度外,其他因素如弹簧的材质、直径、厚度等都保持不变。
这样一来,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弹簧长度和弹性系数之间的关系,而不会被其他因素所干扰。
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1. 测量物体的密度在测量物体密度的实验中,通常需要使用控制变量法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
比如在测量铁的密度时,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就需要保持铁块的形状、温度、表面光滑程度等因素不变,只是改变铁块的质量和体积,从而得到更加准确的密度值。
2. 探究摩擦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在研究摩擦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时,也需要使用控制变量法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比如摩擦面的材质、表面粗糙程度、受力角度等因素都需要保持不变,只是改变物体的质量,从而观察到摩擦力和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
转换法是指在进行实验时,通过改变因变量或独立变量的数值大小,从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在物理实验中,转换法通常用于探究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得出物理规律或公式。
以一个简单的实验为例:要探究弹簧的弹性系数和弹性势能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改变弹簧的伸长量,从而观察弹性势能与伸长量的关系,从实验数据中得出弹簧的弹性系数,进而建立弹簧的弹性势能与伸长量的数学模型。
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物理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物理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在物理实验中,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是两种常用的探究方法。
它们分别通过控制变量和改变自变量来研究因果关系,从而帮助科学家深入探究自然规律。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两种方法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并结合具体案例加以说明。
一、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一种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它通过控制实验条件中除了自变量以外的其他变量,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在物理实验中,控制变量法通常用于研究某一变量对物理现象的影响。
研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可以通过控制质量和摩擦力等变量,来研究力的作用规律。
以研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例,科学家可以通过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
确定实验目的和自变量,比如研究力对物体加速度的影响。
然后,需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加速度的变量,比如质量、摩擦力、施加力的方向和大小等。
接下来,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科学家可以得出研究结论,并验证物理规律。
通过控制变量法,科学家可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从而更加准确地研究因果关系。
在物理学领域,控制变量法可以帮助科学家深入探究物理现象的规律,为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二、转换法
在物理学领域,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有着丰富的应用案例。
研究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科学家可以通过控制变量法来排除其他因素对运动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研究重力的影响规律。
通过转换法,科学家可以通过改变施加力的方向和大小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从而深入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物理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物理实验探究中的应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是物理实验探究中常用的方法,用来研究因果关系以及探索物理规律。
本文将通过详细介绍这两种方法的概念和应用,以及举例说明它们在物理实验中的具体应用。
一、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在进行实验时,保持除正在研究的变量之外的所有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一种方法。
它的目的是通过消除其他潜在影响因素的干扰,使得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1. 概念受无数的外部因素的影响,进行物理实验是非常困难的。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必须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干扰。
控制变量法通过固定其他变量,只改变一个变量来研究其对结果的影响。
2. 应用控制变量法常常用于研究物理规律或者因果关系。
研究质量对物体自由下落速度的影响时,可以通过保持空气密度、重力加速度等不变,只改变物体的质量来探究质量与下落速度之间的关系。
二、转换法转换法是通过改变某一变量,控制其他所有变量的方法,从而揭示物理现象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来观察和研究事物的变化状况。
2. 应用转换法常常应用于研究物理规律和物理现象。
在研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可以通过改变入射角或介质的折射率来观察光的折射角的变化。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得到光的折射定律,即斯涅耳定律。
以上介绍了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物理实验探究中的概念和应用。
这两种方法在实验研究中十分重要,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准确地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和探索物理规律。
无论是控制变量法还是转换法,都要求实验者在设计实验时要慎重考虑,合理控制变量或转换条件,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初中物理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初中物理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两种方法。
它们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将分别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介绍。
一、初中物理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指在进行物理实验时,除了研究的变量之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都保持不变,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控制变量,我们能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实验中的关系。
在物理实验中,常常会有多个变量同时影响实验结果。
为了排除其他变量的影响,我们需要控制它们。
例如,在研究重力对物体下落速度的影响时,我们需要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如空气阻力、物体质量等。
只有当其他因素不变时,我们才能准确地观察到重力对下落速度的影响。
控制变量法的核心思想是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我们研究的变量。
这样,当我们观察到实验结果时,可以更加准确地归因于我们研究的变量。
二、初中物理转换法转换法是一种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来观察物理现象变化的方法。
通过转换不同的条件,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的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
转换法常常用于研究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研究弹簧的弹性系数与伸长长度的关系时,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弹簧的材料、直径等条件来观察弹簧的变化。
通过转换不同的条件,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数据,进而分析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转换法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来观察物理现象的变化,从而获得更多的实验数据。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和现象。
初中物理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是两种常用的实验方法。
通过控制变量和转换条件,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并推断出物理规律。
这些方法在物理教学和科学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
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方法,我们能够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物理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物理实验探究中的应用1. 引言1.1 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物理实验探究中的应用在物理实验探究中,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是两种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它们在确保实验结果可靠和准确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控制变量法是指在进行实验时,除了变化研究对象外,其他因素都保持不变的一种方法。
其原理在于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从而更加准确地观察和分析研究对象的影响。
通过控制变量,可以有效地验证假设或理论,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转换法则是一种将实验中的困难问题或无法控制的因素转化为容易控制或可以测量的量的方法。
通过转换法,可以有效地简化实验过程,减小误差,提高实验效率。
转换法的具体应用包括利用适当的数学模型或物理规律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
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物理实验探究中有着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通过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方法应用于不同的研究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将会不断发展完喪,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加可靠和有效的工具。
2. 正文2.1 控制变量法的原理与意义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实验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其原理和意义至关重要。
控制变量法的原理是在进行实验时,保持除要研究的变量外的其他因素不变,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更准确地推断出不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控制变量法的意义在于可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从而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
通过控制变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实验结果,确保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
控制变量法还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探究某一特定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从而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
控制变量法的原理和意义在于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我们研究物理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严格按照控制变量法的原理来设计和进行实验,从而获得可靠的实验数据并得出科学的结论。
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在物理实验中是不可或缺的,对于推进科学研究和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物理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在物理实验探究中的应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是物理实验探究中常用的方法,用于研究物理现象与变量之间的关系。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方法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1. 定义变量和控制变量:在物理实验中,我们需要确定要研究的变量,即研究对象的特性或性质。
与此为了排除其他变量的干扰,我们还需要对这些其他变量进行控制,使其不影响研究的结果。
2. 单变量实验:在单变量实验中,我们只改变一个变量,并保持其他变量不变。
通过对不同变量进行单独测试,我们能够确定不同变量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联。
我们想研究光强对光敏电阻的影响。
我们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如光源的类型、距离等),然后改变光强变量,逐步增强或降低光的强度。
通过记录光敏电阻的阻值变化,我们可以得出光强与电阻之间的关系。
我们想研究水温对溶解度的影响。
我们确定水的温度和溶解度是我们关心的两个变量,然后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实验。
在每个温度下,我们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如搅拌速度、溶质的种类和质量等。
通过记录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我们可以确定水温和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4. 通过控制变量法除去干扰:在物理实验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与研究无关的变量,它们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通过控制变量,我们能够排除这些外部因素的干扰,从而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
1. 改变条件的转换:在物理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来观察相应的变化。
我们想研究弹簧的伸长量与施加在弹簧上的力的关系。
我们可以先测量弹簧的原始长度,然后逐步增加施加在弹簧上的力,再测量弹簧的伸长量。
通过记录不同力下的伸长量,我们可以得到伸长量与力之间的关系。
我们想研究不同温度下水的状态变化。
我们可以将一定量的水放入不同温度的容器中,然后记录水的状态变化。
通过观察水的冷凝、沸腾、蒸发等过程,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温度下水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3. 通过转换能源探究能量转换:在物理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能源的形式来研究能量的转换。
我们想研究摆线的振动周期与摆线的长度的关系。
17种科学方法

一、科学方法(17种)在教学与检测中,要求学生记住下面17种科学方法的名称、常见实例,并会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
这些科学方法也是中考考查的内容。
1.控制变量法:(1)定义:在研究一个量与多个因素关系时,将一些因素固定不变,分别只研究该量与一个因素的关系,从而使问题简化。
(2)举例: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时,先将电阻固定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然后再将电压固定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2.转换法:(1)定义:将看不见、摸不着、不便于研究的问题或因素,转换成看得见、摸得着、便于研究的问题或因素。
(2)举例:磁场看不见,我们撒上铁粉,通过铁粉的有序排列“看见”磁场并进行研究。
3.放大法:(1)定义:放大、扩大、变大或增加某些因素使问题更容易解决。
许多情况下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转换法。
(2)举例:将带有细玻璃管的塞子插到装满水的瓶口,显示玻璃瓶的微小形变。
4.换元法(替代法):(1)定义:换元法就是运用替换或代换的方法去进行创造的方法。
(2)举例: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用平面玻璃代替平面镜进行研究。
研究透镜时,用冰块去代替玻璃制作简易的透镜。
5.等效法:(1)定义:两种现象在效果上一样,因此可以进行相互替代。
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替代法。
(2)举例: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6.分类法:(1)定义:将许多东西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组。
(2)举例:将汽化现象分为蒸发、沸腾两类。
7.比较法:(1)定义:找到两种东西(现象、物理量等)的相同点、不同点。
(2)举例: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8.类比法:(1)定义:由两种东西的一部分相似之处,推测其他部分也可能相似。
(2)举例:研究功率时,想到功率表示做功快慢、速度表示运动快慢这一相似性,推测功率在定义、定义式、单位等方面也可能与速度相似。
9.拟人类比法:(1)定义:拟人类比又称“亲身类比”或“角色扮演”。
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设想自己变成了问题中的某些事物,从而去设身处地、亲临其境地感受问题的本质,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训2:控制变量法与转换法的应用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物理学中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在探究“导体的导电性能、电阻的影响因素”的实验中,通过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或电流表示数的变化,来推断导体的导电性能和电路中电阻的变化,利用了转换法。
其中,根据电流表的示数作出判断更准确,而根据灯泡的亮度作出判断更直观。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然后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探究电阻影响因素的实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探究导体的导电性能1.【2015·汕尾】某物理兴趣小组学习了导体电阻的知识后,对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提出了以下猜想:【导学号79002108】①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的浓度有关;②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的质量有关;③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中两点间的距离有关。
(第1题图) 为了验证猜想,他们设计了如图A所示的装置,将电路中的a、b两金属片分别插入如图B甲、乙、丙、丁溶液中所示的位置(金属片a、b每次插入溶液中的深度都相同)进行探究:(1)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本实验电路中接入电阻R0的目的是;(2)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可以由来判断;(3)将金属片a、b分别插入如图B甲、乙所示位置可探究猜想(填序号);为了探究猜想②,应将金属片a、b分别插入两图所示位置;(4)将金属片a、b分别插入如图B乙、丁所示位置,若I乙≠I丁,由此可得到的结论是:。
2.【2015·陕西】雨天乘车时,小华发现汽车前挡风玻璃上的刮水器随着雨的大小,刮动的速度相应地发生变化。
雨停后,刮水器自动停止工作。
小华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它的工作电路中安装有“雨水检测金属网”装置。
小华想,该装置究竟在刮水器工作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于是她自制了如图甲所示的雨水检测金属网(以下简称检测网),并设计了如图乙所示模拟电路进行探究。
【导学号79002109】(第2题图)(1)小华按照所设计的电路图连接电路,实验时,检测网未放入雨水中,电路处于断开状态,再将检测网放入雨水中,电路接通,表明雨水是(填“导体”或“绝缘体”)。
小华通过观察电路中的变化,来判断电动机转速的变化,从而反映刮水器刮水速度的变化。
(2)将检测网竖立并浸入雨水中不同深度处进行实验,记录如下数据:检测网浸入雨水中部分未浸入1/3浸入2/3浸入全部浸入电流表的示数0.16 0.20 0.32①结合上述实验将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
②分析数据可知,检测网浸入雨水中深度越深,电流表示数越大。
这说明a 、b间接入电路的电阻在(填“变大”或“变小”)。
根据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可知:a、b间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化是由导体的变化引起的。
(3)小华设计的电路在无雨水时,电动机不能转动,无法实现车窗的清洗。
请你在不拆卸原电路的基础上,在该电路中加装一个电路元件,以解决此问题。
加装的元件是:。
简述你的做法:。
探究电阻的影响因素3.【2015·哈尔滨】小明、小红和小亮在做“探究影响导体的电阻大小因素”实验时,作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长度有关。
猜想二: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三: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实验室提供了4根电阻丝,其规格、材料如下表所示。
编号材料长度(m) 横截面积(2)A 镍铬合金0.25 1.0B 镍铬合金0.50 1.0C 镍铬合金0.25 2.0D 锰铜合金0.25 1.0(第3题图)(1)如图所示电路,闭合开关后,在M、N之间分别接上不同导体,通过观察相关现象来比较导体电阻大小,小明、小红和小亮对图中的电路设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小明认为:电流表是多余的,观察灯泡的亮度就可以判断导体电阻的大小。
小红认为:灯泡是多余的,根据电流表示数的变化就可以判断导体电阻的大小。
小亮认为:灯泡和电流表同时使用更好,因为灯泡可以保护电路,从而防止烧坏电流表。
你赞同(填“小明”“小红”或“小亮”)的观点。
的两端相连,或“D”)(2)为了验证猜想二,可依次把M、N跟(填“A”“B”“C”闭合开关,记下电流表的示数,分析比较这两根电阻丝电阻的大小。
(3)依次把M、N跟电阻丝A、B的两端连接,闭合开关,电流表的示数不同,分析比较A、B两根电阻丝电阻的大小,可探究电阻跟的关系,其结论是。
(4)小丽在探究同样的课题时,手边只有一根电阻丝,那么,她利用这根电阻丝和上述电路,不能够完成猜想(填“一”“二”或“三”)的实验验证。
(5)以上方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经常用到,被称为控制变量法。
下列4个实验中没有用到此方法的是( )A.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B.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C.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D.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4.【2015·白银】学习了电流、电压和电阻知识后,同学们发现电流与水管中的水流相似、电压与水压差相似。
李明和同学们提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可能与水管对水流的阻碍作用相似,所以针对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他们提出了以下猜想:【导学号79002110】猜想一:导体电阻的大小可能与导体的长度有关(类比管道长短);猜想二:导体电阻的大小可能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类比管道粗细)。
于是他们从实验室借来了某合金材料制成的各种长度和横截面积的电阻丝,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
(第4题图)(1)连接电路时,开关S应处于(填“断开”或“闭合”)状态,闭合开关前滑动变位置;阻器的滑片P应置于(填“a”或“b”)(2)闭合开关后,他们发现电流表无示数,但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你判断他们的电路出现的故障可能是。
(3)电路连接正确后,他们经过认真测量,得到了下表所示的数据: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长度2.0 4.0 6.0 2.0 4.0 6.0 2.0 4.0 6.0 ……横截面积2 1.0 1.0 1.0 2.0 2.0 2.0 4.0 4.0 4.0 ……电阻Ω 2.0 4.0 6.0 1.0 2.0 3.0 0.5 1.0 1.5 ……比较表中数据,要验证他们的猜想一,可选哪三组数据作比较:;比较表中数据,要验证他们的猜想二,可选哪三组数据作比较:;(4)本实验采用的研究方法是;(5)实验结束后,细心的同学发现还有一个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没有研究,这个因素是。
全章高频考点专训答案专训21.(1)断开;保护电路(2)电流表示数的大小(3)①;甲、丙(4)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中两点间的距离有关2.(1)导体;电流表示数(2)①0;②变小;横截面积(3)开关;将开关与检测网并联点拨:(1)放入雨水中,电路能接通,说明雨水是导体;可以通过观察电路中电流表示数的变化,来判断电动机转速的变化;(2)①在检测网没有浸入雨水中时,电路是断开的,故电流表的示数应为0;②检测网浸入雨水中部分越多,电流表的示数越大,说明电路中的电阻越小,这也说明a、b间接入的电阻越小,这是由于a 、b间接入的电阻横截面积变化引起的。
(3)要想在无雨水时电动机能够转动,可在电路中加装一个开关,让开关与检测网并联即可。
3.(1)小亮(2)A、C(3)导体的长度;在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的长度越长,电阻越大(4)三(5)C点拨:(1)灯泡的亮度可以明显地显示电阻的大小,而电流表可以精确地反映电阻的大小,两者串联接入电路中,在兼顾上述优点的同时,灯泡还可以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2)研究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横截面积的关系,应选择仅横截面积不同的电阻线A、C进行实验。
(3)利用仅长度不同的电阻丝A、B进行实验,可研究电阻与导体的长度的关系。
(4)将一根电阻丝接入不同的长度在电路中,可研究电阻与导体的长度的关系;将一根电阻丝一半接入电路,或对折后并联接入电路,可研究电阻与导体的横截面积的关系。
一根电阻丝的材料无法改变,不能用来研究电阻与导体的材料的关系。
(5)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利用的是等效替代法。
4.(1)断开;b(2)电阻丝处断路(3)1、2、3(或4、5、6,或7、8、9) 1、4、7(或2、5、8,或3、6、9) (4)控制变量法(5)材料点拨:(1)为保护电路,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断开;开关闭合前应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到最大阻值处,即图中的b端;(2)电压表示数始终接近电源电压,说明与用电器并联的电路发生断路;(3)要验证猜想一:导体电阻与导体的长度的关系,应选取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相同而长度不同的导体接入电路,则应选取的数据为1、2、3(或4、5、6,或7、8、9)组;要验证猜想二:导体电阻与导体的横截面积的关系,应选取导体的材料和长度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导体接入电路,即选取的数据为1、4、7(或2、5、8,或3、6、9)组;(5)在实验过程中选取的导体的材料都相同,无法探究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