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开学典礼老师演讲词
2024年复旦演讲稿(7篇)

2024年复旦演讲稿(7篇)目录第1篇2022年朱立伦复旦演讲稿全文第2篇2022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演讲第3篇2022复旦大学校长的演讲第4篇2022复旦大学校长的演讲稿:守护知识分子应有的尊严第5篇2022复旦大学校长的演讲:找回人类的天真第6篇复旦大学校长新生开学典礼演讲稿第7篇复旦大学开学演讲2022年朱立伦复旦演讲稿全文5月2日15时23分,中国国民政府主席朱立伦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的陪同下走进光华楼13楼报告厅,与在场的一百余名两岸青年座谈。
在校史馆见到孙中山写给复旦学生的“天下为公”题词后,朱立伦在演讲与对话中多次鼓励年轻世代追求“公益”、“公义”,他将其看做中山先生“天下为公”思想的延伸。
1 讲座实录许校长,现场所有的老师、同学,所有年轻好朋友,大家午安。
今天是劳动节假期,但是还是有很多同学走进校园来到这里,大家共聚一堂,我感到很高兴。
一走进复旦的校园我就觉得非常亲切,因为自己一直在学校担任教授,走到复旦好像回到自己追求的地方。
我刚才还跟校长说,等一下留点时间让我在校园走一走,看一看美丽的复旦。
刚才校长已经把我很多要讲的话跟大家报告了,因为我长期在台湾大学供职,所以知道台大和复旦的emba项目,培育了两岸许多优秀年轻的管理人才,我也有很多要好的同事、好朋友共同担任教授,所以我跟复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第二点,刚才校长也提到,桃园县是我的出生地,也是我曾经担任县长八年,现在成为桃园市的地方。
那儿有我们桃园最著名的学校复旦中学,是由很多复旦的校友共同创建的,校名、校徽都与复旦大学相同。
事实上,我还感受到他们对母校浓厚的感情。
第三点,刚才一进校史馆就看到“天下为公”的题字,而且孙中山又是复旦大学的校董。
可见我们孙中山先生,跟我们复旦密切的关系。
有人问我说要用什么样的名义跟青年有约,写“国民政府朱立伦主席跟青年有约”?我马上摇头说要。
他们又说写“朱立伦市长跟青年有约”,我说不要。
学问与人生

学问与人生2012年10月8日来源:《文汇报》作者:王德峰(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学问与人生——王德峰教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学问不仅是智力的成长和能力的提高,它同时是人生境界和生命信念的基础。
人生的信念就建立在我们对某种不朽的、超越的东西的领悟上,我们知道它无比重要。
在追求学问的过程中领会到这种不朽,就是学术之精神对于我们一生的意义。
王德峰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当代艺术哲学。
发表《哲学导论》《艺术哲学》《世界十大思想家》《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等著作及论文三十余篇。
当我们来到大学,生命中就有了一段宝贵的时光叫大学生涯。
比起漫长的人生道路,这四年很快就会过去,我们怎么来看待这四年的大学生涯?这本来不是一个问题,我们都会很珍惜这段时光,但在今天,它却成了问题。
因为今天,人们似乎把四年的大学生活看成是谋取好职业的途径和手段,大学俨然变成了一个职业培训所。
这样一种大学教学的功利主义倾向到处蔓延,以至于遗失了大学教育的初衷。
倘若我们来到大学是为了接受高等教育,那么,什么是高等教育?如果高等教育仅仅提供应对未来工作的技能培训,仅仅是人们成为专业人才之前的预演和训练,那么大学就不需要了,我们需要的仅仅是职业培训所。
在我看来,“University(大学)”是一个民族的科学共同体,一个民族的精神中心。
这里有一批人,守护着民族的精神家园,担当着推动科学进步的使命。
一句话,这里是追求真理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在人生的青年阶段,能够有四年的时间来到这样一个追求真理的地方,应当是非常幸运的。
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我们可以有一段暂时与现实社会的利益体系相脱离的平静时光。
这一点在今天这个时代格外宝贵。
我们应当拿这一段跟现实社会“脱节”的平静时光来做什么?来求学、问学、求真,来追求真理。
倘若人在知识领域中的一切活动都只是为了追求实际的利益,那么天下也就不会有学问和真理了。
开学典礼新教师发言稿5篇-发言稿

开学典礼新教师发言稿5篇-发言稿开学了,踏上知识的沃土,尽情汲取;踏上学问的方舟,尽情驰骋;打开智慧的天线,尽情探索,那么,开学典礼新教师发言稿怎样写?下面给大家分享开学典礼新教师发言稿,欢迎借鉴!开学典礼新教师发言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杨金环,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
非常开心能重新成为会宁二中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也很荣幸能作为新入职教师代表发言。
请允许我代表新入职的教师向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致以新学期最美好的祝愿和最诚挚的问候!在我离开大学校门之前,我的老师们这样嘱咐我们:各位未来的教师们,我希望你们不论走在哪里,都要时刻谨记我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
短短八个字,庄重典雅,寓意深刻。
启功先生阐释它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
”其实,直到此刻此刻,我的内心还是有些忐忑的,毕竟从我真正成为教师的这一天,我将不能再随心所欲,凭着自己的喜好去做事。
我得注意我的一言一行、——举—动。
说不定这都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一生。
我们赌不起。
也输不起。
在未来漫长的执教生涯中,我会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敢求范于学生,但求你们的认可。
不敢求各位老师的欣赏,但求愉快地与你们共事。
人生非坦途,可能在我们应聘成功时,心里未免有些许沾沾自喜,然而驻足细察,却发现才上一层楼,还有很多楼层等着我们去攀登。
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是登楼。
教师专业的成长同样是不断的登楼。
南宋思想家叶适曾经说过:有彬老者,北游程氏师生间,得性命微旨,经世大意。
学生在成长,教师亦需与时俱进,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是一群学习者。
时代赋予我们新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就是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成长土地。
在这里我代表全体新教师郑重承诺:我们将积极发扬苦干精神,秉持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究教育教学方法,虚心请教,勤恳钻研,踏实肯干,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自己的教学工作步入正轨,我们将带着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汲汲以求的态度为学校注入新的活力。
复旦大学开学典礼校长演讲稿:独立思考、成就未来

复旦大学开学典礼校长演讲稿:独立思考、成就未来尊敬的各位领导、教师、同学们:大家好!在这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秋天,我代表复旦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向各位新老师生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祝福,同时也感谢各位前来出席复旦大学的开学典礼。
我想先谈一下我们的校训:“博物明理,笃学敦行”。
这个校训是我们国家历史的长河中,上下五千年文化精神的结晶。
在这个里头,博物与明理是对人的认识和理性思维的最高要求,而笃学与敦行则是人性的美德,这是我们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源泉,也是复旦大学追求卓越的宝贵财富。
作为一名大学校长,我向来坚信,教育的价值不在于给学生灌输哪些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这种能力才是一切价值的基础。
今天,我想重申这一点:独立思考是我们大学教育的核心和要义,也是我们国家在新时代面对复杂的社会与环境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不可少的能力。
在复旦大学的课堂上,你们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掌握独立思考的本领。
要想拥有这样的能力,就必须要有读书精神。
阅读可以让你知道世界的多样性,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而独立思考则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仰和文化自信,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世界的趋势和向。
独立思考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创新,而成就未来的本质是在创新中实现的。
创新是一个国家以及一个大学的生命源泉,所有的伟大事件、人物和组织的成功,都来源于创新这一精神。
所以,我们要在复旦培养的不仅是学科专业能力,还有一种全面的应用能力,培养我们学生的“全家桶”能力,使他们在领域交叉、跨界创新的时候能够游刃有余。
还有一点,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更好地进行沟通与合作。
因为复杂的社会和问题很难被独立思考所解决,而只有进行沟通与合作的组织,才能更好地实现一切人类追求的价值。
在现实的团队、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我们必须要学会平等、尊重、包容的沟通,需要学会进退有据、相互信任的合作。
在培养完全发展、富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储备充足的同时,我们也要在全球交流与合作中继续深化,为国际上一流大学的建设贡献复旦的力量。
复旦大学教授老师杨玉良在2017级开学典礼上的演讲词

复旦大学教授老师杨玉良在2017级开学典礼上的演讲词篇【1】各位来宾、老师们、各位新同学:复旦欢迎你们来到这里!每年欢迎新同学的开学典礼,对复旦总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因为“复旦”本意就是“太阳再一次升起”,而你们各位就是复旦校园里初升的太阳,是你们让复旦永远保持着朝气蓬勃,复旦非常庆幸拥有了你们。
有人说高考前的考生及其父母是不可理喻的,似乎进大学,或者说进好的大学、进好的专业成了唯一的奋斗目标。
我想,我们,包括整个社会对考前的考生和父母都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和理解,既不嘲笑也不打扰,但是现在你们踏进了复旦的大门,原先的激动、憧憬以及好奇会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冷静和思考。
进入复旦只是个开始,不仅是你大学学习生活的开始,更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的开始。
戴上复旦大学的校徽,相信大家都会感觉到一种庄严,因为复旦是一所神圣的百年学术殿堂,是个有传统、有故事的大学,而有故事的大学必定是有魅力的大学。
你们已参观了复旦的校史馆,复旦经历的一百多年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众志成城、追求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历史,是历经坎坷,追求美好未来的历史——复旦就是民族振兴的交响诗中一串强劲而优美的音符。
老校长李登辉曾将复旦精神概括为“团结、服务、牺牲”,为了国家利益,为了人民的利益,复旦人敢于担当,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
所以,虽然你们已戴上了复旦校徽,但要成为真正的复旦人,还要有一种特殊的复旦气质。
下面我就我所感受的复旦的气质,跟大家谈一点体会。
复旦人的气质首先体现在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的精神。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在《我的大学》一书中对大学生曾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描述——一个在大学附近的小杂货铺里,大学生们常常带来厚厚的书本,用手指头搓着书页面对面地喊叫,各人说着各人所喜爱的真理。
他们有着我说不出来的思想,我对这些人的喜欢几乎到了发狂的程度,感觉就像一个被允诺给予自由的囚徒。
这个景象生动地描绘了基于博览群书、思考和争论的基本学习和研究的方式,这是大学中诸多的求知学问、追求真理的基本方法。
杨玉良在复旦大学201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

重温关于大学的常识——在复旦大学201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发布时间:2012-09-11杨玉良2012年9月7日同学们、老师们、家长们:大家好!今天,复旦又迎来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青年,感谢你们选择了复旦!这些天,我在校园里走了走,看到大家的脸上,带着骄傲、憧憬和忐忑。
我能够体会各位同学的感受。
在我看来,开学与毕业是一所大学最具魅力的时刻,它充满了无穷的可能,孕育着各种希望。
所以,大学校长在开学、毕业典礼上的发言,也好像变成了一件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
这固然体现了社会对大学的关心,但我们不应忘记,大家更应该关注大学更为永恒的属性。
有些吊诡的是,那些永恒的东西往往都是常识,有些常识,哪怕重复千遍万遍也不会嫌多,尤其是当常识也被严重忽视的时候更是如此。
因此,在这样一个庄严的场合,我还是想和新同学们一起来重温某些关于大学的常识。
一、大学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常识问题,但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产生了不少糊涂思想。
对此,我实在不用说太多自己的话,因为我们的前辈早就清楚地表达过。
蔡元培先生说过:“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
”大学“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蔡元培先生认为的理想为:“一曰调和之世界观与人生观。
二曰担负将来之文化(教育为播种之业,其收效尚在十年以后,决不得以保存固有文化为目的,而当更进一步之理想)。
三曰独立不惧之精神。
四曰安贫乐道之志趣。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所”,而是集人才培育,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场所。
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各位为什么来上大学,上复旦?这似乎又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
对许多青年来讲,只要条件允许,上大学是一种理所当然;只要考分达标,上复旦也是理所当然。
至于为什么?或许不少学生和家长都会认为,要拿一个好的文凭,找一份好的工作,挣一份好的工资。
复旦大学开学典礼校长演讲稿:勇攀高峰、追求卓越

复旦大学开学典礼校长演讲稿:勇攀高峰、追求卓越!今天,我非常高兴能够与大家共同出席复旦大学的开学典礼。
作为复旦大学校长,我非常荣幸和自豪能够为大家带来这场演讲,并向大家传递我作为校长的一些思考和主张。
复旦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文脉厚重的高等学府。
我们的宗旨是“求实创新,开拓进取”,我们的使命是将复旦办成世界一流大学。
而这个过程中,勇攀高峰、追求卓越则成为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和学术追求。
勇攀高峰——这是我们追求卓越的首要条件。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心有不竭力量,才能够推动人类文明和会进步。
我们要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不懈探索,不断创新。
我们要把握时代展的脉搏,站在学术前沿,努力向实践和发展的一线靠拢。
只要我们不停歇,我们就能够在各个领域攀登到人类知识和文明的最高峰。
追求卓越——这是我们进一步提升品牌和影响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永葆钻研的精神,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不停创新和超越自己。
我们要时刻把卓越作为一种追求,不断革新自己的学科、科研、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努力推动复旦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领军人才。
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成果,是勇攀高峰和追求卓越的必要条件。
我们希望每一个复旦大学的学子,都能够以复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人处事,追求卓越,勇闯人生的高峰。
我们希望每一个复旦大学的学子,都能够努力奋斗,在各自的职业和岗位上,发挥出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最大价值。
我想借着这个场合,向全体师生表达诚挚的感谢。
心怀感激的同时,我们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更加务、高效和创新的方式,不断推进复旦大学的发展和成长。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继续勇攀高峰,追求卓越,不断发掘生命的奇迹,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谢谢大家!。
复旦大学开学典礼领导讲话稿

复旦大学开学典礼领导讲话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这个庄重而喜悦的时刻,我代表复旦大学全体师生,向即将迎来复旦大学新学期的所有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同时,我也要向来自海内外、远道而来的新生朋友们表示最诚挚的祝贺和慰问!复旦大学,作为我国一所历史悠久、享誉全球的一流大学,拥有着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办学经验。
她的名字不只是一所学校的名称,更象征着睿智、进取、卓越和奉献。
复旦大学始终坚持办学理念的创新,不断推进人才培养的改革,力求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
我们身处在一个时代变革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事物瞬息万变。
而同学们,作为新时期的年轻一代,将要去面对更为复杂和严峻的挑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有加强对自身素质的提升,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复旦大学一直以来都秉承着“博学而笃志,创业而行”的校训精神,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
同学们,你们是幸运的,选择了复旦大学这个智慧的殿堂,有机会接触到世界领先的学术思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但同时也要看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迭代速度是非常快的。
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要树立起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发展的觉悟和能力,要坚持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有收获。
同学们,你们是有智慧、有才华、有潜力的新生力量。
我深信,只要同学们怀揣梦想,勇往直前,积极参与各项学术和实践活动,利用自身优势,用智慧和努力去改变世界,我们一定能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当然,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场所,更是一座浸润智慧和温暖的家园。
在这里,你们将能够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感受到真挚的友情,共同成长、共同努力。
此外,大学还可以给你们带来无数的机会和平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展示自己的才能和魅力。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同学们,我们要珍惜时光、充实自己,在智慧的道路上勤奋努力,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去为世界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旦大学教授开学典礼老师演讲词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们成为了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的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从今天起,复旦将成为你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
但是,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你们还来不及思考,那就是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或者说到底怎么学?我们从刚才学长们和导师们的视频当中,听到了、看到了一些他们的感悟。
所以,今天我并不想发表一个热情洋溢的讲话,而是要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们对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的思考。
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
一般来讲,自学成才,几乎不可能存在。
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导师。
他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哪怕你不是复旦大学的教师,但如果你在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那你就是一个老师。
对于学生来讲,来到复旦自然就是为了悟道、受业以及释惑。
虽然你们最终会被归到某一个专业,或学科,会学习很多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或许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受业。
然而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德曾经批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教育,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学生某些学科的一部分的专业知识,因为你不可能把专业也教完;而不是像古代书院里那样,哲学家们传递给弟子的是一种智慧。
其实,当时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发出呼吁,他说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
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
他同时也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
此话有点粗,但是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讲粗话的人。
然而,由于现代职业极度分化、多元化,随之也导致高等教育的过度专业化。
各类明确的职业指向使各种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让教育的意义变得越来越窄。
教学的内容设定只是为了“就业”这个唯一的目标。
这似乎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一种及时的服务,但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在自弃,不是育人。
它严重地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原则,因为人不应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而已。
事实上,现在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的毕业生的职业和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已逐年下滑,而且已经降到非常低了。
也就是说你学这个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是跟这个专业有关的。
因此,这就迫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内容进行新的思考,并做出相应的改变。
必须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综合性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必须有别于通常的职业学校。
大学不能沦为金耀基先生所批评的那种职业的培训所。
专业知识固然是重要,大家固然必须去认真地学习,但是你们在复旦仅仅做这点是不够的。
按照怀特海德的说法,如果你仅仅只想学一些专业技能的知识,那么你是非常卑微的。
因为纯粹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够保证你真正能够学好专业,有时反而会扼杀你的文化生活和专业精神的基础。
虽然专业知识是必须学习的,但是来到大学作为学生来讲,更重要的实际上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何为“道”?“形而上谓之道”,“道”首先是一套价值系统。
儒学经典《大学》当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中国人认为智慧是以善为基础的,因而道自然也就包含了善。
不仅如此善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道的终极目标。
然而就现实来看,如果一个人对人类的存亡一点都不关注,对未来国家和民族将赋予你们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一点都没有感觉,对崇高的价值体系没有过执着的追求,他就会缺少一个积极而又严肃的价值系统。
这样的人在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定会迷失自我。
因此责任和担当应该是对道的一种悟,也是道的一种具体的外在表现。
我曾经多次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包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有责任感。
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一些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我们每一个人在对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的追求当中,都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十分基本的问题,这也是建立价值系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这些问题包括人类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终极命运到底会怎样等等。
虽然这些问题很大,现在甚至于未来没有人能够对这样的问题提供一种完整的答案,但是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思考。
因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才能获得一套崇高的价值。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示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
他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远远地高于他在物理上的巨大的成就。
我们复旦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就是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改革,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到一种价值的追求当中去。
虽然我们对这类问题不可能提供一个终极答案,但是我们至少能够提供一些思考线索,而这种思考线索的重要性在于启示人们如何让这个世界成为有道德、有精神和理智的世界,从而在充满着种种困难的现实世界当中不至于迷失。
不仅如此,而且我们还要为这个世界提供新的希望和合理性。
在今天的中国,这套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系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说来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践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我们更具有使命感,才能让我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具有更大的担当。
习在今年的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传道,这个“道”就是传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我们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悟道,就是去追求,去践行这个崇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的“道”也是一种智慧。
智慧很难定义,在我看来,智慧是一种思考、分析和探求真理的综合能力,是掌握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也包含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认识问题的方法。
因此,智慧使人能够深刻地理解世上的事物乃至社会和宇宙。
与智慧相比,知识只是获取智慧和悟道的一种途径而已。
我们常说的升值引以为荣的智力只是“形而下谓之器”当中的“器”而已。
就获取知识而言,在今天网络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渠道来获取知识,尤其是诸如慕课等等网络视频课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教育获取知识的方式。
以至于有人认为,在网络教育时代,大学教师将沦为节目主持人;而更加危言耸听的是,就连我们大学存在的必要性都应该受到质疑了。
其实这种担忧并非什么新鲜的事,早在上世纪60年代,哲学家罗素就指出过学习并不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当然其中某些东西确实需要传播,但教师不是传播中唯一起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
注意,知识传播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任何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图书馆获取信息,现在途径更多了。
如果我们把大学只是理解为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也就是传道授业当中的授业,学生也只是去接受授业,那么上述的担忧当然就不无道理。
因此当时罗素就提醒我们,说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知识。
如果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那么教师可能是要失业了。
其实,教书育人自古就是为了使得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人格更加独立,惟有人格的独立,方可获得智慧。
因此,教育更为重要的内涵是传授思维方法,而学习的本质那就是获取隐藏在各种知识背后的智慧。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起,你们成为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复旦将成为你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
但是,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你们还来不及思考,那就是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到底怎么学?从刚才学长们和导师们的视频当中,你们听到了、看到了一些他们的感悟。
所以,今天我并不想发表一个热情洋溢的讲话,而是要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对你们到复旦来到底要学什么的思考。
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
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导师。
这个导师可以是学校的老师,也可以亲戚、朋友或同学,等等。
因此,在严格的意义上,真正的“自学成才”并不存在。
韩愈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与此对应,对于学生,来到复旦自然就是为了“悟道”、“受业”和“释惑”。
你们都会归属于某个专业学科,因此你们当然将要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
这或许可以认为是学生的“受业”。
然而,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a.n.whitehead)曾经批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学教育,他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给学生某些学科专业的一部分知识,而古代书苑中的哲学家给弟子传授的是智慧。
”当时,爱因斯坦(a.einstein)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呼吁:“仅仅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的生活。
虽然,通过专业知识的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其和谐的人格。
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道德的有深切感受。
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
”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粗”,但是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讲粗话的人。
反观当前,由于现代职业极度分化、多元化,导致高等教育的过度专业化。
各类具有明确职业指向的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让教育的意义变得越来越窄。
学校设定的教学内容只是为了“就业”这个唯一的目标,这似乎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一种即时的服务,但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在“制器”而不是“育人”。
它严重地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原则,因为人不应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而已。
事实上,现在的大学,包括复旦在内的毕业生的职业和所学专业的对口比例已逐年下降,而且已经降到很低了。
换言之,你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是跟你学的专业有关的。
因此,这就迫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内容进行新的思考,并做出相应的改变。
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综合性的大学,比如复旦大学必须有别于通常的职业学校。
大学不能沦为金耀基先生所批评的那种“职业培训所”。
因此,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你们来到复旦当然要认真地学习足够的专业知识,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也是卑微的。
恰如爱因斯坦一贯的认为,纯粹的专业技能学习并不保证你能够学好专业,有时反而“将扼杀相关的文化生活和专业的精神基础。
”专业知识是必须学习的,但是作为复旦的学生,更重要的是“悟道”。
何为“道”?“形而上者谓之道。
”“道”首先是一套价值系统。
儒学经典《大学》当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中国人认为智慧是以善为基础的,道同时自然也就包含了善。
不仅如此,善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道的终极目标。
就现实来看,如果一个人对人类的存亡一点都不关注,对国家和民族将赋予你们的历史责任和未来担当一点都没有感觉,对崇高的价值体系没有一点执着的追求,他就会缺少一个积极而又严肃的价值系统。
这样的人在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定会迷失自我。
责任和担当应该是对“道”的一种“开悟”,也是“道”的一种具体外在表现。
我曾经多次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自己、对他人,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有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