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温度和溶解度方程

合集下载

药剂学试题药物的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的相关知识解析

药剂学试题药物的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的相关知识解析

药剂学试题药物的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的相关知识解析药剂学试题——药物的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的相关知识解析药剂学是研究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药物的制备与应用的学科。

其中,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是药剂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对药物的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一、药物的溶解度药物的溶解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药物在给定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度与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药物结构以及溶剂的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了解药物的溶解度可以帮助我们合理选择溶剂,优化药物的制剂和用药方式。

药物的溶解度通常通过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溶解度曲线是指药物与溶剂之间溶解度的关系曲线,通常用于描述药物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

二、溶解度曲线的构成溶解度曲线由药物在给定温度下溶解度与溶剂浓度的关系图示构成。

在制作溶解度曲线时,需要确定药物的溶解度以及所选取的溶剂的浓度。

通常,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制作溶解度曲线:1. 首先,准备一系列含有不同浓度药物溶液的试管或容器。

可以通过逐步稀释高浓度药物溶液得到不同浓度的溶液。

2. 然后,将这些溶液放置在恒温水浴或恒温培养箱中,保持一定的温度。

在每个温度点上,将试管或容器中溶液与溶剂充分混合搅拌,使药物溶解度达到平衡。

3. 最后,使用适当的方法(如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测量每个试管或容器中溶解度的数值,并绘制出溶解度随浓度变化的曲线。

通过这些数据点,可以得到溶解度曲线。

三、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溶解度曲线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帮助药剂师和研究人员进行以下方面的工作:1. 药物制剂优化:溶解度曲线可以帮助药剂师选择适当的溶剂和制剂工艺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 药物稳定性评估:通过观察药物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变化,可以评估药物的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3. 药物相溶性预测: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预测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药物组方和复方药物的研究提供指导。

药剂学-第三章-药物溶解与溶出及释放

药剂学-第三章-药物溶解与溶出及释放
对氨基苯甲酸钠等。 ⅱ酰胺类化合物,如乌拉坦、尿素、烟酰胺、乙酰
胺等。
常见的难溶性药物与其应用的助溶剂
药物 碘
咖啡因 可可豆碱
茶碱 芦丁 盐酸奎宁
核黄素
对羟基苯甲酸甲 酯、丙酯
助溶剂
碘化钾,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苯甲酸钠,枸橼酸钠,水杨酸钠,对氨基苯 甲酸钠,菸酰胺 水杨酸钠,苯甲酸钠,菸酰胺
二乙胺,其他脂肪族胺,菸酰胺,苯甲酸钠
一般向难溶性盐类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相同离子化 合物时,其溶解度降低。
8.混合溶剂的影响
• 混合溶剂是指能与水任意比例混合、与水分子能以成氢
键结合、能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那些溶剂。如乙醇、 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等可与水组成混合溶剂。 • 药物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混合溶剂的种类、混合 溶剂中各溶剂的比例有关。 • 药物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通常是各单一溶剂溶解度的 相加平均值,但也高于相加平均值。
△Hs—溶解焓,J/mol;R—摩尔气体常数。
7. pH值与同离子效应
(1)pH值的影响:有机弱酸、弱碱及其盐类在水中的溶
解度受pH值影响很大弱。酸沉淀析出的pH
弱酸:pHm=pKa+lg(S-S0/S0) 弱酸溶解时的最高pH
弱碱:pHm=pKa+lg(S0/S-S0)
(2)同离子效应:若药物的解离型或盐型是限制溶解的 组分,则其在溶液中的相关离子的浓度是影响该药物 溶解度大小的决定因素。
(1)加入助溶剂:
助溶(hydrotropy) 系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 剂中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 剂(主要是水)中的溶解度,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 助溶剂可溶于水,多为低分子化合物(不是表面活 性剂),可与药物形成络合物。

药剂学第二章预习

药剂学第二章预习
2.pH对溶解度的影响:应在酸性和碱性溶剂系统中测定溶解度
3.恒温搅拌并考虑药物达到溶解平衡的时间
4.温度:测定取样时要保持温度和测试温度一致并滤除未溶的药物
数份不同程度过饱和溶液
横坐标:药物质量-溶剂体积的比率
纵坐标:测得药物溶液浓度
正偏差:表明在该溶液中药物发生解离,或者杂质成分或溶剂对药物有复合及增溶作用等。
增加溶出速度的方法
固体的粒径和表面积
微粉化增加溶出速度
温度
温度升高,药物的溶解度增大、有利于扩散、粘度降低,从而加快药物的溶出速度
溶出介质的性质
溶出介质的体积
扩散系数
药物在边界层的扩散系数越大,溶出速度越快。
扩散层的厚度
扩散层的厚度与搅拌程度有关,搅拌速度快,扩散层薄,溶出速度快。
第二章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1.药物的特性溶解度与平衡溶解度的异同。
药物溶解度:一定温度(人体:37℃;存放4-5℃)下药物溶解在一定溶剂中达饱和时溶解的最大药量。表示:100ml溶剂中溶解溶质的最大克数,或mol/L
溶解度
相同点
不同点
溶液测定曲线Fra bibliotek测定曲线的含义
特性溶解度
1.测定条件:一般需要在低温(4-5℃)和体温(37℃)两种条件下进行
1、有机弱酸弱碱药物可制成可溶性盐增加其溶解度。
2、难溶性药物分子中引入亲水基团可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
晶型
将药物制成无定型,即无结晶结构的药物
溶剂化物
粒子大小
对于难溶性药物,在药物微粒小于100nm时,其溶解度与微粒的大小有关,溶解度随微粒径减小而增加。
温度
吸热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放热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药剂学重点

药剂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1、药剂学是将原料药制备成用于治疗、诊断、预防疾病所需药物制剂的一门学科。

2、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第二章药物溶出的形成理论1、潜溶: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的溶解度大,而且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

2、(理解)药物的溶出速度可用Noyes-Whitney方程表示dC /dt=KS(Cs-C)S:固体的表面积Cs:溶质在溶出介质中的溶解度(固体表面饱和层浓度)C:t时间溶液主体中溶质的浓度第三章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高级脂肪酸盐、硫酸化物、磺酸化物)1、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苯扎溴铵、度米芬)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卵磷脂、氨基酸型和甜菜碱型)脂肪酸甘油酯(W/O型辅助乳化剂)蔗糖脂肪酸酯(O/W型乳化剂分散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多元醇型脂肪酸山梨坦(W/O型乳剂)聚山梨酯(O/W型乳化剂)聚氧乙烯型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2、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3、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

WbHLBbWaHLBaHLB**+=HLB=∑(亲水基团HLB)+∑(亲油基团HLB)+74、Kraff点:当温度升高至某一温度时,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急剧升高,该温度称为krafft点,相对应的溶解度即为该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5、昙点:对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进行加热升温时可导致表面活性剂析出(溶解度下降)、出现浑浊,此现象称为起昙,此时温度称为昙点(或浊点)。

第四章微粒分散体系1、微粒大小完全均一的体系称为单分散体系,大小不均一的体系称为多分散体系。

其测得方法有:电子显微镜法、激光散射法、吸附法、Stokes沉降法。

2、Stokes 定律:ηρρ9)21(*2gr r V -=3、絮凝与絮凝剂:在微粒分散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某种电解质,离子选择性的被吸附在微粒表面,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而降低表面带电量及双电层厚度,使微粒间的斥力下降,颗粒聚集而形成絮状物,但振摇后可重新分散均匀,这种现象叫做絮凝,加入的电解质称絮凝剂。

药剂学公式归纳

药剂学公式归纳

药剂学中运用公式归纳1.Noyes-Whitney dc/dt=K·S·Cs溶出原理(K为溶出常数,S为药物与溶出介质的接触面积,Cs是药物的溶解度)方程说明了药物溶出的规律,所以增加溶解速度的方法有:1)升高温度,增加药物分子的扩散系数D;2)搅拌,可减少扩散层的厚度δ;3)减小药物粒径,增加药物与溶出介质接触的表面积S。

•dc/dt=DS /vδ×(Cs-C),K=D /v δ•dc/dt—药物的溶出速度•D—药物的扩散系数•V-溶出介质的量•δ-扩散边界层厚•K-溶出速度常数•Cs-药物的溶解度•C-介质中药物的浓度•S-溶出界面面积(表面积S将会极大的增加,溶出速率显著加快,运用于固体分散体的速释原理,药物高度分散状态)•在漏槽条件下, Cs》C, dc/dt=KSCs•1、S↑,粉碎,P109图4-4•2、K ↑,搅拌,介质的粘度•3、CS↑,改变晶型、固体分散体。

缓控释制剂设计中的运用根据Noyes-Whitney溶出速度公式,通过减少药物的溶解度,增大药物粒径,以降低药物的溶出速度达到长效作用,具体方法有:1、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如青霉素普鲁卡因盐、睾丸素丙酯。

2、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如鞣酸与生物碱类药物可形成难溶性盐。

3、控制粒子大小,药物的表面积减小,溶出速度减慢。

4、药物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2.液体的流动符合Poiseuile公式V=Pπr4t/8ηl(V——液体的滤过体积,P——滤过时的操作压力差,r——毛细管的半径,l——滤层的厚度,η——滤液的粘度,t——滤过的时间)滤过的影响因素滤过的压力、药液的粘度、滤过介质的孔径、滤饼中的毛细管半径与长度等提高过滤速度的措施1)改变压力采用加压或减压的方法2)降低药液粘度趁热滤过3)加入助滤剂减少滤材的毛细孔堵塞。

常用的助滤剂有活性炭、纸浆、硅藻土等。

4)更换滤材或动态滤过减小滤渣的阻力5)先粗滤再精滤滤过时先用孔径大的滤过介质(如滤纸、棉、绸布、尼龙布、涤纶布、砂滤棒等)滤过,再用孔径小的滤过介质(如垂熔玻璃、微孔薄膜等)滤过3.stoke’s定律:V=2r2(ρ1-ρ2)g/9η增加混悬剂的稳定性措施1.减少混悬剂微粒的半径2.减少微粒与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3.增大分散介质的粘度4.fick’s 定律:扩散第二定律扩散过程尚未达到稳定状态前,物质浓度随时间和位置(只考虑方向)而变化的关系,服从偏微分式。

执业药师资格《药剂学》章节考点

执业药师资格《药剂学》章节考点

执业药师资格《药剂学》章节考点执业药师资格《药剂学》章节考点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今天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了执业药师资格《药剂学》章节考点,希望对大家考试有所帮助。

第四章散剂、颗粒剂、片剂、片剂的包衣药物的溶出速度:Noyes-whitney方程:dC/dt =KS(Cs-C);K=D/Vδ(K:溶出速度常数,D:药物的扩散系数,δ:扩散边界层厚,V:溶出介质的量,S:溶出界面积,Cs:饱和浓度,C:药物的浓度)改善药物的溶出速度:1. 增大药物的溶出面积:减小粒径2. 增大溶解速度常数:提高搅拌速度3. 提高药物溶解度:提高温度、改变晶型、制成固体分散物等散剂散剂(powders):系指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分为口服散剂和局部用散剂。

散剂的制备工艺流程:物料→ 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检→包装→成品粉碎机理:对物质的粉碎过程主要依靠外机械力的作用破坏物质分子间的内聚力来实现。

粉碎过程常用的外加力有:冲击力、压缩力、剪切力、弯曲力、研磨力等。

粉碎机:研钵、球磨机、冲击式粉碎机(“万能粉碎机”,锤击式与冲击式)、流能磨(微粉化,可适用于无菌粉末)筛分:药筛(号越大,孔径越小)1)冲眼筛2)编织筛工业用标准筛:以目数表示筛号,即以每一英寸(25.4mm)长度上的筛孔数目来表示。

运动方式:1)摇动筛;2)振荡筛。

混合机理:1)对流混合;2)剪切混合;3)扩散混合(对于含有毒药品、贵重药品或各组分混合比例悬殊时采用等量递增法(配研法)) 粒度要求:局用散,通过七号筛(120目,125μm)不低于95%,眼用散,全部通过九号筛(200目,75μm)颗粒剂颗粒剂(granules):是将药物粉末与适宜的辅料混合而制成的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状制剂。

片剂片剂的优点:剂量准确,含量均匀,以片数作为剂量单位;化学稳定性较好,因为体积较小、致密,受外界空气、光线、水分等因素的影响较少,必要时通过包衣加以保护;携带、运输、服用均较方便;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产量大,成本及售价较低;可以制成不同类型的各种片剂,以满足临床的不同需要。

药剂学简答题 缩减

药剂学简答题 缩减

1、药物剂型按形态分为哪几类?举例说明①液体剂型,如芳香水剂、溶液剂、注射剂、合剂、洗剂等②气体剂型,如气雾剂、喷雾剂③固体剂型,如散剂、丸剂、片剂等④半固体剂型,如软膏剂、栓剂、糊剂等2、用什么方程来描述药物的溶出速度?影响药物溶出速度的因素和改善药物溶出速度的方法有哪些?①固体药物的溶出速度主要受扩散层的扩散控制,可用Noyes-Whitney方程表示:dC/dt=ks(Cs-C),dC/ct —溶出速度;S—固体表面积;Cs —溶质在溶出介质中的溶解度(固体表面饱和层厚度);Ct —时间溶液主体中溶质的浓度;K—溶出速度常数。

②影响药物溶出速度的因素:固体的粒径和表面积、温度、溶出介质的性质、溶出介质的体积、扩散系数、扩散层的厚度③改善药物溶出速度的方法:a、减少粒径,增加固体的表面积;b、提高温度,药物的溶解度Cs增大,有利于扩散,粘度降低;c、增加溶出介质的体积;d、增加扩散系数;e、减少扩散层的厚度。

3、试述表面活性剂在药剂学中的主要应用①可用作增溶剂、乳化剂、润湿剂、起泡剂和消泡剂、去污剂、消毒剂和杀菌剂。

②如用于难溶性药物的增溶,油的乳化,混悬液的润湿和助悬,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促进药物的吸收,增强药物的作用,是制剂中常用的附加剂。

③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还可用于消毒、防腐及杀菌等。

6.简述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处方因素以及解决办法。

①PH值得影响:常常需要调整系统的PH到最适宜PH(不等于最稳定PHm)②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在实际生产处方中缓冲剂尽量降低或选用催化能力弱的缓冲系统③溶剂的影响:溶剂的影响比较复杂,一般采用非水溶剂可以降低易水解的药物水解速度④离子强度的影响:影响比较复杂,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⑤表面活性剂的影响:需通过试验,正确选用表面活性剂⑥处方中基质或赋形剂的影响:根据药物性质选用合适的附加剂8.简述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外界因素①温度影响②光线③空气(氧气)的影响④金属离子的影响⑤湿度和水分的影响⑥包装材料的影响9、易氧化药物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其稳定性?①真空包装②通入惰性气体(如二氧化碳或氮气)驱赶空气③使用非水溶剂、协同剂12、试述影响粉体流动性的因素和改善办法。

药剂学 - 第二章药物溶液形成理论

药剂学  -  第二章药物溶液形成理论

第二章药物溶液形成理论习题部分一、概念与名词解释1.介电常数:2.助溶剂:3.增溶剂: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1.药物的介电常数和溶剂的介电常数越接近,药物在该溶剂中溶解性越好。

( ) 2.正辛醇的溶解度参数与生物膜脂质接近,因此常用作模拟生物膜测定分配系数。

( )3.通常所测定的溶解度是药物的特性溶解度。

( )6.将维生素K3制备成维生素K3,亚硫酸氢钠的目的是改变维生素K3的药理作用。

( ) 7.在多数情况下,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的顺序为无水物<水合物<有机化物。

( ) 8.粒子大小对药物溶解度的影响的规律是:药物粒子越小,药物的溶解度越大。

( ) 9.温度升高,药物的溶解度增大。

( )10.许多盐酸盐类药物在生理盐水中溶解度减小的原因是由于同离子效应。

( )11.苯巴比妥在20%乙醇中的溶解度为0.22g/100ml,在40%乙醇中的溶解度为0.88g/100ml,在90%乙醇中溶解度达最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

( )12.碘溶解时加入碘化钾的目的是增溶。

( )13.灰黄霉素溶解时加人胆酸钠的目的是增溶。

( )14.药物溶液的pH值的调节主要考虑机体的耐受性、药物的稳定性及药物的溶解度。

( )15.药物的pK a越大,碱性越强。

( )16.同一药物的多晶型中,亚稳定型比稳定型的溶出速率与溶解度均大。

( )17.药物溶解度参数与生物膜的溶解度参数越接近,越易吸收,吸收也越快。

( ) 18.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作用力则药物溶解度小。

( ) 19.介电常数大的药物其极性小,介电常数小的药物极性大。

( )20.对于可溶性药物,粒子大小对溶解度影响不大。

( )三、填空题1.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作用力时药物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反之,则。

2.药物分子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而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

3.当药物的△H S>0,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当药物的△H S<0,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剂学温度和溶解度方程
药剂学-第三章-药物溶解与溶出及释放增加溶解度的方法--纳米化原理:减少粒径方法:粉碎法(球磨机、气流粉碎)
纳米结晶法沉淀法
二、药物的溶出速度药物的溶出速度是指单位时间药物
溶解进入溶液主体的量。

溶出过程包括溶解和扩散两个过程,固体药物的溶出速度主要受扩散控制。

溶出速度可用Noyes-Whitney方程表示: dC/dt = KS(Cs-C) dC/dt = D/VhS(Cs-C) (一)药物溶出速度的表示方法当Cs 》C时 (C<
0.1Cs ) dC/dt = KSCs S 不变dC/dt=κ 此时的溶出条件称为
漏槽条件(sink condition),可理解为药物溶出后立即被移出,或溶出介质的量很大,溶液主体中药物浓度很低。

κ 为特性
速度常数,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药物溶解进入溶液主体的量。

固体药物的κ小于1时,应考虑溶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据Noyes-Whitney方程分析:
1.固体的表面积:同一重量的固体药物,其粒径越小,表
面积越大;对同样大小的固体药物,孔隙率越高,表面积越大;对于颗粒状或粉末状的固体药物,如在溶出介质中结块,可加入润湿剂以改善固体粒子的分散度,增加溶出界面,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溶出速度。

2.温度:温度升高,药物溶解度Cs增大、扩散增强、粘
度降低,溶出速度加快。

二、药物的溶出速度(二)影响药物溶出速度的因素和
增加溶出速度的方法
3.溶出介质的性质:常用溶出介质:新鲜蒸馏水、不同浓
度的盐酸、不同PH的缓冲液或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

4.溶出介质的体积:溶出介质的体积小,溶液中药物浓度
(C)高,溶出速度慢;反之则溶出速度快。

5.扩散系数:药物在溶出介质中的扩散系数越大,溶出速
度越快。

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扩散系数大小受溶出介质的粘度和药物分子大小的影响。

6.扩散层的厚度:扩散层的厚度愈大,溶出速度愈慢。


散层的厚度与搅拌程度有关,搅拌速度快,扩散层薄,溶出速度快。

对于可溶性药物,粒子大小对溶解度影响不大,而对
于难溶性药物,粒子半径大于2000nm时粒径对溶解度无影响,但粒子大小在
0.1~100nm时溶解度随粒径减少而增加。

用Ostwald-Freundlich 方程描述难溶性药物与粒子大小的定量关系。

5.粒子大小的影响
6. 温度的影响温度对溶解度影响取决于溶解过程是吸热
△Hs>
0,还是放热△Hs<
0。

当△Hs>0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果
△Hs<0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药物溶解过程中,溶
解度与温度关系式(3-2)为: lnS2/S1= △Hs/R(1/T1-1/T2) 式中: S1 、S2—分别在温度T1和T2下的溶解度;△Hs—溶
解焓,J/mol;R—摩尔气体常数。

(1)pH值的影响:有机
弱酸、弱碱及其盐类在水中的溶解度受pH值影响很大。

弱酸:pHm=pKa+lg(S-S0/S0) 弱碱:pHm=pKa+lg(S0/S-S0)
7. pH值与同离子效应(2)同离子效应:若药物的解离
型或盐型是限制溶解的组分,则其在溶液中的相关离子的浓度是影响该药物溶解度大小的决定因素。

一般向难溶性盐类饱
和溶液中,加入含有相同离子化合物时,其溶解度降低。


酸沉淀析出的pH 弱酸溶解时的最高pH 混合溶剂是指能与水
任意比例混合、与水分子能以成氢键结合、能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那些溶剂。

如乙醇、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等可与水组成混合溶剂。

药物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混合溶剂
的种类、混合溶剂中各溶剂的比例有关。

药物在混合溶剂中
的溶解度通常是各单一溶剂溶解度的相加平均值,但也高于相加平均值。

.混合溶剂的影响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
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溶解度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cosolvency)。

潜溶剂提高药物溶解度的原因:(1)
两溶剂之间发生氢键缔合,改变混合溶剂极性,有利于药物溶解。

(2)潜溶剂改变了原来溶剂的介电常数。

.混合溶剂的影响(1)加入助溶剂:助溶(hydrotropy) 系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主要是水)中的溶解度,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助溶剂可溶于水,多为低分子化合物(不是表面活性剂),可与药物形成络合物。

9.添加物的影响助溶剂常分为两大类:ⅰ某些有机酸及其钠盐,如苯甲酸钠、水杨酸钠、对氨基苯甲酸钠等。

ⅱ酰胺类化合物,如乌拉坦、尿素、烟酰胺、乙酰胺等。

常见的难溶性药物与其应用的助溶剂药物助溶剂碘碘化钾,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咖啡因苯甲酸钠,枸橼酸钠,水杨酸钠,对氨基苯甲酸钠,菸酰胺可可豆碱水杨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