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_教案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4.结果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反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选择题: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设计选择题,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背景、表现、原因、影响等,形成知识体系。
3.情感教育:强调经济发展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基础,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4.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理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3.理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复杂性,培养学生客观、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基础,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背景、表现及其影响。
(3)设计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具体案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针对难点内容的教学设想:
(1)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讲解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一分析工具。
(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站在不同历史角色的立场,分析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内外因素,培养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详细教案附教学反思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详细教案附教学反思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原因、表现。
(2)识记洋务派代表;洋务运动的内容;理解洋务企业的性质;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和影响。
(3)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影响和特点。
(4)探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图文资料,设置问题,创设情境.(2)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历史短剧,从表演中得到启示进行问题探讨.(3)通过辩论的形式鼓励学生发挥个性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列强的入侵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另一方面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2)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
(3)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方法历史短剧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导讨论法、活动探究、讲练结合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新课设计:(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牛郎织女图》,提问“牛郎织女”实际上反映了何种经济形式?学生回答:自然经济老师问:“请联系所学知识思考什么是自然经济?”学生答:“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它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
老师:“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门户,成为列强侵华的开端,中国在外力作用下进入近代的发展历史,产生“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种变局,从经济结构开始,进而引起社会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
板书: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二)新授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板书)师:自然经济在我国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那是什么促使其逐渐解体的呢?其解体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主题内部的知识结构如下:根据上述示意图,我们可知: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我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耕织分离、纺织分离,这就为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洋务运动兴起的另外一个条件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而洋务运动兴起之后,又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洋务运动的诱导以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环境下产生与发展的,这就决定其发展历程曲折艰难。
本主题知识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如下图:由图可知,纵向看,本主题上承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与特点,下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横向看,本主题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有着密切的联系。
2.学生分析本课纵横古今中外,概念性强,对正处在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的高一学生而言,认知上存在很大困难。
照本宣讲,不但枯燥乏味,也难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不能让学生在真实感悟中深刻理解历史。
如果在遵循教材所选择、所呈现的基本史实的前提下,通过创设新情境,将故事和相关材料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激活学生历史思维。
通过对课标的研究,对教材的分析,我对本课教学内容有了这样的理解:本课知识的内涵就是“一个变动”。
“变动前”即指鸦片战争中国固守传统经济结构,“变动中”即指自然经济的解体。
“变动后”指自然经济解体影响下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因此我补充了大量相关材料,设计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感悟鸦片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的曲折过程和近代中国农村生产生活的变迁,体会近代企业的艰难起步。
二、课程标准(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交融流转探索)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4.选择一本关于近代中国经济史的书籍,阅读其中相关章节,总结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特点及其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阅读心得。
(2)运用案例分析、史料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经济结构变动的具体内涵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图片、数据等,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详细介绍关键事件,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分析这些事件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4.引导学生理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内在逻辑,探讨其历史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分析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中,哪些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如政治、经济、文化等。
4.练习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纠正错误观念。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历史意义。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强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3.理解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探索与尝试,如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变革等,学会分析其成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4.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教学设计《历史课程标准》:简述鸦片战争后 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民族工业产生的背景。
《考纲要求》:晚晴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认知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史实,分析探究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辩证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学案教学,采用情景教学、自主学习、分析、讨论、看图、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等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全面、客观、辩证的认识列强的侵略给中国社会经济所带来的变化 让学生认识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经济结构的变化 ②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的兴起。
2、教学难点:①对洋务运动作用的评价;②民族工业的特点;③对中国近代化的理解。
教具:多媒体学案辅助教时:1课时导入新课:请将下列史实用一段话联系起来(通过图片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应用所学知识。
引入新课)西方国家经过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后,迅速崛起,对外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西方列强发动鸦片战争,冲击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
中国被迫走向近代化。
补充:什么是近代化?现代化:(又叫近代化)表现为 经济——工业化, 政治——民主化,思想——科学化过度:中国是如何开启近代化的呢?其冲击表现为新课讲授: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变动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板书)合作探究一: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是指什么?其特点是什么?解体的原因表现或影响传统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点:①男耕女织(耕织结合);②自给自足;③以家庭为单位;变动二:自然经济的解体解体原因: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破坏性和建设性)内因:自然经济的落后性和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展示材料: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松江)太(太仓)利在梭布,……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
教学设计6: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课标要求】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探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对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认识到列强入侵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通过学习洋务运动的兴起、内容、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认识到维护本阶级利益是地主阶级的基本准则;但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实践的开端.通过学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认识到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重点难点】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知识梳理】◎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人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
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历史纵横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
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
它们操纵着丝、茶市场,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
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
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导学1:鸦片战争后,英国如何对中国实施经济侵略?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手工业者,英国的经济侵略会使你的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农民,英国的经济侵略会使你的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从根本上说这是怎样的变化?答:倾销商品(洋纱、洋布)、掠夺原料(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破产失业;破产成为流民乞丐、被迫把农副产品投入市场、购买洋纱洋布、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特点和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后,各小组代表进行分享,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形成互动式的学习氛围。小组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交流表达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课程结束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首先,让学生自我评价,思考自己在课程中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然后,让学生互相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最后,我进行总结性评价,对学生在课程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反思与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4.反思与评价: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让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认知能力。
5.教学内容与过程: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讲解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过程,结合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和影响。同时,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展示历史事件和图片,以及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近代中国的历史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问题导向: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史。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特点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学生小组讨论后,我进行了总结归纳。我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一变动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学生应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珍惜当下的发展机遇,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小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首先,详细讲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内外因素,如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的解体等,通过实例阐述这些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其次,讲述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介绍民族工商业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产业,帮助学生了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内外因素,如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的解体等。
2.理解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了解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产业。
3.掌握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变化,如土地制度的变革、农业生产的调整等。
c.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变革和城市化进程对我国当前农村改革和城市化建设有哪些借鉴意义?
4.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教师应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内外因素,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3.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探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问题,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理解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原因、表现。
②识记洋务派代表;洋务运动的内容;理解洋务企业的性质;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和影响。
③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影响和特点。
④探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分析、讨论图文资料,情景再现;创设情境,阶级分析法;对比分析,情景、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列强的入侵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另一方面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②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
③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重点突破:通过史料的列举及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得出结论。
2、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难点突破:通过对洋务运动的描述推论出原因及影响。
3、确立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高一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规律、历史知识储备等综合因素确定的。
【教学方法】鉴于学生的历史学习现状,采用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教师最后进行引导和评析。
整个课堂形成一种师生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的场景。
【教学过程】(45分钟)【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男耕女织是中国自然经济的生动写照”及黄梅戏《天仙配》唱词。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这张图片在书中的第40页也有。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特征与写照,它成为中国平民百姓对幸福生活的一种理想追求。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正是这种经济模式的生动写照。
自然经济有着较强的稳定性,因而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但自然经济是与落后的生产力相联系、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将解体。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和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内容。
【板书】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板书:1、概念:(多媒体课件打出自然经济的相关概念)自然经济是与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男耕女织是其鲜明的写照,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有着生产规模小、经济单位分散、生产技术守旧、生产环境封闭等特点,在与之相适应的封建社会里自然经济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直到我国封建社会末期仍占统治地位。
自然经济本身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需要,这样就使得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教师讲述: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社会经济之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后逐渐走向解体呢?(引导学生看书中的引言部分,多媒体课件打出引言部分)2、原因:①由课本引言部分提问:鸦片战争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学生回答:资本主义的入侵教师引导:鸦片战争后,因洋布充斥市场,松江、太仓的布市很快萧条。
也就是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板书:①资本主义的入侵(主要原因)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列强除了向中国倾销商品之外,还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商业流通空前活跃。
国内市场进一步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中比重的加大,不断诱使着农业生产的目的由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向商品经济的交换转化。
板书: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前提条件)3、表现:教师提问:自然经济的解体表现有哪些?(看书并回答)学生回答:①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
教师讲述:鸦片战争后,由于洋纱的涌入、洋布的输入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和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学生回答:②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
列强对中国农副土特产品的大量收购,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
板书: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4、影响:①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②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积极)③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消极)看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他的积极影响。
自然经济的解体,是历史的进步。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
在重农抑商政策下,自然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却是举步维艰。
那么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的过程中,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而伴随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发展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商品市场得到进一步扩大、大量的雇佣劳动力被解放出来、货币财富也逐渐积累,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
所以说自然经济的解体也就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我们再来看一下它的消极影响,我们刚刚提到,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的直接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之后,列强得以进一步向中国倾销工业品,掠夺原材料,中国市场也就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附庸。
板书:积极:①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②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条件消极: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附庸总结过渡:列强的入侵一方面客观上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那么面对列强的经济侵略,守旧的清政府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本课的第二个部分——洋务运动板书:二、洋务运动(1)洋务运动的兴起:教师讲述:首先看一下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爆发时,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窘境。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内忧”,(请一位同学来讲一下当时的国内情况)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国内的阶级矛盾进一步的激化,于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外患”,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大大膨胀,中国的国门逐渐被打开。
板书:1、背景:内忧外患2、时间:19世纪60——90年代展示几张洋务派的图片,并简单地介绍他们。
中央的奕訢,地方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PPT展示: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问题探究】通过材料分析思考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解答】①学习外国先进机器、技术②消除内患,抵制西方侵略③最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总结板书:3、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4、代表: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洋务派)(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①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如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最早),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最大),②后期:提出“求富”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如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③此外,还包括:创办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解。
洋务派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主要军事企业有.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企业。
而后1865年,由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在上海成立了江南制造局,这是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
生产的产品主要有枪支、大炮、弹药、钢铁、造船等,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
在这我们需要知道这些军事工业所生产的产品是用作军队使用。
洋务派在后期(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这些企业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各军工企业燃料、材料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利润,即"求富".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工业. 从7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以官督商办、官商合办或官办等形式,兴办了几十个民用企业.有些民用企业已经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中国正式筹建海军的活动,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中期.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清朝朝野上下基本一致地认识到建立海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到80年代中期,近代海军初步建成,它包括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北洋海军. 清政府于1885年设立了海军衙门.洋务运动兴起后,对翻译、科技、军事等人才的需要日益迫切. 举措:一是创办了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二是派遣留学生,开创了近代教育的先河. 这些留学生不但学习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板书:(2)主要内容: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提出“求富”口号,创办民用工业(3)失败:1、标志:清军在甲午战争中的中的失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2、失败原因:【教师讲述】:洋务运动的结局:失败告终【学思之窗】究其失败的原因先通过一则材料来看:晚清维新思想家郑观应批评洋务运动,他说:“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
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教师提问】:你认为郑观应的批评是否有道理?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解答】:(1)有道理。
(2)原因:①郑观应认识到了社会制度层面的“体”与科学技术层面的“用”之间不是等同的关系。
②郑观应认识到当时中国的落后最根本是社会制度的落后,而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落后。
③基于上述认识,郑观应批评洋务运动遗体求用,舍本逐末,也就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反映了当时有些人对中国落后原因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有道理,并且通过此我们可以得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板书:①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根本原因)②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
③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④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4)评价a、积极意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②培养了一批科技外交人才,选送留学生,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③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瓦解了本国的封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