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常见影像征象总结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表现
(三)MRI检查
➢ 正中矢状位T1WI:脊髓呈中等信号,位于椎管中心,前后为低信号脑脊液 ➢ 旁矢状位T1WI:椎间孔内脂肪高信号,神经根为低信号 ➢ 正中矢状位T2WI:脊髓仍为中等信号,蛛网膜下腔内脑脊液呈高信号 ➢ 横断面能清晰显示脊髓、脊神经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 MRM能清晰显示高信号脑脊液和走行其中的低信号脊髓和脊神经
较低信号,无明显高信号区;此外,还可通过计算,获取脑实质各部水分子运动的量化指标即表观扩 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以及重组的ADC图
正常脑DWI及ADC图
➢ DTI纤维束成像则可显示白质纤维束分布和走向 正常脑DTI纤维束成像
(一)X线检查
椎基底动脉DSA 前 后位
椎基底动脉DSA侧位
(二)CT表现
1. CT平扫 (1) 颅骨
➢ 颅骨为高密度,颅底层面可见其中低密度的颈静脉孔、卵圆孔、破裂孔等 ➢ 鼻窦及乳突内气体呈极低密度
(2)脑实质
➢ 脑实质:分大脑额、颞、顶、枕叶及小脑、脑干 ➢ 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分界清楚 ➢ 大脑深部的灰质核团密度与皮质相近,在髓质的对比下显示清楚
(4)蛛网膜下腔
➢ 包括脑沟、脑裂和脑池,充以脑脊液,呈均匀水样低密度 ➢ 脑池:鞍上池、环池、桥小脑角池、枕大池、外侧裂池和大脑纵裂池等 ➢ 鞍上池在横断面上表现为蝶鞍上方的星状低密度区,多呈五角或六角形
正常脑CT平扫
2. 增强扫描
(1)增强检查:正常脑实质仅轻度强化,血管结构、垂体、松果体及硬脑膜呈显著强 化。 (2)CTA检查:脑动脉主干及分支明显强化,MIP上所见类似正常脑血管造影的动脉 期表现。 (3)CT灌注检查:可获得脑实质各种灌注参数图,其中皮质和灰质核团的血流量和血 容量均高于髓质。

影像科实习心得常见影像学表现与疾病诊断的经验总结

影像科实习心得常见影像学表现与疾病诊断的经验总结

影像科实习心得常见影像学表现与疾病诊断的经验总结在影像科实习期间的学习与研究中,我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疾病,并通过影像学的方法对其进行诊断。

本文将总结我在实习期间积累的影像学经验,并介绍一些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以及诊断的经验。

一、头部CT扫描与颅脑疾病的诊断在实习期间,头部CT扫描是最常见的一种影像学检查。

通过观察头颅骨骼结构、脑组织密度和包围脑组织的脑膜等不同区域的表现,我们可以对颅脑疾病进行评估和诊断。

例如,骨折的表现可以根据骨折线的走向、骨片的位置以及周围软组织的情况来判断骨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脑出血的CT表现通常为高密度的新陈代谢产物在脑组织中的沉积,我们可以通过判断出血的范围、形态和密度来判断出血的原因和程度。

二、胸部X光片与常见呼吸系统疾病胸部X光片是最常见的一种检查方法,用于评估呼吸系统疾病。

通过观察胸廓、肺纹理、肺表面和心影等指标,我们可以对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等常见疾病进行初步诊断。

例如,肺炎的X光表现通常为肺实质浸润、病变区域增多,我们可以根据影像学表现来判断肺炎的类型和病情,从而指导治疗方案。

三、腹部CT扫描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腹部CT扫描是评估腹腔内器官疾病的有效方法。

通过观察腹腔内脏器官的形态、密度和结构,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肝脏、胆囊、胰腺、肾脏等疾病的存在和程度。

例如,肝脏肿瘤的CT表现可以根据其形态、边缘锐利度、强化方式等特征来判断肿瘤的类型和恶性程度,从而指导相关治疗措施。

四、骨关节MRI与骨科疾病的诊断骨关节MRI是评估骨科疾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软组织结构、关节间隙、骨骼结构和关节滑膜等方面的表现,我们可以判断关节炎、骨折、滑膜腔肿瘤等疾病的存在和严重程度。

例如,骨关节MRI对关节炎的诊断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观察到关节软骨的损伤程度、滑膜肿胀和关节腔积液等表现。

总结来说,在影像科实习期间,我通过接触各种影像检查方法,学习了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

多发急性期梗塞灶:DWI呈高信号,ADC值减低
性病变
脑CTA MIP及VRT图像:大脑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一、颅脑异常表现
(二)CT表现
2. CT增强——CT灌注检查 ➢ 脑血流量减低、血容量变化不明显或增加、平均通过时间延长且范 围与脑血管供血区一致,为脑缺血性疾病表现 ➢ 局灶性脑血流量和血容量均增加,常见于脑肿瘤脑膜瘤、转移瘤、 神经鞘瘤、动脉瘤和肉芽肿等
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
c
d
结核性脑膜炎CT表现:脑力额裂及脑沟柔脑膜异常强化 a. 平扫;b. 增强动脉期;c、d. 增强延迟期
一、颅脑异常表现
(二)CT表现
2. CT增强——CTA检查
➢ 脑血管单纯性狭窄、闭塞:常见于脑动脉粥样硬化 ➢ 脑血管局限性突起:颅内动脉瘤 ➢ 局部脑血管异常增粗、增多并迂曲为颅内动静脉畸形表现 ➢ 脑血管受压移位、聚集或分离、牵直或扭曲见于颅内占位
• 烟雾病,异常脑CT灌注:右侧颞枕叶MTT及TTP延长
Part 03
异常MRI线表现
一、颅脑基本病变
(三)MRI表现
1. 普通MRI检查——信号改变 (1)肿块 ➢ 一般肿块含水量高,呈长T1和长T2信号改变 ➢ 脂肪类肿块呈短T1和长T2信号改变 ➢ 含顺磁性物质的黑色素瘤呈短T1和短T2信号改变 ➢ 钙化和骨化性肿块则呈长T1和短T2信号改变
a
b
右侧颞叶血肿(亚急性期) a. T1WI呈稍高信号;b. T2WI呈混杂低信号,周围水肿呈长T1长T2信号
一、颅脑基本病变
(三)MRI表现
1. 普通MRI检查——信号改变 (5)梗死 ➢ 超急性期脑梗死在T1WI和T2WI上信号多正常 ➢ 急性期和慢性期由于脑水肿、坏死和囊变,呈长T1 和长T2 异常信号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渐明显,强化逐渐明显。
医学下载吧
14
医学下载吧
15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一 脑肿瘤
2.脑膜瘤
最常见的颅内脑实质外肿瘤。
多发于40-60岁,女性多见。 好发于脑表面有蛛网膜颗粒的部位,幕上多见,大脑凸面和矢状窦旁最多见
,其次为蝶骨嵴、嗅沟及前颅窝底、鞍结节、小脑桥脑角等。 多为球形或分叶形,血供丰富,包膜完整,分界清楚。少数呈扁平状或盘状
,沿脑表面蔓延。可见钙化。
CT表现:等或高密度,边界清楚,球形或分叶形,与大脑廉小脑幕 颅骨相连,明显均一强化。
MR表现:等T1等T2信号,边界清,有包膜,强化明显,有“硬膜尾 征”。
医学下载吧
16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一脑肿瘤
3.垂体瘤
鞍内最常见的肿瘤。>1.0cm为大腺瘤,<1.0cm为小腺瘤。 大腺瘤CT表现:蝶鞍扩大,葫芦状等或高密度占位,邻近组织受
医学下载吧
8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头CT图像
正常所见 三 CT图像
脊椎CT图像
医学下载吧
9
医学下载吧
10
医学下载吧
11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正常所见 四 MR图像
医学下载吧
12
脑肿瘤MR诊断
• 诊断要点
❖ 定位诊断 脑外肿瘤特点:靠近颅骨或脑膜、同侧的蛛网膜
下腔增宽、脑实质挤压征
直接征象:信号(囊性或实性、实性内是否有囊变、出 血、钙化、坏死)、大小、形态、边缘、数目
度出血灶。
医学下载吧
23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二脑血管病
3.动脉瘤
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及附近分支,是SAH的常见原因。

常见脑血管病临床及影像特点

常见脑血管病临床及影像特点
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 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病因】
脑动脉粥样硬化 脑动脉炎 颈动脉或椎动脉夹层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小板增多症 血液高凝状态 Moyamoya
【临床表现】
病史:高血压、糖尿病、 TIA或中风。
前驱症状: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无力等。
起病情况:相对缓慢,夜间醒来或清晨起来时发 现一侧肢体活动不灵、失语等。症状逐渐加重, 于数日内达高峰,意识清楚,或轻度短暂障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 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 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 管病,血液直接流入珠网膜下 腔,又称原发性SAH。
*病因
①先天性动脉瘤:最常见,约占50%以上; ②脑血管畸形:第二位,以动静脉型常见; ③高血压动脉硬化性梭形动脉瘤;
④脑底异常血管网(Moyamoya病):占 儿童SAH的20%; ⑤其他:如霉菌性动脉瘤、脑血管炎、血 液病。原因不明者占10%。
手术适应证
①脑出血病人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伴脑干受压的体征;
*②小脑半球出血的血肿>15ml、蚓部血肿>6ml,血肿 破入第四脑室或脑池受压消失,出现脑干受压症状或急 性阻塞性脑积水征象者;
③脑室出血致梗阻性脑积水;
④年轻患者脑叶或壳核中至大量出血(>40-50ml),或有 明确的血管病灶(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 瘤)。
粟粒状动脉瘤部位:壳核及内囊占70%, 脑叶、脑干及小脑齿状核区各占10%
*临床表现
50-70岁,男性略多见。多有高血压病史。 起病急骤,活动中和情绪激动时发生。 发病时头痛、头晕、呕吐,可伴有意识障碍、大小便 失禁。 神经系统局灶体征依据出血量及部位不同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

➢ 信号
T1WI T2WI T2WI-FLAIR
低信号 高信号 低信号
aa
ba
ca
脊髓空洞
二、脊髓疾病
(五)椎管内血管畸形
X线:DSA检查能显示脊髓AVM供血动脉的起源、畸形血管团及引流静脉走向
CT:增强检查病变血管呈迂曲条状、团块状强化,CTA检查可显示AVM全貌
MRI
➢ 普通检查: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 增强检查:点状、斑片状或弥漫脑回状强化,也可无强化
病毒性脑炎
一、颅脑疾病
(五)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
CT
➢ 平扫:多灶性低或等密度区,多无占位效应 ➢ 增强检查:活动期病灶有强化,慢性期则无强化
MRI:症状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是其主要特点
脑脓肿
结核性脑膜脑炎
CT
➢ 结核性脑膜炎:脑池内高密度渗出,可钙化;增强扫描后脑膜线样或结节状强化 ➢ 脑结核球和结核性脑脓肿:平扫为等或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
MRI
➢ 结核性脑膜炎:脑底池结构不清,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增强同CT ➢ 脑结核球和结核性脑脓肿: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增强同CT
脑脓肿
CT
➢ 急性炎症期 平扫:大片状密度,边缘模糊 增强检查:无强化或不规则斑点状、脑回样强化
➢ 化脓坏死期 平扫:低密度区内出现更低密度坏死灶 增强检查:轻度不均匀性强化
➢ 脓肿形成期 平扫:等密度环,内为低密度并可有气泡影 增强检查:脓肿壁环形强化,完整、光滑、均匀
脑脓肿
MRI
脑脓肿
➢ 急性炎症期 平扫:稍低T1信号,稍高T2信号,边缘模糊 增强检查:无强化或斑点状强化

医学影像学重点中枢神经系统总结

医学影像学重点中枢神经系统总结

一、颅脑正常影像解剖1.头颅CT、MR的正常解剖大脑半球(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分界:大脑镰、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小脑(小脑半球、蚓部、小脑扁桃体) 小脑与大脑间:小脑幕脑干(中脑、桥脑、延脑)脑室系统:侧脑室(额角、枕角、颞角、体部、三角区)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脑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硬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硬脑膜窦脑池、脑脊液循环脑脊液循环:各脑室脉络丛产生(主要是侧脑室,其次是第四脑室,第三脑室很少)-----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渗入-----上矢状窦------血液循环大脑镰:硬脑膜内层自颅顶正中线折叠并伸入两大脑半球间形成。

CT:正中部前后走行线状高密度区MRI:中等信号影小脑幕:水平位于大脑半球与小脑之间。

信号与大脑镰相似。

硬脑膜:增强时明显强化。

蛛网膜:正常时不强化,在脑膜炎或有肿瘤浸润时则可强化。

硬脑膜下腔:蛛网膜和硬脑膜之间的潜在性腔隙。

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较大腔隙,充满脑脊液。

CT:水样密度MRI:T1低信号,T2高信号2、大脑大脑半球被覆皮质,深部为髓质和神经核团;CT: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T1WI上,皮质为灰黑信号,髓质为灰白信号T2WI上,皮质为灰白信号,髓质为灰黑信号基底节,丘脑,内、外囊CT:基底节和丘脑为皮质密度,内、外囊为髓质密度MRI:T1WI:基底节和丘脑为灰黑信号,内、外囊为灰白信号T2WI:基底节和丘脑为灰白信号,内、外囊为灰黑信号脑干由中脑、脑桥与延髓构成CT表现:脑干,其周围脑池为低密度MRI表现:T1WI:神经核团为灰黑信号,白质纤维为灰白信号T2WI:神经核团为灰白信号,白质纤维为灰黑信号小脑(天幕分界)CT表现:双侧小脑半球可分皮质髓质、小脑蚓部和小脑扁桃体密度较高MRI表现:小脑皮、髓质和神经核团的信号与大脑信号相似3. 重要的几个区:基底节区(内囊、外囊、屏状核、脑岛) 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鞍上池、桥小脑角。

07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07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圆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影。
④脑挫裂伤(cerebral contusion)
出血与水肿并存,呈高低混杂密度影。
3、MR表现
①慢性硬膜外血肿
内板下局限性梭形高信号影。
②慢性硬膜下血肿
内板下广泛性弯月形高信号影。
③慢性脑内血肿
血肿呈不规则高信号影,有铁环征。
(三)脑血管病变
1、脑动脉瘤(aneurysm)
DSA:大小不等,边缘光滑与载瘤动脉相连 的圆形高密度影。
M R:T1与T2均为边缘光滑的圆形流空信号。 C T:平扫为等密度,增强后呈圆形致密影。
2、脑血管畸形(A、V、M)
DSA:静脉早显,畸形血管团,供应动脉变
细,引流静脉增粗。
MRA:畸形血管团呈族状流空信号,供应动
脉变细,引流静脉增粗。
其内有小点状头节,周围有水肿。
脊髓影像
一、检查方法:MR>CT>脊髓造影>X线平片 二、正常表现:椎管前后径11mm,横径16mm,
脊髓呈圆柱状,边缘光滑,信号均匀。
三、髓内肿瘤(intra medullary tumor)以 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多见,约占90%。
M R 诊断要点: 1、脊髓增粗,病变范围大。 2、脊髓周围蛛网膜下腔变窄或闭塞。 3、继发脊髓空洞。 4、T1稍低信号,T2稍高信号,有强化。
C T:平扫呈等密度,不易发现,增强后可
见高密度畸形血管。
3、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
MR:缺血性脑梗塞呈长T1长T2信号,多为扇
形或不整形,较大者有占位征象,<1cm 者称为腔梗。
CT:呈扇形或不整形低密度影,边界模糊,<
1cm的腔梗CT不易显示。
பைடு நூலக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科常见影像征象总结
●岛带征:
脑岛灰质、白质界限 模糊,呈均一的淡的 密度影。为脑梗塞早 期表现征象。
神经科常见影像征象总结
●动脉高密度征(致密 动脉征):
表现为一段动脉密度 增高, CT值高于正常 动脉,而低于动脉粥 样硬化斑,其形成机 制尚不清,主要见于 大脑中动脉及其主要 分支,其次是椎 -基底 动脉。为脑梗塞早期 表现征象
神经科常见影像征象总结
神经科常见影像征象总结
● 视神经轨道征表现: 视神经轨道征在增强的横断面视神经CT或脂肪抑制 的T1加权磁共振图像上最明显.在这些图像上,视神经 表现为相对于其两侧强化的视神经鞘的条状低密度( 信号)带。解释:视神经轨道征最常用于描述视神经鞘 脑膜瘤.视神经鞘脑膜瘤常表现为节段性或弥漫性视 神经鞘增厚.当注入增强剂后,视神经在CT 或MR 图像 上表现为非强化的低密度(信号)线样结构,被周围强 化的脑膜瘤包绕.在横断面或矢状面上产生类似轨道 的征像,其两条轨道即被低信号的视神经分隔开的肿 瘤的两部分.在冠状面上表现为炸面包圈样结构.当肿 瘤发生线样钙化时,该征像在非增强CT上也可看到, 但 不如增强CT者常见. 讨论: 轨道征用于鉴别视神经胶质瘤与视神经鞘脑膜瘤.视 神经胶质瘤无论何种生长类型,都与视神经紧密相连, 因而肿瘤与视神经之间没有明确界限,表现为视神经鞘结构均质性增大,没有可分辨的低密度视神经结构. 视神经鞘脑膜瘤起源于沿视神经鞘的蛛网膜上皮细胞 ,早期于硬膜下生长,包绕视神经,而不侵犯视神经,沿 视神经生长,位于眶内、视神经管内、颅内视神经管 开口者都可具轨道征表现。于增强CT表现为a) 视 神经低密度,b)脑膜瘤组织肿块样高密度,c)与 视神经邻近的平行线样高密度增强区 。 轨道征并非 特异性征像,也可见于其他眶内疾病,如眶内炎性假瘤, 视周神经炎,结节病,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瘤,视周出血 等,均需注意鉴别
神经科常见影像征象总结
●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核征:
豆状核轮廓模糊,密 度与脑白质一致或稍 低。为脑梗塞早期表 现征象
神经科常见影像征象总结
●蜂鸟征:
中喙状萎缩的中脑在 MRI平扫正中矢状位上 形如蜂鸟:见于进行 性核上性麻痹( PSP )中脑被盖萎缩
神经科常见影像征象总结
●靶样征:
结核瘤增强 CT典型者 为环状强化包绕中心 结节钙化或强化,称 为“靶样征”。
神经科常见影像征象总结
●白质塌陷征: 脑外肿瘤大多边界比 较清楚,瘤灶邻近的 脑实质被挤压,推移 出现所谓 白质挤压 征,或 白质塌陷 征
神经科常见影像征象总结
●戴帽征:
头颅CT出现“戴帽” 现象,提示脑室内压 力增高,脑脊液通过 室管膜渗透至脑室旁 白质内,形成侧脑室 周围低密度影像学改 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