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典型地震相特征_new

合集下载

地震相的识别剖析

地震相的识别剖析

通过层序的划分,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

通过对有利层序内地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基础。

一、地震相分析(一)地震相概念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是指一定面积内的地震反射单元,该单元内的地震属性参数与相邻的单元不同.它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二)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的差别,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

用来限定地震相单位的基本参数是那些涉及层系内部的反射形态和层系本身的几何外形的有关参数,目前在地震相分析中使用的地震反射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下:(1)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反映层理类型、沉积作用、剥蚀和古地貌以及流体类型。

(2)地震相单元外形和平面组合: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组合有特定的层理模式和形态模式,导致反射结构和外形的特定组合,从而反映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

(3)反射振幅:反射振幅与波阻抗差有关,反映界面速度一密度差、地层间隔及流体成分和岩性变化。

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低能级沉积;振幅快速变化,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环境的反映。

(4)反射频率:反射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埋深、岩性组合、资料处理参数等。

视频率的快速变化往往说明岩性的快速变化,因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5)同相轴连续性:它直接反映地层本身的连续性,与沉积作用有关。

连续性越好,表明地层越是与相对较低的能量级有关;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快,沉积能量越高。

(6)层速度:层速度反映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和地层压力。

由于同一地震相参数的变化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明显的多解性。

但是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地震相必然能够反映储集体或油气储集相带(刘震,1997)。

地震的分类及其特征

地震的分类及其特征

地震的分类及其特征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通常由于地壳运动而引起。

地震的分类和特征涉及到地震的发生原因、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等方面。

本文将对地震的分类及其特征进行探讨。

一、地震的分类根据地震震源所在的位置,地震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是指震源在地壳的上部,大约在地表下0-70公里的深度范围内发生的地震;中源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中部,深度范围在70-300公里之间;深源地震则指震源位于地壳下部或者地幔中的地震,深度超过300公里。

根据地震震级的大小,地震可以分为微震、轻微地震、小地震、中等地震、大地震和特大地震。

微震是指震级小于2.0级的地震;轻微地震的震级在2.0-3.9级之间;小地震的震级在4.0-4.9级之间;中等地震的震级在5.0-5.9级之间;大地震的震级在6.0-6.9级之间;特大地震的震级超过7.0级。

二、地震的特征1.震源特征地震的震源是地震波的产生地点,通常位于地壳的断裂带或者构造活动区域。

震源的深度不同,地震破坏程度也不同。

浅源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浅,能量释放较为集中,地震波传播距离相对较短;深源地震的震源深度较大,能量释放较分散,地震波传播距离较远。

2.震中特征地震的震中是指地震波最早到达的地点,也是地震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

震中的位置通常与震源的位置相对应,但受到地球结构和地震波传播路径的影响,震中可能出现一定的偏移。

根据震中位置的不同,地震的破坏范围也不同。

3.地震波特征地震波是地震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现象。

根据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地震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是指地震波以压缩和膨胀的方式传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是指地震波以横向振动的方式传播,传播速度较慢。

地震波传播时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些震动是地震灾害的主要破坏因素。

4.破坏特征地震造成的破坏主要包括地表破裂、地层变形、建筑物倒塌等。

地表破裂是指地震造成地壳断裂带的出露和变形,表现为地裂缝、断层等现象;地层变形是指由于地震波的传播而导致的地层的变形和位移;建筑物倒塌是指由于地震震动而导致的房屋、桥梁等工程结构物崩塌。

地震中的震相分析

地震中的震相分析

地震中的震相分析摘要:本文总结多年来工作中的一些震相分析经验,用典型震例说明震相分析的方法,主要讨论用长春台接收到的地震图分析近震,远震,极远震,震相分析的方法,包括地震的震相特征和分析方法。

关键词:近震;远震;极远震;震相特征地震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首先观全貌判定地震类型(近、远、极远)其次确定第二震相。

近震S,SM,Lg,远震S,SKS,极远震PP,SKKS等确定深震相:AP,XP,XS,PcP,ScP,PcS,ScS,APKP,XPKP等根据第二震相及深震相,确定震中距和深度。

什么是震相呢?震相是指与特定的射线相连系的地震波或地震图上清晰振动脉冲的初始时刻。

还有一点需注意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几个主要因素:震源机制,震源体积,破裂速度:传播路径介质的影响:台基岩性的影响:仪器特性的影响。

以下我们用长春台站记录到的实际震例分别举例说明。

1 近震震相特征近震地震波是指震源在地壳内且波的传播路径也在地壳内的地震波。

通常认为近震波的震中距范围在1000km以内。

2000年1月12日在辽宁岫岩海城间,发生M5.1级地震。

震源深度7KM,长春台距这次地震震中411KM,属较典型近震。

从图上我们看出PG在原始记录图上分析要比仿真短周期图上分析更准确一些。

近震在短周期上面波较发育,且衰减速度较快。

PG,SG震相清淅,来自莫霍界面的首波PN,康拉德界面的首波PB,都清淅可辩。

2 远震震相特征远震地震波不但传播路径长而且波射线向地球内部穿透的也深,因此,在分析远震波时,必须考虑地球结构,地球曲率对地震射线的影响。

2001年12月18日琉球群岛西南海中发生7.5级地震。

震源深度33KM,长春台距这次地震震中△=20.0°。

我们从图上看出P波S波为突出大振幅,周期0.8s~8s且初相清晰。

有地面两次反射波PPP震相出现,典型的海洋型地震,波形优美,面波类似于正弦波。

2003年9月1日,俄罗斯海域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480kM,长春台距这次地震震中△=5.0°。

地震相

地震相

北塘凹陷古近系SQEs32层序地震相证据图
北塘凹陷古近系SQEs31层序地震相图
北塘凹陷古近系SQEs31层序地震相证据图
北塘凹陷古近系SQEs1+2层序地震相图
北塘凹陷古近系SQEs1+2层序地震相证据图
北塘凹陷古近系SQEd3层序地震相图
北塘凹陷古近系SQEd3层序地震相证据图
北塘凹陷古近系SQEd2层序地震相图
港海2-1井以西地区的地震剖面显示,自沙三段至东三段 都发育明显的大规模的丘状反射地震相,说明白东地区的 浊积扇体一直比较发育。结合砂体展布和地震相的内部反 射结构看,本区砂体应是北部地区扇三角洲前缘的砂体滑 塌形成的。
典型地震相特征
112线
楔形反 射地震 相
微弱的前积 反射特征
涧南断层南侧分别在沙三段和东三段地层中发育一系列楔 形反射地震相,说明此时本区发育受断层控制的砂体。根 据楔形体的内部反射结构可以判定,砂体有北部物源区供 源。
地震相参数与地质解释(据Sangree等,1977修改)
地震相参数 内部反射结构
地质解释 总的岩层模式、物源方向、沉积过程、侵蚀作用、古 地理及流体界面 总的沉积过程、物源方向、地质背景 地层的连续性、沉积过程 地层岩性、地层厚度、地层结构、流体成分 地层厚度、流体成分 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
外部形态 反射连续性 反射振幅 反射频率 层速度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是地震地层学的核心,地震相是由特定的地震 反射参数所限定的三维空间的地震反射单元,它是特定的沉 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在实际工作中常用外部形态、内 部结构、连续性、振幅、频率、波形和层速度等参数用于区 分不同的地震相,其中最准确的参数是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其次是振幅和连续性。频率的可靠性较差。

沉积相的地震相特征汇总

沉积相的地震相特征汇总
(意9井巴二段)
T2139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 亚平行、断续或变振幅、 弱反射
前缘外扇间内扇: 较连续和断续、较 强振幅、较低频
前缘外扇-较深水湖泊相: 连续-较连续、中强振幅、 中低频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内扇-前缘外扇沉积相地震相特征
(意8井巴二段)
L1719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 亚平行、变振幅-断 续弱反射地震相
T2560
较深湖间夹席状砂沉积相地震反射特征
(意1井巴二段)
L970
较深湖相:平行、连 续间较连续、中-强振 幅、低频
较深湖相:平行、连续间较连续、中-强振幅、低频
L1154
深湖相地震相特征
(意5井巴二段)
深湖相:平行、 连续-较连续、强 振幅、较低频
各种沉积相地震相特征小结
• 洪积扇扇根-扇中(扇三角洲平原)亚相:楔形体,变振幅、杂乱-弱反射。
内外扇交替过渡 带:较连续较强 振幅中低频
受断层干扰波 影响仅供参考
三角州平原-前缘交互带—中深湖沉积相地震相特征
(查参1井巴二段)
T2216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过度段:亚平 行、断续-变振幅-弱 反射
中-深水湖泊:深灰白云 质泥岩:平行、连续-较 连续、中强振幅-中低频
深水湖泊:深灰色页岩: 平行、连续、强振幅、 中低频
扇三角洲平原(泥石流)-前缘水道(重力流)地震相特征
(祥7井巴二段)
扇三角洲平原(泥石 流水道):亚平行或 平行、断续、中弱变 振幅
L1652
扇三角洲前缘内扇(重 力流水道):亚平形、 断续、中弱变振幅
扇三角洲平原、前缘内扇、外扇亚相地震相特征
(毛10井巴二段)
L1596
扇三角洲平原与前 缘内扇交互带:亚 平行、断续、弱中 变振幅反射

地震相定义、划分、识别及特征

地震相定义、划分、识别及特征

地震相通过层序的划分,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

通过对有利层序内地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基础。

一、地震相分析(一)地震相概念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是指一定面积内的地震反射单元,该单元内的地震属性参数与相邻的单元不同.它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二)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的差别,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

用来限定地震相单位的基本参数是那些涉及层系内部的反射形态和层系本身的几何外形的有关参数,目前在地震相分析中使用的地震反射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下:(1)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反映层理类型、沉积作用、剥蚀和古地貌以及流体类型。

(2)地震相单元外形和平面组合: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组合有特定的层理模式和形态模式,导致反射结构和外形的特定组合,从而反映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

(3)反射振幅:反射振幅与波阻抗差有关,反映界面速度一密度差、地层间隔及流体成分和岩性变化。

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低能级沉积;振幅快速变化,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环境的反映。

(4)反射频率:反射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埋深、岩性组合、资料处理参数等。

视频率的快速变化往往说明岩性的快速变化,因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5)同相轴连续性:它直接反映地层本身的连续性,与沉积作用有关。

连续性越好,表明地层越是与相对较低的能量级有关;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快,沉积能量越高。

(6)层速度:层速度反映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和地层压力。

由于同一地震相参数的变化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明显的多解性。

但是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地震相必然能够反映储集体或油气储集相带(刘震,1997)。

陆相湖盆主要砂岩沉积体地震相特征

陆相湖盆主要砂岩沉积体地震相特征

陆相湖盆主要砂岩沉积体地震相特征陆相湖盆由于沉积作用和断裂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发育形成了多种沉积样式和特殊地质体,它们在地震剖面上具有各自特殊的地震属性,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震相类型,可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砂砾岩扇体地震相、三角洲地震相、滩坝砂体地震相、河道砂体地震相、生物礁地震相、火成岩地震相、白云岩地震相、潜山地震相、深湖相泥岩地震相、盐丘地震相等10种类型。

这里主要介绍与砂岩沉积体有关的地震相特征。

(一)砂砾岩扇体地震相陆相湖盆由于湖岸至深湖中心距离短,物源充足,水系发育,使本区沉积发育了大量的砂砾岩扇体。

同时不同时期地质条件不同,即使同一时期由于沉积部位不同沉积的砂砾岩扇体,也会因物源的距离、水体深度、湖底坡度、水动力条件和形成机制等各方面的差异而导致其形态、规模、岩性和物性都有所不同。

根据沉积相、测井相、地震相标志特征,将陡坡带划分为6种不同类型的砂砾岩扇体: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陡坡深水浊积扇、近岸砂体前缘滑塌浊积扇。

各类扇体的一般地震相特征为;(1)一般产于箕状断陷盆地陡坡一侧的断层面附近,或古地貌的山谷出口。

(2)平面外形复杂,典型的呈扇形,顺倾向方向呈楔形,横界面为典型的丘状。

(3)在顺倾向方向的地震剖面中,发散型的反射结构十分发育,或称帚状结构,收敛点指向扇端。

在多期扇体相互叠置的剖面上,由于侧向上的差异压实作用和水流的冲刷剥蚀作用,扇体也可呈丘形反射特点。

(4)在倾向地震剖面上,地震反射的连续性是多变的。

一般说,在各期扇体的顶面和远端的反射连续性强,在它的内侧靠近断层面附近,反射杂乱或无反射。

在它的顶端,特别是靠上的扇体顶面,反射的连续性变差。

(5)在走向剖面上,典型扇体的外包络多呈丘状反射,背斜反射幅度最高部位多为扇中,内幕反射向扇端方向连续性变好,向扇根方向连续性变差。

典型扇体的地震相特征如下:1.冲积扇体这类扇体主要发育于陆相湖盆边缘,处于湖盆近物源区的峡谷出口处,由于古地形高差大,古气候干燥炎热,在湖盆边缘由季节性洪水搬运和堆积了一套粗碎屑物质,在平面上可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端3个亚相。

地震相分类

地震相分类

地震相分类⼀、引⾔地震相分类是地震勘探中的⼀项重要技术,通过对地震波的传播特征进⾏分析,可以将地震数据划分为不同的相,进⽽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结构和构造。

地震相分类的研究对于油⽓勘探、矿产资源调查、⼯程地质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将对地震相分类进⾏详细阐述。

⼆、地震相的定义地震相是指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中传播时所表现出的特征,包括波的传播速度、振幅、频率等。

通过对地震波的这些特征进⾏分析,可以对地下岩层的性质、结构和构造进⾏推断。

地震相分类就是将这些特征相似的地震波归为同⼀相,以便更好地研究和了解地下岩层。

三、地震相分类的依据地震相分类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个⽅⾯:1.波速变化: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中的传播速度会因为岩层的性质、结构和构造的不同⽽发⽣变化。

通过对地震波速的测量和分析,可以推断出地下岩层的性质和构造,进⽽进⾏地震相分类。

2.振幅变化:地震波的振幅会受到岩层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的影响。

通过对地震波振幅的分析,可以推断出地下岩层的岩性、粒度、孔隙度等因素,进⽽进⾏地震相分类。

3.频率变化:地震波的频率会受到岩层的弹性模量和孔隙流体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地震波频率的分析,可以推断出地下岩层的弹性模量和孔隙流体性质,进⽽进⾏地震相分类。

4.波形特征:不同类型的地震波具有不同的波形特征。

通过对地震波的波形特征进⾏分析,可以对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构造进⾏推断,进⽽进⾏地震相分类。

四、地震相分类的⽅法⽬前常⽤的地震相分类⽅法主要有以下⼏种:1.直⽅图法:将地震波的特征值(如速度、振幅、频率等)绘制成直⽅图,然后将特征值相近的波归为同⼀相。

这种⽅法简单直观,但可能会忽略掉⼀些重要的细节信息。

2.模式识别法:利⽤计算机技术对地震波进⾏⾃动分类。

这种⽅法可以处理⼤量的数据,但需要⼤量的训练样本和精确的模式识别算法。

3.神经⽹络法:利⽤神经⽹络的⾃学习能⼒对地震波进⾏分类。

这种⽅法可以处理复杂的⾮线性问题,但需要⼤量的训练时间和样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四段
孔一段
孔二段
央斜4南扇体
昌参1北扇体
央5扇体
67.8线能量分析剖面
央斜4南扇体
昌参1北扇体
67.8时频分析剖面西段
湖 底 扇 特 征 剖 面
盆底扇
湖底扇发育在盆地边缘,短轴下切谷出 口处,为丘状或发散状反射特征。
湖 底 扇 特 征 剖 面
火成岩
湖底扇
湖底扇发育在盆地边缘,短轴下切谷出 口处,为丘状或发散状反射特征。
水下:水下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湖(海)底扇。
二、扇
回顾思考:
2、冲积扇——特点
位置:陆相湖盆边缘,湖盆 近物源区峡谷出口处。
岩性:由季节性洪水搬运和 堆积的粗碎屑物质。 特点:突发性强,以剥蚀充 填为主,沉积厚度和 面积相对较大。
二、扇
学习:
2、冲积扇——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外部形态
平面:扇形 纵向(顺物源方向): 楔形 横向(垂直物源方向): 透镜形 丘形
盐丘构造的实际地震剖面
墨西哥湾
盐构造
三、其他常见的沉积体和地质体
——火成岩
• 我国中、新生代盆地中,火成岩体相当发育,一般 以两种方式出现。一种喷发喷溢,另一种为侵入。 • 火山喷发构成火山锥和岩流,中心式喷发形成锥体 大、坡度陡的碎屑锥;溢流式喷发时,熔岩发育形 成熔岩锥,锥体较小且坡度较缓; • 侵入方式出现的火山岩往往形成岩墙,岩床、岩盖 等。 • 火山岩分布往往与断裂分布及其活动性有关。 • 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局部的强反射或杂乱反射。
三、其他常见的沉积体和地质体
——盐丘和泥丘
盐丘和粘土等塑性物质,在不均衡压力作用下,向上 流动,从而使上覆地层发生上拱变形形成穹隆或背斜构 造,甚至刺穿上覆地层,形成刺穿构造。 盐丘和泥丘可统称为底劈构造,其形态有圆柱形、锥 形和穹隆形等,其特殊的形态使其在地震剖面上产生特 殊的地震响应。
火成岩体
东西向剖面 (C1293)
T2
设计井
火成岩
三角洲的“三层结构” (纵剖面)
地震纵剖面上:斜交,S形,S-斜交复合前积结构。
地震横剖面上:丘形,内部可见双向下超。
三角洲平原河道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
三角洲前缘测井约束反演剖面
三角洲前缘地震特征剖面
顶积层
前积层
底积层
一、三角洲
学习:
6、三角洲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
• 顶积层一般为弱振幅、低连续的平行-亚平行反射, 岩性为粉砂、泥和煤互层,代表三角洲平原相;
由于这里河面拓宽,流速降低和坡度变缓,会以
河口为顶点,向海(湖)堆积起平缓的三角地形
和扇形地,称为三角洲。
三角洲环境包括陆上和水下两部分,受河流、
波浪、潮汐和海流等多种作用影响。
一、三角洲
回顾思考:
2、三角洲的分类
{ {
三 角 洲
破坏性三角洲
建设性三角洲 —> 河控三角洲

鸟足状三角洲 朵状三角洲
扇三角洲,水下冲积扇,近岸水下扇等,其地震地质
特征基本类似,为构造活动剧烈地区所产生的近源水系携
带物源在湖盆内(水面下)的快速堆积。
反射特征表现为:扇根部分表现为杂乱反射;扇中的 地震特征为相对较连续的强反射段;扇端一般表现为较连 续的弱反射。
扇体的地震反射特征
冲积扇
近岸水下扇体
扇三角洲
近岸水下扇体
• 前积层具有中强振幅,连续性较好的前积反射,下 超于海底面之上,分选性好,砂质沉积物集中,代 表三角洲前缘相;
• 底积层为弱振幅、低-中连续,沉积物富含有机物, 主要为分选均匀的泥岩组成,具细纹理,是良好的 生油层。代表前三角洲相。
顶积层
底积层
二、扇
回顾思考:
1、扇的类型
扇有许多种,如:冲积扇、扇三角洲、洪积扇、 水下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湖(海)底扇等。 按所处位置与水面的关系: 水上:洪积扇、冲积扇;
二、扇
学习:
4、扇的地震鉴别特征
一般发育于陡峭侧的生长断层面的附近,古地貌的山谷 出口处。 平面外形较复杂,受凹陷沉积区的形状影响较大,典型 呈扇形;平行扇轴剖面大多呈楔形;垂直扇轴剖面为典型 的丘状或透镜状。 平行扇轴剖面中,发散结构较发育,有时见明显的前积 结构(水下扇),收敛点指向扇根物源处。 在剖面上常见有倾角和规模不等的多期叠置地震特征, 相邻的两期之间往往有较明显反射连续性。
一、三角洲 二、扇 三、盐丘和泥丘 四、火成岩
一、三角洲
回顾思考:
1、什么是三角洲
2、三角洲的分类
3、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4、三角洲的沉积亚相
5、三角洲的三层结构Biblioteka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鸟足状)
渤 海
黄河三角洲(朵状)
长江三角洲
一、三角洲
回顾思考:
1、什么是三角洲
河流携带丰富的泥沙,在河口区入海(湖),
二、扇
学习:
2、冲积扇——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内部结构
纵向(顺物源方向): 内部反射结构在扇体的不同亚相特征又有所不同,其 中扇根和扇端为空白和杂乱反射,而扇中为低频的亚平行 或发散结构。
横向(垂直物源方向): 杂乱一短波状反射结构,同相轴连续性差,反射振幅 较强。
冲积扇
二、扇
学习:
3、扇三角洲,水下冲积扇,近岸水下扇

1.三角洲平原 2.三角洲前缘

3.前三角洲
一、三角洲
回顾思考:
5、三角洲的“三层结构”
三角洲的“三层结构” (纵剖面)
顶部的薄冲积层称为顶积层(三角洲平原); 其下为向海倾斜的厚层沉积物,称为前积层(三角洲前缘); 底部为薄层细颗粒沉积物向外延伸的底积层(前三角洲) 。
一、三角洲
学习:
6、三角洲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
浪控三角洲 —> 鸟嘴状三角洲 潮控三角洲 —> 港湾状三角洲
据Fisher(1969)
一、三角洲
回顾思考:
3、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河控三角洲沉积模式图
一、三角洲
回顾思考:
4、三角洲沉积亚相(河控三角洲)
河控三角洲沉积模式图
一、三角洲
回顾思考:
4、三角洲沉积亚相(河控三角洲)
三角洲沉积分带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