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渗透设备设计基础知识-29页精选文档

反渗透设备设计基础知识-29页精选文档
反渗透设备设计基础知识-29页精选文档

反渗透设备设计基础知识

膜分离:

物质世界是由原子、分子和细胞等微观单元构成的,然而这些很小的物质单元总是杂居共生,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了微观粒子都会倾向于无序的混合状态。膜分理技术得基础是分离膜。分离莫是具有选择性透过性的薄膜,某些分子(或微粒)可以透过薄膜,而其他的则被阻隔。这种分离总是依赖于不同的分子(或微粒)之间的某种区别,最简单的区别就是尺寸大小,三维空间之中,什么都有大上巨细而膜有孔径。

全量过滤:

全量过滤也称为直流过滤、死端过滤、与常规的滤布过滤相似,被处理物料进入模组件,等量透过液流出模组件,截流物留在模组件内。为了保证膜性能的可恢复性,必须及时从模组件内卸载截留物,因此需要定时反冲洗(过滤的反过程)等措施来去除膜面沉积物、恢复膜通量。模组件污染后不能拆开清洗,通常使用在线清洗方式(CIP)超滤/微滤水处理过程一般采用全量过滤模式。

错流过滤

被处理料液以议定的速度流过膜面,透过液以垂直方向透过膜,同时大部分截留物被浓缩液夹带出模组件。错流过滤模式减小了膜面浓度极化层的厚度,可以有效降低膜污染,反滲透、纳滤均采用错流过滤方式。

膜系统:

膜系统是指膜分离装置单元。压力驱动膜系统主要由预处理系统、升压泵、模组件(压力容器和膜元件)、管道阀门和控制系统构成。

膜污染:

各种原水中均含有一定浓度的悬浮物和溶解性物质。悬浮物主要由无机颗粒物、胶体和微生物、藻类等生物性颗粒。溶解性物质主要是易溶盐(如氯化物)和难溶盐(如碳酸盐、硫酸盐和硅酸盐)。再反渗透过程中,进水的体积在减少,悬浮物和溶解性物质的浓度在增加。悬浮颗粒会沉积在膜上,堵塞进水流道、增加摩擦阻力(压力降)。难溶盐会从浓水中沉淀出来,在磨面上形成结垢,降低RO膜的通量。这种在膜面上形成沉积层的现象叫膜污染,膜污染是膜系统性能的劣化。

反滲透/纳滤基本原理:

半透膜:

是具有选择性透过性能的薄膜。当液体或气体透过半透膜时,一些组分透过,而另外一些组分被截留。实际上半透膜对任何组分都有透过性,只是透过的速率相差很大。在反渗透过程中,溶剂(水)的透过速率远远大于溶解在水中的溶质(盐分)。通过半透膜实现了溶剂和溶质的分离,得到纯水以及浓缩的盐溶液。

渗透:

是当流体在跨越半透膜屏障时的一种自然过程。如果将一箱纯水用一张半透膜垂直分为两部分,纯水于理想的半透膜的两面以相同的温度和压力接触,在这样的条件下没有跨越半透膜的水的流动产生,因为在膜两侧的化学势完全相等。如果在其中一侧加入溶解性盐,盐溶液一边的化学势降低了。纯水便会向盐溶液一侧渗透,从而产生一个渗透流,直到化学势的平衡重新建立为止。

渗透压:

按照科学术语在半透膜的两侧存在一个‘化学势’(离子或溶解分子的浓度差)的差值,通过溶液的渗透过程对化学势差进行补偿。当平衡重新建立时,在半透膜的两侧形成一个水位差即静压差,这个压力差便是渗透压。渗透压是溶液本生的性质,取决于溶液浓度,于半透膜没有关系。

渗透压与溶质浓度之间的关系为:

Posm = 1.19 (T + 273) * Σ(mi) (1)

其中Posm=渗透压(psi),T为温度(℃), Σ(mi)是溶液中所有溶质的总摩尔浓度。TDS为1000ppm的水溶液的近似渗透压约为11 psi (0.76 bar)。

反渗透设备

在图-6a的箱子中,水通过渗透作用流向盐溶液一侧,直到达到新的平衡建立。在盐溶液一边施加一个额外的压力与渗透压相等,原有的平衡会受

到影响(图-6b)。外加压力将会使盐溶液一边的化学势增加,使溶剂流向纯水一边。这种现象便是反渗透。反渗透过程的驱动力是外加压力,反渗透分离所需能量与溶液的难度直接相关。因此,从盐溶液中生产同样体积的水,盐的浓度越高,所需能耗也越高。

图-6 反渗透原理

对于反渗透过程分离水和盐的机理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解释。目前一般推荐两种传递模型:毛细孔流模型和溶解扩散模型。水通过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膜上存在的孔,另外一种是通过膜中的分子节点之间的扩散。根据理论,膜的化学性质是,在固液界面上水优先吸附并通过,盐被截留。水与膜表面之间有弱的化学结合力,使得水能够在膜的结构中分散。膜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决定了在传递过程中水比盐的优先地位。

水的传递

水通过半透膜的速率由方程(2)确定。

Qw = ( ΔP - ΔPosm) × Kw × S/d (2)

其中

Qw为苏水透过膜的速率,ΔP为膜两侧压力差,ΔPosm为膜两侧的渗透压差,Kw为膜的纯水渗透系数,S为膜面积。(2)式通常被简化为:

Qw = A × (NDP) (3)

其中

A为膜常数,NDP为跨过膜的水传质净驱动压力或净驱动力。

盐的传递

透过膜的盐流量定义为:

Qs = ΔC × Ks × S/d (4)

其中Qs为膜的透盐量,Ks为膜的盐渗透系数,ΔC为膜两侧盐浓度差,S 为膜面积,d为膜厚度。该方程可简化为:

Qs = B×(ΔC) (5)

其中B代表膜常数,ΔC为盐传质驱动力。

从方程(4)和(5)可以看出。对于一个已知的膜来说:

●膜的水通量与总驱动压力差成比例;

●膜的透盐量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成比例,与操作压力无关。

透过液的盐浓度Cp,取决于透过反渗透膜的盐量和水量的比:

Cp = Qs/Qw (6)

膜对水和盐的传质系数不同,所以才有脱盐率。没有什么理想的膜具有对盐完全的脱除性能,实际上是传质速率的差别早就了脱盐率。方程(2)、

(4)和(5)给出了设计反渗透系统必须考虑的一些主要因素。比如操作压力的增加会提高水通量,但对盐的透过没有影响,所以透过液的盐度会更低。

透盐率

原水中溶解性杂质透过膜的百分率,计算公式为:

SP = 100% × (Cp/Cfm) (7)

其中SP为透盐率(%),Cp为透过液盐浓度,Cfm为料液的平均盐浓度。水通量和透盐率的基本关系式是反渗透的基本原理。可以看出,透盐率随操作压力增加而降低,其原因是水通量随压力增加,但盐的透过速率在压力变化情况下保持不变。

脱盐率

通过反渗透膜从原水中脱除总可溶性杂质浓度或特定溶质浓度的百分率。计算公式为:

SR = 100% - SP (8)

其中SR为脱盐率(%),SP为透盐率(见7式)。

产水-透过液

反渗透、纳滤膜的透过液为净化水,因此也称为系统产水。

浓水-浓缩液

未透过膜的溶液,原水中的溶质在其中被浓缩。在水处理反渗透系统中浓水作为废水排出。

回收率(转化率)

料液转化为透过液的百分率。回收率是反渗透系统设计和运行的重要参数,计算公式为:

R = 100%×(Qp/Qf) (9)

其中R为回收率(%),Qp为产水流量,Qf为原水流量。回收率影响透盐量和产水量。回收率增加时料液侧中的盐浓度也会增加,致使透盐量增加、渗透压上升以及NDP降低,产水量降低。

浓差极化比(b系数)

膜透过水并截留盐时,在膜表面附近会形成一个边界层,边界层中的盐浓度比本体溶液浓度高,这种盐浓度在膜面附近的增加叫做浓差极化。浓差极化会使实际的产水通量和脱盐率低于理论估算值。浓差极化效应如下:◆膜面上的渗透压比本体溶液中高,从而降低NDP(净驱动压力);

◆降低水通量(Qw);

◆增加透盐量(Qs);

◆增加难溶盐在膜面上超过其溶度积形成沉淀结垢的可能性。

浓差极化因子(CPF)被定义为膜面浓度(Cs)与本体浓度(Cb)的比:CPF = Cs/Cb (10)

水通量的增加会增加离子向膜面的输送量,从而增加Cs。料液流速的增加加剧了紊流效果,减少了膜面高浓度层的厚度。因此CPF与透过通量(Qp)成正比,与平均料液流量(Qfavg)成反比:

CPF = Kp×exp(Qp/ Qfavg) (11)

其中Kp是取决于系统结构的比例常数。料液平均流量采用料液和浓缩液的算术平均数,CPF可以表达为膜元件透过液回收率(r)的函数:

CPF = Kp×exp[2R/(2-R)] (12)

海德能推荐的浓差极化因子极限值为1.20,对于40英寸长的膜元件来说,相当于18%的回收率。

纳滤膜及其主要应用

理想的反渗透膜只对水有透过性能,任何溶质都会被阻留。纳滤膜早期称为松散反渗透(Loose RO)膜,纳滤膜可以让部分溶质透过,根据膜和溶质的种类不同,溶质的透过率也不同。

纳滤膜的一个很大特征是膜本体带有电荷性。这是它在很低压力下仍具有较高脱盐性能和截留分子量为数百的膜也可脱除无机盐的重要原因。纳滤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介面:

(1) 软化水处理

对苦咸水进行软化、脱盐是纳滤膜应用的最大市场。

(2) 饮用水中有害物质的脱除。

传统的饮用水处理主要通过絮凝、沉降、砂滤和加氯消毒来去除水中的悬浊物和细菌,而对各种溶解性化学物质的脱除作用很低。纳滤膜可用于脱除河水及地下水中含有的三卤甲烷中间体THM(加氯消毒时的副产物为致癌物质)、低分子有机物、农药、异味物质、硝酸盐、硫酸盐、氟、硼、砷等有害物质。

(3) 中水、废水处理。

(4) 食品、饮料、制药行业。

各种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奶类、酒类、酱油、调味品等的浓缩、精制。

(5) 化工工艺过程水溶液的浓缩、分离。

3 膜性能的影响因素

反渗透以及纳滤过程的主要指标是产水通量和脱盐率。对于一定的膜元件,产水量和脱盐率受到给水水质条件和系统运行参数的影响,最基本的给水水质因素有含盐量(浓度)、温度和pH值等,运行参数有压力、给水流量和回收率等。下面就关于对产水量和脱盐率产生影响的各操作因子做一般论述。

给水浓度

浓度对产水量和截留率的影响如图-7所示。一定压力下当供给的原水浓度增高时,产水量就会减少。这是因为供给水的渗透压变高,有效压力降低的缘故。脱盐率受浓度影响非常大。通常浓度提高,产水量就会降低的同时,脱盐率也会降低。但是当非常低的浓度下,起初浓度增加,脱盐率率也会稍许增加。随后,随着浓度的不断增加脱盐率就变的低下。

图-7 原水浓度对透水量及脱盐率的影响

膜元件CPA3-8040 原水浓度氯化钠1500mg/L 操作压力1.55MPa 温度25℃

温度的影响

温度对脱盐率和产水量的影响如图-8所示。温度变高,水的粘度降低,水的扩散性增加,产水量也随着温度上升而增加。在同一压力下,温度上升一摄氏度,产水量可增大3~4%。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类型的膜,温度对于

脱盐率率的影响的差别较大。一般来讲温度增高脱盐率降低。这是因为温度上升,盐的扩散速度就会增大的原因。

pH依存性

进水pH值对膜分离性能有较大影响,但对于不同的膜材质和原水水质有一定差别。采用氯化钠测试溶液, CPA3膜的pH依存性如图-9所示。聚酰胺系列的反渗透膜是拥有氨基(-NH2)和羧基(-COOH)的两性电荷膜。在低pH值时,膜面电位比等电点(膜电位

图-8 给水温度对透水量及脱盐率的影响

膜元件CPA3-8040 操作压力1.55MPa 回收率15%

图-9 pH对透水量及脱盐率的影响

CPA3-8040 原水浓度1500mg/L 操作压力1.55MPa 回收率15% 温度25℃图-10 操作压力对透水量及脱盐率的影响

膜元件CPA3-8040 原水浓度氯化钠1500ppm 回收率15%

图-11 浓水流量对透水量及脱盐率的影响

CPA3-8040 原水浓度1500mg/L 操作压力1.55MPa 温度25℃

=0)要高,氨基吸收质子(-NH2+ H+ = -NH3+),膜表面现正电性;在高pH值时,膜面电位比等电点要低,羧基失去质子(COOH = COO- + H+)

表现为阴性。因为通常聚酰胺系列反渗透膜的等电点在酸性范围,因此在中性(pH=7)附近,聚酰胺膜表现负电荷性。原水的浓度稀薄的时候,表现负电荷性的膜相对于(Cl-)阴离子比较,阳离子(Na+)的脱除率就相对降低。在高浓度,两种离子的脱除率基本相近。对于天然水RO/NF系统,pH降低会使产水电导率升高。这是由于天然水一般都含有碳酸氢根(HCO3-),而碳酸氢根与氢离子、二氧化碳和碳酸根的平衡关系受到pH

值的影响。在pH降低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膜对二氧化碳没有分离效果(进、产水中二氧化碳浓度相等),透过膜的二氧化碳会建立新的平衡,增加产水电导率。

操作压力

产水量的增加与压力成正比。由于盐透过速率受压力影响较小,随着产水量增加脱盐率会随着操作压力的增加而上升,大致为一定值。操作压力对于脱盐率和产水量的影响如图-10所示。

流量的影响

浓水流量对产水量和脱盐率的影响如图-11所示。在压力一定的条件下,进水流量降低时脱盐率和产水量都会下降。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压力不变而进水流量降低会增加系统的浓缩倍率,提高了下游的给水浓度,渗透压会相应提高,从而降低了净推动压力。同时由于降低了产水量,盐浓度增加导致盐透过增加,降低了脱盐率。另一方面,降低进水流量等

于膜表面线速度的降低,增加了膜表面边界层厚度和边界层浓度,同样提高了渗透压和透盐速率。

回收率

回收率对产水量和脱盐率的影响见图-12所示。在压力一定情况下,回收率提高,膜面的浓差极化比也提高,有效压力则减小,最终产水量减小。同时脱盐率也降低。和上面提到的流量的影响相同。膜系统回收率的限制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存在渗透压的影响,另外一个同原水水质也密切相关。回收率增高时,溶解于溶液中的盐呈过饱和状态,会有盐及其它溶质析出在膜面沉淀、结垢的可能,会对膜性能带来很大的危害。

图-12 回收率对透水量及脱盐率的影响

CPA3-8040 原水浓度氯化钠1500mg/L 操作压力1.55MPa 温度25℃

温度

温度是一个十分关键的设计参数。给水泵压力、各段产水量平衡、淡水水质及难溶盐的溶解度等各个设计参数均与温度密切相关。作为一种粗略算法:给水温度每降低10华氏度,给水泵压力则需增加15%。各段产水量也受到温度的影响。水温增加时,位于RO系统前端的膜元件产水量增加,而后端的膜元件产水量下降。而水温较低时,各段产水量较为均衡。水温较高时,离子透过膜体的动能增加,因而系统透盐率增加。水温增高时,

碳酸钙的溶解度下降。水温降低时,硫酸钙、硫酸钡、硫酸锶及二氧化硅的溶解度下降。

pH值

给水的pH值定义了它的酸碱性。pH值为7时是中性;为0-7时呈酸性;为7-14时呈碱性。在分析化学中,pH值是氢离子浓度负对数。在水化学中,pH值用于定义二氧化碳、碳酸氢根、碳酸根、氢氧根离子的碱度平衡是十分重要的。浓水的pH值一般较给水pH值偏高,这是由于碳酸氢根、碳酸根离子浓度高于二氧化碳浓度。【Rodesign】软件允许用户用盐酸与硫酸调整给水的pH值,用酸降低给水pH值将LSI(朗格里尔)指数下降,且降低碳酸钙沉淀的可能。给水与浓水的pH值也影响着硅、铝、有机物与油脂的溶解度与污染程度。给水pH值的变化还影响了离子的脱除率,pH值下降时氟、硼与硅的脱除率随之下降。

电导率

电导率是表示水中溶解离子导电能力的指标。没有离子的理想纯水,不会产生电流。电导率用电导率仪测量,其单位为微西门子/厘米(μs/cm)。电导率也是测量水中离子浓度的简便方法,但不能精确反映离子种类。离子构成不同,电导值也不同;但电导的数值随离子浓度增加而增加。TDS (溶解固体总量)仪是利用变换因子将电导率值转换为TDS值。在水质分析中,可用不同离子对应的不同转换系数或溶解固体总量(TDS)对应的单一转换系数,估算电导率的数值。可用二氧化碳的ppm浓度的平方根乘

设备设计计算与选型

第三部分 设备设计计算与选型 3.1苯∕甲苯精馏塔的设计计算 通过计算D=1.435kmol/h , η=F D F D x x ,设%98=η可知原料液的处理量为F=7.325kmol/h ,由于每小时处理量很小,所以先储存在储罐里,等20小时后再精馏。故D=28.7h koml ,F=146.5kmol/h ,组分为18.0x =F ,要求塔顶馏出液的组成为90.0x D =,塔底釜液的组成为01.0x W =。 设计条件如下: 操作压力:4kPa (塔顶表压); 进料热状况:自选; 回流比:自选; 单板压降:≤0.7kPa ; 全塔压降:%52=T E 。 3.1.1精馏塔的物料衡算 (1) 原料液及塔顶、塔底产品的摩尔分率 苯的摩尔质量 11.78M A =kg/kmol 甲苯的摩尔质量 13.92M B =kg/kmol 18.0x =F 90.0x D = 01.0x W = (2) 原料液及塔顶、塔底产品的平均摩尔质量 =F M 0.18×78.11+(1-0.18)×92.13=89.606kg/kmol =D M 0.9×78.11+(1-0.9)×92.13=79.512kg/kmol =W M 0.01×78.11+(1-0.01)×92.13=91.9898kg/kmol (3) 物料衡算 原料处理量 F=146.5kmol/h 总物料衡算 146.5=D+W 苯物料衡算 146.5×0.18=0.9×D+0.01×W 联立解得 D=27.89kmol/h W=118.52kmol/h

3.1.2 塔板数的确定 (1)理论板层数T N 的求取 苯—甲苯属理想物系,可采用图解法求理论板层数。 ①由物性手册查得苯—甲苯物系的气液平衡数据,绘出x —y 图,见下图3.1 图3.1图解法求理论板层数 ②求最小回流比及操作回流比。 采用作图法求最小回流比。在图中对角线上,自点e (0.45,0.45)作垂线ef 即为进料线(q 线),该线与平衡线的交点坐标为 667.0y q = 450.0x q = 故最小回流比为 1.1217 .0233 .045.0667.0667.09.0x y y x q q q min ==--= --= D R 取操作回流比为 R=22.21.12min =?=R ③求精馏塔的气、液相负荷 L=RD=2.2×27.89=61.358kmol/h

设备基础方案.doc

目录 一、工程概况及特点 二、施工准备 三、施工总体安排 四、主要工序的施工方法 五、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六、消除质量通病的具体措施 七、施工安全措施

一、工程概况及特点 1.1 工程概况 本工程设备基础工程主要包括如下项目: 年产4100吨铝合金铸件铸造厂项目14台设备基础工程. 二、施工准备 2.1 技术准备 1、组织施工技术人员熟悉图纸、施工工艺及有关技术规范,了解设计要 求达到的技术标准、明确工艺流程。 2、将编制好且通过审批的《施工方案》作为作业指导书,与施工人员进 行技术交底、组织人员学习。 3、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做好充分的安全技术准备工作。 4、了解施工现场的现状,对地下原有临时管线、电缆进行拆迁或保护措 施及对原有主体结构进行保护。 5、根据要求放线,并经检查复线。 2.2、施工材料准备 1、根据实际情况,对新建的设备基础中所需要的各种物资资源的生产和供应情况、价格、质量品种及运输路线等进行详细调查。 2、根据施工预算中的工料分析,编制工程所需要的材料用量计划及进场 计划,作为备料、供料工作和确定堆场面积及运输依据。 3、根据材料需用量计划,做好材料的申请、订货和采购工作,使计划得 到落实。 4、根据材料需用量计划做好构配件及材料的加工工作,并按现场的实际

情况做好堆放和保管工作。 2.3、安全技术准备 1、因设备基础部分与主体未完工作进行交叉作业,工程施工时应将安全 作为一项重点的工作来抓,在施工现场范围内,按安全及文明施工的有关规定搭设施工临时安全围栏、挂设安全警示牌。 2、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明确在施工区域的安全规定,了解有 关安全常识及规定。 三、施工总体安排 3.1施工顺序 定位放线换填级配砂石垫层浇筑基础放线 基础钢筋绑扎模板安装预埋件定位、加固验收砼浇筑 3.2施工进度计划 见总施工方案。 四、主要工序的施工方法 4.1土方工程 本工程主要有水池需要开挖,其他设备基础大都采用直接换填级配砂石,部分拟采用人工开挖; 1、土方开挖方法 ⑴基坑开挖前应先进行对土质的取样,并根据土质的情况做好基坑开挖的具体方案,以保证基坑作业顺利进行。

独立基础设计计算书

目录 1 基本条件的确定 (2) 2 确定基础埋深 (2) 2.1设计冻深 (2) 2.2选择基础埋深 (2) 3 确定基础类型及材料 (2) 4 确定基础底面尺寸 (2) 4.1确定B柱基底尺寸 (2) 4.2确定C柱基底尺寸 (3) 5 软弱下卧层验算 (3) 5.1 B柱软弱下卧层验算 (3) 5.2 C柱软弱下卧层验算 (4) 6 计算柱基础沉降 (4) 6.1计算B柱基础沉降 (4) 6.2计算C柱基础沉降 (6) 7 按允许沉降量调整基底尺寸 (7) 8 基础高度验算 (8) 8.1 B柱基础高度验算 (9) 8.2 C柱基础高度验算 (10) 9 配筋计算 (12) 9.1 B柱配筋计算 (12) 9.2 C柱配筋计算 (14)

1 基本条件确定 人工填土不能作为持力层,选用亚粘土作为持力层。 2 确定基础埋深 2.1设计冻深 ???Z =Z zw zs o d ψψze ψ=2.01.000.950.90???1.71=m 2.2选择基础埋深 根据设计任务书中给出的数据,人工填土d 1.5m =,因持力层应选在亚粘土层处,故取0m .2d = 3 确定基础类型及材料 基础类型为:柱下独立基础 基础材料:混凝土采用C25,钢筋采用HPB235。 4 确定基础底面尺寸 根据亚粘土e=0.95,l I 0.65=,查表得0, 1.0b d ηη==。因d=2.0m 。 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1[18.0 1.519.0(2.0 1.5)]/2.018.25o γ=?+?-=3/m KN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a f (先不考虑对基础宽度进行修正): 11(0.5)150 1.018.25(2.00.5)177.38a a d m f f d ηγ=+?-=+??-=a KP 4.1 确定B 柱基底尺寸 202400 17.47.177.3820 2.0 K a G F A m f d γ≥ ==--?由于偏心力矩不大,基础底面面积按 20%增大,即A=1.20A =20.962m 。一般l/b=1.2~2.0,初步选择基础底面尺寸: 25.4 3.921.06m 3.9A l b b m =?=?==,虽然>m 3,但b η=0不需要对a f 进行修正。 4.1.1持力层承载力验算 基础和回填土重:20 2.021.06842.4G G dA KN γ==??= 偏心距:2100.0652400842.4k e m = =+

扩大基础设计计算书

目录 一、基本设计资料 (1) 二、设计内容: (1) (一)中墩及基础尺寸拟定 (1) 1.墩帽尺寸拟定 (1) 2.墩身尺寸确定 (2) 3基础尺寸确定.................................. - 4 - (二)墩帽局部受压验算. (4) 1.上部构造自重 (4) 2.墩身自重计算 (4) 3.浮力计算 (5) 4.活载计算 (5) 5.水平荷载计算 (7) 6.墩帽局部受压验算 (8) (三)墩身底截面验算 (9) 1.正截面强度验算 (9) 2.基底应力验算 (10) 3.稳定性验算.................................. - 10 - 4.沉降量验算.................................. - 10 - 5.墩顶水平位移验算............................ - 10 -

混凝土实体中墩与扩大基础设计 一、基本设计资料 1.设计荷载标准:公路II级 2.上部结构: 上部结构采用装配式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跨径40m,计算跨径38.80m,梁长39.96m,梁高230cm,支座尺寸25cm×35cm×4.9cm(支座为板式橡胶支座,尺寸为顺×横×高),主梁间距160cm,桥面净宽为7+2×0.75m,一孔上部结构荷载为5070kN。 3.水文资料: 设计水位182.7m 河床标高177.65m; 一般冲刷度 1.60m; 局部冲刷深度2.80m。 4.地质资料: 表层3米厚为软塑粘性土,其液性指数I L=0.8;孔隙比e=0.7;容重γ=18.0kN/m3,以下为砾砂,中密γ=19.7kN/m3。 二、设计内容: (一)中墩及基础尺寸拟定 1.墩帽尺寸拟定(采用20号混凝土) 顺桥向墩帽宽度:b≥f + a +2c1 + 2c2 f = 40m(跨径)-38.80m(计算跨径)=1.20m 支座顺桥向宽度a = 0.25m 查表2-1 c1=0.1m c2=0.2m b =1.20 + 0.25 + 2×0.1 + 2×0.2=2.05m 按抗震要求:b/2 ≥ 50+L(跨径) =50+40=90cm b =2.05m 则取满足上述要求的墩帽宽度b=2.05m 横桥向墩帽宽: 矩形:B = 两侧主梁间距 + a + 2c1 + 2c2 =1.6×4+ 0.35 + 2×0.1+ 2×0.2=7.35m 圆端形:B=7.35 + b =7.35+2.05=9.4m

机床对地基设计要求

数控设备对于地基的要求 在实际的数控设备使用厂商中,很多设备使用方忽略了设备安装环境的要求,对重型机床和精密机床,制造厂一般向用户提供机床基础地基图,用户事先做好机床基础,经过一段时间保养,等基础进入稳定阶段,然后再安装机床。重型机床、精密机床必须要有稳定的机床基础,否则,无法调整机床精度。即使调整后也会反复变化。根据我国的GB 50040-1996《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的规定,使用厂商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一般性要求 1、设备基础与建筑基础、上部结构以及混凝土地面分开。 2、当管道与机器连接而产生较大振动时,管道与建筑物连接处应该采取隔振措施。 3、当设备基础的振动对邻近的人员、精密设备、仪器仪表、工厂生产及建筑产生有害影响时,应该采取隔离措施。 4、设备基础设计不得产生有害的不均匀沉降。 5、设备地脚螺栓的设置应该符合以下要求: (1)带弯钩地脚螺栓的埋置深度不应该小于20倍螺栓直径,带锚板地脚螺栓的埋置深度不应该小于15倍螺栓直径。 (2)地脚螺栓轴线距基础边缘不应该小于4倍螺栓直径,预留孔边距基础边缘不应该小于100mm,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该采取加固措施。 (3)预埋地脚螺栓底面下的混凝土厚度不应该小于50mm,当为预留孔时,则孔底面下的混凝土净厚度不应该小于100mm。 (二)对于数控设备还应该遵循以下的要求: 1、机床分类可按以下原则划分: (1)中、小型机床是指单机重在100kN以下的。 (2)大型机床是指单机重在100~300kN之间的。 (3)重型机床是指单机重在300~1000kN之间的。 2、重型和精密机床应该采用单独基础进行安装。 3、当进行单独基础安装时,应该遵守以下规范: (1)基础平面尺寸不能小于机床支承面积的外廓尺寸,并应满足安装、调整和维修时所需尺寸。 (2)基础的混凝土厚度应符合表5-1金属切削机床基础的混凝土厚度(m)

除臭设备设计计算书

8、除臭设备设计计算书 8.1、生物除臭塔的容量计算 1#生物除臭系统 参数招标要求计算过程 序 号太仓市港城组团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设备采购、安装项目 1 2 设备尺寸 处理能力 2.5×2.0× 3.0m 2000m3/h Q=2000m3/h V=处理能力Q/(滤床接触面积m2)/S=2000/ (2.5×2)/3600=0.1111m/s 3 空塔流速<0.2 m/s 臭气停留 时间4 5 ≥12s S=填料高度H/空塔流速 V(s)=1.6/0.1111=14.4S 炭质填料风阻220Pa/m×填料高度 1.6m=352Pa 设备风阻<600Pa 2#生物除臭系统 参数 序 招标要求计算过程 号太仓市港城组团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设备采购、安装项目 1 2 设备尺寸 处理能力 4.0×2.0×3.0m 3000m3/h Q=3000m3/h V=处理能力Q/(滤床接触面积m2)/S=3000/ (4×2)/3600=0.1041m/s 3 空塔流速<0.2 m/s 臭气停留 时间4 5 ≥12s S=填料高度H/空塔流速 V(s)=1.6/0.1041=15.36S 炭质填料风阻220Pa/m×填料高度 1.6m=352Pa 设备风阻<600Pa

3#生物除臭系统 参数招标要求计算过程 序 号太仓市港城组团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设备采购、安装项目 1 2 设备尺寸 处理能力 7.5×3.0×3.3m(两台) 20000m3/h Q=20000m3/h V=处理能力Q/2(滤床接触面积m2)/S=10000/ (7.5×3.0)/3600=0.1234m/s 3 空塔流速<0.2 m/s 臭气停留 时间4 5 ≥12s S=填料高度H/空塔流速 V(s)=1.7/0.1234=13.77S 炭质填料风阻220Pa/m×填料高度 1.7m=374Pa 设备风阻<600Pa 4#生物除臭系统 参数 序 招标要求计算过程 号太仓市港城组团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设备采购、安装项目 1 2 设备尺寸 处理能力 7.5×3.0×3.0m(两台) 18000m3/h Q=18000m3/h V=处理能力Q/2(滤床接触面积m2)/S=18000/ (7.5×3)/3600=0.1111m/s 3 空塔流速<0.2 m/s 臭气停留 时间4 5 ≥12s S=填料高度H/空塔流速 V(s)=1.6/0.1111=14.4S 炭质填料风阻220Pa/m×填料高度 1.6m=352Pa 设备风阻<600Pa 8.2、喷淋散水量(加湿)的计算 生物除臭设备采用生物滤池除臭形式,池体上部设有检修窗,进卸料口,侧面设有观察窗等,其具体计算如下:

设备基础设计(精品范文).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设备基础设计 基础类型 (1)独立基础----当地基较好时,配合钢砼柱用得较多,也较经济。 (2)条形基础----当地基较好时,配合承重墙用得较多,也较经济。 (3)筏式基础----当地基不很好,或建筑物较高时,采用整片或大片底板作的基础。如“竹筏”而名。 (4)箱形基础----由地下一层或几层的墙和搂板、底板构成的整片基础。如“箱”而名。常在高层建筑中采用。 (5)桩基础----按受力性能可分:摩擦桩、端承桩、摩擦端承桩;按施工方式可分:灌注桩、予制桩、搅拌桩、打入桩、静压桩等;按材料可分:钢砼桩、钢桩、木桩等。 (6)其它----如:沉井、锚杆、加筋土等。 设备基础设计是否按筏形基础设计,要看设备荷载、基础厚度和其平面的长宽比等情况而定。倘设备荷载不是很大,或是基础厚度完全保证抗冲切的话(一般的设备基础,由于要锚固或安装地脚螺栓,厚度较大),只按构造在基础上下皮配双向钢筋就行了,太厚的要考虑设计成钢筋笼状。 但如果基础较薄,且基础的长宽比小于2:1,是可以按筏形基础设计的。应该注意的是,按双向板设计时,要分析设备在基础上的置放方式是否符合双向板的受力条件,也就是基础版的支点状况(因此时是按地基反力是板的均布荷载,设备与基础板接触的地方就是板的支座计算的),如果设备和基础是面接触或起码有三边是线形接触,可以考虑按双向板设计。如果设备集中在板的某一局部,或设备是与基础是几个点的接触,按双向板设计就不合适了,要按柱下独立基础板(可能还是偏心的)或无梁板考虑了。

设备基础构造规定 1.当二次浇灌层厚度大于或等于50mm时,应采用细石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一级;当二次浇灌层厚度小于50mm时,应采用1:2水泥砂浆;当有条件时,应优先采用无收缩水泥砂浆或灌浆料或无收缩细石混凝土。 2.地脚螺栓分为死螺栓和活螺栓两大类,死螺栓的锚固有下列三种形式,可根据不同需要进行选择:一次埋入法、预留孔法、钻孔锚固法,死螺栓中以直钩和锚板螺栓最为常用,施工方便,性能可靠。活螺栓的构造是螺杆穿过埋设于基础中的套管,下端以T形头、固定板或螺帽固定,在套管上端200mm范围内,填塞浸油麻丝予以覆盖保护。 地脚螺栓的常用直径及埋设深度

最新整理机械结构设计基础知识复习过程

机械结构设计基础知识 1前言 1.1机械结构设计的任务 机械结构设计的任务是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根据所确定的原理方案,确定并绘出具体的结构图,以体现所要求的功能。是将抽象的工作原理具体化为某类构件或零部件,具体内容为在确定结构件的材料、形状、尺寸、公差、热处理方式和表面状况的同时,还须考虑其加工工艺、强度、刚度、精度以及与其它零件相互之间关系等问题。所以,结构设计的直接产物虽是技术图纸,但结构设计工作不是简单的机械制图,图纸只是表达设计方案的语言,综合技术的具体化是结构设计的基本内容。 1.2机械结构设计特点 机械结构设计的主要特点有:(1)它是集思考、绘图、计算(有时进行必要的实验)于一体的设计过程,是机械设计中涉及的问题最多、最具体、工作量最大的工作阶段,在整个机械设计过程中,平均约80%的时间用于结构设计,对机械设计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机械结构设计问题的多解性,即满足同一设计要求的机械结构并不是唯一的。(3)机械结构设计阶段是一个很活跃的设计环节,常常需反复交叉的进行。为此,在进行机械结构设计时,必须了解从机器的整体出发对机械结构的基本要求 2机械结构件的结构要素和设计方法 2.1结构件的几何要素 机械结构的功能主要是靠机械零部件的几何形状及各个零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实现的。零部件的几何形状由它的表面所构成,一个零件通常有多个表面,在这些表面中有的与其它零部件表面直接接触,把这一部分表面称为功能表面。在功能表面之间的联结部分称为联接表面。 零件的功能表面是决定机械功能的重要因素,功能表面的设计是零部件结构设计的核心问题。描述功能表面的主要几何参数有表面的几何形状、尺寸大小、表面数量、位置、顺序等。通过对功能表面的变异设计,可以得到为实现同一技术功能的多种结构方案。 2.2结构件之间的联接 在机器或机械中,任何零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在结构设计中除了研究零件本身的功能和其它特征外,还必须研究零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零件的相关分为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两类。凡两零件有直接装配关系的,成为直接相关。没有直接装配关系的相关成为间接相关。间接相关又分为位置相关和运动相关两类。位置相关是指两零件在相互位置上有要求,如减速器中两相邻的传动轴,其中心距必须保证一定的精度,两轴线必须平行,以保证齿轮的正常啮合。运动相关是指一零件的运动轨迹与另一零件有关,如车床刀架的运动轨迹必须平行于于主轴的中心线,这是靠床身导轨和主轴轴线相平行来保证的,所以,主轴与导轨之间位置相关;而刀架与主轴之间为运动相关。 多数零件都有两个或更多的直接相关零件,故每个零件大都具有两个或多个部位在结构上与其它零件有关。在进行结构设计时,两零件直接相关部位必须同时考虑,以便合理地选择材料的热处理方式、形状、尺寸、精度及表面质量等。同时还必须考虑满足间接相关条件,如进行尺寸链和精度计算等。一般来说,若某零件直接相关零件愈多,其结构就愈复杂;零件的间接相关零件愈多,其精度要求愈高。例如,轴毂联接见图1。 2.3结构设计据结构件的材料及热处理不同应注意的问题 机械设计中可以选择的材料众多,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不同的材料对应不同的加工工艺,结构设计中既要根据功能要求合理地选择适当的材料,又要根据材料的种类确定适当的加工工艺,并根据加工工艺的要求确定适当的结构,只有通过适当的结构设计才能使所选择的材料最充分的发挥优势。 设计者要做到正确地选择材料就必须充分地了解所选材料的力学性能、加工性能、使用成本等信息。结构设计中应根据所选材料的特性及其所对应的加工工艺而遵循不同的设计原则。

条形基础设计计算书

一、设计资料: 1、本设计的任务是设计一多层办公楼的钢筋混凝土柱下条形基础,框架柱的截面尺寸均为b×h=500mm×600mm,柱的平面布置如下图所示: 2、办公楼上部结构传至框架柱底面的荷载值标准值如下表所示: 注:表中轴力的单位为KN,弯矩的单位为KN.m;所有1、2、3轴号上的弯矩方向为逆时针、4、5、6轴号上的弯矩为顺时针,弯矩均作用在h方向上。 3、该建筑场地地表为一厚度为1.5m的杂填土层(容重为17kN/m3),其下为粘土层,粘土层承载力特征值为F ak=110kPa,地下水位很深,钢筋和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自定请设计此柱下条形基础并绘制施工图。 二、确定基础地面尺寸: 1、确定合理的基础长度: 设荷载合力到支座A的距离为x,如图1:则: x= ∑∑ ∑+ i i i i F M x F = 300 700 700 700 700 350 )5. 17 300 14 700 5. 10 700 7 700 5.3 700 0( + + + + + +? + ? + ? + ? + ? + =8.62m

图1 因为x=8.62m ? 2 1 a=0.5?17.5=8.75m , 所以,由《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8.3.1第2条规定条形基础端部应沿纵向从两端边柱外伸,外伸长度宜为边跨跨距的0.25:0.30倍取a 2=0.8m(与 4 1 l=0.25?3.5=0.875m 相近)。 为使荷载形心与基底形心重合,使基底压力分布较为均匀,并使各柱下弯矩与跨中弯 矩趋于均衡以利配筋,得条形基础总长为: L=2(a+a 2-x)=2?(17.5+0.8-8.62)=19.36m ≈19.4m a 1=L-a-a 2=19.4-17.5-0.8=1.1m 2、确定基础底板宽度b : 竖向力合力标准值: ∑Ki F =350+700+700+700+700+300=3450kN 选择基础埋深为1.8m ,则 m γ=(17?1.5+0.3?19)÷1.8=17.33kN/m 3 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 ()5.0-+=d f f m d ak a γη=110+1.0?17.33?(1.8-0.5)=132.529kN 由地基承载力得到条形基础b 为: b ≥ )20(d f L F a Ki -∑= ) 8.120529.132(4.193450 ?-?=1.842m 取b=2m ,由于b ?3m ,不需要修正承载力和基础宽度。 a2 a a1

设备基础计算书

设备基础计算书 1.计算依据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 (GB50040-96)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 《重载地面、轨道及特殊楼地面》(06J305)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手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工程概况 设备静载按G1=10t/m2=100KN/m2;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180kPa; 采用C30混凝土,设备基础高度250mm,钢筋采用I级钢(HPB300) 根据所提资料计算160T冲床设备基础的承载力计算,设备基础根据设备脚架尺寸每边向外扩300mm进行计算。160T冲床设备基础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设备基础示意图 3.计算过程 设备基础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fc*A=**1000000*A=*106A N=*G1*A =*105*A<*fcA 即设备基础正截面受压满足要求 3.2设备基础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仅计算长度方向,取土重度gma=20kN/m3,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取30mm) pk=G1+G2=*105 +25*1000*= 单位宽度基地净反力 p=*( G1+G2-gma*h)=**103-20*103*=m 计算可得最大正弯矩为M=,支座最大负弯矩为M=根据()计算可得 基础底面计算配筋面积As1=565mm2 基础顶面计算配筋面积As2=258mm2 根据(GB50010-2010)取最小配筋率ρmin= 0. 2% 最小配筋面积为Asmin=%*1000*250=500 mm2 基础顶部和底部可配12200(As=565mm2) 3.3地脚螺栓抗倾覆验算(每个设备基础共四个地脚螺栓孔) 取每个地脚的上拔力设计值 q1=* *(G1+G2)* A=****= 倾覆力矩MS=q1*=有设备基础的大小可知抗倾覆力矩

设备基础改造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设备基础改造工程 专项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1设备基础图纸 1.2《质量、环境、职业健康管理规定》 1.3主要采用规程、规范和标准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2-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1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二、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厂内设备基础改造工程,所有基础采用C30 混凝土。本工程设备基础施工的重点及难点为:由于施工现场在室内,工作面小,大型机械无法利用,只能人工运输材料运输至施工地点,工作效率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大构件模板的支设;预埋件及预留孔的留置。 三、施工部署 3.1 施工原则:先施工两个较大设备基础,后施工其余较小的设备基础。 3.2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每个基础验线及打混凝土隐蔽前,要求业主或监理参加验收,准确无误 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3.3 大体积混凝土要采取技术措施。 四.施工准备 4.1 工程项目管理目标 我们本着“安全、质量、工期、服务”创优的精神,优质、高效、服务周到地完成本工程的施工。做到技术上高度重视、组织上全面落实,管理上力求先进。确保基础工程质量及工期、安全等主要技术 要求。 4.2 施工技术准备工作 4.2.1 对一些技术上复杂的项目,在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上能否满足质量的要求,选用的材料、构配件、设备等,能否按期解决。 4.2. 2 做好技术交底,了解设计意图,组织有关人员对图纸进行学习和会审工作,使参与施工的人员掌握施工图的内容、要点和特点,同时审查和发现施工图中的问题,以便能正确无误地组织施工。 4.3 施工材料、作业用料准备 4.3.1 根据材料所需用量计划,做好材料的申请、订货和采购工作,使计划得到落实。

《机械设计基础》答案.. ()()

《机械设计基础》作业答案 第一章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速度分析 1-1 1-2 1-3 1-4 1-5 自由度为: 或: 1-6 自由度为 或: 1-10 自由度为: 或: 1-11 1-13:求出题1-13图导杆机构的全部瞬心和构件1、3的角速度比。 1-14:求出题1-14图正切机构的全部瞬心。设s rad /101=ω,求构件3的速度3v 。 1-15:题1-15图所示为摩擦行星传动机构,设行星轮2与构件1、4保持纯滚动接触,试用瞬心法求轮1与轮2的角速度比21/ωω。 构件1、2的瞬心为P 12 P 24、P 14分别为构件2与构件1相对于机架的绝对瞬心

1-16:题1-16图所示曲柄滑块机构,已知:s mm l AB /100=,s mm l BC /250=, s rad /101=ω,求机构全部瞬心、滑块速度3v 和连杆角速度2ω。 在三角形ABC 中, BCA AB BC ∠= sin 45sin 0 ,52sin = ∠BCA ,5 23cos =∠BCA , 0 45 sin sin BC ABC AC =∠,mm AC 7.310≈ 1-17:题1-17图所示平底摆动从动件凸轮1为半径20=r 的圆盘,圆盘中心C 与凸轮回转中心的距离mm l AC 15=,mm l AB 90=,s rad /101=ω,求00=θ和0180=θ时,从动件角速度2ω的数值和方向。 00=θ时 方向如图中所示 当0180=θ时 方向如图中所示

第二章 平面连杆机构 2-1 试根据题2-1图所注明的尺寸判断下列铰链四杆机构是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还是双摇杆机构。 (1)双曲柄机构 (2)曲柄摇杆机构 (3)双摇杆机构 (4)双摇杆机构 2-3 画出题2-3图所示各机构的传动角和压力角。图中标注箭头的构件为原动件。 2-4 已知某曲柄摇杆机构的曲柄匀速转动,极位夹角θ为300,摇杆工作行程需时7s 。试问:(1)摇杆空回程需时几秒?(2)曲柄每分钟转数是多少? 解:(1)根据题已知条件可得: 工作行程曲柄的转角01210=? 则空回程曲柄的转角02150=? 摇杆工作行程用时7s ,则可得到空回程需时: (2)由前计算可知,曲柄每转一周需时12s ,则曲柄每分钟的转数为 2-5 设计一脚踏轧棉机的曲柄摇杆机构,如题2-5图所示,要求踏板CD 在水平位置上下各摆100,且mm l mm l AD CD 1000,500==。(1)试用图解法求曲柄AB 和连杆BC 的长度;(2)用式(2-6)和式(2-6)'计算此机构的最小传动角。 解: 以踏板为主动件,所以最小传动角为0度。 2-6 设计一曲柄摇杆机构。已知摇杆长度mm l 1003=,摆角030=ψ,摇杆的行程速比变化系数2.1=K 。(1)用图解法确定其余三杆的尺寸;(2)用式(2-6)和式(2-6)'

设备基础设计65789

设备基础设计 基础类型 (1)独立基础----当地基较好时,配合钢砼柱用得较多,也较经济。 (2)条形基础----当地基较好时,配合承重墙用得较多,也较经济。 (3)筏式基础----当地基不很好,或建筑物较高时,采用整片或大片底板作的基础。如“竹筏”而名。 (4)箱形基础----由地下一层或几层的墙和搂板、底板构成的整片基础。如“箱”而名。常在高层建筑中采用。 (5)桩基础----按受力性能可分:摩擦桩、端承桩、摩擦端承桩;按施工方式可分:灌注桩、予制桩、搅拌桩、打入桩、静压桩等;按材料可分:钢砼桩、钢桩、木桩等。 (6)其它----如:沉井、锚杆、加筋土等。 设备基础设计是否按筏形基础设计,要看设备荷载、基础厚度和其平面的长宽比等情况而定。倘设备荷载不是很大,或是基础厚度完全保证抗冲切的话(一般的设备基础,由于要锚固或安装地脚螺栓,厚度较大),只按构造在基础上下皮配双向钢筋就行了,太厚的要考虑设计成钢筋笼状。 但如果基础较薄,且基础的长宽比小于2:1,是可以按筏形基础设计的。应该注意的是,按双向板设计时,要分析设备在基础上的置放方式是否符合双向板的受力条件,也就是基础版的支点状况(因此时是按地基反力是板的均布荷载,设备与基础板接触的地方就是板的支座计算的),如果设备和基础是面接触或起码有三边是线形接触,可以考虑按双向板设计。如果设备集中在板的某一局部,或设备是与基础是几个点的接触,按双向板设计就不合适了,要按柱下独立基础板(可能还是偏心的)或无梁板考虑了。 设备基础构造规定 1.当二次浇灌层厚度大于或等于50mm时,应采用细石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一级;当二次浇灌层厚度小于50mm时,应采用1:2水泥砂浆;当有条件时,应优先采用无收缩水泥砂浆或灌浆料或 无收缩细石混凝土。 2.地脚螺栓分为死螺栓和活螺栓两大类,死螺栓的锚固有下列三种形式,可根据不同需要进行选择:一次埋入法、预留孔法、钻孔锚固法,死螺栓中 以直钩和锚板螺栓最为常用,施工方便,性能可靠。活螺栓的构造是螺杆 穿过埋设于基础中的套管,下端以T形头、固定板或螺帽固定,在套管上端200mm范围内,填塞浸油麻丝予以覆盖保护。

建筑设计设备全套初步设计说明(包括计算书)

第一篇电气 A. 强电部分 一、建筑概况 建筑概况详建筑说明。 二、设计依据 本设计系依据: i.甲方设计任务书及设计要求; ii.相关专业提供给本专业的工程设计资料; iii.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有关规范: JGJ/T16-9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GB50054-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2-9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45-95(2005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53-94《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67-9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其它有关的国家及地方现行规程、规范。 三、设计范围 本工程的供电、电力、照明、防雷接地等. 四、供电设计 a)本工程重要负荷如消防电梯、消防电源、监控中心、网络机房 等等级为一级,其余为二级。其中消防监控中心、网络机房内设不间断电源UPS.应急照明另设EPS。 b)用电负荷 设备安装容量:4371kW 其中低压侧有功计算负荷:6688kW 低压侧无功计算负荷:2215KVAR 低压侧无功功率补偿容量:3240KVAR 补偿后低压侧功率因数:0.95 补偿后低压侧视在功率:7014KVA 变压器的安装容量9600KVA,折合86VA/m2 c)变压器设置的台数及单机容量:6台×1600KVA/台 d)本工程拟采用两路高压10kV电源供电,单母线分段,互为热备用,任何一路都可负担全部负荷。本工程于负一层设变配电所。 e)柴油发电机组 备用柴油发电机组常用容量:2X1000KW(连续) 在负一层设柴油发电机组作为所有消防设备的备用电源,并在非火灾市电停电时用于重要负荷(包括电梯、生活泵、总雪库及特定场所的电源插座等)。 机房分别设有进、排风口,燃烧的废气经竖井排放至屋顶。机房消音、供油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由专业公司设计。 f)电源供电干线:10kV电缆为铠装交联电力电缆从室外埋地引入。

设备基础简化设计

设备基础简化设计 在大型装置中地面和楼面有大量的设备基础,虽然设备基础设计相对比较简单,但出图量大,制图繁琐。本文旨在通过分类、分型,制成图表,从而减少图纸数量,提高制图效率。同时总结设备基础设计的一些经验,提出出更有效的设备支撑形式。希望通过合理的设计,能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1.罐基础 1.1.立式储罐基础。受力特点为均匀的面荷载。结构形式可分以下几种: 1.1.1.环墙式罐基础。用环墙箍住中间的素土和砂石,见图1.1。如地基承载力不足,可通过大罐充水预压提高承载力。建议在基底应力小于1.3倍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且土体易排水固结情况下采用。 环墙厚度由下面公式确定: h h g b m c L L )()1(γγγβ---= 其计算原理是环墙下地基压应力与环墙内底层土的压应力相等,从而实现环墙和其内的土体沉降相等。石化规范规定,环墙应设置成等截面,不许向内和向外扩展,致使设计中出现小罐的环墙厚度很厚。某罐高5m ,直径11m ,如按公式计算环墙厚度竟需900mm 。其实如计算环墙厚超过了构造需要的厚度较多,可采用环墙底外扩形式,但要满足以下要求:1、环墙底压应力接近罐中心下等标高处填土压应力;2、环墙底压应力均匀。以上两条一般容易满足,故石化规范的规定不妥。环墙式罐基础厚度还应满足埋设地脚螺栓的构造要求。 设计图表见图1.1类型A 。 1.1.2.外环墙式罐基础和护坡式罐基础。这两类基础形式因占用场地多,影响设备和管道布置,与环墙式基础相比也没有明显的经济优势,故现在已经很少采用。图示如下:

注:b — 环墙厚度,(m); h — 环墙高度,(m); b1 — 外环墙内侧至罐壁内侧距离,(m); H — 罐底至外环墙底高度,(m)。 图 外环墙式基础 图 护坡式基础 1.1.3.桩基式罐基础。过去应用较少,随着沿海开放带来的软土地基增多,项目建设工期紧,以及桩基应用的普及,近十多年来采用桩基越来越多。桩基式罐基础上应设承台,为减小承台厚度,常常在承台上设环墙。设计图表见图1.1类型B。设计需注意以下问题: 1)布桩均匀,使每根桩分担等面积荷载。常常有设计者担心桩数不足,在

设备基础构造规定

设备基础构造规定 1.当二次浇灌层厚度大于或等于50mm时,应采用细石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一级;当二次浇灌层厚 度小于50mm时,应采用1:2水泥砂浆;当有条件时,应优先 采用无收缩水泥砂浆或灌浆料或无收缩细石混凝土。 2.地脚螺栓分为死螺栓和活螺栓两大类,死螺栓的锚固有下列三种形式,可根据不同需要进行选择:一次埋入法、预留孔法、 钻孔锚固法,死螺栓中以直钩和锚板螺栓最为常用,施工方便,性能可靠。活螺栓的构造是螺杆穿过埋设于基础中的套管,下 端以T形头、固定板或螺帽固定,在套管上端200mm范围内,填塞浸油麻丝予以覆盖保护。 地脚螺栓的常用直径及埋设深度

地脚螺栓中心线至基础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4d,也不小于 100mm,对于活螺栓尚应不小于固定板的宽度;预留孔的孔边 至基础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100mm。如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3.设备基础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一般为40mm,当基础底无垫层时,应为70mm。基础垫层厚度为100mm,并伸出基础底 边各100mm。基础坑壁厚度不小于150mm,当为防水混凝土 时,壁厚不小于250mm。地脚螺栓下端或预留孔底距基础底面 不应小于100mm。设备底座边缘至基础边缘的距离一般不小于 100mm。大块式基础的底面除主要设备部位应布置在同一标高 外,一般可布置成台阶式。 4.基础内各种沟道底部至基础底的距离为:1)冲渣沟底至基础底的距离可取基础深度的1/12~1/14,同时不应小于300mm。2)轧机下部的沟底至基础底的距离,大型轧机时不应小于 500mm;中小型轧机时,为300~400mm。3)油管沟,电缆沟 底至基础底的距离不应小于250mm。 5.基础与基础的衔接:(1)当大基础近旁的小基础的地基在施工中有可能被扰动时,宜采用悬臂形式,即在大基础上挑出小基 础。如不便于采用悬臂形式,可采用厚垫层形式。(2)土质地 基上的设备基础与柱基础相邻时,两基础底面应尽量设置在同 一标高上。如果两基础相碰,可以采用油毡隔开或留缝隙处理,同时上部范围可以部分重叠。当两基础底面不便设置在同一标

《机械设计基础》试题及答案讲解学习

《机械设计基础》试 题及答案

机械设计基础 一.填空题: 1 .凸轮主要由(凸轮),(从动件)和 ( 机架 )三个基本构件组成。 2 .凸轮机构从动件的形式有由(尖顶)从动件,( 滚子)从动件和(平底)从动件。 3 .按凸轮的形状可分为(盘型)凸轮、(移动)凸轮、(圆柱)凸轮、(曲面) 4. 常用的间歇运动机构有(棘轮)机构,(槽轮)机构,(凸轮间歇)机构和 ( 不完全齿 ) 机构等几种。 5 螺纹的旋向有(左旋)和(右旋); 牙形有 ( 三角形 ). ( 梯形 ). ( 矩形 ). ( 锯齿形 ) 6.标准外啮合斜齿轮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是:两齿轮的(法面模数)和 (法面压力 角)都相等,齿轮的(螺旋)相等(旋向)_相反 7 已知一平面铰链四杆机构的各杆长度分别为a=150, b=500, c=300, d=400,当取c 杆为机架时,它为(曲柄摇杆)机构;当取d杆为机架时,则为(双摇杆)机构。 8 平面连杆机构当行程速比K(>1 )时,机构就具有急回特性。 9 曲柄摇杆机构产生“死点”位置的条件是:当为(曲柄)主动件(曲柄与机架)共线时。 13 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有(螺栓联接)、(双头螺柱联接)、(螺钉联接)、(紧定螺钉联接)四种。 14 轮系按其轴相对机架是固定还是运动的可分为(定轴)轮系和(周转)轮系。 15 滚动轴承代号为62305/P5;各部分的含义是:“6”表示(沟球轴承);“23”表示(宽度系数);“05”表示(内径代号);P5表示(精度公差等级)。 16.螺纹的公称直径是指它的(大径),螺纹“M12X1.5左”的含义是(左旋细牙螺纹公称直径12 )。

XX设备基础改造施工组织设计

上海XXXXXXXXXX厂房XXXXXX工程设备 基础改造 施 工 组 织 总 设 计 建设单位:上海XXXXXXXXXXX公司 编制单位:上海XXXXXXXXXXX公司 编制日期:2016年11月5日

目录 一、编制说明 (1) 二、编制依据 (1) 三、工程概况及特点 (2) 四、施工准备 (3) 五、施工顺序 (4) 六、主要工序的施工方法 (4) 七、主要施工机具设备和劳动力的配置计划 (12) 八、项目经理部组织结构 (13) 九、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4) 十、消除质量通病的具体措施 (16) 十一、施工安全措施 (16) 十二、文明施工技术和管理措施 (18)

一、工程目标承诺 1、首先,我公司诚恳地表示:我们完全接受招标文件提出的有关本工程承包施工范围和内容、施工工期、承包方式、施工技术要求、工程管理、安全文明施工的各项要求,并落实各项方案和措施,与XXXXXXXXXXXX 公司一起共同建设好XXXXXXX改造工程。 2、我们完全接受招标文件提出的施工技术要求,并按国家质量标准和上海市有关质量规定进行施工,确保本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 二、编制说明 本施工方案是针对上海XXXXX有限公司主厂房水性漆改造工程的设备基础改造施工组织设计,为指导今后承包合同范围内的设备基础改造施工特编制此方案。 三、编制依据 1、XXXXXXX厂房水性漆改造工程施工合同; 2、XXXXXXX厂房水性漆改造工程施工图纸及有关说明; 3、现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的施工技术、质量验收规范、规程、有关规定及有关技术文件;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6、《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7、《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2-2002 8、《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 9、《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95 10、《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T50315-2002

设备基础的设计及施工

目录 一、设备基础设计 (1) 1.设备基础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1) 2.设备基础设计的一般步骤 (1) 3.设备基础设计中应注意事项 (1) 4.其他要点 (2) 二、设备基础的施工技术 (2) 1.作业条件 (2) 2.工艺流程 (3) 3.打桩施工 (3) 4.钢筋工程 (4) 5.模板工程 (4) 6.混凝土的浇筑 (5) 7.基本项目 (5) 8.允许偏差的项目 (5) 9.混凝土施工中应避免的异常现象 (7) 三、结束语 (7)

设备基础的设计及施工探讨 一.设备基础设计 1.设备基础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 1.1.地基和基础应具有足够的刚度,避免在载荷作用下产生过大的变形或 倾斜。 1.2.基础应具有足够的强度,避免在载荷作用下产生破坏和开裂。 1.3. 基础在扰力作用下不应产生过大的振动,以免影响机械本身的正常工 作及邻近设备等的正常使用。 1.4.设备基础在满足上述要求的情况下,还应有良好的经济性。 2.设备基础设计的一般步骤如下: 1.3.首先在设计之前应该先了解和分析设计任务,并且收集有关的设计资 料。包括地质勘察报告、勘探点数量及勘探孔深度/抗震设防烈度, 还应考虑所使用的工程构件所处的环境条件; 1.4.根据设备的工作特性、工艺要求及地质条件,初步确定基础的结构形 式。 1.5.根据设备的底座尺寸,初步确定基础顶面的几何尺寸;根据现场地质 资料及机械干扰力的大小和特性初步确定基础的高度及埋置深度。 1.6.根据地基土壤性质和基组(基础、基础上的设备及基础填土的总称)重 量计算地基的静强度。 1.7.根据初步确定的基础尺寸,计算基组的总质心位置,力求使其与基础 底面形心在同一垂线上,将其偏心值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1.8.根据设备干扰力的性质进行基组动力学计算,避免共振,并控制其振 动量不超过允许的极限值。 1.9.根据设备类型采取相应的基础构造配筋。 1.10.绘制基础施工详图。 3.设备基础设计中应注意事项 3.1. 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要求前提下,基础应尽量浅埋。当上层地基的 承载力大于下层时,宜利用上层作持力层; 3.2. 基础宜埋置在地下水位以上,当必须埋在地下水位以下时,应采取地 基土在施工时不受扰动的措施; 3.3. 利用软弱土层作为持力上层时,宜在其上覆盖较好的土层,当上覆土 层较薄,应注意避免施工时对松软土质的扰动,基础结构上适当采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