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结构图
七年级语文复习——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孙权劝学》(一)正确译文,并掌握标色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事了,不能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推辞。
孙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你)应该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你说事务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寻阳的时候,跟吕蒙商讨事情,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那个)吴地的阿蒙!”蒙 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几天不见,就该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鲁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告别。
(二)课文重点内容梳理。
1.文章主旨通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很快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勉励人们从当下开始努力学习。
2.结构简析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3.重点问题探究(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答案: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
孙权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当吕蒙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而且现身说法,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
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2)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答案:课文主要是通过鲁肃与吕蒙对话和“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3)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答案:①详写“劝学”“论议”,而略写“就学”“结友”。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是汉语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
研究文言文语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
下面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进行总结。
一、句子结构古文句子通常由主谓宾构成,但有时会省略主语或宾语。
主谓宾的顺序比较固定,常为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
例如:夫子曰。
古文中的主谓宾还经常用“以”字结构来表示目的、手段、原因等关系。
例如:以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之志。
二、动词古文动词的变化较多,主要有体、STAT和动等形式。
其中体分为主动体和被动体,主动体表示主动的动作,被动体则表示被动的动作。
动词的时态变化主要有三种:完成时、进行时和未完成时。
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已经完成,进行时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未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尚未完成。
古文中还常用倒装来表示强调或修辞的目的。
例如:吾心与汝心同也。
三、名词古文名词词义丰富多样,常用来表示人、事、物等概念。
名词分为数词和量词两类,数词用来表示数量,量词用来表示度量单位。
名词还可以通过加词缀来表示一种关系。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杨万里)四、代词古文中的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反身代词等。
它们的用法和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古文中的人称代词分为一、二、三三种,分别对应现代汉语的“我/我们”、“你/你们”和“他/她/它/他们”。
指示代词有“此”、“彼”等,用来指示两个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或文中的事物。
疑问代词有“谁”、“何”等,用来表示疑问或不确定的事物。
反身代词用来指示行为的主体与受体是同一个人或物。
五、连词古文的连词用法比较丰富,主要有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和因果连词等。
这些连词可以连接句子、短语和词组,使文句更加流畅和连贯。
六、副词古文中的副词通常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增强句子的修辞和表达效果。
常见的副词有“大”、“极”、“甚”等。
七、虚词古文中的虚词主要包括助词、介词、连词、叹词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课件(共61张PPT)

6.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再说您也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7.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 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7.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判断句 )
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判断句 )
9.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 太子也。( 判断句 )
翻译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 未可亲也。
假如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 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 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 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 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5.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3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 头颅。 4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 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5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计 策啊!
⑧可谓深矣 古:刻毒。 今:与“浅”相对。
文言知识积累
B.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 说通悦 ,高兴
)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振通震,害怕 )
3.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卒通猝,仓促,突然 )
4.往而不反 ( 反通返,返回
)
5.秦王还柱 ( 还通环,绕
)
鼎城三中
运用思维导图讲解文言文习题——《孙权劝学》习题公开课总结

运用思维导图讲解文言文习题——《孙权劝学》习题公开课总结摘要:通常以来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多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单词的记忆和理化知识的梳理,语文教学中似乎较少运用,其中文言文习题的讲解更是几乎没有涉及到思维导图的运用。
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利用一次习题公开课的机会尝试将思维导图与文言文知识复习结合起来,改变了以往枯燥单一的文言文习题讲解模式,用新的方式让学生将文言文知识点清晰有条理的整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加强记忆,还可以提高他们把握考点的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文言文习题知识点一、此次课程目的本次语文组的公开课做了新的尝试改革,首次加入了习题课的讲解展示,本组的习题课落在了我的身上,根据全年级的教学进度,最终,本次习题课定为《孙权劝学》的文言知识总结与练习。
对于这样一节文言文课文的知识点习题课,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思路是通过练习题与思维导图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学会总结知识点,提高他们自主归纳的能力。
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主要是应用在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上,这一点在复习课或习题课讲解时是最有效的。
而且通过练习题与知识点的结合也可以让学生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从而把握考点方向,增大得分几率。
这种能力相信多加训练,层次好一些的学生是可以逐步达到的。
整体上看,我设计本节习题课的目的就是要将做练习题的每个环节与复习知识点的每个环节紧密联系,改变过去盲目做题的状态,通过思维导图的梳理,教会学生归纳总结文言文知识点的方法,强化其做题能力。
二、练习题出题思路本节习题课的练习题不使用学生手头上的课程配套练习,全部由我进行筛选创新,形成一张小卷形式的当堂练习题。
在出题时,我主要寻找能与本课重点知识相对应的题目,其中包括文言文的基本字、词、句等知识,也包括一篇课文应有的故事启示和人物形象分析。
同时注意题目的梯度划分,循序渐进,既要包含基础练习题也要参照中考题型和中考难度找寻部分中考真题,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既掌握了本篇文言文应强调的重点基础字词句,从而进行一定的复习回顾,同时又能让他们通过本张小卷发现中考的考查题型与知识点。
08 文言文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冲刺专题系列02(解析版)

08 文言文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曾国藩①家书【甲】纪鸿②吾儿: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受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乙】温甫③六弟:尔三月之信,所定功课太多,多则必不能专,万万不可。
尔既看《史记》,则断不可看他书。
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
余从前教诸弟,常限以功课,近觉限人以课程,往往强人以所难,苟其不愿,虽日日遵照限程,亦复无益。
【丙】诸位贤弟足下: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
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注释】①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②纪鸿:曾国藩次子,数学家。
③温甫:曾国华,字温甫,曾国藩胞弟。
1.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尔既.看《史记》既:已经B.不敢稍.染官宦习气稍:稍微C.亦复无益.益:增加D.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负: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C.句意为:也没有益处。
益:益处;故选C。
2.下列各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凡仕宦之.家先天下之.忧而忧B.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为.人谋而不忠乎C.常限以.功课先帝不以.臣卑鄙D.但.须专耳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之: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为:动词,成为/介词,替;C.以:介词,用/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D.但:副词,都可译为“只,只是”;故选D。
3.翻译句子。
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文言文《陈涉世家》(知识图谱+真题训练)

《陈涉世家》知识梳理思维导图:重点字词:尝与人佣耕:曾经同别人一道受雇佣耕作。
辍耕之垄上: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
之,去、往。
怅恨:惆怅,极端不满。
苟:如果。
若:你。
太息:长叹。
燕雀安知鸿鹄(hú)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燕雀,泛指小鸟,比喻庸人。
鸿鹄,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发闾(lǘ)左適(zhé)戍渔阳: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
闾,居民聚居处。
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
富者居住闾右,故以“闾左”来指代贫苦人民。
適,同“谪”。
渔阳,在今北京密云西南。
屯:停驻。
皆次当行(hánɡ):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
次,编次。
当行,在征发之列。
会:适逢,恰巧遇到。
度(duó):推测,估计。
失期:误期。
亡:逃跑。
举大计:发动大事,指起义。
等:同样。
死国:为国事而死。
苦秦:苦于秦(的统治)。
数(shuò):屡次。
上使外将(jiànɡ)兵: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或:有人。
怜:哀怜,怜悯。
诚:如果。
唱:同“倡”,倡导、发起。
宜多应者: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乃行卜:就去占卜。
用占卜来预测吉凶,是古人的一种迷信做法。
指意:意图。
指,同“旨”。
卜之鬼乎: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念鬼:考虑卜鬼的事。
念,考虑、思索。
威众:震慑众人,使他们畏惧服从。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wànɡ)”:就用丹砂在丝帛上写“陈胜王”。
丹,朱砂。
书,写。
王,称王。
置人所罾(zēnɡ)鱼腹中: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
罾,渔网,这里用作动词,用网捕。
固以怪之矣:本来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
以,同“已”。
间(jiàn):私下。
之次所旁丛祠中:往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
次,军队驻扎。
丛祠,建在丛林中的神庙。
篝(ɡōu)火:用竹笼罩着火。
这里的意思是用篝火装作“鬼火”。
篝,笼。
狐鸣:模仿狐狸嗥叫的声音。
往往语:到处谈论。
目:手指目视。
意思是大家都对陈胜有所注意。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实词归纳尚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尚贤使能崇尚,尊重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危危乎高哉高危如累卵危(wei)险正襟危坐正,端正去去门十里以为界距,距离阳虎去齐走赵离开除残去秽除掉,去掉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可以横绝蛾眉巅越过佛印绝类弥勒非常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解释加点的字1.猿猱欲度愁攀援2.使人听此凋朱颜3.砯崖转石万壑雷4.侧身西望长咨嗟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6.西当太白有鸟道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9.猿猱欲度愁攀援10.青泥何盘盘11.但见悲鸟号古木12.雄飞雌从绕林间13.连峰去天不盈尺14.枯松倒挂倚绝壁15.飞湍瀑流争喧豗16.砯崖转石万壑雷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8.所守或者匪亲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20.锦城虽云乐21.侧身西望长咨嗟为…发愁,为动用法使…凋谢,使动用法使…滚动,使动用法向西,名作状比面对沟通相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越过多么只尾随离满靠急流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人挡同“非”互文见义虽然深深〔1〕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
索索: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回灯:移灯。
重:再。
〔3〕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
〔4〕掩抑:掩蔽,遏抑。
思:读去声。
〔5〕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 (琵琶的中部) 推。
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
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6〕大弦:指最粗的弦。
小弦:指最细的弦。
嘈嘈:沉重舒长。
切切:细促轻幽。
〔7〕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
幽咽:遏塞不畅状。
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8〕迸:溅射。
〔9〕曲终:乐曲结束。
拔:奏弹弦乐时所用的拔子。
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时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10〕舫:船。
〔11〕敛容:严肃矜持而有礼貌的态度。
最全文言文语法知识

初中文言文语法一、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二、常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 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名词用作状语
(1)表示方位或处所。 例: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夸父逐日》 范雎至秦,秦王庭迎。《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说明:“北”是“向北”。“庭”是“在宫廷中”。 (2)表示工具或依据。 例: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说明:“函”是“用匣子封装起来”。“法”是“依据法律”。 (3)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侍之。《史记·鸿门宴》 说明:“兄”是“像对待兄长的态度去对待他”。 (4)表示比喻。 例:嫂蛇行而匍匐。《战国策·秦策一》 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说明:“蛇”是“像蛇一样地在地上爬行”。“儿”是“像孩子一 样的啼哭”。
(3)宾语用代词复指
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而用代词 “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 在动词的前面。 例: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说明:这两个的正常语序是“有何陋?”、“有何 厌?”。其中的“之”复指的是“何”。 例:惟(唯)„„是„„ 惟(唯)„„ 之„„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说明:“唯敌是求”就是“求敌”。 成语如“唯命是听”和“唯利是图”,就是“听命” 和“图利”。
2.介词结构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句子: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3.定语后置句 《荆轲刺秦王》中的句子: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于殿上者。 说明:正常语序是:太子及知其事宾客;于殿上侍奉 的群臣。 翻译: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在大殿上侍奉的群 臣。 4.判断句 四种类型:……者,……也。 ……者。 ……也。 …………。 例子略。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常常用作Βιβλιοθήκη 动,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 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 过秦论》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 泊船瓜洲》 说明:“尊”用作使动,后面带宾语“长安君之 位”,意思是“使长安君之位尊”。“弱秦”和 “又绿江南岸”,意思是“使秦弱”和“又使江 南岸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它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 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秦师》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史记·项羽本纪》 说明:“利晋”是“使晋国有利”。“王我”是 “使我王”,即“使我成为王”。
2.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 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 词的性质和状态。 例: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说明:“小鲁”、“小天下”是“认为鲁小”、“认为天下 小”。“异之”是“认为这件事很惊奇”。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 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说明:“鱼肉之”是“以之(田蚡,人名)为鱼肉”,即把田 蚡当作鱼肉任意宰割。“鄙”是“把远地当成秦国的边邑”。
文言文知识结构图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通假字 偏义复词 判断句
实词 120个
虚词:以、而、于等 18个
文言
句式
被动句 省略句 宾语前置句 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 定语后置句
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是宾语怎么样”的 意思。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 词。不及物动词本身就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 要带宾语。 例: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 鸿门宴》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 陈涉世家》 说明:“亡”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用使动,“亡 郑”就是“使郑亡”。 “活之”,“ 忿恚尉”就是“使之活”和“使尉忿恚”。
(3)见+动词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 辞·渔夫》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说明:因此屈原被流放。燕国被欺侮的耻辱可以消除 了。 见+动词+于+施事者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则必见欺于张仪。《史记·楚世家》 说明:我常常被有德行的家族所耻笑。那么一定会被 张仪所欺骗。 (4)被+动词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 列传》 说明:诚信却被人怀疑,衷心被人诽谤,能没有怨恨 吗?
文言句式
1.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 上古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谁”、“何”、“安”等做宾语时 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于燕》 方此时也,尧安在?《韩非子》 说明:“谁敢怨”就是“敢怨谁”,“何谓”就是“谓何”, “安在”就是“在安”。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宾语必须是代词,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 “不、未、毋、无”等。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 之后。 例:吾爱之,不吾叛也。《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 邻国未吾亲也。《国语·齐语》 说明:“不吾叛”就是“不叛吾”。“未吾亲”就是“未亲吾”。
5.被动句
古汉语中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主语+动词+于„„ 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履。《左传·鞌之战》 必禽于人。《孙子兵法》 然而兵破于陈涉。《汉书》 说明:被矢伤。被人禽。被陈涉破。 (2)主语+为+施事者+动词 例: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说明:将领被三军俘获。自身被宋国人所耻笑。 为„„所是被动句的固定句式。 例:为匈奴所得。《汉书·张骞传》 必为二子所禽也。《史记·韩信破赵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