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书法讲座第17课笔记:尖锋线的本质
黄简讲书法L 级课程笔记 基本笔画的知识点

黄简讲书法L1级课程笔记:基本笔画的关键点分类横竖撇捺备注起笔一面锋起笔 起笔用6号方向,接着横笔也是6号方向,起笔、行笔只用了笔锋的一个侧面。
中线是一直线,方向都是8—8,无须动手腕。
一面锋起笔就是看得见一个尖,起笔中线和行笔中线之间无须扭手腕。
一面锋起笔,露锋。
中线是一直线,一面锋起笔,一面锋行笔。
笔心直下:驭锋两面换起笔所谓两面换,就是起笔和行笔所走的方向不同,换笔心前后用了两个侧面。
6-3、9-6、9-3两面换还可以起到侧锋的开锋作用。
两面换起笔,就是起笔和行笔的中线不在一直线上两面锋起笔,起笔和行笔所用的侧面不同。
要扭动一次手腕来调整中轴。
起笔和行笔所用的侧面不同,要扭动一次手腕来调整中轴。
侧锋下纸,先取分数改变方向:衄锋三面换起笔三面换。
换笔心用三个面。
7-6-3、6-8-3、3-9-6、6-3-6起笔用两个面,行笔再换一次,第一段是入纸动作,第二段调整,第三段行笔。
如:7-9-8。
露锋三面换起笔,有竖起笔和横起笔之分。
同样有竖起笔和横起笔之分。
藏锋起笔藏锋:欲右先左,欲下先上。
尖锋垂直下纸,就是一个圆点,这是标准的藏锋。
侧锋下纸是倒方向,然后转过来覆盖掉这个尖,又称为“藏头”。
藏锋起笔,是反向起笔,绕一圈把尖锋痕迹抹掉。
转圈顺时针,反时针都可以。
是反向入纸,绕一个圈把尖锋的痕迹抹掉。
转圈顺时针、反时针都可以。
分类 横竖撇 捺备注藏锋两圈起笔(四面换)“蚕头”就转两圈。
藏锋两圈起笔,其实是用了四个面。
这里是右左上下,写了两个圈。
藏锋两圈起笔,通常用在平捺上。
跟隶书一横的蚕头写法完全一样。
行笔尖锋行笔笔管尽量保持垂直,推动笔尖,趯锋。
尖锋行笔,称为趯锋两种撇,都是从3号位开始写向7号位。
一种是直的,行笔的时候手腕向左,一左到底。
只有一个动作,书法中称之为啄。
另一种是曲的,行笔中要扭动手腕一次,先右后左,两个动作,这一种撇书法中称之为掠。
“波势”通常用来写最长的一横或者一捺。
尖锋行笔称为趯,竖管直锋,写出来的线条又称鳞勒。
黄简书法初级课程讲座笔记(第01-30课)

黄简书法初级课程讲座笔记(第01-30课)01.初学者应该学那一种体好?这一讲详细介绍什么是字体、书体和书法家之体。
这些体,在发后书法课-中会经常提到。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01 三种体的意义很多人喜欢书法,学习书法,但是,不得概念,成功的比例不大,这是什么原因?你看,通常是去买几本贴,买枝笔,回家就开始练起来。
但是这儿他少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先把书法的“法”搞清楚。
你想,你连书法的“法”的法都不懂,你怎么可能成功呢?书法牵涉到很多方方面面的知识,比如说你买一枝毛笔,什么毛笔是适合你需要的呢?你买一本字帖,哪一本字帖是入门贴呢?这些问题不解决,今后一起困扰着你,妨碍你的进步。
所以,今天第一堂课,我先从最基本的概念给大家讲。
什么是书法?以下我就初学者经常提的问题进行讲解,这些问题呢,我用数字标明,然后,我解释的要点,就标明为 1.1、1.2、1.3等等。
如果你对我解释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在我黄简艺术工作室的社交网站上提问。
提问的时候,请你注明是哪一点有问题。
好,那我们现在就开始。
1.什么是书法。
书法分为篆书、隶书、草书、行书、真书,又有欧体、褚体、颜体、柳体……初学者应该先学哪一种体好呢?中国汉字的体很多,初学者往往觉得很困惑。
这里重要的是把各种体的意思搞清楚。
1.1字体的分类要了解汉字的这些体,可以把它做一个分类。
我这里介绍一篇好文章,作者是著名学者郭绍虞教授。
文章的题目是《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
发表于《学术月刊》1961年9月号。
这篇文章把汉字各种体分得很清楚。
郭先生说:就汉字而论字体,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指文字的形体,二指书写的字体,三指书法家的字体。
下面我详细的解释一下儿这三种体的意思。
1.2文字的形体:第一种文字的形体,就是通常所称的字体。
字体是文字学上的概念,考察的标准是字形的结构特点。
有相同特点的字就称为一种字体。
什么是字体。
指文字的形体,它考察字形的结构特点。
有相同结构特点的字称为一种字体。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40集全)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40集全)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持续更新)启明按:在5月底的时候,启明汇总了《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的全部53集视频教程,很多书友都觉得这套课程讲得很好,于是让我把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的视频也做个整理。
系统地看过黄简老师讲书法的朋友应该知道,黄简老师的这个书法教程将要分成十级,这十级的内容大致会分成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课程,黄简老师会在基础课程部分讲到用笔、识势、裹束,第二部分是专题课程,将会讲到篆书、隶书、草书、行书、真书,同时黄简老师还将讲到两个补充内容,一个是书法作品格式的问题,一个是相关书法理论。
如下图所示:目前,《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还没有全部发布完毕,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启明将《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每一课的课题以及观看地址做了一个汇总,而且启明将会随着黄简老师的更新而不断更新。
希望能为已经学习完了初级教程的书友提供方便,同时也建议大家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按住键盘上的“Ctrl+F”组合键,把这个文章收藏到您浏览器的收藏夹中,或者把文章转载到您的博客里,这样就可以快速进到这个文章页面。
1.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01 笔势的基本概念12.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02 笔势的基本概念23.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03 点的笔势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04 点的笔势书写示范5.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05 横竖的笔势16.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06 横竖的笔势27.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07 撇捺的笔势18.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08 撇捺的笔势29.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09 钩裹势和钩努势110.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10 钩裹势和钩努势211.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11 衮笔势12.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12 竖笔势和奋笔势13.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13 竖笔势和奋笔势的运用1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14 「五势」小结15.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15 合点16.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16 排点117.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17 排点218.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18 排点319.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19 联点120.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20 联点221.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21 横竖的复合笔势:石楯势22.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22 横竖的复合笔势02:蟠龙势23.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23 横竖的复合笔势03:横爻势2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24 横竖的复合笔势04:包裹25.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25 横竖的复合笔势05:马桩势26.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26 钩趯的复合笔势0127.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27 钩趯的复合笔势0228.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28 钩趯的复合笔势0329.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29 钩趯的复合笔势04二次修订版30.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30 撇捺的复合笔势0131.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31 撇捺的复合笔势0232.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32 复杂笔势0133.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33 复杂笔势0234.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34 复杂笔势0335.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35 整理笔势修订版36.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36--笔势系统表的改进37.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37--十三势的本意38.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38--识势139.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39--识势240.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40 笔势总结书法教学视频2016年9月1日,黄简老师将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全部更新完毕,目前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已经开始录制,启明会持续发布黄简老师的相关教学视频。
黄简老师谈书法:学书法,先搞清楚什么是书法三要素

黄简老师谈书法:学书法,先搞清楚什么是书法三要素所有的事物,都是由要素决定的。
把握一个事物,也就是把握它的要素。
训练一个新手,当然是从基本要素入手。
书法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历史上有没有人讲起过呢?唐朝张怀瓘《玉堂禁经》,不但记录了永字八法、五势、九用,还归纳了书法三大要素。
后面一句话很严厉,所谓书法,一定要三样东西都有,“三者兼备”。
“苟守一途”,假如你只守住一样,“即为未得”,那就没有得到,还不是真正的书法。
张怀瓘不是等闲之辈,在中国书法史上,他是理论大权威,书法论述,就数他最多。
所以,《玉堂禁经》这些话,很值得我们重视。
第八个问题,用笔、识势和裹束这三要素的详细内容是什么?第一要素是用笔。
顾名思义,用笔就是毛笔的使用方法。
通常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毛笔怎样执,二是笔锋怎样用。
用笔第一件事情是执笔。
怎样抓住毛笔,这是有讲究的。
韩方明《授笔要说》详细记录了五执笔,这是张旭所讲授的公开内容。
张怀瓘《玉堂禁经》记录了“九用”的内容,这是讲笔锋怎样用,是张旭不公开的内容。
五执笔,就是唐人流行的五种执笔法,每咱执笔法都有专称,这就是:執管、扌族(zhuó)管、撮(cuō)管、握管、搦(nuò)管。
但是要注意,其中只有第一种执管是书法家所用,其余四种方法都不是,虽然流行,只是分析给你听,这是不好的方法。
所谓九用,就是九种用锋方法。
一曰顿笔,二曰挫笔,三曰驭锋,四曰蹲锋,五曰【足存】(cún)锋,六曰衄锋(nǜ),七曰趯(tì)锋,八曰按锋,九曰揭笔。
这些都是唐朝人的术语。
九用也可以分为两类:挫笔和趯锋是书写动作,其他都是调锋动作。
毛笔和硬笔不同,时时会散,会扭起来,所以要一边写,一边调锋。
调锋以后,笔锋就顺了。
简言之:书法第一个要素是用笔,分为执笔和用锋。
用笔调锋习惯上称为“小圈”。
第二个书法要素是识势。
我们来看看这个例子。
永字八法为例。
箭头所指的第一点,现在是侧放的,看起来很好看。
黄简书法讲座第17课笔记:尖锋线的本质

黄简书法讲座第17课笔记:尖锋线的本质1.尖锋线的本质上一堂课有两句话很重要:一句话是“一枝毛笔两个锋”。
另一句是“笔心为帅”,希望各位记住。
笔心的端点就是尖锋。
笔心为帅,也就是尖锋比侧锋重要。
我们知道,尖锋下纸,就是一个圆点。
那当尖锋运行移动,纸面上会怎么样呢?很简单,尖锋移动,就是这个圆点在移动。
所以,尖锋线是一连串的圆点所组成的。
这跟用铅笔、圆珠笔的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所谓的尖锋线,本质上就是一连串的圆点。
好象鱼鳞一样排列,一个圆点就是一个鳞片。
所以古代又称“鳞勒”。
《玉堂禁经·勒法异势》说写一横:“此名‘鳞勒’”。
鳞勒是书法最基本的线条,是尖锋线的特征。
这里有两个字,一是鱼鳞的鳞,这意思我已经说过了。
二是勒,我等一下再作解释。
鳞勒在更早一点的文献,如蔡邕《九势》一文中已经见到。
他说:“横鳞,竖勒之规”,就是一横的写法,也可以用作写一竖的标准。
你看这三条线,都是尖锋线,圆点大小也一样。
唯一区别就是疏密不同。
当我们写尖锋线的时候,圆形鳞片的排列,可松可紧,有时密有时疏。
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尖锋线。
请你注意,为了清楚,每个圆点我都画出了轮廓线。
但实际上尖锋写出来的圆点,是没有轮廓线的。
好,现在我把圆点的轮廓线拿掉,就是实际书写的尖锋线了。
大家都看,鳞勒线条两边不是平滑的,而是轮形连续。
上面这条线,鳞片排列疏,轮边非常明显,两边凹凸很大;中间这条线排列较密,感觉是一条边缘毛糙的线。
下面这一条,鳞片非常密集,这样两边就接近于光滑了。
古人说,好线条要“不光而毛”,鳞勒就是写毛糙线条的方法之一。
轮边线条也是经常用到的,可以消除线条平板的感觉。
举例来说,清代伊秉绶的作品,就可以看到这种轮边线条。
有些线条粗看好似是光滑的,其实不是,你看这一张白描,线条流畅而飞动,这样细的线条,用的就是尖锋线。
把线条放大一些看,就可以看到圆点。
简言之尖锋线的本质,是圆点移动形成的线条;线条两边是轮形连续,古称“不光而毛”;尖锋线又称鳞勒。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 (1-51)排版

初級課程 (1-51)目录第01课笔记:三种体的意义 (1)第02课笔记:什么是书法 (4)第03课笔记學書法從筆法入手 (8)初級課程04 聚焦王羲之(上) (10)初級課程05 聚焦王羲之(下) (13)初級課程06 書法三要素 (15)第07课笔记书法分多少级 (20)初級課程08 認識毛筆(1) (22)初級課程09 認識毛筆(2) (26)初級課程10 毛笔的选购和保养 (31)初級課程11認識墨汁(1) (36)初级课程12 认识墨汁﹝2﹞ (39)初级课程 13 墨法 (43)初級課程14 执笔 (48)初級課程15 用腕 (55)初級課程16 尖鋒的用法 (60)初級課程17 尖鋒線的本質 (64)初级课程18 毛笔侧锋的用法 (68)第19课笔记:侧锋线的本质 (73)第20课笔记:什么是换笔心 (79)第21课笔记:中锋和偏锋 (81)第22课笔记:运笔 (84)第23 课笔记:横的写法1 (89)第24 课笔记:横的写法2 (94)第25 课笔记:竖的写法 (99)第26 课笔记:竖的写法2 (105)第27 课笔记:撇的写法 (110)第28 课笔记:捺的写法 (116)第29 课笔记:捺的写法2 (122)第30 课笔记:笔画的连接 (127)第31 课笔记:九用小结 (132)第32 课笔记:永字八法1 (137)第33 课笔记:永字八法2 (141)第34 课笔记:永字八法3 (145)第35 课笔记:永字八法4 (149)第36 课笔记:永字八法5 横竖撇捺加趯 (155)第37 课笔记:永字八法6 两种撇 (161)第38 课笔记:永字八法7 捺为磔 (167)第39 课笔记:完整的永字 (172)第40 课笔记:什么是骨肉筋节 (176)第41 课笔记:节点的种类 (179)第42 课笔记:节点的形状1 (185)第43 课笔记:节点的形状2 (189)第44 课笔记:大圈的转 (195)第45 课笔记:大圈的折 (201)第46 课笔记:拨灯法 (206)第47 课笔记:什么是使转 (211)第48 课笔记:用笔总结 (217)第49 课笔记:选贴 (222)第50 课笔记:读贴 (227)第51 课笔记:用笔测试 (233)第01 课笔记:三种体的意义很多人喜欢书法,学习书法,但是,不得概念,成功的比例不大,这是什么原因?你看,通常是去买几本贴,买枝笔,回家就开始练起来。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 (第31-35课)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第31-35课)“九用”已经讲完了,在韩方明《授笔要说》和张怀瓘《玉堂禁经》中,只有九种用笔方法,数量很少。
那在实际书写中,究竟够不够用呢?我们来深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1.笔心的状态我们知道:“笔心为帅”,所有用笔动作,归根到底都是使用笔心。
笔头是一个圆锥形,如果笔心很小,就等于圆锥形的中轴,现在的毛笔,笔心太大,你用笔时要想象中轴的状态,为了图片清楚起见,我这里用一个中等笔心做例子。
你看,笔心的状态只有三种:垂直、倾侧和弯曲。
其中倾侧这一种,只有在空中才可能。
因为毛笔是软的,一下到纸面,就会弯曲。
所以真正起作用的,只是垂直和弯曲。
笔心一弯一直,称为一个来回,或者一次起倒。
书法上的动作,其实都在不断地做着起倒。
2.起笔的动作先来看看起笔时笔心可以做什么动作。
起笔就是笔锋怎样下到纸面。
从笔心的角度看,只有两个可能。
一是笔心直下,二是笔心侧下。
有没有第三种情况呢?没有。
2.1笔心直下:驭锋笔心直下纸面,就是使尖锋接触纸张。
“九用”中称之为驭锋。
九用之三说:三曰驭锋,直撞是也;有点连物,则名暗筑,目、其是也。
驭锋就是直撞,如果连住其他笔画,又称暗筑。
《玉堂禁经》以“目”、“其”这两个字为例子。
这两个字中间两横的起笔,连住了左边的一竖。
所以你无须做什么动作,你做了也看不见。
下笔时,可以简单地用“直撞”下笔。
下笔后,如果想粗一点,可以来回摩擦一下,这样就可以把笔毫拉开一点,称为开锋。
开锋时手腕来回摇动,用的技法是衄锋。
2.2侧锋下纸,先取分数第二种情况,是侧锋下纸,笔锋侧下纸面,目的是使用副毫,这时候就要决定使用一分笔、二分笔还是三分笔。
选择分数用什么动作呢?当然是下蹲。
弯曲笔心的动作,称为蹲。
《玉堂禁经》说:四曰蹲锋,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
“一”、“乙”等用之。
你看王羲之《兰亭序》这个“一”字,在起笔阶段逐渐下压笔心,取得侧锋二分笔,然后开始行笔。
2.3改变方向:衄锋如果起笔用两面换、三面换,或者是藏锋蚕头等等,这就要变换方向,变换方向用衄锋,习惯上称为换笔心。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版》是一本非常经典的书法教材,主要介绍了书法的笔势。
下面是一些关于笔势的相关参考内容,供您参考。
一、三种基本笔势1. 顶势:顶势是书写时笔尖与纸面顶部仅有一点接触,适用于书写行草、草书和隶书等书体,给人以疾苦豪迈之感。
2. 直势:直势是笔尖与纸面有较大的接触面,写作时须笔锋平直,适用于楷书、隶书等书体,给人以端庄、厚重之感。
3. 斜势:斜势是书写时笔尖与纸面略带倾斜,适用于行草和草书等书体,给人以自由、潇洒之感。
二、笔尖的运用1. 方尖:方尖适用于楷书、隶书等正方形字体,宽厚的笔画可以展现方正、庄重的特点。
2. 圆尖:圆尖适用于行草、行书等圆形字体,圆润的笔画能够展示柔和、流畅的特点。
3. 尖尖:尖尖适用于行草、行书等角度较尖的字体,刚硬的笔画可以展现尖锐、犀利的特点。
三、笔力的控制1. 喜用笔的左角:以笔的左下角为主要用笔点,运用右角的部分辅助写字,可以在书法作品中形成鲜明的对比。
2. 控制好笔力:写字时应该掌握好力度和速度,有节奏的运用笔力,使字体线条变化丰富,给人以美感。
3. 感受墨的厚薄:通过控制墨的厚度与用墨量,使墨情浓淡、虚实相间。
四、字形的变化1. 硬尖笔:硬尖笔的笔画表现出坚硬、有力的特点,在字形上有明显的虚实结构。
2. 折尖笔:折尖笔的笔画呈现出坚中有柔的特点,可用于书写行书、楷书等字体。
3. 软尖笔:软尖笔的笔画形态柔软且具有弹性,可用于书写行草、草书等字体。
五、写字的姿势1. 坐姿:在书法创作中,采用坐姿能够更好地掌握笔杆的灵活性,保持身体的稳定。
2. 握笔的方式:可以采用“刚柔相济”的握笔方式,即右手中指、无名指夹持笔杆,食指、拇指与中指相对,保持灵活性。
3. 手臂的运动:在写字时,应以手腕和手臂为主要运动部位,使笔的利用率更高。
六、练习方法1. 临帖:通过临摹优秀书法作品,模仿大师的笔势、笔力和字形,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简书法讲座第17课笔记:尖锋线的本质
1.尖锋线的本质
上一堂课有两句话很重要:一句话是“一枝毛笔两个锋”。
另一句是“笔心为帅”,希望各位记住。
笔心的端点就是尖锋。
笔心为帅,也就是尖锋比侧锋重要。
我们知道,尖锋下纸,就是一个圆点。
那当尖锋运行移动,纸面上会怎么样呢?很简单,尖锋移动,就是这个圆点在移动。
所以,尖锋线是一连串的圆点所组成的。
这跟用铅笔、圆珠笔的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所谓的尖锋线,本质上就是一连串的圆点。
好象鱼鳞一样排列,一个圆点就是一个鳞片。
所以古代又称“鳞勒”。
《玉堂禁经·勒法异势》说写一横:“此名‘鳞勒’”。
鳞勒是书法最基本的线条,是尖锋线的特征。
这里有两个字,一是鱼鳞的鳞,这意思我已经说过了。
二是勒,我等一下再作解释。
鳞勒在更早一点的文献,如蔡邕《九势》一文中已经见到。
他说:“横鳞,竖勒之规”,就是一横的写法,也可以用
作写一竖的规范。
你看这三条
线,都是尖锋线,
圆点大小也一样。
唯一区别就是疏密不同。
当我们写尖锋线的时候,圆形鳞片的排列,可松可紧,有时密有时疏。
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尖锋线。
请你注意,为了清楚,每个圆点我都画出了轮廓线。
但实际上尖锋写出来的圆点,是没有轮廓线的。
好,现在我把圆点的轮廓线拿掉,
就是实际书写的尖锋
线了。
大家都看,鳞
勒线条两边不是平滑
的,而是轮形连续。
上面这条线,鳞片排列疏,轮边非常明显,两边凹凸很大;中间这条线排列较密,感觉是一条边缘毛糙的线。
下面这一条,鳞片非常密集,这样两边就接近于光滑了。
古人说,好线条要“不
光而毛”,鳞勒就是写毛糙
线条的方法之一。
轮边线
条也是经常用到的,可以
消除线条平板的感觉。
举
例来说,清代伊秉绶的作
品,就可以看到这种轮边
线条。
有些线条粗看好像是光滑的,其实不是,你看这一张白描,线条流畅而飞动,这样细的线条,用的就是尖锋线。
把
线条放大一些看,就可以看到圆
点。
简言之
尖锋线的本质,是圆点移动形成的线条;
线条两边是轮形连续,古称“不光而毛”;
尖锋线又称鳞勒。
2.趯(yuè)锋
在《玉堂禁经》,所
记录的张旭“九用”中,
第七种叫“趯锋”。
这就
是写尖锋线的用锋技巧。
也可以用来调节尖锋线
的形状。
还记得我在第六课中讲过书法的要素吗?“九用”就是九种用笔法。
其中两种是书写动作,七种是调锋动作。
趯锋是第七种,属于书写动作。
关于趯锋,《玉堂禁经》这样说:“七曰趯锋,紧御涩进,如锥画石是也。
”现在很多人看见古文就头痛,血压高,其实古文并不难,这里只有三句话,我们一句句来。
第一句“七曰趯锋”。
这个“趯”字很少人认识。
《说文解字》说:趯就是躍也。
《前汉书·李寻传》颜师古注:“趯与躍(跃)同。
”所以趯锋,其实就是躍锋。
顺便说一下,“趯”字有两个音,另一个音念(tì),我们在后面讲永字八法的时候会讲到。
第二句“紧御涩进”,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御,《说文解字》解释“使马也”,古人骑马代步,“紧御”就是紧紧地拉住马,这就是“勒”。
涩,《说文》解释是“不滑也”,艰涩,不通畅。
这句话的意思,并非要勒马停下来,而是避免失控。
不是放马疾行,而是艰难地前进。
在书法中,笔锋等于马,御锋等于御马。
所以称之为“涩进”,前人说好像在湿泥上行走。
先锋要咬得住纸,粘住纸。
这么说恐怕大家还不懂,所以《玉堂禁经》第三句讲了一个例子:“如锥画石是也”。
好像以铁锥子在石头上画线那样,这样用锋就对了。
这里要讲一个故事:我在第四课排过一个系统表,张旭的笔法,来之于他的舅父陆彦远。
陆彦远曾经对张旭说过自己学书法的经历,他说:“吾昔日学书,虽功深,奈何跡不至殊妙。
”就是学了很久,下了很多功夫,就是线条不够好看。
“后问于褚河南,曰:‘用笔当须如印印泥’思而不悟”。
他后来有机会请教大书法家褚遂良,褚遂良只说了一句话:“用笔要像打印章”。
陆彦远一头雾水,不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
”后来在一个岛上,看见一片平沙地,令人很想在上面写字,“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
”于是陆彦远拿锋利的工具在上面写字。
居然线条非常漂亮。
“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著,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
”从这里才明白,下笔要力透纸背,线条就好看了。
回过头来,想想褚遂良所说的“印印泥”,其实就是说用笔要力透纸背,用力下压。
只不过,他不肯明白的说出来。
在《玉堂禁经》中,张旭改了一个字,“锥画沙”改成“锥画石”,好像用铁锥在石头上画,力量更大。
历史上传说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也是同样的意思。
这是一把锥子,我们来试试锥画石,如果你很轻的画,那是很容易的,但现在如果你很重地把它按下去,那会怎么样呢?你看这样拉就很难拉了。
它就发生了跳动,这就是趯锋。
你按的力轻一点,它跳动就容易点。
但如果你按的力很
大,它跳动就很难。
每次跳动的间距就比较宽。
上一堂课,我示范写尖锋线的动作,是先驭锋下纸,然后手腕向右,开始运行,写完后,手腕向左,扶直笔管,回到正锋状态。
书法运笔,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拖”,拖是“笔管先行,笔锋在后”,拖的时候,手腕向右,这个练习,就是上一堂课所做的。
“拖”是最容易写的,但笔锋和纸面的摩擦力不大,很难做到力透纸背。
还有一种就是“推”,推是“先锋先行,笔管在后”,推的时候,手腕向左,推的力量比拖大得多,但行进困难,这就是“涩进”。
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说:“勒不得卧其笔,须笔锋先行。
”就是笔管不要睡倒,笔锋要先走。
这是笔管基本垂直的情况下推笔尖,称之为“勒”。
我用一段电线来表示笔心,假如你毛笔只有一根毛,那么这根毛就是笔心。
问题就比较简化。
那么,毛笔它垂直下纸叫“驭锋”,这个时候用的就是尖锋。
尖锋在纸,你侧一点,还是尖锋,你弯一点,还是尖锋。
只要你不是弯到这个样子,这个样子就是侧锋了,不是用尖锋了。
那么今天讲的呢,跟上次不同,上次是这样子,是拖。
今天讲的是推。
推是把它倒过去推,推行。
推的时候注意,推的时候你不要太弯。
太弯地推,会把笔尖推散,所以不能太弯。
那么叫“勒”呢?“勒”照永字八法和唐太宗的说法,
那就是笔管基本是直的,在这个情况下面去推,你看这一种情况,它是发生了跳动。
这就是“趯”锋。
我们来实际写一下,先做上次的动作。
驭锋下纸,手向右拖过去,然后收笔。
今天就不同了,驭锋下笔,顶实纸面,然后推动笔尖,收笔。
那末怎么知道你是趯锋呢?可以看看纸的背面。
你就知道了,它是跳动的。
趯锋是可以调节的,就是说,力量越大,它跳得就越厉害。
你下纸以后,力量越大,它跳得就越厉害。
那力量越小呢,它跳的幅度就越小。
你拿起来看,上面和下面的跳跃幅度是不一样的。
要注意有些人写趯锋,他理解错了,他不是把压力加大,而是不断地动手。
他的趯锋线怎么写呢?他就是这样子。
他这样子来写,看起来好像也是,实际上不是,他这是画出来
的。
跟真正的趯锋是两回事。
这是我写的《心经》中
的几个字。
细长的尖锋线就
是用趯锋写的,放大后就可
以看得很清楚。
趯锋是书法的基本线条,不大容易。
各位如果真想学书法,就不要怕难啊。
本节要点:
尖锋线是一连串的圆点,称为鳞勒。
趯锋是写尖锋线的技法。
力透纸背是线条好坏的关键。
要点解读:
思考题:
趯锋写的尖锋线,是否需要把鳞片排得整整齐齐?
趯锋能不能军民一致竖笔,或者撇捺?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