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出度与释放度的区别
药物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新技术ppt课件

2019/9/4
14
质量标准中应采用何介质?
最难溶的、即四 条曲线中最低的介质
最终溶出量能达 85%以上的介质
最能反映工 艺水平的介质
介质 选择
与体内吸收部位 的生理pH值一致
最有区分 力的介质
建立起体内外相 关性的那个介质
治疗窗狭窄的药物更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溶出条件
2019/9/4
15
质量标准中应采用何介质?
2019/9/4
18
溶出时间与限度的选择
对于缓控释制剂 溶出度应至少设定三个取样时间点。第一点是为避免“
突释”,故应设定为试验1~2小时后或溶出量相当于标 示
量20~30%时间点; 第二点是为考察药品溶出特性,该限度应设定在溶出量
约50%时间点; 最后一点是为确保药物(几乎)定量释放,通常为药物
小肠 pH 胆汁酸(mM) 液体流速 (ml/min)
2019/9/4
变化范围
1.2 - 7.6 35 - 50
5 - 200
3.1 - 6.7 <3 - 30
5.2 - 6.0 0 - 17 0- 2
6
体内环境的变化
胃酸缺乏者的比例 (%)
80
1984
60
1989-1994
1995-1999
40
8
如何让溶出度反映内在品质?
体内环境
体外溶出环境
固体制剂
固体制剂
溶出度就是反映体内环境的一
种手段,并以此来评价制剂的
品质
2019/9/4
9
如何让溶出度反映内在品质?
如何科学有效地建立起两者相关性? 如何确定溶出度试验条件、参数? 如何提高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成功率?
溶出度与释放度方法应用指导原则(可编辑)

溶出度与释放度方法应用指导原则溶出度与释放度方法应用指导原则用于检查药物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口服固体制剂在规定条件下溶出的速率和程度。
它是评价药物固体制剂质量的一个指标,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崩解和溶出的体外简易试验方法。
对于难溶性药物而言,其制剂崩解时限合格并不一定能保证药物完全地溶解出来,也就不能保证具有可靠的疗效,因此崩解时限检查并不能完全正确地反映主药的溶出速率和溶出程度以及肌体的吸收情况。
除主药本身的溶解性能外,制剂处方和生产工艺也影响主药的体外溶出及其生物利用度。
因此,在药物制剂研制阶段,就应进行生物利用度和溶出曲线或释放曲线的相关性研究,仿制药应与原研药在相同的多种溶出条件下进行溶出曲线或释放曲线对比试验,两者应基本一致。
制剂溶出曲线的累积溶出量一般应大于标示量的90%。
1. 在水中微溶至不溶的难溶性药物制剂应进行溶出度检查。
2. 因处方与生产工艺造成临床疗效不稳定的制剂、治疗量与中毒量相接近或不宜释放过快的口服固体制剂(包括易溶性药物),应控制多点溶出量(第一点不应溶出过多,以控制其突释)。
3. 溶出方法的选择;主要有第一法(转篮法)、第二法(桨法)和第三法(小杯法)。
小杯法主要用于在转篮法和桨法条件下,溶出液的浓度过稀,即使采用较灵敏的方法(如UV法使用长光路吸收池等)仍难以进行定量测定的品种。
转篮法和桨法的选择,一般可参照下列原则:(1)对于非崩解型药物,用转篮法较好。
(2)?对于崩解型药物,在进行转篮法的整个过程中,确保转篮网孔的通透性尤为重要,对于处方中辅料或主药影响转篮通透性的固体制剂,一般采用桨法。
同理,制剂中若含有一定的胶性物质,一般不宜用转篮法。
(3)?制剂中含有难以溶解,扩散的成分,选桨法比转篮法好。
(4)对于漂浮于液面的制剂,如果辅料不堵塞网孔,应选用转篮法。
否则,选用桨法并将供试品放入沉降篮中,并在正文中加以规定。
但采用小杯法时不能使用沉降篮。
0931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法

测定法 第一法和第二法 略 第三法 略 第四法 略 第五法 略 第六法 内容见《中国药典》2020 年版四部通则增修订内容(第十二批) 的公示 第七法 普通制剂 量取规定体积的溶出介质置于各溶出杯中,待溶出介质温度恒定 在 37±0.5℃,取供试品 6 片(粒)置于 6 个往复筒中,注意避免供试品表面产 生气泡,立即按品种正文项下规定的筛网孔径、往复筒进入溶出杯之后开始往复 运动前的停留时间、往复筒由一列溶出杯出来进入下一列溶出杯之前的停留时间、 单排管或多排管等试验条件进行试验,计时;在向上和向下的运动过程中,往复 筒移动的距离为 9.9~10.1cm;至规定的取样时间和取样位置,吸取规定体积的溶 出液,立即用适当的微孔滤膜过滤,自取样至滤过应在 30 秒内完成。照该品种 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计算每片(粒)的溶出量。 缓释制剂或控释制剂 照普通制剂的方法操作,但至少采用三个取样点,在 规定取样时间点和取样位置,吸取规定体积的溶出液,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 30 秒内完成。照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计算每片(粒)的溶出量。 肠溶制剂 除另有规定外,按第一法与第二法中肠溶制剂的要求进行,采 用正文中规定的体积,一列用作酸中溶出量的试验,另一列用作缓冲液中溶出量 的试验。 以上七种测定法中,除第七法往复筒法外,当采用原位光纤实时测定时, 辅料的干扰应可以忽略,或可以通过设定参比波长等方法消除;原位光纤实时 测定主要适用于溶出曲线和缓释制剂溶出度的测定。 结果判定 略
2020 年版第一次征求意见稿
0931 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法
溶出度系指活性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普通制剂在规定条件下溶出 的速率和程度,在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肠溶制剂及透皮贴剂等制剂中也称释放 度。
03第三章 药物溶解与溶出及释放-2

• 糖类与醇类 a.糖类—右旋糖酐、半乳糖、蔗糖等;
醇类—山梨醇、甘露醇、木糖醇等; b.常用它们的特点是水溶性强,毒性小,因分子中有 多个羟基,可同药物以氢键结合生成固体分散体,适
用于剂量小、熔点高的药物,尤以甘露醇为最佳。
• 有机酸类
a.常用有枸橼酸、琥珀酸、酒石酸、胆酸、去氧胆酸
等,分子量小,易溶于水而不溶于有机溶剂;
• 来源易得,成本低廉
4
(一)常用水溶性载体材料:高分子聚合物、 表面活性剂、有机酸、糖类及纤维素衍生物等。
• 聚乙二醇(PEG)
a.药物从PEG分散物中溶出速度主要受PEG分子量影
响(1000-20000)。一般随PEG分子量增大,药物溶
出速度降低。
b. 最常用的为PEG4000和6000—熔点低、毒性小、化
学性质稳定、与多种药物配伍。
c. 药物为油类时,宜用分子量更高的PEG类作载体,
如PEG12000、PEG6000与PEG20000的混合物。单用
PEG6000作载体,则固体分散体变软,特别是温度较
高时载体a.无定型高分子聚合物,无毒,熔点较高(不宜采
用熔融法),易溶于水和多种有机溶剂,对多种 药物有较强抑晶作用。 b. PVP易吸湿,所制备的固体分散物贮存过程中易 吸湿而析出药物结晶。
• 表面活性剂类 a.作为载体材料的表面活性剂大多含聚氧乙烯基,
其特点是溶于水或有机溶剂,载药量大,在蒸发 过程中可阻滞药物产生结晶。 b.常用Pluronic F68(片状固体,毒性小,粘膜刺激 性极小,采用熔融法和溶剂法制备固体分散体。
6
• 纤维素衍生物
羟丙纤维素(HPC)、羟丙甲纤维素(HPMC)等。
22
4. 研磨法
溶出度与释放度方法应用指导原则[借鉴材料]
![溶出度与释放度方法应用指导原则[借鉴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eda2f2f265ce050877321325.png)
特选材料
18
书写格式举例如下。
例1 取本品,照溶出度测定法(附录X C第一 法),以水1000ml为溶出介质,转速为每分 钟 100 转 , 依 法 操 作 , 经 30 分 钟 时 , 取 溶 液 5ml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适量,用水定量稀 释制成每1ml中含10~20 μg的溶液,照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Ⅳ A),在263nm的 波长处测 定吸光度 ,按C6H7N3O的吸收系数 ( E1%1cm )为307计算每片的溶出量。限度为 标示量的60%,应符合规定。
特选材料
16
释制剂的释放度取样时间及限度应首先考虑 临床用药要求,结合制剂特点,并考察释放 曲线再订。
如果有生物利用度的实验或文献资料,应 根据已有数据设计释放度检查方法及取样时 间。
多于一个活性成分的产品,对缓释的活性 成分应按以上要求进行释放度测定,对非缓 释的活性成分按溶出度要求进行测定。
1. 在水中微溶至不溶的难溶性药物制剂应进行 溶出度检查。
2. 因处方与生产工艺造成临床疗效不稳定的制 剂、治疗量与中毒量相接近或不宜释放过快的 口服固体制剂(包括易溶性药物),应控制多 点溶出量(第一点不应溶出过多,以控制其突 释)。
特选材料
4
3. 溶出方法的选择;主要有第一法 (转篮法)、第二法(桨法)和第三法 (小杯法)。
7. 应注意胶囊壳对测定产生干扰的可能性,应 取同批不少于6粒的空胶囊(或尽可能完全除尽 内容物的空胶囊),置同一溶出杯内,用溶出条 件下同样体积的溶出介质溶解空胶囊壳,并按溶 出试验同样的分析方法测定,折合成每个空胶囊 的空白值,作必要的校正。校正值不得大于标示 量的25%。如校正值不大于 1.标示量的2%,可 忽略不计。
标法以峰面积计算每片中炔诺酮的溶出量。限度 为标示量的60%,应符合规定。 (复方炔诺酮片)
中国药典溶出度_溶出度-2015中国药典

中国药典201兹舉版0931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法溶出度系指活性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普通制剂在规定条件下溶出的速率和程度,在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肠溶制剂及透皮贴剂等制剂中也称释放度。
仪器装置第一法(篮法>(1)转篮分篮体与篮轴两部分,均为不锈钢或其他惰性材料制成,其形状尺寸如图1所示。
篮体A由方孔筛网 (丝径为 0. 28mm士 0. 03mm,网孔为 0. 40mm士 0. 04mm) 制成,呈圆柱形,转篮内径为20.2mm±0mm,上下两端都有封边。
篮轴B的直径为 75mm士0.35mm,轴的末端连一圆盘,作为转篮的盖;盖上有一通气孔(孔径为 Omm土0.5mm);盖边系两层,上层直径与转篮外径相同,下层直径与转篮内径相同;盖上的3个弹簧片与中心呈120。
角。
(2)溶出杯一般由硬质玻璃或其他惰性材料制成的底部为半球形的1000ml杯状容器,内径为102mm 土 4mm(圆柱部分内径最大值和内径最小值之差不得大于0.5mm),高为185mm ±25mm;溶出杯配有适宜的盖子,盖上有适当的孔,中心孔为篮轴的位置,其他孔供取样或测量温度用。
溶出杯置恒温水浴或其他适当的加热装置中。
(3)篮轴与电动机相连,由速度调节装置控制电动机的转速,使篮轴的转速在各品种项下规定转速的士4%范围之内。
运转时整套装置应保持平稳,均不能产生明显的晃动或振动(包括装置所处的环境)。
转篮旋转时,篮轴与溶出杯的垂直轴在任一点的偏离均不得大于2mm,转篮下缘的摆动幅度不得偏离轴心 Omm。
(4)仪器一般配有6套以上测定装置。
75±0.3575±0.3520.2 士 0 -IO.IS8+|..9£ZZolr+lofs■ 70±5,0 -单位咖图1转篮装置图2搅拌桨装置第二法(桨法>除将转篮换成搅拌桨外,其他装置和要求与第一法相0931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法同。
搅拌桨的下端及桨叶部分可涂适当的惰性材料(如聚四氟乙烯),其形状尺寸如图2所示。
物理药剂学-第六章—药物的扩散溶出与释放

(二)剂型及制剂工艺等影响
• 1.剂型 • 2.制剂工艺 • 3.辅料 • 4.不同厂家和批次
(三)测定体系的影响
• 1.温度 • 2.搅拌 • 3.取样位置
(四)溶出介质的影响
• 1.溶出介质 • 2.介质用量 • 3.介质PH • 4.加入表面活性剂 • 5.介质含络合剂 • 6.样品量 • 7.其他
• ②控释制剂(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 中国药典将控释制剂定义为:“控释制剂系指口 服药物在规定溶剂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 恒速释放,且每日用药次数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 较至少减少一次或用药间隔时间有所延长的制 剂”。
C C*max
药时曲线
C*min
真皮
毛细血管吸收
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
• 药物在皮肤与赋形剂间的分配系数Ksv • 透皮速率与药物浓度Cv呈正比 • 药物分子通过赋形剂的扩散系数Dv与通过
皮肤的扩散系数Ds有关,二者大小决定了 药物从赋形剂释放或透过皮肤的速率,是 速控因素。 • 皮肤中的水分 • 皮肤表面积
第二节 药物的溶出
普通制剂 缓释制剂
副作用强度 治 疗 窗
t
(四)渗透压原理
口服渗透泵片 组成:药物+半透膜+渗透压活性物质+激光打孔 释药:片+水→药物溶解→渗透压增加→药物由细孔流
出→药物完全溶解
原始的单室渗透泵示意图
半透膜的特性
改进型双室渗透泵装置
三、透皮给药制剂的分类
(一)膜控释型 (二)粘胶分散型 (三)骨架扩散型 (四)微贮库型
第六章 药物的扩散、溶 出与释放
➢扩散 ➢溶出:药物从固体状态溶解成溶液的过 程 ➢释放:药物从固体高分子材料中释放的 过程 ➢吸收是药物进入血液的过程 ➢扩散是溶出与释放的前提
药剂学药物溶解与溶出及释放PPT

药物的释放度是评价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药物的释放速度和程度 直接影响到药物的疗效和生物利用度。
药物溶解、溶出及释放与药效的关系
药物溶解度与药效
药物的溶解度直接影响其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 进而影响药效的发挥。
药物溶出度与药效
药物的溶出度影响其在体内的释放速度和程度, 进而影响药效的发挥。
药物释放度与药效
药物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够溶解的药物的最大 量。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药物的性质
药物的分子量、极性、晶型、 粒径等都会影响其溶解度。
溶剂的性质
溶剂的极性、离子强度、pH值 等都会影响药物的溶解度。
温度
温度会影响分子的热运动,从 而影响药物的溶解度。
压力
在高压条件下,气体溶解度增 大,可能会影响某些气态药物
药物释放的速率和过程
药物释放速率
药物从制剂中释放的速率,通常用释放度来表示。
药物释放过程
药物从制剂中释放的过程,包括初期快速释放和后续缓慢释放两个阶段。
药物释放的测定方法
溶出度试验
通过测量药物在特定介质中的溶出速率来评 估药物释放性能。
体内试验
通过测量动物或人体对药物的吸收速率来评 估药物释放性能。
体外试验
通过测量药物在模拟生理条件的介质中的释 放速率来评估药物释放性能。
04
药剂学中药物溶解、溶出及 释放的应用
药物溶解、溶出及释放与制剂质量的关系
药物溶解度
药物的溶解度是影响制剂质量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药物的溶 出度和释放度,进而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药物溶出度
药物的溶出度是评价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溶出度不符合要求可能 导致药物在体内释放不完全,影响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出度与释放度的区别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
程度。 释放度系指口服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肠溶制剂及透皮
贴剂等在规定溶剂中释放的速度和程度。 溶出度一般是针对普通制剂
而言,看药物在一定的时间内是否能够释放出来。一般测一个点。 释
放度主要针对特殊制剂(包括缓控释制剂),测试时最少测三个点,第
一个点看药物有没有突释,第二个点是药物释放一半左右的点,主要考
察药物释放的特征,第三个点则是考察药物释放是否完全。 难溶药
物检查溶出度,易溶药物检查崩解时限,检查溶出度的药物就不需要再
检查崩解时限。 1. 对于确定的药物,如何选择“崩解时限”与“溶
出度” 在上篇指导原则中介绍了固体口服制剂是否建立溶出度的判断
方法: ①如果制剂设计为修饰释放,则需建立释放度的标准(包括缓
释、控释、胃溶和肠溶等) ②如果制剂没有设计为修饰释放,则做如
下考察:
考察一次剂量的原料药在37±0.5℃,pH1.2-6.8范围内, 在不多于
250ml水中是否完全溶解。如果不溶解,则建立单时间点的溶出度检查标
准,如果溶解,则继续考察③ 以上考察的意义在于原料药的溶解性是
综合剂量和胃容量来考虑的, 即验证一次服用量的原料药在胃中
(250ml)是否完全溶解。这使一些溶解性能并不好、但剂量小, 在
250ml中可以完全溶解的药品可选择做崩解时限而不做溶出度检查。
③该制剂在15分钟内,在pH1.2、4.0、6.8条件下能否达到80%以上的
溶出量。如果达不到80%的溶出量,则建立单时间点的溶出度检查标准;
如果能达到80%的溶出量,则继续考察④ ③步考察的意义为在考察原
料的溶解性能后, 还要考察在该处方和工艺条件下制成的固体口服制剂
是否在胃中达到80%以上的溶出量,否则, 溶解性能好的原料, 由于处方
工艺影响了制剂溶出, 依然要做溶出度检查。 ④崩解时限与溶出度之
间有否相关性。没有的话,则建立单时间点的溶出度检查标准;有的话
就建立崩解时限检查标准。 在原料和制剂都达到判断程序的正结果后,
还要考虑制剂的崩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