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药物溶解与溶出及释放

第三章药物溶解与溶出及释放

1 下列组合中记述的难溶性药物和其助溶剂正确的是( )

(A)氨苄青霉素和普鲁卡因

(B)可可豆碱和水杨酸钠

(C)核黄素和苄星青霉素

(D)氯霉素和枸橼酸

(E)奎宁和碳酸乙酯

2 测定药物的解离常数方法不包括( )

(A)电导法

(B)电位法

(C)分光光度法

(D)溶解度法

(E)滴重法

3 增溶量是指( )克增溶剂能增溶药物的克数

(A)0.1

(B)1

(C)10

(D)100

(E)1000

4 下列因素中与药物溶解度无关的因素是( )

(A)溶剂的量

(B)温度

(C)药物的极性

(D)药物的晶型

(E)溶剂的极性

5 药物的溶解过程符合Noyes-Whitney方程:,设药物初始浓

度为零,当S一定时,溶液浓度达到药物溶解度C a的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为( ) (A)t=KSln2

(B)t=KSC a ln2

(C)t=Sln2/K

(D)t=KSC a/ln2

(E)t=ln2/KS

6 已知某一弱酸性药物的pK a=4,在pH值为1时药物的存在状态为( )

(A)均为离子态

(B)离子态浓度为分子态浓度的4倍

(C)几乎均为分子态

(D)离子态浓度为分子态浓度的1/4倍

(E)离子态浓度与分子态浓度相同

7 稀溶液的依数性不包括( )

(A)溶剂的蒸气压下降

(B)凝固点下降

(C)沸点升高

(D)渗透压

(E)溶质的密度

8 在咖啡因处方中,常加入苯甲酸钠,苯甲酸钠的作用是( )

(A)增溶剂

(B)助溶剂

(C)潜溶剂

(D)组成复方

(E)助悬剂

9 范特霍夫方程表达式为( )

(A)△P=Km

(B)πV=nRT

(C)P B=k X x B

(D)a=f×C

(E)dC/dt=DS/hV(c a-c)

10 潜溶剂能提高药物溶解度的原因被认为是两种溶剂间发生( )缔合,改变原来溶剂的介电常数。

(A)氢键

(B)范德华力

(C)共价键

(D)疏水结合力

(E)共轭键

11 下列关于药物溶解度的正确表述是( )

(A)药物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B)一定压力下,100g溶剂中(或100g溶液或100 ml溶液)溶解溶质的最大克数

(C)一定压力下,100g溶剂中(或100g溶液或100 ml溶液)溶解溶质的克数(D)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或100g溶液或100 ml溶液)溶解溶质的克数(E)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或100g溶液或100 ml溶液)溶解溶质的最大克数

12 配制溶液时,进行搅拌的目的是( )

(A)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B)增加药物的润湿性

(C)使溶液浓度均匀

(D)增加药物的溶解速率

(E)使溶液温度下降

13 伪多晶型药物在多数情况下,溶解度和溶解速度( )

(A)有机化物<水合物<无水物

(B)有机化物<无水物<水合物

(C)水合物<无水物<有机化物

(D)无水物<水合物<有机化物

(E)无水物<有机化物<水合物

14 对于难溶性药物,粒子大小在( )时溶解度随粒径减小而增加。(A)0.01~1nm

(B)0.1~10nm

(C)0.1~100nm

(D)0.1~1000nm

(E)1~10nm

15 属于非极性溶剂的是( )。

(A)甘油

(B)乙醇

(C)丙二醇

(D)液体石蜡

(E)聚乙二醇

参考答案:BEBAE CEBBA EDCCD

药剂学温度和溶解度方程

药剂学温度和溶解度方程 药剂学-第三章-药物溶解与溶出及释放增加溶解度的方法--纳米化原理:减少粒径方法:粉碎法(球磨机、气流粉碎) 纳米结晶法沉淀法 二、药物的溶出速度药物的溶出速度是指单位时间药物 溶解进入溶液主体的量。溶出过程包括溶解和扩散两个过程,固体药物的溶出速度主要受扩散控制。溶出速度可用Noyes-Whitney方程表示: dC/dt = KS(Cs-C) dC/dt = D/VhS(Cs-C) (一)药物溶出速度的表示方法当Cs 》C时 (C< 0.1Cs ) dC/dt = KSCs S 不变dC/dt=κ 此时的溶出条件称为 漏槽条件(sink condition),可理解为药物溶出后立即被移出,或溶出介质的量很大,溶液主体中药物浓度很低。κ 为特性 速度常数,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药物溶解进入溶液主体的量。固体药物的κ小于1时,应考虑溶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根 据Noyes-Whitney方程分析: 1.固体的表面积:同一重量的固体药物,其粒径越小,表 面积越大;对同样大小的固体药物,孔隙率越高,表面积越大;对于颗粒状或粉末状的固体药物,如在溶出介质中结块,可加入润湿剂以改善固体粒子的分散度,增加溶出界面,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溶出速度。

2.温度:温度升高,药物溶解度Cs增大、扩散增强、粘 度降低,溶出速度加快。 二、药物的溶出速度(二)影响药物溶出速度的因素和 增加溶出速度的方法 3.溶出介质的性质:常用溶出介质:新鲜蒸馏水、不同浓 度的盐酸、不同PH的缓冲液或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 4.溶出介质的体积:溶出介质的体积小,溶液中药物浓度 (C)高,溶出速度慢;反之则溶出速度快。 5.扩散系数:药物在溶出介质中的扩散系数越大,溶出速 度越快。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扩散系数大小受溶出介质的粘度和药物分子大小的影响。 6.扩散层的厚度:扩散层的厚度愈大,溶出速度愈慢。扩 散层的厚度与搅拌程度有关,搅拌速度快,扩散层薄,溶出速度快。对于可溶性药物,粒子大小对溶解度影响不大,而对 于难溶性药物,粒子半径大于2000nm时粒径对溶解度无影响,但粒子大小在 0.1~100nm时溶解度随粒径减少而增加。用Ostwald-Freundlich 方程描述难溶性药物与粒子大小的定量关系。 5.粒子大小的影响

药物溶出动力学模型及其在药理学中的应用

药物溶出动力学模型及其在药理学中的应用引言 药物溶出动力学是描述药物溶解以及其释放过程的数学模型,已广泛应用于药 物研究和开发中。药物溶出动力学模型可以通过实验数据拟合来预测药物的释放行为,并为药物设计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药物溶出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原理、不同类型的模型及其在药理学中的应用。 药物溶出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原理 药物溶出动力学是一种描述药物从固体制剂中溶解并释放出来的过程的模型。 药物的溶出过程可以被看作是药物从固体颗粒中分子与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药物颗粒的大小、形状和表面特性以及溶液的化学成分和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溶出动力学。药物溶出的过程可以用速度常数k来描述,这个速度常数代表每单位时间内药物溶出的量。药物溶出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可以用Noyes-Whitney方程来表示: dM/dt = A*k*C 其中,dM/dt是药物的溶出速率;A是溶解表面积;C是溶液中的药物浓度。 该方程意味着药物溶解的速率与药物的表面积、药物在溶液中的浓度和速度常数k 的值有关。 不同类型的药物溶出动力学模型 在药物研究中,有不同的药物溶出动力学模型可以被使用来描述不同类型的药 物溶解。其中,常见的药物溶出动力学模型有零阶动力学模型、一阶动力学模型、Hixson-Crowell动力学模型、Korsmeyer-Peppas动力学模型等。 零阶动力学模型:零阶动力学模型是一种描述药物溶出速率与时间无关的模型。该模型假设药物的溶出速率始终保持不变,并且药物的质量随时间线性降低。零阶动力学模型通常用于液体制剂、口服药物,以及在药物吸收过程中缓慢释放药物。

一阶动力学模型:一阶动力学模型是一种描述药物溶出速率与时间成比例的模型。该模型中药物的表面积是随时间线性降低的,药物的溶出速率也随着时间线性降低。一阶动力学模型通常用于片剂、胶囊和固体缓释制剂中,其中药物的累积释放量与时间成正比。 Hixson-Crowell动力学模型:Hixson-Crowell动力学模型是一种描述药物溶出 速率与溶出物的质量指数成反比的模型。该模型适用于药物固体制剂的溶解过程中,药物的表面积或基质容积随时间不断减少的情况。 Korsmeyer-Peppas动力学模型:Korsmeyer-Peppas动力学模型是一种描述药物 释放速率与时间和药物含量指数n的幂函数成比例的模型。该模型适用于各类固体制剂,综合了其他药物溶出动力学模型的特点。Korsmeyer-Peppas动力学模型通常 用于研究药物的缓释和控释。 药物溶出动力学模型在药理学中的应用 药物溶出动力学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中。通过确定药物的溶 出速率常数k、分子量和药物在溶液中的相对溶解度,可以了解固体制剂中药物的 递送特性。同时,药物溶出动力学模型还可以用来评估药物在体外释放的速率和在体内改变药物传递的速度。 使用药物溶出动力学模型的药物研究案例已经被广泛报道。例如,Lynde和Moltzan等人使用Hixson-Crowell动力学模型来研究胶囊中吗啡的释放,发现该药 物在缓释体系中具有可预测的溶解性能。Bellaiche等人使用Korsmeyer-Peppas动 力学模型评估肝素在聚乙烯醇颗粒表面中的释放,结果发现低分子量肝素采用渐近数值常数0.34的一级动力学模型,而新型肝素采用Korsmeyer-Peppas动力学模型 更为适宜。 总结 药物溶出动力学模型是一种描述药物在固体制剂中溶解和释放的数学模型。不 同类型的药物溶出动力学模型可以用于不同类型的药物研究和开发中,包括液体制

溶出度与释放度的区别

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释放度系指口服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肠溶制剂及透皮贴剂等在规定溶剂中释放的速度和程度。溶出度一般是针对普通制剂而言,看药物在一定的时间内是否能够释放出来。一般测一个点。释放度主要针对特殊制剂(包括缓控释制剂),测试时最少测三个点,第一个点看药物有没有突释,第二个点是药物释放一半左右的点,主要考察药物释放的特征,第三个点则是考察药物释放是否完全。难溶药物检查溶出度,易溶药物检查崩解时限,检查溶出度的药物就不需要再检查崩解时限。 1. 对于确定的药物,如何选择“崩解时限”与“溶出度”在上篇指导原则中介绍了固体口服制剂是否建立溶出度的判断方法:

①如果制剂设计为修饰释放,则需建立释放度的标准(包括缓释、控释、胃溶和肠溶等)②如果制剂没有设计为修饰释放,则做如下考察:考察一次剂量的原料药在37±0.5℃,pH1.2-6.8范围内, 在不多于250ml水中是否完全溶解。如果不溶解,则建立单时间点的溶出度检查标准,如果溶解,则继续考察③以上考察的意义在于原料药的溶解性是综合剂量和胃容量来考虑的, 即验证一次服用量的原料药在胃中(250ml)是否完全溶解。这使一些溶解性能并不好、但剂量小, 在250ml中可以完全溶解的药品可选择做崩解时限而不做溶出度检查。③该制剂在15分钟内,在pH1.2、4.0、6.8条件下能否达到80%以上的溶出量。如果达不到80%的溶出量,则建立单时间点的溶出度检查标准;如果能达到80%的溶出量,则继续考察④③步考察的意义为在考察原料的溶解性能后, 还要考察在该处方和工艺条件下制成的固体口服制剂是否在胃中达到80%以上的溶出量,否则, 溶解性能好的原料, 由于处方工艺影响了制剂溶出, 依然要做溶出度检查。④崩解时限与溶出度之间有否相关性。没有的话,则建立单时间点的溶出度检查标准;有的话就建立崩解时限检查标准。在原料和制剂都达到判断程序的正结果后, 还要考虑制剂的崩解时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

第三章 药物溶解

第三章药物溶解、溶出及释放 第一节溶解度 一、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溶解度(solubility):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达到饱和时的最大溶解药量 表示方法:极易溶、易溶、溶解、略溶、微溶、极微溶、几乎不溶、不溶 二、溶解度的测定 特性溶解度:取数份过饱和溶液恒温持续振荡至溶解平衡,离心或过滤后取上清液稀释,测定药物浓度,以药物浓度为纵坐标,药物质量-溶液体积的比率为横坐标作图,直线外推至比值为零既得。 平衡溶解度:取数份药物从不饱和到饱和溶液恒温振荡至溶解平衡,经滤膜过滤取滤液分析,测定药物浓度并作图,数值不变既得。 凡例规定:称取研成细粉的供试品或液体供试品置于25±2摄氏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每隔五分钟强力振摇三十秒观察30分钟溶解情况,看不到溶质颗粒或液滴即为完全溶解。 三、影响药物溶解度因素 1、药物晶型、结构、粒子大小 2、水合作用和溶剂化作用 3、温度 4、同离子效应和ph 如有盗版,举报属实免费赠送本书内容,客服微信Y1778837892 第二节增加药物溶解度方法 一、增溶、助溶及潜溶 (一)增溶作用及增溶剂 1、增溶机制: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临界胶团浓度,水不溶和微溶性药物在胶束溶液中溶解度显著增加并形成透明胶束。 2、影响因素:(1)增溶剂的性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型 表面活性剂 (2)增溶质的性质:1)极性2)解离度3)结构 4)多组分增溶质5)其他成分影响 (3)温度 3、增溶对化学稳定性的影响 (二)助溶作用及助溶剂 机制:根据药物性质和结构特点在溶剂中加入第三种物质与难溶性药物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络合物、复盐、缔合物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 助溶剂:多为小分子化合物 (二)潜溶作用和潜溶剂 机制:混合溶剂达到一定比值药物的溶解度出现最大值 潜溶剂: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 二、盐型和晶型的选择 (一)盐型:难溶性药物制成可溶性盐、引入亲水基团 (二)晶型:多晶型现象:同一化学结构药物由于结晶条件的不同,形成结晶时分子排列和晶格结构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晶型。 假多晶型:药物在结晶时溶剂分子进入晶格使结晶发生变化,形成药物的溶剂化物

药剂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1、药剂学是将原料药制备成用于治疗、诊断、预防疾病所需药物制剂的一门学科。 2、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第二章药物溶出的形成理论 1、潜溶: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的溶解度大,而且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 2、(理解)药物的溶出速度可用Noyes-Whitney方程表示 dC /dt=KS(Cs-C) S:固体的表面积 Cs:溶质在溶出介质中的溶解度(固体表面饱和层浓度) C:t时间溶液主体中溶质的浓度 第三章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高级脂肪酸盐、硫酸化物、磺酸化物)1、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苯扎溴铵、度米芬)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卵磷脂、氨基酸型和甜菜碱型) 脂肪酸甘油酯(W/O型辅助乳化剂) 蔗糖脂肪酸酯(O/W型乳化剂分散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多元醇型脂肪酸山梨坦(W/O型乳剂) 聚山梨酯(O/W型乳化剂) 聚氧乙烯型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 2、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3、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 亲和力。 Wb HLBb Wa HLBa HLB * *+ = HLB=∑(亲水基团HLB)+∑(亲油基团HLB)+7 4、Kraff点:当温度升高至某一温度时,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急剧升高,该温度称为krafft点,相对应的溶解度即为该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5、昙点:对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进行加热升温时可导致表面活性剂析出(溶解度下降)、出现浑浊,此现象称为起昙,此时温度称为昙点(或浊点)。 第四章微粒分散体系 1、微粒大小完全均一的体系称为单分散体系,大小不均一的体系称为多分散体系。其测得方法有:电子显微镜法、激光散射法、吸附法、Stokes沉降法。

药剂学 重点

第一章绪论 1、药剂学是将原料药制备成药物制剂的一门学科,宗旨是制备安全、有效、稳定、使用方 便的药物制剂。 2、能够判断出给的剂型的归类:液体(芳香水剂、溶液剂、注射剂、合剂、洗剂)气体(气 雾剂、喷雾剂)、固体(散剂、丸剂、片剂、栓剂、膜剂)、半固体剂型(软膏剂、糊剂) 3、药典: ①现行药典是《中国药典》2015年版,2005年版本的分为三部,一部为中药、化学药、 生物制品药。而2015年分为4部,一部收载中药、二部收载化学药品、三部收载生物制品药、四部收载通则和药用辅料。 ②《英国药典》、《美国药典》、《日本药方局》、《欧洲药典》、《国际药典》 4、药品研究的所涉及规范: GLP: 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GMP: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cGMP:动态药品生产管理规范,也翻译为现行药品生产管理规范 OPC:非处方药 第三章药物溶解与溶出及释放 1、溶解度(药物溶解度的测定有分析法和定组成法,药物溶解度的数值多是平衡溶解度) ①特性溶解度 特性溶解度的测定是根据相溶原理图来确定的,以测得药物溶液浓度为纵坐标,药物质量-溶剂体积的比率为横坐标作图,直线外推到比率为零处即得药物的特性溶解度。 ②平衡溶解度 药物的溶解度数值多是平衡溶解度,测量的具体方法是:取数份药物,配制从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的系列溶液,置恒温条件下振荡至平衡,经滤膜过滤,取滤液分析,测定药物在溶液中的实际浓度S并对配制溶液浓度C作图,如图,图中曲线的转折点A,即为该药物的平衡溶解度。 2、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增溶:胶束增溶 助溶及潜溶:加入助溶剂、潜溶剂 成盐 晶型:无定型为无结晶结构的药物,无晶格束缚,自由能大,所以溶解度和溶解速度较结晶型大。假多晶型药物结晶过程中,溶剂分子进入晶格使结晶型改变,形成药物的溶剂化物。

药物溶解度与溶出度的研究与评价

药物溶解度与溶出度的研究与评价引言: 药物溶解度与溶出度是药学中重要的参数,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 排泄等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探讨药物溶解度与溶出度的概念、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并深入讨论其在药物开发与制剂工艺中的应用。 一、药物溶解度的研究与评价 药物溶解度是指在给定溶剂中药物溶解的能力,是评价药物在溶液 中溶解特性的重要参数。溶解度的研究和评价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研究方法: 研究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包括平衡溶解度法、过饱和 溶解度法和扩散溶解度法等。 1.2 评价指标: 评价药物溶解度的指标主要包括溶解度曲线、溶解度参数和溶解度 动力学等参数。溶解度曲线描述了药物在溶液中的溶解程度随时间的 变化规律;溶解度参数包括溶解度度、溶解度常数和溶解度指数等, 用于定量表征药物溶解特性;溶解度动力学则研究了药物溶解过程中 的速率和机制。 二、药物溶出度的研究与评价

药物溶出度是指药物从给定制剂中释放出来的能力,是评价药物制剂溶解性和释放性的重要指标。药物溶出度的研究和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研究方法: 研究药物溶出度的方法常用的有体外溶出法、体内溶出法和仿体内溶出法等。这些方法通过模拟人体消化道中的条件和过程,评价药物从制剂中释放出来的速率和程度。 2.2 评价指标: 评价药物溶出度的指标主要包括溶出度曲线、溶出度效应和溶出度速率等参数。溶出度曲线描述了药物从制剂中的释放程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溶出度效应用于定量评价制剂释放性能的好坏;溶出度速率则描述了药物释放的速度和机制。 三、药物溶解度与溶出度的关系 药物溶解度和溶出度是密切相关的,两者相互影响。药物的溶解度决定了其在给定溶剂中的溶解程度,而药物的溶解程度则直接影响药物从制剂中的释放速度和程度。良好的溶解度通常会有利于药物制剂的溶出性能和生物利用度。 四、药物溶解度与溶出度的研究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药物溶解度与溶出度的研究在药物开发的不同阶段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药物发现阶段,药物溶解度与溶出度可以用来评估药物的溶解性质和生物利用度,指导药物分子的设计和优化。在药物制剂开发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重点知识总结

名词解释: 1.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后,通过细胞膜屏障向机体可布及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 3.代谢(metabolism):又称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酶系统、体液的pH或肠道菌丛的作用下,发生结构转变的过程 4.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5.肝首过效应(liver first passeffect):从胃肠道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药物部分在肝脏被代谢,或随胆汁排泄,使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为肝首过效应 6.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然后再分泌,直至最终从尿中排出的现象。 7.蓄积(accumulation):长期连续用药,机体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蓄积。 8.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口

服药物部分被代谢而导致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称为首过效应,也叫首过代谢。 9.肝提取率(extraction ratio ,ER):在肝细胞内随胆汁排出+ 药酶代谢的药物比例。 10.消除(elimination):代谢和排泄过程。 11.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e,Clr):在一定时间内,肾脏能使多少容积的血浆中的该药物清除的能力。12.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即ADME过程)量变规律的学科,即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动态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13.隔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将整个机体(人或其他动物)按药物转运速率特征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隔室,这些隔室连接起来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反映药物在机体的动力学特征,成为隔室模型。14.平均滞留时间(mean residence time MRT):是指所有的药物分子滞留在体内的平均时间,也称为平均通过时间或平均通过时间或平均逗留时间。 15.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

药物溶出释放比较研究基本方法

药物溶出释放比较研究基本方法 一、基本原则 药品获准上市后,溶出度或释放度检查是药品生产和质量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保证批间产品质量一致性有重要作用。当药品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地点和生产规模等发生变更后,溶出度或释放度检查是比较变更前后产品相似性或差异程度的重要方法和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口服固体制剂微小的处方、工艺、产地等方面变更,一般通过溶出度和释放度比较研究已可以证明变更前后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溶出度或释放度检查方法需符合药典有关规定。由于溶出/释放比较研究可能需采用与原上市注册时不一致的方法,此时应注意进行相应的方法学验证,注意研究这些方法对区分药品质量及体内行为的分辨能力。 二、药物溶出比较研究基本方法 口服固体制剂给药后体内吸收主要依赖于制剂中药物溶解、溶出及药物在胃肠道的通透性等方面,基于这一过程中药物溶解、溶出的重要性,体外药物溶出行为与体内药物吸收在某些情况下是相关的。药物的水溶解性、药物对肠壁的通透性是溶出比较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不同特性的药物研究工作侧重点不尽相同。 药物水溶解性、通透性本文附注有相应说明,具体界定及研究工作可参照相关技术指导原则进行。

如果无法判定药物是属于高通透性,还是低通透性的,建议根据药物的水溶解性,分别参照下述1.2项或1.3项进行变更前后溶出行为比较研究。 1、实验方法 1.1、原料药属于高溶解性,高通透性的 一般认为餐后胃平均保留(排空)T50%是15~20分钟。因此,当此类药物在0.1N盐酸中15分钟溶出85%以上时,一般认为药物体内吸收速度与程度不再依赖于胃排空速率,这种情况下,只要处方中不含显著影响药物吸收的辅料,药品一般不会有生物利用度方面的问题。反之,如果药物溶出比胃排空速率慢,则需要在多种介质中对药物溶出行为进行考察。 此类药物溶出比较试验介质建议首先选择900mL0.1N HCl,可采用药典收载的转蓝法(转速100rpm),也可选择药典收载的桨法(转速50rpm)。如果15分钟内药物溶出85%以上,则不需要再比较其他pH条件下或介质中药物溶出情况。 如果15分钟内药物溶出未达到85%,则需要按下述1.2或1.3对变更前后溶出行为进行比较。 1.2、原料药属于高溶解性,低通透性的 此类药物由于通透性低而溶解性好,体内吸收的主要限速步骤是药物的渗透过程,而不是药物的溶出过程。因此,

药剂学对药物溶解度与溶出度的研究

药剂学对药物溶解度与溶出度的研究药剂学是研究药物的制备、配方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药学科学。其中,药物溶解度和溶出度是药物溶解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参数。药物的溶解度与溶出度直接影响着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疗效,因此在药剂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一、药剂学简介 药剂学是药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药物的配方设计、制剂制备以及各种剂型的质量控制等方面。药剂学为药物在制备和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稳定性及疗效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二、药物溶解度 药物溶解度是指药物在溶液中能够溶解的程度,通常用溶解度曲线来描述。药物溶解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药物溶解度的研究可以通过实验测得溶解度数据,并与药物的物化性质相结合,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三、药物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1. 药物的物化性质:药物的极性、分子量、溶解度、晶型等物化性质会直接影响药物的溶解度。 2. pH值:药物的溶解度与介质的pH值密切相关,药物的离子性会导致药物在不同pH值下的溶解度差异。

3. 温度:温度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情况下,药物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4. 溶剂选择:溶剂的选择对药物溶解度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溶剂的极性和溶剂特性会影响药物的溶解度。 四、药物溶出度 药物溶出度是指药物从制剂中释放出来的程度,即溶出速率。药物溶出度对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具有重要影响。药物溶出度的研究可以帮助药剂师合理设计控释制剂和改善药物的释放性能。 五、药物溶出度的影响因素 1. 药物的溶解度:药物溶解度与溶出度密切相关,溶解度高的药物往往具有较高的溶出度。 2. 药物的晶型和晶粒大小:药物的晶型和晶粒大小会直接影响药物的溶出度,粉末状态下的药物一般比结晶体溶解度高。 3. 药物的制剂方式:制剂方式的不同会影响药物的溶出度,例如直接散粒剂、控释剂、颗粒剂等。 4. 建议等。 经过药剂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改变药物的制剂方式、调整药物的物化性质、优化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

药物制剂的溶解度与溶出度研究

药物制剂的溶解度与溶出度研究药物制剂的溶解度与溶出度是制药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溶解度 指的是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而溶出度则是指药物从固体制剂中 溶出的速度。这两个参数对于药物的吸收和药效有着重要影响,因此 在制剂开发及药物评价中都需要进行充分的研究。本文将探讨药物制 剂的溶解度与溶出度的研究方法和其在药物开发中的意义。 一、溶解度的研究方法 药物制剂的溶解度可以通过一系列实验方法进行准确测定。常用的 方法包括: 1. 固体过饱和法:将药物固体与溶剂充分混合,并维持一段时间后,通过过滤等方法将未溶解的固体分离出来,然后测定溶解液中的药物 浓度。这种方法适用于溶解度较低的药物。 2. 体积法:将药物加入溶剂中,并充分搅拌使其溶解。然后测定所 需的溶剂体积。溶解度可通过药物溶解质量与溶剂体积之比计算得出。 3. 比色法:将药物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然后利用比色法测定溶液 中的药物浓度。这种方法对于颜色较深的药物非常适用。 4. 温度法:在一定温度下,将药物加入溶剂中,溶解后测定溶液中 的药物浓度。通过改变温度,可以研究药物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二、溶出度的研究方法

药物制剂的溶出度研究主要是通过体外溶出实验来进行。常用的方法包括: 1. 流速法:将药物制剂(如片剂、胶囊等)放入溶出仪器中,通过设定一定的流速,模拟胃肠道中的流动情况。然后收集溶出液,并测定其中的药物浓度。这种方法适用于固体制剂的溶出度研究。 2. 曲线拟合法:通过拟合药物溶出曲线,可以得到溶出速度相关的参数。通过比较不同制剂的溶出曲线,可以评价其释放行为的差异。 3. 菲克定律:利用菲克定律,可以推导出在一定条件下药物的溶出过程。通过计算溶出速度常数和溶出度等参数,可以评估药物制剂释放的特性。 三、溶解度与溶出度的意义 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度对于药物的吸收和药效有着重要作用。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吸收:药物必须在胃肠道中溶解才能被有效吸收。溶解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药物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解情况,进而指导药物的给药途径设计及制剂优化。 2. 药物生物利用度: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受溶解度和溶出度的共同影响。溶解度高、溶出度快的制剂能够更快速地释放药物,增加其生物利用度。

珠海科技学院2022年普通专升本招生入学考试《药物制剂》专业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药剂学

珠海科技学院2022年普通专升本招生入学考试 《药物制剂》专业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药剂学 一、考试的内容、要求和目的 1、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1、药剂学、药品、辅料、剂型、制剂、处方药、非处方药的定义 2、举例说明药物剂型的三种分类方法 3、药品标准的概念,药典的定义和内容 4、GMP、GSP、GCP的含义 第二章药物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 无 第三章药物溶解与溶出及释放 1、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2、增溶、助溶和潜溶的定义 3、药物溶液的渗透压 4、等渗与等张溶液的概念及调节方法(冰点降低数据法和氯化钠等渗当量法) 5、影响药物溶出速度的因素 第四章表面活性剂 1、表面活性剂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2、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基本性质 3、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和HLB值的定义 4、简单二组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的HLB值的计算方法 5、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第五章微粒分散体系 1、微粒分散体系的概念、分类、基本性质及应用 2、微粒分散体系的絮凝与反絮凝理论 第六章流变学基础 无 第七章液体制剂的单元操作 1、制药用水的制备技术 2、液体过滤机制及影响因素 3、灭菌和无菌操作技术 4、洁净室空气净化标准 第八章液体制剂 1、液体制剂的特点、分类和常用附加剂 2、举例说明液体制剂常用溶剂的类型 3、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定义 4、溶解度的概念,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5、芳香水剂、糖浆剂的概念和特点 6、高分子溶液剂的定义,与溶胶剂有何区别 7、混悬剂的定义与质量要求 8、混悬剂的微粒沉降定律(Stokes方程)的内容是什么,如何根据这一公式增加稳定性 9、混悬剂中絮凝剂的概念与作用,控制稳定混悬剂的ζ电位范围是多少 10、混悬剂的质量评价方法 11、乳剂的定义、组成和类别 12、乳化剂的种类选择对乳剂类型的影响 13、乳剂不稳定性的表现和原因 第九章注射剂 1、注射剂的概念、分类、特点和质量要求 2、注射用水和注射用油的质量要求 3、注射剂常用附加剂 4、制备注射剂的工艺流程及注意事项 5、输液的定义、分类和质量要求

2022-2023年药物分析期末复习-药剂学(药物分析)考试全真模拟全知识点汇编押题第六期(含答案)

2022-2023年药物分析期末复习-药剂学(药物分析)考试全真模拟全知识点汇编押题第六期(含答 案) 一.综合考核题库(共35题) 1. 一般分散相浓度为50%左右时乳剂最稳定,25%以下或74%以上时均易发生不稳定现象。(章节:液体制剂难度:3) 正确答案:正确 2. 口服液即浓煎剂。(章节:现代中药制剂难度:2) 正确答案:错误 3.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在0-20之间。(章节:表面活性剂难度:1) 正确答案:错误 4. 乳剂放置后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现象,这种现象是乳剂的分层(章节:液体制剂难度:1)正确答案:正确 5. 一般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毒性最大,其次为阴离子型,非离子型毒性最小。(章节:表面活性剂难度:1) 正确答案:正确 6. 气雾剂按分散系统分为溶液型、混悬型及乳剂型。(章节:黏膜递药系统难度:3) 正确答案:正确

7. 皮肤的水合作用会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章节:皮肤递药制剂难度:1) 正确答案:正确 8. 蜜丸每丸重量在0.4g(含0.4g)以上称为大蜜丸。(章节:现代中药制剂难度:3) 正确答案:错误 9. 酊剂的制备多用渗漉法。(章节:现代中药制剂难度:2) 正确答案:正确 10. 应用煎煮法制备浸出制剂时,一般沸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章节:现代中药制剂难度:3) 正确答案:正确 11. 经皮吸收制剂中黏胶分散型的组成部分包括控释膜层、黏胶层、防护层、背衬层、药物储库。(章节:皮肤递药制剂难度:4) 正确答案:错误 12. 粉体的性质包括粒子大小与分布、空隙率、比表面积、流动性、吸湿性。(章节:粉体学基础难度:4) 正确答案:错误 13. 粉碎过程系机械能转变成表面能的过程。(章节:固体制剂单元操作难度:2) 正确答案:正确

药剂学-第4章

第四章固体制剂-1〔散剂、颗粒剂、片剂、片剂的包衣〕 固体制剂常用的固体制剂包括: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滴丸剂、膜剂等 固体制剂的共性:〔1〕物理、化学稳定性比液体制剂好,生产制造本钞票较低,服用与携带方便;〔2〕制备过程前处理的单元操作经历相同;〔3〕药物在体内首先溶解后才能透过生理膜,被汲取进血。 固体剂型的制备工艺流程图 关于固体制剂来讲 药物需溶解后才能被胃肠道所汲取,特殊是对一些 口服制剂汲取的快慢顺序:溶液剂>混悬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丸剂 三、Noyes-Whitney方程 ●药物溶出速度可用Noyes-Whitney方程描述: dC/dt=KS(C S-C)K=D/Vδ 式中:K-溶出速度常数S-溶出界面面积D-药物的扩散系数CS-药物的溶解度δ-扩散边界层厚C-药物的浓度V-溶出介质的量 改善药物溶出速度的措施:〔1〕增大药物的溶出面积〔粉碎,崩解〕〔2〕增大溶解速度常数〔加强搅拌〕〔3〕提高药物的溶解度〔提高温度,改变晶型,制成固体分散物等〕 粉碎技术、药物的固体分散技术、药物的包合技术等能够有效地提高药物的溶解度或溶出外表积。 关于难溶性药物提高溶出度的有效方法是: 第二节散剂 ●散剂〔Powders〕系指一种或数种药物均匀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可外用也可内服。 特点:①粉碎程度大,比外表积大、易于分散、起效快;②外用覆盖面积大,能够同时发扬保卫和收敛等作用;③贮存、运输、携带对比方便;④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操纵,便于婴幼儿服用。此外还有飞散性、附着性、团聚性、吸湿性等特点 散剂的制备物料前处理→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储存 ●固体药物的粉碎是将大块物料借助机械力破裂成适宜大小的颗粒或细粉的操作。 ●粉碎度或粉碎比〔n〕n=D1/D2D1粉碎前的粒度D2粉碎后的粒度 粉碎操作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度以及生物利用度; ●有利于各成分的混合均匀; ●有利于提高固体药物在液体、半固体、气体中的分散度; ●有助于从天然药物中提取有效成分等。 粉碎机有〔1〕研钵〔2〕球磨机〔3〕冲击式粉碎机〔4〕流能磨等 〔三〕筛分 筛分法〔sievingmethod)是借助筛网孔径大小将物料进行不离的方法。筛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较均匀的粒子群 〔四〕混合 ●混合〔mixing〕将两种以上组分的物质均匀混合的操作统称为混合。混合操作以含量的均匀一致为目的,是保证制剂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混合度〔degreeofmixing〕是表示物料混合均匀程度的指标。大小介于0~1之间。 混合机理:对流混合、剪切混合、扩散混合。三种混合方式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并不是独立进行,而是相互联系的。混合的妨碍因素 ●物料粉体性质的妨碍〔粒径、粒子形态、密度〕 ●设备类型的妨碍〔混合机的外形及尺寸,内部插进物,材质及外表情况等。〕 ●操作条件的妨碍〔物料的填充量、装料方式、混合比、混合机的转动速度及混合时刻等。〕 均匀混合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①组分的比例②组分的密度③组分的粘附性与带电性④含液体或易吸湿性的组分⑤形成低共熔混合物的组分 组分比例相差过大时,应采纳等量递加混合法〔又称配研法〕混合,即量小药物研细后,参加等体积其它药物细粉混匀,如此倍量增加混合至全部混匀,再过筛混合即成。 假设密度及粒度差异较大时,应将密度小〔质轻〕或粒径大者先放进混合容器中,再放进密度大〔质重〕或粒径小者,并选择适宜的混合时刻。

蚌医药剂学

蚌医药剂学 第一章绪论1.1 药剂学: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 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和科学。 剂型:是药物临床使用的最终形式,是所有基本制剂形成的集合名词。药物制剂:简称制剂,是指剂型确定后的具体药物品种。 药剂学的任务:1、药剂学基本理论的研究2、基本药物剂型的研究3、新技术与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4、新辅料的研究与开发5、中药新剂型的 研究与开发6、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7、制剂新机械和新设备 的研究与开发药剂学的性质 (一)具有工艺学性质:药物——加工——药品(二)具有临床医疗 实践性质 药剂学的重要性: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可以降低或消除原材料 药的毒副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可以提高药物稳定性;可以 提高生物利用度和疗效;可以产生靶向作用;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药 物剂型的分类方法 (一)按给药途径分类经胃肠道给药型:口服 非经胃肠道给药型:口腔给药,呼吸道给药,皮肤.... (二)按分散系统分类:溶液型,胶体型,乳剂型,混悬型,气体分 散型,固体分散型。(三)按形态分类(液体剂型固体剂型气体剂型半固 体剂型)(四)按制备方法分类(浸出制剂无菌制剂)

药物递送系统DDS:是指将必要量的药物,在必要的时间内递送到必要的部位的技术。其目的是将原料药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副作用降低到最小。 1.4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撰,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CHP(一部收载中药二部收载化学药品三部收载生物制品四部收载通则和药用辅料) 国家药品标准是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 药物临床实验质量管理规范——GCP:是为了保证临床试验数具的质量,保护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而制定的进行临床实验的准则,是保证药物的临床试验安全性的法律依据。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动物实验进行药品非临床的各种毒性试验,是保证药物安全有效的法规。 药品过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是对药品生产质量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进行工作或操作管理的法定的工作技术标准,是保证药品质量乃至用药安全有效的可靠措施,是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到今天的标准产物。 第三章药物溶解与溶出及释放3.1溶解度 一溶解度:系指在一定温度(气体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最大药量,是反映药物溶解性的重要指标。溶解度常用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或

执业药师资格《药剂学》章节考点

执业药师资格《药剂学》章节考点 执业药师资格《药剂学》章节考点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今天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了执业药师资格《药剂学》章节考点,希望对大家考试有所帮助。 第四章散剂、颗粒剂、片剂、片剂的包衣 药物的溶出速度:Noyes-whitney方程: dC/dt =KS(Cs-C);K=D/Vδ(K:溶出速度常数,D:药物的扩散系数,δ:扩散边界层厚,V:溶出介质的量,S:溶出界面积,Cs:饱和浓度,C:药物的浓度) 改善药物的溶出速度: 1. 增大药物的溶出面积:减小粒径 2. 增大溶解速度常数:提高搅拌速度 3. 提高药物溶解度:提高温度、改变晶型、制成固体分散物等 散剂 散剂(powders):系指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分为口服散剂和局部用散剂。 散剂的制备工艺流程:物料→ 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检→包装→成品 粉碎机理:对物质的粉碎过程主要依靠外机械力的作用破坏物质分子间的内聚力来实现。粉碎过程常用的外加力有:冲击力、压缩力、剪切力、弯曲力、研磨力等。 粉碎机:研钵、球磨机、冲击式粉碎机(“万能粉碎机”,锤击式与冲击式)、流能磨(微粉化,可适用于无菌粉末) 筛分:药筛(号越大,孔径越小)1)冲眼筛2)编织筛 工业用标准筛:以目数表示筛号,即以每一英寸(25.4mm)长度上的筛孔数目来表示。 运动方式:1)摇动筛;2)振荡筛。 混合机理:1)对流混合;2)剪切混合;3)扩散混合(对于含有毒药品、

贵重药品或各组分混合比例悬殊时采用等量递增法(配研法)) 粒度要求:局用散,通过七号筛(120目,125μm)不低于95%,眼用散,全部通过九号筛(200目,75μm) 颗粒剂 颗粒剂(granules):是将药物粉末与适宜的辅料混合而制成的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状制剂。 片剂 片剂的优点:剂量准确,含量均匀,以片数作为剂量单位;化学稳定性较好,因为体积较小、致密,受外界空气、光线、水分等因素的影响较少,必要时通过包衣加以保护;携带、运输、服用均较方便;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产量大,成本及售价较低;可以制成不同类型的各种片剂,以满足临床的不同需要。 片剂的缺点:幼儿及昏迷病人不易吞服;压片时加入的辅料,有时影响药物的溶出和生物利用度;如含有挥发成分,久贮含量有所下降。 片剂的分类:口服用片剂【片剂;包衣片(糖衣片、薄膜衣片、肠溶衣片)、泡腾片、咀嚼片、分散片、缓释片、控释片、多层片、口腔速崩片】口腔用片剂【舌下片、含片、口腔贴片】外用片剂【可溶片、阴道片】 片剂的常用辅料:填充作用粘合作用吸附作用崩解作用润滑作用 片剂辅料的质量要求:须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不与主药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对人体无毒、无害、无不良反应,不影响主药的疗效和含量测定。 稀释剂(Diluents) 主要作用是用来增加片剂的重量或体积,亦称为填充剂(Fil1ers)。常用的填充剂有淀粉类、糖类、纤维素类和无机盐类等; 1.淀粉(starch) 2.糖粉(sugar) 3.糊精(dextrin) 4.乳糖(lactose) 可供粉末直接压片。

药剂学最终版

第一章绪论 1.药物剂型:简称剂型。无论哪种药物,都不能直接应用于患者,它们在临床应用之前,都 必须制成适合于医疗预防应用,并具有与一定给药途径相对应得形式。这种形式称之为药物剂型。(P1) 2.剂型:是患者应用并获得有效剂量的药物实体。剂型是药物临床使用的最终形式,是所有基本制剂形式的集合名词,如片剂,注射剂,胶囊剂,粉针剂,软膏剂,栓剂等。(P1) 3.药物制剂:简称制剂,是指剂型确定以后的具体药物品种,例如注射用青霉素钠,地高辛 片,阿莫西林胶囊,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等。(P1) 4、(多选题)药剂学的重要性 a.可以改变药物作用速度 b.可以降低或消除原料药的毒副作用 c.可以改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d.可以提高药物稳定性 e.可以提高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f.可以产生靶向作用 g.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p2) 5、(多选题)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物理药剂学工业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P4) 6、(选择题)药物剂型的分类方法 按分散系统分类溶液型、胶体型、乳剂型、混悬型、气体分散型(P5) a.溶液型:芳香水剂、溶液剂、糖浆剂、甘油剂、醑剂、注射剂等 b.胶体型:胶浆剂、火棉胶剂、涂膜剂等 c.乳剂型:口服乳剂、静脉注射乳剂等 d.混悬型:合剂、洗剂、混悬剂等 e.气体分散型:气雾剂、粉雾剂等 按形态分类分为液体剂型、气体剂型、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P6) a.液体剂型:芳香水剂、溶液剂、注射剂、合剂、洗涤等 b.气体剂型:气雾剂、喷雾剂等 c.固体剂型:散剂、丸剂、片剂、栓剂等 d.半固体剂型:软膏、糊剂等 7、药用辅料的定义指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时使用的赋形剂和附加剂;是除活性药物以外,在安全性方面已经进行了合理的评估,且包含在药物制剂中的物质。(P9) 8、(选择题)药用辅料的作用: 1)使剂型具有形态特征 2)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 3)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4)调节有效成分的作用部位,作用时间或满足生理要求(P10)9、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现行药典是《中国药典》2015年版,由一部二部三部四部及其增补本组成。一部收载中药,二部收载化学药品,三部收载生物制品,四部收

溶出指导原则

附件1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 技术指导原则 一、前言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 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 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 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

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 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 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 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在37±1℃下,测定最高剂量单位的药物在250mL pH值介于1.0和8.0之间的溶出介质中的浓度,当药物的最高剂量除以以上介质中的药物浓度小于或等于250mL时,可认为是高溶解性药物。一般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