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居建筑艺术赏析教程文件

合集下载

年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中国民居建筑》

年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中国民居建筑》

年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中国民居建筑》一、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提高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儿童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二、教学重点•中国民居建筑的特点和特色•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结构三、教学准备•纸张、颜料、画笔等绘画工具•有关中国民居建筑的图片或模型•简单介绍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资料四、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介绍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辨识特点,如飞檐翘角、斗拱、穿斗等•展示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风格,比较南方和北方的建筑风格差异2. 绘制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让学生观察和模仿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图案和结构•引导学生用画笔在纸张上绘制自己所见的民居建筑,注重线条和色彩的表现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模型展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讲解•介绍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其有初步了解3. 实践•让学生用绘画工具在纸张上尝试绘制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4. 分享•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绘制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六、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绘制的作品,看是否能准确描绘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和风格•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参与度,评价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七、延伸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建筑,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认识•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绘制一个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作品八、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计划,让教学更加生动和有效通过这次美术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兴趣,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其艺术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让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体会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愿每位学生在本次教学中都能有所收获,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教案)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教案)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民居的概念及其在历史文化中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传统民居艺术魅力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传统民居的定义和特点。

探讨传统民居在各个地区的差异和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民居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图片展示和案例分析,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传统民居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第二章:中国传统民居的代表性类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民居的欣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民居的常见类型,如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云南丽江古城等。

分析各种类型民居的建筑特点、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和案例分析,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种类型民居的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不同类型民居的欣赏和看法。

第三章:传统民居建筑技艺与艺术特色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民居建筑的技艺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意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传统民居建筑的技艺,如木结构、砖石结构、土木结构等。

探讨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特色,如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园林景观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和案例分析,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传统民居建筑的技艺和艺术特色。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传统民居建筑的艺术魅力。

第四章:传统民居与现代社会的融合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民居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培养学生对传统民居保护与传承的认识和责任感。

4.2 教学内容探讨传统民居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护与改造。

分析传统民居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融合与冲突。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使学生了解传统民居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和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有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大班美术活动《中国民居建筑》教案

大班美术活动《中国民居建筑》教案

大班美术活动《中国民居建筑》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美术教材第四章《我们身边的建筑》,详细内容为第三节的《中国民居建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民居建筑的特点,掌握其绘画方法,培养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居建筑的风格特点,提高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认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元素表现民居建筑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民居建筑的特点,运用绘画技巧进行表现。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中国民居建筑的兴趣,掌握绘画民居建筑的基本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民居建筑图片、画纸、画笔、颜料、课件等。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一组民居建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房子有什么特点?它们与我们身边的房子有什么不同?”3. 示范:现场演示民居建筑的绘画步骤,讲解绘画技巧。

4. 实践:学生根据示范,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元素,动手绘制民居建筑。

5. 互动: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学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中国民居建筑》2. 板书内容:(1)民居建筑特点:青砖黑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等。

(2)绘画步骤:起稿、勾线、上色等。

(3)注意事项:线条流畅、色彩搭配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民居建筑》为主题,绘制一幅民居建筑作品。

2. 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在本节课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参观当地的民居建筑,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国家的建筑艺术,拓宽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2. 教学目标的设定。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中国民居艺术赏析课件部分内容

中国民居艺术赏析课件部分内容
绪论:
学习内容 对中国各地有代表性的民居都有比较全面的介绍, 尤其对民居的规划布局、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有着重阐述。 研究范围 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造型、装饰、材料、技 术、工艺及艺术特色、建造习俗等都有深入浅出的剖析。 地域与时代 对于传统民居的看法,不能仅限于一个地域在 时间上的变迁,必须对同时代的地域间之差异作出比较和考察, 每个地域所表现出的特征,乃是借着与外来文化的接触或交流 之中,在渐受影响下产生同化、产生变化的,所谓民族的就是 国际的不无道理。
墙饰在在中堂大院内表现也很丰富,尤以砖雕见长。大院人口处檐壁上所 刻百寿图,一字一个样,字字出风采,所谓一寿变百寿,如实反映了乔家 人祈求长生不老的心态。两旁是清代大丞左宗棠的题赠对联:损人欲以护 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楹额是“履和”,楹联意味深长,这和巨商大富 的乔家推行的能文能商、以和为贵的中庸之道是相符的(图)。承启第知 足阁墙饰刻成生动有趣的喜鹊梅花祥云图,借喻喜上眉梢,表达出乔家人 逢年过节对喜庆祥瑞的家庭氛围的渴求(图)。 关于屋顶装修在乔家大院也占有很重的份量,主要部位是屋顶正脊面和屋 顶晒台栏杆等,以砖雕为多,内容有花卉果实,香炉宝瓶等,正脊和垂脊 端头饰以砖雕兽吻,雕刻深入浅出,形态生动。就连遍布屋顶的100多个 烟囱造型也各不相同,体现了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独特魅力(图)。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在中堂) 门楼上高挂“福种瑯环” 匾额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在中堂)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承启第门罩
承启第知足阁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福德祠门罩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 多子多福葡萄窜门罩
屋顶砖雕和烟囱造型变化多样
中国木构建筑
楠溪江(永嘉)古村落
楠溪江古村落群大致有岩头镇芙蓉村和岩头村及苍坡 村、大若岩镇埭头村、枫林镇枫林村、岩坦镇溪口村和屿 北村、黄南乡林坑村、东皋乡蓬溪村、花坦乡花坦村等村 落组成。其中规模较大的为芙蓉村、岩头村、枫林村、蓬 溪村、花坦村,建筑保存完好且较典型的为芙蓉村、岩头 村、苍坡村、埭头村和花坦村。

【教案】第16课+中国传统民居鉴赏+教学设计-高中美术鲁美版美术鉴赏

【教案】第16课+中国传统民居鉴赏+教学设计-高中美术鲁美版美术鉴赏

《中国传统民居鉴赏》【教学目的】1、熟悉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类型;2、不同民居的建材、格局、风格有基本的认知,并能理解这些民居特征的来历;3、利用中国传统民居的有关培养学生“爱乡爱土”的情怀。

【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些基本类型。

难点:民居相关特点的形成放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进行理解。

【教学过程】导言我国疆域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地理风情截然不同。

人们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建造出各具特色的建筑。

“懂行”的人看到一个地方的房屋样式,就能大致了解当地地貌、气候特征和人文样态。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挑选一些我国各地典型的民居建筑来跟各位一起分享。

一、开平碉楼展示图片:文字介绍:2010年冬天,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上映,剧中头号反派“黄四郎”家的碉楼是真实存在的,并且至今都保存完好。

“黄四郎”家的碉楼真名为铭石楼,建于1925年,位于江门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楼高五层,顶楼还有一个西式的凉亭。

当然,碉楼的主人是一位旅居美国的华侨商人,本名方润文。

课堂设问:师:方润文为什么要建一座“固若金汤”的碉楼?生:彰显富裕、防盗师:为了让碉楼“固若金汤”,铭石楼在设计和建造上有哪些特色?生:高、水泥建造、门窗安装铁栅栏和防弹钢板、角楼(“燕子窝”)、射击师:方润文建铭石楼具有哪些有利条件?生:富裕华侨、西方生活经历、开平靠近省城和港口(能够购买西方建材)文字、图片补充介绍:整栋楼的四个边角都有外延出来的一个圆形露台,这其实就是一个防卫岗哨,而这个露台的下面也特意设计了射击孔,即使土匪想从外墙爬上去也不可能。

五楼露台的石柱,和楼顶的凉亭,都是极具西式风格的设计,但是凉亭的顶却又是中式的琉璃瓦,中西建筑风格结合得非常巧妙。

铭石楼并非特例!自明代起,广东省的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有一块“四不管”之地,这里土匪猖獗、台风频发、洪涝严重,当地民众被迫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在匪风炽盛的日子里,开平的父老乡亲和华侨纷纷集资,在村中兴建起了这些中西合璧的碉楼。

课后服务艺术课程教案1-5(中国传统民居赏析)

课后服务艺术课程教案1-5(中国传统民居赏析)
展示图片《黄金万两》、《倒有有》在观看图片的同时,进行相关讲解。
总结:对钱财名利的向往,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直接表达,图为木画作者根据传统民间图案所绘制的春节装饰,黄金万两是将四个字合拼成了一个字。
倒有有,本画作者根据传统民间图案绘制的春节装饰倒有有,这个图案有两个有字组成,无论反正都是两个有字,表达了人们追求拥有富有的美好愿望。
展示图片:《岭南灰塑》《在观看图片的同时,进行相关讲解。
总结:明清时期,祠堂、寺观和豪门大宅建筑盛行用灰塑做装饰。灰塑有一整套独特的工艺技法,具有耐酸、耐碱、耐温的优点,非常适合广州一带的湿热气候条件。
5.陶塑:陶塑是用陶土塑成所需要造型烧制而成的建筑装饰构件,陶塑材料分为素色和彩釉两类。素色,也就是原色,烧制釉陶是在土胚烧制前先挂上一层釉彩,釉色泽鲜艳,十分漂亮。
门钹,因为其形状类似于民间乐器中的钹而得名,门钹是用金属制成平面为圆形或六边形,中间凸起,如倒扣着的碗状圆钮,圆扭上挂圆环或金属片,以便扣门时敲击大门。
3.砖雕:最初是模仿石雕形式而出现的,后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与木雕相比,它更易保存,使用寿命较长。与石雕相比,砖材质地松软,雕刻方便,制作灵活。因此,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在建筑中,砖雕使用的部位包括影壁,墙饰,墙头,门楼,匾额,脊饰,瓦当等。
2.石雕:建筑石雕装饰在传统民居中也得以普及,最初多为仿木结构,后来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石雕工艺,主要用在民居建筑的局部和构建上,如门楣,抱鼓石,台基,石柱等。
展示图片:《门枕石》、《门钹》在观看图片的同时,进行相关讲解。
总结:门枕石,又叫门墩,是门栏外侧安装及稳固门扉转轴的一个功能构建,很多门枕石被雕成圆鼓的形状,雕饰精美。
展示图片:《泉州陶塑》《在观看图片的同时,进行相关讲解。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教案)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魅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对摄影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

2. 学生准备摄影器材(如相机或手机)。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中国传统民居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民居的建筑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民居的了解和印象。

步骤二: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如布局、结构、装饰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民居与当地文化、自然环境的关系。

步骤三:摄影实践(15分钟)1. 教师提出摄影任务,要求学生拍摄具有艺术魅力的传统民居。

2. 学生分组进行摄影实践,记录下自己喜欢的民居建筑。

步骤四:作品分享(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分享拍摄心得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从艺术角度评价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步骤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传统民居的艺术价值。

2. 学生谈谈自己对传统民居保护的认识和建议。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魅力。

2. 运用摄影手段记录和展示传统民居的美。

3. 增强对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摄影角度发现和表现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互动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讨,提高学生的摄影技巧和文化素养。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摄影作品、课堂表现和课后反思,评价学生在传统民居认知、摄影技巧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提升。

五、课后作业1. 学生整理摄影作品,附上简要的文字说明,展示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六、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民居的分类和特点:包括汉族民居、藏族民居、蒙古族民居等。

2. 传统民居建筑的艺术特色:如园林、庭院、雕刻、彩绘等。

桂美版四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第一课 中国民居 》

桂美版四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第一课 中国民居 》

桂美版四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第一课中国民居》一. 教材分析《中国民居》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各地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通过欣赏和分析不同地区的民居特点,使学生对我国丰富的建筑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教材中精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图片,引导学生从形式、结构、装饰等方面去观察、欣赏和分析,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但在民居方面的知识积累较少,对民居的特点和寓意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民居,帮助他们建立起民居与生活、文化、艺术之间的联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各地民居的建筑特点,学会从形式、结构、装饰等方面去欣赏和分析民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民居建筑的喜爱和自豪感,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各地民居的建筑特点,学会从形式、结构、装饰等方面去欣赏和分析民居。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民居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民居的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民居图片,发现和分析民居的特点。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悟。

4.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绘制自己心中的理想民居。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民居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教师讲解民居的建筑特点、形式、结构、装饰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民居与生活、文化、艺术之间的联系。

3.观察分析:学生分组观察民居图片,从形式、结构、装饰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民居的特点和寓意。

4.讨论交流: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悟,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州文化
主要包括: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画派、新安医学、 徽州篆刻、徽派版画、徽剧、徽州刻书、徽菜、徽州建筑。
徽 派 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
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
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牌坊、民居
围龙式围屋
兴宁罗岗袁氏善述围(四角楼)
兴宁新陂刘氏五堂屋
深圳坪山曾氏大万世居(城堡式围楼)
围龙屋
围龙屋布局像一个大圆形,一半 为半月形的围屋,大门前必有一 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 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 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 等作用。大门之内,分上中下三 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 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 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 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 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 厅”,故名“围龙”屋。
方土楼
形式:楼有多种形式,其外形和结构在不同地区也存在着差异。 特点 :是门堂式向左右伸延,然后左右端向前建一列横屋,前 后左右围合,形成一座方形单环式的单体建筑。
奎聚楼
奎聚楼,是宫殿式结构的方形大土楼,远看颇有"布达拉宫"般的气势。
奎聚楼
五凤楼
形式:五凤楼的平面布局与门堂屋一致,但有楼层的变化。 通常下堂是较低的单层建筑,中堂为高大的单层建筑,上堂 为多层建筑,两侧横屋随厅堂从前至后步步升高,全宅层层 跌落。屋角飞檐,形如鸟翼,故陈“五凤楼”。
客家民居建筑,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纵贯古今的结晶, 是落后生产力和高度文明两者奇特的混合。它们在技术 和功能上趋于完善,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在文 化内涵上蕴藏有深刻内容。
第三节 四水归堂
徽 派 建 筑
徽州
徽州:又名新安
包括:黄山市的歙(shè)县、黟(yī )县、休宁县、祁 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绩溪县和江西婺源 县等。
建 和祠堂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 叹服。

徽派建筑起 徽源州地区的土著是“古越人”,他们是先秦时候
就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他 们的居住特征是“巢居”。自汉代开始,中原大 规模向徽州地区移民,带来了中原汉文化,并且 后来反客为主,成为徽州文化的主流。但是汉文 化并没有完全抛弃越文化,更没法脱离越文化生 长的气候地理环境。
锢窑最普遍的形式是三孔锢窑,然后以此为基本 单元组合成三合院、四合院,甚至建造两层。
因为窑洞房屋覆土层厚,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所以在晋西、陕北、豫西等地区往往以锢窑为上房建造 四合院。
窑洞类型
3、独立式窑洞(锢窑):是模仿窑洞形
式在平地上用砖石、土坯建造的窑洞房屋。
普 通 的 独 立 式窑洞
两 层 楼 并 带 屋顶的 独立式 窑洞( 窑上窑 )
这种窑洞前面是比较开阔的沟壑,便于采光通 风,同时留出一块平地作为院落,便于人们从事户外 活动。
2、下沉式窑洞:是在地上向下挖出一个深6米左右的
方形大坑,坑底平,形成一个下沉到地下的院落,然 后向院里的四壁横向内掏凿而形成的窑洞。
3、独立式窑洞(锢窑):是模仿窑洞形式在平地上
用砖石、土坯建造的窑洞房屋。
中国民居建筑艺术赏析
黄土高原窑洞民居
黄土高原的窑洞民居是一种依托黄土挖穴的民 居形式。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穴居, 这种窑洞民居在干旱少雨的黄土地区如陕、甘、 宁、晋、豫一带非常普遍。主要有三大类型: 靠崖窑、下沉式平地窑和锢窑(独立窑)
一、窑洞类型
1、靠崖式窑洞
是在黄土坡的边缘,朝山崖里开挖的洞穴,顶 部呈拱形,底部为长方形,高宽在两到三米左右,进 深大约六到十米,窑顶上至少保留三米以上的土层。
半 依 靠 黄 土 坡的独 立式窑 洞
几 口 窑 并 列 ,并带 屋顶的 独立式 窑洞
现代窑洞风格
窑洞院落布置形式
窑院布局类似北方通行的四合院,以北窑 为上房,用作起居室及长辈的卧室,东西厢用作 卧室、厨房或贮藏间,南窑有入口、厕所、 牲畜 房等。 院子里有坡道或台阶能达到地面,也可以用过洞 把几个窑院联系在一起建成组群
围屋
特点 :典型的围屋, 平面为方形,四角构筑 有朝外左右凸出1米的 炮楼(碉堡),外墙厚。 0.8一1.5米。围屋立面 高2一4层,四角炮楼又 高出1层;外墙上一般不 开窗,但在顶层墙上设 有一排排枪眼,有的还 有炮孔。
土楼
圆楼
五凤楼
方楼
圆楼
内通廊土楼有底层到 顶层的单元,每个单 元的青砖隔墙均有拱 门,使各层的内通廊 畅通无阻。底层和二 层不开窗,底层为厨 房、餐厅,二层为粮 仓,三、四层为卧室。
第二节 客家堡垒
客家堡垒
客家来历:相传西
晋末年,由于中原的 征战不断,黄河流域 的一部分汉人为了避 免战乱而南徙渡江, 来到现江西、福建及 广东北部。因为有别 于当地原有居民,被 称之为“客家”。
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 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 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 式建筑住宅——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聚居完型

平面布局特征: 点为祠堂,线为居室,点局正中,线环四周
大埔湖寮蓝氏绳武楼<方楼>
是世界遗产福建土楼中最精致的,仅木雕就有六百四十六处,无一雷 同,被专家称为“木雕博物馆”。
饶平上善许氏启明楼(圆围楼)
大埔桃源谢氏德馨堂(半月楼)
饶平饶洋蓝氏泰华楼(椭圆楼)
饶平饶洋詹氏听捷楼(八角楼)
所以,现今保留下来的徽州古民居, 正是这种古越人巢居建筑——干栏木楼和北方四 合院结合的产物。
窑洞内外装饰
外部:装修最讲究 的部位就在门窗上。 窑洞的大小、门窗 上的棂格图案都是 装修的重点。
窑洞内外装饰
女儿墙:砖砌花墙。 挑檐:石板挑檐。 门楼、坡道、围墙等
总结
窑洞民居在黄土中凿出空间,它虽然没有其他 的民居所具有的造型与轮廓,但是它突出表现了与黄土 地融为一体的质感美,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内部空间构成 的巧妙性,具有粗犷、淳朴的乡土气息。尽管窑洞民居 有着非常鲜明的生土特点,但是在构图原则上跟北方合 院式民居仍然如出一辙:中轴对称,以庭院为中心布置 房间。所以从空间类型上来说,它仍然是北方合院在黄 土地的演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