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主题学习”探究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备课设计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备课设计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备课整体教学设计一、单元学习目标1.识记积累:(1)识记积累本单元课文中重要的字词。

(2)识记积累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

2.阅读:(1)学习熟读精思,学会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2)能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3.写作:抓住细节。

(1)明确细节描写真实动人的特点;(2)抓住典型细节写人写物;(3)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写细节。

4.名著阅读:《骆驼祥子》(1)运用圈点和批注了解小说的事件和人物;(2)了解小说的结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等;(3)把握小说的主题及现实意义。

5.综合性学习:三、课型备课示例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教读课教学设计一、单元学习目标1.识记积累:(1)识记积累本单元课文中重要的字词。

(2)识记积累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

2.阅读:(1)学习熟读精思,学会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2)能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3.写作:抓住细节。

(1)明确细节描写真实动人的特点;(2)抓住典型细节写人写物;(3)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写细节。

4.名著阅读:《骆驼祥子》(1)运用圈点和批注了解小说的事件和人物;(2)了解小说的结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等;(3)把握小说的主题及现实意义。

5.综合性学习:二、本课时学习目标1.从详略安排、标题把握文章重点。

2.抓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三、课时主题概括详略标题寻重点关键语句感意蕴四、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大家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的故事吗?讲这故事的人就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今天,让我们听鲁迅讲讲长妈妈的故事。

1.学习活动一(默读文本从详略安排、标题把握文章重点)环节1默读课文,概括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备用】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主题学习”探究案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主题学习”探究案

七下三单元“仰望星空”教学设计【单元主题学习内容】1.本单元教材共有五篇课文,其中《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孙权劝学》是精读课文,分别用1课时精读;《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阅读课文,共用1课时泛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共有60篇课文,计划用5课时自主阅读和汇报交流;写作训练1课时。

2.课型解读:本课型以课文为中心,向阅读材料辐射,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泛读,课内大量阅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

沟通课堂内外,创立宽松、自主的听说读写的大语文环境;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各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教学内容:学习本单元全部生字词;精读《孙权劝学》。

2.教学目标:(1)识记本单元词语的音、形、义,积累掌握《孙权劝学》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

(3)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4)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3.教学设计:(一)创设悬念,导入新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可想而知这位将军定有非凡之处,他也是咱们安徽人,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他有关的一篇文章。

(板书文题:孙权劝学)(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2.生试读,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3.指名读无标点课文,要读音准确,断句正确。

(投影无标点课文)(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1.交流学习资料,明确课文背景。

(投影作者作品及文中人物,呼应导语)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

(投影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示例)(四)演读课文,感知内容1.发问文题——孙权劝学的对象是谁?为什么要劝学?怎么劝学的?结果如何?小组合作讨论,明确答案,理清课文思路。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课文知识点。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课文知识点和描写方法。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六、知识点梳理
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 课文内容理解: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分析《春》、《济南的冬天》、《夏感》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课文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自然景观描绘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描写方法。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自然景观描绘等活动,体验描写方法的运用。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备课设计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备课设计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备课整体教学设计一、单元学习目标1.识记积累:(1)识记积累本单元课文中重要的字词。

(2)识记积累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

2.阅读:(1)学习熟读精思,学会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2)能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3.写作:抓住细节。

(1)明确细节描写真实动人的特点;(2)抓住典型细节写人写物;(3)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写细节。

4.名著阅读:《骆驼祥子》(1)运用圈点和批注了解小说的事件和人物;(2)了解小说的结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等;(3)把握小说的主题及现实意义。

5.综合性学习:三、课型备课示例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教读课教学设计一、单元学习目标1.识记积累:(1)识记积累本单元课文中重要的字词。

(2)识记积累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

2.阅读:(1)学习熟读精思,学会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2)能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3.写作:抓住细节。

(1)明确细节描写真实动人的特点;(2)抓住典型细节写人写物;(3)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写细节。

4.名著阅读:《骆驼祥子》(1)运用圈点和批注了解小说的事件和人物;(2)了解小说的结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等;(3)把握小说的主题及现实意义。

5.综合性学习:二、本课时学习目标1.从详略安排、标题把握文章重点。

2.抓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三、课时主题概括详略标题寻重点关键语句感意蕴四、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大家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的故事吗?讲这故事的人就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今天,让我们听鲁迅讲讲长妈妈的故事。

1.学习活动一(默读文本从详略安排、标题把握文章重点)环节1默读课文,概括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备用】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把握课文,深入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深厚感情。

2.体会语句的深层含意,把握文章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手法及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人性美。

重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难点
通过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深入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深厚感情。

复述法、讨论探究法。

多媒体、有关鲁迅的资料。

2课时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在他小的时候,有一位年长的妇女一直陪伴着他,她对鲁迅倾注了无微不至的爱,这位妇女,就是鲁迅一直没有忘却的长妈妈。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认识这位长妈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参考文本)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参考文本)

( 语文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参考文本)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参考文本)《地毯下的尘土》一、教学目标(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标题与内容的关系。

(二)分析米妮的形象,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理解美德的内涵,体会故事的深意。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引1.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义,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充满了神奇浪漫想象的文段。

2.导入新课(二)诵读活动1.个人朗读、分小组朗读、全班齐读相结合,诵读全文。

2.诵读要求与策略①文题是“地毯下的灰尘”,从全文看,这个题目有何深意?②你在预习时对米妮这个小姑娘的形象已有了初步了解,在诵读时请进一步加深你的感受。

(三)思考活动1.学生活动要求将课前预习和课上朗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读前老师提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2.教师辅助策略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试着另拟课文标题,说说自己的喜好,以体会课文标题的深意。

(四)交流活动1.关于标题的深意明确:《地毯下的尘土》这个题目就很有深意;耐人寻味。

从题目上一点也看不出作者想要说明什么。

通读全文便可知,“地毯下的尘土”是课文所叙故事的关节点,它暗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5篇第一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邓稼先教与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教与学重难点:1、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交流背景及作者情况提示: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一起看看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欢迎查阅!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叩木?衿分剩?嘌?沤岷献鳌⒂掠谖??木?瘢?妨⒄?访娑允О艿娜松??取?[重点难点]文章重点是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突现悲剧的不同凡响的意义,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

教学过程中我想以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为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而在这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少,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突破这一难点,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

[理论依据]教学过程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文本阅读的主体,因其阅读期待、阅读心境、阅读动机的不同,他们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也是独特的,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这种阅读主体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下三单元“仰望星空”教学设计【单元主题学习内容】1.本单元教材共有五篇课文,其中《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孙权劝学》是精读课文,分别用1课时精读;《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阅读课文,共用1课时泛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共有60篇课文,计划用5课时自主阅读和汇报交流;写作训练1课时。

2.课型解读:本课型以课文为中心,向阅读材料辐射,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泛读,课内大量阅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

沟通课堂内外,创立宽松、自主的听说读写的大语文环境;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各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教学内容:学习本单元全部生字词;精读《孙权劝学》。

2.教学目标:(1)识记本单元词语的音、形、义,积累掌握《孙权劝学》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

(3)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4)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3.教学设计:(一)创设悬念,导入新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可想而知这位将军定有非凡之处,他也是咱们安徽人,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他有关的一篇文章。

(板书文题:xx劝学)(二)xx课文,正音断句1.xx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2.生试读,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3.指名读无标点课文,要读音准确,断句正确。

(投影无标点课文)(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1.交流学习资料,明确课文背景。

(投影作者作品及文中人物,呼应导语)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

(投影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示例)(四)演读课文,感知内容1.发问文题——孙权劝学的对象是谁?为什么要劝学?怎么劝学的?结果如何?小组合作讨论,明确答案,理清课文思路。

(板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2.分角色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完成课后练习二,评说人物形象特点。

(板书:对话善劝xx才)(五)赛读课文,探究质疑1.xx赛读,尝试背诵。

2.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吕蒙就学前后鲜明对比的两个成语,并以此说一段话。

(板书:xx刮目相待对比)3与《伤xx》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

(板书同:与学习有关;异:《伤仲永》----少年不学,泯然众人先叙后议《孙权劝学》----成年肯学,刮目相待对话描写)4.本文主要人物是谁?用哪一个成语能概括本文的思想主题?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完成课后练习一。

(板书:开卷有益)(六)齐读课文,梳理总结1.以练习题的形式梳理与巩固本课的知识点。

(投影练习题)2.请学生对照板书,回顾本课教学内容,齐读课文。

(七)拓展阅读师生共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3·仰望星空》241页《任末好学》、243页《邴原泣学》、247页《司马光好学》,对照注释,理解文意,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写篇读后感。

第二课时1.教学内容:精读《邓稼先》2.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思路,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2)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3)学习邓稼先为祖国繁荣、民族强盛而献身的精神。

3.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理解、识记重要注释,利用工具书查找生字词。

(2)借助注释、资料,理解《吊古战场文》、《中国男儿》两个古诗文小段。

(3)尽可能多地搜集邓稼先的轶事及图片。

4.教学设计:(一)初读感知:课前从2015感动中国人物“两弹元勋”于敏入手,导入新课。

然后让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概括各部分大意,并思考其中的联系。

(学生积极讨论,畅所欲言,最后师生总结)小标题1.展示背景──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小标题2.简介邓稼先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小标题3.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凸现邓稼先的人品,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小标题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地领导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巨大成就感到骄傲。

小标题5.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对所从事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小标题6.对邓稼先的总评价──赞歌、挽歌。

思考: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此种手法,超凡脱俗,别具匠心,增强了出场人物的使命感。

)(二)精读赏析:在该环节中,教师抛出主问题:邓稼先具有怎样的品格?为什么把他和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教师引导学生精读第3、5部分内容,明确: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有烘托作用。

奥本海默出类拔萃,是美国一流核物理专家,在世界早有声望。

此处对比,不仅说明邓稼先的贡献与奥本海默齐名,还比他多了好多优秀品质,旨在更生动形象的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

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三)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汇报“爱国”的名诗名句和名人名言,并联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上读过的爱国篇目谈谈学习了《邓稼先》一文的感受。

2、自主阅读《丛书3·仰望星空》第17页《仰望星空的秘密》、第72页《天地苍茫一根骨》、第75页《流放出生命的光彩》,让学生找出文章运用对比的地方,品味令自己感动的句子,然后全班交流,并要求学生把本课的阅读感受写在日记上。

第三课时1.教学内容:精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2.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思路,学习本文过渡自然、严谨条理的结构。

(2)品味精妙的语言,分析本文在叙述中插入形象描写的作用。

(3)学习闻一多先生澎湃的爱国激情、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和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3.教学设计:(一)导入:在世界近代史上,闻一多先生是唯一一个被数颗子弹从背后卑鄙地射杀的诗人。

尽管时代已相隔久远,但一想到这残酷的事情,我们还是会进步助一阵阵心疼!正如闻一多先生是那样地心疼李公朴的死,正如那些“李公朴”们那样地心疼万千底层百姓的挣扎着的生存。

面对死亡,闻一多先生没有丝毫的惧怕,他曾说过:“生命的量至多不过百年,他的质却可以无限度地往高深醇美的境域发展,生命的艺化便是生命达到高深醇美的方法。

”让我们永远称颂这位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今天我们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起来缅怀闻一多这位伟大的民主战士。

2、简介闻一多。

指名学生介绍自己查阅的材料。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中间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2、闻一多先生恪守着怎样的“说”和“做”的原则?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3、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人物?(三)品味语言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把你最欣赏的句子划出来并简析。

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

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即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

2、精炼含蓄:比如一格“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

开头饮用的闻一多先生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地xx:“做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使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使“言”,也是“行”了。

一个“说”字,竟然表达了这么多的意思!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

例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却与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

同样,“夜间睡得很少”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由未尽的“他惜寸阴、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

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就能把平常的语句便的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xx:⑴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

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等词语,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⑵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

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想,无声无息”“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

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四)拓展延伸自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3》83页《最后一次讲演》、61页《沉船——为邓世昌而作》、64页《血祭——献给抗日战争的殉国者》,品味文章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语言,感受人物的伟大之处。

第四课时1.教学内容:自读《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2.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思路,思考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

(2)找出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句子,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品味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二)学习《音乐巨人xx》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2.画出对贝多芬进行描写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分别表现了贝多芬怎样的性格特征,用“我从第()段的第()句这一()描写看出贝多芬是一个()的人”的句式说话。

(三)学习《xx家的星期天》1、自读课文,划出描写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四人的句子,指出描写类型,并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2、在描写人物上,你从本文中得到哪些写作启示?(四)拓展延伸自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3·仰望星空》102页《囚首垢面的鲁迅》、189页《我的一位国文老师》、196页《金岳霖先生》。

第五——九课时学生自主阅读《丛书3》,摘抄好句好段,做读书笔记,诵读美句美段,分享读书收获等。

第十课时1.训练内容:写人要抓住特点。

2.写作目标:(1)写人要抓住特点。

(2)学习对人物进行恰当地描写,突出表现其性格特点。

3.教学设计:(一)回顾本单元课文都是怎么写人的,总计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自读《丛书3》第195页、203页、210页、213页、216页、220页、226页的写作指导内容,系统掌握各类描写方法。

(三)学习课本P110-111的写作指导。

(四)写作训练——根据课本第112页的提示,完成练习二《我的同学》或练习三《我的偶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