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作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帘幕为疏雨所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秋娘所作。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一个贫穷人家的茅屋经受秋风和雨水侵袭的情景。
通过描述茅屋的荒凉破败,描绘了作者心灵的凄凉,抒发了对境遇困顿的哀愁和无奈。
一、细腻描写生活的艰辛在诗中,杜秋娘通过描绘茅屋的衰败,生动地展现了这个贫穷人家的生活环境。
茅屋为秋风所破,帘幕为疏雨所穿,墙壁倒塌残破。
这些形象的描绘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贫穷家庭所面临的生活艰辛。
二、经济与情感的双重压力茅屋的破败不仅仅是外在环境的映射,更是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困顿和不堪。
贫穷让杜秋娘的家庭生活陷入困境,使得她无法获得温饱,无法改善自己的境遇。
这种经济压力也同时给她带来了情感上的痛苦和抑郁,使她感到无奈与悲伤。
三、表达不平凡的生命力尽管面临一片荒凉,但是杜秋娘并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
诗中的“帘幕飘飖”和“苦雨连绵霑衣服”等描写表明她依然乐观,对生活抱有坚毅的态度。
她那颗不屈的心与生命力让人感到敬佩。
四、反映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一首以表达作者内心感受为主要目的的诗歌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和担忧。
通过描述贫穷人家的遭遇,呼吁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援助。
五、诗歌艺术与意境的表现诗歌经常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想法。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秋娘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使诗歌具有更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六、人生哲理与思考这首诗唤起了人们对生活的无力感和无奈,同时也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不管环境如何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坚持追求更好的生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其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直击人心,唤起了读者对贫穷人家的关注和思考。
这首诗在揭示社会弱势群体困境的同时,也呼吁人们关怀弱势群体,不忘初心,共同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解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解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篇著名的课文,出自唐代诗人杜甫。
本文将对该课文进行详细解析,包括背景、主题、结构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等方面。
一、背景介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的是杜甫流亡时期居住在临邑的茅屋,这段时间正值安史之乱,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杜甫本人处于困顿之中,生活艰辛,但依然保持着乐观的精神面貌。
这篇诗作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悲惨现实,以及杜甫对自身命运的坚韧态度。
二、主题剖析1. 生活的艰辛:课文以茅屋的破败来象征杜甫困苦的生活状况。
诗中描绘了屋内的贫寒景象,暴露了杜甫的困境。
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表现了贫困者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失落。
2. 乐观向上:尽管杜甫面对严酷的生活状况,但他仍然以乐观的态度来接受和面对。
他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情,表达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他通过回忆和怀念过去的荣华,强调自己从未忘记宏伟的理想。
三、结构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揭示了杜甫当时的贫穷潦倒的现状,第二部分表达了杜甫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第一部分:描写茅屋的破败情景,包括墙倒屋塌、秋风吹进房间等描写,展示了作者苦难的境况。
第二部分:杜甫通过回忆过去的荣华与富贵,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他希望能够再次拥有宏伟的宅院和美好的生活,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四、表达手法1. 对景写意:诗中通过对茅屋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的困顿和社会的不公。
茅屋的破败以及墙倒屋塌的景象,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2. 回忆与怀念:诗中,杜甫使用了大量的回忆与怀念手法。
回忆过去的辉煌以及荣华富贵,强调他从未忘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这对比了当下的贫苦,更加凸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 豪情壮志:杜甫通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豪情壮志的句子,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他不愿被困境所束缚,憧憬能够为更多的人提供温暖和庇护。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描绘了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的茅屋遭遇秋风破坏的情景。
诗中,杜甫以自己的茅屋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生疾苦的忧虑,以及自身处境的无奈和痛苦。
这首诗可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赏析:
1. 描绘秋风破屋的情景:诗的开篇描述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走了杜甫屋顶的几层茅草。
茅草随风飘散,有的挂在树梢,有的沉入池塘。
这里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了风势之大和杜甫焦急、痛苦的心情。
2. 感慨群童抱茅:诗的第二部分写到了南村群童欺辱杜甫年老无力,竟然当面做盗贼,抱起草稿走进竹林。
杜甫焦急地呼唤,却无法制止他们。
这部分反映了杜甫在社会动荡时期遭受的困苦和无奈。
3. 描述生活困苦:诗的第三部分描绘了杜甫多年寒似铁的布衾,以及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情景。
诗人长夜难眠,感叹自经丧乱以来睡眠不足,雨脚如麻般不断。
这部分表现了杜甫在逆境中的艰难生活。
4. 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诗的结尾部分,杜甫幻想有朝一日能拥有广厦千万间,庇护天下寒士,使他们不再遭受风雨
之苦。
最后一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了杜甫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以及即使自己受冻而死,也要为国家和民生作出贡献的决心。
总体而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杜甫的个人经历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胸怀。
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杜甫在逆境中的坚韧和无私奉献精神。
这首诗是杜甫创作中的一篇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
初中语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初中语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注释:(1)秋高:秋深。
(2)挂罥(juàn):挂着,挂住,缠绕。
罥,挂。
(3)长:高。
(4)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坳,水边低地。
(5)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能,如此,这样。
(6)入竹去:走进竹林。
竹,竹林。
(7)呼不得:喝止不住。
(8)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9)秋天漠漠向昏黑(hè):指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渐近。
(10)布衾(qīn):棉被。
(11)娇儿恶卧踏里裂:指儿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坏了。
恶卧,睡相不好。
(12)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
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
“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3)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雨脚:雨点。
(14)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5)何由彻:意思是,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彻,通,这里指结束,完结的意思。
(16)安得:如何能得到。
(17)广厦:宽敞的大屋。
(18)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
庇,遮蔽、掩护。
(19)寒士:“士”原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20)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
(21)见(xiàn):同“现”,出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文学作品就是一个艺术形象--透过语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复活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个生命世界,一个情感世界。
而文学赏析成了许多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去研究的必修课。
查字典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这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文,其独到的鉴赏角度及剖析风格,也非常值得我们读者去学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创作背景】: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内容讲解】: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
“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
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
‘‘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杜甫是中国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作涵盖了政治、社会、军事、自然等多个领域,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写给妻子的一首诗,它描写了茅屋破败不堪,秋风肆虐的景象。
杜甫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妻子的眷恋和对家园的怀念之情。
在第一句中,杜甫写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江东流无歇时。
" 这句话描写了茅屋在秋风的袭击下破败不堪,发出"破歌"的声音。
同时,杜甫也把茅屋的景象与长江东流的永恒不息相比较,体现了茅屋对杜甫来说的重要意义。
在第二句中,杜甫写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这句话描写了春天的到来,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同时,杜甫也用"野火"的形象来暗示自己的心情,表示自己的思念之情是无法抹灭的。
在第三句中,杜甫写道:"路更阻且长,似乎又要到辽西。
" 这句话描写了杜甫自己的旅途艰辛,他似乎要继续向辽西远行。
"辽西"指的是杜甫当时所在的地方,也可以解读为杜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第四句中,杜甫写道:"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华路。
" 这句话描写了杜甫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他说故国"不堪回首",表示自己无法接受它的悲惨现状,只能在"月明中华路"上流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写给妻子的一首传神的抒情诗。
它既描写了茅屋破败不堪的景象,也表达了杜甫对妻子的眷恋和对家园的怀念之情。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的良知和感情丰富,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一首唱给天下寒士的壮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一首唱给天下寒士的壮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聚焦社会底层,反映人民疾苦,心忧天下百姓,这是杜甫一生的艺术追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公元761年杜甫在成都创作的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著名歌行。
诗歌从自己的茅屋被风吹破写起,写自己的痛苦遭遇,写自己的焦灼、苦闷,然后推己及人,发出强烈的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情真意切,爱意绵绵,感人至深。
诗歌一上来就造势:“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然而秋风毫不留情,怒吼而来,竟然卷走了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怒号”既有神态,又有声音,让读者感受到了秋风的凶猛气势,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对秋风无情咆哮和肆意施威的无比愤怒。
面对大自然的猖狂和暴力,除了焦急和愤怒,势单力薄的诗人又能如何呢?知道大自然的力量抗拒不了,抵挡不住,所以诗人只好任其所为,眼睁睁看着自己屋上的茅草渡江而去。
诗人那种无力、无助和无奈,读来真有一种沧桑凄凉之感。
紧接着,诗人把镜头对准了被大风吹跑的茅草:“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飞”紧承上句的“卷”字。
“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飞”状风之大,之猛,之汹。
“渡江”写出了茅草飘飞之远,竟然刮到了江的岸边。
茅草被强劲的秋风刮到了远远的江边,杂乱不堪,有的飞上了高高的树梢,有的无奈地沉入了水塘。
这不单单是写风刮茅草的结果,更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风的强大威力,写出了破坏之严重,同时也隐隐透露出诗人对恶劣天气的憎恨。
然而更无情的还不是大风,而是南村的那群孩童。
忧国忧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

忧国忧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译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注释秋高:秋深。
怒号(háo):大声吼叫。
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三,泛指多。
挂罥(juàn):挂着,挂住。
罥,挂。
长(cháng):高。
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塘,一作”堂“。
坳,水边低地。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忍能,忍心如此。
对面,当面。
为,做。
入竹去:进入竹林。
呼不得:喝止不住。
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
衾,被子。
恶卧:睡相不好。
裂:使动用法,使……裂。
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
“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作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an)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怎能”之意)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感悟:杜甫啊,你以清风作壁垒,以苍天作屋宇,用一生的疼痛烛照世间的伤痕,用至高的灵魂抚摸饥寒的世界,你宛若长安街上一粒小小的尘埃,而历史和人民,却将你立成一块永恒的丰碑:居一室而悲天下,破一屋而叹天寒,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谁最该有杜甫这般情怀?官员和地产开发商。
所幸,他们正逐渐把杜甫的情怀变为现实,尽管离“俱欢颜”还早。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通“嗅”)如兰。
———《周易》
感悟:几乎每次大会,领导者都会在结尾处发出“精诚团结、同心同德”之号召。
同心之言,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当然,在一个众人不敢说真话的世俗社会,得小心“同心之言”并不同德:空洞之语,虚伪之言,何德之有?
台面上满是同心之言,可真理却掌握在无言的少数人手里,很可怕。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感悟:这道理,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样。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古今一也。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感悟:俗话说,满壶水不响,半壶水响叮当。
做人,即使才艺超群,也不必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时施展出来。
当然,也不能“藏器”太深,在这个百舸争流的喧嚣时代,酒香也要吆喝,不然“藏器”到终老,想动也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