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茶叶报告——黄瑞芬
社会实践报告:关于安溪茶叶的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关于安溪茶叶的调查报告[安溪简介]安溪是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南部的一个中心沿海山区大县,与厦(门)漳(州)泉(州)闽南金三角为邻。
现辖458个村(居、场),其中行政村433个,面积3057.28平方公里、人口106万。
安溪属亚热带地区,山川秀丽,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21ºC,无霜期达310天以上,年平均日照达1850-2050小时,降雨量1500-2000毫米,全县有山地面积330万亩,耕地面积38.9万亩,适宜农作物和茶树生产,四季风和日丽,茶果飘香。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本县现有茶园25万亩,年产茶叶1.5万吨,约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茶叶重要的出口基地县,拥有全国最大的乌龙茶精制厂---安溪茶厂和全国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中国茶都;“凤山”牌铁观音茶连续18年荣获国家金奖,1999年被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指定为专用茶。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安溪,是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安溪,蕴涵着丰富的古老的茶文化。
[茶叶的发展史]翻开安溪的历史,就是一部茶叶的发展史。
安溪悠久的产茶历史,有着丰富的茶树资源,众多的茶树品种,精湛的制茶经验,独特的制茶技艺,优良的茶叶品质,多彩多姿的茶文化积淀,是我国茶叶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有史以来,安溪人以茶为生,茶业生产的兴衰与安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直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安溪仍有80的人的生产、生活与茶相关,30的人直接从事这一产业,年产茶叶约占全国乌龙茶总量的四分之一,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
安溪人,种茶、制茶、品茶、泡茶、赛茶王、吟茶诗、唱茶歌、跳茶舞……因为茶,安溪被誉为飘香的土地。
安溪,以铁观音而蜚声海内外。
自古高山云雾出好茶。
安溪地处戴云山东南坡,地表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境内多山,群山环抱,峰峦叠翠,甘泉潺流,气候温和,水量充沛;千年的实践,总结出了精湛的制茶技艺,选育出了优良的茶树品种,构成了得天独厚的“天、地、人、种”四种兼备的古老茶区。
安溪县茶叶生产发展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doc

安溪县茶叶生产发展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安溪县茶叶生产发展调查报告在政协副主席陈的带领下,他组织了全市茶业局、咨询委员会、政协有关委员会和市委专家5人组成的小组,到安溪视察茶叶生产。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溪县委员会,他听取了县农业和茶果局局长的简报,并参观了安溪茶都、方化茶业公司和其他企业。
安溪县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和茶叶生产的经验与成就,在树立支柱、加强领导、建设基地、科技创新、宣传推广、市场拓展等方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的主要方法是:首先,要明确把茶叶产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促进茶叶生产的快速发展。
安溪县委和县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的发展。
十多年来,茶产业已经从传统产业定位为支柱产业,从外向型产业定位为生计产业。
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茶业快速发展,使其在安溪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全县茶园面积30万亩,年产茶叶1.9万吨,产值10亿元,销售收入30亿元。
12,000吨的出口收入超过3,000万美元。
主要茶叶品种有铁观音(20万亩)、黄、毛蟹、本山、水仙、大冶乌龙茶等。
全县有22个乡镇和457个自然村,总人口107万,从事茶叶相关产业的人口超过70万。
第二,加强领导,完善机制,为茶叶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加强领导。
该县成立了县茶产业管理委员会,由一名负责人和三名副负责人分别担任主任和副主任。
管理委员会由农业、财政、计划、经贸、技术监督、工商、供销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
一名副乡长负责每个乡镇的茶叶生产,确保及时协调和实施各种茶叶生产管理措施。
第二,职能组织是健全的。
全县拥有农业和茶果局、茶叶质量监督中心、茶叶科学研究所等一整套职能部门。
每个乡镇经济站配备1-2名专职茶叶技术员。
第三,政策已经到位。
连续3年在全省率先实施特种茶叶产品税收减免。
县乡补贴茶农种植茶叶每亩50元;县政府发布通知,禁止在全县销售和使用剧毒农药,禁止在茶叶、水果和其他作物上使用剧毒农药,并努力统一病虫害检测和报告、统一定点药品供应和统一连片茶园农药喷洒时间。
溯源安溪铁观音体验安溪茶文化-新华都商学院

溯源安溪铁观音体验安溪茶文化——记溯源之队安溪社会实践实践时间:2012-8-6至21012-8-8实践单位:福建八马茶业有限公司学校:闽江学院院系:新华都商学院团队名称:溯源之队团队口号:躬行得知,追“茶”到底!指导老师:施予恒队长:吴炳辉成员:纪雅兰何艳庄琼莲张小青林晓寒黄丹颖蔡必远叶进利郑治平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入,地处闽南金三角的泉州市安溪县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如今,安溪铁观音已经成为安溪的一张重要的名片,铁观音茶文化也随着铁观音的发展而得到了传播。
通过以“溯源安溪铁观音体验安溪茶文化”为主题的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走进乌龙茶铁观音之乡——福建安溪,一起寻访洪恩岩,感悟茶乡文化;参观中国茶都,了解茶叶市场;走进生态茶园,得知茶树生长;走访制茶车间,认知观音技艺;追溯八马发展,展望茶叶未来。
关键词:安溪铁观音茶文化商业模式生态茶园一、引言(一)、实践背景安溪铁观音至清朝乾隆年间被发现以来,已经在安溪被培育了近300年。
近三百年的世代传承,使得安溪铁观音的制作技艺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铁观音的制作技艺是如何完善的?铁观音历经近三百年的岁月洗礼,茶文化也随着铁观音的发展受到人们的重视。
国家“十二·五规划”把文化产业的地位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茶文化是铁观音发展的产物,在茶业经济中,茶文化是扮演什么角色呢?2009年,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的经济发展遭遇了瓶颈。
近两年来的,欧债危机,更给全球的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
安溪铁观音作为安溪出口的最重要的创汇来源,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影响下,是如何发展的?安溪茶叶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商业模式是怎样的?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管管理。
过度地开辟茶园,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茶树培育和生长要喷洒大量的农药,施用大量的化肥,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
安溪县生态茶园建设的对策研究

安溪县生态茶园建设的对策研究文|李丽娟福建省安溪县作为我国重点的产茶大县,茶园面积与产量位居全国产茶县的前列。
茶产业对于安溪县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和农村增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茶园为茶产业提供高品质的鲜叶原料,是茶产业的基础。
随着健康饮茶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加之世界各国对茶叶中农药残留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提高茶园的管理效率,降低农药及化肥的用量,建设生态茶园势在必行。
近年来,安溪县认真落实生态茶园建设要求,加强对茶农的技术培训,鼓励茶农采用生态生产管理技术,不断提高了生态茶园的管理效率,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较好的态势。
然而,当前安溪县生态茶园建设中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对安溪县茶产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更好推动安溪县生态茶园建设效率,对安溪县生态茶园的管理现状进行研究,本文分析安溪县生态茶园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安溪县生态茶园建设成效的对策进行研究。
福建省安溪县生态茶园建设中存在的不足生态茶园是指按照生态平衡理念进行科学管理,使茶园内的土壤、水质和空气等环境达到自然的生态平衡的茶园。
近年来,安溪县走生态系统理论与现代科技知识的结合道路,在生态茶园建设中积极采用农家肥,并割草还园、套种绿肥,使茶园基本达到了生态茶园的管理要求。
但生态茶园建设和建设的整体要求较高,安溪县生态茶园建设仍处于摸索前进阶段,存在诸多的问题,有较大的完善空间。
资源投入相对不足目前,安溪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生态茶园建设,并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由于安溪县茶园数量众多,平均下来每个茶园所得到的资源相对有限,无法达到生态茶园建设的投入要求。
部分茶农因为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缺乏担保而无法获得银行贷款,仅靠少量的自有资金投入,无法满足生态茶园的建设需要。
建设标准不够统一目前,安溪县生态茶园的建设标准、操作规程、管理机制等建设标准存在较为模糊的地方。
部分茶园的区域规划不合理,基地建设薄弱,连片规模开发力度不足,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薄弱,良种化建设扶持力度不足,改种换植的意识不强。
安溪茶叶报告——黄瑞芬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安溪茶叶调查报告(1)时间:2011年11月4日(2)地点:安溪县茶叶大观园及茶都(3)费用:车费13元,门票5元。
总共18元(4)价值:安溪县茶叶(铁观音)前几年由于缺少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组织,种茶效益低、茶农收入少。
后来统一采购农资,统一使用农药,统一技术指导。
这种方式直接从源头入手,可以有效提高茶叶卫生质量。
同时,茶叶标准化生产,有效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不仅降低了茶叶的生产成本,提高茶叶生产组织化程度,还激发了茶农生产优质茶叶的积极性。
茶叶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对安溪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具体的,合作社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色和效果:A、发挥了桥梁与纽带作用,完善了茶叶产业链。
合作社扩大了茶叶生产规模,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也便于与各大品牌茶企业实现对接,在连接茶农与企业、生产与市场上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B、聚集了“能人”和“大户”优势,推动了茶业产业化经营。
合作社组织者能吸引制茶能手、制茶专业大户和茶叶经营销售大户纷纷加入,吸纳大量的“能人”资源,逐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C、加强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有效提升了茶叶质量。
通过与龙头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合作培训,把一些新技术送到各社员手中,提高了茶农的科技素质和茶叶的科技含量,有效地提升了茶叶品质。
安溪县有机乌龙茶主要生产技术

大雨、瀑雨季节 ,及时做好清理排水系统 ,引流排水,达 等 四个 阶段 ,每个 阶段 都做 到叶不 落地 ,安全加 工 。一 到茶园保土 、保水 、保肥,茶树正常生长。 是鲜叶采摘严格遵 守乌龙 茶的采 摘标准 ,大多由女工应用
中有机茶园面积只有 1 2 h m  ̄ 。
大、 暴雨积沙走水不冲园, 涝时能蓄 , 旱时能灌 , 排灌 自如。
1 . 2 因地制宜 ,择优 种植 良种 。大 多数企业在选择种 植有 五是完善道路系统。新建或修筑茶 园主干道、支道,园间
麟 2 0 1 3年第三期
生产技术
步行道, 并硬化路面, 达到梯层相通,区间有序 , 道路牢 固, 类等 天敌增 多 ,病 虫极 少发 生。对于 部分 高温 季 节发 生 交通 安全方便。
l精心建 园,确保产地无污染
1 . 1 依照标准 ,严格选择 园地 。有机 茶基地茶 园的选 择与 塔松 、川楝等。不同地点种植方式不同,山头防护林有 “ 环
建立 ,严格按农业部行业标准 N Y 5 1 9 9 - - 2 0 0 2《 有机茶产地 状 ”或 “ 块状 ”种植,山脊、山腰成 “ 条状 ”或 “ 带状 ” 环境条件》对周边环境、空气、土壤 、灌溉水等 的规定 , 组织技术人员实地勘察, 选择园区空气清新,周围离工厂 、 种植 ,排列有序 。二是梯壁 留草或种草 。梯壁绿草均采用 割草机割 除,覆盖于茶 园行 间,一年 2 — 3次。对 于裸露的
值5 — 6 ,通气性 良好 。企业建设 中,不求多、不片面扩充, 成熟时立 即收割 , 将枝叶埋入土层中, 对非经济绿肥成长后 ,
而是立足实际,量力而行 ,其中规模较 大的企业 是安溪县 便进行割除覆盖。四是建设水利设施。 针对基地水源状况,
社会实践报告-安溪茶叶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doc

社会实践报告:安溪茶叶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安溪是中国福建省东南部的一个中部沿海大山区县,毗邻厦门、漳州、泉州和闽南金三角。
目前有458个村庄(住宅和农场),其中433个为行政村,面积3057.28平方公里,人口106万。
安溪是亚热带地区,山川秀美,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21℃,无霜期310天以上,年平均日照1850-2050小时,降雨量1500-20毫米。
全县山区面积330万亩,耕地面积38.9万亩,适宜种植农作物和茶树。
四季都很美,茶果也很香。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名茶)”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
全县有茶园25万亩,年产茶叶1.5万吨,约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它是中国茶叶的重要出口基地。
它拥有全国最大的乌龙茶精制厂——安溪茶厂和全国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中国茶都。
“凤山”牌铁观音连续18年获得全国金奖,并于1999年被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指定为特种茶。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的故乡。
安溪是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
安溪蕴含着丰富的古代茶文化。
安溪的历史就是一部茶的发展史。
安溪产茶历史悠久,茶叶资源丰富,茶叶品种繁多,制茶经验精湛,制茶技艺独特,茶叶品质优良,茶文化积淀丰富多彩。
它是中国茶叶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纵观历史,安溪人以茶为生。
茶叶生产的兴衰与安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直到21世纪的今天,安溪仍有80人的生产和生活与茶有关。
30人直接从事这个行业。
茶叶年产量约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四分之一,每年出口创汇两亿多美元。
安溪人种植茶叶,泡茶,品茶,泡茶,玩茶王,唱茶诗,唱茶歌,在te amo跳舞.因为茶的缘故,安溪被认为是一片芬芳的土地。
安溪以铁观音闻名海内外。
自古以来,高山云雾就能产生好茶。
安溪位于戴云山的东南坡,地表从西北向东南倾斜。
境内有许多山,四面环山,青山绿水,清泉流淌,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
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我们总结了自己精湛的制茶技艺,培育了优秀的茶叶品种,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天、地、人、种”四结合的古茶区。
茶叶调查报告

茶叶调查报告茶叶调查报告篇1古人云,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曲茶。
自古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缺不了茶。
今天,我们就更缺不了茶。
在云南这样的边疆民族地区,茶是推动西部大开发、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绿色经济强省的天然契合点。
茶业是永恒的产业茶叶的发现与开发,茶文化的创造,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如果说神农氏是农业的发明者,那么他同时也是茶业的发明者。
茶和中华民族的生存是息息相关的,茶业在神州大地上的发展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
唐代陆羽写《茶经》,开宗之句是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指出了茶树的起源地在南方。
这个南方据专家研究很可能就是云南。
世界茶组植物已发现的有40种,分布在云南的最多。
在澜沧江、怒江和元江流域的深山老林中,人们可以看到许多野生型和栽培型的古茶林。
勐海县大黑山原始森林中,有一株大茶树,高达32米,树龄有1700余年。
云南茶树近缘之多,大茶树年龄之长,可称世界之冠,说明云南的确是茶树起源的中心。
云南也是我国茶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
《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有云南一些民族的军队参战,云南茶作为贡品献给了周武王。
《蛮书》中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
银生即现在的景东,是南诏国银生节度府所在地,说明早在唐朝的时候,澜沧江流域广大山区已是茶叶的重要产地。
到了明清,云南已有名茶问世。
徐霞客在日记中说,他到凤庆时,住在一位梅姓老人家里,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以茶树,主人以太华名茶招待,茶味甚佳。
普洱茶在清代是贡茶,正如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所说:普洱茶每岁入贡,民间不易得也。
茶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之一、它发展了5000多年后还有生命力吗?茶业是云南广大地区衣食万户的产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它还有生存和竞争能力吗?这是我们当前必须回答的大问题。
实际上,茶业是一个永恒的产业。
正是在全世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今天,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融的时代,茶的特有价值才真正显示出来,茶业才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溪茶叶调查报告
(1)时间:2011年11月4日
(2)地点:安溪县茶叶大观园及茶都
(3)费用:车费13元,门票5元。
总共18元
(4)价值:安溪县茶叶(铁观音)前几年由于缺少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组织,种茶效益低、茶农收入少。
后来统一采购农资,统一使用农药,统一技术指导。
这种方式直接从源头入手,可以有效提高茶叶卫生质量。
同时,茶叶标准化生产,
有效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不仅降低了茶叶的生产成本,提高茶叶生
产组织化程度,还激发了茶农生产优质茶叶的积极性。
茶叶专业合作社成立以
来,对安溪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具体的,合作社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色和效果:
A、发挥了桥梁与纽带作用,完善了茶叶产业链。
合作社扩大了茶叶生产规模,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也便于与各大品牌茶企业实现对接,在连接茶农与企业、生产与市场上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B、聚集了“能人”和“大户”优势,推动了茶业产业化经营。
合作社组织者能吸引制茶能手、制茶专业大户和茶叶经营销售大户纷纷加入,吸纳大量的“能人”资源,逐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C、加强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有效提升了茶叶质量。
通过与龙头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合作培训,把一些新技术送到各社员手中,提高了茶农的科技素质和茶叶的科技含量,有效地提升了茶叶品质。
(5)现状:福建是全国的产茶大省。
至2005年底,全省茶园面积达15.5233万平方公里,茶叶产量达18.4826万吨,面积居全国第三,产量居全国第一,但福建在茶叶专业合作社建设方面却与我省作为产茶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在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方面远远比茶产业发展的进程滞后。
2006年初,安溪县长坑乡珍田村成立了全省第一个茶叶专业合作社,历经半年多的运作,在我省重点产茶区实现了茶叶专业合作建设的突破,为我省茶叶专业合作社建设提供了借鉴。
此后,我省茶叶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茶叶专业合作社也在向规范化、合理化发展。
(6)有利因素:合作社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加工厂,进行集体分工生产。
同时,可以与农林类院校联合研究初茶生产技术、开发新品种。
建立较为完善的分销体系,减轻茶农销售负担。
此外,举办茶事比赛、参加农业博览会等也是拓展影响力的有效方式。
最后,积极建设茶文化、合作社的家文化,使茶农对合作社有归属感。
政府可以给予合作社土地征用上的支持,使合作社能建大型加工厂。
茶农应该多关注合作社的工作并积极反映意见;经销商应主动去了解合作社,并逐渐与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不利因素:合作社已有初步成型的组织结构并通过统一农资供应提高茶叶卫生质量和经济效益。
目前合作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形成有序的集体分工合作;销售环节薄弱;章程不够完善且落实不到位;运营资金不足。
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来规范、引导合作社。
而茶农和经销商对合作社的了解不深,对其存在意义尚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