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学习篇目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世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文解释」来往于海上的人谈起仙人居住的瀛洲,烟雾,波涛迷茫无际,实在难以寻求。
越地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时隐时现有时还能看见。
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
山势高峻超过五岳,盖过赤诚山。
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西倾斜拜倒一样。
我因此想梦游吴越,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
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水荡漾,猿猴清蹄。
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像青云梯一样险峻的石梯。
半山腰就看见了海上的日出,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
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倚石欣赏迷人的山花忽然天色已经昏暗。
熊咆龙吟震动了山岩清泉,茂密的森林为之战栗,层层山峰为之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全面版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温馨晨读
鸡声茅
品赏作者
旅游达人李白 大部分古人,一辈子连自己的家乡都走不出去,只有 稍微走得远一点,至于能有机会遍游全国的人,凤毛麟角 从25岁出蜀开始,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去过的地方比许 我看到过一个统计数字:李白先后去过206个州县、80多座 中国之地他差不多转了一个遍。这种人不去给快递或者物 可惜了。
至巫山时遇赦放还。这时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壮心未已, 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途中因病 年(762),李白病死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结束了他富有传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 《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背景简介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 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 元年(742年),玄宗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 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 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 与权贵同流合污,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 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 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 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 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③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 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谢__公__宿__处__今__尚__在__,_渌__水
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流露出消极情绪:人生如梦 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世 __古__来__万__事__东__流__水__。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 “_且__放__白__鹿__青__崖__间_,须__行__即__骑__访__名__山__”。徜徉山水的乐趣,
课件5: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迷花倚石
忽已暝。 熊 咆
(我)迷恋着山花,倚靠着怪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
龙吟
殷 岩 泉, 栗深林兮惊
龙在长吟,雷鸣般的声音在岩石和泉水间震响,使深林战栗,
层巅。 云青青兮 欲 雨, 水澹澹 兮 生烟。 使层巅震惊。云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 石扉,訇然 中 开。 青 电闪雷鸣,山峦崩塌。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
之 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的烟霞奇景全没了踪迹。
水。
别君去兮 何 时
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你们东鲁诸君,我不知什么时候
还? 且 放白鹿 青 崖间,须 行 才能回来。暂且把(我的)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想要出行的
即骑 访 名山。安能摧眉折腰 事权贵, 使我 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怎么能低头弯腰去伺候权贵,使我
►课文主旨
蔑视权贵、对现实不满、不屈于世俗的叛逆, 李白渴望济苍生、安社稷、辅佐明君治理天下。
谢谢观赏
为 衣兮风为马, 云 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 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里的神仙纷纷降落下来。老虎弹着
瑟兮鸾 回 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 魂 琴瑟啊鸾鸟驾着车,排列的仙人啊像麻一样数不清。如此的景象
悸 以 魄 动, 恍惊 起 而长嗟 。 惟觉时 令我魂魄忽然惊动,猛然坐起身来,长叹不已。醒来时身边
剡溪。谢公 宿
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来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
处今尚 在,
渌 水荡漾 清猿
啼。
地方现在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岸边的猿猴发出凄清的啼叫声。
脚 著 谢公
屐,
身登 青 云 梯。
(我)脚上穿谢灵运当年(穿的那种)木屐,亲自登上直上云霄的山路。
高中语文 第0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0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1.作者简介李白,字,号,唐代诗人,后人称之为。
著有《李太白全集》。
少年时代是在四川度过的,25岁时,出三峡,泛洞庭,冬游吴越,北上太原,开始了漫游生活。
天宝元年,李白应召入京,供奉翰林。
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仅一年多就被排挤出京,开始了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漫游生活。
天宝四年,他将离开东鲁时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以答东鲁诸公。
2.创作背景本诗题目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天宝三年(744),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在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
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有更高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此时李白在政治上遭挫折的愤怨仍郁结于怀,所以才在诗末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3.文体知识七言古诗简称“”。
“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
“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
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瀛.洲②天姥.③谢公屐.④渌.水⑤殷.岩泉⑥訇.然5.解释下列加线词的含义。
(1)烟涛微茫信难求(2)云霞明灭或可睹(3)天姥连天向天横(4)势拔五岳掩赤城(5)我欲因之梦吴越(6)渌水荡漾清猿啼(7)迷花倚石忽已瞑(8)栗深林兮惊层巅(9)水澹澹兮生烟(10)失向来之烟霞(11)且放白鹿青崖间(12)恍惊起而长嗟1.太白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仙 3.七古歌行体歌行体 4.yínɡ;mǔ;jī;lù;yǐn;hōnɡ 5.(1)确实;(2)或许;(3)遮住天空;(4)超出;(5)依据;(6)清澈,凄清;(7)天黑;(8)使……战栗,使……震惊;(9)波浪起伏;(10)原来;(11)暂且;(12)恍然,猛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1《梦游天姥吟留别》(共36张ppt)

余光中《怀李白》
别梦 游 天 姥 吟 留
李
白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 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诗风雄奇豪放。被贺知章称为“诗仙”。他 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 并称为“小李杜”。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标注拼音,并思考: 本诗围绕着“梦”写了什么内容?
梦游之因(起)—— 叙述
梦
梦游之景(见)—— 描写
梦游之 感(叹)—— 议论、抒情
由现实进入梦境的过渡性提示语是: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性提示语是: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段第
一
海 客
谈
瀛
洲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写诗的目的: 临行前留下诗 与朋友告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 【作者】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6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6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赏析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6篇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梦游天姥吟留别篇一教案示例1教学重点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色彩的诗歌作品;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难点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手段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诵读,整体感知1学生通读全文。
解决字、词、句障碍。
2放朗诵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把握节奏及停顿。
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理清思路、理解主题、体会艺术特色1概括三段大意明确:一段写梦游缘由。
第二段写梦游过程。
第三段写梦游后的慨叹。
2 一段中诗人是怎样形容天姥山的?明确:用“信难求”的瀛洲反衬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之客观存在。
接着,诗人借越人之口,着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峻气势。
“横”、“拔”、“掩”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横空出世、高峻挺拔、卓尔不群的外形特点,还赋予它极强的动感。
3按梦中景色的不同,本段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一层到“渌水荡漾清猿啼”,描写梦至剡溪的情景。
第二层到“空中闻天鸡”,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情景。
第三层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诗人在天姥山之巅偶见仙人的神妙情景。
第四层到“失向来之烟霞”,写诗人梦醒长嗟的情状。
4描述一下你较喜爱的画面,注意表现出时空的交替、色彩的变换、场面的宏大。
明确:例如,“在幽深的天空尽头,是金碧辉煌、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
这里日月双悬,金宫银宇。
神仙们披着霓裳衣,御风而行。
清风荡漾,衣袂飘飘。
神仙们纷至沓来;虎为他们弹琴鼓瑟,鸾鸟为他们驾车前行。
仙乐声声,盛况空前!如此自由美好的神仙世界,怎能不令诗人为之倾倒呢?”5为第三段划分层次,进一步理解本诗的主题。
课件2: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3.精练清新,表现力强 诗人在表现梦中奇景时,用精练清新的语言向 读者展示了四幅画面,色彩和情调各不相同。 同时,诗人还注意用句式的变化表达感情,全 诗的句式以七言为主,交错运用四言、五言、 六言和九言句式,节奏有缓有急,取韵换韵也 平仄相间,富有音乐美,使诗歌具有极强的表 现力。
谢谢观看
2.构思新奇,风格独特 李白这首留别诗,突破了一般赠别诗的惜别伤离的 老套,而是借留别的机会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品 格和飘逸豪放的禀性。全诗围绕一场游仙的梦幻而 写,由瀛洲引出天姥,再由天姥引出仙洞,由梦醒 而生感慨。这样从现实到梦境,又从梦境到现实, 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在叙述的时候,没有采取平 铺直叙的办法,而是围绕着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造,
(2)请以抒情散文的语言描写一下仙境及仙人盛会 的情境。 明确:忽然间,电闪雷鸣。一声霹雳过后,山峦 崩裂,轰的一声巨响,通往神仙洞府的石门被打 开了。啊,只见一望无边、湛蓝明净的天空中, 显现出日月照耀的金银楼阁,缤纷多彩,令人目 眩。这时候,从远处浩渺的天空中纷纷走出众多 神仙。他们穿着用绚丽彩虹缝制的衣裳,驾驭长
结构图解
揣摩领悟
1.《梦游天姥吟留别》开篇两句“海客谈瀛洲,烟 涛微茫信难求”,能不能删掉,改为开门见山的方式, 如用“越有名山曰天姥,云霞明灭即可睹”开头? 明确:不能。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岛,已暗含寻 仙的意思。诗人想寻仙,而瀛洲不可寻,这才转而 寻天姥。有此两句,下面再写梦中所见仙府图景, 才不会使人感到突然。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相关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奉召来到京城长安。 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 如意;玄宗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
天宝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 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开长安后,他曾与杜甫、 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 段时间。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 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 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 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
课件3: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 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 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意旨探微
全诗通过对梦中天姥山的描述,表现了自己徜徉山 水的乐趣。诗歌后两句更是点亮了全诗的主题,表 现了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整体感知
梦 入梦之由——天姥连天
句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 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消失了,面对 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
4.“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想法反映了诗人什么样 的人生态度? 【参考思路】 反映了诗人追求自由生活的积极人 生态度。 离开长安,诗人除去了无聊的宫廷词臣 的束缚,脱离了丑恶污浊的官场,“仰天大笑出门 去”,大有陶渊明的“归去来”之意。
难以寻觅,那就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 游乐吧,决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表现了诗 人蔑视权贵、放达乐观的精神。
3.诗人是如何由现实过渡到梦境,又由梦境过渡 到现实的? 【参考思路】 从现实到梦境由过渡句“我欲因 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衔接,既写出梦之 所源,又写出了梦之所向。“之”代指越人语, 承上;“飞度镜湖”这一神来之笔突出梦境,从 而引出下文对梦境的描写。 由梦境到现实的过渡
属避世,却表现了李白与恶势力势不两立的决心。也 正因为有此决心,诗人才昂首挺胸地喊出了“安能摧 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心声。这心声在 诗末喊出,犹如一盏聚光灯,照亮全诗。灯光下,我 们看见了李白飞扬的神思、飘逸的风采;灯光下,我 们看见了李白豪迈的气概、傲岸的风骨。
于是,我们真正读懂了这首诗,也读懂了李白。诗 人为什么要用烘托、夸张等手法把天姥山写得那么 高峻挺拔、举世无双?是因为诗人要借此入梦,追 求理想。诗人为什么要把梦境描写得那么清幽壮 美?渲染得那么热烈辉煌?是因为现实世界的丑 恶,让诗人憎恶;是因为“洞天福地”的平等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素材发掘——引经据典成就佳作 [应用片段 1] 别样生存,这不能不使我想起李白,这是位浪迹天涯,美酒诗篇做伴的
浪漫诗人,虽然幻想达则兼济天下,但却为心中自由的诗魂高喊:“安能摧 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穷困潦倒的生存,结果留下的是“李 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千古美名。
[迁移应用] 本文段值得称赞的便是语言的运用,叙述不急不躁,娓娓而谈;句式长 短结合,错落有致。
5.诗人描写金银台、霓衣、风马、云之君、虎、鸾等事物,是为了表现什 么思想? 答:
参考答案:意欲虚构一个充满幻想、五彩缤纷的神话世界,并与丑恶现 实对比,从而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丑恶现实的鞭挞。
(三)阅读诗歌第三段, 完成后面题目。 6.这首诗的诗眼是哪句?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全诗的诗 眼。它点明了全诗的主旨,显示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憎恨,对自由 乐土的向往,对个性自由的追求,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同 时也表达了封建社会中众多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二、逐层解读细探究 (一)阅读诗歌第一段,完成下列题目。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先“谈瀛洲”?
答:
参考答案:“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 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却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 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 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诗人神游天姥的念头。
8.殷.岩泉( yǐn )
10.霹.雳.( pī )( lì) 12.霓.为衣(ní) 14.魂悸.( jì ) 16.折.腰(zhé )
二、辨清通假(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列.缺霹雳
“ 列 ”同“ 裂 ”, 分裂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虎鼓.瑟兮鸾回车 2.对此欲倒东.南.倾 3.云青青兮欲雨.
三、文学常识 1.吟 本指吟咏、作诗,后为诗体名,与歌、行相仿,其音节格律较自由,有
五言、七言、杂对应。 “送别诗”和“留别诗”都写离别时的离愁别绪;送别诗是送者所作,
留别诗是离者所作。
四、名人轶事 海上钓鳌客
传说海上钓鳌客是唐代李白的自称。 开元年间,李白登门拜访宰相,希望得到引荐。他递上一块自报家门的手 板,上面题写着几个大字:“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见这人口气很大,便问 道:“先生莅临沧海,垂钓巨鳌,请问用什么东西当钓钩和钓线?”李白昂首答 道:“风波陶冶我的情怀,乾坤弘扬我的志向。我用彩虹作钓线,我用明月作钓 钩。”宰相见答话富有豪情诗意,就又问道:“用什么东西当钓饵?”李白妙语 脱口而出:“用天底下没有义气的男人为钓饵!”宰相听了,悚然无言以对。 这一番气壮山河、威慑群小的钓鱼高论把李白的侠肝义胆、高情逸致表现得 淋漓尽致。李白借此抒发了豪放的胸怀,后来古人常以“钓鳌”比喻人有豪迈的 举止或远大的抱负。
一、读准字音(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天姥.( m ǔ)
2.瀛.洲( yíng )
3.向天横.( héng )
4.剡.溪( shàn )
5.渌.水( lù )
7.谢公屐.( jī)
9.水澹.澹(dàn ) 11.訇.然( hōng ) 13.鸾.鸟( luán ) 15.长嗟.( jiē)
6.脚著.( zhuó )
又如张良、范蠡,在辅佐君主成就霸业之后,都选择了泛湖而去,归隐 山水之间。
这或许才是人生的最佳位置。当历尽沧桑,洗尽铅华,人总需返璞归 真,重回宁静。何必为了俗世的所谓“位置”而苦闷烦恼?功名利禄不过如 过眼云烟,倒不如保持心灵的宁静与自由,用心去品味生活。这样,才能找 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这位置,自在人心,且放白鹿青崖间,复得轻松返 自然!
李白也曾走过这样的路。虽然他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却因为超凡脱俗 的才情为唐玄宗所赏识,坐侍御前,享受着贵妃研墨、力士脱靴的待遇。但 他终究是个天真烂漫、不经世事的“仙人”,怎堪忍受官场的尔虞我诈、阿 谀奉承?能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怎能在官 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李白的位置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 月”,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却永不是官场。于是,他 饮酒放歌,潇洒人生。这是属于李白的位置——独酌与明月之下,做他的浪 漫豪放的“诗仙”。
()
A.“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承上启下,从梦境过渡到现实,既写
出了梦之所源,又写出了梦之所向。
B.“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写出了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
体,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C.“迷花倚石忽已暝”写出了诗人忘情山水之态,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
D.本段中仙人盛会场面热烈盛大,景色奇异,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解析:应为“从现实过渡到梦境”。
答案:A
4.在诗人笔下,“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前后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对天门 打开后的景象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答:
参考答案:前者渲染了阴沉昏暗的氛围,让人心惊胆战,后者则是一片光 明灿烂,神奇美好。洞天中的美好景象正是诗人心中所向往、所追求的极 乐世界,对这美好景象的描写反衬了现实的黑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 的向往。
2.“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 倾”一句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方法? 答:
参考答案: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运用了衬托、夸张的方法。用五岳、天 台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诗人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二)阅读诗歌第二段, 完成后面题目。
3.下面对本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迁移应用] 作者以丰富合理的想象,再现了诗仙狂傲不羁的个性,豪迈洒脱的情 怀。文笔华丽而有思想深度,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应用片段3] 李白,立于如梦盛唐,你只求一醉冷月轻王侯,那是何等的洒脱与豪 爽。我看见你玉碗频换,酒兴正酣。你在花前月下清影里,举杯开怀对婵 娟;你在山衔好月洞庭夜,将船买酒白云边;你在金陵酒肆别知己,酩酊忘 离吴姬店。 唐朝的天开始变得昏暗,你已醉意分明了,吟笑间满是谪仙的旷,酒仙 的痴。你感慨处世如大梦,不如颓然一醉;你喟叹清贤浑浊难辨,酒趣勿为 醒者传;你疾呼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 这是你的清醒与这世界的昧昧昏睡。
[迁移应用] 作者视角新颖,着意于一个“醉酒”的诗人形象,突出诗人的“醉意分 明”,使其旷达洒脱的个性跃然纸上;以诗入文,化用诗人的诗句和典故, 浑然天成;文辞雅丽,意境优美,令人击节叹赏。
(二)助读资料——知人论世深化思维
生命萌动伊始,人在母亲的胎盘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生命终结之际,一 堆坟冢、一方净土便是人最后的位置——或高或低,或浮或沉,人一生总有 自己的位置,或如鹰击长空,或如鱼翔浅底。
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
阳冰,后卒于当涂,葬于龙山。
主要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
作品 《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
人物 评价
“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 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 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
第 8 课 学习篇目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作家作品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
(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
作者 生平
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 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 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
数千年的儒家文化熏陶,使“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莘莘学子千百年来的梦想如一——中举出仕,一生便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还 有,那高高在上的位置。
然而,这真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吗?人生真的需要这样的位置吗? 陶渊明曾走过这样的路。寒窗十年,一朝功名,而他却在官场上寸步难 行:官场的路,泥泞湿滑,一不小心被溅染得一身污泥,水洗不去。他终于看 清楚了自己的位置,看清楚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才是最适合他的生 活,三十年误入尘网,久在樊笼中的苦闷,全因他选择归隐,归园田居而“复 得返自然”。这是属于陶渊明的位置——隐逸于山水之间,悠闲自如地做他的 山水田园诗人。
三、价值追求知情感 7.留别和送别相对,李白在梦后写了三句心里话留给来送别的朋友,这三
句话是哪三句?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
参考答案:①“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现的是一种超越 名利束缚、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观。②“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 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表现的是沉醉精神自由、吸纳山水精神的人文情 怀。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的是傲骨嶙峋、 不慕权贵的独立人格。
[微言大义] 且放白鹿青崖间!这是独属李白的傲岸,这种狂肆源于李白桀骜的个性 和无与伦比的才情。他不屑苟且于朝廷而搏那虚名和权力,他宁可为诗意的 生活而义无反顾地踏上江湖之舟,找寻那不羁的诗情和快意。
(三)类文阅读——拓展视野发展思维 李白的月亮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天才诗人,他自信、狂傲、豪放、 洒脱,有着一颗浪漫的心。他对月亮有一种本能的近乎狂 热的喜欢,在他的诗集中提到月亮的诗句不下三百处。明 月犹如知心的朋友,“与人万里长相随”。月亮唤起了李 白不尽的诗兴和灵感,活跃在诗人的笔端,生出一个千姿 百态、气象万千、灵动逸趣的世界。
术的巅峰。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
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 天宝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
开长安后,他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段 时间。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 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 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 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政治上的失败 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