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本主义在儿科诊疗中的运用
人性化服务在儿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人性化服务在儿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儿科病房是指专门为儿童提供治疗和照顾的医疗设施。
由于儿童的特殊性和生理发育的不完全性,他们对待疾病和治疗的反应与成人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儿科病房的护理管理中,人性化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人性化服务在儿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操作建议。
人性化服务应注意尊重和理解儿童的特殊需求。
儿童的心智发展和自理能力有限,他们对待疾病和治疗的感受和理解与成人不同。
在与儿童进行交流和治疗时,护理人员应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生僻的医学术语,以免使儿童感到恐惧和困惑。
护理人员还需要耐心倾听和理解儿童的痛苦和困扰,尽量减轻他们的恐惧和焦虑。
人性化服务应提供舒适和温馨的环境。
儿童是极易受环境影响的群体,他们对于空气质量、光线、温度等环境条件的要求比较高。
在儿科病房的护理管理中,护理人员应尽可能保持病房的空气清新、通风良好,光线明亮,温度适宜。
护理人员还可以通过增加一些儿童喜欢的元素,如贴图、玩具等,来营造一个温馨、愉快的环境,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康复。
人性化服务应提供适宜的护理方法和技术。
鉴于儿童的特殊性,他们在接受医学检查和治疗时,往往会感到疼痛、不适等不良反应。
在儿科病房的护理管理中,护理人员应尽量采用温和、安全的护理方法和技术,避免给儿童带来过度痛苦和伤害。
护理人员还需要随时观察和评估儿童的身体和情绪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确保护理效果的最大化。
人性化服务应提供家庭支持和教育。
儿科病房是儿童与家庭相隔离的地方,儿童和家庭往往需要面对各种困扰和压力。
在儿科病房的护理管理中,护理人员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帮助儿童和家庭建立联系和信任,提供情感支持和安慰。
护理人员还可以向家长提供合理的护理建议和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和护理儿童,提高儿童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人性化服务在儿科病房护理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护理人员应通过尊重和理解儿童的特殊需求,提供舒适和温馨的环境,提供适宜的护理方法和技术,提供家庭支持和教育,来确保儿童的安全、舒适和康复。
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实践

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实践人性化护理是以关注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为中心,注重以人为本的护理方式。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人性化护理尤为重要,因为儿童具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需要更多的关怀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实践。
人性化护理要注重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
儿童对护士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是他们接受治疗的关键。
护士应该积极与儿童交流,用亲切温和的语言和笑容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放松心情。
在与儿童进行护理操作时,要给予儿童足够的解释和鼓励,使他们感到被尊重和关心。
人性化护理要关注儿童的生理需求。
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疼痛和不适的感受更敏感。
在进行疼痛评估和控制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认知能力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和疼痛缓解措施。
要关注儿童的饮食和营养需求,提供适宜的饮食和食物选择,确保儿童健康成长。
人性化护理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儿童在医院中可能面临分离焦虑、恐惧和孤独等心理问题。
护士应该通过亲密关系、陪伴和情感支持来帮助儿童克服这些问题。
在儿童接受治疗过程中,护士要耐心地倾听儿童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并及时进行安抚和支持。
护士应该鼓励儿童参与游戏和娱乐活动,建立愉快的治疗环境,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
人性化护理要关注儿童的社会需求。
儿童是社会化的个体,在医院中也需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护士要鼓励儿童与其他病友互动,开展团体活动,帮助他们建立友谊和社交技能。
护士也应该与家长建立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关系,了解儿童的家庭背景和需求,提供家庭支持和指导。
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实践非常重要。
通过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关注他们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可以提高儿童的治疗效果,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儿科护士应该积极学习和实践人性化护理的理念和方法,为儿童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人性化管理应用于儿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探析

人性化管理应用于儿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探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儿科护理管理中也逐渐开始引入人性化管理的理念。
人性化管理是指以人为本,关注员工的需求和情感,尊重员工的人格和个性,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个人发展机会,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探讨人性化管理应用于儿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
人性化管理可以改善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和情感体验。
儿科护理工作需要面对病情复杂、病人年龄小、沟通困难等特殊情况,工作压力较大。
而人性化管理可以关注员工的情感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和理解,使员工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支持,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满意度。
人性化管理还可以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提升儿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个人价值,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自尊心,从而提高工作满意度和情感体验。
人性化管理可以促进儿科护理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
儿科护理工作需要多人合作完成,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对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至关重要。
而人性化管理可以建立积极的工作氛围,倡导相互理解、支持和合作,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
通过团队建设和沟通交流,可以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归属感,从而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
人性化管理可以改善儿科护理人员与病人及家属的关系。
儿科护理工作需要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密切的沟通和交流,而人性化管理可以培养儿科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同理心,提高他们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能力和信任度,建立良好的关系。
通过关注病人及家属的需求和情感,提供温暖和关怀,可以增强病人及家属对儿科护理人员的信赖和满意度。
人性化管理应用于儿科护理管理中可以改善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促进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改善与病人及家属的关系。
儿科护理机构可以积极引入人性化管理理念,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措施和策略,以提升儿科护理管理的效果,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实践8篇

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实践8篇篇1人性化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强调在护理过程中尊重患者的个性、需求和权利,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合作,以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儿童患者通常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照顾。
本文将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实践。
一、人性化护理的理念人性化护理的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注重患者的需求和感受。
在儿科护理中,这意味着要关注儿童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以及他们的家庭背景和文化背景。
护理人员需要具备敏感性和洞察力,能够识别并满足儿童患者的多样化需求。
1. 关注儿童患者的生理需求儿童患者通常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照顾,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时刻关注他们的生理需求。
这包括提供舒适的睡眠环境、合理的饮食安排以及定期的体检和评估。
此外,对于患有疾病的儿童患者,护理人员还需要根据他们的病情进行相应的护理,如疼痛缓解、呼吸道护理等。
2. 关注儿童患者的心理需求儿童患者可能会因为疾病而感到恐惧、焦虑或孤独。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这可以通过与儿童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以及提供适合他们的娱乐活动来实现。
3. 关注儿童患者的社会需求儿童患者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需要与家人、朋友和同学保持联系。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关注儿童患者的社会需求,并帮助他们维持与社会的联系。
这可以通过电话访问、家庭访问以及组织患儿之间的交流活动来实现。
4. 关注儿童患者的家庭背景和文化背景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背景,这些都会影响儿童患者的需求和感受。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了解并尊重每个家庭的文化和背景,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这可以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家庭的文化和传统,以及提供适合家庭背景的护理建议来实现。
三、总结与展望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关注儿童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以及他们的家庭背景和文化背景,护理人员可以提供更全面、更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实践7篇

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实践7篇篇1一、引言随着医疗服务的不断提升,人性化护理已成为当前医疗领域的重要理念。
儿科护理作为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
本文将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实践,以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儿及其家长的满意度。
二、人性化护理的内涵人性化护理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在儿科护理中,人性化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充分了解患儿的生理特点、心理需求以及家庭背景,为患儿提供安全、舒适、温馨的护理环境,同时注重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1. 优化护理环境:为患儿创造一个温馨、舒适、安全的住院环境,如布置充满童趣的病房、提供多样化的娱乐设施等,以减轻患儿的恐惧和焦虑。
2. 关爱患儿:了解患儿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关注患儿的疼痛、不适等感受,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对患儿进行细致的生活护理,如喂饭、洗漱等,以体现对患儿的关爱。
3.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定期与家长交流,了解家长的担忧和需求,为家长提供育儿指导、疾病知识等咨询服务,增强家长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4. 实施心理护理:针对患儿的不同年龄和心理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护理活动,如游戏、音乐疗法等,帮助患儿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5. 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沟通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为患儿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
四、人性化护理的实践效果通过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实践,可以显著提高护理质量,增强患儿及其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同时,人性化护理还可以改善患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减轻疼痛和不适感,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
此外,人性化护理还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增强护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结论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优化护理环境、关爱患儿、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实施心理护理以及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等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提升患儿及其家长的满意度。
人性化服务在儿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人性化服务在儿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
儿科病房是医院的重要部门之一,是治疗和康复儿童的场所。
在这里,医护人员需要给予儿童更多的爱心、关爱和耐心,提高服务质量,人性化服务成为儿科病房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关爱病童,提高护理质量在儿科病房中,医护人员应该发扬关爱之情,多给予病童关心、宽慰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爱心,从而减轻他们的痛苦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医护人员可以陪伴病童亲近自然。
例如,推着床车带他们出门看看花草树木,周围的环境,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样能让病童在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疾病也会加速恢复。
二、人性化服务,细节决定成功在儿科病房护理管理中,医护人员还要注重细节,大力推行人性化服务。
医护人员要体现亲切、友好、热情的服务态度,对每一个病童进行耐心、细致的照顾。
例如,当病童面临疼痛、害怕时,应该给予耐心安慰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排渴、换有卫生的床单被,及时擦拭身体等,在护理过程中注重细节,关心病人的每一个细节需求,有恰当的关心与交流,能让病童感受到温暖和安全,让治疗效果得到提高。
三、合理分配护理资源,优化护理效果在儿科病房护理管理中,医护人员需要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和工作经验,合理分配护理资源,优化护理效果。
例如,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才能够进行化验和药品配制,而仅具有基本护理能力的人员则能够进行入、出院病人的记录,确保资料的完整性。
总而言之,人性化服务是儿科病房护理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人性化服务必将在儿科病房护理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更好的变革医疗服务。
人性化服务在儿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人性化服务在儿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现代医疗服务越来越注重病人的满意度和体验,特别是儿科病房,更需要以人性化服务为核心思想,从护理、营养、心理及社交等方面提供全面的照顾服务,以使孩子和家长在治疗过程中感受到关爱和温暖,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和就医体验。
本文将就人性化服务在儿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 护理服务儿科病房护理服务是医疗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孩子们的治疗效果和家长们对医院的满意度。
因此,提供优质、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是增强医院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必要手段。
在护理服务中,护士应该注重孩子们的情感需求,尽量在家庭中重现那种关爱和温馨的氛围,尽可能提供舒适、安静以及独立的病床空间,为孩子和家长提供一种安全、温馨和愉快的环境。
同时,护士还应该注重帮助孩子们健康恢复,通过生理和心理的关怀,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降低治疗的压力和不良情绪。
2. 营养服务在儿科病房中,营养服务是相当重要的。
孩子是身体成长的重要时期,营养不良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和智力发展,因此,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营养均衡的饮食环境至关重要。
营养师应该按照孩子的生理、病情、个体差异等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同时,护士和营养师应该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协调,确保孩子们的营养摄入量和吸收量达到理想效果。
在照顾孩子时,应该注重注重照顾的方法,如卫生、清洁、温度等,确保孩子们的食品卫生和安全。
儿科病房是孩子们在治疗过程中最需要心理支持和关怀的地方。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为孩子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服务,帮助孩子们应对疾病的压力和不安,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地面对治疗以及未来的生活。
同时,也要给予家长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面对孩子的疾病,情绪稳定和照顾孩子成为家长的任务。
特别是针对年龄较小的孩子,要注重讲故事、音乐、游戏等,提高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生活质量。
4. 社交服务病房原本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尤其是儿科病房,孩子们更需要社交环境的陪伴和宣泄,避免出现孤独和抑郁等问题。
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小儿内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运用

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小儿内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运用随着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性化护理管理模式在医疗行业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尤其在小儿内科病房护理管理中,人性化管理模式的运用更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人性化管理模式的概念和特点出发,探讨其在小儿内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作用和应用。
一、人性化管理模式的概念和特点人性化管理模式是指在组织管理中,注重尊重员工的人格尊严和个性化需求,通过关注和关怀员工的身心健康,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从而达到提高组织绩效的管理方法。
人性化管理模式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人的价值。
人性化管理模式强调员工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不仅要关注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还要关心他们的个人生活和发展。
2. 关注员工的情感需求。
人性化管理模式注重关怀员工的情感需求,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鼓励员工在工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员工的情感认同和工作积极性。
3. 强调员工参与和沟通。
人性化管理模式倡导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平等沟通和参与决策,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控制权,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4. 注重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人性化管理模式关注员工的个人成长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培训和发展机会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和职业目标。
小儿内科病房是医院中专门收治儿童患者的重要部门,病情轻重缓急不一,护理工作十分繁重。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中,人性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1. 关注患儿的情感需求。
在小儿内科病房中,患儿由于年龄小、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完全,对疾病和治疗容易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
护士除了要做好专业的医疗护理工作,还要关注患儿的情感需求,温柔体贴地对待他们,给予关爱和安慰,缓解他们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2. 尊重家属的意见和选择。
在小儿内科病房中,家属是患儿的重要陪护者,对患儿的照料和治疗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性化管理模式倡导尊重家属的意见和选择,积极与家属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让家属参与到护理管理中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卫生产业CHINA HEALTHINDUSTRY人本主义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新学派,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建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强调发挥人的积极能动性,把人看作积极体验、对自身负责的个体,开辟人文治疗模式的新篇章[1]。
人本主义理论坚持强调以人为本,研究人整体的各方面,最终落脚于人的自我实现。
“医乃仁术”,中国传统医德是以“仁心”作为人性的依据,因而“仁”自然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医德[2]。
在自己10余年儿科诊疗工作中,通过运用“人本主义”理论,较好处理诊疗中多层次、多角度的人际关系,探索程序严密、运行高效、执行顺畅医疗工作机制,对提高医疗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1儿科诊疗中现实存在的几对关系儿科诊疗工作中针对的服务对象是一个特殊群体,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中的小皇帝,性格单纯直率,理解和表达能力有限,致使医患关系建立起来尤为复杂。
在儿科诊疗过程中,医生不仅要与服务对象维系良好的关系,也需要与家属、医生、医技人员和行政人员共同协作配合,才能为服务对象提供整体的连续的诊疗服务。
1.1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医疗服务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人际关系,但其本质是以患者为中心延伸开来的。
医患沟通是医疗过程的重要组成,加强医患沟通体现了医学人文关怀的理念,也保障了诊疗过程的顺利进行[3],良好的医患关系直接决定着医疗效果。
对此,医生应将自己视作医患关系建立的主导者,重视社会情感的抚慰,而非一味输出医疗信息;在就诊过程中,一旦出现患者“闹”的情绪和行为时,应积极挖掘患者的真实需求点[4]。
但儿童由于年龄幼小,认知功能水平低下,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很多时候无法准确表述病情,给医生的准确诊疗带来难度。
有的儿童在经历过扎针的疼痛后,产生了心理阴影,害怕见到穿白大褂的医生,医生诊断时大哭、大闹不配合,会给医生带来巨大心理压力,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良好医患关系的形成。
1.2医生与家属的关系儿科又称哑科,儿科医生诊断患儿除了家属的主诉,主要靠望、闻、切,所以在儿科的医患关系主体是医生和家属的关系。
儿童还处于尚未成年的成长阶段,自我意识、自我判断能力还不成熟,无民事行为能力。
儿童患病后,基本是由家属代为提供患儿资料并对医疗工作提出要求。
但很多时候,由于孩子生病,家长的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情绪产生较大波动,不但不利于开展诊疗工作,有时稍微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医患纠纷。
故儿科医生在工作中的主动耐心热情、高超专业技术、优良的医德作风对患儿及其家属的情绪、思想等有着重要作DOI:10.16659/ki.1672-5654.2019.20.187浅谈人本主义在儿科诊疗中的运用李春香,施继玲云南省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50000[摘要]探讨人本主义在儿科诊疗中的重要性及应用。
医生与患儿沟通需要特定的技巧,精心的准备并不断练习。
根据各年龄期患儿语言能力心理行为特点及住院后的心理反应不同医生与其沟通的技巧和方法也不同。
有效的沟通能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打造和谐的就医氛围,有利于身心健康及疾病的恢复。
[关键词]儿科诊疗工作;人本主义;人际沟通[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9)07(b)-0187-02Talking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Humanism in Pediatr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LI Chun-xiang,SHI Ji-lingKunm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Kunming,Yunnan Province,650000China[Abstract]To explore the importance and application of humanism in pediatr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Doctors and chil⁃dren need specific skills,careful preparation and continuous practice.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ical be⁃haviors of children of different ages and the psychological reaction after hospitalization,the skills and method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doctors are different.Effective communication can create a good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reduce doctor-patient disputes,and create a harmonious medical atmosphere,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recovery of physical and mentalhealth and disease.[Key words]Pediatr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Humanism;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作者简介]李春香(1985-),女,云南昆明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通讯作者]施继玲(1985-),女,云南昆明人,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医务工作的相关研究工作,E-mail:799453979@。
187用[5]。
这样在能有效化解问题和矛盾的同时,更有助于疾病得到更好的治疗。
1.3医生与护士的关系在医疗服务工作中,除了服务对象,医生与护士的关系最为密切,并且护理人员在医疗服务部门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因此,医护关系在医务人员的相互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医护关系是医生为了服务对象的健康与护士建立起来的工作性人际关系,其实质是一种群体、同事合作关系。
医疗和护理是两个不同的专业,虽有各自独立的工作体系,但医护本就一家。
只有医生与护士协同合作,才能满足服务对象各方面的要求,在儿科医护间沟通中应用标准化沟通方式,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6]。
1.4医生与其他工作人员的关系在诊疗工作中,医生的交往还涉及众多其他的关系。
如医生与医疗卫生行政部门的关系,医生与医疗部门后勤人员的关系等,需要医生理解各种关系的特点,在工作过程中与各层次、各专业人群保持良好的协作互助关系,充分发挥医生在健康服务体系中的统筹领导作用。
随着现代医疗专业模式的发展,人本主义的医疗理念逐渐渗透到诊疗的各个领域。
医生应从整体的角度看待服务对象,重视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各方面问题,处理好诊疗工作中的各方面关系,相互协调、配合,共同提高医疗工作质量。
2儿科诊疗中运用人本主义处理好几对关系2.1摸准患儿心理,营造良好诊疗氛围①建立良好语言沟通,沟通时应用儿童熟悉的词语,并多采用肯定方式。
有时甚至很幼稚可笑,医生应表示接受与理解,以免使儿童失去安全感和对医生产生恐惧。
患儿的身体器官还没有发育成熟,免疫力较差,病情变化比较快,自我表达能力比较弱,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7]。
因此,身体上出现发热、疼痛等不适后,多数患儿往往表现出烦躁,更无法以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且部分患儿对于雾化、喝药产生恐惧,从而会产生对医生的恐惧心理,医生要使自己的言行举止适应儿童的心理状态,儿科医生在与儿童交谈时要认真倾听,不要随意打断,运用较慢、均匀的语调,稳重的声音、引起儿童的注意与反应。
②有效缓解焦躁情绪。
医生的穿着应整洁大方,尽量做到面带微笑,表情自然,尽可能给患儿留下良好印象,消除紧张心理。
除治疗诊断外,医生与患儿交流时无需戴口罩,可减轻儿童的恐惧心理。
对于婴幼儿,可通过分散注意力,握手等方式消除其紧张情绪,使其获得情感上的安慰。
③努力提高诊疗技术。
诊疗技术在沟通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娴熟、敏捷、准确地诊疗技术容易赢得患儿的信赖。
操作时尽量做到镇定自如、有条不紊,才能使患儿及家属从心理上接受,得到他们的信任。
2.2赢得家属尊重,疏通诊疗环节障碍儿科医生与患儿家属的有效沟通,取得患儿及其家属的理解,是正确评估患儿病情、发挥治疗最佳效果的关键。
①紧扣病情进行沟通。
孩子生病,家属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并希望尽快得到义务人员对孩子的诊治。
因此,在被问及有关孩子的情况时,家属通常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所以我们要确定交谈的目的和主要内容,避免离题。
②建立彼此信任关系。
只有家属对医生绝对的信任才能有效开展诊疗工作。
良好的沟通有助于树立权威、建立信任关系。
与家属沟通时要学会换位思考,从病人家属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留意沟通对象理解程度,以及对儿科疾病的认知程度和对交流的期望值,关注患儿家属的反应情况。
发自内心的接受是开展诊疗工作的良好开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孩子的病情客观、实际的表述给家属,将治疗方案、用药选择、不良反映清楚明白的告诉家属,为开展治疗打下基础。
③结合实际开展诊疗。
同样的患者,相似的病情,却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需要医生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结合此时此刻的情况,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估,从而确定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案,让患者承受最少的痛苦,享受最好的诊疗效果。
2.3强化沟通协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诊疗工作中积极有效的沟通,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证各部门之间协调合作,提高诊疗工作效率,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的基本条件,也是医疗实践中的一项重要部分。
严格医院工作过程中的四查三对,发现问题及时有效的沟通;加强交接班制度的管理及实施,尤其是重点对危重症患儿的病情沟通;医护人员发现在医疗过程中有不完善的地方,应及时纠正;同时在医院内部各部门后勤、医务、功能各职能部门加强沟通制度,互相听取建议,打造和谐、以人为本的就医环境。
3结语儿科诊疗工作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要以人为本,从古代的“大医精诚”还是现如今的“以人为本”[8]均体现了人本主义在儿科诊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只有掌握了沟通的原则并能灵活地、恰如其分地运用沟通技巧,才能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最终达到为病人提供优质的、适应个体需要的身心整体诊疗,使患儿达到理想的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1]吴杰,郭本禹.阿德勒心理治疗对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A),2018,39(3):50-53.[2]金慧,徐丽.论医学生医患“交往技巧”能力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A),2012,33(12):65-66.[3]付佳,徐琪,李彦林,等.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在临床实习生中的重要性[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34):45-47. [4]陈娟,赵宇佳.认知不对等:来自儿科诊室的医患关系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7(7):90-106.[5]张爱真.语言行为在儿科医患沟通中的重要性[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19):2587-2588.[6]何结平.标准化沟通方式在儿科医护间沟通中的应用分析[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8,7(4):150-151[7]黄尔佳,齐龙,谭慧,等.标准化沟通在小儿心血管外科医护间沟通中的应用[J].中国循环杂志,2017,32(z1):228. [8]李柔曼.儿科医患纠纷的伦理归因与对策研究[D].锦州:锦州医科大学,2017.(收稿日期:2019-04-27)188中国卫生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