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内能

合集下载

第十三章 内能

第十三章  内能

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明确学习内容教材P1-5●厘清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其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清晰重点难点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实步知识。

难点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自主预习练习1.自习课本,归纳本节应学习、掌握的知识点。

2.独立完成《学生用书》中“自主学习案”部分练习题。

●激情导入十分拿一瓶香水打开盖,学生闻到香味。

展示PPT3教师:“香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引导学生回答出“分子。

”教师:“那你们看到香水分子了吗?为什么看不见呢?”引导学生回答出“分子很小。

”教师:“小到什么程度,谁知道?谁能描述?可以看书回答?”学生描述分子。

展示PPT4教师:“你们闻到香味了吗?香水在瓶子里,你怎么会闻到?(怎么会到你的鼻子里?)”引导学生回答出“分子运动”并板书。

教师:“物体运动与分子运动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你们看给分子运动起个什么名好呢?”引出“热”并板书●聚焦主题合作探究探究一认识扩散现象,了解分子的热运动1.演示实验:课本P3图131—2,学生观察并思考:(1)该实验说明了。

(2)叫扩散。

小组讨论: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扩散现象,如:,。

2. 回答以下问题:(1)前面几个实验说明了。

(2)分子运动快慢跟有关。

探究二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3.演示实验:P4图13.1—4,观察并思考该实验说明了请学生阅读教材P5,回答下列问题:(1)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2)为什么“破镜不能重圆”:课堂探究案1. (1)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2)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厨房里的油烟味2.(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温度3. 子间存在引力(1)分子间存在引力,分子间存在斥力(2)分子间距十分大,分子间没有作用力●总结梳理整合提高板书设计第一节: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物体单位质量的内能增加1摄氏度所需的热量,称为比热容。

比热容的单位是焦耳/(千克·摄氏度)。

2、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

一般来说,固体的比热容最小,液体次之,气体最大。

3、比热容与物体的内能有关。

内能增加1摄氏度所需的热量越大,比热容就越大。

4、比热容还与物质的状态有关。

同一物质在不同状态下比热容不同,如水的比热容在液态和固态下不同。

5、比热容还与温度有关。

通常情况下,比热容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在某些情况下,比热容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比热容是一个物质的固有属性,它表示在一定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时所吸收的热量与该物质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

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J/(kg·°C))。

比热容可以用公式c=Q/(m(t-t0))来计算,其中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t表示末温度,t0表示初始温度。

在比热容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为4.2×10J/(kg·℃)。

这意味着,当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J。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或放出同样热量时,比热容较大的物质温度变化较小。

因此,水的比热容最大,对气候有调节作用。

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不同的物质一般具有不同的比热容。

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而与质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温度无关。

一般情况下,固体的比热容比液体的小。

热量的计算公式为Q=cm△t=cm(t-t),其中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c表示比热容,m表示物质的质量,△t表示变化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温度),t0表示初始温度,t表示末温度。

对于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当温度升高(或降低)相同的度数时,比热容较大的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更多。

因此,水的比热容最大,适合用作冷却剂或取暖剂。

第十三章 内 能

第十三章  内 能

(3)如图丙为了便于操作,将弹簧测力计的右端固定,
向左水平加速直线拉动木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稳定
后读数为F1;然后在木块上放一个钩码,向左水平匀
速直线拉动木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为F2,
则F1
F<2.
(1)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由二力 平衡条件可知,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 计的拉力. (2)由图示弹簧测力计确定其分度值,读出其示数, 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示数. (3)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 擦力越大.
1、物体内部 所有分子 无运规动则的 和动能 的分子势能 总和叫做内能。 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2、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1)温度:同一物体,温度越 高,内能越 ;大 (2)质量:同种物体,质量越 大,内能越 大; (3)状态:一块冰熔化成水,由于要 吸热,内能 。增加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做功和 热。传递
煤油 2.1×103 橡胶 1.7×103 水银 0.14×103
酒精 2.4×103 水蒸气 1.88×103 铝 0.88×103
甘油 2.5×103 干泥土 0.84×103 铅 0.13×103
比热容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比热容跟物质的种类有关,跟物体的状态有关。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 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2、它反映了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 比热容大的物质,吸热能力强。 3、它反映了物质温度改变的难易 程度,比热容大,温度不容易改 变。
第十三章 复习
内能
一 分子热运动
1、物质由分子组成,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做 无规运则动,这种运动和温度有关,又叫做分子 的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 。剧烈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 的现象。扩散现象说明:

初三物理第十三章内能

初三物理第十三章内能

第十三章内能的知识点第一节分子热运动1、定义:不同分子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其实质是分子(原子)的互相渗透。

2、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也说明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隙。

3、影响因素: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4、理解扩散现象①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的物质之间。

②不同物质只有相互接触时才能发生扩散现象。

③扩散现象是两种物质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

④不同状态的物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由于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5、分子动理论内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6、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当分子距离很小时,引力小于斥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稍大时,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离很大时,分子间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小,可以忽略。

7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状态的关系。

①固体中的分子距离非常小,相互作用力很大,分子只能在一定的位置附近振动,所以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

②液体中分子距离较小,相互作用力较大,以分子群的形态存在,分子可以在某个位置附近振动,分子群可以互相滑过,所以液体有一定的体积,但有流动性,形状随容器而变。

③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相互作用力很小,每个分子几乎都可以自由运动,所以气体既没有固定的体积,也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充满能够达到整个空间。

④固体物质很难被拉伸,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缘故;液体物质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的原因;液体物质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原因。

第二节内能1、分子动能: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因此分子具有动能;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其平均动能越大。

2、分子势能:由于分子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存在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间具有势能。

第十三章内能 知识点总结

第十三章内能    知识点总结

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物质的构成1、定义: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2、分子的大小:分子的直径很小,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度量。

(如:草叶上的一滴露珠中含有约1021个水分子。

)3、分子间有间隙:实验探究:将50ml的酒精倒入装有50ml水的试管中,试管颠倒几次,发现两者总体积小于100ml。

实验结论:分子间存在间隙,混合后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分子间隙中,导致总体积变小。

扩散现象(二氧化氮棕红色)1、定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实验:装空气的瓶子在上,装二氧化氮的气体的瓶子在下,中间一块玻璃板隔开。

整个装置不能倒放(防止重力对实验的影响ρ二氧化氮>ρ空气)现象:抽去玻璃板后两瓶气体颜色变得均匀。

结论:气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运动肉眼看不见,扫地时尘土飞扬不是分子运动)2、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隔。

分子的热运动1、定义: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影响因素: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

2、类比法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物质三种状态分子结构特点分子动理论:1、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2、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第二节内能内能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单位:焦耳(J)各种形式的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3、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内能的改变1、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1)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够量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Q),单位:焦耳(J)(2)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3)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热量损失,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即Q放=Q吸。

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

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

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的热运动1、分子动理论(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①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②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③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很小,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3、扩散现象①定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

4、注意:能够用肉眼看到的物体或微粒,无论多小,都不是分子,它们在外力的作用下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热运动。

如:灰尘在空中飞舞,雪花飞舞,空气流动形成风。

都不是扩散现象。

5、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扩散现象越明显。

6、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分子间有个平衡距离(r0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r = r0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0②当分子间的距离r > r0时,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③当分子间的距离r < r0时,引力小于斥力,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④当分子间的距离r> 10r0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忽略7、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的现象:(1)铁棒很难被拉伸、平整的铅块紧压后结合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2)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第二节内能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4.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5.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6. 热传递的理解(1)热传递的条件是:不同物体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

(2)热传递的方向:热量由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由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到低温部分(3)过程:高温物体放出了热量,内能减小;低温物体获得热量内能增大。

第十三章 内能

第十三章   内能

第十三章内能一、分子热运动1、花香→分子动理论:(1)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热运动:①现象:扩散(气体、液体、固体之间)→补充:分子之间有间隙②影响因素:温度→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3)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二、内能1、原因:分子动理论(1)分子热运动→分子动能(2)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分子势能2、定义: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内能≠机械能3、影响因素:质量、温度、体积、状态等→温度:温度改变,内能一定改变;温度不变,内能可能改变,如: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冰化水,水结冰),液体的沸腾等。

4、改变方法:热传递、做功。

(1)热传递:①条件:温度差②方向:高温→低温③结果:温度相同④实质:内能的转移⑤概念:热量→表述:热量可以说“吸收”或“放出”但不能说“具有”或“含有”。

(2)做功:①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摩擦生热、压缩体积、锻打物体、拧弯物体等②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少:气体体积膨胀做功等→实质: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

三、比热容1、现象:海滩上,沙子和海水的温度不同。

2、实验:①本实验中,控制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同,而不是体积相同。

②本实验中,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3、意义:表示不同物质吸热和放热能力的强弱4、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或降低)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5、公式:c=Q/m△t6、单位:J/(kg·℃) →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c水=4.2×103J/(kg·℃):1kg的水升高(或者降低)1℃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是4.2×103J7、影响因素: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而与物质的质量的大小、温度的高低、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等无关8、应用:(1)冬天,暖气用水作为介质来供暖(Q=cm△t)(2)汽车的发动机用水来冷却(Q=cm△t)(3)沿海地区比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小(△t= Q/cm)(4)海陆风的形成(△t= Q/cm)9、计算:Q=cm△t→Q吸=cm(t-t0) Q放=cm(t0-t)四、总结:分子动理论→内能→比热容。

第十三章 内能(知识点+经典练习+中考练习)

第十三章  内能(知识点+经典练习+中考练习)

第十三章内能1.宇宙:由数十亿个星系组成.银河系是这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而太阳又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而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月亮则是地球的一颗卫星.2.物质的组成(1)分子: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是 10-m.(2)原子及其结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的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绕核运动.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而质子和中子还有更小的精细结构.[例2]将以下物体根据尺度的大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①地球②银河系③太阳系④原子⑤原子核⑥分子⑦电子⑧树木⑨铅笔知识点 1 扩散现象分子热运动事例:打开香水瓶,满屋飘香汤锅放一勺盐,整锅都有咸味煤炭堆放在石灰墙傍边几年后,石灰墙变黑二氧化氮能够进入上面的瓶子硫酸铜和水融合结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扩散现象:1.定义:两种相互接触的不同物质互相渗入对方的现象.2.条件:(1)不同物质;(2)相互接触.特点:1.不同物质一定要相互接触才能发生扩散现象2.扩散现象不局限于同一状态(三态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3.扩散现象表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同时还说明了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隙3.扩散现象说明:(1)分子间存在间隙;(2)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例1 ]下列事例中,属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秋风吹拂,树叶纷纷落下B.在箱子里放几块樟脑丸,过些日子一开箱,就能闻到樟脑的气味C.繁华的街道上车水马龙,很热闹D.室内扫地时,在阳光照射下,看见的飞扬的灰尘思路点拨:必须理解好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因此看得见的都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运动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肉眼能直接看见的运动都不是分子运动,如扫地时的灰尘.4.影响因素:温度,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现象越明显.例[2012·自贡] 劣质的板材、涂料、胶粘剂等材料含有较多的甲醛、苯、二甲苯等有毒有机物,用来装修房屋,会造成室内环境污染,这是因为有毒有机物向室内空气慢慢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热和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实行解释.●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知道分子之间存有相互作用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有斥力又存有引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水平.教学重点与难点分子的热运动是本节的重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是本节的难点.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都是物质。

而对于物质是怎样构成的,这个古老课题,很早就有过种种猜测,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气”,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火”。

公元前5世纪墨子提出的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德漠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的,不可入的,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

此后经过近2000年的探索,直到17世纪末,才科学地理解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实行新课(1)分子和分子运动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

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不但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

因为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

通常情况下,1厘米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人数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②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因为分子太小,当前尚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能够从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演示实验:扩散现象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或溴气)气体的广口瓶。

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

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其实瓶内装满了空气。

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

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另取一只“空”瓶,按课本图2梍1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

这时要强调: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在下,装有空气的瓶子在上,抽掉玻璃隔板,二氧化氮气体不会流进空气瓶内。

现在我抽掉隔板,没有出现二氧化氮气体流动的现象,我们停一会儿再来观察瓶内出现的现象。

在等候期间,组织学生自己做墨水扩散实验:同学们课桌上的烧杯里盛有清水,大家不要振动桌子,保持清水平静。

请大家向清水里慢慢的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的变化情况。

滴入的墨水将下沉,在清水中留下了清晰的墨迹,过一段时间墨迹的轮廓变模糊,墨迹变淡,周围的水色变墨。

组织学生观察前面已做的气体扩散实验。

此时空气瓶出现了红棕色,下面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瓶中颜色变淡。

实验现象表明,二氧化氮气体进入了空气,空气进入了二氧化氮气体中。

像这样,不同的物体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扩散现象也能够发生在液体之间。

请大家再观察一下刚才大家滴入清水的墨水,已经没有明显的墨迹了,整杯水都变黑些了,说明墨水和水也发生了扩散。

为了说明液体的扩散现象,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按照课本图2-3液体的扩散实验演示)现在我们看到无色的清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要观察到扩散现象需要较长的时间。

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几天前我就做了同样的实验,请大家看几天前的实验。

(出示提前二天、四天、六天做的实验样本)这些实验告诉我们,静放的时间越长,界面变得越模糊不清,彼此进入对方越深。

固体之间也会发生扩散现象。

将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分开,能够看到它们相渗入约1毫米。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观察到过固体的扩散。

煤矸石有的原来就是石炭岩,因为长期地跟煤挤压在一起,它的内部也变黑了。

大量事实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有扩散现象,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能找到很多事例。

例如,某同学擦点清凉油,周围同学就能闻到清凉油味。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只有分子不停地运动才能相互进入对方。

同时也说明分子不是紧密地挤在一起,而是彼此间存有间隙。

(2)分子间的作用力固体、液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又有间隙,为什么分子不会飞散开,反而聚合在一起呢?引导学生猜想,这可能是分子间存有着吸引力,这个猜想是否准确呢?需要我们用实验来证实。

演示实验:分子引力实验出示演示分子引力的两个铅圆柱。

随意将它们对在一起,这时两铅块并没有表现出吸引力。

实验似乎得到分子间没有引力的结果,但是我们不要轻易地放弃我们的猜想,应再进一步分析原因。

大家都知道磁铁能够吸引铁钉,(边讲边演示)但把铁钉远离磁铁,这时磁铁不能吸起铁钉(演示),这是为什么?(距离太远)。

刚才两铅块没有表现出吸引力,是不是也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不够近呢?那么我们想法让两铅块靠的更近些。

(再做实验时,用小刀将两铅块表面刮光亮,然后用力将两铅块挤压在一起)实验结果两铅块能吸引在一起,并能负重达500克以上。

这表明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只有在分子靠得很近时,才能表现出来。

一般分子距离要小于10-9米时才能表现出引力。

在实际生产中,人们早就利用分子间有吸引力,来实行金属焊接了。

一般焊接是靠溶化金属,从而使分子间的距离充足近,金属冷却后就焊接到一起。

近代还有爆破焊接技术,它是将金属表面清洁后靠在一起,然后靠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将两金属压接在液体分子之间也存有吸引力。

课本图2梍18的小实验就说明液体分子间的吸引力。

实验证实了我们关于分子引力的猜想。

我们再进一步思考,又会发现新的矛盾:分子之间有间隙,分子之间又有引力,这两者是矛盾的,分子想互吸引最终应该相互靠紧,而不应该有间隙。

既然分子间有间隙,物体应该很容易压缩,但事实却是固体、液体极难压缩。

我们只有根据事实,深化我们的理解,事实表明我们对分子的理解还不够全面,还有没理解到的方面。

原来分子之间还存有斥力。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会不会两种力总是相互抵消呢?当然不会,只有在特定的距离r时,分子间的引力不等于斥力,这个距离r就是通常的分子间隙的距离,大约是10-10米。

当分子距离小于r时,斥力和引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快,分子间表现为斥力。

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斥力和引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分子间表现为引力。

当分子距离再增大,分子引力继续减小,当分子距离大于10r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得十分微弱,能够忽略了。

有了对分子间存有斥力的理解,前面所说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小结:通过实验和思考,我们已经对分子和分子的运动有了初步理解,现在我们共同回顾一下,看看我们已经有了哪些理解。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直径大约是10-10米。

2.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3.分子之间有间隙。

4.分子之间存有作用力,相互作用力有两种,即引力和斥力。

以上几点,就是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要点,利用这些要点,能够解释很多热现象。

练习:1、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相关吗?2、教师补充练习:教学反思:第二节内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知道做功能够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能够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水平.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难点:内能与温度相关.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

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新课教学(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

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相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相关。

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

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相关呢?(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

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

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

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

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所以:物体的内能跟温度相关。

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

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

正是因为内能跟温度相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

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

(4)内能和机械能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协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

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棗统称为机械能。

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相关。

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

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相关。

小结(1)内能不是单个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所指的动能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的总和。

这种无规则的热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着物体整体一起所做的运动。

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动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3)内能所指的分子势能是分子间相互作用使分子具有的势能。

作为物体整体跟地球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板书设计第二节内能一、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1.内能不同于机械能2.一切(运动、静止、高温、低温)物体都有内能3.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1.热传递热量:传递内能的多少2.做功练习1、说一说:发生热传递的条件?2、教师补充练习:教学反思:第三节比热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能根据比热容实行简单的热量计算.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水平.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水平.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相关计算.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相关现象.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前面的“?”,在学生理解“水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