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书法讲座二级课程笔记第1-5课
“临帖”专讲之三:如何读帖?——黄简讲书法

“临帖”专讲之三:如何读帖?——黄简讲书法這是目前網絡上頗受好評的書法講座香港“黃簡藝術工作室”出品──書法初級課程「筆法」課件認為,書法的三大要素,就是筆法、筆勢和筆意。
黃簡老師追根溯源,探究王羲之書法之奧秘,向現代學習者進行系統的講授。
尤其適合書法愛好者自學。
第五十集|如何读帖读帖的方法大圈、小圈、筋节|筆記|1.读帖注意古人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一本书多读、精读,作者的意思也就懂了,学书法买来一本字帖,也要用这方法,翻来覆去,多看,多研究,慢慢就懂得怎样写了。
这就是读贴。
读贴读点什么呢?书法要素是用笔、识势和裹束,读贴就是读这些要素。
笔锋的走势是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圈。
当笔锋行走大圈的时候,重点要看清楚大圈上面的节。
也就是所谓小圈,这是调锋的地方,书法要素“裹束”,主要就是筋和节的结合。
通俗地说就是大圈加小圈。
1.1先看筋节读贴要先看筋节。
譬如最简单的“一”字,筋的走势是9—6—9,然后看节,怎样下笔,怎样转弯,怎样收笔,有人把两头视为两个大节点,这也可以。
起笔一个大节点,包括两个动作,收笔一个大节点,可能有两个或更多的动作。
筋决定走势,节调正方向。
相比之下,筋比较直观,节比较复杂。
写这个“一”字,大家9—6—9全部一样,但为什么看起来不同?他们的节点怎样表现。
那就是八仙过海,各施其法了。
清代汪澐《书法管见》说:“作字处处有圈,如画家写石,小圈外又套大圈,大圈内又生小圈,而笔力与皴法一样,气机紧不可懈。
”“皴法”是国画的笔法,用来表现山石的纹理。
小圈大圈,在技法上是两样东西,在表现时却又是互相配合的,这就是裹束。
一级课程讲用笔,你用尖锋也好,侧锋也好,行笔总要遵循一条路线,这就是筋。
例如这一根弧线,顺时针转过了半圈多,那就必然有绞锋点,过绞锋点当然要加节点,但不要忘记弧线本身还有暗节点。
这两个节点附在大圈筋上,绝对不能少。
如果你一看就知道节点的位置和处理方法,这就读帖有成绩了。
临帖时,要注意帖上怎样处理节点的。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5

二级课程 (1-5)二级课程01笔势的基本概念1二级课程02 笔势的基本概念2二级课程03 点的笔势二级课程04 点势书写示范二级课程05 横竖的笔势二级课程01笔势的基本概念11、什么是“势”?二级课程的主题是“势”,什么是“势”呢?现在你去问一个度过中学的人,这世界万物是怎样构成的,他就会说这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而物质就是一些元素。
元素又是一些分子、原子、电子……这是现代人的科学思维,但古代科学没有这样昌明,老祖宗怎样认识世界的呢?书法是古代传统艺术,学书法的人,要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才能理解那些古籍。
中国古人怎样解释这个世界的本源呢?只有一个字,这就是“气”。
古人认为世界之源就是“气”,万物都是“气”的表现。
“气”深入到我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什么元气、骨气、力气、福气……中医有营卫二气,就算是现代科技的发明,如电,我们也称之为电气。
总之,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又支配着事物的状况,都可以称之为气。
“气”的运动产生了“势”,这就组成了大家很熟悉的“气势”一词。
其它如走势、形势、风势、火势、水势……等等,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
“势”可以通过物体的“形”感觉到,所以我们经常说“形势”。
在书法中,字形是怎样形成的?它是笔锋运动产生的。
所以只看字形是表面的,重要的是看笔锋的走势。
“势”的表面有所不同,比如这个圆柱体,它稳稳地站立着,我们说这是“静势”,第二个圆柱体就不同了,它倾侧着,好像意大利比萨斜塔,给人就要倒下来的感觉,这就是险势,第三个圆柱体动个不停,这是动势。
书法作品有取静势的,如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写得非常安静。
有写险势的,米芾就是经常取险势的一位,近代吴昌硕也是。
动势往往将牵丝和代笔显示出来,给人看见笔锋的运动轨迹,那就有强烈的动感。
但这些都是一个字完成以后所表达的势,跟张旭的意思并不一样。
2、张旭的五势那张旭所讲的笔势是什么意思呢?据韩方明的记录,张旭体系有五执笔、九用、八法、五势。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128捺的写法1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128捺的写法1128捺的写法11.捺的中线横竖撇捺是书法四大线条。
横竖撇都讲过了,今天讲捺的写法。
第一,讲讲捺的中线。
捺的中线跟一个人有关系,这个人生活在建初年间,建初是汉章帝的年号,从公元76年用到84年。
汉章帝本人对书法也很感兴趣,我在今后还会讲到。
这个人叫王次仲,多种古籍都提到他,王次仲做了什么事呢?据卫恒《四体书势》说:“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
”上谷是地名,那里有个王次仲,他创造了楷法。
什么是楷法呢?唐朝张怀瓘《书断》引北朝王愔的话说:“王愔云:(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
”这一段话详细多了,王次仲之前的隶书,四四方方,没有波势,他用草书的方法,给隶字加了波势。
第在第一课就讲到,秦以前用古文字,篆字多圆转的线条,书写起来速度慢,后来改为隶字,把圆转的线条变为直线,你看这个“木”字,跟篆字相比较,就可以知道撇捺来之于篆字的弧线。
最早的撇捺,就是这样直挺挺的线条。
到西汉时期,隶书中还可以见到这样直线捺。
这是新莽时期的《莱子侯刻石》。
天凤三年(也就是公元16年)刻于山东。
我们来看它的几个字,这是“人”字。
石头有些破损,但可以看到一捺基本上是直的。
“支”字和“使”字,一捺也是直的。
“建”字和“后”字,捺笔中线还是直的。
什么是捺早期隶字中的捺,是从1号位开始走向9号位的斜线。
往往是笔直地行笔,无须动手腕。
再举一个例子,东汉明帝时期的《开通褒斜道刻石》,永平九年(公元66年)刻,比《莱子候刻石》晚五十年。
这是“级”字,可以看到一捺也很直。
这是“道”字,注意一捺的收笔弯曲了一下。
不过这是刻在凹凸不平的山崖上,未必是作者有意的动作。
这个“以”字的一捺,用了弧线。
说明当时有些人写字,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开始运用手腕。
所以,同样是从1号位走向9号位,有直线运动,也有弧线运动。
写弧线要动手腕,手腕运动是左、右。
只要手腕运动,你看这个直线的“木”字,就变成了右面这个“木”,撇捺带有弧形。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一门非常有趣且充满艺术性的课程。
在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笔势篇,重点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笔画和书写技巧。
在这节课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巧,让我对书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书法的基本要素,包括字形、笔画、结构和节奏等。
其中,笔画是书法中最基本的元素,它决定着字的形状和结构。
在学习笔画时,我们学习了常见的20个基本笔画,如点、横、竖、撇、捺等。
老师教给我们如何正确使用笔画,并通过练习来熟悉各个笔画的特点和书写方式。
通过不断的练习,我逐渐掌握了这些基本笔画,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它们来书写各种汉字。
接着,老师重点讲解了笔势的技巧和要领。
笔势是书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决定了字的气势和形态。
在学习笔势时,我们首先学习了正确握笔的方法和姿势,确保笔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然后,老师教给我们如何运用腕部和臂部的力量来掌控笔势的流畅和变化。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模仿,我逐渐学会了如何运用笔势来书写不同的字体和风格。
在课堂上,老师还给我们讲解了一些常见的错误和纠正方法。
例如,手指用力过度、笔画粗细不均匀、字形歪斜等。
老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我们明白了这些错误对书法练习的影响,同时教给我们一些纠正方法和技巧。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改正,我发现自己的书写变得更加规范和美观。
最后,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一些不同的书法风格和书法家的作品。
通过欣赏这些优秀的书法作品,我进一步了解了书法艺术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同时,也激发了我对书法的兴趣和热爱,让我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练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对书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我学会了正确使用笔画和笔势,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书法技巧和要领。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我相信我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并将书法这门古老而美丽的艺术传承下去。
同时,我也体会到了书法带给我内心的宁静和愉悦,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40集全)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40集全)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持续更新)启明按:在5月底的时候,启明汇总了《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的全部53集视频教程,很多书友都觉得这套课程讲得很好,于是让我把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的视频也做个整理。
系统地看过黄简老师讲书法的朋友应该知道,黄简老师的这个书法教程将要分成十级,这十级的内容大致会分成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课程,黄简老师会在基础课程部分讲到用笔、识势、裹束,第二部分是专题课程,将会讲到篆书、隶书、草书、行书、真书,同时黄简老师还将讲到两个补充内容,一个是书法作品格式的问题,一个是相关书法理论。
如下图所示:目前,《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还没有全部发布完毕,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启明将《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每一课的课题以及观看地址做了一个汇总,而且启明将会随着黄简老师的更新而不断更新。
希望能为已经学习完了初级教程的书友提供方便,同时也建议大家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按住键盘上的“Ctrl+F”组合键,把这个文章收藏到您浏览器的收藏夹中,或者把文章转载到您的博客里,这样就可以快速进到这个文章页面。
1.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01 笔势的基本概念12.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02 笔势的基本概念23.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03 点的笔势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04 点的笔势书写示范5.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05 横竖的笔势16.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06 横竖的笔势27.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07 撇捺的笔势18.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08 撇捺的笔势29.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09 钩裹势和钩努势110.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10 钩裹势和钩努势211.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11 衮笔势12.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12 竖笔势和奋笔势13.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13 竖笔势和奋笔势的运用1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14 「五势」小结15.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15 合点16.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16 排点117.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17 排点218.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18 排点319.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19 联点120.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20 联点221.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21 横竖的复合笔势:石楯势22.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22 横竖的复合笔势02:蟠龙势23.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23 横竖的复合笔势03:横爻势2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24 横竖的复合笔势04:包裹25.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25 横竖的复合笔势05:马桩势26.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26 钩趯的复合笔势0127.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27 钩趯的复合笔势0228.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28 钩趯的复合笔势0329.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29 钩趯的复合笔势04二次修订版30.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30 撇捺的复合笔势0131.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31 撇捺的复合笔势0232.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32 复杂笔势0133.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33 复杂笔势023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34 复杂笔势0335.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35 整理笔势修订版36.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36--笔势系统表的改进37.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37--十三势的本意38.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38--识势139.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39--识势240.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40 笔势总结书法教学视频2016年9月1日,黄简老师将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全部更新完毕,目前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已经开始录制,启明会持续发布黄简老师的相关教学视频。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501书体通论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501书体通论书法五级课程篆书01书体通论修訂版﹝黄简讲书法﹞一、专题课介绍各位好,今天开始讲专题课。
我这书法讲座分为基础课程和专题课程两大部分:基础课程主要是学习书法的基本技法,以临帖为主。
专题课程是运用这些技法,逐步培养创作能力。
如果各用一个字来描绘这两大部分,初级课程是“学”,专题课程是“用”。
“用”不是容易的事,从五级到九级,我将讲解篆隶草行真五大书体的特点和写法。
在上一课,也就是四级课程最后一课中,我以制衣为比方,制衣的基本功是设计、裁剪、缝纫,你有这三样基本功,那就可以做衣服了。
但具体做的时候,必然要选择一种形式,做中装还是西装,做裤子还是裙子,各有特点。
做衣服不可能没有一种表现形式的。
书法的基本技法是用笔、识势和裹束。
技法在书写时发挥,也就是下笔之后才能发挥。
但下笔之前,先要做两个选择:一是形制,你究竟是写条幅呢,还是手卷、对联、扇面?二是书体,篆隶草行真,你准备用哪一种书体?这两件事情在下笔之前要先决定,不能说我下笔之后再慢慢想。
所以回过头来看韩方明记录的他老师徐璹的教导,就容易懂了:“夫欲书先当想,看所书一纸之中是何词句,言语多少,及纸色目,相称以何等书令与书体相合,或真或行或草,与纸相当。
”这是下笔之前的构思过程,看文字词句,字数多少,有否难字,还要决定纸张形制和选用书体,这是书法的表现形式。
注意徐璹只说“或真或行或草”,没有篆隶,这是因为真行草三体可以完整运用三大技法,篆隶没有使转。
韩方明《授笔要说》明确地讲:“自伯英(就是张芝)以前,未有真、行、草书之法。
”这里所谓“真行草书之法”,就是用笔、识势和裹束。
所以你看,书体分为两大类:真行草是一类,篆隶是另一类。
这样一来,这张表也要改一改了。
无论哪一种书体,线条好不好都取决于用笔技巧。
所以“用笔”这个技法是所有书体都会用到的。
但“识势”就各有不同了,草行真取势建基于使转。
普通所说的篆书直向取势,字形拉长;隶书横向取势,字形扁平,其意义和真行草的使转完全不同。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第11—20课)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 (第11—20课)目录1、黄简讲书法:第11课衮笔势 (2)2、黄简讲书法:第12课竖笔势和奋笔势 (24)3、黄简讲书法:第13课奋笔势和竖笔势的运用 (44)4、黄简讲书法:第14课“五势”小结 (69)5、黄简讲书法:第15课合点 (92)6、黄简讲书法:第16课排点1 (112)7、黄简讲书法:第17课排点2 (141)8、黄简讲书法:第18课排点3 (166)9、黄简讲书法:第19课联点1 (186)10、黄简讲书法:第20课联点2 (208)黄简讲书法(笔势篇)11——衮笔势五势中的钩裹势、勾努势都讲过了。
今天我们来看看衮笔势是怎么回事。
"衮笔势"这个"衮"字等于加上三点的"滚"。
意思是左右滚动。
如果你要写成"滚笔势"也可以。
但古籍中没有出现过"滚笔势"。
我的原则是除非古籍有错字,通常不改动。
有关衮笔势,《玉堂禁经》是这样说的:"三曰衮笔势,须按锋,上下衄之。
'今'、'令'字下点用之。
"这段话第一行所举的笔势形状,只是一点。
这不是"永"字八法第一点"侧"吗?怎么又叫"衮笔势"了?所以这版本肯定有点问题。
宋代《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所举笔势形状不同,衮笔势是这样一个形状,近于"之"字。
看了这本书,我们知道《玉堂禁经》那个点,其实是"之"字头上一点,下面的笔画坏掉了。
木版书上的字,年代一长就会残损脱落。
我们现在可见的《玉堂禁经》,不要说唐代抄本,就是宋、元的刻本都看不见了,最早只有明代刻本。
从唐朝到明朝,期间翻刻带来错字这种情况是常见的。
所以要做一番整理,主要方法就是取几个来源做对比。
比较早期的有宋代《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和《翰林传授隐朮》。
硬笔书法笔记

硬笔书法课堂第一课,一、二、三、人、大、十一:起收笔要略重且顿笔明显。
中段行笔要略细。
略向上倾斜。
收笔顿笔要回笔,回笔要原路返回二:长短横之间距离要紧凑。
短横无须顿笔,左轻右重。
长横向上角度不要太大。
三:三横之间紧凑且等距。
中间横最短。
两个短横均左轻右重。
人:撇是斜撇要由重到轻行笔,收笔边行笔边抬笔出锋。
捺画由轻到重行笔,收笔处改变方向后,出锋要厚重。
捺画起笔要靠上一些。
大:竖撇起笔要稍高。
长横不要太长,突出撇捺的打开。
撇弯捺直。
十:长横尽量居中。
悬针竖需略长。
上半部分竖短,下半部分略长。
硬笔书法课堂第二课,上、下、工、王、土上:第一笔竖画不要太长。
短横在竖中间起笔,由轻到重微微向上行笔。
长横尽量平直,向上角度不能太大。
下:长横位置不要太靠上,上半格中间略靠下。
垂露竖要垂直,不宜过短。
点画由轻到重斜向下行笔,位置要靠近长横。
工:短横是左尖横写法,由轻到重斜向上,角度不宜过大。
长横尽量平直。
长短横之间距离要稍近。
王:三横等距。
前两横都是短横,左尖横写法,中间横最短。
最后一笔长横要平直,长度最长。
土:短横在横中线上起笔,由轻到重微向上。
竖画起笔要稍高,收笔要早。
长短横之间距离不能太大。
硬笔书法课堂第三课,千、牛、中、木、来千:平撇不要太长。
平撇与长横之间距离要紧凑。
悬针竖垂直下行,收笔要出锋。
牛:长短横之间间距要紧凑。
长短横长度差要明显。
悬针竖垂直下行,收笔要出锋。
中:中间的口要宽扁,且上宽下窄。
横折折笔处需顿笔。
悬针竖垂直下行收笔出锋。
木:长横短写。
垂露竖要够长,收笔需竖顿轻回笔。
撇捺要充分打开,撇捺的收笔宽度要宽于长横宽度。
来:长短横之间间距要紧凑。
长横不宜过长。
撇捺要充分打开,撇捺的收笔宽度要宽于长横宽度。
硬笔书法课堂第四课,禾、人、大、火禾:平撇与长横间距要紧凑。
长横短写。
垂露竖需够长,撇捺要打开。
撇捺的收笔宽度要宽于长横宽度。
人:斜撇要顿笔之后即向左下方行笔,突出斜度弯度。
捺画起笔位置要稍高,在撇的中间靠上一点点处起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简书法讲座二级课程第1课笔记:笔势的基本概念11、什么是“势”?世界---物质---...元素---分子---原子; ---气---势---形;气的运动产生了势。
势通过物体的体被人所感知。
字形是表面的,重要的是看笔锋的走势。
势的表面不同:静、险、动。
书法作品,有取静势、动势。
但这些都是一个字完成以后所表达的势。
跟张旭表达的并不一样。
2、张旭的五势。
韩方明记:张旭体系:五执笔、九用、八法、五势。
《玉》有说细记录五势:一曰:钩裹势。
二曰:钩努势。
三曰:衮笔势。
四曰:竖笔势。
五曰:奋笔势。
结论:每个笔势各有名字,表示固定的点画配搭。
每个笔势都是一次运笔写成的。
一个笔势就是笔锋一个固定的路线。
(写字时笔锋不是乱走的,它有规定的路线。
受到点画的规范和制约,但我们可以以不同的主法组合点画。
灵活地产生各种笔势。
)《玉堂禁经》除了“五势”之外,后面还有其他三十几种笔势。
现在的部件,就是以前的笔势。
汉字书写实际上就是运用这些笔势。
我们应整理古人的笔势系统,而不用另搞一套。
古人的笔势与现在的部首很相似。
部首只是合体字分类用。
如水部、木部、土部,按照它们的意义分别部居。
至于部首以外的点画,部首是不管的。
例:旁按部首分上下两部份发。
按笔势可用五个笔势裹束在一起就是“旁”字。
所以书法写字,其实只组合其些笔势。
例一级课中例:寥是把年头势、石笋势、交争势、顾盼势四个笔势裹束成字。
所以说,书法跟普通写字不同。
书法跟普通写字不同。
它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先由点画组成笔势。
然后裹束笔势成为一个字,我称之两步成字。
点画写得好不好取决于用笔技巧,关键是小圈换笔心。
笔势是否顺畅就要组织点画。
大圈的关键是运用使转。
裹束笔势要照顾整体的结构。
结论:书法两步成字,是对应书法三要素的。
点画级成笔势,是裹束成字的准备。
看懂一个字由哪些笔势组成,这就是识势。
3、印刷体和手写体郭绍虞《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文字的应用有两个目标:一个要求辨认清楚,一个要求书写便利。
正国为有这两个目标,文字就分为两种体式。
《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一般人往往对要求辨认清楚的文字,称之为正体,而对于书写便利的称之为草体。
到后世印刷术盛行之后,就称前一种为印刷体,后一种为书写体。
就文了的性质和应用而言是可以只分正草二体的。
文定辨认清楚--正体--印刷体(宋);书写便利--草体--书写体(或手写体)不是书法的草书)手写体的特点:便利流畅。
使转:使:就是直线的连续书写。
转:就是弧线条的连续书写。
中文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写印刷体有一个笔顺的问题。
(现在书写的笔顺,与书法意义上的笔顺是不一致的。
)古人很早就区分的印刷体和书写体。
但民间手写体基本上就是自由发挥,只有书法之体才有规则。
书法就是把普通人的手写体,升华到艺术的层次。
只要会善用笔势,就能把复杂的字形变得简单。
结论:印刷体是给人读的部首以文字分类。
依照笔顺写文字印刷体,不是书法。
书法用笔势,这是手写体的规则。
《临池管见》清周星莲:近来书生笔墨,台阁文章,偏旁布置,穷工极巧,其实不过写正体字,非真楷书也。
(真书不是正体字。
下节课讲)要点:古人所说“势”的意义。
“五势”指笔锋某种固定路线的走法。
书法的笔势和写字的笔顺比较。
黄简书法讲座二级课程第2课笔记:笔势的基本概念24《千禄字书》:正、通、俗,把字分三类。
(这本书是给从政的人查字用的。
)俗:民间记账、开单、民间流行的手写体。
通:正体通用,用正式场合,官方用,历史悠远。
正:文字学上有根据,用最正式场合,科举考试等。
(碑刻)正体字根据篆体字来的有根据,但写起来未必流畅。
通用字因被许多书法家所使用,渐渐承认了它的合法性,并取代了正体字。
通:书法之体。
“通”字很多字就是书法之体,又称帖体、帖写。
帖体不是正体,也不是自由体,它是有规则的。
我们学书法,就是学这种。
《玉堂禁经》: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
三者兼备,然后为书;茍守一途,即为未得。
用笔:小圈。
识势:大圈。
裹束:大圈+小圈。
5笔势适用范围,真行草三体。
《授笔要说》:自伯英以前,未有真、行、草书之法。
(伯英即张芝)。
书体发展的顺序是:最早有先秦的篆书。
然后有汉代的隶书,隶书早期产生了草书,晚期产生了行书,最后有了真书。
五大书体可分两类。
篆隶是分笔写的,真行草收是用使转写的。
《书谱》唐孙过庭:真以点画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孙明确指出,真书和草书其实只是大小圈对换。
)例:交字整个字有两个笔势:上面“二”字,是一个使奋笔势;下面两撇一捺,写了一个飞带势,属于转。
整个字由一使一转组成。
在文字学上好象少了一点,但这是通用写法。
没有人说它是写错了。
有点画,有使转,这就是书法上的真书。
草书举例:福两个字的使转是一样的,但智永的点画好过怀素。
怀素的线条比较单一,表现力不强。
随字也是一样,使转构成开体,但点画的好坏也是重要因素。
结论:一级课和“用笔”,是解决点画好不好。
二级课程“笔势”,要解决使转的运用。
真书、行书和草书,都基于点画和使转。
《采古来能书人名》刘宋.羊欣: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
三法皆世人所善。
(铭古:碑刻之书;行押:行书。
章程书:真书的名字,就来之于钟繇的“章程书”。
章程两字快读得一切音。
章程书就是真书,钟繇被尊为真书之祖,而不是正体字之祖。
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当初小学是学基础课程。
正体是录书,这里说“教小学”用章程书而不用隶书,是为了抄写方便。
说明在汉末已经认识到,所读和所写可以分开。
所读是规正的,所写是流畅的。
6笔势的系统永字八法就是八个笔势,复合笔势就是从这八个笔势中发展而来的。
《书法论》现代沈尹默:自来论书法者,首举“永”字八法今姑从旧习,略记于此,我以为八法只是八种笔势,当于《笔势》篇中详之。
黄简则认为:从《玉堂禁经》来看。
先讲述了永字的八种用笔法。
然后以永字点画为例讲述笔势。
是二者的范例。
要点:一字三写:俗、通、正。
笔势的应用范围:真行草三体。
笔势的系统表。
草体:以草书形式呈现的字形。
草书:用一定草书技法书写的草体。
草字:书写草书的字体。
事物的存在有着内涵与外延的辩证统一。
笔势则由笔画内涵延展到外沿的外在表现。
按黄简老师的说法,即笔画在书体也呈现的不同姿态。
黄简书法讲座二级课程第3课笔记:点的笔势1、单一笔势:点(八个永字单一笔划)点:是文字角底的说法,但书法中姿态不同的点笔势不同。
沈尹默《书法论》:笔乃是一种单行规则,是每一种点画各自顺从着各具的特殊姿势的写法。
(当点画有一种特殊的姿势,那就是一种笔势,正因为每个笔势都不同,所以称之为单行规则.)例:永点侧9号位左侧点,也是点,但书法中是另一种笔势(书法中一个笔势,可以用于许多场合,只要看上去舒服,有美感就得了。
)结论:姿态相同的点,无论同于何处,属于同一个笔势。
不同姿态的点,就是另一个笔势。
2、什么是八法化势?清代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这本书中第四卷。
“八法化势”:八法指永字八法,各自有姿势(趯,严格不算独立的一笔)。
和永字不同的笔势,古人把它们看作是“永”字点画的变化。
从“永”字基本笔画变化衍生出来的,那就是“化势”。
结论:八法八势没有数量限制,历代都有增加。
有需要就可以化出新势,保证够用。
新化出的笔抛,当然要得到社会的公认。
《王堂禁经》中:称“异势”就是姿势不同的写法,其实就是“化势”。
3、命名书法的笔势也是有一个名字。
古籍中同一笔势称法也不相同。
书法作为一门学科,术语必须统一。
永字八法中,点就是侧势,以“侧”为其特征。
可以根据手腕书写的特点分:左侧势(梅球势),右侧势(杏仁势)结论:永字八法的名称比较简单,往往指一大类。
后代的八法化势,就是做了细分。
分得太细,太复杂,名称太多,没有好处。
(需简单实用)4、侧的其他化势4.1悬胆势《汉溪》:悬胆之法,上尖下圆,如悬胆之形也,意略侧以取势。
(悬胆势未必完全垂直,可以微斜)4.2蝌蚪势《汉溪》:蝌蚪点在前缀用之,本古隶点法也,其法上重下尖,贵老而涩。
(说蝌蚪势用天隶书是对的,但用在前缀,未必如此)。
如为字下四点(隶书《曹全碑》)4.3两向点(一头一尾两个方向)横向的《书法正宗,点画全图》清蒋和:两向点“心、以”等字中一点用之。
(也有短横写成成两向点)4.4曲抱势(一头一尾两个方向)竖向的例《兰亭序》中“至”,曲抱势点最后写。
(曲抱势有进等于一个短撇,有时等于一个折。
)4.5打点势《汉溪》:欧书戈法俱用之。
(也不是全都用)曲抱势是弧线,打点势是折线,有明显的角。
侧锋角是摩擦形成的角。
打点势一定用硬笔,而且墨很深,没有任何涨墨。
书写者的腕力也相当大。
各种三角势(各打点势一样,只是写法不同)4.6四角势四角势运笔中两次换面,产生两个侧锋角。
《汉溪》:柳诚悬善用此点。
四角势顿收为圆尾,也是四角势。
4.7顾左顾右势摇腕:左右左。
三面换。
4.8播捺势,又名瓜种势,是一个小捺笔收笔不出锋,顿笔回收。
《汉溪》:翻捺点都,以捺势出之,及其锋之开张右磔,即翻笔迅收也......故名翻捺,刘德升行势所用。
《九成宫》“于”字用之。
(行书用的,《九成宫》中也有用的。
)5、点只是横竖撇捺的缩短横是两面换起笔同两向点。
竖是曲抱势。
撇比两向点长些而已。
四根线要点:什么是八法化势。
笔势命名的问题,简单实用最要紧。
点的各种化势。
此点可归为两向点。
无须化出一个新笔势,避免麻繁琐。
黄简书法讲座二级课程第4课笔记:点势书写示范1常用的起笔和收笔动作起笔有一面锋起、两面换起、三面换起(都是露锋的)、有藏锋一圈起、藏锋两圈起。
收尾通常就是三种情况:1、就是挫,尾巴是挫笔;(尾部不圆润,称断尾)2、是圆尾巴,那就是顿笔。
(圆尾巴是写到收尾处,锋需推到尾巴扭回来。
此时有腕从右转向中的手腕动作。
)3、尖头尖尾。
(尖头侧,手侧后推出,成尖怅,我们叫揭笔。
)2左右对称、中线是直线的点:悬胆势蝌蚪势悬胆势可先用横来练习。
露锋一面锋起,取得分数以后,拉向右。
然后把笔尖推到尾巴,(这里有转腕右向中的动作)扭回来。
写的短一点就是点了。
粗壮的话,需蹲的重一些,取分数多,需要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要看下一笔在什么地方。
也可以用竖来练习,一面锋起,手在左面下来,笔尖推到尾,然后回过去,下面就是圆的。
写短一点就悬胆式点了,可以加重笔锋写粗。
蝌蚪式。
正好是换过来。
也可用横来练习,一个圈起笔,拉出去。
同样用竖也是一样的。
3手腕先右后左的点:右侧势四角势翻捺势曲抱势打点势右侧势:走9号线侧,中线是右-左。
快收笔时笔尖到尾,然后扭回去。
就是“摧锋下衄nǜ”,就是顿笔的动作。
点左边要平些。
四角势:与右侧势差不多,中线右左是一根弧线,而四势的中线右中左,中间转两次面,产生两个比较方正的侧锋角,下笔换面时,要按紧这两个地方。
第两次换面时,笔尖拉向尾巴,就是尖收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