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书法讲座第34课笔记:永字八法3

合集下载

永字八法 讲义

永字八法 讲义

讲义一、永字八法:即“永”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的基本笔画,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点为侧。

2,横为勒。

3,竖为弩。

4,钩为趯。

5,提为策。

6,撇为掠。

7,短撇为啄。

8,捺为磔《笔阵图》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横如千里之阵云,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弩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

二、点画的分类与详解1,点1.1点的分类:(1)方点,(2)圆点。

圆点又分为左向点、右向点、直点、提点、长点等。

1.2点的写法:(1)方点:左上逆锋,右上轻提,右下顿,左下行,左上回笔调锋,正下行,提锋收笔(2)右向点:左上逆锋(笔锋渐提)右下顿笔(有圆收之势),左上提锋收笔(3)左向点:与右向点相反(4)直点:露锋入笔,行笔铺毫,提锋正上收笔(5)提点:露锋入笔,铺毫右下行,提笔回锋,调整笔锋准备右上行笔,右上露锋出尖笔(6)长点:同反捺。

2,横画2.1横的分类:(1)长横,(2)短横2.2横的写法:(1)长横的写法:左逆锋,右下顿笔,右上提笔,调锋,右向行笔(渐提至中部,后渐按),右上轻提,右下顿(有圆转之势),左上回锋收笔(2)短横的写法:左逆锋,右下顿,右上行笔,提锋右下轻收笔。

3,竖画3.1竖的分类:(1)悬针竖,(2)垂露竖3.2竖的写法:(1)悬针竖的写法:起笔同右向点的写法,点收笔后,铺毫向下行笔,最后露锋出笔。

(2)垂露竖的写法:起笔同右向点的写法,点收笔后,铺毫向下行笔,收笔时笔锋偏左行,转右下行,最后,右上回锋收笔4,撇画4.1撇的分类:(1)平撇,(2)竖撇,(3)斜撇,(4)柳叶撇4.2撇的写法:(1)平撇的写法:右上逆风,右下顿笔,左上收笔,调锋往左下,露锋平出尖(2)竖撇的写法:起笔以及行笔的前段与竖画相同,至中间,行笔方向渐往左下,渐渐变细,露锋出尖。

(注意线条的弧度与弹性,不能出现弧度过大或者线条疲软)(3)斜撇,起笔同右向点,行笔直接往左下,稍有弧度,不能过大,露锋出尖(斜撇的特点是较为劲挺、凌厉)(4)柳叶撇:露锋入笔,渐行渐铺毫,中断最粗,过中断后渐渐提笔,最后露锋出尖(注意行笔过程中的弧度与线条的挺拔,线条不能太平)5,捺画5.1捺的分类:(1)斜捺、(2)平捺、(3)反捺5.2捺的写法:(1)斜捺:左上轻逆锋,右下行笔,铺毫,越铺越厚,至最厚处,停驻,慢慢提笔右行,渐行渐提,露锋出尖。

1-永字八法与用笔技巧

1-永字八法与用笔技巧

《书法好入门》之一永字八法与用笔技巧用笔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元赵孟頫云:“用笔千古不易。

”书法有5种书体,其中楷书是基础,而用笔又是楷书的基础。

用笔,即笔画的运用和变化。

楷书要一笔一画,一笔完成就是一个笔画。

汉字千变万化,但只有28种笔画。

不过,这28种笔画并不是针对书法划分的。

从书法学习的角度来说,其中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名称不细化,如点不分反正,撇不分长短,捺不分平斜,竖不分垂露和悬针等;二是有的太复杂,如横折钩、横折弯钩、竖折折钩、横撇弯钩、横折折折钩、横折弯、横折提、横折折撇、竖折撇等;三是书法美感表达不准确,如简体“马”字第二画为“竖折折钩”,要写成“竖折折弯钩”才比较饱满有力。

有鉴于此,需要将28种笔画分解,简化为20种,我们称之为分解笔画。

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分解笔画会了,复杂的笔画自然就会了。

例如“马”字的第二画,把它分解成竖折、横折和弯钩3部分,就既简单又准确了。

在楷书中,所有笔画都可以概括在一个“永”字之中,这就是著名的永字八法。

“八法”即楷书的8个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提、钩。

按,古代的八法名称(侧/勒/努/啄/掠/磔/策/趯)文雅但不通俗,将撇一分为二,且没有折,所以我们不取。

永字八法的书写规律可进一步简化,概括为5种笔势。

这涉及一组概念:把每一个笔画分成3部分,起始叫起笔,中间叫行笔,收尾叫收笔。

一般来说,所有笔画的起笔只有1种笔势,行笔有2种笔势,收笔有2种笔势,加在一起,一共是5种笔势。

以横为例,可以看出笔画的5种笔势。

在这5种笔势中,最好理解和掌握的就是行笔,行笔只有直和弯两种形态。

比如短撇直、长撇弯;竖钩直、弯钩弯。

正点、反点、斜捺的行笔都是弯的,但弯的方向不一样。

直要笔直,弯要圆滑。

《周易·系辞传》云:“一阴一阳之为道。

”行笔直就是阳,挺拔有力,正如《乾卦》所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行笔弯就是阴,珠圆玉润,正如《坤卦》所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永字八法最详细的讲解

永字八法最详细的讲解

永字八法最详细的讲解中国古代以墨宝文字系统为基础,在绘制图案文字时,都是以“八字”的原理进行构筑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永字八法的传播。

永字八法,以一个完整的八字调和而成,在构筑字形时,能够较快地建立出一个完整的构筑字体,更加统一文字风格,也使字体更加易于书写,以及更加精致美观。

永字八法分为横法和竖法。

横法又分为四类:平横、中横、小横、立横;竖法又分为四类:大竖、小竖、撇、点。

其中,横以一横两竖为构筑原则,竖以两横一竖为绘制原则。

永字八法的横法1、平横:横两端对齐,外形为一条竖直的长线,中间均匀弯曲,使字体看起来挺拔、精致、大气。

2、中横:横两端平行,长度有些短,并且弯曲角度比平横略小,使字体看起来更加精致、活泼、大气。

3、小横:横两端平行,长度比中横要更短,多用于构筑词素中的横字;4、立横:横两端对齐,短而细,多用于词素中的横字,以及构筑拓印专用字体。

永字八法的竖法1、大竖:竖两端垂挂,粗而短,多用于构筑元音字和多音字;2、小竖:竖两端垂挂,细而短,多用于构筑辅音字;3、撇:斜线,两端均为斜向下,或者下斜右斜,多用于构筑拼音字;4、点:横短竖长,一般用于构筑元音字、多音字和辅音字的末端。

永字八法通过调节横竖的结构、角度、长度等,来获得各类字形,从而构筑完整的文字结构。

在古代,永字八法在构筑字节形式上效果明显,被称为最完美的字形构筑原则,并且直至今天,它仍然是绘制中国文字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记载,永字八法是由尧时期的大书法家骑士卿发明的。

他通过观察汉字的字形结构,提出了基于横竖结构、轮廓线、曲线以及圆角等基本原则,以一个完整的八字调和而成,用以构筑完整的字形,形成了永字八法的雏形。

随后,永字八法在不断的演变历史中,书法家再次提出了新的构筑原则,更新改变永字八法的本质,并且不断调整构筑元素来更好的适合新的书法文化。

今天,永字八法仍然是文字书写的重要原则,且是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

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字中的细节,也加深了对书法艺术的认知,是一种有益的基础知识。

【笔法】“永字八法”书写奥秘,附颜体楷书八法图例

【笔法】“永字八法”书写奥秘,附颜体楷书八法图例

【笔法】“永字八法”书写奥秘,附颜体楷书八法图例
展开全文
“蓝色字”
弘扬鲁公精神,学习颜体书法
《书法档案》书法的“黑匣子”
“永字八法”,用自然物象来传达、描绘汉字点画的写法,形象而生动,言简意赅,触发心机,便于理解教益。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3、竖为努,同弩,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
4、钩为趯,同跃,为跳跃,先要按顿蓄势,后突然跃起;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速而且锐;
8、捺为磔,裂牺为磔,笔锋开张。

以上描述,更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学习书法艺术要回归到生活经验,感悟自然之理,顿悟天地之妙,去板滞,戒僵化,因时而变,与自然、天地、宇宙相通,成为书法艺术的有缘人。

“永字八法”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几种点画的书写方法,而更多的是从点画开始的艺术感悟。

01/
永字八法
02/
笔法字法
精彩回顾:【笔法】透视八种用笔方法,一览颜体楷书的技法支撑
【笔法】形、质、色、向、位——线条质量 5 要素【颜碑】记录颜氏九代的勤礼碑全文(有注音)附故宫藏民国初拓全本
跟颜真卿学书法。

【永字八法,书法初学者必学法则】这就是最全的小楷书法史

【永字八法,书法初学者必学法则】这就是最全的小楷书法史

【永字⼋法,书法初学者必学法则】这就是最全的⼩楷书法史【永字⼋法,书法初学者必学法则】书法界流传⼀个说法,即把“永”字写好,就可以达到书法⼊门⽔平。

永字⼋法,是中国书法⽤笔法则。

以“永”字⼋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法。

在永字⼋法中,点称作侧,横称作勒,竖称作弩,钩称作趯(tì),挑称作策,长撇称作掠,短撇称作啄,捺称作磔(zhé)。

永字⼋法,借⽤“永”字的各个笔画来说明书写汉字笔势的⽅法,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

1、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笔,势⾜收锋。

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应取倾斜之势,如巨⽯侧⽴。

如果点成平卧或正⽴,则呆痴失势。

2、横为勒,逆锋落纸,中锋⾏笔,回锋收笔。

保持“逆⼊平收,有往必收”之势,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

横为勒,如⽤缰勒马。

如果横直或下斜则疲沓⽆⼒。

3、直笔为努,中锋落笔,不宜过直,太挺直则⽊僵⽆⼒,⽽须直中见曲势。

竖为努,⽤⼒也。

竖画,如⼸弩直⽴。

过直如枯⽊⽴地,虽挺直⽽⽆⼒。

4、钩为趯,驻锋提笔,使⼒集于笔尖。

钩为趯,跳跃,仿佛⼀跃⽽起,与接下来的挑画相呼应。

5、挑为策,发笔舒展,结笔有⼒。

仰横为策,如⽤鞭策马。

6、长撇为掠,起笔有⼒,出锋稍肥,⼒要送到。

撇为掠,如⽤篦掠发。

7、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峻利。

短撇为啄,如鸟啄物。

8、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收锋重在含蓄。

捺为磔,表⽰笔锋要开张。

“永”字的⼋个笔画,是中国书法的基本笔画,其他笔画横钩、竖钩、横折撇等,则是其演变。

“永”字从第⼀笔的起笔到最后⼀笔的收笔,笔画与笔画之间关联呼应,隐含着笔断意不断的意境,脉络畅通,全字点画的迎让、开合都彼此关联,凝神于⼀处。

初学书法,可学习使楷书基本笔画写法具体化的永字⼋法。

永字⼋法的⼋种正楷笔势和⽅圆兼施的结字⽅法,是中国书法的经典模式。

【没错,这就是最全的⼩楷书法史】在中国古代,⼩楷是⽂⼈⼠⼤夫科举从政、治学为⽂的基本⼿段,也是⼀种最为常⽤和实⽤的字体,因此,历代书家多能写⼩楷,尤善⼩楷的⼤家也不少。

学书法必备之《永字八法》精解

学书法必备之《永字八法》精解

学书法必备之《永字八法》精解“永”字共有八画,画画不同,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汉字楷书的点画形式。

一、侧(点)“点”是最短的笔画,天生走势不足,运动感薄弱,写得不好,容易成为向心的、内倾的一个圆,以封闭的形式与周围笔画隔绝,显得萎靡黯然。

具体写法:笔锋着纸后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压再慢慢上收转向,回笔藏锋视情形改变其角度。

古人说,点如果锋芒不露,“则失之于钝,钝则芒角隐而书之神格丧矣。

”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需要补救,方法有二。

第一,强调笔势。

起笔露锋以承接上一笔画,收笔出锋以连贯下一笔画,通过露锋、出锋与上下笔画建立起顾盼映带的呼应关系。

同时,打破圆点的内倾特征,增加笔画向外的张力。

第二,强调体势。

让它的形态不要太平或者太直,因为“平”和“直”都是静止状态,要让它左右倾斜,产生动势,非得其它笔画的配合才能保持平衡,由此与其他笔画发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强化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联系。

正因为如此,“永字八法”中称点为倾侧的“侧”。

姜白石《续书谱》云:“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

”顾盼指的是笔势,向背指的是体势。

汉字的每一笔画都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点也是如此。

孙过庭《书谱》云:“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由于点的运动过程很短,要完成这三个动作就比较困难,容易出现两个毛病,一是顺势按下,一揿即收,起笔、行笔、收笔不分,笔画单薄简陋,空洞无物。

二是不敢用力按顿,因为点的书写兔起鹞落,势如“高峰坠石”,大起大落,在所有笔画中是最情绪化的,如果不强调提按顿挫的动作,会使作品缺少激情。

二、勒(横)“横”的笔画较长,具体写法为,笔锋触纸向右下压再横画而慢慢收起,作一横向笔画。

如果行笔太快,太流畅,笔画会显得单薄空洞。

因此在书写过程中,不能信马由缰,一掠而过,必须勒住缰绳,步步踏实,以求稳重。

“永字八法”称之为“勒”,十分形象。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中国书法艺术中,汉字每一个的点画形态都不一样,每-个点画形态必然有它基本的規律性。

汉字是由“永字八法”所概括的八种基本点画所组成的文字。

相传“永字八法”是王羲之所創,其之所以为书圣,在中国书法史上最重大的创造就是确立和完善了楷书与行书的“新体”,完善了楷书八种基本点画的书写方法。

王羲之【兰亭序】第-字即“永”字,该字中的八种笔法早已规范:第-画是点,称为“側”,意谓以側锋落笔,势足收锋;第二画是横,称为“勒”要做到逆锋落纸,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第三画是竖,称为“努”,中锋落笔,直中有曲;第四画是钩,称为“趯”要做到顿笔停锋,突然提笔出锋;第五画是仰横,称为“策”,发笔舒展,结笔有力;第六画是长撇,称为“掠”,起笔有力,一写到底;第七画是短撇,称为“啄”,左撇用力,如鳥啄食;第八笔是捺,称为“磔”,落笔要轻,行笔缓而有力。

王羲之用+五年的时间探索“永”字的写法。

“永”字的八个笔画,是中国书法中汉字的基本笔画,其它基础笔画如点中的两对点、相对点;还有横钩、竖钩、横折撇等,分别是在“永”字八画上的演变。

“永字八法”对我们学习书法,超脱对笔法之“形”的束缚,具有-定意义。

“永”字从第一笔的起笔到最后-笔的收笔,笔画与笔画之间互相关联呼应的轨迹,也就是点画之间隐含的笔断意不断的意境,使全字脉络畅通,全字点画的迎让、开合都彼此关联,凝神于-处。

所以古时有很多练习书法的人,几乎每天都要写几+遍“永”字。

“永字八法”不仅仅是使楷书基本笔画写法具体化和通俗化,而是其笔画的八种形态和方圆兼施的结字方法,形成了中国书法最经典的模式,它在中国数千年的书法历程中,成为书坛学子学习、把握书法技巧的最佳途径。

【禁经】云:八法起于隶字之始,自崔、钟、张、王传授,所用该于万字,墨道之最,不可不明也。

随僧智永,发其指趣,授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李阳冰云:昔逸少工书多载,+五年间偏攻“永”字,以其备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字也。

最详细“永字八法”书法分解,网友说:从此练字有了正规的笔法

最详细“永字八法”书法分解,网友说:从此练字有了正规的笔法

最详细“永字八法”书法分解,网友说:从此练字有了正规的笔法“永”字八法是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点画运笔方法,到现在仍然是学书法的人入门时要掌握的。

都说“永字八法”是书法的基础,想学书法的你知道多少呢?很多人学习书法基本先学习楷书,楷书练习过程中学习点画是最必要的途径。

王羲之对点画的重要性曾作过一个比喻:“倘或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胳膊),不可不慎。

”可见,掌握好点画的基本功是学习楷书的第一关。

下面我们就用“永”字八法来展开点画的练习。

笔画有千万,都生于一点。

从笔法角度说,无论何种字体都要以点法为根基。

侧是点;引而伸之就是”直”;直画横写就是勒;竖写为努;趯为钩;策为挑;折写为曲尺;掠就是长撇,啄为短撇;磔是捺。

“永”字八法基本上概括了汉字的基本笔画。

在篆、隶、楷、草四体中,楷书的点画写法是最多的,点有很多种,横也有长横、短横、腰细横等多种写法。

这八笔写法弄通了,举一反三,一切笔法也就贯通了。

下面分别来讲“永”字八法的八个笔画,并且列举每一笔画的详细分类。

点法点多在上,要与下画相应,有顾盼之意,如“广” '之” '唐”等字用之。

曾头点也称为“相向点” “羊角点”,指“曾” '善” '堂”等字头。

应该上开下合,才显得舒展,左笔作向右点,右笔作短撇。

其脚点也称为“相背点”,指“页” '其”等字下“八”的写法,应该上合下开,以使其稳定。

左笔作啄势短撇,右笔作点。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圆法》云: '其脚,相背贵横,上合下开。

水旁点右边字笔画少的水旁点应该写得长。

右边字笔画多者水旁点应该写得短。

上点出锋要与下点起笔相应,使其脉络相连,下点出锋成挑,与右旁呼应,如“江” '流”等字“ 氵”的写法,要求各点之间,应分阴阳向背的变化。

指“系”旁下三点及“焉” '鸟”等繁体字偏旁省点的写法。

用于一旁者,须一点起势,一点带下,一点回应;用于两边者,右多一点,左点宜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简书法讲座第34课笔记:永字八法3
1.竖为努
这堂课讲讲“永”字八法第三笔,一竖。

一竖怎样写,我在25、26课中讲解过了。

“永”字八法中,竖笔称为“努”,这里讲讲对“努”的认识。

《玉堂禁经》这样说:“弩不得直”。

还有一个注:“直则无力”。

这里有两个关键字,一是“直”,二是“力”。

上次讲到,张旭的“永”字八法只是改造前人所言,张旭之前,唐太宗《笔法诀》就有这两句话:“为竖必努,贵战而雄。

努不宜直,直则失力。

”前一句话,《玉堂禁经》没有采用,只保留了后一句。

仔细读一下,这话有点问题。

2.关键字:直
问题一,就是这个关键字:直。

《玉堂禁经》说“直则无力”。

唐太宗说:“直则失力”。

初看之下,好像一竖写直了,就是没有力的,不好的。

但历代书法作品中,一竖写直的例子比比皆是。

你看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和欧阳询《化度寺碑》的“永”,
中间一竖都很直。

那这两位大书法
家都是“无力”
了?
再早一点,南齐王僧虔《笔意赞》一文这样说:“努如植槊,勒若横钉。

”“槊”,《说文解字》说“矛也”。

长柄的矛就是槊,槊当然是笔直的,王僧虔是王羲之四世族孙,他说写“努”要像直立的槊,难道他也不懂?
读古书要注意,“永”字八法是跟你讲写点画的技法,就拿我们已经讲过的三个笔画来说,《玉堂禁经》是这样说的:“侧不得平其笔,勒不得卧其笔,策须背笔。

”这三句话都有一个“笔”字,都是在讲用笔。

并非说写出来的点画形状。

所以,讲到一竖“弩不得直”,应该是“弩不得直(其笔),(直则无力)”。

宋人《“永”字八法详说》正是这样的。

它的引文是:“努不宜直其笔,笔直则无力”,立笔左偃而下,最须有力。

“偃”就是倒下,伏倒。

“左偃”就是手腕向左写下来。

各位还记得吗?我在25课中讲过,线条的左中右是这
样的,而手放在桌子上,手腕的左中右
是这样的。

二者方向不同,所以,只有
手腕偏向左,才能写出线条的“中”。

当你手腕偏左时候,笔管必然倾侧,
明代丰坊说这时候笔管好像指向自己的
鼻子。

这就是写一竖的姿势。

《玉堂禁经》原文的几句话,意思是连续的:“侧不得平其笔”,这是讲手腕在右;“勒不得卧其笔”,这是手腕在中,“弩不得直(其笔)。

”手腕在左。

这样手腕三个位置左、中、右都有了。

简言之:努不得直,是指手腕向左时笔管不要直,不是说写出来的一竖形状不要直。

3关键字:力
第二个关键字:力。

《玉堂禁经》说“直则无力”。

唐太宗说“直则失力”,笔管垂直为什么没有力呢?这和人手腕的生理有关系。

在15课“用腕”
中我讲过,手腕有三
个基本位置,这就是
左中右,笔管垂直,
只有手腕在中才可
能、才自然,这就是
正锋位置。

手腕向左、向右时,笔管必然是倾侧的。

自古以来,有些人追求笔
管永远垂直于纸面,一是摇腕,
二是用古怪的方法。

比如有人
把手腕回绕过来,用指尖顶住
笔管,称为叫龙睛回腕法。

他们说,这样子笔管就能永远垂直于纸面。

但是,这样一来,摇腕就不行了。

又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记述了他老师朱九江先生的方法:“先生曰‘腕平,当使杯水置上而不倾。

’”就是拿一杯水放在手腕的背上不能倒下来,“竖锋,当使大指横撑而出”要做到竖锋,那就要笔管垂直。

他们的方法是“使大指横撑而出”。

这些方法都是不科学的,违反人体生理的。

简言之:手腕向左写一竖,笔管自然是倾侧的,“永”字八法一竖,是用侧锋写的,手腕向左时求笔管垂直,反而无法用力。

4.努还是弩?
第三个关键字,“永”字八法这一竖,究竟是“努”还是“弩”?这一竖,有人写为“努”,有人写为“弩”,从现在古籍中看,唐宋时候已经是这样了。

宋代《墨池编》用“弩”,《书苑菁华》用“努”,《书苑菁华》还有两个口诀:一个用“努”,一个用“弩”,不统一。

在宋代《“永”字八法》这一篇中,开始是定义,第三笔“竖为努”,讲得很肯定。

但后面两个口诀就不一样,仔细看一下,口诀一是讲笔势的,“弩弯环而势曲”,描写笔画的形状,笔势中有很多这样讲形状的例子,如杏仁势、马核桩势、飞带势、鸡头势,等等。

口诀二是讲笔法的,“努过直而力败”。

用了“努力”的“努”,意在用笔的方法。

“努”是一个动词,基本义就是用力,汉代有一首很著名的乐府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努力就是用力、勉力。

“永”字八法八个点画的名称,全部都是动词,因为是讲笔法,笔法当然都是动作。

我以前跟各位讲过,书法线条,有动手腕和不动手腕之分,譬如一横手腕向右,一个动作写到底,这是最简单的横,就是王羲之批评的平拖。

随着书法的发
展,曲线越来越多,也就是说,手腕的
摇动逐渐成为主要的方法,那就有先右
后左的横,称为覆,或者先左后右的横,
称为仰。

在真行草书中,长笔画都会动腕,在“永”字八法中,有五笔都是短笔画,包括已经讲过的侧、
勒、策三笔,还有没有讲过的趯和啄。

这五个短笔画,行笔可以用一个动作,
但剩下的三笔,都是长笔画,一个竖、
长撇、长捺。

这三笔都是要动手腕的。

一竖跟刚才讲的横笔一样,也有三种情况,最简单就是手腕向左,一个动作写到底。

如果你能竖得很直,那也不简单了。

但这线条只是平拖线条,用来写短笔画还可以,长线条就要动手腕,否则就很单调。

动手腕的竖笔,先左后右,称为努。

后右后左称为裹。

你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永”字,中间一竖主是努。

智永《真草千字文》的“永”字,
中间这一竖,也是弯曲的,“努”。

至于另外一个“弩”,这是名词。

它是古代射箭的武器,跟弓的功能一
样,只中间多一个臂,臂上放箭就比较平稳,《说文解字》说:“弓有臂者”就是弩。

“永”字中间的长竖,因为动手腕而弯曲,有些人就写为“弩”。

刚才提到宋代《永字八法》口诀一中的“弩弯环而势曲”,这句话就是形容笔画的形状。

我想就是因为笔法称为“努”,所以笔势用了同音字“弩”。

那为什么不叫弓呢?弩多了一个臂,不是有点画蛇添足吗?所以“永”字八法第三笔,应该是“努”,不是“弩”。

其实“努”本身就有向外鼓出的意思。

如“金刚努目”,就是瞪眼睛,眼珠子凸出来。

又如努嘴,就是撅嘴,嘴唇鼓起来,如《水浒传》:“却才见押司(宋江的官职)努嘴过来。


总之,什么东西鼓出来就
是“努”,一竖也是如此。

要注意,26课中我讲
到,当手腕动作做得很小,
这竖笔就近于直线。

虞世南和
欧阳询的“永”
字中间一竖,
看起来很直,其实和王羲之一样,只是手腕来回很小而已。

元代有一篇《书法三昧歌》,里面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夫作字之要,下笔须沉着,虽一点一画之间,皆须三过其笔,方为法书。

”任何点画,都有一波三折,都要动手腕,否则这个线条就不好看。

至于你动手腕的幅度有多大,这没什么规定。

简言之:“永”字八法讲述写笔画的技法动作,其他七法“侧勒趯策掠啄磔”都用动词,所以“永”字一竖还是用“努”比较好。

今天再写一下一竖,以前写过的。

那么现在我的手是正锋位置,这是向右,这是中,这是左,我们写一竖的时候,手向左一点,这个就可以取得一竖的中锋。

我们先写最简单的,就是平拖的,平拖的一竖。

然后写努,先左后右,然后
写裹,先右后左。

那么当你动作做得小的时候,这个努就会趋向于直线。

先左后右,动作小它就接近于直线。

本节要点:
“永”字八法中间一竖,称为努。

写努时手腕在左,笔管倾侧。

长笔画手腕要来回,不能平拖。

要点解读:
思考题:
《玉堂禁经》为什么没有采用《笔法诀》“为竖必努,贵占而雄”这一句话?
假如一竖笔法称为“努”,笔势另称为“弩”,你认为好不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