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溶解度
课题2 溶解度知识要点(学生用)

课题2 溶解度知识要点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和稀溶液1.定义:在 下,向 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饱和溶液: 继续溶解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注意:①“饱和”、“不饱和”是相对的,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将溶液是否饱和要有两个前提:“ ”和“ ”。
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可能还能继续溶解蔗糖,此时的溶液对于食盐来说是饱和溶液,但对于蔗糖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 。
若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若不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
注:如果看有没有溶解的物质剩余,若有则是饱和溶液,若没有,则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1)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 。
(2)最可靠的方法是: 。
二、混合物的分离分离 和操作要点:“ 、 、 ”① :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物质,如KNO 3 。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②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
如NaCl (如海水晒盐)三、溶解度1、固体溶解度定义: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2、概念中的四要素:①条件: ②标准: ③状态: 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3、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①②4、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5、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外在因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OH)2四、溶解度曲线1、定义: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画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曲线的意义:表示。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201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的第2课时,主要学习固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以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和应用,并为以后学习溶液的浓度、酸碱盐的相关知识作了铺垫。
溶解度的教学主要涉及概念教学、定量分析方法教学、物质分离方法教学等,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关系。
本节内容属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必需知识,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知道一些简单的转化方法,但是因为大多数的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导致学生定量分析溶液的能力的是有欠缺的。
这一阶段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不能很好的联系化学知识,需要得到适当的引导。
他们对化学实验现象、未知领域以及与前认知相冲突的情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情境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利用溶解性表格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掌握溶解度曲线中点、线、面的含义,能利用溶解度的知识分离混合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活动掌握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而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通过描绘溶解度曲线,提升数据处理和图形分析的能力,能根据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特征分析出物质提纯的方法。
3、通过对溶解度的学习,感知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对实际生活、生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的认识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探究的精神在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评价目标】1、通过对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学习,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认知水平(认知结构水平)。
2、通过溶解度表格和曲线的形式定量分析物质的溶解度,诊断并发展学生定量分析的科学探究能力(定量的探究发现水平)。
2、溶解度

T(℃) ℃
B:表示B的溶解度基本不随温度变化 的溶解度基本不随温度变化。 线B:表示B的溶解度基本不随温度变化。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线C:表示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表示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区间的含义】 区间的含义】 0~t1 ℃时,C的溶解度 的溶解度 的溶解度(即线 在上方, 的溶解度>B的溶解度 的溶解度( 在上方, 的溶解度 的溶解度>A的溶解度 即线C在上方 在中间, 在下方。) 线B在中间,线A在下方。) 在中间 在下方
涨潮时,海水淹没盐池,退潮时,海水留在盐池中, 涨潮时,海水淹没盐池,退潮时,海水留在盐池中,借助阳光和风 将水分蒸发,使盐结晶析出。 将水分蒸发,使盐结晶析出。 ☞降温结晶 如:盐湖、盐井到冬天可以在水底捞到碱的晶体 盐湖、
盐湖、盐井周围的泥土中,蕴藏着丰富的碳酸钠(俗称“纯碱”),碳酸钠 盐湖、盐井周围的泥土中,蕴藏着丰富的碳酸钠(俗称“纯碱”),碳酸钠 溶解在盐湖、盐井的水里形成饱和溶液,到冬天,气温降低, 溶解在盐湖、盐井的水里形成饱和溶液,到冬天,气温降低,水的溶解能 力降低,碳酸钠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形成晶体沉在水底。 力降低,碳酸钠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形成晶体沉在水底。
5、结晶 、 (1)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叫晶体 ) (2)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叫结晶 ) 溶液的稳定性是什么? 溶液的稳定性是什么? 只要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只要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这句话的反面意义是什么? 这句话的反面意义是什么? 如果蒸发去水,或改变温度,溶质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即结晶) 如果蒸发去水,或改变温度,溶质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即结晶) (3)结晶的方法 ) ☞蒸发结晶 如:海滩晒盐
课题2溶解度1

1、固体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 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 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练习:
1、20摄氏度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36g氯化钠。 据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B、20摄氏度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C、氯化钠的溶解度为100g D、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摄氏度
40℃时100g水中最多 溶解了63.9g硝酸钾
结论: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方案2
20℃时50g水中最多 溶解了18g氯化钠
20℃时100g水中最多 溶解了31.6g硝酸钾
结论:20℃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方案3
20℃时100g水中最 多溶解了36g氯化钠
20℃时100g水中最多 溶解了31.6g硝酸钾
结论:20℃氯化钠更易溶于水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且说明理由
(1) 20℃时10g硫酸铜溶解在100g水里则20℃ 时硫酸铜的溶解度为10g ( )
(2)20℃时,18g氯化钠溶解在水里恰 好达到饱和状态。则20℃时氯化钠的溶 解度为18g 。( )
3、60摄氏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 那么该温度下50g水里最多可溶解硝酸钾多 少克?
4、20℃,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为0.17g, 则氢氧化钙属于 微溶 物质。
1、某物质在任意温度下的溶解度 2、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3、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 4、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 大小
试试看:
用100g水配制10℃硝酸钠的饱和溶液。 需要硝酸钠多少克?继续升温至70℃ 后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是多少?此时 还是硝酸钠的饱和溶液吗?(一般升 温不考虑溶剂的变化)
55g
初中化学_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学情分析本单元分三个课题。
第一课题介绍了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其中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
第二课题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第三课题围绕溶液的浓、稀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样的编排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整体性强,讲练结合,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氛围活跃,带动性强,板书字体不够工整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分三个课题。
第一课题介绍了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其中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
第二课题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第三课题围绕溶液的浓、稀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样的编排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评测练习1.(2017,湖南长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糖水、汽水都是溶液C.洗洁精去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2. (2018,江苏苏州)下列过程吸收热量的是()A.氢氧化钠固体溶丁水 B.硝酸铵固体溶于水C.把水加入生石灰中D.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3. (2018,江苏连云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溶解度

/ g
硝 酸 铵
硝 酸 钠
硝 酸 钾
氯化铵 氯化钾 氯化钠
134g 。 度相同,都约为______ 4、在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 ____ (填大于、小于)硝酸钠的溶解度。 5、在80℃时氯化钠、氯化钾、氯化 铵、硼酸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氯化铵、氯化钾、氯化钠、硼酸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2 溶 解 度
第二课时 溶解度
本课目标
• 1、了解物质的溶解性 • 2、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 3、知道溶解度曲线的点、线、交点的含义 • 4、了解气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课题2
溶解度
1、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的能力。
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影响因素: 实例:食盐溶于水,而不溶于酒精, 油脂易溶于汽油而不溶于水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硼酸
60
70
80
90
100
温度/℃
图9-13 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 度升高而降低 图9-12 几种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
(6)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1: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 高而增大。 2: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 响较小, 如NaCl 3: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 而减小, 如Ca(OH)2
课题2 溶 解 度
第一课时 饱和溶液
学习目标
1.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3.了解结晶现象。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课题2 溶解度(解析版)

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课后测评1·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如何物质的溶液C.溶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D.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答案】D【解析】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固体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有的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有的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有的受温度影响不大;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2·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
其中措施正确的是()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答案】D【解析】加入溶质或者蒸发水都可以将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升高3温度也可以将其转化为饱和溶液。
3·对“2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解释正确的是()A.20℃时,100g硝酸钾溶液中含有31.6g硝酸钾B.在100克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就达到饱和状态。
C.20℃时,100克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就达到饱和状态。
D.20℃时,31.6g硝酸钾被水溶解【答案】C【解析】溶解度概念中包含四个因素:一定温度下、饱和、100g水、单位是g。
这句话可以理解成20℃时,100克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就达到饱和状态,或者说20℃时,100克水中最多溶解31.6g 硝酸钾。
4·闻名中外的青岛啤酒内溶有一定量的CO2气体,打开瓶盖时,你会发现啤酒会自动喷出来。
喝了啤酒后又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下列有关气体的溶解度说法正确是()A.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增大B.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C.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增大D.温度降低,气体溶解度减小【答案】B【解析】气体溶解度主要受到温度、压强的影响,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课题2 溶解度 (2012新版教材同步课件)2课时

0
图9-12 几种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
200 溶 解 190 度 180 克 170 NH4NO3 160 150 140 130 120 NaNO3 110 100 90 80 KNO3 70
60
找 一 找
( )
50 40 30 20 10
硼酸
0
温度( º ) C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如:制汽水时加大压强使更多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中
②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温度降低而增大。
如:烧水将开时,有许多气泡冒出
思考: 1.当打开汽水瓶盖后,为什么常常 有大量气泡冒出? 2.喝汽水以后,为什么会打嗝?
1、如图:A、B是两种物质的 溶解度曲线图, (1) 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表明A物
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质溶解度__________________
三.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的关系
举例:10ml水+2g食盐,振荡后食盐全部溶 解.溶液类型:食盐的不饱和溶液 浓度大 浓 10ml水+0.2g熟石灰,振荡后熟石灰不 度 完全溶解.溶液类型:熟石灰的饱和溶液 小 结论:1.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 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2.对于同一溶质: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 液的浓度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浓度。
1、从实验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 根本区别是什么? 溶质是否能继续溶解 2.如何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呢?
(1)加少量溶质,看是否还能溶解; (2)蒸发少量溶剂(温度不变),看是否有 固体析出; (3)稍微降温,看是否有固体析出(通常情 况下)
1.A、B、C、D四个烧杯里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 同种溶剂,向四个烧杯加入某溶质,且固体溶质 质量依次减少(温度相同),充分溶解,(如下 图所示)回答下列各问(填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