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人格障碍概述 - 李孟潮

合集下载

了解边缘人格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了解边缘人格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了解边缘人格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边缘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征包括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问题、人际关系困难等。

本文将介绍边缘人格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心理障碍。

一、边缘人格障碍的分类边缘人格障碍在国际疾病分类系统(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都有明确的分类。

根据DSM-5,边缘人格障碍被归类为个人格障碍的一种,与其他个人格障碍(如反社会人格障碍、孤独人格障碍等)有所区别。

二、边缘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根据DSM-5,边缘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九个方面:1. 强烈的恐惧被遗弃,不论是实际上的还是想象中的;2. 极度不稳定的人际关系,表现为交替的理想化和贬低他人,以及快速的情感波动;3. 持续的自我认同问题,包括不稳定的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感;4. 冲动性行为,例如过度食用、滥用药物、自残等;5. 反复出现的自杀威胁或自杀行为;6. 情感不稳定,经常出现愤怒、易怒或焦虑等情绪;7. 感觉被空虚所填满,追求刺激或无聊;8. 暂时性的精神错乱,例如短暂的偏执妄想或强迫行为;9. 持续的紧张感或焦虑,常常伴随着身体症状,例如头痛或胃痛等。

三、边缘人格障碍的特点与表现边缘人格障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情绪不稳定:患者常常经历情绪快速波动,从极度的兴奋转为深度的沮丧,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2. 自我认同问题:患者对自己的身份和价值感常常感到困惑,缺乏稳定的自我认同。

3. 人际关系困难:患者常常表现出对他人的理想化或贬低,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导致人际关系的不稳定。

4. 自我伤害和自杀行为:患者常常有自残行为或自杀威胁,这是他们应对情绪困扰的一种方式。

5. 冲动性行为:患者常常表现出冲动行为,例如滥用药物、过度食用、不负责任的性行为等。

四、边缘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边缘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人格障碍—李孟潮自编

人格障碍—李孟潮自编
Gender bias exists in diagnosis Criterion vs. assessment gender bias
6
分类DSM-IV and DSM-IV-TR Personality Disorder Clusters

DSM-IV将10种人格障碍划分为3大类群:


12
13
偏执型人格障碍(paranoid PD)
1、临床特征 2、形成原因 3、治疗
临床特征

主要特征:猜疑、偏执
表现为对他人持久的不信任,社会隔离,过分
警惕

临床发现男性居多
0.5-2.5% of the population. o Men > Women. o Higher incidence in relatives of schizophrenics. o Higher among minorities, immigrants, and the deaf.

31
形成原因


生物学
可能有与孤独症类似的生理机能缺陷
心理动力学
基本的接触需要没有获得满足
认知治疗

Treatment Options
Few seek professional help on their own Treatment focuses on development of trust Cognitive therapy to counter negativistic thinking Lack good outcome studies
20
形成原因

生物学原因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较多

边缘性人格障碍课件

边缘性人格障碍课件

02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症状表 现
情感不稳定
情绪波动大
患者常常表现出极端的情绪变化 ,如从极度兴奋迅速转为抑郁或 愤怒。
易焦虑和紧张
患者常常感到焦虑和紧张,对未 来过度担忧,缺乏安全感。
自我形象、目的及手段的持续不稳定
自我认同模糊
患者对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和目标常常改变,缺乏稳定的自 我认同。
生活无计划和无目的
心理动力疗法
辩证行为疗法(DBT)
教授患者应对情绪波动和自我伤害行 为的技能,提高情绪调节和应对压力 的能力。
探索患者的无意识冲突和过去经历的 影响,促进自我理解和情感整合。
药物治疗
01
02
03
抗抑郁药
用于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 和焦虑情绪,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s)。
抗精神病药
用于治疗患者的精神病性 症状和情绪不稳定,如第 二代抗精神病药(SGAs )。
04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预防与 日常护理
提高公众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认识
总结词
提高公众意识
详细描述
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认识,减少误解和歧视,促进社会接纳和理解。
加强家庭教育
总结词
家庭教育指导
详细描述
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培训,帮助家长了解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表现和应对方法,改善家庭环境,促进家庭成员间的 理解和支持。
提供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资源
总结词:专业支持
详细描述: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体系,提供针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个体和 团体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帮助患者应对心理困扰,改善 生活质量。
建立支持系统,提供日常护理与支持
总结词
日常护理与支持

人格障碍中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

人格障碍中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

人格障碍中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常常表现出情感的不稳定性。

他们可能会经历情绪起伏大、容易激怒或受伤害的情况。

例如,他们可能在一切看似平淡的日常事务中寻找冲突或过度解读他人的言行,导致情绪变化急剧,情感表达不稳定。

其次,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可能存在着自我认同的模糊性。

他们容易感到自己的身份和角色模糊不清,无法确定自己是谁或者自己应该如何表现。

这种模糊性可能表现为频繁地改变兴趣、价值观和目标,以及摇摆不定的自我形象。

此外,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常常有着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他们可能表现出异常依赖他人、过度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或者过度关心他人一段时间后突然变得冷漠和疏远。

这种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可能导致频繁的争吵、分离和困惑。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还可能存在自我伤害和自杀倾向。

由于情感的不稳定性和人际关系的不稳定性而导致的困扰和痛苦,使得他们容易沉溺在自我伤害、割腕等自虐行为中,甚至出现自杀的倾向。

最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可能对自己的情感世界缺乏足够的认知和理解。

他们可能会试图通过药物滥用、酗酒或其他不健康的行为来逃避内心的困扰,以及尝试通过自我损害来表达内心的痛苦。

总而言之,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主要表现为情感不稳定、自我认同模糊、人际关系不稳定、自我伤害倾向和对内心世界的缺乏认知。

这些表现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对其自身和周围人造成了困扰和痛苦。

了解和认识这些表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

边缘人格障碍概述

边缘人格障碍概述

边缘人格障碍概述引言:边缘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是一种复杂而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征包括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困惑、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冲动行为。

本文旨在对边缘人格障碍进行概述,探讨其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心理障碍。

I. 病因边缘人格障碍的病因复杂多样,其中包括遗传、环境和神经生物学因素。

研究表明,家庭环境的不稳定、童年早期创伤以及遗传因素都与BPD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此外,神经递质不平衡和大脑结构异常也被认为是BPD的病因之一。

II. 症状边缘人格障碍的主要症状包括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困惑、人际关系问题和冲动行为。

患者常常经历情绪波动剧烈,从极度兴奋到深度绝望,常伴有自杀念头和自残行为。

他们常常对自己的身份和价值感缺乏明确的认识,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并且常常感到孤独和空虚。

此外,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在人际关系中常常表现出冲动、怀疑和敌对的行为,容易产生紧张和冲突。

III. 诊断边缘人格障碍的诊断需要符合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诊断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稳定的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困惑、人际关系问题和冲动行为。

此外,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IV. 治疗方法边缘人格障碍的治疗通常采用综合性的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和边缘人格障碍专门的心理治疗(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简称DBT)是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CBT旨在帮助患者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DBT则注重情绪调节、人际关系技巧以及冲动控制。

药物治疗通常采用抗抑郁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和抗焦虑药物,以减轻症状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论:边缘人格障碍是一种复杂而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病因涉及遗传、环境和神经生物学因素。

边缘性人格障碍概论

边缘性人格障碍概论

Published in 2005 by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Personality Disorders:Current Research and Treatments Edited by James Reich,P25
情感失调和DSM-Ⅳ得比较
BPD诊断标准
引子
因饱受焦虑、抑郁、内疚和自卑得折磨,她们采取自我破 坏性得行为以求摆脱,让自己放纵于药物和混乱得性关系 中。有些会用切或烧得方式自残身体。因为没有成熟得自 我同一性,她们生活得目标和价值波动不定,突然冲动地改 变工作,不为所然地改变自己以前得观点。在倍感压力得 时候,会使她们暂时地处在精神病得和分离得状态。
情感失调特点
极力避免被抛弃
不安全得亲附
不稳定得人际关系
身份障碍
同一性问题(认知)
冲动
自我伤害
反复得自杀行为
自我伤害
情感不稳定
情感得稳定性
空虚感
情感体验
强烈得愤怒
情感得稳定性
短暂得偏执和分离
认知失调
描述性精神病学领域对BPD亚型得研究
Zettel(2002)通过对适应能力、轴和轴得共病情况、情感调 节以及家族史得测量区分了三种BPD得亚型: 抑郁失调型 狂怒失调型 表演冲动型
继续保持安静
案例
珍妮有时候暴怒,不问青红皂白8,她刚从医院出来,因为她在 和男朋友在去音乐会得路上,从男友得吉普车上跳了下来 (以前她也这样做过)4,内脏受了一些轻伤。她声称,当时她 和男朋友在争论一些问题,她认为自己就是对得,并想离开 她。她把男友描述万为一个“恶魔”。她显然很蔑视她得 继母,在访谈得时候多次称继母为“恶毒得巫婆”。

边缘人格障碍的特征和影响

边缘人格障碍的特征和影响

边缘人格障碍的特征和影响边缘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障碍,它的特征和影响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边缘人格障碍的特征,以及它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边缘人格障碍的特征边缘人格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其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偏执和猜疑: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对他人的意图和动机抱有强烈的猜疑,他们往往认为别人对自己有敌意或者恶意。

这使得他们对外界非常警觉,并且容易陷入争吵和冲突。

2. 不稳定的情绪:边缘人格障碍患者情绪常常波动不定,他们可能会经历强烈的情绪起伏,如愤怒、恐惧、沮丧等。

这使得他们在人际关系中难以维持稳定的交往,常常容易陷入冲突和矛盾之中。

3. 自我认同障碍: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对自己的认同感往往存在困惑和不稳定性。

他们可能会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身份,难以准确地描述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4. 不稳定的人际关系: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往往难以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可能会轻易地对他人产生强烈的依赖或者反感,并且容易陷入冲突和矛盾之中。

二、边缘人格障碍的影响边缘人格障碍不仅对患者本人有重要影响,也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个体影响: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常常面临着较高的心理压力,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可能经历较多的冲突和矛盾,这对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同时,他们的不稳定情绪也导致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中难以保持高效和专注。

2. 社会影响: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不稳定和人际关系困扰可能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可能带来矛盾和冲突,并且可能对他人产生过于依赖或者反感的情绪,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和互信。

三、对边缘人格障碍的应对针对边缘人格障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应对:1. 寻求专业帮助:边缘人格障碍是一种需要专业干预的精神疾病,患者可以通过寻求心理治疗和药物辅助等方式,获得有效的帮助和管理。

2. 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可以通过心理治疗等方式,学习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的沟通和冲突解决的能力。

边缘人格障碍的症状和表现

边缘人格障碍的症状和表现

边缘人格障碍的症状和表现边缘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情绪不稳定、自我形象不稳定和问题关系。

本文将介绍边缘人格障碍的常见症状和表现。

1. 情绪不稳定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常常经历情绪的极度波动。

他们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从极度兴奋和快乐转变为极度愤怒和悲伤。

这种情绪不稳定往往无法预测,导致患者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2. 自我形象不稳定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对自己的看法可能出现极端的转变。

他们可能在一段时间内觉得自己是完美无缺的,自信满满,但随后又对自己失去信心,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这种自我形象的不稳定常常使患者感到混乱和困惑。

3. 急切恐惧被抛弃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常常担心自己会被他人抛弃或被遗弃。

他们对于亲密关系异常依赖,常常担心自己会失去他们重要的人。

这种恐惧可能导致他们对亲密关系产生极度焦虑,也常常使他们采取过度依赖或是过度亲密的行为。

4. 自我伤害和自杀倾向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往往有自我伤害和自杀的倾向。

他们可能会对自己进行割腕、撞墙等自残行为,希望通过这种行为来释放内心的痛苦和困惑。

另外,他们也常常表现出自杀的意图和行为,需要及时的支持和干预。

5. 过度反应和冲动行为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对刺激性事件过度反应,可能会出现愤怒爆发、情绪崩溃等行为。

他们往往冲动,难以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如暴力行为、饮酒过度等。

这种冲动行为可能给自身和他人带来危险。

6. 不稳定的人际关系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人际关系常常出现问题。

他们可能会出现亲密关系的不稳定,经常发生分离和和解的周期。

同时,他们也常常出现朋友关系的困扰,很难维持稳定的友谊。

7. 异常的自我认同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自我认同常常出现问题。

他们可能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自我,导致自我认同的混乱和不稳定。

总结:边缘人格障碍的症状和表现包括情绪不稳定、自我形象不稳定、急切恐惧被抛弃、自我伤害和自杀倾向、过度反应和冲动行为、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以及异常的自我认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缘人格障碍概述- 李孟潮2.1.1临床表现和诊断边缘人格障碍是精神科常见人格障碍,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

边缘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有学者描述便是“稳定的不稳定”,往往表现为治疗上的不依从,治疗难度很大。

边缘人格障碍的诊断实体开始进入精神科诊断,是1948年的DSM-I,当时的名称叫做“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Emotionally Unstable personality disorder),在1968年的DSM-II中取消,因为它与当时的另外一个诊断,循环型人格障碍有很大重叠。

1980年DSM-III出台,一直到现在的DSM-IV-TR边缘人格障碍的诊断一直保留,取代了循环型人格障碍。

边缘人格障碍的这个疾患从发现到确定为临床诊断名有一段很长的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1801年的Pinel的观察,他发现有些精神病患者仍然保持着理性。

1837年,Prichard 提出其实人们认为的很多“无理由的疯癫”的人其实是有精神疾患,只不过这种精神疾患主要以情绪、习惯、气质的不同体现出来。

他们观察到的很多患者其实就是今天所说的边缘人格障碍者。

1890年,美国人Rosse第一次使用“边缘”这个词来形容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一组患者。

1907年,Kraepelin描述了边缘状态,并认为这种情况和体质性的病态人格性低劣有关。

1909-1919年,Pelman和Clark也分别讨论了边缘心理状态,边缘性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关系。

1921年,Kraepelin提出,边缘类型是一个广阔的但无一定标志的领域,这一状态介于疯癫和正常人的各种离奇表现之间。

1928年,Reich 强调,性格障碍,尤其是有冲动性格的人,都是边缘患者。

1930年,Partridge 研究了“体质性病态人格低劣”中的社会病态人格(sociopathic personality )并提出排除这个诊断。

同年,美国人Oberndorf注意到美国很多精神病学家在使用精神分析理论研究治疗边缘精神病的患者,而这种倾向其实是和当时的国际主流不一样的。

1938-1957年,精神分析家Stern研究治疗了很多“边缘”患者,并且开始初步描述、总结了边缘人格的症状。

1942年,精神分析师Deutsch 描述了“好像”人格(as-if personality ),其实便是今日所言的边缘人格。

1949年,Hoch and Polatin 用“假性神经症性精神分裂症”来描述一组患者,后Schmideberg 把他们命名为“边缘”者。

1954年,Knight结合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的理论来描述、分析、治疗边缘患者。

1955年,Glover也提出,性格障碍是一种边缘状态。

这个时期,美国的精神病学家已经走在全世界研究边缘患者的前沿,而且他们主要是接受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研究这些案例。

从50年代末一直到70年代中期,对边缘状态的研究开始大规模展开,积累了很多的案例。

精神分析师Kernberg总结了精神分析界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边缘人格结构” (borderline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术语,并且理清了其诊断要点。

Gunderson等人把精神分析界的这些描述性案例经验工作进一步整理,变成了可操作的定义。

DSM-III的诊断标准基本上就是按照他们的工作框架来进行的。

[17,18]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后至今,是边缘人格障碍的研究迅猛发展的时期。

有关边缘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学、治疗学等各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成为国际精神病学界的主流研究课题之一,和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研究齐头并进。

边缘人格障碍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症状。

第一,紊乱自我身份认同(Self-identity)。

缺乏自我目标和自我价值感,低自尊,对诸如“我是谁?”、“我是怎么样的人?”、“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缺乏思考和答案。

这种自我身份认同的紊乱往往开始与青春期,而边缘人格障碍患者显然出现了自我身份认同的滞后,长期停留在混乱的阶段,其自我意象不连续一致且互相矛盾。

这反映为他们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第二,不稳定的、快速变化的心境。

患者往往有强烈的焦虑情绪,很容易愤怒、悲哀、羞耻感、惊慌、恐惧和兴奋感和全能感之间摇摆不定。

往往会被长期的、慢性的、弥漫的空虚感和孤独感包围。

心境状态有快速多变的特点。

特别在遭遇到应激性事件时,患者极易出现短暂发作性的紧张焦虑、易激惹、惊恐、绝望和愤怒。

但是其情绪往往缺乏抑郁症所特有的持久悲哀、内疚感和感染力,也没有生物学特征性症状如早醒、体重减轻等。

第三,显著的分离焦虑。

他们被形容成“手拿脐带走进生活,时刻在找地方接上去”。

非常害怕孤独和被人抛弃。

对抛弃、分离异常敏感,千方百计地避免分离情景,如乞求甚至自杀威胁。

对孤独非常害怕,缺乏自我安慰能力,往往需要通过各种刺激性行为和物质如饮酒,滥交、吸毒等来排遣空虚孤独感。

第四,冲突的亲密关系。

他们在亲密关系中会在两个极端间摆动。

一方面非常依赖对方,一方面又总是和亲近的人争吵。

一会觉得对方天下第一,一会又把对方说的一钱不值。

反复的关系破裂,人际关系中冲突不断。

和他们相处的人经常会感觉很累,但是又无法抽身而出。

第五,冲动性(impulsivity)。

常见的冲动行为有酗酒、大肆挥霍、赌博、偷窃、药物滥用、贪食、淫乱等。

50% ~70% 的患者有过冲动性的自毁、自杀行为,8 ~10%的患者自杀成功。

是一种高自杀率的疾病。

突发性的暴怒、毁物、斗殴、骂人也是常见的冲动行为。

第六,应激性的精神病性症状。

在应激情况下,容易出现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牵连观念,如短暂的或情景性的、似乎有现实基础的错觉或幻觉等,一般来说这些症状比较轻微,历时短暂,精神压力解除后能很快缓解,抗精神病药物也有效。

针对边缘人格障碍的最具有权威性的诊断标准是DSM-IV(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

这个诊断标准首先是起源于1967年时,在精神分析师Stern 和Knight 的工作基础上, Kernberg 提出了边缘人格结构(borderline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 ,BPO) 的概念。

边缘人格结构包括了多种的严重人格障碍,这些人格障碍的共有特点是:1)身份认同弥散(identity diffusion); 2) 原始防御机制,如分裂、理想化、否认、投射、付诸行动和投射认同;3)现实检验能力一般来说是好的,但是很难承受变动和失败。

在这个基础上,1975年,Gunderson & Singer 回顾了以往有关边缘人格的临床观察的研究,并提出了几个描述性的标准,包括情绪烦躁,冲动行为,人际关系不佳,精神病样的认知,社会不适应。

并发展了一个半结构性的研究工具DIB(the Diagnostic Interview for Borderlines )。

1978年,Gunderson & Kolb等利用DIB对33例边缘人格患者进行统计研究,确定了7条诊断标准。

1979年,Spitzer, Kernberg, Grinker等人又进一步进行了大样本的研究,确定了BPD的八条诊断标准,供1980年的DSM-III使用。

到了1994年,对DSM-III的诊断标准进行了300多项研究,终于确定了现在的边缘人格障碍BPD的九条诊断标准。

(见表3)[19]表3.DSM-IV-TR边缘性人格障碍诊断的症状标准一种表现为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稳定,同时有明显冲动性的行为模式,开始于成年早期,出现在各种情境中,至少有下述5 项:1.疯狂地努力以避免真正或想象中的被抛弃(不包括第5项中的自杀或自伤).2.一种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其特征为在理想化和贬低这两个极端之间变化。

3.身份(认同)的紊乱: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出现明显的、持续的不稳定.(注:不包括正常的青春期时的不确定性)4.至少在两个对自己有潜在损害的方面有冲动性(例如:花钱、性、物质滥用、鲁莽驾驶、暴食)。

(不包括第5项中的自杀或自伤行为)5.反复的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自杀威胁,或者是自伤行为。

6.明显的心境反应引起情感不稳定(例如:严重的发作性的烦躁不安、易激惹,或焦虑,通常持续几个小时且很少超过几天)。

7.长期的空虚感8.不恰当的强烈的愤怒,或难以控制愤怒(如:频繁地发脾气,不断地生气,反复地打架)9.短暂的、与应激相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性症状。

由于研究和确诊边缘人格障碍的诊断工具有很多,除了上述的DIB外,还有DIPDIV(Diagnostic Interview for DSM-IV Personality Disorders ),IPDE(the International Personality Disorder Examination),SIDP-IV (the 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DSM-IV Personality), PDI-IV(the Personality Disorder Interview – IV), SCID-II(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V Axis II Personality Disorders)等。

其中临床研究运用最广泛的自然是SCID-II和DIB-R,这两个工具度已经有中文译本。

而且前者作了信、效度检验。

2.1.2患病率边缘人格障碍的患病率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是1-2%,也有高达8%的调查。

在精神科中占门诊病人的10%,在住院病人中占20-25%;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患病比例为1:3,约70%为女性,30%为男性。

诊断人格障碍者中,其构成比是3O ~60%。

[20]约有10%的患者会自杀死亡,这个比例是一般人群的50倍。

对社区人群的调查发现,BPD在9-19岁的人群中患病率高达11%,在11-21岁的人群中也有7.8% ,也是女孩多于男孩。

[21,22]而挪威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边缘人格障碍在成人中的患病率的是0.7%。

[23] 边缘人格障碍的共病率是极其突出的。

有关其共病率以及其他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请参见本文其他章节。

2.1.3病因和病理有关边缘人格障碍的病因和病理,一直是众说纷纭,研究结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遗传一直都有学者假设边缘人格障碍和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但是有关其遗传的研究却是非常罕见。

有9项研究都发现,边缘人格障碍的亲属,尤其是一级亲属中,也有很高的此病的患病率,但是遗憾的是,其中只有两项是经得起统计学的推敲的。

[24,25]Torgerson(1984.2000)等的做了一些有关边缘人格障碍的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研究,早期的小样本研究的发现是环境对边缘人格形成的作用大于遗传,但是2000年的大样本的研究却得出了另外的结果,遗传效应值接近0 .70,而一般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