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卡西平致皮疹临床分析及药学监护【论文】
奥卡西平治疗儿童部分性发作癫痫的疗效观察

奥卡西平治疗儿童部分性发作癫痫的疗效观察王燕;王治静;赵斯钰【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oxcarbazepine on partial epilepsy of children.Methods Totally 220 children with partial epilepsy,admitted to Xi’an Children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December 2014,were chosen in study. They were treated with oxcarbazepine with an initial dose of 8-10mg/(kg· d) and target dose of 20-40 mg/(kg· d), orally taking 2 times every day.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retention rate and adverse reactions 2 and 4 years after treatment were investigated.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at 2 and 4 years after treatment were 86.82%and 89.42%,respectively, an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χ2 =0.652, P=0.448).The retention rates at 2 and 4 years after treatment were 86.82% and 89.42% ,respectively.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8.18%,and the major complications included rash, drowsiness and liver damage.Conclusion Treatment with oxcarbazepine is effective with less adverse reactions and high retention rate on partial epilepsy of children, and the compliance and tolerance are high.%目的:观察奥卡西平治疗部分性发作癫痫患儿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抗癫痫药物致迟发过敏性药疹三例

临床经验抗癫痫药物致迟发过敏性药疹三例董维佳刘玉玺抗癫痫药物引起的药疹报道已屡见不鲜,卡马西平、奥卡西平作为一线抗癫痫药物是复杂部分性发作的首选。
这两种药物均可引起药疹,重型药疹可引起严重的皮肤损害且伴肝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甚至死亡。
2000年我们曾报道了6例重型卡马西平高度敏感综合征[1],服药后其首次出现皮疹的时间在8~28d 。
目前收集到的国内外文献出疹潜伏期最长者53~63d [2-3]。
尚未有服药后3~6个月才出疹的报道。
近3年来我们收集了3例迟发药物过敏性药疹,其出疹的潜伏期最长达半年,现将资料整理如下。
一、临床资料例1:女,30岁,临床资料确诊为症状性癫痫(复杂部分性发作)。
既往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口服卡马西平起始剂量为01g/d ,血药谷浓度为41g /m ,l 未全控制发作。
第3周加量至05g/d ,血药谷浓度为7g /m ,l 发作被完全控制。
服药187d 时,患者在无任何诱因的情况下出现药疹,开始仅见双前臂、胸背部等散在丘疹,皮肤科会诊未确诊,嘱继续观察。
9d 后皮疹加重。
查体见颜面部、躯干四肢有针尖到绿豆大小红色丘疹,周围皮肤有轻微红色充血,压之褪色,呈全身分布,以胸背及四肢内侧面为重,有轻度瘙痒感,不伴发热及其他症状。
入院后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嗜酸细胞、EB 病毒抗体、心电图等均在正常范围。
与皮肤科讨论后认为可能为卡马西平致迟发药物过敏性药疹,嘱其停药,改用托吡酯200m g/d ,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注射液20m g/d ,皮疹于第3天减退,第9天好转出院。
出院后半个月患者虽未有癫痫发作,但因服用托吡酯后食欲欠佳,并认为药费太贵,自行又服用原剂量的卡马西平,服药后第2天即见皮疹,此次皮疹出现迅速,从出现皮疹到就诊仅6h ,即见胸背四肢均有分布不均的红色丘疹,未伴有发热及其他不适。
遂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注射液5m g/d ,口服抗组胺药物西替利嗪10m g/d 治疗,第3天皮疹消退。
卡马西平致重度过敏性药疹一例报告及分析

传统基托薄 , 异物感小 , 实验组所有病例认为义齿舒适 , 容易 适应 ; 对照组 只有 6 %病例认 为义齿 比较舒服 , 5 但反 映需要
一
段时 间来适应 , 两组对 比有显著性差异 。可摘局 部多个义
齿患者 的牙槽骨往往有不 同程 度的倒 凹 , 尤其是修 复条 件差 者 。卡环通过卡环臂进入基牙倒 凹产生卡环力 。虽然进入倒 凹的深度越深所产生 的卡抱力 越大 , 但若卡环进入倒 凹深度 超过卡 环弹性极 限 , 经过摘戴 可局 部义齿使 卡环变形 , 终 最 影响卡环的卡抱 力及义齿 的使用寿命 。弹性基托材料具有一 定 的弹性 、 韧性和 比较高 的强 度 , 作成 的基托和卡 环能 柔 制 进入一 定的组织倒 凹 , 不但加 强了 固拉力 , 而且 在咀 嚼时形
维普资讯
医学 信息 2 0 年 5 07 月第 2 卷第 5 M d a I o a o . a. 0 7 V 1 0 N . 0 期 e i ln r t n M y 2 0 . o 2 . o c fm i . 5
3 讨 论
特 别适 用于多个 义齿就位道及对义齿 固位要求较 高的患者 。 可摘局 部多个 义齿初戴时常有发音不清楚现象 , 这是 由基托 面 积和厚度 较大造成 。弹性基 托材料 与铸 造金属 支架联合 后, 基托 比传统义齿薄 , 这就使义齿体积相对缩小 , 舌体活动 空 问加 大, 以实验组病例 义齿 初戴 时语 音功能影响小 。而 所 对 照组病 例义齿 初戴 时有较大语音障碍 , 需要较长时间 才能 恢复正常。两组无论在患者满意度还是语音恢 复时间均有显
T 85CP 8m nR 9m nB 108mg g神清 , 表淋 巴 3 . ̄,8/ i, 1/ i,P 2 /O H , 体
卡马西平过敏反应临床分析

卡马西平过敏反应临床分析卡马西平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属于第一代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
它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
然而,卡马西平也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本文将对卡马西平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机制、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旨在提醒患者和医生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与处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卡马西平过敏的临床表现。
卡马西平过敏反应可导致多系统多器官的病变,临床症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皮肤症状:皮疹、瘙痒、红肿等;2. 呼吸系统症状:喉头水肿、喉咙痛、咳嗽、气喘等;3. 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4. 神经系统症状:头晕、昏厥、意识障碍等;5. 心血管系统症状:心悸、低血压、心动过速等。
这些临床表现的出现可能与卡马西平对机体的不良免疫反应有关。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卡马西平过敏的机制。
卡马西平过敏反应的机制非常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免疫介导:卡马西平可能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引起过敏反应。
例如,它可能通过结合组胺H1受体而激活嗜酸性粒细胞,导致组织炎症反应;2. 药物代谢:卡马西平在体内经过代谢,生成一些有毒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可能导致过敏反应;3. 药物与蛋白质结合:卡马西平可能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过敏反应;4. 遗传因素:某些人可能因基因的影响而对卡马西平过敏。
然后,我们需要了解卡马西平过敏的诊断方法。
卡马西平过敏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方面的信息:1. 病史:患者有无过敏史、既往用药史等;2. 皮肤试验:通过皮肤刺激试验,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反应;3. 血清免疫学检测: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定抗体水平,确定是否存在过敏反应;4. 挑战试验: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增加患者用药剂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过敏反应。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卡马西平过敏的治疗方法。
卡马西平过敏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避免接触:对已经发生卡马西平过敏反应的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避免接触卡马西平或类似的药物;2. 抗过敏治疗:对于卡马西平过敏引起的轻度过敏反应,可以采取抗过敏治疗,如抗组胺药物;3. 紧急处理:对于卡马西平过敏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应该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如肌肉注射肾上腺素、静脉输液等。
奥卡西平 (Oxcarbazepine) 癫痫的治疗

奥卡西平 (Oxcarbazepine) 癫痫的治疗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癫痫的治疗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在脑部发生异常神经放电时会出现突发性发作。
目前,医学界对癫痫的治疗采用综合疗法,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作为一种抗癫痫药物,已经被广泛用于癫痫的治疗。
一、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的起源与特点奥卡西平是一种二氧化碳替代物,属于“咪唑等价物”类药物。
它的化学结构中含有一个二氧化碳环,并且作为主要活性代谢物的金内酯具有抗癫痫活性。
与其他抗癫痫药物相比,奥卡西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抗癫痫活性强:奥卡西平与其他常见的抗癫痫药物相比,在抑制癫痫放电方面表现出更强的活性,能够有效减少癫痫发作的频率与严重程度。
2. 安全使用:奥卡西平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其不良反应较少,使用起来相对较安全。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嗜睡、乏力等,但一般不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3. 药代动力学良好:奥卡西平口服后能够迅速吸收,药代动力学性质良好,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高。
与其他抗癫痫药物相比,其代谢和排泄速度较快,降低了药物在体内的积蓄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二、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的治疗机制奥卡西平作为一种抗癫痫药物,其治疗机制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1. 钠通道抑制剂:奥卡西平通过抑制神经元电压门控钠通道的活化,减少钠离子内流,从而降低癫痫放电的发生。
2. 钙通道抑制剂:奥卡西平还可以通过抑制高密度钙通道的活化,减少钙离子内流,进一步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达到抗癫痫的效果。
综上所述,奥卡西平通过抑制钠通道和钙通道的活化,减少脑部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起到抗癫痫的作用。
三、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的临床应用奥卡西平适用于多种癫痫类型的治疗,包括部分性癫痫和全面性癫痫。
其具体使用方法和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建议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有效剂量。
35例卡马西平致药疹文献分析

35例卡马西平致药疹文献分析吴曼;马建丽【摘要】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rug eruption caused by carbamazepine,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rational drug use. Methods:The CNKI, CBM, PubMed, Medline, Embase, VIP databases were searched for collecting literature about carbamazepine-induced drug eruption. The literature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in respect of patients' gender, age, primary disease, allergic history, drug use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drug eruption. Results: A total of 35 cases of carbamazepine-induced drug eruption were collected. All the drug eruptions were serious, including 18 cases of severe erythema multiforme, 9 cases of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and 8 cases of exfoliative dermatitis. Conclusion:The average latent period of carbamazepine-induced drug eruption was approximately 2 weeks. Most of the patients developed severe drug eruptions in a short term. The skin lesions can be improved or cured by timely withdrawal of the drug and using sufifcient dose of glucocorticoids.%目的:探讨卡马西平致药疹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奥卡西平致皮疹_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E-mail: poheqiu@16硕士, 副主任药师
Tel: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1 年 11 月第 28 卷第 11 期
Chin JMAP, 2011 November, Vol.28 No.11
·1067·
年在我国上市,它是卡马西平的 10-酮基衍生物, 口服吸收快速、完全,在体内可通过首过代谢几 乎全部转化为其活性代谢产物 10,11-二氢-10-羟基 卡马西平 (MHD) 。与卡马西平比较,该药无肝酶 诱导作用,较少出现自身酶诱导作用,生物利用 度高(>95%),蛋白结合率低(38%)。虽然奥卡西平 的结构式与卡马西平相似,但其不被氧化,代谢 物中没有环氧化物,因此皮疹的发生率及其他不 良反应明显少于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的不良反应 常见有:疲劳、无力、头痛、嗜睡、不安、复视、 眩晕、皮疹、恶心、低钠血症(易发生于老年人, 儿童较少见)等,罕见有:严重的过敏反应、全身 血管神经性水肿、多器官过敏症状、白细胞减少 症和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多种致病因素。患儿入 院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和发热史,并未出现紫癜和 血小板减少征象,分析可排除病毒等因素引起的 可能。又查自身抗体全套为阴性,排除了系统性 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引发血小板减少的可 能。因此,本例考虑为奥卡西平引起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的可能性较大。患儿在服用奥卡西平后首
·1068·
Chin JMAP, 2011 November, Vol.28 No.11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1 年 11 月第 28 卷第 11 期
能及黄疸均无加重,最后因患者病情危重,家属 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出院当天即死亡。 讨论:MTX 为抗叶酸代谢类抗肿瘤药物,它 以竞争方式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活性,使肿瘤细 胞 DNA、RNA 合成受阻,细胞受损。由于 MTX 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故成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 血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使用时常发生各种 严重毒副作用,主要有:肝毒性、粘膜炎、骨髓 抑制、高尿酸血症性肾病、变态反应性皮炎等, 但出现心脏毒性尤其是心功能衰竭的报道极少。 查阅国内外文献, 有报道骨肉瘤患者 MTX 9 g·m2 最大量达 35 g,其中神经毒性占 11.2%,其次口腔 黏膜炎占 8%,无 1 例出现心脏毒性。本例患者是
卡马西平过敏反应临床分析

卡马西平过敏反应临床分析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是一种抗癫痫和抗精神病药物,常用于治疗癫痫、双相障碍和神经痛等疾病。
然而,尽管其疗效显著,但卡马西平也存在过敏反应的潜在风险。
本文将对卡马西平过敏反应进行临床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该药物的安全性和应对过敏现象的方法。
1. 卡马西平过敏反应的类型和症状卡马西平过敏反应可以表现为多种类型,包括荨麻疹、药疹、粘膜损害、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等。
其中,荨麻疹是最常见的过敏反应类型,其特征为皮肤局部或全身出现红色丘疹或水肿,伴有剧痒和刺痛感。
药疹则表现为皮肤出现红疹、斑丘疹、水疱等,可能伴有发热、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
粘膜损害主要指口腔和眼部黏膜受损,出现溃疡和红肿。
TEN是一种严重的皮肤病变,常见于卡马西平过敏患者中,其特点是皮肤广泛脱落,形成大片的溃疡和坏死。
2. 卡马西平过敏反应的诊断方法对于患者出现过敏反应症状,医生应首先进行详细的临床询问和病史调查,了解患者是否有过敏史或过敏相关疾病。
同时,进行体格检查,观察皮肤和粘膜的病变情况。
进一步的辅助检查包括皮肤过敏试验、尘螨试验、肠道过敏试验等,以辅助判断是否与卡马西平过敏反应相关。
3. 卡马西平过敏反应的发病机制目前,卡马西平过敏反应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和药物代谢酶系统的作用可能与过敏反应有关。
卡马西平通过影响细胞内钠通道、神经递质释放和离子通道等多种机制发挥治疗作用,然而这些作用也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引发过敏反应。
4. 卡马西平过敏反应的治疗与预防在确认患者存在卡马西平过敏反应后,应立即停用该药物,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治疗包括口服或局部使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和止痛药物以缓解症状。
对于重症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并考虑使用免疫调节剂或换药治疗。
此外,对于有卡马西平过敏风险的患者,在开始用药之前应进行过敏测试,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5. 卡马西平过敏反应的预后和注意事项大多数卡马西平过敏反应患者在及时治疗下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症状能够迅速缓解或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卡西平致皮疹临床分析及药学监护摘要:目的:分析12例奥卡西平引起皮疹患儿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奥卡西平引起皮疹的患儿资料。
对患儿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奥卡西平的用法用量、皮疹出现的时间和严重程度以及转归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共收集到12例皮疹患儿,其中10例为轻度斑丘疹,2例为药物超敏综合征,未收到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病例。
1例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药物基因检测结果阳性,11例为阴性。
12例皮疹患儿经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后好转出院。
结论针对皮疹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制定奥卡西平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药学监护建议,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奥卡西平;皮疹;癫痫奥卡西平(OXC)是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主要通过OXC的代谢物10⁃羟基卡马西平(MHD)发挥抗癫痫活性。
该药由于具有良好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目前被广泛用于小儿部分性癫痫发作的一线用药[1]。
随着OXC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OXC导致皮疹不良反应的危害也逐渐被认识和报道。
文献[2]曾报道,OXC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累积皮肤器官,该药的皮肤不良反应也是导致癫痫治疗临床换药的主要原因。
笔者对服用OXC发生皮疹的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把相关药疹发生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并提出了药学监护建议。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通过医院智能病案管理系统,调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使用OXC引起皮疹的癫痫患儿共12例。
1.2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收集12例患儿的年龄、性别、族别、既往药物过敏史、奥卡西平的用法用量、皮疹的临床表现、药疹发生时间、严重程度、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例如HLA∗B1502)检测情况以及转归等资料,按照患儿的上述资料填写Excel表,利用Excel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本研究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患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结果2.1一般资料比较应用OXC出现皮疹的癫痫患儿12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维吾尔族8例,汉族3例,哈萨克族1例;患儿年龄(7.89±4.20)岁,年龄范围为6个月~14岁。
2.2临床表现12例OXC所致药疹癫痫患儿中,2例诊断为继发性癫痫,10例诊断为癫痫部分性发作。
使用OXC的患儿中仅有1例既往有药物过敏史,11例明确无药物过敏史。
2.3用药情况12例患儿均为口服给药,4例服用OXC溶液,8例服用OXC片剂。
按照常规起始剂量(8~10mg•kg-1•d-1)给药的患儿有4例,大于常规剂量的有8例;患儿出皮疹时,最大的给药剂量为37.52mg•kg-1•d-1,平均给药剂量为(22.33±8 58)mg•kg-1•d-1。
患儿中使用单一抗癫痫药物的6例,同时使用两种及以上者6例,其中有1例患儿同时使用4种抗癫痫药物。
2.4皮疹发生类型及时间芳香族抗癫痫药物导致的药疹可分为轻度斑丘疹(MPE)以及严重的皮肤不良反应(SCARs),包括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药物超敏综合征(DHS)[3]。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4],分析所收集的12例OXC致皮疹病例,这些出皮疹的癫痫患儿均请皮肤科会诊,诊断为轻微的MPE有10例,诊断为相对严重一些的DHS有2例,极为严重的SJS和TEN未收集到,皮疹情况见表1。
OXC引起药疹的时间为1~90d,平均起疹时间为16d,均为首次使用OXC引起药疹;其中4例起皮疹时间>10d,5例起皮疹时间5~10d,3例起皮疹时间<5d。
2.5HLA∗B1502药物基因检测情况留取12例发生皮疹患儿静脉血,采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技术,按照HLA∗B1502试剂盒操作规程从血液样本中提取白细胞,根据检测的基因位点,将相应位点的测序反应试剂盒中加入样本,在荧光检测仪中检测,11例为阴性,1例为阳性。
2.6治疗及转归12例患儿发生皮疹后立即停用OXC,对于轻症患儿给予口服抗组胺药物(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静滴维生素C及钙剂,外用炉甘石洗剂等;对于重症患儿及时静滴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必要时给予人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经过积极的救治和精心护理,1周内有9例患儿好转,>1周好转的患儿3例。
3讨论3.1发生皮疹的类型奥卡西平是卡马西平(CBZ)的10⁃酮基衍生物,两者结构十分相似,但在药动学特性及不良反应方面存在较大差异;OXC致皮疹的发生率明显少于CBZ,OXC说明书报道皮疹发生率为1%~10%,文献[5]报道OXC皮疹发生率为3%;OXC导致的皮疹大多数症状较轻,多为斑丘疹样皮疹,且为一过性的;少数患者可出现DHS,目前关于OXC诱发的SJS/TEN病例报道很少。
本研究收集到的12例皮疹患儿中,10例为MPE,2例为DHS,未收到SJS/TEN病例。
3.2皮疹与HLA相关基因的多态性研究表明[2],HLA基因与皮肤型药物不良反应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有种族特异性[6]。
也有相关文献报道HLA∗B1502等位基因与OXC⁃SJS/TEN的发生存在强相关性[7],而与临床表型为非水疱型的MPE的发生无相关性;OXC⁃MPE可能与HLA⁃B其他基因位点相关(如HLA⁃B∗40:02、DRB1∗04:03等)[8]。
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表明,易感基因分布频率高的种族中,该皮疹类型的发生率就会更高[9]。
OXC导致的MPE和SJS病例中中国较多[2],可能与种族差异性有关。
本文12例皮疹患儿中,维吾尔族8例,汉族3例,哈萨克族1例,有1例MPE维吾尔族癫痫患儿HLA∗B1502药物基因检测结果为阳性,其余患儿MPE和DHSHLA∗B1502药物基因检测结果为阴性。
3.3药物间的交叉过敏反应文献报道[10]显示,OXC与其他芳香族抗癫痫药物由于都含有苯环结构,OXC、CBZ与拉莫三嗪等芳香族抗癫痫药物交叉过敏发生率为27%~35%,由于结构相似,对使用OXC发生皮肤过敏的患儿,换用其他芳香族抗癫痫药物发生皮疹概率也较高,如果发生OXC⁃SJS/TEN,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避免选择其他芳香族抗癫痫药物。
因此,在选择一种芳香族抗癫痫药物治疗时,应提前询问是否有芳香族抗癫痫药物过敏史。
3.4皮疹发生时间OXC引起的皮疹属于变态反应,主要发生在治疗初始阶段,使用常规剂量的OXC通常可在1~8周内出现皮疹[2]。
出现皮疹的潜伏期与患者肝脏内CYP3A4酶的活性密切相关,酶活性强,药物经过肝脏代谢产生的浓度较高,药疹出现的潜伏期就短[11]。
本研究中OXC引起药疹的时间最早为1d,最迟为90d,平均起疹时间约为16d。
3.5皮疹与给药剂量刘宁等[12]认为奥卡西平引起皮疹与起始剂量过大或加量速度过快有关,OXC不良反应的发生呈剂量相关性。
本研究中12例OXC所致药疹癫痫患儿中,起始剂量大于常规起始剂量(8~10mg•kg-1•d-1)的有8例。
4药学监护建议美国诺华公司OXC说明书上警告:强调了成人和儿童使用该药的严重的皮肤ADR,包括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应要防范其引起的多器官过敏反应[13],因此OXC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医务工作人员应了解其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易感人群、发生时间及预防和干预措施,临床药师应加强患者用药教育,提出监护建议,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4.1详细询问患儿家族史和药物过敏史对首次使用OXC的患儿,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儿家长,患儿是否有过敏体质或有无药物过敏史,对于有其他芳香族抗癫痫药物过敏史的患儿,建议尽量避免选择使用OXC类的药物,以免增加用药后的风险。
在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注意药疹的前期表现,如发热、瘙痒、面部或身上的轻度红斑、胸闷及全身不适等,早发现,及时停药,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4.2服药前进行HLA相关易感基因的筛查HLA基因与芳香族抗癫痫药物致SJS/TEN与汉族华人、泰国及东南亚后裔有强相关性,在欧洲人群则不存在此关联,因此对于国内不同民族患者在服用芳香族抗癫痫药物前最好进行HLA易感基因的筛查,这对预防SCARs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随着越来越多的皮疹HLA易感基因的确定,将为癫痫患儿预防芳香族AED的发生提供了可能。
有条件的患者在使用前最好进行HLA∗B1502基因检测;如果HLA∗B1502基因结果为阳性,提示发生皮疹的风险增高,建议最好选择其他类的抗癫痫药物或加强用药后的监测。
4.3控制患儿给药剂量与加药速度OXC导致的皮疹大多数是轻中度的,呈剂量相关性。
OXC药动学受年龄、性别、合并用药等因素的影响,成人和儿童个体差异大[14]。
为达到同等的血药浓度水平,5岁以下儿童比5岁以上儿童需要投入更大的体质量药量;因此临床在OXC的用药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个体差异,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起始剂量给药,可适度延长加药的时间周期;尽量减少合并用药,OXC可升高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和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20%~30%,降低拉莫三嗪、CBZ和托吡酯的谷浓度[11];用药期间定期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后的反应情况,监测患者各项生理指标,有条件的患儿进行OXC血药浓度监测。
4.4加强对患儿家长及医、护人员的宣教使用OXC前,应加强对患儿家长及医、护人员的宣教;由于OXC的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治疗开始阶段,因此在给药后1~8周内应做好用药期间的密切观察,尤其要注意药疹的前期表现,如发热、瘙痒、面部或身上的轻度红斑、胸闷及全身不适等;当患儿服用OXC出现皮疹样症状时,应引起高度重视,建议立即停药并及时就诊治疗,否则有可能演变为罕见的重症药疹。
4.5重视患儿皮疹的治疗OXC所致的皮疹,临床表型多以非水疱型皮肤损伤的斑丘疹为主,部分可发展为SJS甚至TEN。
如若患儿用药后发生皮疹后,病情变化快,因此诊治要及时,防止演变为罕见的重症药疹。
药师在查房时就发现1例由MPE转变为DHS的患儿病例。
此外,应根据发生皮疹的严重程度分层治疗;对于MPE患儿,给予H1受体拮抗药和外用药对症治疗,药师在临床中也发现含有芳香环结构H1受体拮抗药可能会加重皮疹反应,因此在选择H1受体拮抗药时,应引起高度关注;对于SCARs的DHS,应及时静滴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于更严重的患者可给与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
此外,合理有效的支持疗法及皮肤的护理对防止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也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1]郭丽丽,黄志,吴惧.奥卡西平超说明书用药治疗2岁以下婴幼儿部分发作性癫痫临床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14,20(4):18⁃20.[2]彭静,汪洋,张华年.奥卡西平不良反应53例文献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36(4):322⁃326.[3]王旭,张庆.HLA基因与芳香族抗癫痫药物诱发皮肤不良反应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32(4):373⁃375.[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R].2011⁃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