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知识点大全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机械基础1. 运动的描述和测量- 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和公式-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的表示和分析2. 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质量和力的关系及单位3. 牛顿第三定律和摩擦力- 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摩擦力的定义、分类和计算- 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4. 弹力- 弹力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弹簧的弹性和劲度系数5.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和方法- 两个力的合成和分解第二章热能与机械能1. 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2. 热能- 热能的性质和转化- 温度和热量的概念及计量单位- 热平衡和热扩散的原理3. 物体的热传递- 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概念和区别- 热导率和导热原理4. 热量与功- 热效率的计算- 功和功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第三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产生原理和条件- 声音的传播方式和速度- 声音的性质及频率和振动数与音调的关系2.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强度和音量的计算- 音速和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的反射、折射和干扰现象3. 声音的利用与保护- 声音的利用和应用- 声音的危害和噪音的防护第四章光的反射和折射1. 光的传播和反射- 光的传播方式和性质- 光的反射定律和反射率- 平面镜和球面镜的特性和应用2. 光的折射和全反射- 光的折射定律和折射率- 傍轴条件和全反射的条件- 折射现象和折射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3. 光的颜色- 光的分光和三原色- 颜色的形成和原理- 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第五章电1. 电荷和静电- 电荷的性质和守恒定律- 电场和电势的概念- 静电的产生和现象2. 电流和电路- 电流的产生和方向- 电路的组成和分类- 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分布3. 电阻和欧姆定律- 电阻的概念和计算- 欧姆定律和电阻的关系- 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阻的计算4. 明暗电路- 用电表和铁丝电阻计测量电流和电压- 明暗电路的组成和分析- 明暗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关系第六章电磁与电磁感应1. 磁场与磁力- 磁场的定义和产生方式- 磁场的作用和性质- 磁力的大小和方向2. 电磁感应- 电流感生和电磁感应现象-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电磁感应产生的电动势和电流3. 发电和电动机- 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和组成- 电动机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发电和电动机的应用和特点4. 变压器和电磁铁-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电磁铁的构造和应用- 变压器和电磁铁的性能和特点以上是八年级下物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涵盖了运动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磁学等方面的知识。

八年级下数学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数学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数学知识点归纳一、代数知识点1. 代数表达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的定义- 合并同类项- 代数式的加减运算- 代数式的乘除运算-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同底数幂的除法2. 一元一次方程- 方程的建立- 方程的解法(移项、合并、系数化为1)- 方程的解的检验3. 不等式-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不等式的应用问题4.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函数的定义- 函数的表示方法(表格、图形、解析式)- 函数的简单性质(定义域、值域、单调性)二、几何知识点1. 平行线与角-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角的计算(和、差、倍数关系)2. 三角形- 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中位线3. 四边形- 四边形的基本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梯形的性质与判定4. 圆的基本性质- 圆的定义- 圆的对称性- 弦、弧、切线的关系- 圆周角定理- 圆心角定理- 圆的应用问题三、统计与概率1. 统计-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频数与频率- 统计图表的绘制与解读(条形图、折线图、饼图)2. 概率- 随机事件的概念- 概率的计算-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四、数列知识点1. 数列的概念- 数列的定义- 常见的数列类型(等差数列、等比数列)2. 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的定义-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3. 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的定义-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五、解题技巧与方法1. 代数问题的解题策略- 方程与不等式的转化- 代数式的简化与变形2. 几何问题的解题策略- 辅助线的作图- 几何证明的步骤与方法3. 综合问题的解题策略- 数形结合的思想- 分类讨论的方法以上是对八年级下数学知识点的一个基本归纳,每个部分都包含了关键的概念、性质、公式和解题方法。

八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勾股定理定义:如果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判定: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 +b = c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定义:满足a +b =c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第二章实数定义: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

无限循环小数称为无理数(有理数总是可以用有限循环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来表示)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 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特别地,我们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二次方根) 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0只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做三次方根)。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即实数可以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

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

即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在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定义:在一个平面内,一个图形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移动称为平移。

平移不会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也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

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

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第四章四边形性质探索定义:若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则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两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称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八年级下册必背内容

八年级下册必背内容

八年级下册必背内容
八年级下册的必背内容因教材版本和学科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八年级下册必背内容:
●语文:
1.古诗词:根据教材要求,需要背诵一些古诗词,如《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2.文言文:需要背诵一些重要的文言文段落,如《岳阳楼记》、《醉
翁亭记》等。

3.现代文:一些重要的现代文段落或篇章,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等。

●数学:
1.公式和定理:需要熟练掌握并背诵一些重要的数学公式和定理,
如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

2.解题方法: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数学解题方法,如因式分解、配
方法等。

●英语:
1.单词和短语:需要熟练掌握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单词和短语。

2.语法规则:需要了解并背诵一些基本的英语语法规则,如时态、
语态、名词复数等。

3.课文和对话:需要背诵一些重要的英语课文和对话,以提高口语
和阅读理解能力。

物理:
1.基本概念:需要掌握并背诵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如力、速度、
加速度等。

2.公式和定理:需要熟练掌握一些重要的物理公式和定理,如牛顿
第二定律、动能定理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版本的教材和不同地区的教学要求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具体的必背内容可能会有所差异。

八下语文一二三单元知识重点

八下语文一二三单元知识重点

八下语文一二三单元知识重点
1.文学常识:了解本单元涉及的作家、作品及其背景,掌握
相关的文学常识。

2.重点字词:掌握本单元出现的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用
法,包括多音字、形近字等。

3.词语解释:理解本单元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包括成语、俗
语等,并能够正确运用。

4.句子理解:理解本单元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包括修辞手
法、表达方式等,并能够进行赏析。

5.段落分析:掌握本单元课文的结构和段落大意,能够概括
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6.写作技巧:了解本单元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包
括记叙、描写、议论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技巧和方法进行写作。

7.文学鉴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包括对作品
的主题、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评价和欣赏。

(完整版)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归纳

力的大小――――――――――线段长力的方向――――――――箭头的指向 力的作用点―――线段的起点(或终点) 其中:△x =x -x 0 表示弹簧的形变量。

一、力的基本概念: 第七章 力1、定义:力是的作用。

(用符号表示,力的单位是,符号:)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方向 ,并且作用在②相互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③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和受力物。

3、力的作用效果有:一可以改变物体的,二可以使物体的改变。

其中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物体运动 的变化,二是物体运动的改变。

4、力的、 和 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力的三要素。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有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

二、弹力1、知道什么是塑性和弹性:2、什么是弹力?3、弹簧弹力的的大小:(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量成。

4、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使用前:1)、拉动弹簧:轻轻拉动几下,防止其卡住。

2) 、了解量程:知道测量力的最大范围(量程)是多少。

3) 、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

知道每一大格,最小一格表示多少牛(N )。

4) 、校零:检查指针是否对齐零刻度线,若没有对齐,需要调节至对齐。

使用中:1)、不能超量程使用。

2) 、测力时,拉力要沿着弹簧轴线方向。

3) 、视线要与刻度盘垂直。

三、重力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一切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施力物都是 )2、重力的方向总是。

3、重力的大小(重量):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

G = mg其中: g = 9.8N / kg ,表示 1kg 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9.8N 。

4、重心:物体上各部分重力集中效果的等效作用点。

1)物体上各部分都有重力;2)只有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才在它的几何中心;3)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5、不同状态下物体重力的示意图:第八章运动和力一、牛顿第一定律1、对力和运动的认识发展历程:亚里士多德: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物体不受力,将一直运动下去;笛卡尔:物体不受力,将作匀速直线运动。

英语八下总复习知识点

英语八下总复习知识点

八年级下英语复习Unit 1一、时态:一般将来时1 定义:表示在将来的某个时间要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

2 结构:(1)be going to +动词原形:变否定句,在be动词后加not;变一般疑问句,把be动词提到句首,其余部分照抄。

(2)will+动词原形:变否定句,在will后加not,缩写成won’t;变一般疑问句,把will提到句首,其余部分照抄。

(3)shall+动词原形:(只用于主语为第一人称I/we时),变否定句,在shall后加not,缩写成shan’t ;变一般疑问句,把shall提到句首,其余部分照抄。

(4)There will be+主语+其它成分。

变否定句,把will 变成won’t;变一般疑问句,把will 提到句首,其余部分照抄。

肯定回答:Yes,there will 否定回答:No,there won’t.二、宾语从句:由一个句子来作另一个句子的宾语的从句叫做宾语从句。

1 结构:主句+连接词+从句2 连接词:(1)作宾语的从句为述句时,连接词用that,that 常常省略。

(2)作宾语的从句为一般疑问句时,连接词用if/whether,从句的语序改为述句语序,如果句中有or not时,只能用whether.(3)作宾语的从句为特殊疑问句时,连接词用该特殊疑问词,连接词后面句子的语序改为述句语序。

3时态:在宾语从句中,如果主句为一般现在时,从句可以用所需要的任何时态;如果主句为一般过去时,从句要用所需要的过去的某种时态。

三、短语:1 in people’s homes 在人们的家里2 at home 在家3 on computers 通过电脑4 from now on 从现在起5 be different from=be not the same as 与……不同6 in the future 在将来7 be free(1)免费(2)空闲8 live to be…years old 活到……岁时9 in+一段时间:用于将来时after+一段时间:用于过去时10 less:little 的比较级,后接不可数名词fewer:few的比较级,后接可数名词的复数more:many/much的比较级,后既可跟可数名词,也可跟不可数名词。

八下道法知识点打印版

八下道法知识点打印版

八下道法知识点打印版一、道德1.什么是道德2.道德的作用和意义3.道德准则和规范4.道德的分类及特点5.道德与法律的关系6.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7.道德行为的标准和判断二、社会规范1.什么是社会规范2.社会规范的作用和意义3.社会规范的种类和内容4.遵守社会规范的重要性5.社会道德与个人行为的关系6.社会规范和法律的关系7.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三、道德与礼仪1.什么是礼仪2.礼仪的作用和意义3.礼仪的种类和要求4.礼仪规范在不同场合的表现5.礼仪习惯的养成和培养6.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7.礼仪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四、道德故事与寓言1.什么是道德故事和寓言2.道德故事和寓言的作用和意义3.经典的道德故事和寓言4.道德故事和寓言的教育意义5.道德故事与社会环境的关系6.道德故事和寓言的传统与创新7.学习和传播道德故事与寓言的方法五、公民道德1.什么是公民道德2.公民道德的作用和意义3.公民道德的要求和标准4.公民道德的表现和实践5.公民参与与公共事务6.公民道德与社会进步的关系7.公民道德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六、道德规范与法律1.什么是法律2.法律的作用和意义3.法律的分类和特点4.法律的制定和实施5.遵守法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6.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关系7.法律和人权的关系七、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1.什么是道德教育2.道德教育的作用和意义3.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4.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5.道德教育对个人发展的影响6.学校和家庭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7.道德教育与社会文明的关系八、人际关系与社交礼仪1.什么是人际关系2.人际关系的作用和意义3.人际关系的分类和特点4.维护和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5.社交礼仪的基本要求和原则6.社交礼仪的注意事项和技巧7.人际关系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象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你们喜欢。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7-8章第七章力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1、弹力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2:弹簧测力计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 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

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三、重力、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

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第八章力和运动一、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利用惯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

二、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3.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即平衡状态.4、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5、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物体受力条件物体运动状态说明受平衡力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受非平衡力运动快慢改变运动方向改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三、滑动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5、滑动摩擦力:①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②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③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①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②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9-10章第九章压强一、压强1、压力: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注意: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F = G⑵方向: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⑴课本P30图9.1—3中,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液体的深度:液体中的某点到液面下的距离叫做该点在液体中的深度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3、压强:⑴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⑵公式:p = F/S 推导公式:F = PS、S=F/p⑶单位:压力F的单位:牛顿(N),面积S的单位:米2(m2),压强p的单位:帕斯卡(Pa)。

(4)应用:减小压强。

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

增大压强。

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二、液体的压强1、液体压强的特点:⑴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⑵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⑶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⑷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 h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密度ρ的单位用kg/m3,压强p的单位用帕斯卡(Pa)。

压强公式p = ρg h适用范围通用公式:一般固体一般液体一般思路水平面:F = G p=F/S先p = ρg h再 F = PS特殊思路圆柱形物体p = ρg h规则容器装液体:F = G p=F/S3、连通器: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⑶应用:茶壶、船闸、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三、大气压强1、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

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标准大气压: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 g=1.01×105Pa3、大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

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4、大气压的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5、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6、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飞机的升力:飞机前进时,由于机翼上下不对称上凸下平,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较小,下方流速小,压强较大,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浮力一、浮力1:浮力: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施力物体:液(气)体二、阿基米德原理1.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2. 方向:竖直向上3. 阿基米德原理公式: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三、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物体运动状态物体运动方向力的关系V排与V物密度关系下沉向下F浮< G物V排=V物ρ物<</span>ρ液悬浮静止在液体内部F浮= G物ρ物=ρ液上浮向上F浮> G物ρ物>ρ液漂浮静止在液体表面F浮= G物V排物ρ物>ρ液4.从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的只决定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液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形状、密度、质量、体积、及在液体的深度、运动状态无关。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1.浮力的应用1)轮船是采用空心的方法来增大浮力的。

轮船的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