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书法的讲座第37课笔记:永字八法6两种撇
永字八法 讲义

讲义一、永字八法:即“永”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的基本笔画,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点为侧。
2,横为勒。
3,竖为弩。
4,钩为趯。
5,提为策。
6,撇为掠。
7,短撇为啄。
8,捺为磔《笔阵图》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横如千里之阵云,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弩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
二、点画的分类与详解1,点1.1点的分类:(1)方点,(2)圆点。
圆点又分为左向点、右向点、直点、提点、长点等。
1.2点的写法:(1)方点:左上逆锋,右上轻提,右下顿,左下行,左上回笔调锋,正下行,提锋收笔(2)右向点:左上逆锋(笔锋渐提)右下顿笔(有圆收之势),左上提锋收笔(3)左向点:与右向点相反(4)直点:露锋入笔,行笔铺毫,提锋正上收笔(5)提点:露锋入笔,铺毫右下行,提笔回锋,调整笔锋准备右上行笔,右上露锋出尖笔(6)长点:同反捺。
2,横画2.1横的分类:(1)长横,(2)短横2.2横的写法:(1)长横的写法:左逆锋,右下顿笔,右上提笔,调锋,右向行笔(渐提至中部,后渐按),右上轻提,右下顿(有圆转之势),左上回锋收笔(2)短横的写法:左逆锋,右下顿,右上行笔,提锋右下轻收笔。
3,竖画3.1竖的分类:(1)悬针竖,(2)垂露竖3.2竖的写法:(1)悬针竖的写法:起笔同右向点的写法,点收笔后,铺毫向下行笔,最后露锋出笔。
(2)垂露竖的写法:起笔同右向点的写法,点收笔后,铺毫向下行笔,收笔时笔锋偏左行,转右下行,最后,右上回锋收笔4,撇画4.1撇的分类:(1)平撇,(2)竖撇,(3)斜撇,(4)柳叶撇4.2撇的写法:(1)平撇的写法:右上逆风,右下顿笔,左上收笔,调锋往左下,露锋平出尖(2)竖撇的写法:起笔以及行笔的前段与竖画相同,至中间,行笔方向渐往左下,渐渐变细,露锋出尖。
(注意线条的弧度与弹性,不能出现弧度过大或者线条疲软)(3)斜撇,起笔同右向点,行笔直接往左下,稍有弧度,不能过大,露锋出尖(斜撇的特点是较为劲挺、凌厉)(4)柳叶撇:露锋入笔,渐行渐铺毫,中断最粗,过中断后渐渐提笔,最后露锋出尖(注意行笔过程中的弧度与线条的挺拔,线条不能太平)5,捺画5.1捺的分类:(1)斜捺、(2)平捺、(3)反捺5.2捺的写法:(1)斜捺:左上轻逆锋,右下行笔,铺毫,越铺越厚,至最厚处,停驻,慢慢提笔右行,渐行渐提,露锋出尖。
1-永字八法与用笔技巧

《书法好入门》之一永字八法与用笔技巧用笔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元赵孟頫云:“用笔千古不易。
”书法有5种书体,其中楷书是基础,而用笔又是楷书的基础。
用笔,即笔画的运用和变化。
楷书要一笔一画,一笔完成就是一个笔画。
汉字千变万化,但只有28种笔画。
不过,这28种笔画并不是针对书法划分的。
从书法学习的角度来说,其中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名称不细化,如点不分反正,撇不分长短,捺不分平斜,竖不分垂露和悬针等;二是有的太复杂,如横折钩、横折弯钩、竖折折钩、横撇弯钩、横折折折钩、横折弯、横折提、横折折撇、竖折撇等;三是书法美感表达不准确,如简体“马”字第二画为“竖折折钩”,要写成“竖折折弯钩”才比较饱满有力。
有鉴于此,需要将28种笔画分解,简化为20种,我们称之为分解笔画。
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分解笔画会了,复杂的笔画自然就会了。
例如“马”字的第二画,把它分解成竖折、横折和弯钩3部分,就既简单又准确了。
在楷书中,所有笔画都可以概括在一个“永”字之中,这就是著名的永字八法。
“八法”即楷书的8个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提、钩。
按,古代的八法名称(侧/勒/努/啄/掠/磔/策/趯)文雅但不通俗,将撇一分为二,且没有折,所以我们不取。
永字八法的书写规律可进一步简化,概括为5种笔势。
这涉及一组概念:把每一个笔画分成3部分,起始叫起笔,中间叫行笔,收尾叫收笔。
一般来说,所有笔画的起笔只有1种笔势,行笔有2种笔势,收笔有2种笔势,加在一起,一共是5种笔势。
以横为例,可以看出笔画的5种笔势。
在这5种笔势中,最好理解和掌握的就是行笔,行笔只有直和弯两种形态。
比如短撇直、长撇弯;竖钩直、弯钩弯。
正点、反点、斜捺的行笔都是弯的,但弯的方向不一样。
直要笔直,弯要圆滑。
《周易·系辞传》云:“一阴一阳之为道。
”行笔直就是阳,挺拔有力,正如《乾卦》所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行笔弯就是阴,珠圆玉润,正如《坤卦》所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笔法】“永字八法”书写奥秘,附颜体楷书八法图例

【笔法】“永字八法”书写奥秘,附颜体楷书八法图例
展开全文
“蓝色字”
弘扬鲁公精神,学习颜体书法
《书法档案》书法的“黑匣子”
“永字八法”,用自然物象来传达、描绘汉字点画的写法,形象而生动,言简意赅,触发心机,便于理解教益。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3、竖为努,同弩,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
4、钩为趯,同跃,为跳跃,先要按顿蓄势,后突然跃起;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速而且锐;
8、捺为磔,裂牺为磔,笔锋开张。
以上描述,更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学习书法艺术要回归到生活经验,感悟自然之理,顿悟天地之妙,去板滞,戒僵化,因时而变,与自然、天地、宇宙相通,成为书法艺术的有缘人。
“永字八法”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几种点画的书写方法,而更多的是从点画开始的艺术感悟。
01/
永字八法
02/
笔法字法
精彩回顾:【笔法】透视八种用笔方法,一览颜体楷书的技法支撑
【笔法】形、质、色、向、位——线条质量 5 要素【颜碑】记录颜氏九代的勤礼碑全文(有注音)附故宫藏民国初拓全本
跟颜真卿学书法。
学书法必备之《永字八法》精解

学书法必备之《永字八法》精解“永”字共有八画,画画不同,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汉字楷书的点画形式。
一、侧(点)“点”是最短的笔画,天生走势不足,运动感薄弱,写得不好,容易成为向心的、内倾的一个圆,以封闭的形式与周围笔画隔绝,显得萎靡黯然。
具体写法:笔锋着纸后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压再慢慢上收转向,回笔藏锋视情形改变其角度。
古人说,点如果锋芒不露,“则失之于钝,钝则芒角隐而书之神格丧矣。
”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需要补救,方法有二。
第一,强调笔势。
起笔露锋以承接上一笔画,收笔出锋以连贯下一笔画,通过露锋、出锋与上下笔画建立起顾盼映带的呼应关系。
同时,打破圆点的内倾特征,增加笔画向外的张力。
第二,强调体势。
让它的形态不要太平或者太直,因为“平”和“直”都是静止状态,要让它左右倾斜,产生动势,非得其它笔画的配合才能保持平衡,由此与其他笔画发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强化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联系。
正因为如此,“永字八法”中称点为倾侧的“侧”。
姜白石《续书谱》云:“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
”顾盼指的是笔势,向背指的是体势。
汉字的每一笔画都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点也是如此。
孙过庭《书谱》云:“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由于点的运动过程很短,要完成这三个动作就比较困难,容易出现两个毛病,一是顺势按下,一揿即收,起笔、行笔、收笔不分,笔画单薄简陋,空洞无物。
二是不敢用力按顿,因为点的书写兔起鹞落,势如“高峰坠石”,大起大落,在所有笔画中是最情绪化的,如果不强调提按顿挫的动作,会使作品缺少激情。
二、勒(横)“横”的笔画较长,具体写法为,笔锋触纸向右下压再横画而慢慢收起,作一横向笔画。
如果行笔太快,太流畅,笔画会显得单薄空洞。
因此在书写过程中,不能信马由缰,一掠而过,必须勒住缰绳,步步踏实,以求稳重。
“永字八法”称之为“勒”,十分形象。
永字八法详解

永字八法详解庄子书画研究院单一洋基本释义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划,以柳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弩(用力也);(4)钩为趯(跳貌,与跃同);(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1.点法点,也就是“侧”。
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因此得名。
点是汉字的根源,横、竖、撇、捺等笔画都始于一点。
点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
2.挑法挑,形状像钝角三角形。
“策”、“啄”、“”三者的书写都与挑法类似。
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3.横法横,也就是“勒”。
所谓“勒”,原意指马缰的末端衔在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状相似。
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因此得名。
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
4.竖法竖,也就是“弩”。
在书写时笔锋犹如拉弓射箭,因此得名。
竖有直竖、右弧竖、左弧竖、腰细竖、腰粗竖、上尖竖、下尖竖等。
5.撇法撇,也就是“掠”。
一般习惯称为“撇”。
撇有直撇、弧撇、腰细撇、腰粗撇、弯头撇、弯尾撇等6.捺法捺,也就是“磔”。
在书写时好像曲折的水波。
捺有直捺、弧捺、尖头捺、方头捺、长捺、短捺等。
7.厥法厥,笔画形状像人弯腰的姿势,因此得名。
古人又称为“勾裹法”。
厥有直厥、弧厥、高厥、矮厥、斜厥等。
8.钩法钩,笔画形状“如长空之新月”。
与“戈”末端相似。
古人又称为“戈法”。
钩有直钩、弧钩、高钩、矮钩、斜钩等。
最详细“永字八法”书法分解,网友说:从此练字有了正规的笔法

最详细“永字八法”书法分解,网友说:从此练字有了正规的笔法“永”字八法是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点画运笔方法,到现在仍然是学书法的人入门时要掌握的。
都说“永字八法”是书法的基础,想学书法的你知道多少呢?很多人学习书法基本先学习楷书,楷书练习过程中学习点画是最必要的途径。
王羲之对点画的重要性曾作过一个比喻:“倘或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胳膊),不可不慎。
”可见,掌握好点画的基本功是学习楷书的第一关。
下面我们就用“永”字八法来展开点画的练习。
笔画有千万,都生于一点。
从笔法角度说,无论何种字体都要以点法为根基。
侧是点;引而伸之就是”直”;直画横写就是勒;竖写为努;趯为钩;策为挑;折写为曲尺;掠就是长撇,啄为短撇;磔是捺。
“永”字八法基本上概括了汉字的基本笔画。
在篆、隶、楷、草四体中,楷书的点画写法是最多的,点有很多种,横也有长横、短横、腰细横等多种写法。
这八笔写法弄通了,举一反三,一切笔法也就贯通了。
下面分别来讲“永”字八法的八个笔画,并且列举每一笔画的详细分类。
点法点多在上,要与下画相应,有顾盼之意,如“广” '之” '唐”等字用之。
曾头点也称为“相向点” “羊角点”,指“曾” '善” '堂”等字头。
应该上开下合,才显得舒展,左笔作向右点,右笔作短撇。
其脚点也称为“相背点”,指“页” '其”等字下“八”的写法,应该上合下开,以使其稳定。
左笔作啄势短撇,右笔作点。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圆法》云: '其脚,相背贵横,上合下开。
水旁点右边字笔画少的水旁点应该写得长。
右边字笔画多者水旁点应该写得短。
上点出锋要与下点起笔相应,使其脉络相连,下点出锋成挑,与右旁呼应,如“江” '流”等字“ 氵”的写法,要求各点之间,应分阴阳向背的变化。
指“系”旁下三点及“焉” '鸟”等繁体字偏旁省点的写法。
用于一旁者,须一点起势,一点带下,一点回应;用于两边者,右多一点,左点宜长。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黄简书法讲座笔记(第36-40课)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黄简书法讲座笔记(第36-40课)36.永字八法5(横竖撇捺加趯)永字八法第四笔「趯」的继续,讲述横竖撇捺四大笔画如果也要加上一个趯,应该怎样写。
这些情况是经常遇到的,我们来看看,大书法家如王羲之、智永以及褚遂良写趯时怎样用笔。
点击?播看上一堂课我讲到,四大主要笔画横竖撇捺都可以有趯。
今天就讲讲这个问题。
记住,写趯的原则是不变的,那就是主笔+踆锋+趯。
6.横笔加趯先说说横笔尾部加趯。
横笔加趯有两种情况:一是向下趯,二是向上趯。
上次讲到,钩为转,趯为折,你看王羲之这个“寿”字,第三笔是一个钩,因为它是转出来的,而松公权《玄秘塔》中的这个“寿”字,第三笔是一个趯,因为它是一个折。
我现在要讲的不是钩,是趯。
向下趯向下的趯,以前讲过,如宝盖头右面收尾,你看王羲之《兰亭序》中这个“察”字,宝盖收尾就是一个趯,还有很明显的“足跟”。
那就是用踆锋写出来的。
踆锋是一个小圈,通常用一左一右两个动作,然后写趯,就可以完成了。
我们看到,真正一个折,是主笔和趯形成的,但这个折没法直接写出来,因为主笔写完,尖锋是落在后面的,通过踆锋转圈,才能调整尖锋的位置和方向。
这就是小圈的作用,又称为换笔心。
在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向下趯有些小,有些很大,给我们提供了趯的样板。
向上趯横笔收尾向上趯,也要分清楚。
有一种是钩,如左面这个,有一种是趯,如右面这个。
向上趯,主笔和趯中线所形成的这个折,也是通过踆锋来连接的。
这是很标准的向上趯。
踆锋这个小圈,通常在横画的尾部,有时候移向左方,这时看起来足跟特别大。
如果踆锋移向右方,超出横画,这时候右下角会出现缺口。
这种情况,在许多作品中都可以见到。
王羲之《兰亭序》中也有。
这个“池”字,传为南宋张即之写的,右下角有缺口时,足跟就不见了。
其实是踆锋向右移动了。
7.竖笔加趯在临贴时,同样要首先分清楚钩和趯。
左面“事”字中间一竖下来,结尾是一个钩,右面是一个趯。
钩只要转就可以了,趯需要先加踆锋。
永字八法是哪八法?如何理解、书写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哪八法?如何理解、书写永字八法?入门初学书法的人一定会听说过永字八法。
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学习书法都提倡从永字八法开始学起。
尤其是楷书,更为如此,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潜在的传统规范。
那么,为什么我们学习书法一定要从“永字八法”入手呢?这其中究竟有什么道理可言呢?比较流行的解释有两种,一种说法认为是因为书圣王羲之;一种说法认为是因为永字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书法地位。
第一种说法之所以要和王羲之扯上关系,原因就在于王羲之著名的书法作品《兰亭序》中第一个字就是这个“永”字。
因为后世学习王羲之行书的人很多,所以大家都在钻研这个字,因此逐渐形成一门学问。
当然也有传闻说是因为王羲之研究这个字超过了15年,所以这个字里面大有学问。
关于“王羲之研究永字十五年”这一说法,见于《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但是这个记载并未有任何相关说明和证据,到底是当时编书的人随便乱说的,还是确有其事,我们已经不得而知。
《法书苑》的编撰者是明代的王世贞,非魏晋时期的人物,所以说法可疑。
但是这句话后半部分却点出了“永字八法”的优势所在,即它“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实际上我们从笔画的角度去分析“永”这个字,也能很清楚的看到这一点。
永字拆开来看,总共是有五个笔画,即:右点、横折钩、横折撇、短撇、捺。
八法就是在这五个笔画中分解出来的。
但是从上面五个笔画的种类上我们可以看到,永字的笔画种种不同,几乎囊括了中国书法最基本的几种笔画形态。
这一点,清代冯武在他的《书法正传》中的《书法三昧》里面这样说: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意思基本上是说,只要学好了这一个字,那么其他字也就差不多了。
但它的代表性还不光在笔画这方面,从结构方位的布局上来看,永字这几个笔画,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结构上来讲,也是具有学习价值的。
但是,如果我们考察“永”这一个字的字体演变,就会很清楚的知道,“永字八法”所适用的对象仅在于楷书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简书法讲座第37课笔记:永字八法6两种撇1.两种撇“永”字八法有两个撇:第七笔是短撇,第六笔是长撇,短撇称之为“啄”,长撇称之为“掠”。
这是“永”字八法的特定术语。
这堂课就来研究一下这两个撇的写法。
2.啄的写法2.1啄的来源“永”字八法是讲真书的点画,篆书没有啄这样的笔画,篆书用弧线,起笔弯曲的那一小段,后来往往变成一个短撇,如“手”字,这是一个象形字,篆书就是一个手臂上五个手指。
到隶书和真书,中指头上那一段,变成了一个短撇,拿“永”来说,真书中这一个啄,也就是篆书弧线上的那一小段。
还有一种情况,篆书中一些零碎的小笔画,在隶变过程中也形成了短撇,短撇不是主要笔画。
2.2啄的写法怎样写啄?从它的命名就可以知道大概。
《说文解字·口部》:“啄,鸟食也”。
就是“啄”的本义,形容鸟类进食之状。
如小鸡啄米,或者啄木鸟啄食,都用“啄”。
“啄”的动作,就是快速、短促。
直来直去不打弯。
所以宋人《“永”字八法详说》这样讲:“啄者如禽之啄物也,立笔下罨,须疾为胜。
”这就是“啄”名字的来源。
写这一笔就要快速。
注意这“立笔下罨”错了一字,在唐人《玉堂禁经》中,写的是“啄须卧笔疾罨”。
这里是“卧笔”,不是“立笔”。
“卧”是睡倒,“立”是站立,这个字可不能错,读古籍要小心查出处。
“卧笔疾罨”,这个“罨”字是什么意思呢?它上面看起来像“四”字,其实是“网”字,下面的“奄”表示读音,合起来“罨”就是捕鱼捉鸟用的工具。
长柄小口的网。
“罨”也可以当动词用。
徐锴说:“网从上掩之也”。
我们现在还用“掩盖”这个词。
《康熙字典》说“乘其不备而覆之曰掩”。
回头来看《玉堂禁经》说“啄须卧笔疾罨”,意思就明白了。
你就把毛笔当做一个网,来体会这个动作。
“卧笔”当然是笔管倾侧,“疾罨”就是做掩盖的动作,如果你会打乒乓,这和抽球的的动作差不多。
写啄就是这样一个动作。
这里的要点,一是笔管卧倒,二是快速。
唐朝柳宗元《“永”字八法颂》形容说,“啄仓皇而疾罨”。
“仓皇”就是形容快速的样子。
静心一想,因为笔管卧倒,这个啄,必定是用侧锋拖出来的。
这里没有说怎样起笔,我以前讲过的那些,如两面换、三面换、蚕头起笔等等,都可以用。
但起笔以后,就要卧管疾行。
2.3啄之举例我们来看一看王羲之怎样写一啄。
《兰亭序》“有”字,两面起笔,9—7。
“作”字,三面换起笔,6—9—7。
这一啄,两圈起笔,有一个明显的节点。
王羲之这种起笔,看起来很像一个鸟头。
两圈起笔用得很普遍,《阴符经》中也有大量例子。
如这个“静”字,右旁写了两啄,都是两圈起笔的。
啄还是横?如果把起笔这两个圈拉长点,甚至长过吸本身,那会发生什么情况?看起来好像一横收尾加上了带笔。
也就是说啄有两面性:有时候起笔两圈为一个圆点,啄比较长;有时候起笔两圈很长,尾巴却较短,往往当作一横。
这种两圈起笔,以前讲过来之于隶书蚕头起笔法。
是从隶书中遗留下来的方法。
你看这个“和”字,第一笔是一个啄,它的起笔拉得很长,几乎是一个短横。
智永的写法也是,以后讲笔势会讲到。
左边的取势,不是撇横,而是当作横横来取势的。
你看智永这个重,第一笔究竟是啄,还是横呢?这种写法是有意所为,因为在笔势中,啄和横在一起,我们是把它当作横横看待的。
《阴符经》中的“动”字,也是这样处理的。
智永《真草千字文》“文”字,手法一样,这里请大家先留心一下:啄既可以当作撇,又可以当作横。
啄的练习有三个:第一个是最简单的。
两面换9—7。
9—7,拖下来就是,没有其他动作。
加粗点,9—7。
那么《玉堂禁经》说要写得快,但是写得快究竟是多少快呢?你如果太快的话,那个尾巴就会飘,这个尾巴,你看太快的话,这个尾巴不实。
所以,在你接近于结尾的时候,不要太快。
第二个练习,是两圈起笔。
两圈起笔就是右—左—右—左,两个圈。
加粗点,右—左—右—左,这是两圈。
第三个,把这两圈拉长,好像写一横。
右—左—右—左。
加粗点,右—左—右—左。
有时候我们把它当作一横。
3.掠的写法接下来,讲讲长撇掠的写法。
3.1掠的来源掠的来源,出之于篆字弧线较长的那一段,如“永”字,弧线短的成为策或啄,长的就演变为掠或磔(就是捺)。
小篆下引的笔画,比金文拉得长,影响到后世的隶书、真书,出现了长撇和长捺。
篆字中有一些本来就是斜线,如这个“令”字,很容易就演化为后来的撇捺。
这里就不详细讲了。
3.2掠的写法怎么写掠,也和它的命名有关。
《说文解字》这样解释:“掠,夺取也”。
不是有一个词叫“抢掠”吗?把人家的东西用暴力拉到自己这边来。
这就是“掠”。
我们来看看《玉堂禁经》怎样说:“掠须笔锋”,原来有一个注:(左出而利)。
有些古籍这句话是连读的:“掠须笔锋左出而利”。
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一点。
这里的关键,就是掠结尾处要见到锐利的笔锋,也就是收尾要尖。
收尾怎样才能保证尖锐呢?我以前讲过,用侧锋写线条,那就是笔腰在前,尖锋在后,行笔动作称为挫笔,写出来的线条称为断笔。
如果继续用侧锋收尾,那就是保持笔腰在前,尖锋在后,整枝毛笔在这样的状态下上升,尖锋是最后离开纸面的。
尖锋对纸面没有压力,所以这个尖尾巴是不实的。
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挫笔写完,准备收尾时,把尖锋拉到最前面,然后用尖锋有力的推出,这就是揭笔。
揭笔在27课中讲过,为“九用”之九:九曰揭笔,侧锋平发,“人”、“天”脚是也,如鸟爪形。
结尾“鸟爪形”,就是形容尖利。
揭笔有两个动作,原来用侧锋行笔,笔心弯曲,这是挫。
第一个动作是倾侧笔锋,将笔心扭向新的方向,这时候笔尖就会移到前面来。
然后第二个动作,揭腕把尖锋沿着新的方向推到尾,“平发”收笔。
这样线条尾巴就会十分尖利。
27课中我举智永《真草千字文》的“菜”字为例,这撇捺两笔就是用揭笔写的,很像鸟爪形。
智永“菜”字侧的动作很大,看起来有点怪,你可以比较王羲之的动作,如《兰亭序》中的“今”字,他的动作比较和顺。
尖锋到尾也是用了揭笔。
什么时候做侧的动作比较好呢?没有规定,有些书法家晚点,差不多要收尾才侧,有些书法家早点,行笔到一半就侧了。
以王羲之来说,相当随意,你看这两个字的长撇收尾,左边的侧锋点很低,右面的就很高。
揭笔在《阴符经》长撇中非常明显,你看这个“天”字长撇,两面换起笔,一分笔写下来,到“A”点的时候,手腕右侧换方向,然后沿着新的方向推出尖锋,就是红颜色这一段。
唐太宗《笔法诀》说:合掠即掠,“户”字是也。
意思是说应该掠的地方,就要用掠的方法写。
好像“户”字有一个长撇,左出收笔见到锐利的尖锋,这就是掠了。
博物馆所藏传为即之《杜甫诗》,第一个字就是“户”字,收尾使用揭笔非常成功。
当然难度敢很大。
其实不止“户”字,唐太宗只是举一个例子,王羲之《兰亭序》这个“人”字一撇收尾,和刚才那个“户”字是一样的。
看清楚了,这个长撇,到最后也是尖锋收尾的。
用了揭笔的动作,这就是“九用”的威力。
4.啄和掠的比较现在,我把这两个撇,做一个比较。
最容易见到的就是,啄通常短而直,掠往往长而曲。
这是表面的形状,这所以会有这样的形状,是因为它们用笔方法不同。
《玉堂禁经》规定了它们的用笔方法:“啄卧笔疾罨”,这是使用侧锋拖。
“掠须笔锋左出而利”,这是使用尖锋。
“永”字八法一大优点,就是有重复的笔画,如两个横,两个撇,但技法是不同的。
侧锋、尖锋都用到,对初学者非常有益。
啄本身是短撇,但有时却当横笔用。
这样一来,“永”字八法就有三种横,对今后取笔势提供了非常灵活的方式。
掠的练习也是三个。
第一个是侧的位置比较低,到差不多收尾的时候才侧。
中线就是这样子,差不多收尾了,侧,然后揭腕。
加粗点就是这样子,加粗点,来到差不多这位置了,侧,然后揭腕。
第二个,把位置提高,就好像《阴符经》那一个(天字的长撇),一分笔写下来,到差不多(还有)三分之一的地方就开始侧,它这个侧的位置比较高。
两面换起笔,来到这儿侧,然后揭腕。
第三种把这个侧的动作尽量减小,几乎感觉不到,就是左—右,看起来好像是直线,实际上你看我中间动了一下。
. . . .加粗点,左—右,这一种,普通人比较容易接受。
但是书法里边有特殊的形态。
请大家都练习一下。
本节要点:“永”字两个撇的来源和命名《玉堂禁经》规定啄和掠的写法啄怎样变形,掠怎样用揭笔收尾要点解读:思考题:褚遂良《阴符经》中的“能”字第一笔,用什么方法起笔?《兰亭序》这个“为”字中间一撇,很长又很直,究竟是啄还是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