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2 溶解度

合集下载

人教版化学第九章课题2溶解度

人教版化学第九章课题2溶解度
四要素:条件:一定温度。 标准:100克溶剂(一般指水)
溶液状态:饱和状态 单位: 克
说明: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动一动: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 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20 ℃时NaCl的溶解度。 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20℃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从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
溶 200 解 度 190
g 180
170
.
160
150 140
.
130
120 110
A.

100 90
.酸

80 70
.
60 50
.
40
B
. 30
. .20
10
氯化钠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温度/℃
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 解度大小
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 规律
溶解度曲线变化的规律: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 升高而增大。如KNO3 、NH4Cl; 少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 高而变化不大。如NaCl ;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 而减小。如Ca(OH)2
③、点,线,交点的含义:
点:曲线上任意一点表示该温度某 溶质的饱和溶液。
60 40
质的溶解度大小 A>B>C 。
20 0 20 40 60
C
温度( ℃)
( 4 )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 C 物
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B 物质的溶解度受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201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的第2课时,主要学习固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以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和应用,并为以后学习溶液的浓度、酸碱盐的相关知识作了铺垫。

溶解度的教学主要涉及概念教学、定量分析方法教学、物质分离方法教学等,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关系。

本节内容属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必需知识,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知道一些简单的转化方法,但是因为大多数的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导致学生定量分析溶液的能力的是有欠缺的。

这一阶段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不能很好的联系化学知识,需要得到适当的引导。

他们对化学实验现象、未知领域以及与前认知相冲突的情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情境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利用溶解性表格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掌握溶解度曲线中点、线、面的含义,能利用溶解度的知识分离混合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活动掌握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而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通过描绘溶解度曲线,提升数据处理和图形分析的能力,能根据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特征分析出物质提纯的方法。

3、通过对溶解度的学习,感知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对实际生活、生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的认识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探究的精神在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评价目标】1、通过对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学习,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认知水平(认知结构水平)。

2、通过溶解度表格和曲线的形式定量分析物质的溶解度,诊断并发展学生定量分析的科学探究能力(定量的探究发现水平)。

【核心素养】课题2第1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课题2第1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溶解度》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的内容。

在课题1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解的过程,溶液的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

基于溶液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是定性的研究上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结晶等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和溶液的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已了解了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的用途,会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

学法上学生已经基本会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出实验结论,但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能力,容易将一般规律绝对化。

【教学目标】1.通过数据或实验现象判断某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2.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3.通过理解饱和状态,举例说明结晶现象并根据实验过程辨别结晶的两种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道两者之间如何转化。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衍生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氯化钠、硝酸钾、高锰酸钾、烧杯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了解化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温故而知新】1.溶液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乳浊液_______,_______能够增强乳浊液的稳定性。

提出问题:一种物质在水里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呢?引入新课【新知探究】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探究】: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课题2《溶解度》-课件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课题2《溶解度》-课件
2.把600C时的氯化铵饱和溶液冷却到100C,有氯化 铵晶体析出,剩余溶液是:C A.浓溶液 B.稀溶液 C.饱和溶液 D.不饱和溶液 3、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 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为_1_0_0_克。
4、“在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 硝酸钾固体,发现硝酸钾固体消失,则说 明原氯化钠溶液不饱和。”这句话是否正 确? 错误
问:“相同溶质、相同温度:饱 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所含溶
质多”这句话对不对? 错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稀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C、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
间可相互转化
D、在提到某种物质的溶解度时,一定要指明 温度
二、溶解度
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的能力 思考:如何判断糖和食盐的溶解性?
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较大吗? 不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较小吗?
5、浓溶液与稀溶液
在同量的溶液中,含溶质较多的溶液——浓溶液;
含溶质较少的溶液——稀溶液 不同的溶质: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 溶液。
相同溶质、相同温度: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 溶液浓。
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3)影响因素
(2)

一定温度 100g溶剂(一般指水)
温度
要 素
达到饱和
溶质、溶剂 本身的性质
单位: 克
讨论:
20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 的含义
温度 溶质的 质量
溶剂的 饱和溶液
质量
的质量
200c 31.6g
100g
131.6g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出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表9-1
【思考】P36的列表法所表示溶解度还不是很直观, 不能表示某物质在任意温度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 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向。能否寻找另一种表 示方法?
是10克。
(X)未指明是否饱和
(4) 20℃时, 100克水最多可溶解36克氯化钠, 则20℃时氯化钠的溶
解度为36。
(X) 没有单位:克
(5) 20℃时, NaCl的溶解度为36g.在20℃时,将40gNaCl固体,放 入100g水中,充分搅动,只溶解了36g.
正确
3、固体溶解度的意义:例:氯化钠在20℃是的溶解度是 36g。
40
50
60
温度/0C
氯化钠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g
37.5 37
36.5 36
35.5 35
34.5
0
10
20
30
40
50
60
只有在温度确定、溶剂的量也确定的条件下才能作出
比较。
比较的标准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 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说明: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二、溶解度
1、固体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 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用符号S表示
难溶
0.01-1
微溶
1-10
可溶
>10
易溶
注:溶解度是衡量物质溶解性的尺度。
难(不)溶 微溶 可溶

【人教初中化学九年级下期】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

【人教初中化学九年级下期】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一、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二、重点和难点三、课时安排 2课时本结课我们探究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方法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

最后我们还学习了结晶的两种方法。

板书设计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的概念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的条件3、确定某种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4、结晶结晶的概念结晶的方法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C、不饱和溶液降温不一定会变成饱和溶液D、对同种溶质来说,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2、现有下列方法: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加硝酸钾④减少硝酸钾⑤增加水⑥蒸发水。

能用来将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A、①③⑥B、②③⑥C、①③⑤D、②④⑥3、可以证实某种硝酸钾溶液是20℃时的饱和溶液的事实是()A、降温到10℃时,有硝酸钾晶体析出B、蒸发掉10g水,有硝酸钾晶体析出C、20℃时,向原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溶液中硝酸钾晶体不再溶解D、加热到30℃后,再加入硝酸钾晶体能继续溶解4、要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在不增加溶液质量的前提下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什么方法?一、教学目标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的方式引起了学生对溶解度的兴趣,但在导入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溶解度的概念并不清晰,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详细地解释和阐述溶解度的定义和重要性。
在讲解溶解度的基础知识时,我使用了图表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组成部分和原理,但部分学生对于图表的理解并不到位,未来在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图表的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溶解度的本质。
③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板书应展示溶解度曲线的判断方法,以及溶解度实验的操作步骤。
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可以采用彩色粉笔、图案设计等手段,增加板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例如,在介绍溶解度的概念时,可以使用生动的图片或图标来展示溶解度的四要素;在介绍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时,可以使用图表或示意图来展示溶质、溶剂的性质对溶解度的影响;在介绍溶解度的测定方法时,可以使用流程图来展示溶解度实验的操作步骤。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本节课的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观察评价:在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环节,我会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能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是否能够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通过观察,我可以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测试评价:在课堂小结环节,我会通过提问或小测试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例如,我会提问学生:“溶解度的概念是什么?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或者设计一个小测试,让学生写出溶解度的四要素。通过测试,我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溶解度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课件:92 溶解度(共25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课件:92 溶解度(共25张PPT)

氯化钾 氯化钠
温度大于 680C时, KNO3 的溶解度大于NaNO3
20
硼酸
温 度 小 于 680C 时 , NaNO3
10
的溶解度大于KNO3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温度/℃
/
溶 200 解 度 190
g 180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10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g氯化钠,搅拌 食盐完全溶解 溶液不饱和
再加5g氯化钠,搅拌 食盐有少量剩余 溶液饱和
再加15mL水,搅拌
剩余的食盐 又溶解
增加溶剂的量, 溶液变为不饱和
【结论】物质不能无限量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水的量增多,溶解的物质也增多。
【实验9-6】在室温下,向 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 5g硝酸钾,搅拌;等溶解后, 再加5g硝酸钾,搅拌,观察 现象。当烧杯中硝酸钾固体 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时, 加热烧杯一段时间,观察剩 余固体有什么变化。然后再 加入5g硝酸钾,搅拌,观察 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 什么现象发生?
故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 溶解度的单位是“克”
【思考】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 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 )
溶解度/g
溶解性
<0.01
难溶
0.01~1
微溶
1~10
可溶
>10
易溶
【课堂练习】
【例2】
×①不溶物就是绝对不溶的物质。这句话是否正确?
加溶质或蒸发溶剂或升温
七、气体溶解度
【思考】1.打开汽水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 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新知
想一想 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1. 如果溶液中有未溶解的溶质, 观察能否继续溶解,若 不能继续溶解,则是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 2.如果溶液中无剩余物质,则加少量的溶质,溶质能继 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的是饱和溶液。
探究新知
想一想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
放 视
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

象。等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探究新知 实验现象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烧杯中溶液底部有未 溶解的固体
20mL水能完全溶解5g硝酸钾
20mL水不能完全溶解 10g硝酸钾
加热
未溶解的固体溶解了, 温度升高,硝酸钾溶解能
结晶后所得到的溶液观看视频,与同学交流海水晒盐的过程。
点 击 图 片 播 放 视 频
探究新知
蒸发溶剂结晶—海水晒盐
海水
贮水池 蒸发池
结晶池
食盐 母液
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氯化钠 多种化工原料
探究新知 归纳总结
结晶的方法
蒸发溶剂:适用于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 如氯化钠。 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固体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且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如硝酸钾。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力增强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温度升高,硝酸钾溶解能力增强
冷却
固体从溶液中结晶出来 温度降低,硝酸钾溶解能力降低
实验结论 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探究新知 溶质的溶解是有限度的,溶质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 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 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①稀、浓溶液仅指一定量溶液中含有溶质的多少。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仅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还 能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 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关系。 ②对于不同溶质或同种溶质在不同温度下来说,饱和溶液不 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浓溶液不一定 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③在相同温度下,同种溶剂、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其不 饱和溶液浓度大。
探究新知 想一想 一定温度下,某溶质的饱和溶液加入其他溶质能溶解吗? 【拓展实验】往装有少量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中加入1~2小
粒KMnO4,会有什么现象呢?
加入少量高锰酸钾
结论:饱和溶液还 能溶解其他溶质。
探究新知
知识点 2
结晶
溶解在溶液里的溶质以晶体的形式析出,叫做结晶。
硝酸钾晶体
冷却热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的量,可将未溶 物质溶解
实验结论
物质的溶解是有限度的。增加溶剂的量,可将未溶物质 溶解。
探究新知
实验9-6 在常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
5g硝酸钾,搅拌;等溶解后,再
加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
点 击
当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


再溶解时,加热烧杯一段时间,

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然后
探究新知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增加溶质、降低温度、蒸发溶剂
饱和溶液
特殊情况:对于Ca(OH)2 注意: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 溶液,升高温度和降低 “在一定量溶剂里”,溶液的“饱和” 温度的转化刚好相反。 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巩固练习 连接中考
素养考点 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素养目标
3.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 的相对性。 2. 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 法,了解结晶现象。
1. 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探究新知
知识点 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思考】食盐或蔗糖很容易溶解在水中,它们是不是可以无
限量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实验9-5 在常温下,向盛有20mL

水的烧杯中加入5g食盐,搅拌,等食盐
图 片
溶解后,再加5g食盐,搅拌,观察现象。


然后再加入15mL水,搅拌,观察现象。


探究新知
实验现象
操作 加入5g氯化钠,搅拌 再加5g氯化钠,搅拌
再加15mL水,搅拌
现象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烧杯中溶液底部有未
溶解的固体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结论
20mL水能完全溶解5g氯化钠 20mL水不能完全溶解 10g氯化钠
A.降低温度
B.蒸发水分
C.加入硝酸钾固体
D.倒出一部分溶液
课堂检测
基础巩固题
3.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将植物油加入水中搅拌,可得到溶液 B.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C.蔗糖溶液中,蔗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D.饱和溶液中一定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质
课堂检测
基础巩固题
4.在一定温度下,下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 是( B ) A.一杯还能溶解蔗糖的食盐水 B.一杯还能溶解食盐的食盐水 C.一杯恒温蒸发掉一部分水后有硝酸钾析出的硝
人教版课堂化学小九结年级 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
第一导课入时 新知
饱和溶液
导入新知
在我国西部地区分布着许多美丽而奇特的盐碱湖, 其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食盐和纯碱。有趣的是,当地人 在生活实践中总结了一条规律,就是“冬天捞碱,夏 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冬天 捞碱,夏天晒盐”吗?这其中蕴 含着什么科学道理呢?
课堂检测
基础巩固题
1.某“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结晶情
况反映气温变化。如图为该“天气瓶”在三种不
同气温下的状况,则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
樟脑饱和溶液的是( C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课堂检测
基础巩固题
2.下列方法中,不能使一定温度下接近饱和的硝
酸钾溶液达到饱和的是( D )
例(2019•温州)如图,将红砂糖倒入一杯开水中, 充分溶解。能作为判断砂糖水是饱和溶0 液的依据是 ( D) A.砂糖水颜色很深 B.砂糖水味道很甜 C.砂糖溶解得很快 D.砂糖固体有剩余
巩固练习
连接中考 素养考点 2 结晶 例(2018•梧州改编)海水综合利用流程如下,有关说法错 误的是( D ) A.母液中含有大量的化工原料 B.①处操作是溶解、过滤、蒸发结0 晶 C.海水“晒盐”得到的粗盐还含有杂质 D.析出粗盐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