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观”对裕固族口传文学英译的启示
文化翻译观

当前,以英语为载体的文化正在风靡全球,与武力侵略相比,文化输出是潜移默化的,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模式,文化不会像武力侵略那样碰到强烈反抗。
弱势文化群体必须怎样面对?只有通过翻译,展示原语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不同文化的人们了解和认识彼此的传统文化。
文化翻译观主张,在文化传播与交融的过程中,通过译介新词术语和传播异族文化,使之经过长期广泛的流行,逐渐融入本族语言,从而成为本民族主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时,从文化翻译观来看,在文化趋同过程中,文化交流总是交互的,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应是双向的。
正因为如此,“磕头”(kowtow)和“功夫”(kungfu)这样的汉语词汇已进入了英语词典,作为正式词汇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一部分。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因其主张保护弱势文化,促进文化多元化,“文化翻译观”逐渐得到翻译界的接受与认可。
不同的文化是平等的,没有强弱与优劣的差别。
译者应通过翻译凸显不同文化独有的魅力,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真正实现文化意义上的沟通与交流。
作为一种翻译理论,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符合当代翻译标准,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潮流,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从文化翻译观浅析英语习语翻译

从文化翻译观浅析英语习语翻译作者:李双赢来源:《学习导刊》2014年第04期摘要:本文在著名翻译家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详细分析了英语习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根据习语所在的具体语境,从文化层次上采用多种翻译策略探讨英语习语翻译,使译入语读者明白源语习语在语境中的内涵,从而真实传达源语信息,达到文化转换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习语;翻译1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20世纪90年代,文化翻译观的倡导者,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内特与安德烈•勒菲弗尔第一次在二人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提出了文化翻译观的思想,巴斯内特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单词、句子或语篇,而是文化,文化是决定信息核心的关键因素。
2中英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及文化翻译观对其指导意义英语习语受到宗教背景、地理环境、社会风俗的影响,同时还源于《圣经》、《伊索寓言》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的典故。
通常提示我们历史、经济、饮食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中等等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差异。
2.1生存环境与地理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李金玲,2006)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
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
英国是一个岛国,四周环水,在表示“花钱大手大脚”时,英语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中国各民族的生活繁衍在亚洲大陆,土地对生活至关重要,汉语则用“挥金如土”。
2.2习俗的差异英汉习俗的差异是多方面的。
比如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因此英语中有很多与“狗”有关的习语,而且大都没有贬义。
如 top dog 当权派,a gay dog快乐的人,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使守旧的人接受新事物等。
而在汉语中狗常表示一种卑微的动物,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仗人势”,“狗腿子”等。
2.3宗教信仰的差异源自宗教信仰的习语也大量出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浅谈汉语习语的英译

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浅谈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一)》四字成语的英译
Abstract
Introduction
I、何为文化翻译观(what?)
1.1文化翻译观的定义
1.2 文化翻译观的起源及其发展
1.3文化翻译观的实质
1.4文化翻译观的目的
1.5文化翻译观的翻译原则
1.6文化翻译观的意义
II、关于四字成语
2.1 成语的定义
2.1.1 成语的特点
2.1.2 成语vs 习语
2.2 成语的来源及发展
2.2.1 起源于百姓生活
2.2.2 成语起源于文学
2.2.3 由外国引入中国
2.3 成语的分类
2.4 成语的可译性
III文化翻译观与汉语四字成语翻译
3.1文化翻译观对汉语四字成语翻译的指导意义
3.1.1 汉语四字成语翻译重在文化传递
3.1.2 文化翻译观与译者
IV、文化翻译观指导下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的四字成语英译
4..1 直译法
4..2 意译法
4..3 兼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
结束语。
从文化视角浅谈英语谚语的汉译

从文化视角浅谈英语谚语的汉译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精华,在展示民族语言与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归化和异化是文化翻译中两个重要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异化归化英语谚语汉语谚语文化谚语是一个民族生产、生活智慧的沉淀与结晶,是一个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精髓。
虽然谚语短小精炼,言简意赅,但是寓意深厚,影响深远,几乎可以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谚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在推广民族语言与文化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在谚语中的体现(一)地理环境的差异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临海,因此航海业十分发达。
它的谚语多和海洋有关。
例如“life is compared to a voyage”。
(人生如海上行舟)英国人将生活比作海上行舟,跌宕起伏。
“paddle your own canoe and don’t put your oar into my boat”。
(你划你的船,别把桨插到我的船上来)用划船来比喻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得参与别人的事情中。
在中国,“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恰好可以阐述一样的道理。
(二)宗教信仰的差异西方国家多信仰基督教和耶稣教,而我国则是以佛教居多。
英语谚语中,许多谚语都包含“god,heaven, church”这些词。
例如“all are not saints that go to church”。
(上教堂的不都是圣徒)“you can not serve god and mammon”。
(不能又敬上帝又敬财神)在我国的与宗教有关的谚语中,多以佛教,道教为主。
例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谈到风俗习惯,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在对待”狗”这个问题上。
我国的谚语及一些口头语中,当人们谈到狗的时候,多是带有一些厌恶,蔑视的感情色彩。
例如“好狗不拦路”“狼到千里吃人,狗到天边吃屎”来比喻人的本性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
而在英国,有关狗的一些谚语则是充满了对狗的喜爱、夸赞之情。
文化翻译观

文化翻译观文化翻译观是翻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译者不仅需要将原文准确地转化为目标语言,还应该将原文中的文化内涵、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等因素进行转换和传达,以使得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原文所表达的含义。
文化翻译观的核心思想是“意译”,即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和目的,而不拘泥于字面的语言形式。
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往往会造成文化隔阂和沟通的困难,所以译者需要通过对原文进行分析和理解,找出原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差异,并用目标语言文化中的相关内容来替代,以实现目标语言读者的真正理解。
这就要求译者具备广泛的文化知识和敏锐的跨文化意识。
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译者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准确传递原文的含义和意图。
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不能只是简单地将原文进行转换,而是要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并合理运用目标语文化的表达方式,使翻译文本更加通顺自然;其次,尽量避免产生文化冲突。
在进行翻译时,译者应该充分了解原文所处的文化背景,以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或冲突;最后,保持翻译的风格一致性。
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该根据原文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读者的习惯和接受能力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翻译风格,保持整体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文化翻译观对于翻译工作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提醒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不能局限于语言形式,而要注重文化内涵的传达,使得翻译成果更加贴近目标语文化,并使读者真正理解原文的含义。
同时,文化翻译观也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为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搭建了桥梁。
在全球化的今天,翻译已经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文化翻译观的正确理解和应用对于促进社会的融合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文化翻译观是现代翻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传达和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意义和内涵。
只有理解和运用文化翻译观,翻译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其使命,真正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标。
文化翻译观下中国文言文英译——以古文观止为例

- 236-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文化翻译观下中国文言文英译——以古文观止为例辽宁大学/赵静【摘要】清初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其涵盖了我国古代散文的精华和精髓,其中论说抒情、写景咏物各体兼备。
可以从一个宏观的角度体现我国古代语言特点并且反映当时的卓越文化。
因此,《古文观止》的英译版本需要全面的考量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尤其需要侧重将文化理论和理念结合到翻译过程中,在文化翻译观下完成优秀的英译。
据此,本文将根据罗经国先生创作的《古文观止》英译版本进行分析,发现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英译可以反映出语言的美和显著的文化特点从而淋漓尽致的表达源语文化的内涵。
进一步提出文言文翻译可以将文化翻译观做为一个重要的因素纳入翻译过程。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 文言文英译 古文观止中国文言文的重要作用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具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文言文能够将文明古国的博大精深文化传递出来。
在世界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的文化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发挥着什么样的角色,具有怎样的内涵,则需要一个媒介去进行探索。
文言文,相对白话文而来,具有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语言富含修辞手法和文字形态,字里行间体现出文学美。
它真实的将我国古代人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大情小事,周遭景致进行记录,生动的体现出我国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文化结晶。
《古文观止》英译分析罗经国先生的《古文观止》精选(英汉对照)从清初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中选译32篇,译文将原文之美表达得淋漓尽致。
从罗先生之译文,可以看出文言文散文的美是可以再现于译文的,从译文的字面含义体现出汉语文言文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是可以在英译版本中展现出来的。
原文1:桃花林一直延伸到小溪的源头,来到一座山前,山脚下有一个洞,有阳光从洞中射出来。
译文1:The peach land extended far to the source of stream where there was a mountain with a hole at its foot and the sun shone through the hole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在文化这一宏观的研究范畴内置入翻译过程,实现了对传统的超越,高度具备前瞻性和宏观性而不再局限于狭隘的研究视角。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

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汉译英翻译中的体现1. 引言1.1 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是世界上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
中华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在中华文化中,尊重长辈、孝顺父母、尊重传统、注重礼仪等传统价值观念被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
中华文化还注重敬畏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重视身心修养、追求道德完善等特点也深受人们的推崇。
中华文化不仅在中国广泛传承,也在海外华人社区中得到传承和弘扬。
中华文化的特点在汉译英翻译过程中得到体现,通过翻译将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传播给世界各地的人们,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汉译英翻译在传播中华文化的也将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地的文化进行融合,为跨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中华文化的特点在汉译英翻译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对于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有积极的影响。
1.2 汉译英翻译的重要性汉译英翻译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汉英翻译越来越成为连接中外文化的纽带。
通过将中文作品翻译为英文,我们能够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互相了解。
同时,汉译英翻译也有助于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念,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
在今天的国际交往中,英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沟通工具。
许多中国作家、学者和影视制作人希望通过汉英翻译将自己的作品介绍给更广泛的国际读者和观众。
通过优秀的汉英翻译作品,我们可以为国际社会呈现出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让世界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因此,汉英翻译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传递信息,更在于传播文化、促进交流、增进理解。
通过优秀的翻译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让世界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中国。
2. 正文2.1 汉译英翻译中体现的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汉译英翻译是一种将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转化成英文表达的重要途径。
论文化翻译视阈下的习语译文取向

个 民族的习语 传递 着该 民族在 地理 环境 、 自然
环境 、 政治经济 、 会体 制 、 俗 习惯 、 教信仰 、 德 社 风 宗 道
标准 、 价值 取 向、 学艺 术 、 言神话 以及社会 习俗 等 文 寓 方 面独特的文化 内涵 。
作者简 介 : 榕 (9 8一) 女 , 刘 15 , 福建福州人 , 副教授 , 事语言文化与翻译研究 。 从
以下将从 文化的 民族性 、 思维 的民族性 、 比喻的民族性
及译文取 向四个方面探讨 习语 的翻译 。
它作 为文化交 流的 主要途 径 , 已经进 入 到社会 文化 生 活的各个 层 面 。 自从 2 0世 纪 8 0年 代 王佐 良先 生 的
1 文化 的民族 性
人类用语 言将 自己同动物 区别开 来 , 打开 了通 向
失 去 自我 , 而应 该 像 易 中 天说 的 那 样 “ 出 国界 ” 化 。
( 范东 生 ,00: 开文 化 , 究文 化离 不开语 言。语 研
言是 一个 民族看待世界 的一种方式 。人类各 民族的语
言, 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 际工具 , 还是该民族认 识、 阐释世 界 的 一 个 意 义 体 系 和价 值 体 系 ( 申小龙 ,
论 文 化 翻 译 视 阈 下 的 习 语 译 文 取 向
刘 榕
( 建 行 政 学 院 , 州 3 00 ) 福 福 5 0 2
摘
要 : 化 翻 译 在 翻 译 研 究 领 域 中越 来越 受 到 关 注 。刘 宓 庆 在 《 化 翻 译 论 纲 》中指 出 ,l世 纪翻 译 理 论 研 文 文 2
一
17—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翻译观”对裕固族口传文学英译的启示作者:郭秀娟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9期摘要:在我国政府一再强调要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裕固族口传文学的英译也毋庸置疑应该得到重点关注。
裕固族口传文学的英译不是两种语言的机械转换,而是两种文化的转换。
因此,在裕固族口传文学的英译过程中,译者可采用音译加注法和多模态符号呈现形式,力求达到两种语言的文化功能对等值,使裕固族民间口传文学真正走向世界。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裕固族口传文学英译;文化功能等值一、引言裕固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是生活在祁连山脚下的一个古老民族,同时也是甘肃的三个特有民族之一。
由于裕固族有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口头文学成了记载民族历史、表现民族想象和实现族群认同的重要手段。
裕固族口传文学内容丰富,体裁多样。
主要包括以下类型:1.史诗。
史诗在裕固族民间口头文学宝库中具有神圣的地位,《沙特》(东部)、《尤达觉克》(西部)是裕固族创世史诗最具代表性的两部。
2.叙事诗。
如《黄黛琛》、《莎娜玛珂》等在裕固族民间口头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3.民间故事。
在裕固族口头文学宝库中,民间故事占有很大比例。
大致可概括为四类:①反映历史人物传说的故事,包括《尧熬尔来自西至哈至》《裕固族东迁的故事》等;②反映人民生活的故事,如《兄弟两个》《神箭手射雁》等;③描写人和恶魔蟒古斯斗争的故事;④动物故事。
这类故事有《牧人、兔子和狐狸》《狗的传说》等。
4.民歌。
民歌也是裕固族人最喜爱的一种口头文学形式,主要包括牧歌、情歌、织子歌,捻线歌、割草歌、历史歌、婚礼歌、酒歌、山歌、花儿、小调、划拳曲等。
5.仪式颂词。
包括人生仪式歌、仪式祝颂词、宗教祭祀祝赞词等。
6.谚语。
裕固族谚语言简意赅且通俗易懂,生动的总结出了裕固族人民生活和实践的经验。
为加大祁连山语言生态的保护,保持中华文化与语言的多样性,对裕固族语言生态的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
而对裕固族口传文学的英译与对外传播研究,无疑是以英语语言作为工具,把裕固族口传文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世界,从而扩大对裕固族口头文学保护和传承的有效途径。
本文旨在以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为视角探索优化裕固族口传文学英译水平的有效措施。
二、“文化翻译”观英国学者巴斯奈特与勒夫菲尔在其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提出了“文化翻译观”,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贡献和作用。
他们认为翻译应涉及语言所处的文化系统,而不是两种语言的机械转换。
这种观点指出翻译应该从文化的视角来展开,从而克服了传统研究把翻译至于语言层面来进行的局限性,对于拓展翻译研究的新视野和促进当代翻译理论及研究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主旨可归结为四点。
第一,翻译研究不是以语言而是以文化为基本单位。
第二,翻译是两种语言的文化交流,而不是简单的语码转换。
第三,翻译是一个以文化为基本单位的动态转换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在译文中重现原文的文化功能,达到两种文化意义上的功能对等。
第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应满足不同文化群体的需要。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对裕固族口传文学的英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裕固族民族文化的英译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三、“文化翻译观”对裕固族口传文学英译的启示巴斯奈特提出的“文化翻译”观对裕固族口传文学的英译有重大的启迪作用。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采用音译加注法和建立多模态符号的呈现形式来改进裕固族口传文学英译的质量,实现两种语言的文化对等值。
(一)采用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文化翻译观”启示我们在译介裕固族口传文学时,应该尽量传达原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而不能一味的追求字面意义的传递。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采取音译加注法,附加大量关于裕固族语言文化的信息,包括口传文学讲述者的信息和场景信息,帮助译文读者了解裕固族族的风土人情,达到两种语言文化功能的等值。
例如,裕固族婚礼民歌《打尖歌》的英译就需用音译加注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向译文读者传递出裕固族婚礼文化的真实文化场景。
在翻译此歌名时,如果译者只是采用音译将其翻译为“Song of Dajian”,译文读者就会觉得译文不知所云令人费解。
其实在裕固族文化中,“打尖”这个词意思是“途中小憩”。
结婚当日,送新娘的队伍到达新郎家之前,新郎迎亲队伍已经带食物在中途迎候。
送新娘队伍到达后,双方一同唱《打尖歌》,敬酒,喝茶,稍事休息后继续赶路。
期间,新娘一直骑在马上,不能落地。
译者如果缺乏蕴含在这首歌背后的文化信息,翻译时仅对其进行语言层面的转换,将其直译为“Song of Dajian”就无法向译文读者传递原文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
为了弥补此缺憾,译者可以将其译为“Song of Resting(Dajian)”,然后再加注补充其文化内涵(On wedding day,the groom’s family should wait for the bride’s family midway, taking food and Hada with them.Meeting each other,the two families will sing the“Song of Resting”together, which expresses good wishes to the new couple).通過这种翻译方式,译文读者既了解了裕固族婚礼歌,又了解了裕固族族的婚俗文化。
又如裕固族婚礼歌中有“踏帐”活动这一场景。
如果译者将其译为“Destroying the tent”,译文读者无法理解为什么在举行婚礼中要无故踩踏帐篷。
其实,踏帐是裕固族婚俗一个必走的流程。
在传统的裕固族婚礼中,当送亲队伍来到距离新娘帐篷几百米的地方时,新娘家族的人会指定两到六个善于骑射人,快马来到男方为新娘搭建的帐篷外,围绕帐篷沿顺时针转三圈。
女方家的目的是让马接近并伺机踩踏帐篷,故意刁难新郎家。
而新郎家会安排几位妇女在帐篷里面边喊边敲打盆盘,目的是让马受到惊吓不敢靠近帐篷。
了解了“踏帐”这一婚礼习俗的文化含义之后,将其译为“Tramping and destroying the tent for having fun with the groom’s family”。
采用这种翻译方式,确保了译文读者能够了解裕固族的这种婚礼习俗的内涵,实现译文与原文文化功能的等值。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在翻译裕固族口传文学时,译者应该补充必要的文化信息,把裕固族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历史、风俗、宗教等文化信息传递给译文读者,使裕固族民间口传文学真正走向世界,以调适其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所处的点缀和缺席地位。
(二)采用多模态翻译方式近年来,多模态(Multimodality)理论的蓬勃发展也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它极大开拓了传统翻译活动的空间。
多模态翻译方式是译者将文字、音频和图像等多种符号结合并用在翻译中。
目前,少数民族文学的多模态翻译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
其中,百色学院翻译团队的壮族瞭歌多模态语料库的建设为少数民族口传文学的多模态翻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通过音频、视频、文字等多符号的结合,使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壮族瞭歌及其所蕴含的独特文化。
英国著名翻译家纽马克认为:“翻译本身是一种遗憾的艺术。
因为原语叙述者与译者语言、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原文表达的内容、思想、情感与译文表达的不能完全对等(Newmark,2001:7)”。
因此,即便是最理想的译文,也或多或少会出现意义损失,从而与原文有某种程度的差异,而多模态翻译可以通过文字、口头文学的表演性音视频、图画等多种形式的并用来记录少数民族口传文学,形成集“语言+数字化影音资料”于一体的翻译新模式,书写更丰富的文化信息,最大程度地再现口传文学赖以存在的文化场景。
裕固族仪式颂词的翻译就具有明显的多模态特征。
因此,对其的翻译可以通过语言、图像、音乐等多模特符号结合的形式呈现,这样的信息处理可以更为直观的展示对于西方人难以理解译者又难以用文字准确传递出的文化信息,让译文读者通过视觉和听觉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裕固族独特的宗教文化。
例如,煨桑是在裕固族祈福仪式颂词中经常出现的词汇。
在裕固族文化中,當人们祭天神和山神时,就会煨桑。
他们将奶酪、牛奶、炒面、红枣、葡萄干等压在正在燃烧的柏树枝上,产生浓烟,裕固族人叫桑烟,伴随桑烟的飘散,人们祈祷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通过音译加注的方法可以译为:Weisang(a sacrifice and praying ritual,during which people will put cream, parched flour, milk, dates, raisin, and so on the burning cypress branches to produce heavy smoke.It is called by Yugur folk as Sang-smoke.The folk pray for peoplebeing in peace and luck, livestock being in good health while Sang-smoke is drifting away)。
但是这种音译加注的译文配以相应场景的音频和视频语料,译文的受众效果将大大提升。
还有,婚丧嫁娶仪式颂词中经常出现的“羊背子”是裕固族家庭招待亲朋好友的一种食品。
羊背子是按羊身体的不同部位把羊肉卸成不同等级的份子,按裕固族风俗,一只整羊要切分为十二份羊背子,送给不同辈分等级的人。
翻译时,可以将其加注英译为The Mutton Chops (which are cut based on different parts of sheep and normally are divided into 12 parts)。
此时,该英译不能清晰地给译文读者展示具体切割的部位,如果配以图片进行展示,就会弥补此不足。
由上例子可以看出,在裕固族口传文学英译过程中,译者也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及图片等多模态呈现形式来辅助实现原语文化符号和信息的传递。
只有这样,译文受众才能更为充分的理解和欣赏译者所要传递的裕固族特有的历史、习俗、信仰等文化信息。
裕固族文化才能真正走出去,并被世界感知和接受。
四、结语裕固族口传文学的英译不能仅停留在语言层面,而是两种文化的交流。
因此,译者在翻译裕固族民间口传文学的过程中,应该采用更为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和更为灵活的翻译方法,力求使两种语言达到文化功能上的等值。
呼吁更多的译者致力于裕固族文化遗产的翻译研究,推动裕固族文化早日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1]Bassnet Susan.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2]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3]郭秀娟,秦银国.裕固族文化资源的整理与外宣翻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4]郭秀娟.翻译视角下民族文化“共鸣点”传播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4):149-152.[5]赵尚.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深译”路径[J].文学教育,2019(5):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