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知识梳理七上十四、次北固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知识梳理七上三夜雨寄北

精选中小学试题、试卷、教案资料三、夜雨寄北(遵义6年未考)[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首句设问点题,视角独特。
第二句融情入景,悲怆沉痛。
“期”字两见,构成了音调与章法上的回环往复之妙,表现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回环往复之美。
两个“期”的一问一答,是彼此相隔一方,并非一处;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继之“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而且惨淡,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涨”字富于动感,既写巴山之水灌注秋池的自然之景,也将人的情感波动融入其中,表现诗人深重的绵绵愁思。
“秋”字在点明季节的同时营造气氛,烘托心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三、四句的巴山夜雨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欢聚场景的憧憬,用反衬手法来表现孤寂心情。
“何当”紧扣“未有期”,将思归的急切展现得更加有力。
“却话”意为回溯追想,即以想象中美好的场景来突显今日的相思之苦,构思奇巧。
“巴山夜雨”在诗中两次出现,使文意更加曲折深厚。
【背景资料】本诗是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长安的妻子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其夫人。
现传各版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主题】这首诗通过对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相聚之时的幸福欢乐,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为什么用得好?__示例:“涨”字用得好,一方面写出了夜雨泻下,秋池水涨的景象;另一方面绵绵的秋雨会引起人的哀思,因此也象征着诗人不断增加的羁旅愁绪。
__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__描绘了一幅作者在想象中与妻子团聚,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于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共同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的喜悦的画面。
__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抒发了作者对妻子(友人)深深的思念和急切想与妻子(友人)见面的心情。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

十四、次北固山下(遵义6年未考)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以对偶句开头,写诗人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情怀。
触景生情,引起乡愁。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平”“阔”“正”“悬”展现了一幅视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画面。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千古名句,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设问。
表达漂泊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主题】这首五言律诗是诗人去吴中途经北固山时写的。
全诗和谐优美,意境开阔,既写出了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放眼山川的博大情怀,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艺术特色】寓情于景,景中含理,语言准确精练。
1.(2010遵义中考)颈联中的哪两个字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
__生;入。
__
2.(2010遵义中考)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也表现了作者放眼山川,宽阔博大的胸襟。
遵义专版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知识梳理九上四十七水调歌头0118

遵义专版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知识梳理九上四十七水调歌头0118240[北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人在中秋佳节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不由得把酒问月,并想着月宫今夕的场景。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第一句说“归去”,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明月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然而当词人想到月宫的清寒,却又犹豫了。
“恐”字把作者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词人情感的波澜起伏。
最终从幻觉回到现实。
上阕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象。
写出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第一句将月光拟人化,写出了月光流动的感觉,同时也带出因离愁别苦而“无眠”的月下人。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暗示了作者的忧伤;“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埋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一句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蕴含哲理,表明人生不会完美,要有豁达胸襟。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下阕写对月怀人,写词人月下“无眠”的情状及对人生的沉思、探求,感慨人生的离合无常。
【背景资料】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所写。
当时作者在政治上不得志,弟弟子由(苏辙)又不在身边,两人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中秋之夜,词人望月抒怀,写下此词。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知识梳理七上二杂诗

精选中小学试题、试卷、教案资料
二、杂诗(2016遵义已考)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久居他乡,忽遇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应知”一词生动地表现出了“我”的殷切乡思,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所谓“故乡事”,包括宗族家眷、邻里乡情、风物民俗等。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要问的故乡事实在太多了,诗人却只问了窗前那株寒梅,这是因为窗前的寒梅最能引起诗人的怀想,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事情。
这里的“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事物了,而是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背景资料】本诗是王维在盛唐时期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诗人久居异乡,忽然遇见来自故乡的旧友,激起了强烈的乡思和急欲了解故乡的人和事的心情。
【主题】诗人以白描手法来写,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1.请简要赏析“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这两句诗。
__这两句诗通过询问故乡的梅花是否开放,自然流露出浓浓的思念之情,质朴平淡而诗意浓郁。
同时,梅花在这里成为一种象征,成了故乡之物的代名词,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作者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__
2.作者的思乡之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__“故乡”一词迭现,表现出思乡之深;“应知”表现出了解乡思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寒梅着花未?”借梅花这一物象,承载自己的浓浓思乡之情。
__。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

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遵义6年未考)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写时令,寓情于景。
“杨花”寓意为“漂泊无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意象,点明了特定暮春时令,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次句直接叙事,“闻道”表示惊闻叹息;“过五溪”表示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这两句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后两句抒情,寄情于景。
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诗人的想象,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行为动作,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背景资料】王昌龄左迁(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被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李白在听到王昌龄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方寄给他。
【主题】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__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__
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__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__。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

二十五、游山西村(2013遵义已考)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热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比喻绝境中的希望和转机,给人以安慰和鼓励。
告诉我们在绝境中不能灰心,只要有希望,就会有新境界。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描绘了一幅南宋农村风俗画。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主题】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艺术特色】对仗工整,感情淳朴真挚,写法灵活多样。
1.(2013遵义中考)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热情赞美了山村优美的风光、古朴的习俗以及淳厚、热忱的村民,抒发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真挚友情的留恋和对山村淳朴生活的向往之情。
__
2.(2013遵义中考)“丰年留客足鸡豚”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__“足”字用得好。
“足”是“足够,充足”的意思,赞誉了憨厚乡民的热情好客。
__
3.(2016十堰、淮安中考)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蕴含的哲理。
__说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要求我们要有乐观主义精神,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__。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知识梳理八下四十二、长相

四十二、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上阕写千里行程中所见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出词人的满腹乡思,一腔愁绪。
“山一程,水一程”,写出路途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景。
“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千帐灯”照应的便是万颗不眠的思乡之心。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下阕突出的是“风”和“雪”,衬托了词人内心的孤寂凄凉。
“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
“更”是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一更”二字反复出现。
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错杂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
“聒碎乡心”呼应“千帐灯”,交代深夜不寐的原因。
结尾“故园无此声”直接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背景资料】词人身为皇帝侍卫,对陪侍出游感到厌烦,但又改变不得,实在是一个极大的矛盾,处在这矛盾之中,是词人解不开的愁怨。
《长相思》就是在看似风光的扈从出巡中用含蓄自然的手法写下的凄婉辞章。
【主题】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千里行程中看到的景物,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伤感,含蓄地透露了词人厌恶扈从生活的情绪及浓郁的思乡之情。
1.词中“一程”“一更”用得妙,请简要赏析。
__“一程”与“一更”均叠用,显示出一种整齐的对称之美。
上阕,山水相迭,一程接一程,写出空间上的延续;下阕,风雪交加,一更接一更,写出时间上的延续。
__2.词的上阕“夜深千帐灯”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__夜晚宿营于旷野,千家难眠;为引出下阕的“乡心”蓄势。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知识梳理九上四十四、泊秦

四十四、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首句写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
作者着墨不多而风情毕现,意境淡雅。
烟、水、月、沙四者,是最能反映秦淮河风貌的特有景致。
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凄冷、迷蒙的画面。
次句点题,承上启下,网罗全篇。
“夜泊秦淮”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起到开启下文的作用。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两句是全诗意旨所在。
“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讽刺那些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上层人物。
“隔江”暗含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已危在旦夕,而统治者仍沉迷于声色之事。
一个“犹”字,突出诗人的忧愤之切。
“犹唱”二字更是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的生活的愤怒及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背景资料】当时,唐王朝已经衰败,内部有军阀割据,外部有敌人进犯,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政治上已经出现严重危机。
但是统治集团却还在纵情享乐,过着极端腐化的生活。
杜牧夜泊秦淮河畔,看到六朝金粉的金陵浮华奢靡、热闹非凡、感慨之余,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主题】本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醉生梦死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1.“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两个“笼”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__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
轻薄的烟雾和朦胧的月色笼罩着冰冷的河水以及水边的沙滩,描绘出一幅月色迷茫、轻烟浮动的秦淮河两岸夜景图,给人以迷蒙之感。
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通过写了夜泊秦淮河畔的所见所感,讽刺那些不从南朝灭亡的历史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感。
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四、次北固山下(遵义6年未考)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以对偶句开头,写诗人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情怀。
触景生情,引起乡愁。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平”“阔”“正”“悬”展现了一幅视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画面。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千古名句,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设问。
表达漂泊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主题】这首五言律诗是诗人去吴中途经北固山时写的。
全诗和谐优美,意境开阔,既写出了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放眼山川的博大情怀,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艺术特色】寓情于景,景中含理,语言准确精练。
1.(2010遵义中考)颈联中的哪两个字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
__生;入。
__
2.(2010遵义中考)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也表现了作者放眼山川,宽阔博大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