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重礼治
东方文化知识点总结

东方文化知识点总结东方文化,是指主要指东亚地区的文化,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传统文化。
东方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东方文化的一些知识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始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信仰、中医养生、武术、书法、绘画等等。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主流哲学思想,强调仁爱、礼治、忠孝、孝道等观念,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影响深远,对中国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家庭关系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另一主要哲学思想,其主要内容是以“道”为中心,追求自然与宇宙的最高境界,主张“无为而治”,注重个人修养与内心平静。
3. 佛教信仰佛教是中国传统的重要宗教之一,佛教思想的传入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的中心理念是“解脱生死”,弘扬慈悲之心。
4.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阴阳平衡”、“五行调和”,讲究养生保健,强调预防胜于治疗。
5. 武术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包括太极拳、武当剑、八卦掌等多种流派,注重内外兼修,强调身心合一,对人体健康有益。
6. 书法、绘画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历史悠久,为中国文化瑰宝,书法强调笔墨纸砚之美,绘画注重意境和笔墨技法,传统绘画风格独特,有水墨山水、花鸟、人物等多种类型。
二、日本传统文化日本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充满着东方智慧和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茶道、日本园林、武士文化、歌舞伎、浮世绘等。
1. 茶道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从容淡泊、内心宁静,注重仪式感和礼节,对个人修养有很大的帮助。
2. 日本园林日本园林是日本传统建筑艺术的代表,注重构图与景色的结合,造园风格独特,强调自然与和谐。
3. 武士文化武士文化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瑰宝,武士精神强调忠诚、勇敢、荣誉,对于日本的历史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部编版):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拓展深化
中华文明对于人们在相貌、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表现出了很强的包容心态,中华文明容纳了外部传入的佛教、 包容性 基督教等宗教,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元素,包括哲学思想、 话语体系、制度形式和文学艺术 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 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中原 凝聚性 文化和族体也不断向边疆扩散,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 输送到边疆,中原与边疆互相交流,逐渐形成和发展为共同 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
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学东渐 (1)明末:意大利人_利__玛__窦__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2)清初: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 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图解历史
近代“西学东渐”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本土性 多样性 _包__容__性__ 凝聚性 连续性
本国风情,地域特征 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思维点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他特点 (1)具有极其强烈而又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 (2)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实用伦理文化。 (3)具有浓厚的思辨传统,强调理性和智慧。 (4)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 (5)重视礼治,强调社会的和谐发展。 (6)农耕性: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化相融合。
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的知识点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的知识点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的知识点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为其轴心的,而儒家学说的等级观念、宗法意识、国家本位、礼治主义等观念在绵延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一)等级伦理等级伦理是儒家文化的首要特征,它产生于也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它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维护以君权、父权、夫权为核心的等级制度。
儒家以“礼”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一准乎礼”是中国古代法制的基本特征,而“礼”强调的是等差之爱,尊卑有序。
人们在行为选择之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否符合上司的要求,会不会触犯当权者的利益,而不管是否符合法律与正义。
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主要强调的是群体价值而不是个人价值,个体在群体中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
这样就必然以各种纲常规范来束缚人们的思想,约束人们的行为,压抑人们的欲望和创造性,进而把个人的价值消解在群体中。
因此,在等级伦理下,不可能形成追求公平、正义、权利和自由的行为模式,这种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伦理结构“与私法、民法有着普遍的逻辑上的矛盾。
[①]”(二)宗法意识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在自给自足和血缘关系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农业社会,它以农业文明为依托,以宗法血缘关系为根基,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这种宗法制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使整个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都隶属于血缘纽带之上。
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存在与发展,对传统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人们的一切行为模式、心理状态都受到这种社会结构的制约,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种种联系往往是通过家族的媒介功能实现的。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传统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深刻地影响着传统中国法律制度的基本面貌。
宗法意识是传统文化、儒家伦理的基本内核,“儒家以孝第二字为千年来专制政治与家族制度联络之根本,而不可动摇。
”[②]它以孝为出发,以孝推出第,继而推出信,由里及表,通过血缘关系以己为中心扩展成一个亲属远近之分的伦理圈,这种现象被费孝通先生称为“差序格局”,“中国社会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样大家全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愈推愈薄。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欢迎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1、“人文”精神。
炎黄时代已有其萌芽,以后孔子继承了商周的的人文精神,又有创造性发发展。
其特征是重视人的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尚的、有理想的人。
因而古古代的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礼礼仪,提倡德治,追求社会会的和睦相处,并最终建立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界。
这些人文精神培育了中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忍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残、勤俭治家治国等传统美美德。
2、“自然”精神神。
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同的方面探讨了人与自然的的关系,即“天人”关系。
《老子》一书提出的“道道法自然”,是中国传文化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点,强调要如实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
而《庄子》一书则强调人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自然,提出了保护生态平衡衡的卓越思想。
3、“奇奇偶”精神。
我们的祖先在在劳动实践中创立了“阴”和“阳”这个哲学概念。
当人们用这两个概念来解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候,又在数字方面归纳出“奇”“偶”概念。
例如从从“无音”、“五色”“五五味”中的“五”看事物的的构成与变化。
唐代后,中中医又受“八卦”说的影响响。
奇与偶的离合,成为为古代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著特征。
于是相生相克、安安危、动静、盈缺、尊卑、、知行等相对的概念便应运运而生。
孔子的“中庸”说说、老子的“抑损举补”理理论等,都是这种“奇偶”变化的理论说明。
宋儒所所说的“一分为二”,也是是奇偶的结合。
观察“一”,要看到它自身的“二”;最后又归结为“一”,,这时人们对于某事物才有有了真切的认识。
4、“会通”精神。
中国传统文文化是国内个民族人民共同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吸收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这种种不断吸纳并完善的特质,,就是“会通”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

3、“君师者,治之本也”的君师合一的内圣外王型文化特 点。 中国封建社会里,政治权力的最高代表是君王,伦理权威的 最高代表是圣人。君师合一,就是政治与伦理合一。 孔子的“礼”属于外部制约,“仁”属于内心的自觉。“礼” 讲的是客观的社会规范,“仁”讲的是主观伦理修养,。 《大学》则强调以个人修养为出发点,全面阐发了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
旗袍 现在的旗袍,并非满族民族服装,也非中华传统服饰,实乃 满族服饰于民国经改良后所制作的一种时装。 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 不可能的。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 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
中山装 以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命名的男用套装。1919年,孙中山 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陆军制服改成便装。这套便装在保 留军服某些式样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 显得精练、简便、大方。上身左右各有两个带盖子和扣子的 口袋,下身是西式长裤,由孙中山提倡而得名。 由于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称中山装为“毛 装”。在1960和1970年代,亿万中国人民大多穿中山装。中 山装上衣兜里插支钢笔,代表有文化。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华诞胡锦涛主席等国家领导 人身着中山装面向世人、面向世界!
以上从“农耕文化、血缘纽带、君师合一”三个方面揭示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价值取向及其特殊品质,其中, 天地是农业经济之本,宗亲是血缘关系之本,“君师合一” 是伦理政治之本。 中华文化本身是多元文化长期融汇而形成为一体的。它的连 续性和稳定性对于我们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具有坚韧的 凝聚作用。它的多元融汇进程对于我们接纳和消化异质文化 也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这些优良传统值得我们格外珍惜。 但另一方面,以儒学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具有向内追求和自 我封闭的倾向,其消极面至今还造成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心理障碍,对此又不可不加以批判和改造。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姓名:石*学号:*********班级:13 政治班政治文化是伴随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而来的。
这个概念首先出现于阿尔蒙德于1956年8月在美国《政治学杂志》发表的“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
后逐渐被众多学者接受。
虽然对政治文化概念的理解略有差异,但一般都是指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及其过程所大体持有的政治态度、情感、价值等方面的综合意识指向,也可以完整地表述为,政治文化是从一定思想文化环境和经济社会制度环境中生长出来的、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而相对稳定地积淀于人们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是政治系统及其运作层面的观念依托。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指中国所特有的、在过去产生、经过了历史的社会化过程、至今仍然在政治生活中活着的东西,是相对稳定地积淀在中国民众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是中国政治系统和政治运作层面的依托。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发轫于两周,制度化于秦代,定型于两汉,承袭发展于隋、唐、宋、元、明、清各代,流行数千年经久不衰,始终占据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主流地位,成为传统政治体系和政治生活牢固的精神支柱与深层的文化土壤,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仍具有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之所以历久不衰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它又有哪些特点致使它长期存在与发展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首要特点就是人治。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人治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自孔子的国家兴衰取决于有无圣主明君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再到今天的中国梦无处不体现着人治思想。
孔子认为“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孟子同样认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荀子在《荀子·君道》中更开宗明义指出“有治人,无治法”,即只有自觉致治的人,没有自动致治的法。
身为儒家三大代表性人物尚如此认为更何况其他人,我们应该知道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
中国宫廷文化中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中国宫廷文化中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规范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自古以来就建立了独特的宫廷文化。
宫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以及特殊的礼仪规范让人们更加了解和认识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风俗习惯和礼仪规范两个方面对中国宫廷文化进行介绍。
一、风俗习惯1. 礼仪习惯中国宫廷文化中的礼仪习惯非常注重形式,讲究动作的规范和表情的得体。
例如,在面见皇帝时,官员要三拜九叩,跪拜以表示尊敬之意;在出入宫门时,要上下马慢行,侧身行走,以示谦卑之心;而在接待贵客时,则会准备精美的茶点和美食,以及精致的器皿,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以礼待人”的传统。
2. 饮食文化宫廷饮食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以清朝的御膳为例,御膳是指皇室品尝的食品和饮食。
其中的烹调工艺和食材选料有着苛刻的要求,不仅注重内部品质,更讲究食品外观、口感和色彩。
虽然现如今宫廷饮食并未能继承下来,但是其所体现的对食物品质和口感的严格要求仍然被人们所铭记。
3. 婚姻习俗宫廷文化中的婚姻习俗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
同样以清朝为例,其皇室婚姻制度和婚礼流程均体现出中国婚姻习俗的特色。
对于宫女来说,结婚需要得到宫廷批准,而婚姻的多是由皇帝或皇后之间联姻而形成;至于婚礼流程,则是由三朝元老们掌控,除了有祭拜九祖和天地之礼外,还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穿戴服饰,进行交杯酒等仪式。
二、礼仪规范1. 服饰礼仪中国宫廷服饰有着严谨的规定和要求。
皇帝的服饰必须使用天然纤维如丝、绸、棉和麻等纯天然品质,并按照严格的等级规定进行穿着,以独特的服饰表达皇帝的威严和尊贵。
而宫女的服饰则要体现官阶和身份,从官员初入宫中时的初级纱裙到宫女转任掌柜,穿上襦裙和马褂之后,都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异。
2. 文艺活动礼仪在中国宫廷文化中,很多的文艺活动也有其严谨的礼仪规范。
例如,清代的皇帝们就喜欢听京戏,但是见戏的礼仪则很讲究。
皇帝要穿戴龙袍,戴着龙冠,坐在玉座上,听着演员演唱,远离民间繁华,彰显着尊贵与高贵气质。
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

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播布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播,它体现了某一民俗前后左右的空间伸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
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11、农耕型文化特点土地观念是农耕型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我国古代每个村社都有土地庙,都要敬奉土地神,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坛、地坛祭拜天地,象征性地躬耕,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小农生产所追求的是满足自身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经商赢利的交换价值。
2、血缘纽带的伦理型特点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社会都是在血缘亲族的基础上形成的。
敬祖孝亲、承宗接代、绵延世泽的“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治秩序的核心观念。
中国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被概括在两个“五伦”的公式中天、地、君、亲、师,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3、君师合一的内圣外王型文化特点中国封建社会里,政治权力的最高代表是君王,伦理权威的最高代表是圣人。
君师合一,就是政治与伦理合一。
儒家讲求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君师合一的理论体系,也就是“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的基本架构。
民俗的特点民俗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稳定性和变异性。
这两种特征并不矛盾。
不可能存在毫无变异的稳定,也不可能存在没有稳定因素的变异。
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我国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民俗特色。
民俗的`稳定性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家族观念的稳定性。
我国家庭制度的传承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息息相关。
人们长期耕种土地,长期居留于某一地域,因而形成了“安土重迁”的观念。
纵是迁动,也一般是由于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等而“举族迁移”。
人们一般有固定的居住地、固定的生产和生活范围,甚至还有固定的“祖坟山”。
祠堂就是家族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
另外,人们很早就确定了“家”的血亲关系原则与家族内部“长幼有序”的伦理原则,进而利用种种民俗强化家族观念、维持家族稳定、沿袭家族传统,对祖先的崇拜就是支撑家族意识的精神支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重礼治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讲究文明礼貌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学派,极其重视礼教。
孔子强调:“不学礼,无以立。
”《荀子》上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孔子教给弟子的“六经”中,礼占有重要的位置。
当然,古人所说的“礼”,在很多时候是指当时的典章、制度、仪式等,但是也往往包括礼貌的内容。
儒家这样重视礼教,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贵族等级制度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他们的礼治主张对于封建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对于形成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独树一帜的文化传统,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
但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封建统治阶级由进步走向没落、走向反动,为维护其政治统治的封建礼教就完全走向反面,什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成为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精神桎梏。
政治与礼治紧密结合,是我国古代政治史和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特点。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对于儒家学派关于礼的学说,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历史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和文化服务。
“九族”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血缘关系中较为密切的一些人的合称。
不过“九族”不同的朝代中、不同的情况下,其具体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九族”之说最早见于《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常有“满门抄斩,后灭九族”的事情发生。
其中的“灭九族”是封建社会中的株连制度,即一人犯了大罪,要株连其九族亲属。
九族具体指哪些具有亲属关系的人,历来说法不一,常见的说法有两种:
1、从自己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称之谓“九族”,具体的来说指的是:从己身往上数: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再从己身往下数:子、孙、曾孙、玄孙,加上自己总共九代人。
2、指异姓亲族,即父族四(父亲本族四代),母族三(母亲同族三代),妻族二(妻子同族二代),这样合起来共九族。
(1)父族四:指自己一家(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儿女等),加上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儿及外孙一家。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一家。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历史上的明成祖杀方孝孺时,曾诛其“十族”。
所谓十族,是在九族的基础上外加门下学生共十族,当时被杀之亲近之人达八百七十三人,其他外亲之发配充军者高达千余人,时称“瓜蔓抄”,可谓残忍至极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