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的通史观及其实践

合集下载

钱穆的通史观及其实践

钱穆的通史观及其实践

族文化 ; 同时还要兼采汉宋, 考据义理并重。在这种 思想指导下, 钱穆 于抗战期 间撰 写 出了 自己的通史之作——《 国史大纲》 。虽然钱穆的通史观及钱著在 当时并未引起主流史学界的 认可, 但在今天进行探讨仍具有广泛的学术价值 与现 实意义。
关键词 :钱穆 新通 史 通史观 《 国史大纲》 中图分类号 :K 0 9 2 .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4 5 8 0 ( 2 0 1 3 ) 0 4— 0 0 6 8一( 0 8 )
谋做 “ 宣传 ”的层次 ,绝不可能身体力行 J 。 因此 ,真正 “ 有志为通史之学” 、有学力才识
的 ,也是反对 “ 著 史” 的。但 国难 的刺激 几乎使
他根本违背 自己的学术理念 ,提出 “ 书生何 以报 国” 的问题 ,从而激发 了北大史学界 同仁 以 “ 编

为 “ 通史大业” 充当 “ 马前一卒 ”的实在是凤毛
麟角 ,大约只有钱穆 、张荫麟 等数人 而已。据钱 穆 自述 :“ 故友张君荫麟 ,始相识在民国二十三年 春夏间。时余与张君共有志为通史之学 ” - 8 J 。钱穆 在西南联大任 “ 中国通史”课 时,曾对学生李埏 提及 “ 晚近世 尚专 ,轻视通史 之学,对青年甚有
部 中国通史”这一事业为己任。
钱穆为 2 0世纪中国史学名家 ,其生命时空跨 度大 ,治学涉及领域广 泛。其一生矢 志 “ 为故 国 招魂” ,笔耕不缀 ,著作共计 8 O余部 ,一千七百 万余言 ,现 已结集 出版。但 长期 以来 ,大陆方面
受 意识形 态 影 响 ,对 其 学 术 思 想 乏 有客 观 真 实 之
研 究 院历 史语 言研 究所 所长 一职 , 同时主
研究 。在解放后相 当长 的一段时间 内,钱穆在大 陆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典型代表而受到广泛批判。 改革开放以来 ,伴 随着两岸政治形势的缓 和与学

钱穆的史学方法论思想

钱穆的史学方法论思想

钱穆的史学方法论思想徐国利合撰内容提要:钱穆对史学方法论有相当丰富和精辟的论述。

其史学方法论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历史研究应该做到通与变相结合;历史研究还要做到通与专相结合;治史贵在求其特殊精神与个性;历史研究应该将考据与义理相结合。

关键词:钱穆史学方法论钱穆(1895-1990)是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

他不仅撰写了丰富的史学著作,还继承中国传统史学思想,对史学研究方法作了很多阐述。

史学研究方法实际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具有普遍性和原则性的研究方法,可以适用于史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亦称为史学研究方法论,一是史学研究不同层面和领域运用的专门方法,也称史学的具体或专门研究方法,钱穆对此都有相当丰富和精辟的论述。

本文主要就其史学方法论思想作一初步分析。

钱穆的史学方法论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历史研究应该做到通与变相结合;历史研究还要做到通与专相结合;治史贵在求其特殊精神与个性;历史研究应该将考据与义理相结合。

一历史研究要将通与变相结合历史研究要求通和明变,要做到通与变的结合,这是钱穆论历史研究的首要方法。

历史研究所以要通与变相结合,是由历史自身的本质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决定的。

首先,研究历史必须要有会通的眼光和方法。

钱穆说:"要学历史,须能把全部历史在大心胸大智慧下融通一体,见其大又能见其通。

"[1]当代新史学家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其人必具哲学头脑,能融会贯通而籀得时空诸事态相互间之经纬条理者。

乃可当于司马氏所谓明天人之故,通古今之变,而后始可以成其一家之言。

"[2]钱穆认为,研究历史要求通,是由历史的本质及其特征决定的。

他说,历史实际是一文化生命,[3]这种文化生命是一个融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一体的绵延不绝的大生命,所以,"真有得于史学者,则未有不能融贯时间相,通透空间相,而综合一视之者。

"[4]历史生命的特征是不分古今,它实为一持续、有无限宽度的、纵贯古今的大现在,因此研究历史"其最要宗旨,厥为研究此当前活跃现在一大事,直上直下,无过去无将来而一囊括尽,非此则不足以语夫历史研究之终极意义而克胜任愉快。

读钱穆《国史大纲》

读钱穆《国史大纲》

钱穆的《国史大纲》简介作者:郭齐勇《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

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

全书(修订二版)八编46章,共53万字。

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明嘹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本书成于艰苦的抗战年代,作者的忧患之情跃然纸上。

是书于1940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时洛阳纸贵,成为各大学的历史教科书,风行全国,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

1974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修订再版本,到1992年已印行18版,1994年出版第二次修订本。

1994年6月北京商务印书馆印制修订二版本,后又多次重印。

本书亦收入台北联经出版公司出版之《钱宾四先生全集》。

著者钱穆(1895.7.30-1990.8.30)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原名恩,字宾四,民元改名穆。

先生家世贫苦,幼时丧父,中学毕业即无力求学,以自学名家。

原任中小学教师,1930年后执教于高等学府,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华西大学、江南大学等校教授,创办香港新亚书院。

其代表著作有:《刘向歆父子年谱》、《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学私言》、《朱子新学案》、《中国学术通义》、《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等。

著者毕生著书70余种,约1400万字。

著者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

《国史大纲》的《引论》甚为重要,表达了著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方法论。

他指出,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1)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

(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

评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

评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

评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是他在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执教时写的一部重要著作。

面对山河破碎和“亡天下”的危险,钱穆通过这部书,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来激发国人的斗志,重树国人的民族自尊心。

在这部著作中,钱穆对中国文化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解读。

他不仅历史,也紧密现实,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

他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增强了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敬意。

钱穆的学术生涯和思想体系非常复杂,他在治学过程中深受传统学术的训练和滋养。

在钱穆看来,中国传统学术的思路和方法是一种独特的思想体系,它有着自己的价值和贡献。

同时,他也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国传统学术思路和方法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指导。

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钱穆运用了民族文化史观来研究中国文化史。

他认为,民族、文化、历史是贯穿中国史学研究的重要线索,这三者相互、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钱穆也强调了中国文化中的“道”与“器”之间的和区别。

他认为,“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而“器”则是中国文化的表现和载体。

只有将“道”与“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是一部充满着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敬意的著作。

他的学术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史的内涵和价值,也可以更加坚定我们对中国文化自信和敬意。

固守传统与融会中西——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史导论》读后感在历史文化的大潮中,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视角。

本文将以此为蓝本,探讨固守传统与融会中西的文化思想。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令人瞩目。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详细阐述了这一点,指出中国文化涵盖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各种特色。

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方面,如器物、建筑、服饰等,更渗透到精神文化层面,如哲学、道德、艺术等。

请根据材料三概括钱穆的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请根据材料三概括钱穆的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请根据材料三概括钱穆的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钱穆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其研究领域涵盖历史、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

在他的著作中,经常提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钱穆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文明的根基。

他主张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其在当今社会发挥更大的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钱穆的观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他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以及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通过对钱穆观点的梳理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其传承发扬下去。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钱穆的观点概述,包括他对历史、文化、国家和民族的看法等。

然后将详细分析钱穆的观点要点1和观点要点2,深入探讨他对这些方面的见解。

最后,结合前文讨论的内容,对钱穆的观点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最终得出本文的结论。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逻辑性强,希望能够为读者全面呈现钱穆的观点。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概括钱穆的观点,深入探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评价。

通过对钱穆的观点展开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同时,本文也旨在引发读者对于钱穆观点的思考和讨论,从而促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深入探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2.正文2.1 钱穆的观点概述钱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他的观点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展开。

钱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包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家族伦理和社会秩序。

他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认为只有坚持传统价值观,才能保持民族的独特性和凝聚力。

钱穆还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和谐"观念,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提倡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他看来,传统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秉持传统价值观,中华民族才能实现真正的伟大复兴。

钱穆论文:钱穆的中国史观

钱穆论文:钱穆的中国史观

钱穆论文:钱穆的中国史观【中文摘要】钱穆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一生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在多个领域都有突出贡献,他最大的贡献是对中国历史精神的发掘。

他的中国史观是他整个学术生命的根基。

笔者不揣浅陋,尝试对钱穆的中国史观进行一番比较系统的研究。

本文将通过对钱穆中国史观形成原因的探讨,发掘其中国史观的理论根据与现实动因;通过分析与综合其中国史观的含义,揭示这一史观在社会思想、逻辑方法与哲学概括方面的内在统一性。

归结起来讲,钱穆中国史观的形成,与其从小所受家庭学校教育分不开,与当时中国社会影响分不开,与中国古代史学影响分不开,更与中国近代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的史观是多源融会的自本自根史观、士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史观、天人合一的文化生命史观。

这些思想在过去曾经起过救亡图存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今天仍富有启迪意义。

【英文摘要】Qian Mu, a famous Chinese historia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has many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many areas. Greatest contribution of his life is the mining the spirit of history of China. I learn that he was influenced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of his famil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iography and the exchang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lt appear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formation of his Chinese History. I will discuss the three aspects of Qian’sChinese History on the content. First, his ...【关键词】钱穆中国史观文化生命【英文关键词】Qian Mu Chinese Historical view Cultural life 【目录】钱穆的中国史观摘要3-4Abstract4绪论6-11一钱穆的生平及学术成就简介6-7二研究现状的初步考察7-9三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的设想9-11第一章钱穆中国史观的形成11-26 1.1 家庭、社会、中小学教育的影响11-15 1.2 苦心钻研国史精神15-19 1.3 对近代中国史学的批判与吸收19-26 1.3.1 对科学派与唯物史观派的批判与吸收20-22 1.3.2 对王国维、陈寅恪等民族文化史观派的吸收与发展22-26第二章钱穆中国史观的主要的内容26-40 2.1. 多源融汇的自本自根史观26-30 2.2. 士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史观30-34 2.3 天人合一的文化生命史观34-40第三章结论40-43 3.1 钱穆中国史观的现实意义40-41 3.2 钱穆中国史观的学术价值41-43参考文献43-45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45-46后记46。

钱穆的生平及学问

钱穆的生平及学问

钱穆的生平及学问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字宾四,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一生勤奋,著述甚丰,被誉为“国学大师”。

本文试图对先生一生经历作一简单勾勒,并进一步探讨其学术对于今天的意义。

一、勤奋自学成大家钱穆7岁入私塾,10岁进入新式小学——无锡荡口镇的果育小学。

他的体操老师是钱伯圭,系当时的革命党人。

他听说钱穆读《三国演义》已经读得很熟,就对他说:“此等书可勿再读。

此书一开首即云:‘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治一乱’,此乃中国历史走上了错路,故有此态。

若如今欧洲英法诸国,合了便不再分,治了便不再乱。

我们此后正该学他们。

”钱穆听了,极受震动,他八十多岁时,在《师友杂忆》中写道:“余此后读书,伯圭师此数言常在心中。

东西方文化孰得孰失,孰优孰劣,此一问题围困住近一百年来之全中国人,余之一生亦被困在此一问题内。

而年方十龄,伯圭师即耳提面令,揭示此一问题,如巨雷轰顶,使余全心震撼。

从此七十四年来,脑中所疑,心中所计,全属此一问题。

余之用心,亦全在此一问题上。

余之毕生从事学问,实皆伯圭师此一番话有以启之。

”当时欧洲诸国正是最强盛之时,而中国正当最衰颓之际,故知识分子往往反思自己历史、文化之不如人处。

虽然后来欧洲经过了两次惨烈的世界大战,又不断从大帝国分裂为许多小民族国家,历史证明他们也并非“合了便不再分,治了便不再乱”,但是这一问题在当时的提出,是有其重大意义的。

面对亡国的压力,中国知识分子苦思国家前途。

1910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前途之希望与国民责任》,力证中国不会亡。

这篇文章激动了无数中国青少年的国家民族的情感,也包括16岁的钱穆。

“但是钱先生和大多数青少年读者不同,他读了此文之后没有走上政治救国的道路,而转入了历史的研究。

他深深为梁启超的历史论证所吸引,希望更深入地在中国史上寻找中国不会亡的根据。

钱先生以下八十年的历史研究也可以说全是为此一念所驱使。

”(余英时《一生为故国招魂——敬悼钱宾四师》)13岁时,钱穆入常州府中学堂,在这里,他遇到了日后成为大历史学家的吕思勉先生,得到了吕先生的欣赏和教诲。

读钱穆中国通史

读钱穆中国通史

钱穆《中国通史》读后感
钱穆先生的《中国通史》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文明、文化和思想的深度剖析。

通过这部作品,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历史的长河中,与那些伟大的人物和事件近距离接触。

首先,这部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它的独特视角。

钱穆先生并没有按照传统的编年体或纪传体来撰写历史,而是将各个朝代放在了全世界的大背景下来进行比较和阐述。

这种写法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和伟大之处。

同时,这种写法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和区别。

其次,钱穆先生对于历史的简约和要言不烦的写作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没有过多地描绘细节,而是抓住了历史的主线和重点,使得整个作品显得非常紧凑和精炼。

这种写作风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另外,钱穆先生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和自豪也深深地感染了我。

他通过历史事实,辩驳了那些贬低中国的人和事,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伟大和优秀。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深地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文化自信。

最后,我想说的是,钱穆先生的《中国通史》是一部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认真阅读的历史著作。

它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更可以激发我们的爱国心和文化自信。

我相信,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与 民族 个性 化竟 存 的今天 仍具 有广 泛 的学术 价值 和现 实意 义 。 钱穆 在史 学界 独树 一 帜 , 自成 系统 , 对 中国 历史 的认 知 与 当 时学 界 多有 不 合 之处 , 并集 中 体现 在对 通 史 创作 的认 知 上 。笔 者 冀 以 “ 了解
之 同情” 与“ 去 熟悉 化” 的态度 理 清其 中脉 络 , 试 图在 现有 资料 和研 究成 果 的基 础 上简要 论 述钱
实反 映 。
众 所周 知 , 傅 斯年是 主张“ 史 学 即 是 史 料 学” , 是“ 反对 ‘ 国故 ’ 这一 观念” , “ 反对疏通” 、 “ 不 做或 反对 所 谓普 及 那 一 行 中的工 作 ” 的, 也
第3 l 卷第 2 期
2 0 1 4年 3月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S u z h o u Un i v e r s i t y 0 f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研究 。在建 国后 相 当长 的 一段 时 间 内 , 钱 穆 在
世 同堂 的 大 宅 内 。 1 9 0 1年 , 钱 穆 开 始 入 塾 读
书, 后 升 入常 州 中学 堂 , 最后 于辛亥 之 年肄业 于 南京 钟英 中学 。 E 1 1 3 0 6 - 3 0 8 终 其一 生 , 既未 进入 高 等 学府 深造 , 更不 曾负笈 欧美 , 但 家 乡文化 底蕴 深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0 一 l O
作者简介 : 崔德胜 , 男,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 , 主 要从 事 中 国近 代 史 研 究 。
7 5
句话始 终 留在 同人 的 心里 , 激 励 着 大 家 来
工作 。 [ 。 ]

课实 大不 通” 的现 象 可 以说 是 当时 学风 的真 由上可 知 , 九一八 事变 后 , 傅 斯 年是大 力提
及 对 其进 行 研究 的学 术 著作 相 继 在 国 内 出版 。 钱穆 以民族特 殊性 为前 提来 研究 历史 和文 化 的 治学 方 法 愈 益得 到学 界 的关 注 , 并 在 全 球一 体
钱穆 肄业 后 , 由于家 庭经 济 困难 , 加 以时局 动荡 , 便 寻 求 在 家 乡 任 教 。1 9 2 2年 , 开始 在 中

真和 我都 在 座 。他 慷 慨 陈词 , 提 出 了 一 个 问题 : “ 书 生 何 以报 国? ” 大 家讨 论 的 结 果 之


钱 穆 与 通 史

是 编 一部 中国通 史; 此后 北 大史 学 系即
1 8 9 5年 7 月, 钱穆 出生 于 江苏 无锡 一个 五
以这 一事 引为 己任 。“ 书生何 以报 国” 这 一
Vo L 3 1 No . 2
M ar .2 O1 4
钱 穆 的通 史 观 及 其 实 践
崔 德 胜
( 南 京 大 学 历 史学 系 ,江 苏 南 京 2 1 0 0 9 3 )
摘 要 :九 一 八 事 变后 , 史 学界 亟 需 一部 新 通 史 以 实 现 “ 书 生报 国” 。钱 穆 目睹 于 此 , 并根 据 自己 的 理 解 构 建 出 了 自己 的通 史观 。钱 穆 认 为 , 新 通 史应 当重 视 中 国历 史 的特 殊 性 , 详 于 民族 文 化 ; 兼采汉 宋, 考 据 义理 并 重 。在 这 种 思 想指 导 下 , 钱 穆 于 抗 战 期 间撰 写 出 了通 史之 作— — 《 国 史大纲》 。虽然钱穆 的 通 史观 及 钱 著 在 当 时 并 未 引起 主 流 史 学界 的认 可 , 但 在 今 天 却 具有 广 泛 的 学 术 价 值 与 现 实意 义 。
民国二 十 年 孟真在 北 平 , 担任 中央研
究 院 历 史 语 言 研 究所 所 长 一 职 , 同 时 主 持
北京 大学 史学 系。我 到 北 京 大学教 书 , 九

八 事 变发 生 , 北 平 图书馆 开 了一个会 , 孟
穆 的通史 观及 其实 践 , 并 以此 祈 正于方 家 。
关 键 词 :钱 穆 ; 新通 史; 通史观 ; 《 国史 大 纲 》 中 图分 类 号 : K 2 6 4 . 3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2 - 0 6 9 5 ( 2 0 1 4 ) 0 2 - 0 0 7 5 - 0 8
钱穆 为 2 O世 纪 中 国史 学 名 家 , 其 生 命 时 空跨 度 大 , 治 学 涉 及 领 域广 泛 。钱穆 一 生 笔 耕 不辍 , 矢 志“ 为故 国招 魂 ” , 他 的著 作共 计 8 O余 部, 1 7 0 0万余 言 。但 长 期 以 来 , 大 陆史 学界 受 意识 形 态 影 响 , 对 其学 术 思 想 乏有 客 观 真 实之
厚, 教 育 发达 , “ 清末 民初 之 际 , 江 苏苏 常地 区小
学教 师多 能新 旧兼 学 . , 造 诣 深厚” 。钱穆 自幼 受
此熏 陶 , “ 耳 濡 目染 , 心 灵 感 受 ,自能 早 有 所
立’ ’ [ 。 ] 。
大 陆作 为文化 保守 主义 的典 型代 表而 受到 广泛 批判 。改革开 放 以来 , 伴 随 着 两 岸政 治 形 势 的 缓 和 与学 术 交 流 的 日益频 繁 , 钱穆 的重 要著 作
学担 任 国 文 教 师 。1 9 3 0年 秋 , 经 顾 颉 刚推 荐 , 北上 任教 于燕 京大 学 此 为其 大学 任教 之始 。 1 9 3 1 年秋 , 九一八事变爆 发, 居 平 学 人 震 动甚 大 , 这 可 以从 陶希 圣 回忆 傅 斯 年 的一 段 文
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充分 感受 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