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主要思想

合集下载

杜甫的经历和思想

杜甫的经历和思想

杜甫的一生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京兆杜陵人,生于河南巩县。

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的特权。

杜甫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1)35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期。

杜甫从小就“好学”, 7岁时已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育”地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20岁起,他开始了为时十年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

诗人游山玩水,饮酒赋诗,扩大了视野,开阔了心胸,丰富了生活,结交了许多朋友,李白就是其中之一。

杜甫这一时期的诗歌,《望岳》可为代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从35岁到44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二个时期。

人生已进入中年,可是科举失意,功名未遂。

十年困守长安,过的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诗中表达了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一年到头牵挂着老百姓,为他们的命运而叹息、煎熬)的情怀,揭露了盛唐表面繁荣背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黑暗面。

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关注自身,关注民生,忧国忧民,创作走向了现实主义道路。

(3)从45岁至48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

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深重,诗人也历尽艰险。

长安城破,诗人陷落贼手,后又只身逃脱,投奔肃宗,被任为左拾遗,不久因言事触怒肃宗而遭贬斥。

这一时期他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诗,记录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杜甫简介

杜甫简介

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晚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

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有《杜工部集》。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多好的春雨啊,好像知道时节变化,到了春天,它就自然地应时而生。

伴随着和风在夜里悄悄飘洒,滋润着万物轻柔而寂然无声。

野外的小路上空乌云一片漆黑,只有江面小船还亮着一盏孤灯。

清晨观赏细雨湿润的处处春花,朵朵沉甸甸地开遍美丽的成都。

登高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登高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登高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中心思想是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整首诗包含了对个人穷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壮志难酬的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的忧愁和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之情。

登高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1《登高》古诗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登高》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
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3《登高》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

他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的著名诗人,做过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

杜甫早慧,七岁便开始学诗,他自己回忆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杜甫的爱国主义思想

杜甫的爱国主义思想

杜甫的爱国主义思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在那个繁盛的大唐,那个终究遭受不幸的朝代,那个人民由幸福到遭受流离颠沛的时代,诗人感人之所感,受乱世之累赘,所谓时势造英雄,在中华文坛,也存在这样一则定律,在经历了三国魏晋南北朝以及隋的洗礼之下,中华民族进入了伟大唐时代,也正是中华民族繁荣之极的时代。

终究,一代“诗圣”脱颖而出。

为后世留下了数不尽的财富。

杜甫,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创作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杜甫生当乱世,先有安史之乱,后有吐蕃入侵,他东西飘泊,颠沛流离。

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化的时代里,他看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残酷现象,目睹了这种动乱给国家带来的创伤和给人民所带来的苦痛,胸中郁结着无穷无尽的忧国忧民之情,所以他诗中的思想感情沉著、深厚、浓郁、忧愤,这种思想构成了他诗歌的特定内容。

杜甫一生,许身稞契,忧国忧民,坚强乐观,热爱生活,为英雄之人也;杜甫之诗,忠厚诚实,真挚含蓄,淋漓酣畅,悲愤慷慨,乃郁结而发也。

在所谓的伟大诗人背后,一定有非凡的机会。

杜甫的一生是唐代从胜利走向衰落的真实写照。

从杜甫的生活来看,他独特的人生历程为他今后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Du Fu感受到了世界的冷暖和现实世界的滋味,它的四个历史时期也为我们研究Du Fu诗歌及其强烈的爱国情怀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杜甫的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

杜甫的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

杜甫的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之中,不可多得的人物”。

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表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杜甫的生平事迹、诗歌作品、思想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简要概括。

一、生平事迹杜甫生于唐代贞元二年(712年),首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是在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时,他的父亲杜审言也是一位文人。

杜甫自幼聪慧多才,善于诗词歌赋,十五岁时便已经娴熟于文。

但是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他的人生经历也颇为曲折。

他先后经历了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唐玄宗李隆基迁都成都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生活经历十分丰富。

他曾经历贫困、疾病和被贬谪等遭遇,但依然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成为了诗歌世界中的大家。

杜甫的文学成就在他的晚年显得尤为突出,他曾任梓州司功参军、检校太傅左庶子、成都郡丞等职,逐渐获得了人们的认可。

他在唐代晚期因赋诗寄托怀抱而受到资政殿翰林孔融的赞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文学巨匠。

唐代末年,杜甫病逝于成都市,享年61岁。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激情,他的诗歌创作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可贵的文学遗产。

二、诗歌作品杜甫的诗歌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接地气,描绘手法独特,饱含情感和思想深刻。

诗歌作品数量达到了1500余首,代表作包括《赋得古原草送别》、《春夜喜雨》等。

其中,《赋得古原草送别》是杜甫生平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让人感受到了他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命运的态度。

诗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句,概括了他对人生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抓住自己的时机,勇敢面对现实。

三、思想体系杜甫的思想体系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对于社会和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是他的创作核心。

他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不可侵犯的,认为只有社会公正才能保证人的尊严得以实现。

他的思想主张中也反映了对于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重视,他批评了一些士人对待文化传统的不负责任态度,并对国家文化繁荣的期许渗透在了他的作品内。

杜甫简介

杜甫简介

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晚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关于诗人杜甫的知识

关于诗人杜甫的知识

关于诗人杜甫的知识
杜甫(712年~770年),原名杜审言,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朝著名诗人、思想家,唐代文学四大家之一。

一、生平简介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汉族,北魏温县(今属河北省)人。

神农氏后裔,官至尚书,历史上被尊称为“少陵野老”。

二、文学创作
一生创作了3000余首诗歌,常以写景、写雨为主,被推崇为“少年时杜甫”,是唐朝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著名诗人。

《杜少府先生集》是其集大成之作,在诗歌创作上有重要地位。

三、思想观念
杜甫以晚唐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着重描述实况之文,其中特别重视思想的抒情性,严厉谴责朝廷腐败,FYT等有,尔其思想比较丰富,被誉为“山水诗人”和“诗中思想家”。

四、文学观念
杜甫以诗是体表现出的文学观念,也享誉东北文坛的“诗人之先”,其文学观念乃一贯的“仙骨遗志”,即“浩然正气”,“剑拔弩张”,勇于与邪恶上“火争真桑”,同时也表达地偏爱自然、抒发无限情怀,且诗中有独到的精神观,因而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具思想性、哲学性的诗人。

五、诗歌影响
杜甫是被誉为“满座诗佛”的古代文艺宗师,他的诗歌影响极深。

杜甫的诗描写了一个在不平和冲突中残缺又灿烂的世界,以深厚幽默感链接着古人和后世的读者,令人赞歎不断。

杜甫的诗歌,不但在当时唐朝时期,而且在后来很长一段历史中,被各种改编变奏,甚至拍成一部部印象深刻的电影或戏剧。

杜甫精神

杜甫精神

热爱祖国忧国忧民杜甫一生诗歌创作非常丰富。

这些诗歌是时代风云和诗人生活的真实记录,多角度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被人们誉为“诗史”它们也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强烈的现实性。

杜甫的诗的思想内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杜甫的一生是逐步走向民众,走向社会底层的一生。

特殊的生活道路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使杜甫终生关注人民生活。

同情人民疾苦,在诗歌中抒写他们的不幸表达他们的愿望。

安史之乱前,他就有揭露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兵车行》,指控唐王朝的穷兵黩武。

诗从咸阳桥边悲痛欲绝的送行场面开篇,展示不义战争给人民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图景。

接着,安排了行人倾诉服役的苦况。

这首诗现实意义很强,描写上现实与一般相结合,开辟了新题乐府现实主义道路。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同情人民苦难的诗歌具有更为深广的思想内容。

这时他随同难民一起流亡,耳闻目睹了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集中揭露了叛乱带给国家和人民的灾难,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叛乱、保卫国家和平统一的愿望。

“三吏”“三别”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安史之乱后,战争仍连年不断。

严峻的社会矛盾,加上多年的漂泊,出了“盗贼本王臣”(《有感五首》其三)的真理,达到了那个时代思想高度。

因此,他对人民的同情心也更强烈了。

2.忧国悯时,表现深挚地爱国感情安史之乱使唐王朝急剧衰落,判军长驱直入,战火烧遍中原,王朝一度摇摇欲坠,因此,关注国家命运成了杜甫诗歌中非常突出的内容。

当他身陷长安沦为判军俘虏,听到陈陶战败消息时,写了《悲陈陶》以天地同悲的气氛抒写内心的悲痛。

当他目睹长安陷落、国破城荒景象时,写下《春望》。

诗人在写景中抒发感慨,把爱国与伤时之情紧密交织在一起。

当诗人流寓梓州时,忽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写成他“生平第一块诗”《闻官兵收河南河北》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之情。

杜甫的爱国诗歌,多直接抒写战事以寄寓家国之痛,但有时还通过描写山水来抒发感世忧时怀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主要思想
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

他拿这些来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励朋友。

他表彰元结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

”他对严武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

”他对裴虬也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

”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

当然,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也是分不开的。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

所以杜甫称做官是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以及以后的种种行为都是在为追求仕途事业和为官行道相联系。

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就是一种企望入仕,在仕途大业中实现自己“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即渴望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建功立业,兼济苍生。

三十五岁以前,是杜甫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正当开元盛世,杜甫的经济状况也较好,这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

从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

在这长期的壮游中,杜甫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望岳》诗可为代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包括创作在内)的雄心壮志。

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现实,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

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

”在饥寒的煎熬下,杜甫也曾经想到退隐,作一个“潇洒送日月”的巢父、许由,杜甫没有回避艰苦,还是坚决走上积极入世的道路。

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

杜甫也曾有这样的诗句“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又如“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等,这些诗句无一不反映出杜甫身上那种渴望济世扬名,渴望建功立业的雄怀大志,但是杜甫的这种理想和抱负建立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忧患意识之上的。

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这才确定了杜甫此后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

从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

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
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

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当时进行的战争乃是有关国家存亡的自卫战争。

因此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对,而是积极号召。

他哀悼那为国牺牲的“四万义军”,他告诫文武官吏要“戮力扫搀枪”,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

由于深入人民生活,并投入实际斗争,这就使他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如他的诗歌《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在这首诗歌当中,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通过远眺,想到了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社会状况,从而凭依窗轩,胸怀家园,不禁涕泪交流。

又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而在这首诗中,由于听到朝廷收复失地的消息而惊喜若狂。

这两首诗都是杜甫流落漂泊之时所作。

由于安史之乱,社会显得一片狼藉,所以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社会归于安定。

因此当他想到国家遭殃,战火不熄,生灵涂炭的时候就流泪不止,而当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于是又喜极而泣,不能自抑。

可见,杜甫的忧来自于国家,喜亦是来自于国家,这就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759年七月,杜甫弃官于这年年底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开始他最后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

在漂泊的十一年中,他经常过着“生涯似众人”的日子。

他爱和劳动人民往来,而憎厌官僚,所以说:“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

及乎归茅宇,旁舍未曾嗔。

”杜甫的生活仍然很苦,在他逝世的那一年,还因为避臧介之乱而挨了五天饿。

可贵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论怎样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在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同时也从不曾忘记或放松自己的创作,在漂泊的十一年间,他写了一千多首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遭田父泥饮》、《诸将》、《秋兴》、《岁晏行》等都是这时期最优秀的作品。

和前期不同的,是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形式也更多样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创造性地赋予七言律诗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

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他对国家和人民最后的怀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