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正道

合集下载

语文老师应该走的七条“正道”

语文老师应该走的七条“正道”

语文老师应该走的七条“正道”第一正道:认识语文的本质对母语,要有一种敬畏与传承。

语文教师要树立母语意识,语文学科教学要将教学目标指向母语学习。

站在讲台上,语文教师就是语文。

教语文的你应该是母语的化身。

带着孩子们行走的语文教师们,必须肩扛这样的自诘:语文课,究竟应该怎么上?语文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应该怎样学语文?为什么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还写不出一篇通顺的文章、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母语,怎样在儿童心中引起共鸣?让文字告诉儿童,必须往哪里去,怎么去。

比如,“我的母语,我的祖国”,这样的语言,爱国的情感自然浸润其中,你怎么能背叛你的祖国?总之,母语教育的核心内涵是一种“生命意识”,是对生命的关注和敬畏。

语文教师的使命,必须以此作为一切思考、研究和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正道:学生,教学的全部意义我曾经看到,一节低年级的课例上,发言的孩子能够得到小红花。

老师总叫前面的几个学生发言,而其他也想得到小红花的孩子一次次失望。

下课后孩子向老师索要小红花,但是老师不给,还说:“你要在课堂举手发言才能给呢!”我在反思,在表彰一些孩子的时候,是否照顾到另外一些孩子的情感,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是不是时常发生着类似的事情呢? 教师要小心轻放每一个孩子的心。

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

学生,是教学的全部意义。

为此,我们要肯蹲下身子,倾听儿童的声音;要挺直腰杆,做儿童语言的医生,要把握好儿童教育的度,注意课堂上的“黄金分割”。

“我是教语文的”,还是“我是用语文教人的”?这个回答体现学生在你眼中的位置。

第三正道: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学校教育目的是什么?培养终生读书人。

身为语文教师的你,自己读书,自然也带着学生们读书,于是这乐趣、光彩与才干,便因为分享而具备了双重的快乐。

在我看来,读书就相当于备课,工资再低也要买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

读书相当于精神美容,终日忙忙碌碌,闲暇时间很少就要挤一点儿,占一点儿,抢一点儿时间来读书。

真语文、本色语文、正道语文是积极的语用表达

真语文、本色语文、正道语文是积极的语用表达

重要 的意义。在实践上 , 它提醒人们 警 惕和规避语文教学的误 区, 以沉静 的心态 , 把握语文教育 的真谛 , 坚持 语 文教育的本色 , 遵循语文教育的规 律和规范。在理论上 , 它 从反面丰富 了语文教育思想 , 使 语文教育理论更
为丰厚和鲜 明。科学是 可 以证伪 的

文” , 李华平教授倡导“ 正道语文” , 这 些努力对 于促进语文教育 的健康发 展具有鲜 明的积极意义。遗 感的是 , 有^ 不理解 、 误解甚至 曲解这些努力 的积极意义 。杨先武老师批评“ 真语 文” “ 本色语文” “ 正道语文” 的几篇文 章, 正是这种误解和曲解的表现。
闹语文的过程中更加健康 , 更加充实
和丰满 。正因为如此 , 王旭 明先生的 “ 真语 文” 得到 了孙绍振 、 吴忠豪 、 荣
生说得很清楚 : 真语文就是语文 。杨 老师是看到 了这句话 的 , 而且在文 中
维东、 周宏等教授 , 钱梦龙、 吴桐祯 、
黄厚江 、 贾 志敏 、 张赛琴等一批名师 ,
人来 听课 , 就上 成 了公 开课 。 于是
是教学的常态吗?难道出现在大量 公开课中的问题不应当批评吗? 第六 , 假语文 、 花Ⅱ 肖 语文、 歧路语 文、 热闹语文之所以大量存在, 往往
是 因为错误 的语 文教学思想 与教师 语文功底 的乏力互 为 因果 。许 多教
加上定语都是好事。上述定语其实
看 到语文教育实践 中有很 多假语
文 。倡导“ 真语文” , 就表 明了对假语 文 的拒绝和反对。正如“ 真美猴王 ” , 就 是“ 美猴王 ” , 之所 以要 叫“ 真美猴 王” , 是 因为 出现 了假美猴王 。同样 , 倡导“ 本 色语文 ” , 是 因为看到了许多 花 哨的语文课, 从而表 明拒绝和反对 花 哨语文的学术姿态。倡导 “ 正道语

语文教学需要坚守正道

语文教学需要坚守正道

不断总结知识经验,归纳分类,掌握比较全面的知识和内容。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图像教学构建学生地理知识体系,学会运用地理思维思考解决问题,而且图像教学更具生动性与具体性,对于学生知识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大的帮助。

三、科学利用图像组织最优地理教学很多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认知有一定的偏差,从而导致他们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相对较弱,这对于学生学习思维的改变是非常不利的因素,因而对于教师而言肩负着巨大的教学重任,从思想上让学生意识到地理学科的作用性和价值性,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更直观立体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形成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自然能够达到最佳的教学,提升学生地理综合效能。

通过图像教学提升学生对地理图像的识别和应用能力,在学生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之后,教师需要根据课本的教学内容合理利用图像展开教学,例如:针对景观图教学而言,这是地理教学中最关键的部分,而其在图像中出现的形式基本为两种,其一为描述,其二为摄像,而后者相对来说更为真实,前者则侧重于突出教学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两者进行巧妙的融合,这样才能达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例如:热带气候特征,单靠教师的教学讲述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让学生对地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抗拒性,教师借助摄像图像将热带气候特征呈现,比如沙漠、戈壁等等,此外,教师通过描绘图向学生展示热带气候形成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对地理学习具有更浓厚的兴趣,通过这种直观的形式让学生地理学习体验更为深刻,提升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完善地理教学的实效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及引导者,因而开展初中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师首先要转变理念,并且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树立实践活动意识。

一方面来说,教师综合素养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并且在地理活动设计及实施起到引导作用,这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他们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对于地理实践活动有深入的了解,主要涵盖地理观察能力、实践调查能力、地理仪器的使用、实地测量、野外考察能力等等。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我怎样教语文》作者: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是于永正老师写的。

于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

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95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教育部召开“于永正语文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其“五重”(重情趣、重感情、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

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

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3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徐州市成立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

从1984年至今,于永正老师应邀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做学术报告2000多场次,上公开课3000余次,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教海漫记》《于永正与五重教育》等多部著作。

于老师自1962年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以来,主要教的是小学语文。

他对小学语文教学情有独钟,说“痴迷”,也不为过。

于老师的导师张庆先生把他的语文教学概括为“五重”一一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不管怎么说,有一点可以肯定,相信听了于老师的课或者读了于老师的语文教学实录的人都会同意,这就是:于老师的课有情有趣。

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紧张感,更没有恐惧感。

学生在于老师的引领下,有滋有味地写字,有滋有味地朗读,有滋有味地表演,有滋有味地写作。

“有滋有味”不仅来自于老师对教材的处理,而且来自他对学生的善待。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情感因素在其中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

不能干巴巴地教,不能冷冰冰地教。

学生的情感世界空虚、精神家园荒芜,比知识贫乏更可十白。

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标准解读

交际教学至今几成为鸡肋。
样 的 程 度 。
运 用 , 或 者 到 达 了 什 么
领 学 生 在 进 行 语 言 文 字
哪 些 领 域 在 指 导 或 者 引
运 用 吗 , 我 在 哪 些 方 面
导 学 生 学 习 语 言 文 字 的
考 的 一 个 问 题 : 我 在 指
位 语 文 教 师 每 天 都 应 思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
力”, 需要处理好“理解”和“运用”的关系。 “理解”最主要的、最关键的是理解文本、作者如 何运用语言文字,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运用” 是语文教学的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
基本途径,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理解”是
“运用”的基础,没有“理解”,“运用”就成了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过来,“理解”只有在 “运用”中才能真正形成,离开了“运用”,“理 解”就可能浅表化,甚至误入歧途。一句话,理解 是为了运用,运用是最好的理解。
依托教材中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
色彩的内容,在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有独特创新的
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语文实践中,要始终以思维 为中心(切实注意思维的深度,避免浅层次的伪思 维),眼、口、耳、手、脑并用,听、说、读、写结 合,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表述和交流等。在综 合实践中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范、习惯和常规 技能,形成语言积累、语言感悟、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逐步建立起读书兴趣、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进而在 语言文字理解、运用中提高个人的发现、创新能力等。
《课程标准》的解读
2013年11月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
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其中,“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教育核心与本 质。 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

语文课应该教什么以及怎样教

语文课应该教什么以及怎样教

近读张存平先生《在文本缝隙上浅浅地吟唱》一文,引发我的思考是: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以及应该怎样教?在《在文本缝隙上浅浅地吟唱》一文中,张存平先生点评了肖培东老师执教《在沙漠中心》一课的突出特点:1.“彻底打破传统语文课的套路,切准文本解读的最佳缝隙”;2.“让学生彻底放开,倾情走进文本,以自己的体验来表现文本(甚至表演文本)”;3.“对文本语言文字的涵泳,把语文课上成对语言文字体悟研读的课,上出语言味、语文味。

”继而,张存平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1.“对意识流的描述体验需要安静的思考体验,不需要张扬的朗读”;2.“不能回避的另一个问题是文本解读需要不需要关注文本的主旨核心”;3.“受传统中庸思想的影响,我们中国人很少有冒险的意识,所以对于冒险事业的价值探讨值得让学生讨论”;4.“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5.“联想叙述能力,句阵的铺排能力、别致的比喻修辞能力等等在文本中都值得有意识地培养训练”;6.“在文本的表层徘徊咏叹,缺乏那种走进文本深层的厚重感”。

毋庸置疑,张存平是一位善于思考的老师,而且思维深刻,颇有见地。

笔者无意于评价孰是孰非,因为是非对错本不是绝对的,“存在”的价值在于“需要”。

其实,肖培东也好,王君也好,张存平也好,引起问题争议的本质在于: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以及应该怎样教?语文课应该教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自然是应该教语文。

那么,语文是什么?叶圣陶先生说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显而易见,语文的本质属性是“语言”。

语文课教语文,就是教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的核心任务。

“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都是在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基础上形成的,这也决定思想教育、文学教学和知识教学必须在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基础上进行。

”(张传宗.语文教学需要作深层次的研究和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4(12)63页.)真语文网友万老师曾问及“言与意”的问题,我的理解是“语言是言意之结合体,两者凝合为一不可分离,然而我们教语文、学语言,不是首先奔着内容去的,而是首先奔着语言去的,先明语言之精妙,方见文意之精美,情节之感化,精神之陶冶,这就叫做以言带意,这是语文学科的本务”。

把握新课标理念搞好语文教学工作心得体会(精选5篇)

把握新课标理念搞好语文教学工作心得体会(精选5篇)

把握新课标理念搞好语文教学工作心得体会〔精选5篇〕把握新课标理念搞好语文教学工作心得体会〔精选5篇〕把握新课标理念搞好语文教学工作心得体会1近日,我对《语文课程标准》进展了学习。

通过学习,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根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的及施行建议等有了更加深化的认识。

在学习中我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学做法和我的一些教学设想写出做为下步语文教学继续努力的方向。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理论才能,而培养这种才能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理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好。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和理论时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理论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学生是学习和开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开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着上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努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我都会以这样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稳固、课外拓展。

课前预习详细让学生做到: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用联络上下文的方法提早解决。

2、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

3、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考虑自己那些地方还没有读懂。

课内探究过程中做到详细解决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学生问题解决的前提下,再解决老师提出的学生尚未想到的问题。

此环节的施行,关键要做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合作探究学习为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从而做到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理论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才能。

谈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

谈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

曲 , 老婆高声更会让学生心烦意乱。语速也很关键 , 嘴 而粗 快 快舌 、 连珠 炮似 的语 言使 得学生没有思考 的余 地 , 导致学生 跟不上老师讲课 的脚步 , 也就不能更好 的领会知识 。要求学 生做笔记 的地方 以及需要学生思索的 内容 , 语速一定要慢下 来 。因此语文教师要时刻讽 试好课 堂语言的节 奏 , 对所讲 的
化 的语言 , 不仅会 使学生感 到语 言的醇香扑鼻 , 隽永 甜美 , 还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 的情境 中受到感染 , 增见识长才 干。尤其 是学生注意力分散 的时候 , 一句幽默风趣 的话会 比批评 呵斥 更能使学生接受。若照本 宣科 , 鹦鹉学舌 , 老师 唱独角戏 , 置 学生听不听于不顾 , 课堂一定会死气沉沉 , 缺乏活力 , 从而抑
制 了学 生 思 维 的 发 展 , 样 的课 不 能 不 说 是 一 种 悲哀 , 一 这 是
情感等等 , 从而引导学 生人情入境 , 让学生进入 “ 忘我 ” 的境
界, 全神贯注于老师的教学 , 这就叫做先声夺人 , 先声服人。
二、 说普 通 话
种失败 。但我们必须认识 到幽默风趣绝不是油腔滑调的插科
通话要做到语音准确 、 吐字清晰 、 语法正确 , 如果教师能把 自
己的嗓音进行适 当的“ 包装 ”使其 富有共鸣声 , , 学生 听到老
师 的阅读和讲课感到是一种享受 。 这样会给学生带来学习普
通话 的兴趣 , 同时也激起学习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也提高
了学 生 的普 通 话 水 平 。
人生观 、 价值观 的任务 。因而语文教师的课 堂教学语言不仅
仅是传道 、 授业 、 解惑 的工具 , 是塑造学 生完美 人格及 优 也 良品质所 需要 的教 育教学技 能。所 以, ~个优 秀的语文教师 必须注重 自己的课 堂教学语 言 ,如果教师 的语言像钢琴 家 灵巧的手, 拨动着学 生智慧的琴弦 , 在课堂上 奏出思维 与情 感 和谐共 鸣的乐曲 ,就能使学生在轻 松愉快 的氛 围中获得 知识 , 使他们 的身心 能得 到健康的发展 。反之 , 果教师语 如 言枯燥乏 味 , 学生听 了昏 昏欲睡 , 就激 发不 了学 生学 习兴 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正道
上语文课,我们教什么,学什么?通常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教(学)教材,教(学)课文,教(学)知识等等。

从现象上看,这样的回答并不错,上语文课当然离不开这些。

但大家知道,教材也好,课文也好,都只是教学的凭借,它们无非是教学的例子。

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虽然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本,但例子是可以变换的,因此语文课似乎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

而在教学这些可变的课文内容等背后,不同文本的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的表情、达意、载道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因此,语文课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教材学习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从中获得认识的提高,思想的熏陶和情意的感染,同时学以致用,通过读、写、听、说的言语实践,不断发展语文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小学设置语文课时就已明确的,因此语文课就是关于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教与学。

语言有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我们平日说的话、写的文章,就包含话语形式(怎么说、怎么写)和话语内容(说什么、写什么)两个方面。

所以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就是话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一定的话语内容生成于一定的话语形式,一定的话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话语内容。

在没有掌握语言形式之前,其内容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理解,因此语文课必须从语言形式入手。

语言形式具有一定的系统及规则,只有掌握规则并加以运用才能促进理解。

例如,一群初中生在参观中见到一条幅:“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

”于是议论纷纷:有的说黑暗不利行动,应该诅咒;有的说黑暗中当然要点蜡烛,不然没有光亮;也有人说,看了条幅,我的精神上受到极大的震撼……为什么有人读不懂,有人却可以读懂?因为条幅中有实词,有虚词,还有修辞,这就是语言形式。

理解此条幅,掌握关联词语和修辞格的运用规则便是关键。

这诚如马克思所说,“正如只有音乐才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

(转引自朱光潜《谈美书简》)这就告诉我们:一方面,音乐美感需以客观存在的音乐为先决条件;另一方面,音乐美也要靠“懂音乐的耳朵”这个主观条件,否则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对牛弹琴,一个缺乏音乐细胞的人是无法感受伟大的音乐作品的。

同样的道理,语文教学固然需要文质兼美的教材,但如果学生缺乏“懂音乐的耳朵”,即不能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无法驾驭语文工具,那么无论言语作品具有多么伟大的人文精神,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都是不起作用的,因为它们都外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

遵循规则并非一味模仿,语言形式创新贵在表达方法的丰富多彩。

如同样写愁,李后主《虞美人》就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他是以江水之多来喻愁之多;秦观《江城子》也有“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但愁已被物质化了,变成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漂流的东西。

李清照的《武陵春》则将愁搬上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愁竟然有了重量,不但可以随水逐流,而且可以用船装载。

而当下学生表达中的困难,症结不在内容,而恰恰是语言的贫乏和缺乏多样化的表达方法。

所谓“茶壶里煮水饺——有嘴倒不出”就是这一现象的形象写照。

语言学习的根本途径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即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母语教学也不例外。

这不仅因为语言能力的发展离不开读、写、听、说的言语实践,更在于人的思维主要是依靠语言进行的,语言的调整即思维的调整。

较之日常生活中对语言形式零碎自发的、偏重感性经验的暗中摸索,学校语文教学则走向更自觉的、偏重科学理性的、多快好省的明中探讨。

有人说:好的诗应是诗意本体与形式本体的真正融合。

诗的意义和本质,总是包
含于语言形式之中。

离开诗体语言,何以言诗?此话同样适用于语文教学。

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它们的思想性、人文性和知识性总是在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也决定了好
的语文课,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熏陶等必须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并通过读写听说的言语实践来完成。

这是语文课区别于政治、历史等其他人文学科的最大特点,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正是语文教育最理想的境界。

毫无疑问,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正道。

它对于语文教学的启示就是:没有工具性,何来人文性或思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