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食品中的脂类.
合集下载
第四章脂类

5油脂的性质差异取决于其中脂肪酸的。
A种类B比例
C在甘三酯间的分布D在甘三酯中的排列
6活性氧法是用以测定油脂的;所测得的数值的单位为
A被氧化的程度B抗氧化的能力
C时间(小时)D过氧化值(ml/g分布
C天然油脂FA的排布规律D均匀分布
8猪脂具有外观粗、可塑性和抗氧化性差的品质特点,这是由于
A甘油B脂肪酸C磷脂D糖脂
14油脂脱酸常用的方法是
A吸附B中和C沉淀D蒸馏
15食品工业要控制油温在下面那个温度作用,并且油炸油不易长期使用
16按碘值大小分类,干性油的碘值在。
A小于100B100〜120C120〜180
17油脂氢化时,碳链上的双键可发生。
A饱和B位置异构C几何异构
18表示了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的数量。
A选择咼稳定性咼质量油炸用油B过滤
C添加抗氧化剂
21可可脂中含脂肪酸有16:0(P)、18:0(St)、18:1(O),其分布情况为。
A Sn-PStOB伕POStC Sn-POStD 3-OPSt
22三软脂酰甘油中熔点咼的晶型是。
AB晶型B
a晶型
C
B晶型D
玻璃质
23适合于作煎炸油的最好天然油为
A猪油
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越高,则熔点越低;双键离羧基越近,则熔点越低
具共轭双键的脂肪酸的熔点比同系列的不饱和酸高而接近饱和酸
抗氧化剂添加时机应注意在油脂氧化发生的
诱导期B传播期
19人造奶油储藏时,可能会发生“砂质”口感,其原因主要是
A乳化液的破坏B固体脂肪含量增加
C添加剂结晶析出D晶型由B转变为B
20属于控制油炸油脂质量的措施有
C二十二碳六烯酸
D二十碳四烯酸
A种类B比例
C在甘三酯间的分布D在甘三酯中的排列
6活性氧法是用以测定油脂的;所测得的数值的单位为
A被氧化的程度B抗氧化的能力
C时间(小时)D过氧化值(ml/g分布
C天然油脂FA的排布规律D均匀分布
8猪脂具有外观粗、可塑性和抗氧化性差的品质特点,这是由于
A甘油B脂肪酸C磷脂D糖脂
14油脂脱酸常用的方法是
A吸附B中和C沉淀D蒸馏
15食品工业要控制油温在下面那个温度作用,并且油炸油不易长期使用
16按碘值大小分类,干性油的碘值在。
A小于100B100〜120C120〜180
17油脂氢化时,碳链上的双键可发生。
A饱和B位置异构C几何异构
18表示了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的数量。
A选择咼稳定性咼质量油炸用油B过滤
C添加抗氧化剂
21可可脂中含脂肪酸有16:0(P)、18:0(St)、18:1(O),其分布情况为。
A Sn-PStOB伕POStC Sn-POStD 3-OPSt
22三软脂酰甘油中熔点咼的晶型是。
AB晶型B
a晶型
C
B晶型D
玻璃质
23适合于作煎炸油的最好天然油为
A猪油
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越高,则熔点越低;双键离羧基越近,则熔点越低
具共轭双键的脂肪酸的熔点比同系列的不饱和酸高而接近饱和酸
抗氧化剂添加时机应注意在油脂氧化发生的
诱导期B传播期
19人造奶油储藏时,可能会发生“砂质”口感,其原因主要是
A乳化液的破坏B固体脂肪含量增加
C添加剂结晶析出D晶型由B转变为B
20属于控制油炸油脂质量的措施有
C二十二碳六烯酸
D二十碳四烯酸
第四章脂质详解演示文稿

复合脂质
磷酸酰基甘油 甘油+脂肪酸+磷酸盐+含氮基团
(complex lipids) 鞘磷脂类 鞘氨醇+脂肪酸+磷酸盐+胆碱
脑苷脂类 鞘氨醇+脂肪酸+糖
神经节苷脂类 鞘氨醇+脂肪酸+碳水化合物
衍生脂质
类脂
类胡萝卜素,类固醇,脂溶性维生素等
(derivative lipids)
第六页,共77页。
4.1.2 分类
•大多数具 有酯的结 构
•并以脂肪 酸形成的 酯最多
除:卵磷脂、鞘磷脂和脑苷脂类
第四页,共77页。
•都由生物 体产生, 并能由生 物体所利 用(不同 于矿物油)
4.1 概述
4.1.1定义及作用
功能:
1.提供热量(39.58kJ/g)和必需脂肪酸(EFA);
2.脂溶性维生素的载体,生理活性物质; 3.改善食品质地和口味。
2022/1/8
30
第三十页,共77页。
4.3 结构与物理性质
4.3.4 熔融特性
热焓或膨胀熔化曲线
v固体分数ab/ac v液体分数bc/ac
v固体脂肪指数(SFI):在一定温度下 固液比ab/bc
SFI和食品中脂肪的功能性质密切相关。
2022/1/8
31
第三十一页,共77页。
4.3 结构与物理性质
第二十四页,共77页。
3.熔点
一般油脂的熔点<37℃时,消化率达96%以上;熔点在 37-50℃范围,消化率可达90%; 熔点>50℃时,油脂难消化。
几种常用食用油脂的熔点与消化率的关系
脂肪
大豆油 花生油
向日葵油 棉籽油 奶油 猪油 牛脂 羊脂
第四章脂类

甲状腺素 肾上腺素
+ 三酯酰甘油脂肪酶 -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二)脂肪酸氧化
• 脂肪酸β氧化最终的产物为乙酰CoA、NADH和 FADH2。假如碳原子数为Cn的脂肪酸进行β氧化, 则需要作(n/2-1)次循环才能完全分解为n/2 个乙酰CoA,产生n/2个NADH和n/2个FADH2; 生成的乙酰CoA通过TCA循环彻底氧化成二氧化 碳和水并释放能量,而NADH和FADH2则通过呼 吸链传递电子生成ATP。
磷脂酶的作用位点
磷脂水解后,
最后的产物脂 肪酸进入β-氧 化途径,甘油 和磷酸进入糖 代谢
二、磷脂的合成
• 哺乳动物中,磷脂如磷脂酰乙醇胺和甘油 三酯有两个共同的前体:脂酰-CoA和L-甘 油-3-磷酸以及相同的几步合成反应过程。 合成可以开始于酵解产生的磷酸二羟丙 酮,在肝脏和肾中还可以由甘油通过甘油 激酶作用进行合成。另一前体为脂酰-CoA, 由脂肪酸通过脂酰-CoA合成酶。
色香味形等感官性状。
(二)磷脂的功能
1、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帮助脂类或脂溶性物质 顺利通过细胞膜,促进细 胞内外的物质交流;
2、促进神经系统发育; 3、帮助脂类的转运,防止脂肪肝; 4、参与酯化胆固醇,防止当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 5、作为乳化剂,使脂肪均匀悬浮在体液中,有利 于脂肪的吸收、转运和代谢;
饱和
1、按饱和程度分为
不饱和
单不饱和 多不饱和
长链(14碳以上)
2、脂肪酸的链的长短 中链(8~12碳以上)
短链(6碳以下)
营养必需脂肪酸
3、根据体内能否合成分
第四章脂类2讲课文档

➢16:0主要集中于2位,18:0主要在1位, 18:1 在 3 位与 1 位
海生动物油:
➢长链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优先位于 2 位
第二十页,共67页。
二、晶体结构与同质多晶
脂肪固化时,分子高度有序 排列,形成三维晶体结构
晶体是由晶胞在空间重复排 列而成的
晶胞一般是由两个短间隔(a,b) 和 一 个 长 间 隔 (c) 组 成 的 长 方
三、介晶相(液晶)
介晶相:性质介于液态和晶体之间,由液晶组成 非极性部分烃键
➢ 范德华引力较小,先开始熔化,转变成无序态
极性部分
➢ 存在较强的氢键作用力,仍呈晶体状态
由液体(熔化烃键)与晶体(极性端)组成的液晶 结构
Kraff温度:烃键熔化的温度
第四十二页,共67页。
介晶相结构
层状、六方及立方
第三十三页,共67页。
甘油一酯
食品中使用最广泛和最有效的乳化剂。 商品甘油一酯含有甘油一酯、甘油二酯
以及甘油三酯。 分子蒸馏单甘酯 :分子蒸馏得到,甘油
一酯含量90%以上。 非离子乳化剂 常应用于人造奶油、冰淇淋及其他冷冻
甜食中。
第三十四页,共67页。
乳酰化一酰基甘油
一酰基甘油的疏水特性可以通过加入各种有机 酸根以生成一酰基甘油与羟基羧酸的酯而增加
最不稳定
同质多晶
化学组成相同,晶型不同的物质,在熔 融态时具有相同的化学组成与性质
形成结晶时可以形成多种晶型 型最不稳定,β型最稳定(熔点高) 含有相同脂肪酸的三酰基甘油的β型的熔
点比β '型高 含有不同脂肪酸的三酰基甘油的β'型的熔
点比β型高
第二十五页,共67页。
可可脂
含POSt(40%)、StOSt(30%)以及POP (15%),具有6种同质多晶型物(Ⅰ~Ⅵ)
海生动物油:
➢长链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优先位于 2 位
第二十页,共67页。
二、晶体结构与同质多晶
脂肪固化时,分子高度有序 排列,形成三维晶体结构
晶体是由晶胞在空间重复排 列而成的
晶胞一般是由两个短间隔(a,b) 和 一 个 长 间 隔 (c) 组 成 的 长 方
三、介晶相(液晶)
介晶相:性质介于液态和晶体之间,由液晶组成 非极性部分烃键
➢ 范德华引力较小,先开始熔化,转变成无序态
极性部分
➢ 存在较强的氢键作用力,仍呈晶体状态
由液体(熔化烃键)与晶体(极性端)组成的液晶 结构
Kraff温度:烃键熔化的温度
第四十二页,共67页。
介晶相结构
层状、六方及立方
第三十三页,共67页。
甘油一酯
食品中使用最广泛和最有效的乳化剂。 商品甘油一酯含有甘油一酯、甘油二酯
以及甘油三酯。 分子蒸馏单甘酯 :分子蒸馏得到,甘油
一酯含量90%以上。 非离子乳化剂 常应用于人造奶油、冰淇淋及其他冷冻
甜食中。
第三十四页,共67页。
乳酰化一酰基甘油
一酰基甘油的疏水特性可以通过加入各种有机 酸根以生成一酰基甘油与羟基羧酸的酯而增加
最不稳定
同质多晶
化学组成相同,晶型不同的物质,在熔 融态时具有相同的化学组成与性质
形成结晶时可以形成多种晶型 型最不稳定,β型最稳定(熔点高) 含有相同脂肪酸的三酰基甘油的β型的熔
点比β '型高 含有不同脂肪酸的三酰基甘油的β'型的熔
点比β型高
第二十五页,共67页。
可可脂
含POSt(40%)、StOSt(30%)以及POP (15%),具有6种同质多晶型物(Ⅰ~Ⅵ)
食物脂类

与食品加工有关的油脂性质
油脂的烟点、闪点和着火点
油脂名
发烟点
玉米油(原油)
178
玉米油(精制)
227
大豆油(压榨油)
181
大豆油(萃取原油) 210
大豆油(精制)
256
橄榄油
199
猪油
190
闪点 294 326 296 317 326 321 215
着火点 346 359 351 354 356 361 242
48
44 26
食品中主要油脂的 脂肪酸组成
动物脂肪:
含有大量的C16和C18脂肪酸以及中等量不 饱和脂肪酸,且大部分是油酸和亚油酸,仅含 少量奇数碳原子酸。
蛋脂具有乳化特性和高胆固醇含量的特点, 脂肪在全蛋中约占12%,几乎全集中在蛋黄内, 在蛋黄中脂肪含量高达32%~36%;其中三酰 甘油占66%、磷脂28%、胆固醇5%。
品种
10℃ 21.1℃ 33.3℃
可可脂
62
48
0
棕榈油
34
12
6
椰子油
55
27
0
面包奶油
29
18 13
与食品加工有关的油脂性质
3 稠度(Consistency ): 是塑性脂肪的硬软度。 脂肪的可塑性,可用稠度衡量。 影响稠度的因素: *SFI 越大,稠度越大 *小晶体稠度大于大晶体稠度 ,β'稠度大于β稠度 *快速冷却,稠度增加 *熟成熔点下放2到3天,稠度增加 *机械作用 , 降低稠度 *温度增加,则稠度降低
具有相同脂肪酸的三酰甘油的同质多晶型物的特征
特征
α
β’
β
链堆积 六方形堆积 正交堆积 三斜堆积
密度
第四章 磷脂

Polar End - Hydrophilic End
Non-polar End - Hydrophobic End (FatFatty Acids)
8 CH3
7 CH2
5 6 CH2 CH2
4 CH2
3 2 1 CH2 CH2 C
O
OH
对于三酰基甘油命名常用SN系统,即立体有择位次编排(Stereo specific numbering, SN): 根据甘油的费歇尔(Fisher)平面投影式,碳原子编号自 上而下为1~3,C2上的羟基写在左边。 碳原子从顶到底的次序编号为Sn-1, Sn-2及 Sn-3。如, Sn-甘油-1-硬脂酸酯-2-油酸酯-3-肉豆 蔻酸酯,或Sn-甘油-1-硬酯酰-2-油酰-3-肉豆蔻酰, 或Sn-StOM,或Sn-18:0-18:1-14:0。它的结构式如 下: CH2OOC(CH2)16CH3 CH3(CH2)7CH=CH(CH2)7COO-CH CH2OOC(CH2)12CH3
18: 3 ω6
20: 0 20: 4 ω6 20: 5 ω3
6, 9,12-十八三烯酸
二十酸 5,8,11,14-二十碳四烯酸 5,8,11,14,17-二十碳五烯酸
γ- 亚麻酸 (Linolenic acid)
花生酸 (Arachidic acid)
γ-Ln
Ad
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n (Eicosapentanoic acid) EPA*
2. 熔点和沸点 Melting Points and Boiling Points • 没有敏锐的mp和bp • mp:游离脂肪酸>甘油一酯>二酯>三酯 • mp最高在40~55℃之间。碳链越长,饱和度越 高,则mp越高。 • mp<37℃时,消化率>96%。 • bp:180~200℃之间,bp随碳链增长而增高。
Non-polar End - Hydrophobic End (FatFatty Acids)
8 CH3
7 CH2
5 6 CH2 CH2
4 CH2
3 2 1 CH2 CH2 C
O
OH
对于三酰基甘油命名常用SN系统,即立体有择位次编排(Stereo specific numbering, SN): 根据甘油的费歇尔(Fisher)平面投影式,碳原子编号自 上而下为1~3,C2上的羟基写在左边。 碳原子从顶到底的次序编号为Sn-1, Sn-2及 Sn-3。如, Sn-甘油-1-硬脂酸酯-2-油酸酯-3-肉豆 蔻酸酯,或Sn-甘油-1-硬酯酰-2-油酰-3-肉豆蔻酰, 或Sn-StOM,或Sn-18:0-18:1-14:0。它的结构式如 下: CH2OOC(CH2)16CH3 CH3(CH2)7CH=CH(CH2)7COO-CH CH2OOC(CH2)12CH3
18: 3 ω6
20: 0 20: 4 ω6 20: 5 ω3
6, 9,12-十八三烯酸
二十酸 5,8,11,14-二十碳四烯酸 5,8,11,14,17-二十碳五烯酸
γ- 亚麻酸 (Linolenic acid)
花生酸 (Arachidic acid)
γ-Ln
Ad
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n (Eicosapentanoic acid) EPA*
2. 熔点和沸点 Melting Points and Boiling Points • 没有敏锐的mp和bp • mp:游离脂肪酸>甘油一酯>二酯>三酯 • mp最高在40~55℃之间。碳链越长,饱和度越 高,则mp越高。 • mp<37℃时,消化率>96%。 • bp:180~200℃之间,bp随碳链增长而增高。
第四章脂类PPT课件

可以干扰肠道对膳食 中胆固醇和胆汁中胆
• 合成体内活性物质 Cholesterol is the original
固醇的吸收,因此,
material for synthesis of
具有降低人和动物血
many vitally important body compounds such as
清胆固醇的作用。植
(3)维持体温恒定,保护器官等。The layer of fat beneath the skin helps keep the body warm ( insulating the body). Protecting and propping up the organs in the body
第2页/共34页
acid)
C22:6,n-3,6,9,12,15,18 all cis
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enoic acid,DHA) C24:1,n-9 cis
二十四碳单烯酸(神经酸)(nervonic acid)
摘自Modern Nutrition in Health and Diseas第e,9第页9/版共, 3第46页8页,1999年。
(结构)
long-chain (10~14 carbons or more) mediumchain (6 or 8 --)
saturated FA (SFA)
monounsatura ted FA (MUFA)
polyunsaturat ed FA (PUFA)
cis 顺式 和 trans 反式
s h o r t- c h a i n
主页目录-Home
Function of triglycerides in food
华农考研资料食品化学第四章脂质文稿演示

③ 俗名或普通名 ④ 英文缩写 (见下页表)
数字命名 4: 0 6: 0 8: 0
10: 0 12: 0 14: 0 16: 0 16: 1 18: 0 18: 1 ω9 18: 2 ω6 18: 3 ω3 18: 3 ω6 20: 0 20: 4 ω6 20: 5 ω3 22: 1 ω9 22: 6 ω3
4.2.3. 脂肪酸的组成分布
(1) 动物脂中脂肪酸的分布
• 乳脂 含C奇1短数2),链碳少脂FA量肪。的酸支(C链4 ~、
•水产动物油脂
多为不饱和脂肪 酸。
•高等陆生动物脂
• 两栖类、爬行类、 鸟类和啮齿动物
含有较多的棕榈酸
和硬脂酸。链长以 C18 居 多 。 熔 点 较 高 。
FA的组成介于
水产动物和陆产 高等动物之间。
4.1.3.lipids通常具有下列共同特征
❖ 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醚、石油醚、氯仿、 丙酮等有机溶剂。
❖ 大多具有酯的结构,并以脂肪酸形成 的酯最多。
❖ 都是由生物体产生,并能由生物体所 利用(与矿物油不同)。
例外:卵磷脂、鞘磷脂和脑苷脂类。
4.1.4 . Classification 简单脂质 复合脂质 衍生脂质
4.1.2.Function of Lipids
()
1
脂 ❖ 热量最高的营养素(39.58kJ/g)
肪 ❖ 提供必需脂肪酸
在 食
❖ 脂溶性维生素的载体
品 ❖ 提供滑润的口感,光润的外观,塑性脂
中 肪还具有造型功能
的 功
❖ 赋予油炸食品香酥的风味,是传热介质
能
必需脂肪酸
(Essential Fatty Acids, EFA)
M
十六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 P OH O X
H2 C
X = 胆碱、乙醇胺、 丝氨A)
硬脂酸 (脂)
软脂酸 (油)
二者的区别
2.脂肪酸
(1)饱和脂肪酸
含有4到24个碳原子的脂肪酸常常存在于油脂中,最常见的饱和脂肪酸有 丁、己、辛、癸酸和软脂酸与硬脂酸;而24个碳原子以上的脂肪酸则存 在于蜡中。
在较小力的作用下不流动,较大力下可流 动(如奶油)。在强力下可成型,小力下不成 型(如巧克力)。 奶油在较大力下可流动,巧克力在较大力 下可成型。
起酥油
5.乳化及乳化剂
乳化是指使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如油 与水中的一种呈微滴状分散于加一种液体 中。 能使不相溶的两相中的一相均匀地分 散于另一相中的物质称为乳化剂。 油脂的乳化是通过食品中原有的或人 为添加的乳化剂使油脂充分的分散到水及 水溶性的其它成分中去的过程。
HLB值--亲水亲油平衡值 乳化剂 HLB 单甘酯 3.8 司盘60 4.7 吐温80 15.0 蔗糖酯 3~16
第四节 食用油脂在加工贮藏过程中 的化学变化
一、油脂水解
酸性条件下可逆
碱性条件下水解不可逆
油脂水解特点
使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这会导致油 脂的氧化速度提高,加速变质;也能降低 油脂的发烟点;使油脂的风味变差。 在加工高脂肪含量的食品时,如混入强 碱,会使产品带有肥皂味,影响食品的风 味。 油脂的水解有时是有利的,如利用脂酶 的水解反应生产酸奶和干酪,使食品出现 特殊的风味。
第三节 食用油脂的物理性质
1.气味和色泽 纯净的脂肪酸及其油脂无色无味,天然油脂的色泽是 由于溶有非脂色素,气味是因挥发性脂肪酸和所溶非脂成分 所致。 2.发烟点、闪点和着火点 发烟点是指在避免通风并备用特殊照明的实验装置中察 觉到冒烟时的最低加热温度 。 闪点是指油的挥发物与明火瞬时发生火花,但又熄灭时 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是指油脂的挥发物可以维持连续燃烧5s以上的温 度。 在食品加工中,油脂在使用中最多加热到其发烟点,温 度再高,轻则无法操作,重则导致油脂燃烧甚至爆炸。
第二节 甘油酯和脂肪酸
1.甘油酯
甘油三酯
O O H3C (CH 2)n C O H2C CH H2C O O C (CH 2)m CH3 O C (CH 2)k CH3
n、m、k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全相同 甚至完全不同, 其中n多是不饱和的。
甘油磷脂
O O H3C (CH 2)n C H2 C O CH O O C (CH 2)m CH3
2. 分类
脂肪:脂肪酸与甘油所生成的酯,室温下为液态的称为油
简单脂类
蜡:脂肪酸与非甘油的醇所组成的酯 磷脂:脂肪酸、醇、磷酸及含氮的碱 糖脂:脂肪酸、糖及氨基醇 蛋白质:蛋白质与脂类的复合体 脂肪酸 高级醇 烃类:如类胡萝卜素
脂类
复合脂类
衍生脂类
3.脂类的分布与生理功能
分类 含量 脂肪 95﹪, 甘油三 (随机 体营养 酯 (贮脂) 状况而 变动) 分布 生理功能 脂肪组织、 1. 储脂供能 皮下结缔组 2. 提供必需脂肪酸 织、大网膜、3.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肠系膜、肾 脏周围(脂 4. 热垫作用 库)、血浆 5. 保护垫作用 6. 构成血浆脂蛋白 类脂 5﹪ 动物所有细 1. 维持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糖酯、胆 (含量 胞的生物膜、2. 胆固醇可转变成类固醇激 固醇及其 相当稳 神经、血浆 素、维生素、胆汁酸等 酯、磷脂 定) 3. 构成血浆脂蛋白 (组织脂)
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 (1)两相密度不同 (2)改变分散相液滴表面的电荷性质或量。 (3)两相间界面膜破裂
乳浊液水包油型(O/W,水为连续相。如:牛乳) 油包水型(W/O,油为连续相。如:奶油)
2、乳化剂 为使体系稳定,以降低液体表面张力及相际间 界面张力,而加入的第三种成分。
常用的乳化剂有:单硬脂酸甘油酯、磷脂、 蔗糖脂肪酸酯、丙二醇脂肪酸酯等。
(2)不饱和脂肪酸
动、植物油脂中都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一般植物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含 量高,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不饱和脂肪酸在常温下为液态,所 以植物油脂在常温下也多为液体。 在动植物油脂中常见的不饱和脂肪酸有:油酸 、亚油酸 、亚麻酸 、 棕榈油酸等。 特殊功能的不饱和脂肪酸:DHA和EPA等
二、油脂在高温下的化学反应
油脂加热后(温度≥300℃时),由 于温度较高,油脂本身发生聚合、水解、 缩合、分解挥发及热变化等各种复杂的物 理化学变化。这些变化的结果是:油脂增 稠、颜色加深、泡沫增多。这种在高温下 油脂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叫做油 脂的热变性。
第四章 脂类
脂类的分类和存在
脂类的结构和脂肪酸 食用油脂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油脂的特征值及质量评价 油脂加工化学 油脂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 脂肪替代物
第一节 脂类概述
1. 概念
脂类是生物体内一大类不溶于水,能溶于有 机溶剂的重要有机化合物。它是由脂肪酸与醇作 用生成的酯及其衍生物,是动物和植物体的重要 组成成分。它们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以 及生物功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它们都有一个 共同的特性,即可用非极性有机溶剂从细胞和组 织中提取出来。
3.熔点 由于油脂是混合物,所以没有确切的熔点和凝 固点。油脂含不饱和脂肪酸越多,碳原子数目越少, 熔点越低; 油脂的熔点与消化率有关,一般情况下,熔点 低消化率高。 4.塑性 塑性是指脂肪受外力作用时,当外力超过分子 间作用力开始流动,而当外力停止后又重新恢复原 有稠度的性质。 许多食品加工都要使用不同的塑性脂肪,如生 产冰淇淋、焙烤糕饼、糕点奶油裱花等,主要利用 其充气与保气能力、口溶性与风味释放能力、塑性 与延展能力。
(3)必需脂肪酸和非必需脂肪酸
大多数的脂肪酸人体能够自身合成,而有几种不饱和脂
肪酸是维持人体正常生长所必需,而体内又不能合成的脂肪 酸,这些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属于必需脂肪酸的有亚油 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必需脂肪酸的最好来源是植物油。 大多数脂肪酸是人体能够自身合成的,可以不从食物中 直接吸收,这类脂肪酸称为非必需脂肪酸。非必需脂肪酸主 要是饱和脂肪酸。